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內力地質作用對地形地貌有哪些影響

內力地質作用對地形地貌有哪些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3-02 17:40:42

❶ 怎樣回答一個地區地質作用對地形地貌的影響

你該不會也是九中的,在做老劉布置的作業吧?

❷ 內外力地質作用如何影響地形地貌

內力的褶皺作用使得地層彎曲變形向上隆起,往往是形成巨大高俊山脈的主要版力量,例如昆侖山脈權。斷層作用可以形成高山和相對應的深陷盆地,例如天山山脈和它旁邊的吐魯番盆地就是這樣形成。岩漿侵入活動可以形成一些山地,例如黃山。火山活動形成很多火山錐和熔岩台,前者如長白山主峰後者如雷州半島的台地。
外力作用則是在不斷剝蝕著地表,有些使地表變得平坦,例如流水和風的搬運和堆積作用形成平原或者高原,華北平原就是在黃淮海三河的搬運和堆積作用下形成。有些外力作用使得地表變得更加崎嶇不平,例如流水和冰川的切割作用,使得峽谷變得更加深大,科羅拉多峽谷就是流水切割作用的典型例子。

❸ 內力地質作用有什麼特點

內力地質來作用簡稱為內力自作用,是由地球轉動能、重力能和放射性元素蛻變的熱能等所引起,主要是在地殼或地幔中進行。內力地質作用包括地殼運動、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和地震作用等。
構造運動是指岩石圈物質的機械運動。它有垂直和水平兩種運動形式。構造運動可使岩石變形、變位,形成各種構造形跡,塑造岩石圈的構造,並決定地表形態發育的基礎,構造運動可引起海陸變遷。地震是岩石中積蓄的應變能以彈性波形式突然釋放而引起的地球內部的快速顫動。地震發源於地下深處,並波及地表。絕大多數地震是由構造運動引起岩石斷裂而發生的。岩漿作用是岩漿從形成、運動直到冷凝成岩的全過程。岩漿是地下岩石的高溫(800-12000)熔融體。它不連續地發源於地幔頂部或地殼深部。岩漿形成後循軟弱帶從深部向淺部運動,在運動中隨溫度、壓力的降低,本身也發生變化,並與周圍岩石相互作用。

❹ 簡述地質內外力對改變地貌的作用和相互關系

內力作來用和外力作用引起地殼及源其表面形態不斷發生變化。
一般情況下,內力作用形成大的地貌類型,並控制著地球表面的基本輪廓,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流水、風力、冰川、生物的生長和活動等)對地殼表層物質不斷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塑造地貌的細節,使地表趨向平緩。
內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態。當一個地面隆起時,相鄰的地表就凹陷,當高山、高原遭受侵蝕時,相鄰的低地就會出現堆積。內、外力作用的對立統一、相互影響、相互制約。
內外力同時起作用,在一定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某一作用占優勢,起著主導作用。

❺ 內力和外力在地貌的形成和發展中有何作用

《地貌學》復習與思考
第1章緒論
地貌學:地貌學是研究地表的形態特徵、成因、分布及其發育規律的科學。
內力和外力在地貌的形成和發展中有什麼作用?並簡述內力、外力的關系。
1.地貌形成的營力(動力)
(1)內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內營力:是指地球內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泛指源於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及地球旋轉運動所產生的作用。)表現為構造運動、岩漿活動等造成地球表層物質的變位和變形。
(2)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外營力:是地球表面在太陽能和重力驅動下,通過空氣、流水和生物等活動所引起的作用。包括岩石的風化作用、塊體運動、流水、冰川、風力、海洋的波浪、潮汐等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以及生物包括人類活動的作用等。
(3)內、外力相互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地貌的形成是在內營力和外營力相互作用下生成和發展的。內力作用促使地表起伏,增加地勢高差;外力作用夷平地表,削弱地勢高差。地貌發育過程中,兩種力量彼此消長、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第2-3章 構造地貌(全球構造、大地構造)
大洋中脊為縱貫世界各大洋的洋底山系。全長約達80000千米。寬度1000千米以上,高於大洋盆地約2-3KM。洋中脊是大洋板塊新生的地方,為幔源物質上涌處,頂部有拉張作用形成的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被一系列與之走向垂直的轉換斷層切斷錯開。
轉換斷層是洋脊軸部海底擴張引起的特殊斷層類型,又稱剪切型板塊邊界或平錯型板塊邊界。
1. 威爾遜從板塊觀點出發將大洋發展過程劃分為哪幾個階段?各階段代表性海洋是什麼?
1. 胚胎期 大陸地殼張裂及裂谷出現,如東非大裂谷
2. 幼年期 裂谷擴大,海水侵入形成早期海洋,如紅海
3. 成年期 海底繼續擴張成為大洋,如大西洋
4. 衰退期 大洋板塊下潛時,進入衰退期,如太平洋
5. 終了期 洋殼消亡速度大於增生速度,大洋縮小,如古特提斯海演變為現代地中海
6. 地縫合線期 板塊碰撞,大洋閉合形成褶皺山系,如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古特提斯海消失,大洋結束。
2.新生代三條規模巨大的活動地貌帶是什麼?有何特徵?新生代全球三條規模巨大的活動構造地貌帶:
環太平洋大陸邊緣帶;地中海-喜馬拉雅構造帶;洋脊裂谷帶。
活動構造地貌帶共同特點:地形高差起伏懸殊;新生代岩層變形變位明顯;岩層變質作用顯著;火山與岩漿活動強烈,地震活動頻繁。
3.簡述並圖示大陸邊緣的主要類型
(一)穩定型大陸邊緣:大西洋型
(二) 活動型大陸邊緣:1. 安第斯型(海溝-邊緣山脈); 2. 東亞型(海溝-島弧-邊緣海盆地)。

第4 章 地質構造地貌
丹霞地貌是指近水平產狀的巨厚紅色砂、礫岩經構造抬升後,在長期風化剝蝕和流水侵蝕以及重力坍塌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被陡崖分割的平頂高地、孤峰和石柱等地貌形態組合。
穹隆構造地貌穹窿構造是一種無固定背斜軸的背斜構造,近渾圓形,岩層由中央向四周外傾,無一定走向。
穹窿地貌按成因分為二種:1.岩漿侵入穹窿山;2.構造拱曲穹窿山
豬背脊(嶺)
斷層線崖.斷層線崖(逆向斷層線崖):上升盤剝蝕低於下降盤高度,下降盤的斷崖;
1. 標出圖中河谷的地貌學名稱(順向谷、逆向谷、次生谷)。

2. 何謂地形倒置(逆地貌)?舉例並圖示逆地貌的形成過程
逆地貌:地質構造形態與地形起伏相反的地貌,又稱為逆地貌或地貌倒置。
3. 簡述斷層崖的演化過程。
高大斷層崖---斷層三角面---低矮渾圓山嘴---斷塊山被夷平
4. 圖示並說明斷層線崖的演化過程。
第5章 風化作用與坡地地貌
風化作用:地表岩石在太陽輻射、大氣、水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發生崩解、破碎和分解等一系列物理或化學的過程,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土層。這種作用稱為風化作用。
崩塌崩塌 :斜坡上的碎屑或塊體,在重力作用下,沿坡向下急劇傾倒、崩落現象。
滑坡斜坡上的岩土體由於種種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動面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山麓剝蝕面:在乾旱區,由於山坡的後退,山前形成的寬廣平緩的基岩坡面。
島狀山
【思考題】
從滑坡形成的力學機制(圖示)和條件及類型出發,談談應如何治理滑坡?
滑坡的力學機制分析:

式中:K-坡地不穩定系數;G-土體重力; θ-坡度角;C-土體內聚力;N-土體正壓力;φ-土體的內摩擦角
在理論上,當K=1時,岩土體處於極限平衡狀態;當K>1時,岩土體處於不穩定狀態;當K <1時,岩土體是穩定的。 工程上一般採用K = 2-5為安全穩定系數。
滑坡的影響因素
1.斜坡的地貌特徵;2.斜坡的岩性與地質結構;3.地下水和地表水;4.地震;5.人為因素
滑坡防治對策 排、擋、減、固四字方針。
常用的方法:1. 排截水工程;2.支擋工程。3.卸荷減載工程 4. 坡面防護工程

第6章 河流地貌
溯源侵蝕溯源侵蝕(向源侵蝕):侵蝕方向是不斷向源頭(即上遊方向)進行。侵蝕結果是使溝谷或河谷長度增加。如瀑布的後退。
河床均衡剖面在河流長期作用下,河床縱剖面發展到一定階段時趨向於平衡,這時的河床縱剖面稱為均衡剖面。
達到「動力平衡」的河床縱剖面形態,大致呈一上凹的拋物線形。
水流與河床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水流力圖達到輸沙平衡,河床力圖達到沖淤平衡,使河流縱剖面向均衡剖面方向發展。河床均衡剖面往往是相對的、暫時的。當外界條件發生變化時,河流通過沖淤過程的自行調節,相應地調整河床縱剖面,從而達到新的相對平衡。
岩檻:是橫亘於河底的堅硬基岩。
岩檻下遊河床形成一個不連續的陡坎,常形成瀑布或跌水。並構成上遊河段的地方侵蝕基準面.。岩檻的形成與構造、岩性有關。
壺穴: 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沖磨的深穴。其分布在山區是著河床基岩節理充分發育或構造的破碎帶上。
離堆山出現在山地中,是一種深深切入基岩的河曲,又稱嵌入河曲。由於這種河曲被束縛在堅硬的岩層中,故稱為強迫性曲流。取直後在原彎曲河道的中間,留下相對凸起的基岩孤丘,稱為離堆山。
高位廢棄曲流 河床深切,使被廢棄的曲流位置相對增高
河漫灘:在河流洪水期被淹沒的河床以外的谷底灘地.
迂迴扇迂迴扇 隨河曲不斷發展,凸岸部位形成一系列弧形壟崗狀沙壩(即濱河床沙壩)與沙壩間窪地的組合。
迂迴扇上壟崗的輻聚方向指向河流下游,輻散方向指向上游。
三角洲:河口處泥沙堆積呈扇形向海伸展,所形成的沖積平原叫做三角洲。
河流襲奪是河流溯源侵蝕導致分水嶺遷移的結果,使分水嶺一側的河流奪取另一側河流的上游部分,從而改變了這部分河流的流路,這種水系演變現象稱為河流襲奪。
1. 影響河床縱剖面形成和發育的因素有哪些?
1. 水文因素的影響
河流水量、水流速度、含沙量的變化,使河床發生侵蝕或堆積。
2. 地質構造和地殼運動的影響
構造抬升,侵蝕基準面相對下降,溯源侵蝕自河口向上游發展;
流域內發生差異運動,上升地段下蝕作用加強,下降地段堆積作用加強;
斷裂可形成裂點,溯源侵蝕使裂點上移,如瀑布岩檻的後退。
3. 岩性的影響
4. 氣候變化的影響
氣候的干濕變化、冷暖變化,導致河流流量及侵蝕基準面的變化,使河流的侵蝕、堆積對比關系發生變化,河流縱剖面重塑。
氣候變干:徑流減少,含沙量增多,上游形成加積型河床;海平面降低,下游形成侵蝕型河床。
冷暖變化:如冰期、間冰期交替變化。冰期時:上游風化物增多、水量減少而呈加積型河床,下游由於侵蝕基準面下降而溯源侵蝕,形成侵蝕型河床;間冰期時:徑流量增加,上游形成侵蝕型河床,下游由於侵蝕基準面上升而溯源堆積,形成堆積型河床。
2. 談談興建水庫對河流地貌的影響。(對河流縱剖面形態影響)
3. 試述河漫灘的形成過程及河漫灘的沉積結構。
a. 濱河床淺灘
隨著河流側蝕作用加強,結果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凸岸處形成邊灘。
b. 雛形河漫灘
邊灘不斷淤高,在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並與谷坡坡積物相連,邊灘的組成物質仍主要由河床沖刷的物質組成,較粗大,稱為雛形河漫灘。
c. 成型河漫灘
洪水期河水漫過整個谷地,灘地上水的流速降低,較細的洪積物堆積在灘地上,這個由較粗的河床相物質和上覆較細的洪積相物質組成的平坦地形稱為河漫灘。
二元沉積結構:
下部為粗粒的河床相堆積物。一般由粒徑較粗大的礫石或砂組成,是河床水流沖積而成。
上部為細粒的洪積相堆積。一般粒徑較細,多由粉沙,亞粘土組成,是洪水期流速較慢的水流沉積形成。
4. 什麼是泥石流?泥石流產生和誘發的因素有哪些?簡述泥石流地貌特點。
泥石流是沿溝谷或坡地運動的由水和大量鬆散固體碎屑物組成的特殊洪流。
a.大量的鬆散固體物質
固體物質補給來源:(1)岩石風化碎屑物;(2)構造破碎岩;(3)冰磧物;(4)滑坡崩塌物質等。
b.來水量陡增:集中降水、快速溶冰化雪、冰湖、水庫潰決等。 c.陡峻的坡度
5. 三角洲的形成需具備哪些條件?簡述三角洲的沉積結構。
1) 充足的泥沙來源
尤其是上游來沙量要大,即輸沙量與徑流量的比值S/W≥0.24才能形成三角洲。
2) 較弱的海流動力條件
河口沿岸無強大的波浪和海流也是三角洲形成因為強大海洋動力可將河口泥沙帶走,不利於堆積形成三角洲。
3 )較平緩的口外海濱地形
當水下坡度小時,廣闊的淺水區對波浪具有消能作用,有利於三角洲的成長。
1.巴列爾(J.Barrell ,1912年)劃分法:
頂積層:由水上三角洲平原沉積和水下三角洲平原沉積組成。
前積層:入海河流懸浮物在水下三角洲前坡的沉積。
底積層:主要是海洋沉積,粒度細,具水平層理。
2.根據沉積相劃分法:
三角洲平原相:是三角洲出露水面部分,以河流作用為主,受海洋動力作用影響,沉積物具有陸相環境的基本特徵,沉積物類型多,岩相變化大。有淺灘沉積(沙壩、心灘等)、沼澤沉積,河床沉積等。
三角洲前緣相:水下三角洲斜坡堆積,為河、海交互沉積。沉積物質以粘土質粉砂為主,時有粘土與粉砂夾層。
前三角洲相:位於波浪基面以下,主要為海相沉積。河流懸移質和膠體物質在三角洲的最前端的淺海海底沉積,以淤泥與粘土為主組成。富有機質淤泥,含海相生物化石,具水平層理,往往是石油的生油層。
6. 簡述戴維斯關於侵蝕循環學說的主要觀點。
美國學者戴維斯1899年提出的流水作用下地貌發育理想模式:一個平坦地區被地殼運動抬升後,地殼長期穩定,受長期剝蝕,經歷幼年期、壯年期、老年期地貌發育階段,
幼年期:侵蝕強烈,河流下切侵蝕為主,V 形河谷深,地表起伏大。幼年早期,深谷寬嶺;幼年晚期,幹流剖面逐漸達到平衡,寬谷窄嶺。
壯年期:河流側蝕為主,U形河谷,山脊變緩。壯年晚期,幹流和幹流下游的支流均達到平衡狀態,形成沖積平原和曲流。
老年期:河流作用只有側蝕和堆積,上游支流也達到平衡狀態,河谷寬廣,曲流發育。殘丘孤立於沖積平原之上。整個地面成為夷平面,稱準平原。
第七章 海岸地貌
波浪折射作用:當波浪傳播進入淺水區時,波峰線趨向於與等深線和岸線平行(或波向線趨於與等深線和岸線相垂直),這種現象稱為波浪折射。
泥沙橫向運動泥沙橫向運動:當外海波浪作用於海岸線正交時,海底泥沙在波浪作用力和重力的切向分力共同作用下作垂直方向的運動。
泥沙縱向運動:當波浪的傳播方向與岸線成斜交,海岸帶泥沙所受的波浪作用力和重力的切向分力不在一條直線上,泥沙顆粒按兩者合力方向沿岸移動。
多數情況下,橫向和縱向位移是相互結合的
紅樹林海岸紅樹林是發育在熱帶和亞熱帶潮坪上的耐鹽性和喜鹽性植物群落。由紅樹叢林與沼澤潮灘相伴而組合成的海岸稱紅樹林海岸。
珊瑚礁海岸珊瑚礁:由石珊瑚蟲和其他造礁和礁棲生物(如石灰藻、有孔蟲、海綿、貝類等)的骨骼及它們分泌的有機質、粘結碳酸鹽碎屑而形成的多孔隙岩體,又稱生物礁。
1. 試述波浪折射對平直海岸和彎曲海岸的影響, 其沿岸泥沙運動的特點和由此產生的海岸地貌。

2. 圖示並說明海岸的均衡剖面及塑造過程。
.曾科維奇的均衡剖麵塑造過程:
A剖面:水下岸坡上的泥沙運移的趨勢;
B剖面:中立點兩側為上下兩個侵蝕帶;中立點以上泥沙向岸運移在岸線附近堆積,形成海灘;中立點以下泥沙離岸搬運,堆積在波能微弱的水下岸坡坡腳處;
C剖面:水下岸坡演變為中立點附近連續緩傾的上凹剖面,岸線附近因泥沙堆積坡度變陡。
水下岸坡整個剖面上的顆粒作等距離往返而不發生位移,這一凹形坡面,即為海岸平衡剖面。

3. 泥沙的橫向移動和縱向移動是怎樣形成的?形成的堆積地貌各有哪些主要類型?
橫:.水下堆積階地、水下沙壩、離岸堤和潟湖
縱:灣頂灘、沙嘴、攔灣壩、連島壩
4. 試述海平面變化對海岸地貌的影響
5. 試述氣候變化對河流地貌的影響。

第八章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喀斯特作用:是指水對可溶岩石進行的以化學過程為主,機械過程為輔的破壞和改造作用。
落水洞是地表水從谷地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是垂直方向水流對裂隙不斷進行溶蝕並伴塌陷而成。
峰叢:基座相連而峰頂分離的喀斯特山,基座的厚度大於峰頂的厚度。峰頂之間為深陷的溶蝕窪地所分隔。
峰林:峰林是基座分離或稍有相連的喀斯特山。
主要由峰叢演變而來。峰林常與溶蝕盆地或溶蝕平原相伴生,成為喀斯特後期的產物。如果地殼上升,峰林會重新變為峰叢。
孤峰(殘丘):分布在溶蝕平原或溶蝕盆地中的孤立山丘。形態低矮,相對高度數十米。是在地表長期穩定下,峰林進一步破壞而成,屬喀斯特作用晚期的產物。
1. 簡述喀斯特水的垂直分帶性及與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關系。
1). 垂直循環帶(包氣帶):地面以下至豐水期潛水面之間的地帶,重力水由向下滲流。垂直溶蝕的結果,在該帶多形成各種大小不同的垂直性的溶隙、管道和洞穴。
2).季節變動帶:豐水期潛水面與枯水期潛水面之間的地帶。潛水面具有季節變動的特點。豐水期水流方向近水平,向河谷排泄,為飽水帶,溶蝕出水平狀洞穴;乾季潛水面下降,水流方向垂直,與包氣帶連成一起,垂直性溶隙得到發育。該帶是上部包氣帶與下部飽水帶之間的過渡帶,喀斯特作用及地貌多變。
3).水平循環帶(飽水帶):位於枯水期潛水面之下,直至可溶岩的底板之上。此帶終年呈飽水狀態,具有自由水面,水流方向近水平,多向河谷排泄。該帶形成的地貌以水平狀溶洞和地下河為主,數量多,規模大。
4).深部滯流帶:該帶地下水位置較深,有承壓性,地下水運動緩慢,喀斯特作用微弱。該帶可發育小型喀斯特溶蝕地貌。
2. 試述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階段及各階段的地貌特點。
喀斯特發育階段性的劃分首先由W.M 戴維斯和 J.司威次提出,理論上,一地區在地殼上升形成寬平高低後,地殼長期穩定,若地層由產狀平緩,岩性緻密和厚層石灰岩構成,喀斯特地貌的發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幼年期:原始的河系切入可溶性岩石內,地表石芽、溶溝、漏斗和落水洞少量發育,地面河系占優勢,此期沒有統一的地下水面。
2.青年期:喀斯特作用向地下發展,地表水幾乎全部流入地下,獨立的洞穴系統歸並為一個完整的洞穴系統,形成統一的地下水面。在地表喀斯特地貌廣泛發育。地面水系逐漸消失。峰叢、溶蝕窪地為這一時期代表地形。
3.中年期:溶洞暗河因擴大而頂部坍塌,使其暴露地表,地下河轉為地表河,溶蝕谷地、峰林等這一時期的代表地形。
4.老年期:地面高度接近侵蝕基準面,或不透水層廣泛出露地面時溶蝕谷地擴大為溶蝕平原,峰林被侵蝕為殘留在溶蝕平原原上的孤峰。
第九章 冰川與凍土地貌
冰斗:三面為陡壁的圍椅狀窪地。冰斗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處的冰坎(冰斗檻)所組成。
冰斗發育在雪線附近,可根據古冰斗底部高度,推斷當時的雪線高度。
刃脊:當山嶺兩坡發育了冰斗,隨著冰斗的進一步擴大,斗壁後退,嶺脊不斷變窄,最後形成刀刃狀的鋸齒形的山脊。
角峰:由三個以上的冰斗發展所夾峙的尖銳山峰。如珠穆朗瑪峰,外形呈巨大的金字塔形。
峽灣:分布在高緯度沿海地區,冰期前為沿構造破碎帶或岩性軟弱帶發育的河谷,冰期時,谷地被冰川覆蓋,其下游入海後仍有較強的侵蝕能力,繼續刷深拓寬冰床;冰期後,受海浸影響,形成兩側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寬闊、深度很大的海灣,稱為峽灣或峽江。
羊背石:是基岩冰床上由冰蝕作用形成的石質小丘,常成群分布,遠望猶如匍匐的羊群,故稱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川磨蝕作用與挖蝕(拔蝕)作用共同造成的,說明冰下水層並不很發育。
冰磧物冰川在運動過程中,攜帶的冰蝕作用產生的岩屑物質,以及冰川穀兩側山坡上因融凍風化、雪崩等作用所造成的墜落堆積物。這些大小不等、不加分選地隨冰川一起運動的碎屑物質,統稱為冰磧物(運動冰磧)。冰磧物中的巨大石塊,叫做漂礫。
中磧
終磧
終磧堤(壟):當冰川末端補給與消融處於平衡時,冰磧物在冰舌前端堆積成的弧形長堤。
鼓丘:主要由基岩核心和冰礫泥組成的一種流線型丘陵。迎冰面常為坡陡基岩,背冰面為緩坡冰磧物。
冰水湖和季候泥: 冰融水在冰川外圍窪地中積水形成的冰水湖泊。冰水湖中沉積物具明顯季節變化,一年中不同季節在湖泊內沉積的顏色深淺不同、粗細相間的沉積物,叫季候泥(紋泥)。
蛇形丘是一種狹長、彎曲如蛇行的冰水堆積壟崗狀高地。蛇形丘分布於冰川作用區內,它具有多種成因,常見的是冰下隧道堆積、「冰前三角洲建造」說等
鍋穴:指分布於冰水平原上的一種圓形窪地。鍋穴是埋藏在沙礫中的死冰塊融化引起塌陷而成。
石海:寒凍風化作用下,岩石遭受崩解破壞,形成大片巨石角礫,就地堆積在平坦的基岩山頂或和緩坡上
石河發育在多年凍土區具有一定坡度的凹地或谷地里,它是由充填谷地的凍融風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石塊沿著濕潤的碎屑下墊面或多年凍結層頂面,徐徐向下運動而成
多邊形土:由細粒土組成的凍土地區,當凍土活動層凍結後,若溫度繼續下降或土層干縮,因凍裂作用而產生裂隙,形成了被裂隙所圍繞的、中間略有突起的地貌形態
冰丘是在寒冷季溢出封凍地表的地下水和流出冰面的河湖水,經凍結後形成的丘狀冰體,又稱冰錐。
1. 冰蝕地貌和冰磧地貌各有哪些主要類型?它們是怎樣形成的?

2. 簡述山嶽冰川及大陸冰川的地貌組合規律。
(一) 山地冰川地貌組合
有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在雪線以上是角峰、刃脊和冰斗為主的冰蝕地貌帶;雪線以下直到終磧壟為止是以槽谷、側磧堤和冰磧丘陵為主的冰蝕—冰磧地貌帶;冰川末端是以終磧壟為代表的冰磧地貌帶;終磧壟外,則表現為冰水扇和冰水外沖平原的冰水堆積地貌帶。
(二) 大陸冰川地貌組合
表現為水平分布規律:以終磧壟為界,壟內以冰磧地貌為主,發育冰磧丘陵和冰退終磧壟等;壟外以冰水堆積地貌為主,發育外沖平原、冰水扇和鍋穴等。
第十章 荒漠地貌
荒漠氣候乾旱,土地十分貧瘠的自然地帶,稱為荒漠.
雅丹發育在河湖相的土狀堆積物中,乾涸的湖底干縮開裂,風蝕後形成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的壟槽地貌組合。
1.新月形沙丘是怎樣形成的?

2.簡述荒漠及其類型。
(一)岩漠(石質荒漠)為基岩裸露的地區。這里地形起伏較大,物理風化和風蝕作用強烈。
(二)礫漠(礫石荒漠)是平坦地面上無基岩出露、無細砂質,只由礫石組成的地區。
(三)沙漠(沙質荒漠)指地面覆蓋著大量流沙的荒漠.常分布於乾旱、較低窪而有充足砂源供應的地區。
(四)泥漠(粘土荒漠)泥漠是由粘土物質組成的荒漠。
第十一章 黃土地貌
黃土溝間地貌
溝間地是指溝谷之間的地面。溝間地的地貌形態有塬、梁、峁等,這些地貌類型,主要是由黃土堆積作用造成的。
(黃土塬、黃土墚、黃土峁、黃土 )
1. 黃土的成因主要觀點有哪些。

2. 試述我國黃土高原風成說的主要觀點和證據。
(一)觀點:我國黃土是由西伯利亞、蒙古冷高壓產生的偏北氣流經過戈壁、沙漠時攜裹了地面的粉塵,在下風方向氣流速度減弱,粉塵發生堆積形成的。
(二)黃土高原風成說的主要證據
1. 我國黃土的分布體現了與沙漠、戈壁的密切關系。黃土分布區的北面自北而南為戈壁、沙漠、黃土三者逐漸過渡,成帶狀排列。
2. 黃土物質粒度呈有規律性的變化,西北部靠近沙漠地區的黃土顆粒成分較粗,黃土剖面中夾有風成沙層,而愈往東南,遠距沙漠粒度成分逐漸變細。
3.黃土披蓋在多種成因的、形態起伏顯著的各種地貌類型

❻ 地形地貌特徵對地質災害的影響

地殼活動強烈的地區,山體斷裂發育,岩石破碎,鬆散的地表堆積物容易為泥石流滑坡提版供物質條件,也較為容易權發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
地形的話,一般就是山地,尤其是植被覆蓋不高、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地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

❼ 內力地質作用

地球的旋轉能、重力能和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等引起整個岩石圈物質成分、內部構造、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地質作用稱為內力地質作用。包括構造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

構造運動 是指由地球內力引起地殼乃至岩石圈變形、變位的機械運動。按其運動方向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是引起地殼升降、岩石變形、變位,以及地震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乃至地表形態變化的主要因素。

地震作用 地震是大地的快速振動。地震的孕育、發生和產生餘震的全部過程稱為地震作用。地震引起地殼物質遷移、地表形態變化,導致山崩地裂,屋倒人亡,將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危害,是最重要的地質災害之一。按地震產生原因可分為構造地震作用、火山地震作用和陷落地震作用。

岩漿作用 地下深處高溫、黏稠的岩漿沿岩石圈軟弱地帶上升,侵入地殼或噴出地表,冷凝成岩的作用。當岩漿噴出地面稱為噴出作用(火山作用),岩漿上升未到達地表,便冷凝成岩稱為侵入作用。

變質作用 地殼中已經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上處於固體狀態下,受到溫度、壓力及化學活動性流體的作用,發生礦物成分、化學成分、岩石結構和構造變化並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按變質作用原因分為接觸變質作用、動力變質作用、區域變質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

地質作用分類見圖3-1。

圖3-1 地質作用分類表

本章要點

1.引起岩石圈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構造和地表形態等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作用稱為地質作用。引起這些變化的各種自然營力稱為地質營力。

2.地質作用的能量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來自地球以外的能量稱為外能;二是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稱為內能。內能包括旋轉能、重力能、熱能、結晶與化學能等;外能包括太陽輻射能、潮汐能、生物能等。

3.外力地質作用包括風化作用、剝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重力地質作用和成岩作用;內力地質作用包括構造運動、地震作用、岩漿作用和變質作用。

復習思考題

1.理解各種地質作用的概念。

2.默寫地質作用的分類。

3.外力地質作用與內力地質作用的區別。

❽ 內外力地質作用對南亞三大地形區形成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

南亞三大地形區:北部是喜馬拉雅山地,中部是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南部專是德干高原。
北部喜山為印屬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沖撞,印度洋板塊向下俯沖,亞歐板塊抬升形成的,因此為內力作用的結果
中部平原主要為河流泥沙沉積形成,為外力作用的結果
南部高原是內力作用的產物,而其地表形態又多為外力作用的結果

❾ 內外力地質作用是怎麼影響地質地貌的

地球地貌形成的動力作用分為內動力和外動力。
其中內動力造成地殼和洋殼版的水平和垂直作權用,而外動力則主要為對地表的侵蝕。
一般認為內動力作用強度較大,作用時間短而劇烈,如軟流圈的運動造成板塊的對沖造山,熱地幔上涌形成地幔柱、在地表形成熱點,以及伴隨水平運動的成山和斷裂,都造成了地表的巨大改變。
而外動力主要為河流、海洋和風,這些作用對地貌的侵蝕和改變是非常緩慢且作用力較弱的,所以在研究地貌和大型構造區域時,一般是主要考慮內動力的因素的。本人拙見,如有紕漏,萬望指出。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