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山區在地質時期曾經是什麼
㈠ 喜馬拉雅山脈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
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距今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餘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現在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板塊向北俯沖,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並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全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沖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沖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我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
㈡ 地理喜馬拉雅運動在什麼地質年代
(一)喜馬拉雅運動泛指新生代以來的造山運動,發生於第三紀的喜山運動在亞洲大陸廣泛發育,有3個主要造山幕,分以下地質年代:
第一幕發生在始新世末期到漸新世初期,海水從青藏高原全部退出,並伴隨有強烈的褶皺、斷裂及中性岩漿岩的侵入;
第二幕,發生於中新世初期,有強烈褶皺、斷裂、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等,形成大規模的逆沖斷裂和推覆構造,導致地殼大幅度隆起和岩漿侵入;
第三幕從更新世至現在,主要表現為高原的急劇隆起,周圍盆地的大幅度沉降,以及老斷裂的繼續活動,部分地區有第四紀火山噴發活動。中國所有高山、高原現今達到的海拔高度,主要是喜馬拉雅運動第三幕以來上升的結果。
(二)黃汲清先生於1945年提出用喜馬拉雅運動表示中國境內新生代的造山運動,這一概念為地球科學家普遍接受,但在構造運動分期與地球動力學背景的認識上存在分歧。在對前人的基本觀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地質地貌、岩漿活動、構造變形等大量資料,提出喜馬拉雅運動可以分為早、中、晚三期 ,分別對應於始新世晚期、古近紀與新近紀之間、新近紀與第四紀之間的構造活動。
(三)喜馬拉雅運動對亞洲地理環境產生的影響:
西亞、中東、喜馬拉雅、緬甸西部、馬來西亞等地山脈及包括中國台灣島在內的西太平洋島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間的古地中海消失。這一運動中,中國東西地勢高差增大,季風環流加強,自然地理環境發生明顯的區域分異:青藏隆起為世界最高的高原,第三紀的熱帶、亞熱帶環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區因內陸性不斷增強而處於乾旱環境;東部成為濕潤季風區。
㈢ 喜馬拉雅山曾經是什麼,後來有是什麼
海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版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權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距今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餘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現在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後來有是什麼?"蝦米意思??
㈣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地質學家卻說它所在的喜馬拉雅山在遠古時代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你相信嗎
相信 珠穆朗瑪峰 世界第一高峰,海拔8848米(此數據是由國家測繪局第一大地測量隊的協助下,於1966-1968、1975年測定的,1992年又對其進行了復測)。藏語「珠穆」是女神的之意,「朗瑪」是第三的意思,因珠峰附近還有四座山峰,珠峰位居第三,「珠穆朗瑪」意為第三女神。
珠峰位於東經8654′,北緯2754′,地處中尼邊界東段,北坡在我國西藏境內,南坡在尼泊爾境內。整個山體呈巨型金字塔狀,威武雄偉,昂首天外,四周地形極為險峻,氣象瞬息萬變。在山脊和峭壁之間,分布著數百條大小冰川,還有許多美麗而神奇的冰塔林,猶如仙境廣寒宮。從18、19世紀開始,便陸續有一些國家的探險家、登山隊,前往珠峰探測奧秘,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有人從南坡登上峰頂。從1921年至1938年,他們稱珠峰北坡是「不可攀登的路線」、「死亡的路線」。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康熙皇帝派出兩名懂技術的喇嘛,從青海西寧進入西藏踏勘地形,繪制山水圖紙,首次用漢、滿文標注了珠穆朗瑪峰的位置(漢文為「朱母朗馬阿林」,「阿林」滿語為大山),明確其位於中國境內,並載於清《皇輿全覽圖》中,這是世界最高峰最早的文獻記載,它比英國人在咸豐二年(1852)測量此峰並擅自命名為「埃佛爾斯峰」早135年。
㈤ 喜馬拉雅山在遠古時代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你相信嗎請說說你的理由。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現在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回海,稱古地答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距今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餘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現在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㈥ 喜馬拉雅山脈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以前是海洋,從發覺出貝殼魚類等化石可以得出結論,因為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相互擠壓,抬高了地形
㈦ 喜馬拉雅山區在地質時期曾經海洋,造成這種海陸變遷的原因
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擠壓抬升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