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什麼樣的地質狀態屬於流砂

什麼樣的地質狀態屬於流砂

發布時間: 2021-03-02 21:30:27

㈠ 流砂現象是怎樣產生的

流砂的形來成是多種多樣源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河水的沖積經過地質的變化而形成的砂層,在遇到水流的情況下,整個砂層發生流動,從而形成了流砂層,在長江沿岸、沿淮部分地區以及我省的碭山、蕭縣也有流沙層的分布。流砂,顧名思義,就是流動的砂子,這主要是砂子在地下遇到水,在水的壓力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水發生了流動,這樣砂子跟水一起發生了流動。在通常情況下地下水的壓力是固定不變的,但是一旦水壓發生變化,整個砂層就會跟著發生變化,因此處理好流砂問題對基礎的影響,對於基礎施工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正確的處理好流砂層在基礎施工過程中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僅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的造價,而且能夠提高施工的工藝水平。

㈡ 什麼是流砂現象,流砂對工程的危害是什麼

一、流砂現象

流砂現象指的是當基坑挖土達到地下水位以下,而土是細砂或粉砂,又採用集水坑降水時,在一定的動水壓力作用下,坑底下的土就會形成流動狀態,隨地下水一起流動涌進坑內,發生的現象稱為流砂現象。

二、流砂對工程的危害

基礎是建築物的十分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建築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影響極大,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必須結合工程地質條件、建築材料及施工技術等因素,並將上部結構與地基基礎綜合考慮,使基礎工程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技術先進,便於施工。在基礎施工過程中,如果沒有解決好這一問題,基礎就會跟著砂層一起流動,發生位移,這樣地基礎的持力層就會發生變化,這對建築物來說是十分有害的,也是絕對不容許有這種現象發生的。

(2)什麼樣的地質狀態屬於流砂擴展閱讀

形成原因

產生流砂現象的原因有內因和外因:

內因:取決於土的性質,當土的孔隙比大、含水量大、粘粒含量少、粉粒多、滲透系數較小、排水性能差等均容易產生流砂現象。因此,流砂現象極易發生在細砂、粉砂和亞粘土中,但是否發生流砂現象,還取決於一定的外因條件。

外因:是地下水在土中滲流所產生的動水壓力(滲流力)的大小。當單位顆粒土體受到的向上的滲流力大於或等於其自身重力,則土體發生懸浮、移動。

㈢ 求一個處理流砂的實例

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般都用井點降水,如輕型井點、電滲井點、噴射井版點、深井井權點,可以達到疏干基坑、防止流砂的目的。在密集建築群中施工時要注意,過度降水可能引起周圍建築物、構築物、管線、道路的不均勻沉降甚至破壞。有一次,基坑開挖到位,發現輕微流砂現象,我們立即回填反壓後,在坑邊打入槽鋼和杉木樁(用挖土機反鏟壓入),增加了地下水的滲徑和阻力,沒用井點降水取得成功,隨後把樁拔出收回。

㈣ 在地質學中 岩體 和 流沙 的定義是什麼

第1章 工程地質概述

一、知識點:
1.1 土的生成
1.1.1 地質年代的概念 1.2.1 地質作用的概念
1.2 礦物與岩石的概念
1.2.1 造岩礦物 1.2.2 岩石 1.2.3 岩石的工程分類
1.3 地質構造
1.3.1 褶皺構造 1.3.2 斷裂構造
1.4 第四紀沉積物(層)
1.4.1 殘積物、坡積物和洪積物 1.4.2 沖積物 1.4.3 風積物 1.4.4 其它沉積物
1.5 地下水
1.5.1 地下水的埋藏條件 1.5.2 土的滲透性 1.5.3 地下水的腐蝕性 1.5.4 動水力、流砂和潛蝕

二、考試內容:
重點掌握內容
1.掌握土的透水性、流砂、潛蝕、地下水升降等對建築工程的影響。
2.了解主要造岩礦物的物理性質,岩石的分類和主要特徵;第四紀沉積物的類型、分布規律及特徵;第四紀沉積物類型及其工程特點。
3.了解地下水的埋藏條件。

三、本章內容:
§1-1 土的生成
我們把地球最外層的堅硬固體物質稱為地殼,地殼厚度一般為30-60km,人類生存與活動范圍僅限於地殼表層。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由於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地殼表層的岩石經歷風化、剝蝕、搬運、沉積生成大小懸殊的顆粒,稱之為土,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由各種營力的地質作用生成了不同類型的土;而土歷經壓密固結、膠結硬化也可再生成岩石。而現在所見到的土是近期地質歷史--第四紀以來生成的尚未固結的鬆散物質。
1.1.1 地質年代的概念
地質年代是指從最老的地層到最新的地層所代表的時代。即指地殼發展歷史與地殼運動、沉積環境及生物演化相應的時代段落。
地球形成至今大約有60億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地質年代裡,地殼經歷了一系列復雜的演變過程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地質構造和地貌以及復雜的多樣的岩石和土。根據地質構造和地貌對建築場地進行穩定性評價,以及安岩石和土的性質對地基承載力和變形進行評價時,也需要具備地質年代的知識。
地質年代分為相對地質年代和絕對地質年代。
整個歷史時期地質作用在不停息地進行著。各個地質歷史階段,既有岩石、礦物和生物的形成與發展,也有它們的破壞和消亡。
把各個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岩石,結合埋藏在岩石中能反映生物演化程序的化石和地質構造,按先後順序確定下來,展示岩石的新老關系,這就是相對年代。

相對年代只能說明各種岩石、地層的相對新老關系,而不能說明某種岩石或岩層形成距今多少年。自然界中某些物質的蛻變現象被發現以後,地質學家們就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蛻變規律來計算礦物和岩石的年齡,稱為同位素年齡或絕對年齡。
相對地質年代在地史的分析中廣為應用。它是根據古生物的演化和岩石形成的順序,將地殼歷史劃分成一些自然階段。在地質學中,根據地層對比和古生物學方法把地質年代劃分為五大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每代又分為若干紀,每紀又細分為若干世和期。
在新生代中最新近的一個紀稱為第四紀,第四紀是指約250萬年至今這段地質時期。由原岩風化產物—碎屑物質,經各種外力地質作用(剝蝕、搬運、沉積)形成尚未膠結硬化的沉積物(層),通稱「第四紀沉積物(層)」或「土」。工程活動涉及的土體大都是在第四紀形成,它沉積在地表,覆蓋在基岩之上,各種建築物往往就建造在它上面。
1.2.1 地質作用的概念
構成天然地基的物質是地殼中的岩石和土。地殼的一般厚度為30~80Km,它的物質、形態和內部構造是在不斷地改造和演變的。導致地殼成分變化和構造變化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
根據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的不同,可分為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
內動力地質作用一般認為是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能和放射性元素蛻變產生的熱能等,引起地殼物質成分、內部構造以及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地質作用,如岩漿活動、地殼運動(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
岩漿是存在於地殼以下深處高溫、高壓的復雜硅酸鹽熔融體(它的主要成分為SiO2 ),富含揮發性物質和金屬硫化物。岩漿活動可使岩漿沿著地殼薄弱地帶上升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岩漿冷凝後生成的岩石,稱為岩漿岩。
地殼運動是指地殼的升降運動和水平運動,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的上拱和下拗,形成大型的構造隆起和拗陷,水平運動表現為地殼岩層的水平移動,使岩層產生各種形態的褶皺和斷裂。地殼運動的這種動力是巨大的。六千五百萬年前,整個青藏高原包括喜馬拉雅山在內都是一片汪洋大海,由於從這時起該地區地殼開始逐漸抬升,現在這里成為世界的屋脊。在同一個地區不同時期內,上升運動和下降運動常常是間歇性的,河流就是在這種運動中形成的。當地殼上升,水流下切原有的岩土體,沖刷出一條較窄而深的河床,一般呈「V」字形,長江、黃河上游地殼現在就處於上升階段,故而形成綿延千里的峽谷地貌;當地殼下降,河水的下切能力就減弱,如果沒有人工治理,河水泛濫,河床變的寬闊,接受沉積,形成所謂的沖積平原,如現在黃河下游的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們把在洪水期能夠淹沒的部分叫河漫灘,枯水期能夠淹沒的部分叫河床。如地殼再一次抬升,河流會進一步下切,河床原有的沖積層遭受侵蝕,以前的河床和漫灘即使在洪水期也不能被水淹沒,在河流兩岸形成平坦的台地,我們稱之為階地。地殼的間歇性上升,導致河流從新到老有一級、二級、三級甚至更多的階地。目前黃河在蘭州附近就有六級階地,渭河在西安有三級階地。因此,地殼運動的結果,形成了各種類型的地質構造和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態。
在岩漿活動和地殼運動過程中,原岩(原來生成的各種岩石)在高溫,高壓及滲入揮發性物質如SO2,H2O,CO2等)的變質作用下,生成的另一種類型岩石,稱為變質岩。
外動力地質作用是由於太陽輻射能和地球重力位能引起的地質作用。它是指地殼的表層在氣溫變化,雨雪、山洪、河流、湖泊、海洋、冰川、風,生物等的作用下,使地殼不斷地被風化、剝蝕,將高處物質搬運到低窪處沉積下來的過程。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形成新的產物。
晝夜和季節的氣溫變化,可使地表各種原岩不斷發生熱脹脫離、冷縮開裂等機械破碎。水和水溶液的存在,可使原岩不斷發生水化、氧化、碳酸鹽化、溶解以及縫隙水凍脹引起崩裂等化學變化和機械破碎。動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動,也可使原岩不斷發生機械破碎和化學變化。這種外力(包括大氣、水,生物)對原岩發生機械破碎和化學變化的作用,統稱為風化作用。
原岩風化產物——碎屑物質,在雨雪水流、山洪急流、河流、湖浪、海浪、冰川或風等外力作用下,被剝蝕、搬運到大陸低窪處或海洋底部沉積下來,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沉積的物質逐漸加厚,在覆蓋壓力和含有碳酸鈣、二氧化硅、氧化鐵等膠結物的作用下,使起初沉積的松軟碎屑物質逐漸壓密、脫水、膠結,硬化生成新的岩石,稱為沉積岩。未經成岩作用所生成的所謂沉積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土」。
外力地質作用過程中的風化、剝蝕、搬運及沉積,是彼此密切聯系的。風化作用為剝蝕作用創造了條件,而風化、剝蝕、搬運又為沉積作用提供了物質的來源。剝蝕作用與沉積作用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以某一方面的作用為主導,例如,河流上游地區以剝蝕為主,下游地區以沉積為主,山地以剝蝕占優勢,平原以沉積占優勢。
內力地質作用與外力地質作用彼此獨立而又相互依存,但對地殼的發展而言,內力地質作用一般佔主導地位。它引起地殼的升降,形成地表的隆起和拗陷,從而改變了外力地質作用的過程。一般說來,地殼上升與剝蝕作用相聯系,而地殼下降則與沉積作用相聯系。因此,地殼的升降運動造成了地表起伏的基本輪廓,而剝蝕與沉積又力圖破壞起伏不平的地表形態,將其削平補齊。錯綜復雜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各種成因的地形,稱為地貌。因此,從地質學的觀點出發,地表形態可按其不同的成因,劃分為各種相應的地貌單元。位於各種地貌單元之下,總會遇到原來生成的、具有一定連續性的岩石,稱為基岩,而覆蓋在基岩之上的各種成因的沉積物,則稱為覆蓋土。在山區,覆蓋土層較薄,基岩常露出地表,而在平原地區,覆蓋層則往往很厚。

§1.2 礦物與岩石的概念
岩石是一種或多種礦物的集合體。岩石的特徵及其工程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它的礦物成分。組成岩石的礦物稱為造岩礦物。礦物是地殼中天然生成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物理性質、化學成份和形態。
1.2.1 造岩礦物
地殼上已被發現的礦物有三千多種,但最主要的造岩礦物只有三十幾種,如石英,長石、輝石,角閃石、雲母、方解石,高嶺石、綠泥石、石膏、赤鐵礦、黃鐵礦等。
礦物按生成條件可分為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兩大類。原生礦物一般由岩漿冷凝生成,如石英、長石、輝石、角閃石、雲母等,次生礦物一般由原生礦物經風化作用直接生成,如由長石風化而成的高嶺石、由輝石或角閃石風化而成的綠泥石等,或在水溶液中析出生成,如水溶液中析出的方解石CaCO3 和石膏CaSO4• 2H2O等。
礦物的主要物理性質
1.形狀:指礦物的外表形態。結晶體大多呈規則的幾何形狀。非晶體則呈不規則的幾何形狀。
2. 顏色:指礦物新鮮表面所呈現的顏色,它取決於礦物的化學成分及其所含的雜質,一般分為淺色(白、淺灰、玫瑰、紅黃等色)和深色(深灰、深綠、灰黑、黑等色)二大類。
3.光澤:指礦物表面反射光線的強弱程度,可分為金屬光澤和非金屬光澤。後者包括玻璃、金剛、油脂、珍珠、絲絹等光澤。
4.硬度:指礦物抵抗外力刻劃的能力。通常選定滑石、石膏、方解石、螢石、磷灰石、正長石、石英、黃玉、剛石和金剛石十種礦物,以它們的硬度作為標準定出十個硬度等級,以便把其它礦物與表中所列的礦物相刻劃,從而定出被試礦物的硬度等級。
5.解理:指礦物受外力作用後沿一定方向裂開成光滑平面(解理面)的性能。解理面常與結晶體的晶面平行。一般可分為極完全解理(極易裂開成極薄片狀)、完全解理(裂開成鱗片狀、板狀或塊狀)、不完全解理(裂開面只具有局部的光滑平面)及無解理(裂開成不規則的碎塊)。•
6.斷□:指礦物受外力作用後不沿一定方向破裂時斷開面的形態。常見的斷口有貝殼狀、平坦狀、參差狀、鋸齒狀等。
1.2.2 岩石
岩石按成因可劃分為三大岩類:岩漿岩(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岩石的主要特徵一般包括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三方面。岩石的結構是指岩石中礦物顆粒的結晶程度,大小和形狀,及其彼此間的組合方式等特徵。岩石的構造則是由岩石中礦物排列方式及填充方式決定的。不同類型的岩石,由於它們生成的地質環境和條件的不同,就產生了各種不同的結構和構造。
1.2.3 岩石的工程分類
作為建築場地和建築物地基的岩石,是根據它的堅固性和風化程度進行分類的。
1.2.3.1 岩石按堅固性分類
岩石根據堅固性可分為硬質岩石和軟質岩石二類。

1.2.3.2 風化作用及岩石按風化程度分類
風化作用是一種使岩石在原地產生物理和化學變化的破壞作用。
岩石經風化後結構破壞,變成鬆散甚至碎粉狀的物質,以致使它的強度降低、透水性增強。在岩石嚴重風化的地區,由於風化層很厚,建造高大建築物時常不得不將風化層全部或部分清除,而把基礎砌置在比較新鮮的基岩上,這就會增加造價,延長工期。所以岩石的風化程度不僅是工程地質勘察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是岩石工程分類的重要依據。
1.風化作用的類型,風化作用根據其性質和影響因素的不同分為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三種類型。
(I)物理風化作用,地表岩石由於溫度變化和裂隙中水的凍結以及鹽類的結晶而逐漸破碎崩解,但其化學成分尚未發生變化,這種過程稱為物理風化作用。例如由於溫度變化引起岩體膨脹所產生的壓應力和收縮所產生的拉應力的頻繁交替,遂使岩石表層產生裂縫而崩解。另一方面,岩石中的不同礦物各有其不同的膨脹系數,所以當溫度反復變化時,岩石內部就會產生不均勻的脹縮變形,導致裂縫的產生,久而久之,堅硬完整的岩石就逐漸崩解成碎塊了。
(2)化學風化作用:地表岩石在水溶液、大氣以及有機體的化學作用或生物化學作用下所引起的破壞過程稱為化學風化作用。它不僅破壞岩石的結構,而且使其化學成分改變,而形成新的礦物(次生礦物)。化學風化的主要方式有下列幾種: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溶解作用。
(3)生物風化作用:它是指在生物活動過程中對岩石產生的破壞作用。這種作用可以引起岩石的機械破壞,如樹根生長時施加於周圍岩石的壓力可達10一15kg/cm2,穴居地下的蚯蚓;鼠類等的活動,破壞性也很大。此外,在岩石表面的細菌、苔蘚之類分泌出的有機酸溶液能分解岩石的成分,促使岩石破壞。
上述三種風化作用,實際上不是孤立進行的。如物理風化使岩石逐漸破碎,增大了岩石的孔隙率和表面積,為化學風化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反過來,化學風化則使所形成的碎屑發生質的變化,顆粒變得更小並使岩石松軟、體積膨脹,從而促進物理風化的進行。但在某一地區的特定自然地理壞境下。通常以一種風化作用佔主導地位。
2.岩石按風化程度的劃分:在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地質勘察工作中,一般根據岩石由於風化所造成的特徵,包括礦物變異、結構和構造、堅硬程度以及可挖掘性或可鑽性等,而將岩石的風化程度劃分為微風化、中等風化和強風化三等。
§1-3 地質構造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地殼在內、外力地質作用下,不斷運動演變,所造成的地層形態(如地殼中岩體的位置,產狀及其相互關系等)統稱為地質構造。它決定著場地岩土分布的均一性和岩體的工程地質性質。地質構造與場地穩定性以及地震評價等的關系尤為密切,因而是評價建築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所應考慮的基本因素。
1.3.1 褶皺構造
地殼中層狀岩層在水平運動的作用下,使原始的水平產狀的岩層彎曲起來,形成褶皺構造。
褶皺的基本單元,即岩層的一個彎曲稱為褶曲。褶曲雖然有各式各樣的形式,但基本形式只有兩種,即背斜和向斜(圖1-4)。

背斜由核部地質年代較老到翼部較新的岩層組成,橫剖面呈凸起彎曲的形態。向斜則由核部新岩層和冀部老岩層組成,橫剖面呈向下凹曲的形態。
必須指出,在山區見到的褶曲,一般來說其形成的年代久遠,由於長期暴露地表使得部分岩層,尤其是軟質或裂隙發育的岩石受到風化和剝蝕作用的嚴重破壞而喪失了完整的褶曲形態。
1.3.2 斷裂構造
岩體受力斷裂使原有的連續完整性遭受破壞而形成斷裂構造。沿斷裂面兩側的岩層未發生位移或僅有微小錯動的斷裂構造,稱為節理,反之,如發生了相對的位移,則稱為斷層。
1.3.2.1 節理
岩層因地殼運動引起的剪應力形成的斷裂稱為剪節理,一般是閉合的,常呈兩組平直相交的X形。岩層受力彎曲時,外凸部位由拉應力引起的斷裂稱為張節理,其裂隙明顯,節理面粗糙。此外,由於岩漿冷凝收縮或因基岩風化作用產生的裂隙,統稱為非構造節理。
在褶皺山區,岩層強烈破碎,順向坡岩體易沿岩層層面和節理面滑動,而喪失穩定性。此外,節理發育的岩體加速了風化作用的進行,從而使岩體的強度大大降低。
1.3.2.2 斷層
分居於斷層面兩側相互錯動的二個斷塊,其中位於斷層面之上的稱為上盤,位於斷層面之下的稱為下盤。若按斷塊之間的相對錯動的方向來劃分:上盤下降,下盤上升的斷層,稱正斷層(圖1-6),反之,上盤上升,下盤下降的斷層稱逆斷層(圖1-7),如兩斷塊水平互錯,則稱為平移斷層(圖1-8)。

斷層面往往不是—個簡單的平面而是有一定寬度的斷層帶。斷層規模越大,這個帶就越寬,破壞程度也越嚴重。工程設計原則上應避免將建築物跨放在斷層帶上,尤其要注意避開近期活動的斷層帶。所以,調查活動斷層的位置、活動特點和強烈程度對於工程建設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
§1-4 第四紀沉積物(層)
由原岩風化產物經各種外力地質作用而成的沉積物,至今其沉積歷史不長,所以只能形成未經膠結硬化的沉積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第四紀沉積物」或「土」。不同成因類型的第四紀沉積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和工程地質特徵,以下分別介紹其中主要的幾種成因類型。
1.4.1 殘積物、坡積物和洪積物
1.4.1.1 殘積物(Qel )(Qel為第四紀地層的成因類型符號,下同此。)
殘積物是由岩石風化後,未經搬運而殘留於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則被風和降水所帶走。它處於岩石風化殼的上部,是風化殼中的劇風化帶,向下則逐漸變為半風化的岩石。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寬廣的分水嶺上,由雨水產生地表徑流速度小,風化產物易於保留的地方,殘積物就比較厚。在平緩的山坡上也常有殘積物覆蓋。(見書第8頁圖1-1)
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不同的原岩,將產生不同礦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學性質的殘積土。
由於風化剝蝕產物是未經搬運的,顆粒不可能被磨圓或分選,沒有層理構造。
殘積物與基岩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通常經過一個基岩風化層(帶)而直接過渡到新鮮岩石。殘積物有時與強風化層很難區分。一般說來,殘積物是由於雨雪水流將細顆粒帶走後殘留的較粗顆粒的堆積物。風化層則雖受風化作用的影響,但它是未被剝蝕搬運的基岩風化產物。殘積物中殘留碎屑的礦物成分很大程度上與下卧基岩相一致,這是鑒定殘積物的主要根據。例如砂岩風化剝蝕後生成的殘積物多為砂岩碎塊。根據這個道理可按地面殘積物的成分推測下卧基岩的種類。反之,也可按基岩分布的規律推測其風化產物的特徵。山區的殘積物因原始地形變化很大且岩層風化程度不一,所以其厚度在小范圍內變化極大。由於殘積物沒有層理構造,均質性很差,因而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很不一致,同時多為稜角狀的粗顆粒土,其孔隙度較大,作為建築物地基容易引起不均勻沉降。
不同岩類具有不同的風化特徵,如塊狀構造的花崗岩,多以沿節理裂隙風化,風化厚度大,且以球狀風化為主。當岩石在大氣,水、生物等外力地質作用下發生風化,使其結構、礦物成分、物理、力學、化學性質等產生不同程度的變異,則稱為風化岩。岩石已達到完全風化而未經搬運的碎屑物稱為殘積土。我國南方花崗岩分布較廣,如深圳地區約佔60%的面積,花崗岩殘積土的厚度在15—40m之間,是該區城市建築物基礎的主要持力層。
花崗岩殘積土是在化學風化作用下淋濾形成的產物,其礦物成分與原岩雖有本質的改變,但多保留在原位並具有它的原始形狀,其中不易風化的石英顆粒更是如此。所以花崗岩殘積土一般仍保持其原岩粒狀結構,具有相當高的結構強度,外表看起來很象岩石。對其採用一般的室內土工試驗方法測得的物理力學性質分析,其工程性質是較差的,表現在高孔隙比、高壓縮性等方面。但從原位測試分析,它表現為承載力較高、壓縮性較低。
1.4.1.2 坡積物(Qdl )(書8頁1-2)

坡積物是殘積物經水流搬運,順坡移動堆積而成的土。即是雨雪水流的地質作用將高處岩石風化產物緩慢地洗刷剝蝕,順著斜坡向下逐漸移動、沉積在較平緩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積物。其成份與坡上的殘積土基本一致。由於地形的不同,其厚度變化大,新近堆積的坡積土,土質疏鬆,壓縮性較高。它一般分布在坡腰上或坡腳下,其上部與殘積物相接。坡積物底部的傾斜度決定於基岩的傾斜程度,而表面傾斜度則與生成的時間有關,時間越長,搬運、沉積在山坡下部的物質就越厚,表面傾斜度就越小。
坡積物質隨斜坡自上而下呈現由粗而細的分選現象。其成份與坡上的殘積土基本一致。與下卧基岩沒有直接關系,這是它與殘積物明顯的區別。
由於坡積物形成於山坡,常常發生沿下卧基岩傾斜面滑動,還由於組成物質粗細顆粒混雜,土質不均勻,且其厚度變化很大(上部有時不足一米,下部可達幾十米),尤其是新近堆積的坡積物,土質疏鬆,壓縮性較高。
1.4.1.3 洪積物(Qpl )(書8頁1-3)
洪積土是山洪帶來的碎屑物質,在山溝的出口處堆積而成的土。由暴雨或大量融雪驟然集聚而成的暫時性山洪急流,具有很大的剝蝕和搬運能力。它沖刷地表,挾帶著大量碎屑物質堆積於山谷沖溝出口或山前傾斜平原而形成洪積物。
山洪流出溝谷口後,由於流速驟減,被搬運的粗碎屑物質(如塊石、礫石、粗砂等)首先大量堆積下來,離山漸遠,洪積物的顆粒隨之變細,其分布范圍也逐漸擴大。其地貌特徵,靠山近處窄而陡,離山較遠寬而緩,形如錐體,故稱為洪積扇(錐)。由相鄰溝谷口的洪積扇組成洪積扇群。
如果逐漸擴大以至連接起來,則形成洪積沖積平原的地貌單元。
洪積物的顆粒雖因搬運過程中的分選作用而呈現上述隨離山遠近而變的現象,但由於搬運距離短,顆粒的磨圓度仍不佳,此外,山洪是周期性產生的,每次的大小不盡相同,堆積下來的物質也不一樣。因此,洪積物常呈現不規則交錯的層理構造,如具有夾層,尖滅或透鏡體等產狀。
1.4.2 沖積物(Qal )
沖積物是河流流水的地質作用將兩岸基岩及其上部覆蓋的坡積、洪積物質剝蝕後搬運、沉積在河流坡降平緩地帶形成的沉積物。即是由於河流的流水作用,將碎屑物質搬運堆積在它流經的區域內,隨著從上游到下游水動力的不斷減弱,搬運物質從粗到細逐漸沉積下來,一般在河流的上游以及出山口,沉積有粗粒的碎石土、砂土,在中游丘陵地帶沉積有中粗粒的砂土和粉土,在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帶,沉積了最細的粘土。沖積土分布廣泛,特別是沖積平原是城市發達、人口集中的地帶。對於粗粒的碎石土、砂土,是良好的天然地基,但如果作為水工建築物的地基,由於其透水性好會引起嚴重的壩下滲漏;而對於壓縮性高的粘土,一般都需要處理地基。
沖積物的特點是呈現明顯的層理構造。由於搬運作用顯著,碎屑物質由帶稜角顆粒(塊石,碎石及角礫)經滾磨、碰撞逐漸形成亞圓形或圓形顆粒(漂石、卵石、圓礫),其搬運距離越長,則沉積的物質越細,典型的沖積物是形成於河谷(河流流水侵蝕地表形成的槽形凹地)內的沉積物,可分為平原河谷沖積物和山區河谷沖積物等類型。
1.4.2.1 平原河谷沖積物
平原河谷除河床外,大多數都有河漫灘及階地等地貌單元(圖1—15)。

平原河流常以側向侵蝕為主,因而河谷不深而寬度很大。正常流量時,河水僅在河床中流動,河床兩側則是寬廣的河漫灘。只在洪水期中,河水才溢出河床,泛濫於河漫灘之上。
河流(谷)階地是在地殼的升降運動與河流的侵蝕,沉積等作用相互配合下形成的,位於河漫灘以上的階地狀平台。河流階地的形成過程大致如下:當地殼下降,河流坡度變小,發生沉積作用,河谷中的沖積層增厚;地殼上升時,則河流因豎向侵蝕作用增強而下切原有的沖積層,在河谷內沖刷出一條較窄的河床,新河床兩側原有的沖積物,即成為階地。如果地殼交替發生多次升降運動,就可以形成多級階地,由河漫灘向上依次稱為一級階地、二級階地,三級階地……等,階地的位置越高,其形成的年代則越早。如黃河在蘭州附近就有六級階地。
1.4.2.2 山區河谷沖積層
在山區,河谷兩岸陡削,大多僅有河谷階地(圖1-15)地表水和地下水基本上都流向河床。山區河流流速很大,故沉積物質較粗,大多為砂粒所填充的卵石,圓礫等。山間盆地和寬谷中有河漫灘沖積物,其分選性較差,具有透鏡體和傾斜層理構造,厚度不大,在高階地往往是岩石或堅硬土層,作為地基,其工程地質條件很好。

1.4.3風積物(Qeol )
風積物是由風作為搬運動力,將碎屑物由風力強的地方搬運到風力弱的地方沉積下來的土。風積土生成不受地形的控制,我國的黃土就是典型的風積土。主要分布在沙漠邊緣的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帶。風積黃土的結構疏鬆,含水量小,浸水後具有濕陷性。
1.4.4 其它沉積物
除了上述四種主要成因類型的沉積物(殘積物、坡積物、洪積物和沖積物)外,還有海洋沉積物( Qm)、湖泊沉積物(Ql )及冰川沉積物(Qgl )等,它們是分別由海洋、湖泊及冰川等的地質作用形成的。下面只簡略介紹海洋沉積物和湖泊沉積物。
1.4.4.1 海洋沉積物( Qm)(海相沉積物)
海洋按海水深度及海底地形劃分為濱海帶(指海水高潮位時淹沒,而低潮位時露出的地帶)、淺海區(指大陸架,水深約0-200m,寬度約100-200km)、陸坡區(指大陸陡坡,即淺海區與深海區之間過渡的陡坡地帶,水深約200-1000m,寬度約100-200km)及深海區(海洋底盤,水深超過l000m)。
與上述海洋分區,相應的四種海相沉積物如下:
濱海沉積物主要由卵石,圓礫和砂等粗碎屑物質組成(可能有粘性土夾層),具有基本水平或緩傾斜的層理構造,在砂層中常有波浪作用留下的痕跡。作為地基,其強度尚高,但透水性較大。粘性土夾層干時強度較高,但遇水軟化後,強度很低。由於海水大量含鹽,因而使形成的粘土具有較大的膨脹性。
淺海沉積物主要有細顆粒砂土、粘性土、淤泥和生物化學沉積物(硅質和石灰質等)。離海岸愈遠,沉積物的顆粒愈細小。淺海沉積物具有層理構造,其中砂土較濱海帶更為疏鬆,因而壓縮性高且不均勻,一般近代粘土質沉積物的密度小,含水量高,因而其壓縮性大,強度低。
陸坡和深海沉積物主要是有機質軟泥,成分均一。
1.4.3.2 湖泊沉積物(Ql )
湖泊沉積物可分為湖邊沉積物和湖心沉積物。湖泊如逐漸淤塞,則可演變成沼澤,形成沼澤沉積物。
湖邊沉積物主要由湖浪沖蝕湖岸、破壞岸壁形成的碎屑物質組成的。在近岸帶沉積的多數是粗顆粒的卵石、圓礫和砂土,遠岸帶沉積的則是細顆粒的砂土和粘性土。湖邊沉積物具有明顯的斜層理

㈤ 一、什麼是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方面

工程地質條件是指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地質條件即工程活動的地質環境,可理解為工程建築物所在地區地質環境各項因素的綜合。一般認為它包括岩土(岩石和土)的類型及其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地表地質作用和天然建築材料等。

岩土的類型及其工程性質

這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產狀、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水文地質條件

這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地下水是降低岩、土體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又在某些情況下對建築物的某些部位(如基礎)發生侵蝕作用,影響建築物的安全。它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水質等。

地表地質作用

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線路的選擇。

天然建築材料

工程中常用的天然建築材料主要有:粘性土料、砂性土、砂卵礫石料、碎石、塊石石料等,在大型土木及水利工程中,天然建築材料的量、質及開采運輸條件等,直接關繫到場址選擇、工程造價、工期長短等,因此,它也是工程地質條件評價的重要內容,有時甚至可以成為選擇工程建築物類型的決定性因素。

(5)什麼樣的地質狀態屬於流砂擴展閱讀:

這些主要工程地質條件又分為場地地質和地基兩個方面。在不同勘察階段,對這兩個方面的側重應有所不同,但不能偏廢,如在選址和初步勘察階段,勘察工作側重在場地地質,同時也對地基進行一定的研究。在詳勘階段則多側重地基問題,但也要對場地地質作必要的調查研究工作。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工程地質條件的好壞是對建築地區,場址選擇,建築總平面布置,以及主要建築物地基基礎工程的設計與施工都有密切關系和影響,必須在工程建築設計前將該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預先查明。

㈥ 流砂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4.4.3 流砂的防治

1.3.3.1流砂現來象及其危害

⑴流自砂現象:粒徑很小、無塑性的土壤在動力水壓推動下失去穩定,隨地下水一起湧入坑內的現象稱為流砂現象。

⑵危害:土完全失去承載力,流砂邊挖邊冒,土方開挖無法達到設計深度,極易引起土體塌方,嚴重者附近建築物下沉、傾斜,甚至倒塌,拖延工期、增加費用。

⑶產生流砂的原因

流砂現象經常發生在細砂、粉砂、亞砂土中,但是否發生流砂現象,則取決於地下水及其產生的動水壓力的大小。動水壓力 GD為:

式中, ——水力坡度( );

( )——水位差;

L——地下水滲流長度;

——水的重度。

一般當GD≥γ(土的浮重)時,就會形成流砂現象。

⑷防治流砂的方法

●枯水期施工——工期不緊、豐水位和枯水位相差較大時可考慮

●打板樁——常用施工方法

●水中挖土——江中、湖中施工常用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常用施工方法,如井點降水

●地下連續牆法——造價稍高

●拋大石塊、搶速度施工——已發生流砂時的搶險施工方法

㈦ 什麼是流砂現象,流砂對工程的危害是什麼

當採用集水井降水法開挖基坑,當基坑開挖到地下水位以下時,有時坑底土會成流動狀態,隨地下水湧入基坑,這種現象稱為流砂現象。

流砂對工程的危害\x0d發生流砂現象時,基底土完全喪失承載力,土邊挖邊冒,施工條件惡化,嚴重時會造成塌方。如果附近有建築物,就會因地基被掏空而使建築物下沉,傾斜甚至倒塌。

(7)什麼樣的地質狀態屬於流砂擴展閱讀:

流沙危害:

基礎是建築物的十分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建築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影響極大,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必須結合工程地質條件、建築材料及施工技術等因素,並將上部結構與地基基礎綜合考慮,使基礎工程安全可靠、經濟合理、技術先進,便於施工。

在基礎施工過程中,如果沒有解決好這一問題,基礎就會跟著砂層一起流動,發生位移,這樣地基礎的持力層就會發生變化,這對建築物來說是十分有害的,也是絕對不容許有這種現象發生的。實踐證明,建築物的事故很多是與地基基礎有關的。

例如著名的義大利比薩斜塔的傾斜就是由於地基的不均勻沉降而造成的。我國上海工業展覽館建於1954年,總重10000t,地基為厚14m的淤泥軟質粘土。建成後,當年地基下沉0.6m,目前大廳平均每年沉降量達1.6m。

因此在進行施工時,必須要認真處理好基礎,一般多層建築中,基礎工程造價約占總造價的20%-25%,對高層建築或需地基處理時,則所需費用更大。另外,地基基礎屬於隱蔽工程,一旦出現事故,不容易處理。因此基礎工程實屬百年大計,必須慎重對待。

㈧ 流砂的概念是什麼

4.4.3 流砂的防治

1.3.3.1流砂現象及其危害

⑴流砂現象:粒徑很小、無塑性的土壤專在動力水壓推動下失去穩屬定,隨地下水一起湧入坑內的現象稱為流砂現象。

⑵危害:土完全失去承載力,流砂邊挖邊冒,土方開挖無法達到設計深度,極易引起土體塌方,嚴重者附近建築物下沉、傾斜,甚至倒塌,拖延工期、增加費用。

⑶產生流砂的原因

流砂現象經常發生在細砂、粉砂、亞砂土中,但是否發生流砂現象,則取決於地下水及其產生的動水壓力的大小。動水壓力 GD為:

式中, ——水力坡度( );

( )——水位差;

L——地下水滲流長度;

——水的重度。

一般當GD≥γ(土的浮重)時,就會形成流砂現象。

⑷防治流砂的方法

●枯水期施工——工期不緊、豐水位和枯水位相差較大時可考慮

●打板樁——常用施工方法

●水中挖土——江中、湖中施工常用

●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常用施工方法,如井點降水

●地下連續牆法——造價稍高

●拋大石塊、搶速度施工——已發生流砂時的搶險施工方法

㈨ 什麼是流砂和管涌兩種現象各自發生的條件是什麼

流砂現象是土體的一種現象,通常細顆粒、顆粒均勻、鬆散、飽和的非粘性土容易發生這個現象。
防止可通過減少或者平衡動水壓力等.

流砂的形成原因

流砂的形成是多種多樣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河水的沖積經過地質的變化而形成的砂層,在遇到水流的情況下,整個砂層發生流動,從而形成了流砂層,在長江沿岸、沿淮部分地區以及我省的碭山、蕭縣也有流沙層的分布。流砂,顧名思義,就是流動的砂子,這主要是砂子在地下遇到水,在水的壓力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水發生了流動,這樣砂子跟水一起發生了流動。在通常情況下地下水的壓力是固定不變的,但是一旦水壓發生變化,整個砂層就會跟著發生變化,因此處理好流砂問題對基礎的影響,對於基礎施工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正確的處理好流砂層在基礎施工過程中造成的負面影響,不僅可以有效的控制工程的造價,而且能夠提高施工的工藝水平。

在滲透水流作用下,土中的細顆粒在粗顆粒形成的孔隙中移動,以至流失;隨著土的孔隙不斷擴大,滲透速度不斷增加,較粗的顆粒也相繼被水流逐漸帶走,最終導致土體內形成貫通的滲流管道,造成土體塌陷,這種現象稱為管涌。可見,管涌破壞一般有個時間發展過程,是一種漸進性質的破壞。
在自然界中,在一定條件下同樣會發生上述滲透破壞作用,為了與人類工程活動所引起的管涌相區別,通常稱之為潛蝕。潛蝕作用有機械的和化學的兩種。機械潛蝕是指滲流的機械力將細土粒沖走而形成洞穴;化學潛蝕是指水流溶解了土中的易溶鹽或膠結物使土變鬆散,細土粒被水沖走而形成洞穴,這兩種作用往往是同時存在的。
土是否發生管涌,首先取決於土的性質,管涌多發生在砂性土中,其特徵是顆粒大小差別較大,往往缺少某種粒徑,孔隙直徑大且相互連通。無粘性土產生管涌必須具備兩個條件:①幾何條件:土中粗顆粒所構成的孔隙直徑必須大於細顆粒的直徑,這是必要條件,一般不均勻系數>10的土才會發生管涌;②水力條件:滲流力能夠帶動細顆粒在孔隙間滾動或移動是發生管涌的水力條件,可用管涌的水力梯度來表示。但管涌臨界水力梯度的計算至今尚未成熟。對於重大工程,應盡量由試驗確定。
防治管涌現象,一般可從下列兩個方面採取措施:①改變幾何條件,在滲流逸出部位鋪設反濾層是防止管涌破壞的有效措施。②改變水力條件,降低水力梯度,如打板樁。

㈩ 什麼叫流沙.什麼樣的地質會有流沙

許多微細的小沙粒在一起構成的像水一樣的沙灘。陷入流沙的人會被沙子埋住出不來,越掙扎越出不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