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石漠化地質是什麼

石漠化地質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02 16:01:28

❶ 石漠化指什麼

什麼是岩溶石漠化(小資料)

岩溶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與我國西北一帶沙回漠化現狀相似,是答土地劣化演變的極端形式之一。廣西和貴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積的碳酸岩分布,又由於不斷地開荒種地,破壞了原有植被,需千萬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層經風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後地表只剩下不能種任何植物的石塊。我國西部石漠化速度相當快,其中廣西碳酸岩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遞增。石山地區不但形成「山光人窮,窮山惡水」的惡性循環,且由於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綠化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西南岩溶石漠化

到上世紀末,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區74萬平方千米調查區內,石漠化面積達10.5萬平方千米,占調查區面積的14.2%,其中,輕度石漠化面積為4.0萬平方千米,中度石漠化面積為3.9萬平方千米,重度石漠化面積為2.6萬平方千米。石漠化主要發生在雲南、貴州和廣西三省區,總面積為8.8萬平方千米,其中,貴州省的石漠化面積為3.3萬平方千米,雲南省的石漠化面積為2.8萬平方千米,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石漠化面積為2.7萬平方千米。西南岩溶地區石漠化面積年均增長1650平方千米,年增長率為2%。

❷ 石漠化發生在什麼地區,成因是什麼

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種,他發生在以石灰岩組成的喀斯特地貌當中,在我國主要發生在雲貴高原。他的成因是地表植被的破壞(人為因素),在外力(流水)作用下,表層的土壤被侵蝕掉之後,露出白色的石灰岩。

❸ 石漠化成因實質分析

脆弱的岩溶地質環境是石漠化發生的基礎,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是石漠化發生和發展的驅動力。研究脆弱的岩溶地質環境的內涵以及導致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的原因,對正確制定石漠化治理對策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岩溶地質環境脆弱性的基本特徵分析

岩溶石山環境的脆弱性是因為岩溶系統本身與大氣、水體聯系密切,與人類工程活動關聯過深,以及岩溶山區水文地質條件的特殊性和碳酸鹽類岩石的地球化學背景的特點,導致了環境容量低下、穩定性差的結果。「地表缺水、少土、土質貧瘠」是岩溶山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基本特徵。岩溶環境的易損性和生態環境的難以恢復性是其脆弱性的組成和內涵。

(一)岩溶乾旱缺水

岩溶乾旱缺水是岩溶山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特徵之一。該特徵主要源於碳酸鹽岩區的岩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岩作用、氣候影響及岩溶作用等生成的地表及地下多重復合的岩溶空間結構———地表高位的岩溶窪地和谷地、落水洞與岩溶漏斗,和地下岩石中的空隙、裂隙、溶蝕洞穴、管道等,成為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轉換的通道和空間。這些岩溶形態在空間尺度上的不均勻性,導致了岩溶環境中水資源分布和賦存的特殊性。盡管西南岩溶山區年大氣降水量幾乎都在1000毫米以上,但強烈的岩溶發育和地表與地下雙重排水系統結構特徵、造成了大氣降水和地表水向地下含水系統中的大量滲漏。劇烈起伏的地形條件造成地表水多集中在深切割的河谷中,而耕地、城鎮和村寨則分散在高懸於河谷或遠離河谷的谷地、窪地內,地表水資源、耕地、人口在空間上分布極不協調,形成「地表水貴如油、地下水滾滾流」的特殊岩溶乾旱景象。多年來岩溶山區水資源開發經驗表明:除人口集中的城鎮和工礦外,對分散分布的耕地和村寨採用高揚程、遠距離的地表水集中供水方式既不經濟,也不利於管理,而且供水成本高,廣大的山區農民難以承受,而遠離河谷的山區地帶則因岩溶滲漏造成地表建庫條件差,從而難以實施大、中型的地表蓄水工程。近年不同部門從石漠化治理、飲水安全及煙水配套工程的角度,在岩溶山區已實施了較多的小水窖、小山塘工程,亦因缺乏水源,或由於無水可持續補給使得水質惡劣而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二)土地缺少

少土是岩溶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性特徵之二,主要包括岩石本身成土條件差造成的少土和由於自然和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兩個方面。另外,研究表明,岩溶環境條件下岩溶洪澇淹沒引起的耕地破壞,也是造成土地缺少的原因之一。

在岩石本身成土條件方面:岩溶山區的碳酸鹽岩有著共同的特點,岩石礦物成分以方解石、白雲石為主,岩石化學成分中鈣(CaO)、鎂(MgO)含量高,不溶物含量都低,使得岩石風化成土、土層的形成、植被的生長條件先天不足。以碳酸鹽岩分布最廣、時代齊全的貴州省和雲南省不同時代碳酸鹽岩化學成分為代表,並對各時代有代表性的碳酸鹽岩的化學成分統計,見表2-1與表2-2。

表2-1 貴州省不同時代碳酸鹽岩平均化學成分含量表

表2-2 雲南瀘江流域主要地層碳酸鹽岩化學成分含量表

資料來源:雲南省地質調查院.雲南瀘西小江流域岩溶地下水調查與地質環境整治示範報告.2006.

續表

從表2-1和表2-2中可見,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純碳酸鹽岩化學成分雖然有所差別,但總體上CaO和MgO含量都占總化學組分總量的絕大部分,Fe2O3,SiO2,Al2O3等不溶物含量一般在10%以下。

將岩溶山區紅粘土的主要化學成分及其含量特徵列於表2-3。

表2-3 紅粘土主要化學成分含量表 單位: %

比較表2-2與表2-3可看出:其一,由碳酸鹽岩變成土層,土層中的CaO和MgO含量降到小於5%,而不溶物量(SiO2、Al2O3、Fe2O3等)增加至73.34~96.84%,其原因在岩溶作用中,碳酸鹽岩中絕大部分可溶物都被水帶走,僅將含量很低的不溶物殘留下來成土,進而說明了岩溶山區碳酸鹽岩風化的成土條件極差,一旦流失,將難以恢復。其二,石灰岩中不溶物含量相對更低於白雲岩中不溶物含量,因此石灰岩區成土條件比白雲岩區更差。

袁道先院士在《岩溶環境學》一書中採用下述實例對於一個沒有外來物質成分的地區的碳酸鹽岩的成土速度進行了估算(袁道先,1988):

岩溶石漠化治理的地學模式研究

式中:T為產生t米厚的殘積土層需要剝蝕的碳酸鹽岩的厚度(米);t為殘積土層厚度(米);n為碳酸鹽岩中不溶物的總含量(%);m為殘積土中不溶物的總含量(%);G1為殘積土的容重(噸/立方米);G2為碳酸鹽岩的容重(噸/立方米);A1為殘積土的分布面積(平方千米);A2為與殘積土相關的碳酸鹽岩分布面積(平方千米)。

以某地紅粘土為例,各項參數取值如下:

t=10米;G1=1.9噸/立方米;G2=2.6噸/立方米;A1=3平方千米;A2=3平方千米;n=2.446%;m=86.017%。帶入式(2-1),計算得

岩溶石漠化治理的地學模式研究

計算結果說明;要形成1米的土層,需要剝蝕25米厚的碳酸鹽岩。據有關資料,目前條件下,石灰岩的剝蝕速度為100~300毫米/千年,形成1米厚的土層(剝蝕25米厚的岩石)需要25萬~85萬年。可見,一旦土層流失,難以恢復。

在水土流失方面,岩溶山區不但存在因強烈起伏的地形條件造成的土壤在大氣降水期間受坡面流沖刷,並以地表水體作為載體通過地表河流的流失,而且還有通過落水洞進入地下,以地下河為載體的土壤流失。因此,相對非岩溶地區而言,岩溶山區更容易發生土壤流失。根據2005年貴州省水利廳黔水保[2005]154號文《貴州省水利廳關於貴州省水土流失情況的公告》,貴州省水土流失總面積73179.01平方千米,占總土地面積的41.54%。其中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51646.82平方千米,占其總土地面積的44.62%;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21532.19平方千米,占其總土地面積的35.64%。

除上述原因外,造成耕地缺乏的另一因素來源於岩溶洪澇造成的「土地廢置」。岩溶山區水文網特徵之一是具有地表和地下雙重的排水系統,暴雨期隨著地表匯流向地下的「轉入」,攜帶大量泥沙進入地下排水系統,由於岩溶發育的不均勻性和水動力條件的改變,地下水中泥沙逐漸沉積造成地下通道堵塞,引起地下河系統排水不暢,造成地表岩溶谷地和窪地積水長期淹沒,谷地及窪地中耕地不能耕種而被迫廢置。西南岩溶山區這類岩溶窪地甚多,據不完全統計,僅貴州省內現有淹沒面積大於300畝的岩溶洪澇窪地就有525處,造成約3023368.5畝耕地在雨季被淹沒,相當一部分窪地中耕地不能耕種而被迫廢置。洪澇窪地淹沒每年造成減產和絕收糧食至少為1.76億千克。岩溶洪澇規模大多數為300~500畝,最大者面積大於1平方千米。其中:大型(大於500畝)105處,受淹面積達253797畝;中型(50~500畝)238處,受淹面積達45664.5畝;小型(小於50畝)182處,受淹面積2907畝。

岩溶山區一方面是土地資源匱乏,不能滿足人類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大量的耕地由於岩溶洪澇淹沒造成土地產出效率低甚至絕收而被迫廢棄,這對土地資源匱乏的岩溶山區來說,不能不說是嚴重的損失。由於這類耕地被淹沒廢棄的原因與當地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有關,因此,研究這些窪地的岩溶水文地質條件、淹沒成因和治理途徑,通過合理的整治工程,將被廢置的耕地解決出來重新利用恢復生產,配合生態移民作為石漠化區移民的安置基地,不但可以促進石漠化貧困區群眾脫貧,而且對推進石漠化區生態環境治理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土質貧瘠

岩溶山區生態環境脆弱的第三個特徵是耕地土質貧瘠。土壤是岩石風化的產物,土壤中的礦物元素主要來源於母岩中礦物元素的遷移,其成分組成及含量的多寡與母岩中的礦物和元素成分密切相關。

多年來,不同的研究部門、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通過不同岩類分布區岩土典型剖面的詳細研究,揭示了有關岩石風化成土過程中礦物元素的遷移特徵。韓行瑞等(1997)以貴州省遵義市某岩溶單元流域為研究基地,選擇碳酸鹽岩和非碳酸鹽岩類岩石風化剖面,按照基岩到土層的順序,將剖面劃分成母岩層、弱風化層、強風化層及表層土4個層次,對各層次的地球化學特徵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並在此基礎上,揭示了不同岩石風化過程中不同礦物元素遷移的過程和特點。

1.非碳酸鹽岩風化剖面元素遷移

(1)元素含量分布特徵

以下三疊統夜郎組九級灘段(T1y3)紫色砂泥岩為代表,分析非碳酸鹽岩風化剖面中各元素的遷移過程。紫色砂泥岩風化剖面中各層次岩土中元素含量分布較均一,差異不大。如母岩層中Al2O3含量佔到17.68%,表土層中15.76%;母岩層中CaO2.7%,表土層為1.2%。元素遷移動態特徵見圖2-1,其中P2O5在成土過程中受到強烈淋溶而遷移,其餘元素處於微弱淋溶與聚積狀態,說明碎屑岩成土需要的時間短,土壤元素含量對母岩成分具有良好的繼承性。土壤元素變化量及淋溶聚積值見表2-4。

圖2-1 T1y3紫色砂泥岩風化剖面元素遷聚圖

表2-4 紫色砂泥岩風化剖面元素遷移動態淋溶聚積值

注:變化量系土壤元素含量與母岩層之差。「-」表示淋溶。(據韓行瑞等,1997)表中反映出成土過程中P2O5,CaO,Fe2O3,Mn,Cl,Sr遷移;SiO2,Al2O3,S,B,Mo等元素聚積。

(2)元素遷移特徵

從表中得出碎屑岩成生紫色土的元素遷聚序列:遷移序列:常量元素:P2O5>CaO>MgO>Cl>Fe2O3>Na2O>Al2O3;微量元素:Mn>Sr>Cu>Zn>B。

聚積序列:常量元素:SiO2>K2O>S;微量元素:Se>Mo。

總之,碎屑岩形成的風化殼,多數元素處於淋溶遷移狀態,其中P2O5的遷移強度最大,達90.9%,CaO,MgO的遷移強度小於碳酸鹽岩形成的風化殼。

2.石灰岩類風化剖面元素遷移

(1)元素含量分布特徵

以二疊系中統茅口組(P2m)石灰岩風化剖面為代表。石灰岩風化形成的剖面中,母岩層、弱風化層、強風化層及表土層中常量元素SiO2,Al2O3,Fe2O3,CaO,MgO及微量元素Mn,Zn等的分布不均勻,含量變化大。如SiO2在母岩層中的含量一般僅在3.0%左右,而表土層中的含量則佔到63.72%;CaO在母岩層中的含量50.95%,表土層中僅佔1.89%;Mn在母岩層中7×10-5,表土層中為17×10-4。從母岩層到弱風化層、強風化層、表土層,主要元素含量變化見表2-5。

表2-5 某石灰岩剖面元素遷移變化量表

注:淋溶、聚積值按公式:

岩溶石漠化治理的地學模式研究

計算。式中:a為母岩層中元素含量;b為表土層中元素含量。「-」表示元素遷移;「+」表示元素聚積

(據韓行瑞等,1997)

表中數據說明:石灰岩成土過程中SiO2,Al2O3,Fe2O3,TiO2,Na2O,P2O5逐漸聚積;CaO,MgO,S,Cl因長期淋濾和溶解而隨水遷移;K2O從母岩層至強風化層聚積,但在表土層中則發生遷移。微量元素中Cu,Zn,B,Mo,Se聚積,而Sr遷移。

(2)元素遷移特徵

成土過程中的元素遷移動態分析見圖2-2。

遷移型元素:CaO,MgO,S,Cl,Sr;

聚積型元素:SiO2,TiO2,Se,Na2O,Cr,Mn。

表土層弱聚積型元素:Al2O3,Fe2O3,K2O,P2O5,B,Cu,Zn;

表土層聚積型元素:Mo。

元素的淋溶、聚積值見表2-6。

剖面中各層次元素的淋溶、聚積值隨成土的深化具有逐漸增大的趨勢。由各層次元素的淋溶、聚積值得出岩石到土壤元素的遷移序列:遷移序列:常量元素:CaO>MgO>Cl>S;微量元素:Sr。

聚積序列:常量元素Fe2O3>Al2O3>SiO2>P2O5>K2O>TiO2>Na2O;微量元素:Mn>Zn>B>Mo>Cu。

圖2-2 P2m石灰岩風化剖面元素遷聚圖

表2-6 石灰岩風化剖面元素遷移動態淋溶聚積值

注:淋溶、聚積值按公式:

岩溶石漠化治理的地學模式研究

計算。式中:a為母岩中元素含量;b為表土層中元素含量。「-」表示元素遷移;「+」表示元素聚積。

綜合上述分析結果,石灰岩類形成的石灰土,CaO,MgO,Cl,Sr為遷移元素;SiO2,Al2O3,Fe2O3,Na2O,K2O,P2O5,Mn,B,Zn等屬聚積元素。元素S在灰岩剖面為遷移元素。

3.白雲岩類風化剖面元素遷移

(1)元素含量分布特徵

以寒武系婁山關群(2-3ls)風化剖面為代表。白雲岩風化剖面從母岩層、弱風化層、強風化層及表土層中常量及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變化較明顯,差異較大。表土層中SiO2含量是母岩層中含量的14.4倍,Al2O3為35.7倍,Fe2O3為26.2倍,Zn為17.9倍,B為10.8倍;母岩層中CaO的含量是表土層中含量的60.4倍,MgO為14.4倍。表土層、強風化層、弱風化層相對母岩層,各層次元素含量的變化量見表2-7。

從表2-7中看到:表土層和強風化層元素含量變化不大,常量元素變化小於6%,微量元素除Zn與Mn外,一般均不超過9×10-6,而表土層和強風化層與弱風化層中同類元素含量差異較大,表明弱風化層在成土的初級階段具有繼承母岩成分含量的特點。從母岩風化演變為土層,SiO2,Al2O3,Fe2O3,Na2O,K2O等常量元素和Cu,Zn,Mn,B等微量元素等在土層中聚積,而CaO,MgO,Cl發生遷移,S,Sr從母岩層到弱風化層微弱遷移,從強風化層到表土層中則聚積。

表2-7 某白雲岩剖面元素遷移變化量表

注:變化量為各層次元素含量與母岩層含量之差。(據韓行瑞等,1997)

(2)元素遷移特徵

元素遷移動態見圖2-3。

元素遷移類型如下:

遷移型元素:CaO,MgO,Cl;

聚積型元素:SiO2,TiO2,P2O5,Sr,Se,Mn,B。

微弱淋溶聚積型元素:Al2O3,Fe2O3,Na2O,K2O,Cu,Zn;

表層聚積型元素:S,Mo。

元素遷移動態的淋溶聚積值見表2-8。

從表2-8中分析得出,白雲岩風化剖面土壤元素的遷移聚積序列為:

遷移序列:常量元素:CaO>MgO>Cl。

聚積序列:常量元素:Al2O3>Fe2O3>SiO2>K2O>TiO2>S>P2O5>Na2O;微量元素:Zn>B>Se>Mo>Cu>Mn>Sr。

圖2-3 白雲岩風化剖面元素遷聚動態圖

表2-8 白雲岩風化剖面元素遷移動態淋溶聚積值

注:淋溶、聚積值按公式: 計算。式中:a為母岩中元素含量;b為土層中元素含量。「-」表示元素遷移;「+」表示元素聚積。

(據韓行瑞等,1997)

元素的聚積序列說明,白雲岩形成的風化殼中土壤元素K2O,Zn、B強烈富集,對植物所需礦物營養元素供給較有利。

綜上述研究:碎屑岩風化成土時間短,礦物風化程度低,土壤碎屑顆粒含量高。而碳酸鹽岩成土是常量元素CaO,MgO,S,Cl,Sr的遷移和SiO2,Al2O3,Fe2O3,TiO2,Na2O,K2O,P2O5的聚積過程,同時也是微量元素Mn,B,Mo,Cu,Zn,Cr,以及稀有元素逐漸聚積的過程。與非碳酸鹽岩成土相比,碳酸鹽岩成土十分緩慢,礦物風化淋溶強烈,鐵、鋁富集明顯,主要形成硅鋁質、鐵鋁質和鋁質富鋁型風化殼,土壤質地黏性重,從而成為岩溶區土層土質貧瘠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由於碳酸鹽岩化學成分中鈣、鎂含量高,方解石、白雲石等可溶礦物含量佔到90%以上,這個特點決定了岩溶山區是一個富鈣的水環境,它不但對地下水的化學成分有影響,使得水中硬度較高,而且在岩石風化成土過程中和後期物質成分的遷移中都影響土層的化學成分,成為一個富鈣的岩、土、水、氣循環系統,也導致土層中對植物生長所需的多種礦物元素缺乏而不利於植物的生長。

二、不合理人為工程活動的引發原因分析

引發石漠化的動力因素主要是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這已經得到普遍的認可,所以研究導致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產生的根本原因對於防止石漠化則更有實際意義。因此,查清導致不合理的人為工程活動產生的原因,針對原因採取科學有效的措施化解矛盾,遏制或盡可能減少不合理活動的發生,將地質環境整治和生態環境修復工程相結合,可有效地防止石漠化的發生和發展,使之達到有效防治石漠化目的。

分別對岩溶山區石漠化的發生率與相關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環境進行相關分析,藉以揭示引發不合理人為工程活動的根源。

西南岩溶山區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貧困,到20世紀末,全區尚有152個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沒有越過溫飽線人口約1000萬,約佔全國貧困人口的1/2。通過對我國西南地區270個岩溶縣(市)調查資料統計,區內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為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45.4%,農民人均純收入為全國農民平均純收入的65.8%。石漠化面積前100位的縣的平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水平僅為全國平均值的32.4%,農民平均純收入僅為全國農民平均水平的58.7%。

對貴州省石漠化最嚴重的50個縣的石漠化發生率、石漠化加劇程度分別與農民年純收入進行相關統計分析(圖2-4,圖2-5)。

圖2-4 石漠化發生率與農民純收入關系圖

圖2-5 石漠化加劇與農民人均收入關系圖

圖2-6與圖2-7反映,石漠化發生率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和人均糧食佔有量之間均呈明顯的負相關關系。石漠化發生率越高,農民人均收入越低、人均佔有糧食越少。

圖2-6 農民純收入與石漠化發生率關系圖

圖2-7 農民人均糧食與石漠化發生率關系圖

圖2-4~圖2-7分別從農民人均收入、農民人均佔有糧食、石漠化發生率和石漠化加劇程度的角度分析了三者之間的相關關系,得出了地區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貧困是石漠化發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或者說,地區經濟越落後、人民越貧困,石漠化發生和加劇的可能性越大。

圖2-8與圖2-9則從農業生產資源的的角度,論述了農業生產資源占量與貧困的關系。

圖2-8 人均耕地與貧困發生率關系圖

圖2-9 耕地平均灌溉量與貧困發生率關系圖

圖2-8與圖2-9中明顯地反映出人均耕地佔有量和耕地的灌溉程度與貧困發生率呈負相關。綜合起來說明:岩溶山區農業生產資源越缺乏,農民越貧困,石漠化越容易發生,石漠化程度也越嚴重。而且,石漠化程度越嚴重,農民也越貧困。因此,貧困與石漠化好似一對「孿生兄弟」,有極為突出的因果關系。

根據貴州省2005年社會與經濟發展統計資料,對貴州省以地(州、市)行政區石漠化發生率與經濟發展有關的指標進行相關分析,見圖2-10。

圖2-10中反映,各地(州、市)石漠化的發生率和農村貧困發生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與農村人均常用耕地佔有面積、耕地平均工程供水量、農民純收入等呈負相關關系。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石漠化發生率低的原因與該區絕大部分面積為非岩溶區的地質背景有關,其貧困發生率高則與當地經濟社會基礎、資源環境等相關。

前述統計分析結果可看出,石漠化區存在的共同特徵:

圖2-10 貴州省各行政區相關指標關系圖

1)石漠化都發生在岩溶區。

2)石漠化發生率與農村人口貧困發生率具有較高的正相關關系。

3)導致農村貧困發生的根本原因與岩溶石漠化區人均佔有耕地的不足、耕地灌溉水平低下、土地產出率低密切相關。

綜合前面對岩溶地質環境脆弱性的基本特徵和對引發不合理人為工程活動的原因分析結果,可以清晰地看出,石漠化區脆弱生態環境其實均與岩溶地質背景密切相關。耕地缺少源自於碳酸鹽岩成土條件的天生不足和強烈的水土流失,如圖2-10中可見,貴州省扶貧開發重點縣農村人均佔有常用耕地面積大都不足1畝;耕地灌溉水平低下除與農田水利工程不足、效率不高有關外,更主要的是與岩溶山區強烈的岩溶發育導致的岩溶乾旱缺水相關;土地產出率低下則主要是耕地灌溉率低下和土質貧瘠導致不利於農作物生長,致使土地產出率低、農作物品質差、產品附加值低的結果。

20世紀後期以來,岩溶山區人口驟增。20世紀50年代貴州省人口密度為80人/平方千米,2000年達212人/平方千米,2005年達到223人/平方千米。有關研究認為,在自然狀況下,貴州省溫飽型人口承載力為3237萬人,超載666萬人(以年人均糧食300千克,糧食含熱量10032焦耳/日,蛋白質含量60克/日的標准衡量);小康型人口承載力2428萬人,超載1475萬人(以年人均糧食400千克,糧食含熱量12540焦耳/日,蛋白質含量80克/日標准衡量。人口密度已經超過自然狀態條件下農業資源的承載能力,加之農業資源的空間分布的不均衡以及開發利用的不合理、有效開發利用程度低下,水、土等資源難以滿足石漠化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岩溶山區人口的增加和農業生產資源(水、土)的缺乏成為制約區內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造成山區農村廣泛貧困。據貴州省2005年統計資料,貴州省貧困縣年人均糧食佔有量僅為324千克。在缺乏科學的指導下,人類為謀求生存而走向盲目的毀林開荒、亂砍濫伐的道路,其結果加劇了山區水土流失、石漠化、岩溶乾旱及岩溶洪澇的發生發展,導致生態環境惡性循環。因此,可以認為:引發的石漠化發生發展的不合理人為工程活動的原因,是「人類生存需要與環境承載力的矛盾」。

石漠化的形成和發展的實質,是在脆弱的岩溶地質背景條件下人類生存需要與環境承載力矛盾的結果。

❹ 石漠化是什麼(形成原因),在哪些地區形成

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和岩溶極其發專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為活屬動干擾,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壞,導致土壤嚴重流失,基岩大面積裸露或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現象,也是岩溶地區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

❺ 喀斯特地貌,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分別是什麼

斯特地貌主要分布於全國雲貴高原地區,地表面土層很薄,人們形容這里的專樹木是長在石頭上屬的。如果人們的生產活動破壞了森林,很快就會發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之後,露出下面的岩層,這就是石漠化。石漠化屬於荒漠化的一種。荒漠化還包括沙漠化。

❻ 岩溶石漠化

什麼是岩溶石漠化(小資料)

岩溶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與我國西北一帶沙漠化現狀相似,是土地劣化演變的極端形式之一。廣西和貴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積的碳酸岩分布,又由於不斷地開荒種地,破壞了原有植被,需千萬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層經風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後地表只剩下不能種任何植物的石塊。我國西部石漠化速度相當快,其中廣西碳酸岩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遞增。石山地區不但形成「山光人窮,窮山惡水」的惡性循環,且由於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綠化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西南岩溶石漠化

到上世紀末,在西南岩溶石山地區74萬平方千米調查區內,石漠化面積達10.5萬平方千米,占調查區面積的14.2%,其中,輕度石漠化面積為4.0萬平方千米,中度石漠化面積為3.9萬平方千米,重度石漠化面積為2.6萬平方千米。石漠化主要發生在雲南、貴州和廣西三省區,總面積為8.8萬平方千米,其中,貴州省的石漠化面積為3.3萬平方千米,雲南省的石漠化面積為2.8萬平方千米,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石漠化面積為2.7萬平方千米。西南岩溶地區石漠化面積年均增長1650平方千米,年增長率為2%。

❼ 石漠化問題分析

我國西南岩溶地區石漠化問題已非常嚴重,不僅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而且已經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2000年就已將「推進西南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整治」列入我國「十五」計劃。岩溶石漠化是岩溶環境的土地退化過程,其形成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石漠化的動態和趨勢不但與地質背景密切相關,又在地質環境中有明顯的反映,並對人類環境和發展有重要影響。而目前,究竟選擇哪些地質指標來說明岩溶石漠化的情況和其環境的發展變化尚無系統研究。本項目擬結合國內外岩溶石漠化的研究進展,篩選出岩溶石漠化的主要地質指標,為科學評價岩溶石漠化環境並提出有效的治理對策服務。

一、形成條件與影響因素

袁道先從系統理論的觀點出發,論述了岩溶生態系統的運行,受制於CO2-H2O-CaCO3 岩溶動力系統。岩溶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可溶岩尤其是碳酸鹽岩的造壤能力低和長期強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雙重空間結構、地表乾旱缺水,加之人類不適當的土地利用引起的水土流失,產生石漠化。堅硬的碳酸鹽岩持水性低、大幅度的新生代抬升、缺乏大面積冰磧層或冰水堆積、水熱季節變化極端的氣候條件,也是形成石漠化的背景條件。水土流失與石漠化互為因果,水土流失導致石漠化,而石漠化是土壤侵蝕危害的極端表現形式,已到了無土可流的發展階段,石漠化嚴重意味著生存環境的逐漸喪失。石漠化還導致環境災害(如乾旱、洪澇、滑坡等)頻繁。石漠化環境惡性循環鏈的根源在於岩溶地質環境的脆弱性。不合適的人類活動是這一惡性循環的驅動力(圖2-2)。

圖2-2 石漠化環境惡性循環框圖

(一)碳酸鹽岩的溶蝕與成土過程

早在20世紀70年代許多學者,通過土壤的化學成分分析和岩石的溶蝕速度野外觀測,進行碳酸鹽岩溶蝕和成土過程的研究。碳酸鹽岩溶蝕後,可溶物被帶走,不溶物才形成土壤,碳酸鹽岩的不溶物含量不超過10%,一般小於5%。柴宗新根據桂、黔、滇、湘、鄂及長江三峽碳酸鹽岩區11個樣品的平均溶蝕速度為0.0811mm/年,按岩石比重2.7t/m3、溶蝕模數為218.7 t/km2·年、不溶物含量為5%估算風化成土率為11 t/km2·年。袁道先等根據貴州紅黃土及廣西紅色粘土的化學成分分析結果估算,形成1m土層需要剝蝕掉25m的岩層,需要25萬~85萬年。根據貴州省岩溶區主要河流的輸沙量估算,貴州每年流失的成土物質總量約等於其60年的生成量。這是岩溶石山區土壤淺薄,土被不連續的主要原因。碳酸鹽岩的溶蝕與成土過程研究為石漠化的形成機理研究奠定了基礎。

國際對比表明:並非所有的岩溶區,碳酸鹽岩的分布及雙重空間結構都是不利的因素,在東南亞、中美洲等地的新生界碳酸鹽岩,孔隙度高達16%~44%,具有較好的持水性,而且地殼抬升也較小。雙重空間結構帶來的負面效應小,石漠化不嚴重。在俄羅斯和西伯利亞平原區由於岩溶的雙重空間結構反而有利於排除沼澤地過多的積水,鹼性的碳酸鹽岩也有利於緩解沼澤地的酸性水,碳酸鹽岩區往往成為農業基地。

(二)特殊的水文生態過程

西南岩溶區氣候暖濕,降水充沛、集中,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mm,短歷時高強度的暴雨多,水土容易流失,加之長期強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雙重空間結構,不僅導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深埋,枯季地表乾旱缺水,而暴雨來臨,地下管道來不及排泄,又造成洪澇災害,以至於許多農田往往是旱澇交加。幾百年的剝蝕作用使周圍山坡上的岩石裸露,在窪地底部淤積了小片土壤,也因年年受淹而不宜植被生長。岩溶區,特別是大片的峰叢窪地區,常具有反向森林線(圖2-3)。在有利的氣候條件下,森林可在山坡中上部裸露岩石上發育,那裡土壤很少,樹木常用很深的根系從岩石縫中,甚至地下河中吸取水分營養(照片2-2)。

照片2-2 廣西鳳山縣坡心地下河

長期強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雙重空間結構,不僅導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深埋,地表乾旱缺水,這使表層岩溶水顯得尤為重要,其不但可以延緩降雨入滲水在表層帶停留的時間,使其更多為植被所利用,並可形成表層間歇泉(圖2-4),支撐起其上覆的生態系統,並與生態系統一起對岩溶水文系統進行調蓄。而且,表層如具有良好植被和土壤層覆蓋時,還能有效增加降雨入滲補給量。在許多岩溶區雖然土被不完整或者是岩石大面積裸露,大量的風化殘余物存在於表層岩溶帶中,留存於石溝、石縫、石槽中的土壤肥力水平高,如果表層岩溶帶能提供足夠的水分營養,植物根系可以在這些裂隙中生長,甚至形成茂盛的喀斯特森林,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

圖2-3 在中國南方岩溶區形成反向森林線

圖2-4 表層岩溶帶及岩溶管道二元結構示意圖

(三)土壤侵蝕和質量降低

岩溶山區特殊的土體剖面結構加劇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區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層(過渡層),在基質碳酸鹽母岩和上層土壤之間,存在著軟硬明顯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間的粘著力與親和力大為降低,一遇降雨激發便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西南岩溶區有數量眾多的地下河、洞穴,因此除了坡面侵蝕外,水土還通過落水洞向地下河流失。

一般認為,土壤抗蝕性能與有機質含量有關,有機質含量越低,土壤抗蝕性越弱。由於石灰土表層集中了土體絕大部分的有機質,表層以下土壤有機質含量迅速降低,一旦發生植被破壞和土壤侵蝕,富含有機質和植物養分的表土層被剝蝕,良好的土壤結構受到破壞,土壤水穩性指數和結構系數降低,土壤抗蝕抗沖能力明顯下降,土壤侵蝕加劇。

石漠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土地退化的過程。土壤的分布、厚度、養分含量和組成以及土壤的結構都直接影響了植被的種類和演化,土壤是維系岩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關鍵。通過典型樣地調查和土壤岩樣分析對石漠化過程中土壤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隨著石漠化的發展,土壤粘性增強,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堅實度加大,保蓄水肥能力和通透度降低,結構惡化。同時,侵蝕和淋溶程度加強,生物富集作用減弱,土壤中全氮、腐殖質、陽離子交換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生產能力逐漸喪失。

另一方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狀有明顯的差異。隨著岩溶地區土地由自然林地向草坡地、人工林地、菜地、耕地轉換時,土壤沙化嚴重,土壤的容重增加,總的孔隙度降低。而隨著岩溶地區土地由菜地、耕地向撂荒地轉換時,土壤的各項物理指標都有所改善。

(四)岩溶植被與演化

森林生態系統在維持岩溶生態系統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通過對水資源的調蓄,保證有限的水資源得以利用;另一方面,使土壤抗侵蝕能力增強,加速石山區的風化成土過程。岩溶石山區的植被多為喜鈣的岩生性種群,群落生態穩定性差,食物鏈易受干擾而中斷,黔南荔波縣茂蘭岩溶地區森林與湘南莽山花崗岩地區森林統計對比(表2-2),兩者面積都約20萬hm2,位於相同的緯度,氣候條件也相似,前者的蕨類植物、裸子植物的種屬數和森林的積蓄量都只有後者的20%~50%。

表2-2 黔南茂蘭岩溶地區森林與湘南莽山花崗岩地區森林統計對比

在這種缺土甚至無土的不良條件下,常常靠苔蘚、藻類植被先行,岩面苔蘚的最大持水率可達650.35%,其水分吸收或釋放能力可以高於裸岩的3~15倍,在碳酸鹽岩表面造成持水層,幫助灌木、喬木發展。在天然條件下,樹木在這樣的薄含水層上可以生長和發展成森林。但是,一旦遭受破壞是很難恢復的。如果森林覆蓋率低,生態系統將無法抵禦外界的干擾,失去自我調控及自我恢復能力。石漠化將不可避免。

王德爐等通過對貴州安順、普定、關嶺、荔波等地的樣地調查,認為植被的種類在退化過程中變化較大,高大的喬木逐漸被典型的小灌木取代,並隨著環境乾旱程度的加劇向旱生化發展,土地生產力的衰退是以喬木樹種的衰退為主要標志,群落的生物量隨著石漠化的進程急劇降低(表2-3)。試驗證明,在岩溶石漠化山區,實行嚴格的封山育林,一般在1~2年後可見草坡,5年後可見灌木,15~30年後可形成森林植被。

表2-3 石漠化過程中典型植物群落與生物量數據表

(五)地貌類型與地形坡度對石漠化的影響

地史上多次造山運動致使西南岩溶區褶皺斷裂發育,構成了地勢高低懸殊的峰叢窪地、峰林谷地、岩溶峽谷、斷陷盆地、峰林平原交錯鑲嵌的獨特地貌形態。加之岩性和地質構造等因素的影響,地貌類型極其復雜,地勢高低懸殊,為石漠化提供了動力潛能。隨著坡度的增加,坡面徑流加快,坡面上的土壤穩定性降低,水土流失加劇。如在貴州省,石漠化土地多集中在構造活動強烈的河流上游及河谷地帶。

不同地貌類型區石漠化發生率存在明顯的區別,地貌類型對石漠化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地貌類型控制了表層岩溶帶的發育及地形坡度。圖2-5表明,在峰叢窪地、峰林窪地、岩溶斷陷盆地區,石漠化發生率較高。地形相對平緩的岩溶丘陵、岩溶平原區石漠化相對較輕。不同的地貌部位,表層岩溶帶發育的規模也不同。

圖2-5 各岩溶地貌類型中石漠化發生率

地形相對平緩的地段,如峰叢山區的埡口、窪地底部、峰頂均是表層岩溶帶發育較好的部位,石漠化相對也較輕。而在岩溶峽谷地帶,石漠化發生率較低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地勢陡峻,人類活動較少。另一方面可能是統計誤差造成的,由於地勢陡峻,而石漠化發生率是根據平面投影面積統計的,不能代表縱向剖面上的真實情況。

(六)石漠化的人為原因

岩溶生態環境是一種對人類活動敏感的脆弱環境,土地宜耕地資源不足,承受自然災害能力低,土地質量差,勢必造成人口承載力低。隨著人口的增長,對土地掠奪式經營,主要是陡坡種植(>25°)和過度的放牧。亂砍濫伐、鏟草皮、挖樹根、燒秸稈等在西南山區經常發生,不少地區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在1990年以前普遍存在著「刀耕火種,燒山種地」的現象,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西南岩溶山區1/3的旱耕地仍採用落後的順坡耕種方式,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近來發展較快的鄉鎮企業、修路等富民、便民工程等等,盡管以礦業開發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但由於規模小、管理差,大多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加速了本已脆弱的岩溶區的森林植被的破壞及水土流失,並形成生態破壞的惡性循環鏈。

此外,對石漠化影響比較大的是礦山、冶煉廠等的有毒有害廢棄物的排放。雲南省的蒙自、個舊、開遠、文山等為重度石漠化分布最廣泛的地區,黑色和有色金屬礦采選冶業對石漠化的影響極為嚴重,選冶過程中排放的廢棄物含有大量的鉛、鋅、砷、汞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成分,特別是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造成企業周圍較大范圍高強度酸雨,如個舊市,酸雨出現的頻率為56%,酸雨pH值范圍為2.95~5.58。嚴重影響區內業已脆弱的林木、灌叢、藻類、苔蘚等植物的生長。在極端的情況下,大范圍內的碳酸鹽岩表面隨著藻類和苔蘚的死亡而呈白色。在這種嚴重的坡地退化狀態下,生態恢復在破壞因子消除後至少還需要20年。

二、發育程度

據調查區339個縣、市統計,石漠化比重大於60%的縣、市2個,比重50%~60%的5個,比重40%~50%的14個(圖2-6、圖2-7)。石漠化比重居前10位的依次是雲南省的曲靖市(77.3%)、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化瑤族自治縣(60.23%)、貴州省的黔西縣(58.92%)、貴州省的安順縣(53.26%)、雲南省的文山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靖西縣(51.69%)、貴州省的平壩縣(50.58%)、貴州省的長順縣(49.29%)、雲南省的開遠市(49.02%)和雲南省的硯山縣(46.86%)。

圖2-6 調查區縣、市個數與石漠化比重統計圖

圖2-7 西南岩溶縣石漠化發生率分布圖

三、主要危害

(一)水土流失嚴重

據水利部門 1999年調查資料,以岩溶石漠化區為主的紅水河上中游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 25%以上,紅水河河水含沙量為 0.726 kg/m3,流域土壤年均侵蝕模數1622 t/km2。持續不斷的大量泥沙淤積,正成為制約沿河水電工程發揮綜合效能的嚴重障礙,直接威脅著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港澳特區的生態安全。

(二)耕地面積減少,人地矛盾加劇

據對烏江流域近年來的遙感觀測:該流域 89%的新增石漠化面積是由陡坡旱耕地演變而來的。石漠化的加劇,使耕地質量下降並被破壞,可耕地面積因此減少。如位於黔中的普定縣現人均擁有耕地僅0.04 hm2,而每年新增嚴重石漠化面積就達 500 hm2。由於新增的石漠化主要發生在陡坡耕作區,相當於全縣每年人均減少耕地 0.0016 hm2,即人均耕地年平均減少4%,人地矛盾日趨突出。

(三)加劇了人畜飲水和灌溉用水的困難程度

由於岩溶地區的漏斗、裂隙及地下河網發育,地表徑流又能較快地匯入地下河系而流走,加上石漠化地區地表土層流失殆盡,植被生長困難,地表土壤植被系統的貯水保水功能大幅度降低,導致地表可方便利用的水資源極度匱乏,大部分石漠化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畜飲水困難。雖經近年的渴望工程解決了相當部分的人畜飲水問題,但目前西南岩溶石山地區還有1700萬人飲水困難。並且大面積的地表乾旱,滇、黔、桂3省(區)有 168萬hm2耕地受旱。

(四)生物多樣性程度低

石漠化地區植物種群結構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不明顯。從植物群落來看,正常的生長型類植物群落應該是:木本植物(喬木、灌木、竹類、藤本植物、附生木本植物、寄生木本植物)、半木本植物(半灌木、小半灌木)、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寄生草本植物、腐生草本植物、水生草本植物)、葉狀體植物(苔蘚及地衣、藻菌)等。但由於森林植被被嚴重破壞,植物群落結構已變得非常簡單,隨之而來的是生物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消失,很多物種滅絕。

在石漠化地區,綠色植物的嚴重破壞導致生物之間的食物鏈關系和食物網關系越來越簡單,層次越來越單一,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嚴重受阻。

農業產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中又以糧食種植為主,主要種植玉米、紅薯、大豆等旱地作物。農產品以低產、低質、低效產品為主,農產品單產低。

(五)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旱澇自然災害頻繁

在石漠化地區,由於地表植被破壞,形成「地表水貴如油,地下水滾滾流」和「三天無雨地冒煙,一日大雨半月澇」的現象。在乾旱的時候,不僅生產無法正常進行,而且造成人畜的飲水用水的嚴重困難。而一旦出現強降雨,又會形成大面積內澇,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輪流使災區人民的財產遭受巨大損失,生命安全也受到嚴重的威脅。據不完全統計,黔、桂、滇3省(區)200個縣中,1999年遭受旱、澇等自然災害,農作物受災430萬hm2,損壞耕地6萬hm2,因災減產糧食300萬t,直接經濟損失121億元。

(六)居民生活貧困,經濟、文化落後

石漠化地區已成為我國農村貧困程度最深、社會經濟發展嚴重滯後的地區,目前西南岩溶區有經濟重點扶持的貧困縣152個,約1000萬人沒有越過溫飽線,約佔全國貧困人口的一半。貴州省48個國家級貧困縣中有39個集中分布在石漠化較突出的喀斯特山區,2000年底全省有貧困人口 313多萬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石漠化地區。

石漠化地區生產和生態效率低,居民生產生活設施差,文化層次低品味,生活質量低。居民飲水難、行路難、用電難、聽看廣播電視難,居民世世代代長期生活於超穩定、超封閉和超自然經濟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低品味的文化層次,物質文化消費和精神文化消費的低層次、文化心理愚昧和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低層次的長期混合積淀並發揮作用。

四、發展趨勢

石漠化演變總體上呈嚴重惡化趨勢。石漠化面積達11.35萬km2。占總面積的22.6%,並以每年1.86%增長率增加,如果不能及時治理,西南岩溶區石漠化面積將在30年左右翻一番。屆時在西南岩溶區將有1/3的國土面積演變為石漠化區。

五、防治對策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西南岩溶區開展了很多項目,如實施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退耕還林工程、「長防」和「長治」工程、「珠治」試點工程,以及國土資源大調查、國家科技攻關、世界糧食計劃、世界銀行貸款和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援助項目等,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經驗。

(一)以治水為龍頭的岩溶流域綜合治理

岩溶石山區特殊的雙層水文地質結構,造成地表嚴重乾旱缺水,而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又未能充分利用,加上土少地薄,糧食產量低,導致上山開荒毀林,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石山的石漠化。這一惡性循環鏈的始端是未能有效利用岩溶水資源。因此應以流域為單元,重點解決水的問題,然後開展綜合治理。「六五」以來,湖南洛塔在位置較高但有隔水層的岩溶盆地進行堵窪成庫,建設小水電和水力灌溉渠道;然後,對整個岩溶盆地進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取得了成功經驗。「十五」期間,通過開展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在廣西平果果化和環江古周峰叢窪地以及貴州花江岩溶峽谷建立了石漠化環境生態重建示範區,在解決乾旱缺水、生態脆弱、居民貧困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效果,成為石漠化綜合治理的新樣板。「珠治」試點工程,是2003年開始實施的以治水為龍頭的岩溶流域綜合治理的典型工程,兩年來,已在貴州的關嶺、晴隆、興義、興仁等縣取得顯著成效。國土資源大調查計劃中2003年以來實施的西南岩溶水開發示範項目,在雲南的小江流域、貴州的大小井流域、廣西的刁江流域和湖南的新田河流域等取得了地下水開發並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例子。

(二)「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

以沼氣為紐帶,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把發展沼氣同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及發展養殖業結合起來,也是遏制石漠化的成功經驗。廣西恭城縣就是一個樣板。以發展果園和庭院經濟為主來代替傳統的農業,以養殖業為支撐的沼氣為主要能源,不但農民的收入顯著提高,石山區的植被覆蓋率由1988年的54.3%提高到1998年的74.4%。

(三)發展立體生態農業

發展立體生態農業,既能夠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又不毀壞其脆弱的生態環境。立體農業的具體內容根據各自的地貌特點和地質特點因地而異,如20世紀90年代在廣西馬山弄拉建立的峰叢窪地立體生態農業模式,耕地主要在窪地底部,以旱作糧食作物為主,山麓、平緩的山坡重點發展優質果樹和經濟林、用材林,間種葯材;峰叢埡口和比較陡的山坡主要發展金銀花等藤本植物,有土地段適當發展竹林;陡峻山峰地段則長期封山育林,重點發展水源林,涵養表層岩溶水。「十五」期間,在廣西平果果化,根據當地峰叢窪地的地形特點,又發展成為復合型立體生態農業模式。貴州摸索的一套簡單易行的措施,如「山頂帶帽子」(封山育林)、「山腰系帶子」(砌牆保土、坡改梯)、「山腳蓋被子」(推廣農用薄膜及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建立穩產高產農田)也是石漠化治理成功的範例。

(四)生態移民

對石漠化非常嚴重的地區,移民也是石漠化治理的一項非常有效的措施,它能夠減輕人口對岩溶生態環境的壓力,封山育林,生態環境恢復效果顯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西環江縣建立肯福、城北等移民開發區,建立了一整套的林(果)—草—畜(牧)—沼復合生態系統技術體系和科技+公司+基地+農戶的管理模式,成功安置從岩溶山區移出的居民7萬多人,2004年人均純收入2000多元,成為居民環境明顯改善、生活富裕的移民新村。

❽ 石漠化是什麼意思

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中國西南濕潤岩溶地區特有的、在脆弱的岩溶地質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荒漠化生態現象,是由於不合理的人為活動參與岩溶自然過程,造成植被退化、水土資源流失,導致岩石大面積裸露,呈現類似荒漠景觀的土地退化現象,是水土流失頂級表現。
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和岩溶極其發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為活動干擾,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壞,導致土壤嚴重流失,基岩大面積裸露或礫石堆積的土地退化現象,也是岩溶地區土地退化的極端形式。 石漠化已經成為岩溶地區最大的生態問題。為查清岩溶地區石漠化狀況,為科學防治提供基礎數據,2004年~2005年,國家林業局組織開展了岩溶地區石漠化土地監測工作。針對岩溶地區地形復雜,地塊破碎,單純依靠遙感技術對於植被覆蓋下的地類判別的局限性,本次監測採用地面調查與遙感技術相結合,以地面調查為主的技術方法。監測范圍涉及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重慶、四川八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60個縣(市、區),監測區總面積107.14萬平方公里,監測區內岩溶面積為45.10萬平方公里。參與監測的技術人員達3600人,共區劃和調查圖斑61.2萬個,獲取各類信息記錄5000多萬條。特徵 石漠化分布特徵主要有:一是分布相對比較集中。以雲貴高原為中心的81個縣,國土面積僅占監測區的27.1%,而石漠化面積卻占石漠化總面積的53.4%。二是主要發生於坡度較大的坡面上。發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積達1100萬公頃,占石漠化土地總面積的84.9%。三是程度以輕度、中度為主。輕度、中度石漠化土地佔石漠化總面積的73.2%。四是石漠化發生率與貧困狀況密切相關。監測區的平均石漠化發生率為28.7%,而縣財政收入低於2000萬元的18個縣,石漠化發生率為40.7%,高出監測區平均值12個百分點;在農民年均純收入低於800元的5個縣,石漠化發生率高達52.8%,比監測區平均值高出24.1%。
石漠化地區極易發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發育,導致水旱災害頻繁發生,幾乎連年旱澇相伴;同時,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貯水能力低,岩層漏水性強,極易引起缺水乾旱,而大雨又會導致嚴重水土流失。由於水土流失嚴重,西南大部分地區缺土,一些地方還存在著工程性缺水現象。石漠化與水土嚴重流失已形成惡性循環,造成的山窮、水枯、林衰、土瘦,給西南地區人們的生存亮起了紅燈。石漠化地區日趨惡化的脆弱生態環境制約了西南地區的發展,石漠化地區的人口問題、生存問題、能源問題,成了不容迴避的問題。治理 治理原則: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石漠化治理應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則,因地制宜;要堅持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以提高水土資源的永續利用率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與退耕還林、長江和珠江防護林、水土保持、人畜飲水、扶貧開發等生態工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綜合防治。他強調,防治石漠化的對策,首先要立足保護好岩溶地貌地區尚未發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發生石漠化,下大力氣預防潛在石漠化的繼續惡化演變;對於已發生石漠化的地區要實行綜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發展,重點應放在輕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防治石漠化須多管齊下。比如搞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還林、轉變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實施生態移民等;同時要制定優惠扶持政策,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個人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參與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視調整石漠化地區能源結構,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減少森林資源的能源性消耗。

❾ 老師雲貴高原石漠化的主要成因是什麼

雲貴高原石漠化的主要成因與水土流失的原因差不多。
自然原因:地形崎專嶇;夏季多暴雨屬,對地面侵蝕力強;石灰岩中的一些成分可溶於水,易隨水流失;植被覆蓋率低。
人為原因:采礦、採石、工程建設等人類活動破壞植被,水土流失之後,裸露出光禿的岩石,即石漠化。

❿ 我國西南部 石漠化是為什麼 主要原因事什麼 怎麼辦

原因

因水土流失而導致地表土壤損失,基岩裸露,土地喪失農業利用價值和生態環境退化的現象。石漠化多發生在石灰岩地區,土層厚度薄(多數不足10cm),地表呈現類似荒漠景觀的岩石逐漸裸露的演變過程。從成因來說,導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為活動。

由於長期以來自然植被不斷遭到破壞,大面積的陡坡開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質山區土層薄,基岩出露,暴雨沖刷力強,大量的水土流失後岩石逐漸凸現裸露,從而呈現出石漠化現象。

治理

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石漠化治理應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則,因地制宜;要堅持以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核心,以提高水土資源的永續利用率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與退耕還林、防護林種植、水土保持、人畜飲水、扶貧開發等生態工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加以綜合防治。

防治石漠化的對策,首先要立足保護好岩溶地貌地區尚未發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發生石漠化,預防潛在石漠化的繼續惡化演變;對於已發生石漠化的地區要實行綜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發展,重點應放在輕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防治石漠化須多管齊下。如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還林、轉變群眾生產生活方式、實施生態移民等;同時要制定優惠扶持政策,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個人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參與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視調整石漠化地區能源結構,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減少森林資源的能源性消耗。

(10)石漠化地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危害

石漠化地區極易發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發育,導致水旱災害頻繁發生,幾乎連年旱澇相伴;同時,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貯水能力低,岩層漏水性強,極易引起缺水乾旱,而大雨又會導致嚴重水土流失。由於水土流失嚴重,西南大部分地區缺土,一些地方還存在著工程性缺水現象。

石漠化與水土嚴重流失已形成惡性循環,造成的山窮、水枯、林衰、土瘦,給西南地區人們的生存亮起了紅燈。

石漠化地區日趨惡化的脆弱生態環境制約了西南地區的發展,石漠化地區的人口問題、生存問題、能源問題,成了不容迴避的問題。

水土資源不斷流失後呈現的「石漠化」現象,不僅惡化了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而且將使群眾失去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許多地方不得不考慮"生態移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