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構造地質中的紋理是什麼

構造地質中的紋理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02 20:08:42

Ⅰ 地質構造有哪三種基本類型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分為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拓展資料:

主要分類: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在已知1400Ma地質歷史時期中經歷了武陵、雪峰、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個階段。

Ⅱ 什麼是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的分類

地質構造的簡介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structures或tectonic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地質構造的產生原因
所謂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變位,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1] 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等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地質作用下(多為構造運動),發生變形和變位後,形成的幾何體,或殘留下的形跡。
地質構造的主要分類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在已知1400Ma地質歷史時期中經歷了武陵、雪峰、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個階段。雪峰運動奠定了揚子陸塊的基底,廣西運動使黔東南地區褶皺隆起與揚子陸塊熔為一體,以後又經歷了裂陷作用、俯沖作用,燕山運動奠定了現今構造的基本格局。
地質構造的作用
向斜
可用來尋找地下水,打水井。原因是向斜底部低凹,易匯集水,可承受靜水壓力。
背斜
背斜是石油天然氣的儲藏地,是隧道的良好選址,並且頂部適合採石。
斷層
斷層是泉水湖泊的分布地區,適合河谷發育。

Ⅲ 地質方面結構和構造的區別是什麼

兩者區別在於概念完全不同,地址結構指岩石構成的特徵,地質結構主要表示礦物或礦物之間的各種特徵。

1、地質結構定義:地質學術語,岩石的結構。指組成岩石的礦物的結晶程度、晶料大小、晶料相對大小、晶體形狀及礦物之間結合關系等,所反映出來的岩石構成的特徵。

2、地質構造定義:構造是地質構造的簡稱。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包括褶皺,節理和斷層等最基本的地質元素,地質元素是岩石圈中構造運動的產物。各種地質構造具有相應的地質現象和工程地質條件。

(3)構造地質中的紋理是什麼擴展閱讀: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與次生構造。

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相互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徵的總稱。

地質構造的規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過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的綜合分析和遙感資料的解譯才能識別,如岩石圈板塊構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計,需要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如礦物晶粒變形、晶格的位錯等。

貴州位於華南板塊內,處於東亞中生代造山與阿爾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帶之間,橫跨揚子陸塊和南華活動帶兩個大地構造單元。

在已知1400Ma地質歷史時期中經歷了武陵、雪峰、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個階段。

雪峰運動奠定了揚子陸塊的基底,廣西運動使黔東南地區褶皺隆起與揚子陸塊熔為一體,以後又經歷了裂陷作用、俯沖作用,燕山運動奠定了現今構造的基本格局。

Ⅳ 地質構造特徵

一、地層特徵

Drachev et al.(1998)根據莫斯科區域地質動力學實驗室1989年採集的多道地震資料,在拉普捷夫海域125° E以東地區識別出6個地震層序反射界面,從下至上分別為:界面A、界面1、界面2、界面3、界面4和界面B,並劃分為5個地層層序:SU-1、SU-2、SU-3、SU-4和SU-5(圖7-4,圖7-5~圖7-7)。但在海域125°E以西的Ust』 Lena裂谷地區(Drachev稱之為南拉普捷夫裂谷盆地)由於盆地沉降大,地層劃分不能與東部對比,可識別出3個地震層序,分別為LU、MU和UU(圖7-8)。

1.125° E以東地層劃分

(1)反射界面特徵

反射界面A:為穿時不整合面,對應於聲波基底頂界面,在全區反射清晰,而在Ust』 Lena裂谷因盆地沉降大而無法識別。界面之下的聲波基底無特定的地震反射特徵,這可能與裂谷一期開始前晚中生代的褶皺作用和晚白堊世的強烈剝蝕、準平原化影響有關(Drachev et al.,1998)。該界面之上覆蓋的地震地層年代在裂谷區年代老,而在地壘區上覆地層年代新。

反射界面1:因地震記錄深部反射品質較弱,該界面只在Ust』 Lena裂谷區有零星反射。在裂谷東部表現為明顯的削蝕不整合(圖7-9),與歐亞海盆及海底初始擴張時間一致,可與陸上古新世-始新世之間的區域不整合對比。

反射界面2:該界面主要發育於Ust』 Lena裂谷內,可向東延伸至較高地塊之上(圖7-9)。

反射界面3:該界面在主要裂谷內外均有廣泛分布,在較高的地壘之上缺失。在地震剖面上表現為強反射特徵,可與陸上始新世-漸新世大型不整合對比。

反射界面4:該界面為明顯的不整合面,是拉普捷夫海域重要的、延伸范圍大的反射界面。

反射界面B:為一削蝕不整合,與中新世-上新世交接期海平面下降有關。

(2)地層特徵

SU-1:該層序地震反射特徵可見-中等,厚度隨正斷層的斷距變化較大。主要為白堊紀末期(?)-古新世的泥質沉積,代表裂谷一期的沉積。

SU-2:該層序對應於下-中始新統,地震反射特徵中等-強。代表歐亞海盆打開至最大時的裂谷二期沉積。

SU-3:該層序相當於中-上始新統,地震反射特徵表現為強振幅。由砂泥互層和含煤地層構成,受正斷層控制,地層厚度變化大。代表裂谷二期的末期沉積。

SU-4:該層序相當於漸新統-中中新統,主要受逆沖斷層和逆斷層作用,是歐亞海盆打開後拉普捷夫海域受到的唯一的擠壓作用階段。

SU-5:該層序相當於上中新統-第四系,在地壘區缺失該地層的上中新統下部-全新統。無明顯的地震構造特徵,古海洋學和沉積環境發生巨大變化,代錶板塊相互作用發生實質性變化,由SU-4期的擠壓作用又轉為重新拉伸作用。

圖7-4 拉普捷夫陸架主要構造事件與歐亞海盆、 挪威-格陵蘭盆地的對比

(據Drachev et al.,1998)

圖7-5 LARGE多道地震測線解釋圖

(據Drachev et al.,1998)

測線位置見圖7-1

圖7-6 LARGE009多道地震測線局部放大圖(A)及其構造與地震地層樣式解釋(B)

(據Drachev et al.,1998)

測線位置見圖7-5

圖7-7 LARGE008多道地震測線局部放大圖(A)及Bel』kov-Svyatoi Nos裂谷非對稱構造與地層解釋(B)

(據Drachev et al.,1998)

測線位置見圖7-5

圖7-8 過Ust』Lena裂谷地震測線Line 01解釋圖

(據Franke et al.,2001)

測線位置見圖7-1

LU、MU和UU分別代表下、中、上地震層序;LU包括白堊系-下古新統沉積,反應初始裂陷期;MU包括始新統-中中新統的SU-2、SU-3、SU-4地震層序;UU代表中新統-全新統的SU-5層序

圖7-9 LARGE006多道地震測線,顯示SU-1與SU-2之間的不整合

(據Drachev,1998)

位置見圖7-5

2.125° E以西地層劃分

拉普捷夫海陸架區125°E以西地區包括Ust』 Lena裂谷盆地的主體部分,新生代地層厚度為4~13km(Vernikovsky et al.,1998)。本區盆地因沉降大,沉積蓋層厚度大,且發育大量正斷層,地震地層劃分與125°E以東地區相比更加困難。Drachev et al.(1998)和Franke et al.(2001)利用地震資料在本區識別出3個大型區域不整合,分別為LS1、LS2和LS3,並劃分出3個地震層序LU、MU和UU(圖7-8)。

(1)地震反射界面特徵

LS1:為聲波基底與沉積蓋層之間的界面,是本區最重要的削蝕不整合面,除在Ust』 Lena裂谷西部外,全區均可識別。該不整合面代表晚白堊世-早古新世區域隆升後的強烈剝蝕和風化作用。持續時間為65~56Ma,這一時期北極地區主要發生如下構造運動:古新世格陵蘭與北美板塊最終裂離、格陵蘭與歐亞板塊的裂離及歐亞海盆擴張啟動。

LS2:為強反射層頂部明顯的不整合面,但在隆起區缺失。該不整合時間釐定為33Ma,因在魯培爾期與夏特期相交發生大規模海平面下降。

LS3:該不整合面在拉普捷夫海域東、西部表現均很明顯。界面下部為明顯的亞平行地震相特徵,而上部反射則較弱,表現為明顯的削截特徵。該不整合面時代為晚中新世,時間為9~10Ma,由中中新世末期的大規模海平面下降造成。

(2)地層特徵

LU:構成Ust』 Lena裂谷充填的主體,最大厚度可達10km。發育大量正斷層,為同裂陷期產物。

MU:主要發育於地塹區,隆起區地層減薄或缺失。斷層發育較少,代表裂陷活動減弱,為裂陷後期的產物。

UU:該層分布廣泛,相當於東部地區的SU-5層。

二、構造特徵

1.構造單元劃分

拉普捷夫海陸架區以發育拉普捷夫裂谷為構造背景。Drachev et al.(1995,1998)認為該裂谷長500~600km,寬50~70km。而Franke et al.(2001)利用新採集的多道地震資料,推測其寬至少達300km(圖7-3)。由於調查程度低,地質地球物理資料少,對本區的構造區劃仍存在許多不同的看法和認識(Kristoffersen,1990;Drachev et al.,1995,1998;Vernikovsky et al.,1998;Franke et al.,2001)。

本書採用Franke et al.(2001)二級構造單元劃分的方案,他將拉普捷夫陸架盆地劃分為Ust』 Lena裂谷、東拉普捷夫隆起、Anisin盆地、科捷利內地壘等構造單元(圖7-3)。

(1)Ust』 Lena裂谷

Ust』 Lena裂谷與東拉普捷夫隆起以Mv Lazarev拆離斷層為界,新生代沉積厚度平均為4~5km,在裂谷中增大至9km(Drachev et al.,1998),最大可達12km(Vernikovsky et al.,1998)。Franke et al.(2001)在 Alekseev et al.(1992)、Drachev et al.(1995,1998)推測Trofimov隆起區中發現了中央裂谷Ⅰ和中央裂谷Ⅱ,這兩裂谷新生代沉積厚度達13km。Ust』 Lena裂谷北側終止於SW-NE走向的Severnyi走滑轉換帶(Fujita et al.,1990)。該走滑斷裂推測從Khatanga灣向陸架邊緣延伸。南部,拉普捷夫裂谷由晚中生代的Olenek褶皺帶與西伯利亞台地分割(Drachev et al.,1998)(圖7-3)。

(2)東拉普捷夫隆起

Ust』 Lena裂谷以東為線性高地,也是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區(Drachev et al.,1998,1999,稱為東拉普捷夫隆起;Vernikovsky et al.,1998,稱為Stolbovoi 地壘)。該隆起由北、南和東拉普捷夫地壘、Omoloi地塹、Bel 』 khov-Svyatoi Nos半地塹組成(Franke et al.,2001)(圖7-3)。

Alekseev et al.(1992)曾推測Omoloi 地塹為主裂谷,是Gakkel 海嶺從歐亞海盆向Buor Khaya灣的延伸。在早期的研究中認為Bel』 khov-Svyatoi Nos半地塹是最主要的裂谷盆地(Alekseev et al.,1992;Drachev et al.,1995,1998)。Drachev et al.(1998)認為該裂谷從海岸延伸至76°N。但Franke et al.(2001)認為,該裂谷規模較小,只是拉普捷夫地壘中幾個半地塹之一,最大深度小於5km,寬小於25km。

(3)Anisin盆地

該盆地位於陸架的北部,介於東拉普捷夫隆起與科捷利內地壘之間,盆地形態上呈北寬南窄,基本上為 N-S展布,向北地層厚度增大至10km(Franke et al.,2001)。Anisin盆地向東傾,在盆地與科捷利內地壘之間發育大型鏟狀西傾的IB Kapitan Dranitsin斷層。

2.構造演化

拉普捷夫海海域構造特徵及現今的地形地貌主要由晚中生代褶皺事件和第三紀(古、新近紀)裂陷事件所控制(Drachev et al.,1998)。

(1)晚中生代褶皺作用

該事件以古西伯利亞大陸邊緣於中中生代增生一些構造地層的地體開始為標志,以白堊紀中期廣泛的花崗岩深成作用及歐亞大型褶皺帶(包括泰梅爾、上揚斯克和新西伯利亞-楚科奇褶皺帶)進入穩定期終止為標志(Savostin et al.,1984 b;Zonenshain et al.,1990;Parfenov,1991;Fujita et al.,1997)。此次事件導致了拉普捷夫海域新生陸殼大規模伸展和沉降,也是陸架沉積盆地基底形成階段。

(2)第三紀(古、新近紀)裂陷作用

拉普捷夫大陸邊緣第三紀(古、新近紀)張裂與始於56~80 Ma的歐亞海盆擴張有關(Drachev et al.,1998)。根據前人研究成果(Drachev et al.,1998;Karasik,1974;Vogt et al.,1979;Karasik et al.,1983;Savostin et al.,1984 a;Cook et al.,1986;Savostin et al.,1988;Kristoffersen,1990),以及對板塊動力學的分析,將該區新生代構造演化劃分為4個階段:①古新世末-始新世裂谷階段,與大陸破裂和歐亞海盆海底快速擴張有關;②漸新世-中中新世擠壓轉化階段,不發育裂谷,伴隨極慢速擴張(<1.2 cm/a);③中中新世末-中更新世裂谷復活,加速擴張;④中更新世-至今歐亞海盆擴張減速,裂谷作用下降(圖7-4)。

此外,晚白堊世末-古新世,即Gakkel海嶺擴張之前的幾個百萬年為海底擴張前的拉伸階段,但這並未得到磁場的證實。拉普捷夫鄰近邊緣長期的拉張形成了拉普捷夫裂谷系統(LRS)。階段②是拉普捷夫裂谷系統演化的唯一受擠壓階段,對裂谷沉積充填的地震地層年代確定至關重要。

Ⅳ 地質構造基本知識

(一)地質構造和地層

1.地質構造

組成地殼的岩石,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發生變形、變位的形跡,稱為地質構造。例如:由地質作用在岩層中形成的背斜和向斜褶曲、斷層、節理、劈理等斷裂,以及其他的面狀,線狀構造等均勻地質構造,簡稱構造。其成因主要是由內力地質作用造成。

2.地層

地層是指沉積岩、火成岩以及由它們變質而成的變質岩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和一定環境下逐漸形成的層狀岩石。概括地說,地層是一切層狀岩石的總稱。

地層與岩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地層含有時代的概念;而岩層則不具有時代概念。所以地層是研究地殼歷史的依據。對一個地區或不同地區的地層進行劃分和對比,可確定地層的生成順序和時代;還可進一步分析地層形成時的環境,從而就可了解到古代自然地理環境、演化規律以及地殼運動的規律等。

(二)岩層的接觸關系

岩層的接觸關系,是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綜合產物。據其成因特徵,可以分整合接觸與不整合接觸兩大類型(圖1-5)。

圖1-5 整合、假整合、不整合形成過程示意剖面圖

O—奧陶系;S—志留系;D—泥盆系;C—石炭系(箭頭代表地殼運動的方向)

1.整合接觸

同一地區的上下兩套岩層,若其產狀一致,在沉積上和生物演化上都是連續的,則這種關系就稱整合接觸。它說明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以相對下降為主,所以發生在上下兩套岩層之間沉積過程是連續的,其間沒有發生過足以引起較長時間沉積間斷的構造運動。如圖1-5中的志留系(S)與奧陶系(O)之間的接觸關系即為整合接觸。

2.不整合接觸

由於地殼運動的影響,使在同一地區的上下兩套岩層間有一明顯沉積間斷,並且在古生物演化順序上也不連續,岩層的這種關系稱為不整合接觸。不整合又可分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兩種類型。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上下兩套岩層間雖然產狀一致,但有明顯沉積間斷、時代不連續(圖1-6)。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是指上下兩套岩層之間有明顯沉積間斷,並以一定角度相交的關系(圖1-6)。

(三)單斜構造與岩層產狀

1.單斜構造

通常把接近水平或傾斜角度小於5°的岩層,稱為水平岩層。原來的水平岩層,由於受地殼運動的影響,使岩層產狀發生變動,造成岩層層面與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相交故這類岩層稱為傾斜岩層(圖1-7)。如果在某一地區,出現一套岩層都朝一個方向傾斜,且傾斜的角度又大致相同時,稱為單斜岩層。

圖1-6 岩層的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觸、岩層的角度不整合接觸

圖1-7 單斜岩層示意圖

2.岩層產狀

岩層的產狀是指岩層的空間位置及其狀態;它是以岩層的產狀要素來確定的。

岩層的產狀要素是指傾斜岩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圖1-8)。只要測量傾斜岩層的產狀要素,就可以確定岩層的空間的位置及其形態,它是研究各種構造特徵及其相互關系的依據。

圖1-8 岩層產狀要素示意圖

AB—岩層的走向;OD'—岩層的傾向;a—傾角

(1)岩層的走向

傾斜岩層的層面與水平面的交線稱走向線(圖1-8)。走向線是一條水平線,其兩端延伸方向稱岩層走向。走向線延伸的兩個方向相差180°,如呈北東—南西方向、北西—南東方向等。

(2)岩層的傾向

層面上與走向線相垂直,且沿岩層傾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線稱為傾斜線,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所指的方向稱岩層的傾向(圖1-8)。傾向表示岩層傾斜的方向。

(3)岩層傾角

傾斜線與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的夾角稱岩層傾角(圖1-8)。傾斜范圍在0°~90°之間。若傾角近於0°,為水平岩層;若傾角等於90°時,稱為直立岩層;余者統稱傾斜岩層。

(四)褶皺構造

在褶皺構造中,岩層的每一個向上或向下的彎曲稱為褶曲。它是地殼運動所形成的一種常見的地質構造,是褶皺的基本單位。褶皺是由一系列褶曲組合而成的,即岩層受力發生變形,產生一系列連續完整的波狀彎曲稱為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有背斜和向斜兩種基本類型:①背斜在形態上是岩層向上拱起的褶曲;兩翼岩層相背傾斜,核部為老地層,兩翼為新地層。②向斜在形態上是岩層向下拗陷的褶曲。兩翼岩層相向傾斜,核部為新岩層,兩翼為老岩層。

為了研究和描述褶皺形態和空間展布特徵,我們必須要了解褶皺要素。褶皺要素包括:核部、翼部、轉折端、軸面、軸跡和槽線等(圖1-9和表1-11)。

圖1-9 背斜和向斜在剖面和平面上的特徵、褶皺示意圖

表1-11 褶皺要素

(五)斷裂構造

當岩石受力達到或超過岩石的強度極限時,岩石便產生各種破裂或沿破裂面發生位移,形成斷裂構造。其特點是破壞了岩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按岩石破裂特點,破裂構造主要分節理和斷層兩大類。

1.節理

岩石破裂後,破裂面兩側岩石沒有發生明顯位移,這種破裂構造稱節理(圖1-10)。

圖1-10 節理

A—縱節理;B—橫節理;C—斜節理

節理是岩石中極為常見的一種構造現象。常成群出現,沿一定方向有規律的排列。節理因所處構造部位不同,其長度、寬度、規格、形狀等差異懸殊,節理裂開情況也各不相同,有的張開、有的緊閉。節理分布密集程序也不相同,主要受岩石性質及受力情況所控制,脆性岩石中的節理要比柔性岩石中發育。

2.斷層

斷層是破裂面兩側岩層,沿著破裂面發生顯著相對位移的斷裂構造,它往往是節理進一步發展而成的,而且在岩層和岩體中廣泛分布。

斷層的基本組成部分稱斷層要素。如斷層面、斷層線、斷盤、斷距和破碎帶(圖1-11)。

圖1-11 斷層要素

斷層面:岩層或岩體受力後發生相對位移的破裂面,稱斷層面。

破碎帶:大斷層的斷層面往往是由一系列的破裂面組成,稱為斷層破碎帶。

斷層線:斷層面與地面交線,稱斷層線;它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

斷盤:斷層面兩側的岩盤,稱為斷盤。

斷距:斷層面兩側盤相對移動的距離,稱斷距。

Ⅵ 什麼是地質構造有哪幾種類型 各有什麼特徵

地質構造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地質構造有褶皺、節理、斷層三種基本類型。

褶皺的特徵:分為背斜和向斜。

1.背斜:岩層向上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老,兩側岩層依次變新。
2.向斜:岩層向下彎曲、中心部位岩層較新,兩側岩層依次變老。

節理的特徵:自地表向下隨深度加大,節理的密度逐漸降低。

斷層的特徵:具有顯著位移的斷裂.斷層在地殼中廣泛發育,但其分布不均勻。

Ⅶ 地質構造符號屬於構造地質圖內地質構造符號各線代表什麼意思m,m,,

太多,不好一一列舉。

Ⅷ 什麼是地質構造中的褶皺

岩石中來表面構造形成的彎曲,單源個的彎曲也稱褶曲。褶皺的面向上彎曲,兩側相背傾斜,稱為背形;褶皺面向下彎曲,兩側相向傾斜,稱為向形。如組成褶皺的各岩層間的時代順序清楚,則較老岩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背斜;較新岩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向斜。

Ⅸ 地質構造圖的簡介

地質構造圖
tectonic map
簡稱構造圖。通常以地質圖為基礎編制,突出反映各種構造類型的性回質、空間展布形態及其答形成順序以及同構造類型之間的交切關系。大地構造圖是反映大區域范圍的構造特徵與地質發展歷史的地質圖件。比例尺一般小於1∶50萬。具有鮮明的觀點性依據不同的構造學說編制的圖件,從內容以至表達方式均有顯著差別。表示某一地質歷史時期地質構造特徵的圖件稱為古構造圖。通常把構造等高線圖也作為地質構造圖的一種。
由於比例尺、內容、目的性以及理論依據的不同,構造圖表示的內容和表現的方式方法有很大差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