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地質工作手冊第二卷是什麼內容
⑴ 礦井地質三書是指
采區地質說明書 回採工作面地質說明書 掘進工作面地質說明書
⑵ 礦井地質勘探包括哪些類容
《礦井地質規程》第四章明確規定如下:
第四章 礦井地質勘探
第一節 勘探性質的劃分
第22條 由礦井建設開始,到開采結束期間所進行的一切勘探,統稱礦井地質勘探。按其目的之不同,分為礦井資源勘探、礦井補充勘探、生產勘探和礦井工程勘探等四類。
第23條 礦井資源勘探
一、凡屬下列情況之一者,為礦井資源勘探:
1、延深水平或新開拓區,因無正式批準的精查地質報告而必須進行的勘探;
2、因原勘探報告遺留有重大地質、水文地質問題,勘探程度不足和發現地質構造形態與原地質報告有重大出入,不能滿足生產建設的要求而必須進行的勘探;
3、為擴大井田范圍而進行的勘探。
二、礦井資源勘探應根據所存在的地質問題和礦井採掘工程設計的需要而進行。應遵循的原則和必須達到的標准按《煤炭資源地質勘探規范》(試行)執行。
第24條 礦井補充勘探
一、在礦井范圍內凡屬下列情況之一者,為礦井補充勘探:
1、因延深水平高級儲量的比例達不到規定標准,不能滿足設計需要而必須進行的勘探;
2、根據礦井改擴建和開拓延深工程設計等要求而進行的勘探;
3、對需要重新評定的可採煤層,為提高其儲量級別或新增儲量所進行的勘探。
二、礦井補充勘探應針對存在的地質問題和設計部門的要求進行。其勘探設計,應按附錄二的要求編制。其勘探成果原則上要達到本規程第61條的要求。並於勘探竣工後3~6個月提出相應的補充地質勘探報告(內容見附錄三)報省煤炭廳(局、公司)批准。
第25條 生產勘探
一、凡屬下列情況之一者為生產勘探:
1、在已開拓區內為查明影響工作面劃分的地質因素,或為確定採煤方法以及找煤方向等而進行的勘探;
2、在采區內為解決影響正常採掘和安全生產的各種地質、水文地質問題而進行的勘探;
3、為探明采區范圍內煤層可采性而進行的勘探。
二、礦井生產勘探,應針對采區范圍內存在的不同地質、水文地質問題而進行。其勘探設計和成果必須滿足生產和安全的要求。勘探竣工後,應及時整理資料,根據需要編制專門的報告或說明書。
第26條 礦井工程勘探是指礦井生產建設中根據專項工程的要求而進行的勘探。勘探施工前應編制專門設計,其成果必須滿足工程的要求。勘探竣工後,應及時整理資料,根據需要編制專門的報告或說明書。
⑶ 煤礦地質報告看那些內容
1.地形地質圖'水文地抄質圖。2區域構造圖。(主要是看有沒有導水構造)。3.儲量。開採煤層。。4細則上看有沒有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 5。化驗煤質報告,看下煤爆性,自燃傾向性等。6,巷道分布情況。支護方式,開拓方式,。
⑷ 野外地質工作實用手冊 固體礦產勘查原始地質編錄規程
網路直接找就行了,很好查到的,我是雷鋒,
⑸ 煤層氣的成分分帶
在煤層露頭附近,一方面由於煤層中的CH4逐步向大氣排放,造成煤層甲烷含量和壓力由深而淺降低;另一方面,由於空氣和地下水不斷向煤層內滲入,改變著煤層氣的原始成分,形成CH4風化帶。空氣和煤層氣的長期緩慢交換,結果就形成了淺部煤層氣成分的帶狀分布。根據《礦井地質工作手冊》上提出的分帶方案,由淺到深將煤層氣分為四個帶:
第一帶(二氧化碳-氮氣帶):CO220%~10%,N280%~90%,無甲烷。
第二帶(甲烷-氮氣帶):CH4<50%,N2>50%。
第三帶(氮氣-甲烷帶):CH450%~70%,N250%~30%。
第四帶(甲烷帶):CH4>70%,其餘為N2和其他氣體。
上述四個帶中,前三個帶稱為煤層氣風化帶,其下限的確定主要依據甲烷成分,即CH4>70%時即為風化帶下限。但由於歷史原因,本區地質勘探期間,瓦斯取樣鑽孔較少,淺部瓦斯取樣孔更少,完整圈定煤層氣風化帶下限難度較大,參照國內外一些礦區的做法及研究成果,我們以甲烷含量大小作為風化帶劃分的輔助指標。根據《礦井地質學》(龍榮生,1991),煤層氣風化帶下限甲烷含量大小因煤種而異表現出如下關系:氣煤為1.5~2.0m3/t(可燃物),粘結煤為2.0~2.5m3/t(可燃物),瘦煤為2.5~3.0m3/t(可燃物),貧煤為3.0~4.0m3/t(可燃物)。本區煤種主要為瘦煤及貧煤,且淺部主要以瘦煤為主,我們取3.0m3/t(可燃物)作為甲烷帶上限指標。綜合考慮甲烷成分及甲烷含量,對本區2#、3#、5#及11#煤層的煤層氣風化帶下限深度進行了初步確定,結果見表6.5。從中看出南區2#、3#煤層的煤層氣風化帶深度較北區深,而北區11#煤層的煤層氣風化帶深度又較南區深,特別在桑樹坪井田,由於淺部煤系底部存在深部風化,導致煤層氣風化帶深度達500m以上。
表6.5 煤層氣風化帶下限深度一覽表
⑹ 礦井地質預報有哪些內容
礦井地質工作是煤礦生產過程中最基礎的技術工作之一,其主要任務是為煤內礦的生產建設提供各種圖容紙和各種地質資料。地質預報是礦井地質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地質工作中難度最大、准確率較低的一項工作。
按礦井生產專業可以分為回採地質預報和掘進地質預報;按時間的長短可分為年預報、季預報、月預報、旬預報、周預報和隨時預報;按預報內容可分為地質構造預報、水文地質預報、煤塵和瓦斯突出預報、頂底板岩性特徵變化預報、煤層賦存特徵變化預報等。
⑺ 煤層露頭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設
在開采鬆散含水層或地表水體覆蓋下的礦層時,由於鬆散層孔隙水富水性好、水量大,一旦揭穿該含水層或地表水體,必然會造成淹井事故,因此,必須留設防水煤柱,以保證礦井安全生產。
1)煤層露頭無覆蓋層或被粘土類微透水鬆散層覆蓋時(圖9-1),按下式計算:
河南省焦作煤田礦井水防治研究
式中:H防——防水煤(岩)柱垂直高度(m);
H冒——採煤後冒落帶高度(m);
H保——保護帶厚度(m);
L——防水煤(岩)柱水平寬度(m);
α——煤(岩)層傾角(°)。
圖9-1 煤層露頭被粘土類微透水鬆散層覆蓋示意圖
2)煤層露頭被鬆散富含水層覆蓋時(圖9-2),按下式計算:
河南省焦作煤田礦井水防治研究
式中:H裂——採煤後冒裂帶高度(m);
其他符號同前。
圖9-2 煤層露頭被鬆散富含水層覆蓋示意圖
3)煤層露頭被鬆散富含水層覆蓋且基岩風化帶導水或富水時(圖9-3),按下式計算:
河南省焦作煤田礦井水防治研究
式中:H風——基基岩風化帶深度(m);
其他符號同前。
圖9-3 煤層露頭被鬆散富含水層覆蓋且基岩風化帶導水示意圖
上述三公式計算出的H放值小於20m時,按20m留設。式中H冒、H裂可按表9-1中的公式計算,H保可按表9-2中的方法計算,H風按實際資料取值。
表9-1 冒落帶和導水裂隙帶最大高度經驗公式
續表
註:① 表中M為累計采厚(m);n為煤層分層層數。
② 冒落帶(H冒)、導水裂隙帶(H裂)最大高度,對於緩傾斜煤層,系指從煤層最下一個分層的頂面算起的法線方向上的高度。
③ 岩石抗壓強度為飽和單軸極限強度。
表9-2 H保計算表
註:① 本表摘自《礦井地質工作手冊》下冊(柴登榜,1986)。
② H保為保護帶垂高(m);其他符合同表9-1。
⑻ 礦井日常水文地質工作內容與技術要求
礦井日常水文地質工作是保證煤礦正常安全生產的一項重要技術基礎工作。其基本任務包括:
1)開展礦井水文地質補充調查、補充勘探和水文地質觀測;
2)為礦井採掘、開拓延伸提供水文地質資料或報告;
圖1-8 系統開發工作流程圖
3)在採掘工程中進行水害分析、預測和防探水。
(一)水文地質補充調查和觀測
1.地面水文地質補充調查
包括氣象資料搜集:降水量、蒸發量、氣溫、氣壓、相對濕度、風向、風速及其歷年平均值和兩極值;地貌調查:著重調查由開采引起的塌陷、人工湖等地貌變化;地質調查:第四系覆蓋層、基岩露頭,地質構造的形態、產狀、性質、規模、破碎帶等。其他還應調查的內容包括地表水體等。
2.地面水文地質觀測
包括氣象觀測、地表水觀測、地下水動態觀測等。
3.井下水文地質觀測
在開拓主要采區巷道時,應及時進行井下水文地質觀測和編錄,並繪制實測水文地質剖面圖或展開圖。
1)當巷道穿過含水層時,應詳細描述其產狀、厚度、岩性、構造、裂隙或岩溶的發育與充填情況,揭露點的位置及標高、出水形式、涌水量、水溫等,並採取水樣進行水質分析;
2)對斷層和裂隙,應測定其產狀、長度、寬度、數量、形狀、尖滅情況、充填程度及充填物,觀察地下水活動的痕跡,繪制裂隙玫瑰圖,並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段測定岩石的裂隙率;
3)對岩溶應觀測其形態、發育情況、分布狀況、有無充填物及充填物成分、充水狀況等,並繪制岩溶素描圖;
4)對褶曲應觀測其形態、產狀及破碎情況;
5)對突水點應詳細觀測記錄突水的時間、地點、確切位置、出水層位、岩性、厚度、出水形式、圍岩破壞情況等,並測定涌水量、水溫、水質、含砂量等。同時觀測附近的出水點和觀測孔涌水量、水位的變化,並分析突水原因。主要突水點可作為動態觀測點,並要編制卡片,附平面圖和素描圖。
4.礦井涌水量觀測
1)礦井涌水量觀測應分含水層、分采區、分主要出水點觀測,每月觀測不少於3次;
2)井下新的出水點在涌水量尚未穩定前應每天觀測1次;
3)井下疏降孔涌水量和水壓在穩定前每小時觀測1次,穩定後正常觀測。
(二)礦井水文地質基礎資料和圖紙
1.水文地質台賬
礦井水文地質基礎資料必須認真搜集整理、長期保存。為了使礦井水文地質基礎資料系統化,應建立以下各類水文地質台賬:
1)礦井涌水量觀測成果台賬;
2)氣象資料台賬;
3)地表水文觀測成果台賬;
4)鑽孔水位及井泉動態觀測台賬;
5)抽(放)水試驗成果台賬;
6)礦井突水點卡片或台賬;
7)井下水文地質鑽孔台賬;
8)水質分析成果台賬;
9)礦區水源井(孔)台賬;
10)封閉不良鑽孔台賬;
11)其他專門項目台賬。
2.礦井必備的水文地質圖紙
1)礦井充水性圖;
2)礦井涌水量與各種相關因素動態曲線圖;
3)礦井綜合水文地質圖;
4)水文地質柱狀圖;
5)水文地質剖面圖;
6)等水位線圖等。
(三)工作面水害預測與防探水
應開展水害因素分析和水害預測工作,根據採掘接續計劃,結合水文地質資料,全面分析水害因素,提出水害分析預報表及水害預測圖;在採掘工程中對預報表、圖進行檢查、補充和修訂,發現險情,應及時發出水害通知單,並採取預防措施。
1)采前應編制探放水設計,並預計涌水量,涌水量較大可能影響正常生產時,應採取相應措施;
2)防探底板突水:採掘前必須具備勘探或補充勘探資料,水文地質條件基本清楚;對可能發生的水害及其預防措施提出建議;預測有突水可能的危險區;預計最大涌水量;
3)防探斷層水:應核准斷層產狀、位置,分析斷層帶的富(導)水性,並在平面圖和剖面圖上確定斷層與工作面的空間幾何關系;巷道通過導水或可能導水斷層前,必須超前探水,並採取相應的防水措施;對與強含水層連通的導水斷層,必須按規定留設防水煤柱;
4)為防止鑽孔突水,應對採掘范圍內穿越煤層頂、底板強含水層的鑽孔進行核查,分析判定封孔質量;對封閉不良的鑽孔應分別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四)其他防治水措施
為了防治礦井開采過程中發生突水淹井事故,除建立上述礦井排水系統外還應當考慮以下防治水措施:
1)采區排水系統。對設計的下一個采區,要首先預計采區涌水量,建立采區水倉、泵房和排水管道。采區水倉、泵房和排水管道的設計應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的要求。
2)礦井避水災路線。在採掘作業規程中制定突水時的避水災路線,並在避水災路線上設置路標,定期進行撤退演習。在井下各採掘工作面即主要硐室、大巷等有人員工作的地點安裝電話,井下電機車安裝載波電話,並加強對通訊系統的維護和管理,保證在發生突水災害時,可利用通訊系統實施迅速、有效的調度指揮。礦井應安裝井下人員定位系統,使地面及時了解井下人員的實際情況。
⑼ 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及工作要求
第4條 礦井水文地質類型的劃分應以井口,按水文地質單元,分煤層進行分類,把含水層的補給邊界條件,含水層富水性,水頭壓力,疏水效果,礦井涌水量和突水威脅程度等作為劃分類型的主要依據(表10-1,表10-2)。
表10-1 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分類依據分值表
表10-2 焦作礦務局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分類依據表
第5條 復雜型和極復雜型的礦井應注重研究井田內斷裂構造與岩溶發育規律,逐步查明二灰、奧灰水與八灰、沖積層水的補給途徑,並制定可行的防治水措施方案,不斷摸索並掌握突水與隔水層厚度、水壓、構造、采礦等的關系和規律,預防二灰、奧灰突水。並要有可靠的防排水措施。
第6條 中等和簡單類型的礦井,應根據開采需要,結合水文地質條件進行正常的水文地質工作。
說明:
1)直接補給邊界,指對井田或斷塊內主要向礦井充水含水層的直接補給條件,它影響著礦井涌水量的大小及穩定性,要在詳盡研究構造、岩性及人為因素的基礎上確定,在一般情況下石炭系太原群上部為弱補給邊界,含水砂礫層,二灰和奧灰的岩溶裂隙十分發育時為強補給邊界。
2)含水層導水性,為量度含水層富水性的指標,含水層的富水性與含水層的岩性,小構造密度及性質,岩溶裂隙發育程度等密切相關,它影響著涌水量及突水量的大小,可以用導水系數(T)表示,T=K×M,K為滲透系數,M為含水層厚度,本礦區不同含水層的導水系數值范圍見表10-3。
表10-3 大煤頂底板含水層導水性范圍表
3)水壓與隔水層厚度比,采面煤層承受的水壓與煤層到主要含水層間的相對隔水層厚度之比,當工作面的比值V小於突水系數Ts[一般為0.6kg/(cm2·m)]時,可以安全回採,否則應採取防治水措施保證安全生產。
4)疏水效果,指主要向礦井充水含水層的單位壓力的涌水量(涌水量Q與水壓P的比值),或單位涌水量的水位降低值S′(水位降低值S與涌水量Q的比值)。
5)礦井涌水量,指礦井開采過程中,必須疏放的水量,即正常涌水量。
6)突水威脅程度,為突水的工作面個數與回採的工作面總個數之比,突水的工作面指總涌水量大於0.5m3/min的工作面。
⑽ 煤礦里的地質工作主要是做什麼
地質技術員主要做以下工作:
1、協助采礦工程師完成采礦工程設專計和採掘計劃;
2、根據礦山屬的發展規劃和生產計劃,進行井下採掘技術工作,保護礦山資源,提高出礦品質,降低損失率和貧化率;
3、積極參與生產技術現場服務,及時解決生產中出現的相關問題;
4、參與采場礦石損失、貧化監督管理,組織分層采場有關驗收工作;
5、對采礦區進行日常監控並收集整理相關數據;
6、對採掘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提出經濟可行的整改意見;
7、為礦山和採掘承包單位工程驗收及決算時,提供詳細的數據和分析意見;
8、收集地質資料並撰寫采礦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