地質構造描述需要什麼工具
㈠ 地質勘探需要什麼工具
地質勘探
編輯
「地質勘探」[1] 即是通過各種手段、方法對地質進行勘查、探測,確定合適的持回力答層,根據持力層的地基承載力,確定基礎類型,計算基礎參數的調查研究活動。是在對礦產普查中發現有工業意義的礦床,為查明礦產的質和量,以及開采利用的技術條件,提供礦山建設設計所需要的礦產儲量和地質資料,對一定地區內的岩石、地層、構造、礦產、水文、地貌等地質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工作。
㈡ 野外地質化探方面需要哪些工具
工程地質室外測試的主要方法有:靜力載荷試驗、觸探試驗、剪切試驗和地基內土動力特性容試驗等。工程地質勘察方法與手段也是不一樣的。但總的來說,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工程地質測繪;如:地面測繪、航測、衛測等,是基礎,是根本。 2.工程地質勘察;包括物探、化探、鑽控等。 3.工程地質室內試驗和野外試驗;大型現場試驗、室內土工試驗等。 4.工程地質長期觀測;對房屋變形、地下水位、地面沉降等進行動態的長期觀測。 5.勘察資料的室內整理及計算。工程地質勘察是為查明影響工程建築物的地質因素而進行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所需勘察的地質因素包括地質結構或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自然(物理)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這些通常稱為工程地質條件。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後,需根據設計建築物的結構和運行特點,預測工程建築物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質作用)的方式、特點和規模,並作出正確的評價,為確定保證建築物穩定與正常使用的防護措施提供依據。
㈢ 簡述四種主要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主版要分為兩大權類,四小類: 一是褶皺,包括背斜和向斜兩種形態;其中岩層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向下彎曲的是向斜。 二是斷層,包括地壘(斷層上升岩層)和地塹(斷層下降岩層)兩種。
一、褶皺: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 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 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若褶皺的岩層上升到地表而未受到剝蝕作用時,則背斜為高地,向斜為低地,地面上僅見到時代最新的岩層。褶皺岩層遭到強烈風化剝蝕後,地面的起伏主要取決於岩石抗風化剝蝕的能力。若褶皺岩層為同一種岩性或強度相近,由於背斜核部斷裂較向斜核部發育,背斜核部很可能成為低地或谷地,向斜核部反而形成高地或山樑。
二、節理:
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三、斷層:
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㈣ 地質需要用哪些工具
1、衛星電話
2、GPS
3、氣體檢測儀
4、強光電筒
5、護目鏡
6、錄音筆
7、相機
8、地質錘
9、捲尺
10、電筆
11、太陽能充電器
㈤ 關於斷層描述以及地質構造命名的問題 怎麼命名其中地質構造,有什麼要求。如何描述它們。 最好能詳
Z與寒武平行不整合接觸,寒武與奧陶屬於整合接觸,奧陶跟石炭屬於平版行不整合接觸,因為其中少權了志留與泥盆系,三疊跟朱羅屬於平行不整合接觸,因為缺少中晚二疊統,最後是第四系角度不整合覆蓋在上邊,還有就是總體來看左邊右邊屬於正斷層接觸
㈥ 地質構造基本知識
(一)地質構造和地層
1.地質構造
組成地殼的岩石,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發生變形、變位的形跡,稱為地質構造。例如:由地質作用在岩層中形成的背斜和向斜褶曲、斷層、節理、劈理等斷裂,以及其他的面狀,線狀構造等均勻地質構造,簡稱構造。其成因主要是由內力地質作用造成。
2.地層
地層是指沉積岩、火成岩以及由它們變質而成的變質岩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和一定環境下逐漸形成的層狀岩石。概括地說,地層是一切層狀岩石的總稱。
地層與岩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地層含有時代的概念;而岩層則不具有時代概念。所以地層是研究地殼歷史的依據。對一個地區或不同地區的地層進行劃分和對比,可確定地層的生成順序和時代;還可進一步分析地層形成時的環境,從而就可了解到古代自然地理環境、演化規律以及地殼運動的規律等。
(二)岩層的接觸關系
岩層的接觸關系,是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綜合產物。據其成因特徵,可以分整合接觸與不整合接觸兩大類型(圖1-5)。
圖1-5 整合、假整合、不整合形成過程示意剖面圖
O—奧陶系;S—志留系;D—泥盆系;C—石炭系(箭頭代表地殼運動的方向)
1.整合接觸
同一地區的上下兩套岩層,若其產狀一致,在沉積上和生物演化上都是連續的,則這種關系就稱整合接觸。它說明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以相對下降為主,所以發生在上下兩套岩層之間沉積過程是連續的,其間沒有發生過足以引起較長時間沉積間斷的構造運動。如圖1-5中的志留系(S)與奧陶系(O)之間的接觸關系即為整合接觸。
2.不整合接觸
由於地殼運動的影響,使在同一地區的上下兩套岩層間有一明顯沉積間斷,並且在古生物演化順序上也不連續,岩層的這種關系稱為不整合接觸。不整合又可分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兩種類型。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上下兩套岩層間雖然產狀一致,但有明顯沉積間斷、時代不連續(圖1-6)。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是指上下兩套岩層之間有明顯沉積間斷,並以一定角度相交的關系(圖1-6)。
(三)單斜構造與岩層產狀
1.單斜構造
通常把接近水平或傾斜角度小於5°的岩層,稱為水平岩層。原來的水平岩層,由於受地殼運動的影響,使岩層產狀發生變動,造成岩層層面與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相交故這類岩層稱為傾斜岩層(圖1-7)。如果在某一地區,出現一套岩層都朝一個方向傾斜,且傾斜的角度又大致相同時,稱為單斜岩層。
圖1-6 岩層的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觸、岩層的角度不整合接觸
圖1-7 單斜岩層示意圖
2.岩層產狀
岩層的產狀是指岩層的空間位置及其狀態;它是以岩層的產狀要素來確定的。
岩層的產狀要素是指傾斜岩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圖1-8)。只要測量傾斜岩層的產狀要素,就可以確定岩層的空間的位置及其形態,它是研究各種構造特徵及其相互關系的依據。
圖1-8 岩層產狀要素示意圖
AB—岩層的走向;OD'—岩層的傾向;a—傾角
(1)岩層的走向
傾斜岩層的層面與水平面的交線稱走向線(圖1-8)。走向線是一條水平線,其兩端延伸方向稱岩層走向。走向線延伸的兩個方向相差180°,如呈北東—南西方向、北西—南東方向等。
(2)岩層的傾向
層面上與走向線相垂直,且沿岩層傾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線稱為傾斜線,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所指的方向稱岩層的傾向(圖1-8)。傾向表示岩層傾斜的方向。
(3)岩層傾角
傾斜線與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的夾角稱岩層傾角(圖1-8)。傾斜范圍在0°~90°之間。若傾角近於0°,為水平岩層;若傾角等於90°時,稱為直立岩層;余者統稱傾斜岩層。
(四)褶皺構造
在褶皺構造中,岩層的每一個向上或向下的彎曲稱為褶曲。它是地殼運動所形成的一種常見的地質構造,是褶皺的基本單位。褶皺是由一系列褶曲組合而成的,即岩層受力發生變形,產生一系列連續完整的波狀彎曲稱為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有背斜和向斜兩種基本類型:①背斜在形態上是岩層向上拱起的褶曲;兩翼岩層相背傾斜,核部為老地層,兩翼為新地層。②向斜在形態上是岩層向下拗陷的褶曲。兩翼岩層相向傾斜,核部為新岩層,兩翼為老岩層。
為了研究和描述褶皺形態和空間展布特徵,我們必須要了解褶皺要素。褶皺要素包括:核部、翼部、轉折端、軸面、軸跡和槽線等(圖1-9和表1-11)。
圖1-9 背斜和向斜在剖面和平面上的特徵、褶皺示意圖
表1-11 褶皺要素
(五)斷裂構造
當岩石受力達到或超過岩石的強度極限時,岩石便產生各種破裂或沿破裂面發生位移,形成斷裂構造。其特點是破壞了岩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按岩石破裂特點,破裂構造主要分節理和斷層兩大類。
1.節理
岩石破裂後,破裂面兩側岩石沒有發生明顯位移,這種破裂構造稱節理(圖1-10)。
圖1-10 節理
A—縱節理;B—橫節理;C—斜節理
節理是岩石中極為常見的一種構造現象。常成群出現,沿一定方向有規律的排列。節理因所處構造部位不同,其長度、寬度、規格、形狀等差異懸殊,節理裂開情況也各不相同,有的張開、有的緊閉。節理分布密集程序也不相同,主要受岩石性質及受力情況所控制,脆性岩石中的節理要比柔性岩石中發育。
2.斷層
斷層是破裂面兩側岩層,沿著破裂面發生顯著相對位移的斷裂構造,它往往是節理進一步發展而成的,而且在岩層和岩體中廣泛分布。
斷層的基本組成部分稱斷層要素。如斷層面、斷層線、斷盤、斷距和破碎帶(圖1-11)。
圖1-11 斷層要素
斷層面:岩層或岩體受力後發生相對位移的破裂面,稱斷層面。
破碎帶:大斷層的斷層面往往是由一系列的破裂面組成,稱為斷層破碎帶。
斷層線:斷層面與地面交線,稱斷層線;它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
斷盤:斷層面兩側的岩盤,稱為斷盤。
斷距:斷層面兩側盤相對移動的距離,稱斷距。
㈦ 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哪些
典型的基本構造形態:
一、水平構造和單斜構造
1.水平構造
未經構造變動的沉積版岩層,其形成時的原始產狀是水權平的,先沉積的老岩層在下,後沉積的新岩層在上,稱為水平構造。
分布:只是局限於受地殼運動影響輕微的地區。
2.單斜構造
原來水平的岩層,在受到地殼運動的影響後,產狀發生變動,當岩層向同一個方向傾斜,形成單斜構造。
分布:單斜構造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斷層的一盤或者是局部地層不均勻的上升或下降所引起。
二、褶皺構造
定義:組成地殼的岩層,受構造應力的強烈作用,使岩層形成一系列波狀彎曲而未喪失其連續性的構造,稱為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是岩層產生的塑性變形,是地殼表層廣泛發育的基本構造之一。
三、斷裂構造
定義:構成地殼的岩體,受力作用發生變形,當變形達到一定程度後,使岩體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產生各種大小不一的斷裂,稱為斷裂構造。
斷裂構造是地殼上層常見的地質構造,包括斷層和裂隙等。
四、不整合
定義:
在野外,我們有時可以發現,形成年代不相連續的兩套岩層重疊在一起的現象,這種構造形跡,稱為不整合。不整合不同於褶皺和斷層,它是一種主要由地殼的升降運動產生的構造形態。
㈧ 地質構造條件評價
地球上各板塊內部構造演化都是在伸展—收縮體制交替作用下完成的。在伸展體制下,板內地殼產生裂陷、沉積物堆積、岩漿噴發或侵入,資源聚集;在收縮體制下板內產生擠壓作用,岩層褶皺、逆沖構造形成,伴有侵入活動和變質作用,形成地層間不整合。這種作用交替發生構成了地質演化的全過程,以這種理論觀點看待一個區域的各種地質作用現象,無一不是以構造活動為主線的客觀表現,有物質形態的,有變形變質過程的。區域構造演化過程中地殼熱狀態也產生變化,伸展體制下的拉張性盆地內大地熱流和地溫梯度高於收縮體制下被擠壓抬升的盆地,如渤海灣盆地是新生代拉張盆地,地溫梯度3.58℃/100m,大地熱流密度61.53mW/m2,鄂爾多斯、沁水盆地整體抬升發生降溫冷卻,地溫梯度分別是2.2~3.1℃/100m和2.6~3.0℃/100m,大地熱流密度63.4mW/m2和61mW/m2,後兩者與中生代晚期古地溫比較出現了明顯降低。在全面認識地質構造形態特徵、演化過程的基礎上,深入探討各類地質構造對區域淺層地溫場的影響與貢獻具有重要作用。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中,地質構造因素主要是深度<200m或鬆散堆積物底界面形態(基底形態),區域性活動構造特點、斷裂構造性質、延伸方向,地層間不整合界面等。
(一)基底形態
由於構造或古地形影響使基底界面存在起伏現象,它是一種區域性界面,可稱為不整合。基底形態以物探方法結合直接鑽孔揭露,用剖面圖或鬆散層、基岩埋深圖表示。資料豐富地區可以查閱或自行編制,資料缺乏地區應實施工程或物探方法予以揭示。
(二)區域斷裂構造或界面
斷裂面特別是區域性深大斷裂對區域沉積作用、岩漿活動具有控製作用,在新生代斷陷盆地中的邊界斷裂尤其典型。它既可以導熱而形成通道,也可隔熱而使斷層上下兩盤處於不同的熱狀態。對斷裂描述從產狀、性質、切割最新地層、分支發育情況等方面展開,評價其作用應從發育史、影響或控制沉積作用、岩漿活動、變形變質以及導水、隔水作用等方面展開。
區域性構造評價資料以收集為主,如各類物探測量成果、區域鑽孔揭示和地表露頭觀察;對活動構造採用專門調查測量,如放射性測量、大地測量以及地殼應力測量,最直接的方法是沉積中標志層錯斷的觀察測量數據。
斷裂構造及其配套的分支構造對岩石的破壞作用也是評價工作的重要內容。區域性構造和區內發育的各級別斷裂構造使區域岩石產生節理裂隙,不同方向、不同時期的構造疊加作用可使堅硬岩石支離破碎,大大提高岩石的滲透率,提高熱能傳輸速率,進而改變區域淺層地溫場狀態。這類構造作用在結晶岩發育地區、基岩淺埋區和降水入滲補給區尤其顯著。
對於斷裂構造的導水隔水作用,一般張性斷裂節理、裂隙具有良好的導水性,壓性斷裂、節理具有隔水作用。
區域性地層間的不整合面代表較長時間的沉積間斷,在此期間,下伏地層遭受風化剝蝕,形成剝蝕面、古土壤或剝蝕平原,發育碎屑堆積物,經膠結形成碎屑岩。這類界面一般來說是導水或充水界面,其典型實例如青白口系與薊縣系平行不整合界面,石炭系與奧陶系平行不整合界面等。
(三)活動構造
在新生代斷陷盆地和已確定存在活動構造地區,加強對斷陷盆地內沉積作用、地面沉降、地裂縫展布方向與主構造線關系調查,並研究分析構造運動方式及在鬆散層中的表現形式,特別是其是否具有新生性特徵,及對鬆散堆積物沉積的影響;對斷層的導熱作用可用直接測量法測量斷裂帶附近大地熱流密度。
(四)區域構造背景分析
區域性構造背景顯示某一地域內各類環境的地質演化特點。在區域構造地質評價中正確認識所在區域構造位置、構造特徵和主要活動方式,對合理劃分研究環境構造類型,沉積作用特點、岩漿及變質作用規律具有指導性意義。如盆地性質或分類位置決定了不同的沉積物分布特徵和岩相分布,斷陷盆地不同於沖積盆地和沖積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