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屬於什麼地質構造
⑴ 三清山資料
三清山來又名少華山、丫山,位源於中國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與德興市交界處。因玉京、玉虛、玉華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巔而得名。其中玉京峰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懷玉山脈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頭。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遺產地、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
三清山主體南北長12.2公里,東西寬6.3公里,平面呈荷葉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位於歐亞板塊東南部的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結合帶的懷玉山構造快體單元內。地處懷玉山脈腹地,屬花崗岩構造侵蝕為主的中山地形。山勢是東、南、西三面陡峻,北面稍緩。從山腳至山頂,水平距離5km,海拔由200m陡增至1816m 。
三清山不同成因的花崗岩微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態最多樣的峰林;2373種高等植物、1728種野生動物,構成了東亞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環境;1600餘年的道教歷史孕育了豐厚的道教文化內涵,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宮古建築群,被國務院文物考證專家組評價為「中國古代道教建築的露天博物館」。
⑵ 三清山的地形地貌
地貌形態類型單元區劃 若以形態量計(比高和發布面積百分數)特徵為劃分依據,可將三清山花崗岩地貌劃分為以下4種地貌區:
(1)強烈中切割中山地貌區:以玉京峰為中心,從其南西的雲蓋峰一直延伸至其北東的大塢頭一帶均屬此地貌區,海拔1000~1800m,1000m以上的山峰也佔到山體總面積的1/3,切割深度數百米至千餘米,切割程度>50%。
(2)強烈淺切割低山地貌區:鵝公嶺-王山、上橫坦—大源塢、酒盞地-上西坑等地均屬此地貌區,海拔500~1000m,切割深度100~500m,切割程度達50%。
(3)微弱淺切割高丘地貌區:分布於楓林、中坑、雙溪、汾水等地,海拔300~500m,只有少數山頭超過500m,切割深度100~200m左右,切割程度<20%。坡度較緩,溝谷短淺,呈V形,山脊東西走向,形態渾圓。
(4)微弱淺切割低丘地貌區:范圍較小,分布於地質公園南部楓林、中坑一帶,海拔200~300m,切割深度60~150m左右,切割程度<20%。溝谷短淺,丘頂形態渾圓。 地貌景觀類型單元區劃 以某一種或幾種地貌標志景觀為主體特徵作為劃分依據,可將三清山劃分為4種地貌單元:
(1)峰林為主體的地貌單元:包括南清園景區、玉京峰景區、萬壽園景區在內的三清山風景區中心地帶,面積約6km2,海拔一般>1000m,切割深度數百米至千餘米,切割程度達50%以上。此區內以發育峰林地質遺跡為主,從玉京峰往東,其峰林地貌總體上呈階梯狀由高到低展布,峰林中的石峰形態,其石峰高度從幾十米至幾百米均有。
(2)峽谷、陡崖、(山峰)峰林組合地貌單元:主要分布於冬狗尖-馬北山-雞公石尖-揚清橋-風門-冰玉洞-上西坑一帶,海拔一般500~1000m,此區中峽谷、陡崖、峰林皆發育,以三者同時並存的面貌出現。區中峽谷走向各異,峽谷長一般1km至數公里,峽谷的平面形態有的呈直線型,有的呈彎曲狀,峽谷橫切剖面形態多呈深窄的V形,峽谷兩側岩壁一般較陡,且常見陡崖出現,陡崖高從百米至數百米均有,峰林地貌時常可見。
(3)峽谷為主的地貌單元:主要分布於下橫坦-大源塢-方塘-金沙一帶,海拔一般500~1000m以上,以發育各種走向的峽谷為主,峽谷長度從一公里1km至十幾公里均有,峽谷的平面形態有的呈直線型,有的呈彎曲狀,峽谷橫切剖面形態多呈深窄的V形,峽谷兩側岩壁一般較陡,峽谷高度從100m至數百米不等。
(4)卵礫石堆積為主的地貌單元:分布於坪溪、楓林、汾水、金沙等地,海拔低於450m,它們為典型的山間窪地,由於第四系洪沖積卵石堆積,在窪地處,屢見10~15m礫徑的大礫石,最大的礫徑達30m,磨圓度較好。如位於坪溪的「神仙趕石」就是典型的第四系卵石堆積地貌。另外,三清福地也是典型山間窪地,海拔1450m,窪地面積達百畝,其中也有第四系卵石堆積 。 花崗岩微地貌景觀 三清山花崗岩峰林微地貌景觀類型,主要有峰巒、峰牆、峰叢、石林、峰柱、石錐、岩壁、峽谷和造型石景等9種類型,是研究花崗岩微地貌形成演化的關鍵地區。在核心景區3780公頃的范圍內,有奇峰48座,造型石89處,景物、景觀384餘處,堪稱天下花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館。造型石景豐富奇絕,主要為構造侵蝕、沖蝕作用形成的造型石景,石蛋很少,其中「東方女神」、「巨蟒出山」兩處標志性造型景觀,為世界「絕景」。
三清山花崗岩的微地貌形態不僅千姿百態,而且其形成、演化過程中的主要階段都保存有標型特徵典型、出露系統完整的遺跡。形態類型比較齊全。其中最珍稀的有6類:花崗岩峰巒、花崗岩峰牆、花崗岩峰叢、花崗岩石林、花崗岩峰柱、花崗岩石錐。
在峰巒、峰叢、峰牆、峰柱之上,由於風化剝蝕、沖蝕及不均勻崩塌和球狀風化作用,形成了一些奇巧秀美的具有一定像形意義的造型石,從成因上可進一步劃分為兩種。
一是由風化剝蝕作用形成的花崗岩造型石,數量較少,標型實例有球形石(葫蘆石)、龜形石(神龜探海)。
二是由淋蝕、沖蝕和不均勻崩塌作用形成的花崗岩造型石,如尖角石(仙人現指、仙姑曬鞋、犀牛石、鶴壽頂、蝸牛戲松)和一些具獨特形態的石景(狐狸啃雞、葛洪煉丹、狸貓待鼠、老莊論道)。 瀑布、碧潭、泉
三清山雨量豐沛,水量充足,逕流發育,瀑布極多。主要的瀑布有8條,海拔標高一般為500~1000m,主要分布於山體中下部,落差一般10~30m,寬數米至數十米。瀑布大都有「三層結構」特徵,即上端有一個「石門」形的出水口,中段為懸岩瀑布主體,底部常有一個美麗的碧潭。瀑布的成因類型大體分為斷裂型和侵蝕型兩種,如八磜龍潭瀑布、玉簾瀑布、石澗瀑布、冰玉洞瀑布等。
三清山碧潭多與溪流、瀑布相連,澄清碧綠。碧潭面積多數十平方米,深達數米。碧潭的形成是內、外地質營力作用的結果,多出現在地質構造斷裂、節理的交匯部位,由地表流水作用不斷侵蝕沖刷而形成,如石鼓潭、玉女潭、五色碧玉潭等。
三清山花崗岩體由於發育有大量呈網格狀的裂隙,賦存大量的構造裂隙水。加之三清山雨水多,氣溫較低,水分蒸發慢,森林茂密,構造裂隙水的滲透作用,形成有許多季節性的下降泉。其水清質純,凜冽冰涼,味甘可口,如古丹井、瀘泉井、元泉、禹門泉等 。 三清山屬於東亞植物區的中國—日本植物亞區中的華東地區,植物區系組成豐富,垂直分布比較明顯。已查明高等植物253科984屬2373種,其中苔蘚植物65科165屬368種;蕨類植物34科71屬179種;裸子植物6科22屬24種;被子植物148科726屬1802種,是中國亞熱帶地區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松科黃杉屬的分布中心。該地區的菌類和地衣植物的分布也非常突出。三清山的植物不但物種豐富而且保存大量的珍稀品種,其中屬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的有19種,屬於《中國植物紅皮書》的有19種。不僅如此,三清山還保留了許多樹齡在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的古樹 。
常綠闊葉林是三清山的地帶性植被,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區;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是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性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400米的山坡溝谷;山地矮曲林是三清山植被的精華,主要由杜鵑花科的猴頭杜鵑、黃山杜鵑、燈籠花和滿山紅等種類構成,集中分布在海拔1000-1800米的坡地溝谷;針葉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米的風門和海拔1530米的三清宮及附近地段;山地草甸主要分布海拔1550米的九天應元府附近;沼澤分布海拔1530米的三清宮北部和山麓局部地區。
名花
三清山花開四季,其主要品種有杜鵑花、天女花、木海棠、瑞香、紅茶華、玉蘭、櫻花、梅花、含笑、鳳仙、萱草、二月蘭、獨蒜蘭、水晶蘭、黃精、百合花、山桃花、六月雪、扁枝越桔及野牡丹等。
古樹
三清山的古樹名花是三清山景區自然景觀四絕之一,植物資源異常豐富。根據調查鑒定,三清山的珍稀樹種有三清松、白豆杉、香果樹、華東黃杉、華東鐵杉、福建柏、木蓮、高山黃楊等。這些多為國家保護樹種,不僅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且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三清山的華東黃杉也是江西首次發現,華東黃杉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珍稀樹種。而三清山華東黃杉總面積達到8000餘畝,株數最多的每畝有23株,蓄積量最大的每畝15.23m³,分布之廣,數量之多,極為罕見。
在三清山西北麓,還有方竹、古銀杏、金桂、羅漢松、纓絡柏等名貴樹種。
葯材
三清山地處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境內原始森林茂密,植被以常綠針闊天然混交林為主,因而有效地保存了大量的草本類。
葯用植物和木本類葯用植物。早在1971-1978年,中國中葯研究所和北京中醫院中葯系就派出了醫療隊對三清山葯用植物資源作過多次調查,其後又有其他的普查組對三清山地區作過多次調查。
三清山有葯用植物349種,隸屬於124科。其中蘭類植物6科7種,地衣類植物2科2種,苔蘚類植物2科2種,蕨類植物14科23種,裸子植物6科8種,被子植物中雙子葉植物85科272種,單子葉植物9科35種。
從採集到的葯用植物看,三清山上既有傳統的中成葯材,比如大血藤、厚撲、鉤藤、杜仲、南沙參、前胡、括萎、細辛、麥冬、黃蓮、黃精、何首烏、石耳、靈芝、忍冬、銀杏、辛。 三清山已知的動物種類同植物一樣具有多樣性,已知的野生動物1827種,其中有脊椎動物401種,昆蟲1327種。在脊椎動物中,有獸類22科67種(或亞類),鳥類47科226種(或亞類),爬行類11科49種(或亞類),兩棲類8科23種(或亞類)。
三清山野生動物不僅種類繁多,區系成分復雜,而且還棲息有大量珍稀、特有的種類。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黑麂、雲豹、白頸長尾雉、黃腹角雉、中華秋沙鴨、金斑啄鳳碟等7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獼猴、藏酋猴、穿山甲、豺、黑熊、青鼬、水獺、大靈貓、小靈貓、金貓、獐、鬣羚、鴛鴦、虎紋蛙等47種;列入《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的有10種,附錄Ⅱ的有36種,附錄Ⅲ的有10種。其中中華鼠耳蝠、藏酋猴等為三清山特有動物 。
⑶ 三清山的地質構造
三清山區域地層自元古宙至第四紀地層均有不同程度的出露。包括有中新元古界的張村群、河上鎮群、南華系、震旦系、古生界、中生界等。
中新元古界的張村群,分布於三清山北部地帶,為洋盆島弧型蛇綠混雜岩,岩石組合有淺變質細碧岩、石英角斑岩、火山凝灰質-泥砂質濁流沉積,混雜大量蛇綠岩塊體。新元古界主要分別於三清山的北部地區,其下部為河上鎮群,以淺變質的砂岩、板岩為主夾裂谷型雙峰式火山岩(玄武岩、流紋岩),不整合於張村群之上;中部為南華系海相碎屑岩、冰磧泥礫岩夾灰岩;上部為震旦系硅質岩、碳酸鹽岩。
古生界主要分布於三清山山體周圍及周邊地區,寒武系以碳酸鹽岩為主夾泥、硅質頁岩,底部為黑色頁岩;奧陶系以頁岩為主夾瘤狀灰岩,產豐富的筆石動物化石;志留系為泥砂質碎屑岩;泥盆系為砂礫岩、石英砂岩、粉砂質頁岩,往往不整合於前泥盆系之上;石炭系與二疊系為碳酸鹽岩。中生界以侏羅系和白堊系為主。
三疊系局部分布,中下部為碳酸鹽岩與頁岩、上部為含煤碎屑岩且往往不整合於早期地層之上;侏羅系出露於三清山外圍的中生代盆地的邊緣地帶,下部為淺色砂岩、中部為雜色砂頁岩並產有硅化木化石、上部為陸相火山雜岩;白堊系分布於三清山外圍的中生代陸相盆地內,以紅色及雜色碎屑岩系為主,下部為陸相火山碎屑岩,上部產有恐龍蛋及恐龍骨骼化石。
新生界僅發育第四系,且分布局限,主要分布於溝谷凹地和平地,以沖洪積粘土、亞粘土、砂礫石層或碎石粘土層為主 。 分布於三清山的北西、北東部,為由南華系—志留系沉積蓋層組成的北東向侏羅山式褶皺。在區域上本期褶皺常被侏羅紀以來的地層不整合覆蓋,故推斷其應為印支期褶皺。主要有:
(1)黃土嶺復式背斜:位於三清山北西部的黃土嶺一帶,屬於區域上的黃土嶺—開化復式背斜的一部份,其軸線走向北東,褶皺向北東傾伏、向南西撒開,區內延長約15km。軸面近直立,兩翼產狀比較紊亂,北西翼產狀較陡,為300~350°∠30~75°,南東翼產狀較緩,為120~150°∠30~60°。核部地層為南華紀地層,翼部地層由震旦紀—奧陶紀地層組成。南翼出露較廣泛,常形成一些次級背向斜構造。
(2)華眉山向斜:分布於三清山的北東部,其軸線走向北東—南西向,其南西端起於懷玉山岩體旁側,北東端經源頭向區域上延伸,軸線走向67°,北西翼略陡,傾角40°~60°,南東翼較緩,傾角30°~50°。核部地層為早奧陶世印渚埠組,翼部由晚寒武世地層組成 。 區內斷裂構造非常發育,斷裂方向主要為北東向,其次為北北東向、北西向,從形成時間上來看,北東向斷裂最早形成,其次為北北東向,而北西向斷裂帶最晚形成。主要斷裂構造有正斷層、逆斷層等。主要斷層為楓林—紫湖鎮斷裂帶、小坑—芭蕉塢斷層、芭蕉塢—下西坑斷層,它們均以正斷層性質為,形成斷層谷並把三清山主體部分切割成了一個「三角形斷塊山」。
(1)楓林—紫湖鎮花崗岩斷層:位於三清山東南部,由數條呈北東50°~60°延伸斷層所組成,傾向南東,傾角60°。北西盤上升,南東盤下降。沿斷層見有早期剪切活動形成的劈理化帶、片理化帶和後期活動形成的斷層角礫岩帶,寬10~40m,為一多期活動斷裂,沿斷層為溝谷水系。如線狀沖溝、「膝」狀延伸的水系等。
(2)鵝公嶺—下西坑花崗岩斷層:位於三清山東—北東部,走向北西,傾向北東,傾角65°~70°,其南西盤上升,北東盤下降。斷層面發育片理化花崗岩、構造角礫岩,岩石強烈硅化,礦物重結晶,見石英晶簇和瑪瑙。沿斷層形成斷層谷地貌,在其南東段還斷斷續續可見硅化帶形成的斷層崖。
(3)小坑—芭蕉塢花崗岩斷層:位於三清山北西部,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傾角70°,切斷了北東向斷層,其南東東盤上升,北西西盤下降。順斷層發育構造角礫岩、硅化岩、碎裂岩。沿主斷層走向形成斷層谷地貌 。 三清山地區岩漿岩活動較頻繁,岩漿岩分布較廣泛,其岩漿岩主要為超酸性侵入岩,即燕山晚期形成的三清山花崗岩體(屬懷玉山岩體的一部分),構成了三清山的主體。三清山花崗岩體位於三清山山體的中心部位,其平面形態呈不規則狀,在山體內出露面積約98km2。花崗岩侵入於黃土嶺復式背斜南翼的南華紀—奧陶紀地層中,呈岩基、岩株狀產出,侵入接觸界線不規則,呈波狀、港灣狀或枝叉狀,接觸面產狀傾向圍岩。內接觸帶見1~3cm寬的緻密堅硬的細晶冷凝邊,岩體中殘留頂蓋常見,為淺剝蝕程度。外接觸帶具較強的熱接觸變質作用,形成寬500~2000餘米的熱接觸變質暈。岩體內原生流動構造不發育,繼承性脈岩發育,主要有花崗細晶岩、偉晶岩、花崗斑岩、閃長玢岩及輝長輝綠岩脈等。岩體內常見較多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的暗色礦物相對富集閃長質包體。圍岩蝕變主要有矽卡岩化、硅化及綠泥石化等。岩體主要礦物成分為鉀長石、斜長石、石英、黑雲母等。
三清山花崗岩體內,常見有較多大小不等,形態不規則的暗色礦物相對富集的閃長質包體。花崗雜岩體明顯受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但岩體的侵入接觸界線不規則,岩體中殘留頂蓋發育,外接觸熱變質帶出露寬度較大,原生流動構造不明顯,岩石的氧化系數平均為0.47。花崗岩基中的主體侵入期岩體分為三個相帶,邊緣相為細粒似斑狀鉀長花崗岩,過渡相為中粒至中粗粒似斑狀鉀長花崗岩,中心相僅見於溝谷中為粗粒似斑鉀長花崗岩,且圍岩殘留頂蓋較多,說明岩體剝蝕程度淺。花崗岩的侵位深度估算為4000~4500m。 岩性岩相 三清山花崗岩的主期侵入體可劃分為三個相帶,即:
邊緣相:岩性為細粒(微細粒—含斑)斑狀黑雲二長花崗岩;
過渡相:岩性為中細粒斑狀黑雲鉀長花崗岩;
內部相:岩性為中粗粒斑狀黑雲鉀長花崗岩。
三個相帶在平面上並未構成同心環狀形態,尤其是內部相成不規則狀分布,這是由於岩漿上侵過程中區內構造應力場變化較大、岩漿冷凝結晶的環境較動盪,加上地殼上升後,地形切割程度和剝蝕程度的不均一性造成的。 花崗岩體內部構造 在三清山花崗岩體的內部,主要發育兩組方向的垂直節理,其一為北東—北北東走向、其二為北西走向,二者構成棋盤格式的組合方式。這些節理裂隙構造均具張—剪性特徵,密度稀,強度大,延伸長,切割深,呈帶狀產出,是三清山花崗岩成景的主控改造。另外區內還發育一組近水平節理,它們共同組成的裂隙網路,經沖刷剝蝕風化作用,形成各種造型獨特的景觀。節理的構造形跡在大多數的峰林景觀中均可見及。前者自南西往北東,整體走向具有由收斂至撒開的趨勢,在宏觀上形成似帚狀產出,發育規模較大,在空間上往往呈帶狀展布,是控制西部峰牆(西海重牆、九天長城等)和南部峽谷(福壽門、一線天等)的主要構造。後者總體走向北西向,往南東部略轉向近南北,其規模自北往南逐漸加大,且呈帶狀產出,是控制中部峰柱、南東部峰牆及部分峽谷的主要構造。另外花崗岩中還發育一組近水平節理,是造型石景的主控構造,即峰牆、峰柱等景觀經水平節理切割和風化剝蝕沖刷作用,形成各種造型獨特的景觀 。
⑷ 三清山地貌成因分類
三清山地貌基本類型有山地和丘陵兩種。可進一步分為中山、低山、高丘和低丘4個亞類。根據地貌發育的主營力,三清山地貌成因類型可分為構造侵蝕地貌和流水侵蝕地貌(尹國勝等,2007;劉細元等,2005,2006)。地貌的基本類型可以和成因類型相關聯,這樣又可進一步分為4個亞類,即中山構造侵蝕地貌、低山構造侵蝕地貌、高丘流水侵蝕地貌和低丘流水侵蝕地貌。4類地貌區的特點見表5.1。
中山構造侵蝕地貌區:以玉京峰為中心,從南西一直延伸至北東,分布於蓋雲峰—玉京峰—雞公石尖—大塢頭一帶,為三清山的主體,海拔一般為1000~1800m,相對高度500~1000 m。山脊呈錐齒狀,山坡為侵蝕坡,坡度大於40°。山體因受地殼抬升、重力崩解和流水影響,遭受強烈切割,沖溝峽谷發育,谷深湍急。地貌區切割深度可達1000 m以上,切割程度大於50%。溝谷切割密度最大達4.75km/km2(尹國勝等,2007)。蓋雲峰至玉京峰一帶由燕山期細粒黑雲母花崗岩組成,華眉山至大塢頭一帶由奧陶系印渚埠組鈣質泥岩和粉砂質泥岩組成。
表5.1 三清山地貌成因類型
根據尹國勝,2007;三清山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2009等資料整理
低山構造侵蝕地貌區:主要分布於鵝公嶺—王山—上橫坦—大源塢—上西坑一帶,海拔500~1000m,相對高度300~500m,坡度大於25°,以流水的線狀侵蝕為主,切割較淺,切割程度達50%,深度為100~500 m。山脊呈鋸狀,沖溝發育,溝谷深切,山谷多呈V形,溝谷縱橫,飛瀑如煙似霧,蒸騰迷漫。岩性為南華系至奧陶系的硅質岩、灰岩、泥岩、細砂岩及燕山晚期黑雲花崗岩。
高丘流水侵蝕地貌區:主要分布於三清山主體山脈的外圍的雙溪、汾水一帶,海拔300~500m,相對高度200~300m,坡度15°~20°,以流水的線狀侵蝕為主,切割深度100~200m,溝谷為淺V形,切割程度<20%。山脊為壟狀,東西走向為主,丘頂渾圓,坡面較緩。由南華系、寒武系、奧陶系等地層組成,岩性為泥質灰岩、碳質頁岩和硅質岩等。
低丘流水侵蝕地貌區:分布面積不大,主要位於南部楓林、中坑一帶,海拔200~300m,以流水的線狀侵蝕為主,片蝕作用較強烈,切割深度為60~150m。坡度10°~15°,丘體多呈脊樑形,形態渾圓,沖溝發育,溝谷短淺,丘谷交錯。由寒武系、奧陶系的鈣質泥岩、泥晶灰岩、細砂岩等組成。
⑸ 江西上饒三清山的形成原因
三清山坐落在江西省東北部德興市與
玉山縣的交界處。它的地理位置是北緯
28°』、東經118°03』,緊靠浙贛鐵
路干線。古為饒、信、衢三州之會,今為
華東旅遊網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國家
重點風景各勝區。
三清山東距浙江衢州144公里,南距
福建武夷山市115公里,西距上饒市78公
里,北距安徽黃山市263公里。景區總面
積220平方公里,中心景區71平方公里,
最高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米。三清山山
體南北長12.2公里,東西寬6.3公里,平
面呈荷葉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
由於處在造山運動頻繁而劇烈的地帶,因此三清山斷層密布,節理發育,山體不斷抬升,又
經長期風化侵蝕和重力的崩解作用,形成奇峰矗天,幽谷千刃的山嶽絕景奇觀。三清山東險、西
奇、北秀、南絕,美在古樸自然,奇在形神兼備,仙靈眾相,維妙維肖,邀游於清虛之境,出沒
於雲霧之中,古為道家福地洞天。山上奇峰怪石不可勝數,雲霧寶光嘆為觀止,珍樹仙葩世所罕
見,靈泉飛瀑與丹井玉液媲美,幽谷溶洞為騰蛟起鳳卧虎藏龍之所。歷代宮觀建築與雄險奇秀的
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異彩紛呈,鍾靈琉秀,故有「天下第一仙峰,世上無雙福地」之譽。
三清山神奇壯麗的景觀是與適宜的地質、氣候分不開的,是地殼運動對地質作用長期變遷的
產物。三清山在地質史上經歷了14億年的滄桑巨變,曾有三次大海侵和多次地質構造運動。
第一次大海浸發生於14億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時三清山地區的地殼運動正處於「地槽」沉降
階段,海水浸沒達4億年之久,沉積數千米厚的雙橋山群的復理式海相碎屑岩,並夾雜有海底火山
噴發物。在「晉寧運動」後,才結束了地槽式沉降歷史,地殼開始逐漸回返上升,出水為陸,三
清山地區進入相對穩定的「地台」階段。此後地殼仍有升降,只是沉降速度和緩,范圍廣闊。
在距今6億年前的震旦末期,發生第二次大海浸,海水浸沒達1.6億年之久,一直延續到奧陶
紀末期,沉積4000多米厚的淺海相砂頁岩和碳酸鹽岩類,並含有三葉蟲、筆石和海綿等海相古生
物化石。以上兩次大海浸,曾使三清山本部變成一片汪洋大海。後經奧陶紀末期的「加里東第一
幕」造山運動,三清山從此完全脫離海水環境,不再接受沉積。
在距今4.4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雖發生第三次大海浸, 但海水僅到達三清山東南角的邊緣
部分。直到1.8億年前,侏羅紀晚期與白堊紀,三清山區域內發生異常強烈的造山運動,即燕山期
運動,並伴隨有大規模的酸性岩漿浸入活動,從而奠定三清山構景的地質基礎。
在距今二三千萬年前的年代裡,相繼發生喜馬拉雅期的造山運動,即新構造運動,山嶽大幅
抬升,伴隨水力侵蝕作用的強烈下切,使地勢高低差懸殊。由於三清山的地質環境正處於造山運
動既頻繁又劇烈的地段,所以斷層密布,節理發育,尤其是垂向的斷層和節理特別發育。山體不
斷抬升,長期風化侵蝕,加上重力崩解作用,形成了峰插雲天,谷陷深淵的奇特地貌。三清山風
景區的形成,可說是天工造物,大自然的傑作。
**********
我去過三清山,那邊有個「西海岸」,險,刺激!
東海岸最近也修建好了,不過我還沒有去過!
⑹ 江西三清山屬於什麼氣候類型、地質、土壤如何
江西南北相差約五個半緯度,又在北回歸線附近,江西本應四季分明均等,但由於地形等因素的影響,形成全省春秋季較短,夏冬季較長,春季僅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夏季長達四個月至四個半月,秋季兩個月左右,冬季有近四個月。
江西年平均氣溫為16.2℃~19.7℃,夏季7月最熱,平均氣溫為28℃~30℃,冬季1月最冷,平均氣溫為4℃~9℃。年平均降水量為1341.4~1939.4毫米,無霜期為241~304天。
1,十里不同天
江西丘陵連綿逶迤,垂直氣候復雜多樣。俗話說:「高一丈,不一樣」,「陰陽坡,差得多」,這就是所謂「十里不同天」。九江市和廬山的氣候就是這一特點的典型表現,當九江市桃花嫣紅,春意盎然時,廬山卻霜凍未斷,殘雪仍見,桃李還在冬眠,正如古人所說:「山中甲子無春夏,四月才開二月花」。
2,光熱水基本同步
陽光、熱量、降水簡稱「光熱水」。統計資料表明,江西在3~6月期間,光熱水由少到多,由低到高,趨勢一致;7~9月時,光和熱由高到低,降水量則從雨季結束後大減,光熱水也基本同步,這一特點有利於農作物生長,3~11月是江西農業的黃金季節。
3,黃梅時節家家雨
江西的雨季是在每年4月~7月上旬前後,其中4~5月為春雨期,後為梅雨期,即6月前後,梅子成熟,梅雨連綿,江河水漲,正現「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詩)的情景。
4,伏秋台風及時雨
7月中旬入伏,江西雨季基本結束,直到10月的總降水量平均約為230~500毫米,此時氣溫高,蒸發量大,作物需水多,很容易發生伏旱或秋旱。但這個季節正是沿海台風活動較多的時候,對江西倒是十分有利,每年影響江西的台風約有6次,真正進入江西的台風有1~2次。
5,十八隻「秋老虎」
立秋以後,江西仍是副熱帶高壓的鼎盛時期,還可連續初現15~20天的高溫天氣,老百姓稱之為十八隻「秋老虎」,農諺說:「小暑大暑莫道暑,立秋處暑正是暑」。這種氣候特點有利於秋季作物的生長,江西適宜栽種雙季稻,與「秋老虎」有關。如果「秋老虎」不明顯,則會影響二季晚稻的產量,農諺說:「該熱不熱,五穀不結」。
6,九月重陽丹橘香
十月前後的重陽佳節時,江西是雲淡風輕,秋高氣爽,豐收的季節來到。在丘陵坡地和河谷兩岸的果園里,掛滿了紅彤彤的柑橘。
7,千樹萬樹梨花開
江西地處中緯度,冬暖少雪,僅贛北和山區每年冬季有一二次大雪。廬山的雪景別有情趣,綠樹紅屋銀裝素裹,溪澗上層如鋪玉氈,雪殼下面潺潺有聲,岩壁上垂懸著成串的冰簾,特別是蒼松翠竹上的樹掛,晶瑩剔透,若「玉菊怒放」、「梨花盛開」。
⑺ 三清山地貌概況和特點
三清山是一個由燕山運動晚期花崗岩構成的中山山體,地形地貌有如下的特點。
第一,三清山地形平面上呈東西窄南北狹長。山體南北長約 12.3km,東西寬約6.2km,東、西坡形似兩個相鄰的球面。
第二,三清山地勢相對高差大,山坡陡峻。三清山山腳到山頂的海拔從200 m陡增至1819m,而水平距離僅為5km。其絕對海拔遠不及高山3500~5000m的標准,但相對高差卻達到高山高差大於1000 m的標准。北坡、南坡、東坡、西坡的陡峻程度依次增加,在西坡的很多地段坡度幾乎直立。總體上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層巒疊嶂、陡峭直立。
第三,三清山地貌景觀呈立體分層式,山體基座相連。三清山自下而上可以分成四個景觀帶,景觀隨海拔呈現立體式變化,平面上呈環帶狀分布(圖5.1)。
圖5.1 三清山花崗岩景觀分帶圖
(據三清山地質公園管委會,2009修改)
A.花崗岩錐狀峰巒景觀帶;B.花崗岩峰牆—石林—峰柱—石錐—造型石景觀帶;C.花崗岩峽谷—陡崖—瀑布景觀帶;D.低丘—孤峰地貌景觀帶
海拔500m以下,為低丘-孤峰地貌景觀帶;海拔500~1000m,是花崗岩峽谷-陡崖-瀑布景觀帶;海拔1000~1500m,是一個由花崗岩峰牆—石林—峰柱—石錐—造型石景觀帶,三清山三大絕景即位於該核心景觀帶;海拔1500~1819m,為花崗岩錐狀峰巒景觀帶(尹國勝等,2007)。高海拔的山峰分別坐落在低一級海拔的基座上,基座相連(浦慶余等,2007)。
第四,三清山地貌景觀標型齊全,主要有峰巒、峰牆、峰叢、峰柱、峽谷、造型石等六種微地貌景觀類型,堪稱天下花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館,呈「東險西奇、北秀南絕、中峰巍峨」的空間分布規律。
第五,三清山微地貌分布十分集中,景觀密度大。據統計在核心景區28km2范圍內,有奇峰48座,造型石89處,景觀384餘處,世界遺產委員會關於三清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決議認為:「三清山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區域內展示了獨特花崗岩石柱與山峰,豐富的花崗岩造型石與多種植被、遠近變化的景觀及震撼人心的氣候奇觀相結合,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美學效果,呈現了引人入勝的自然美。」
第六,三清山花崗岩地貌景觀與以道教為核心的人文景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交相輝映,和諧共處。
歷史悠久的三清山也是一座道教名山,享有「清絕塵囂天下無雙福地,高凌雲漢江南第一仙峰」之盛譽,東晉年間,著名道教理論家葛洪首度來到三清山修道煉丹,明代為其鼎盛時期,因此古往今來就是中國道學和儒學人士必訪之地。在1600多年的歷史中,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築與道教文物。留有古丹井遺址,八卦太極圖,遺存有宮、觀、府、殿、亭、台、坊、塔、橋、池、泉、井以及山門、華表、石造像、石香爐、石刻楹聯、摩崖題刻等230多處(座)。這些人文景觀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三清山上,與自然美景相互交融。
據劉信中、郭英榮等人研究,三清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生物按照Udvardy(1975)的世界生物地理生物群區分類,位於古北(極)生物地理界中國亞熱帶林省,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已查明的高等植物2373 種,脊椎動物401 種(三清山地質公園管理委員會,2009)。三清山有9種植被類型,主要以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和落葉闊葉混交林、暖溫性常綠針闊葉混交林、暖溫性針葉林和矮曲林為主,並有溫性針葉林、溫性針闊葉混交林、竹林和山頂草甸等鑲嵌其中(圖版Ⅲ)。
⑻ 三清山的來歷
三清山的第一次大海浸發生於14億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時三清山地區的地殼版運動正處於「地權槽」沉降階段,海水浸沒達4億年之久,沉積數千米厚的雙橋山群的復理式海相碎屑岩,並夾雜有海底火山噴發物。在「晉寧運動」後,才結束了地槽式沉降歷史,地殼開始逐漸回返上升,出水為陸,三清山地區進入相對穩定的「地台」階段。
10億年前,三清山地區成為華南洋中的一個島弧,9-8.5億年前後,洋盆消失、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碰撞,三清山地區恰處於古板塊結合帶。中生代以來,陸內A型俯沖與陸內伸展奠定了地質構造和地理格架,為三清山花崗岩地質地貌的形成、生物的繁衍以及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地質環境。
(8)三清山屬於什麼地質構造擴展閱讀:
三清山不同成因的花崗岩微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態最多樣的峰林;2373種高等植物、1728種野生動物,構成了東亞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環境;1600餘年的道教歷史孕育了豐厚的道教文化內涵,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宮古建築群,被國務院文物考證專家組評價為「中國古代道教建築的露天博物館」。
⑼ 三清山地貌景觀區劃
依據地質遺跡和旅遊景點的空間分布,可將三清山劃分為六大景區:南清園、萬壽園、三清宮、陽光海岸、玉京峰、冰玉洞等(劉細元等,2005)。南清園景區位於三清山東南部,主要發育峰牆、峰叢、峰柱及各種造型石,是園區的精華部分。萬壽園景區位於三清山南山地區,以發育惟妙惟肖的花崗岩造型石為特點。三清宮景區位於三清山北部,是道教文化為特色的人文景觀中心,融各種花崗岩生態和花崗岩象形石為一體,體現天人合一的理念。陽光海岸位於三清山西部,主要發育花崗岩峰林地貌和峽谷地貌。玉京峰景區主要發育花崗岩峰巒和峽谷。冰玉洞景區位於三清山東—東北部,以發育瀑布、碧潭、泉等水體景觀為特色。
以微地貌景觀集中度為主要劃分依據,可將三清山地質公園保護區劃分為四個主要的地貌單元區,見表5.2。
表5.2 三清山地貌單元區劃
峰林地貌區:位於海拔1000 m以上的山體上部,主要分布在雲蓋峰-玉京峰-大塢頭一帶,以發育花崗岩峰林地貌遺跡為主,是三清山地質公園的核心地帶,包括玉京峰、南清園、萬壽園等景區,呈階梯狀分布。峰林形態各異,高度從幾十米至幾百米不等。
峽谷和峰林組合地貌區:位於山體中上部,主要分布於冬狗尖—馬北山—雞公石尖揚清橋—風門一帶,以發育高山峽谷和峰林組合地貌為主。三清山最主要的峽谷有23條,峽谷總體特徵是岩壁平整直立,高差懸殊,規模不同,展布方向各異。峽谷橫切剖面形態多呈深窄的V形,最大的谷底坡腳傾角達70°,峽谷兩側崖壁常發育陡崖和峰林地貌。峽谷高度從幾十米到幾百米不等,峽谷長一般1~2.5km,峽谷走向各異,平面形態呈直線形或「之」字形,主要受近南北和近東西走向的兩組斷裂控制。峽谷中常見大量的岩塊崩落,怪石密布。
水體和卵礫石堆積地貌區:主要分布於海拔約400 m的山體中下部(三清福地除外,局部有第四系殘留的風化殼,海拔約1500m),位於下橫坦—大源塢—方塘—金沙—冰玉洞一帶,以發育水體和卵礫石地貌為主。
三清山雨水豐沛,徑流發育。峽谷地帶常發育瀑布,沿崖壁如珠璣傾瀉而下。主要的瀑布有八條,落差一般10~30m,寬數米至數十米。瀑布的成因類型大體分為兩種,一類是岩石崩落形成懸崖,水流形成瀑布,較典型的有二橋墩瀑布、冰玉洞瀑布、八磜龍潭瀑布;另一類是水流逆向侵蝕形成瀑布,水流不斷下切岩石,河床加深,不斷溯源後退,在岩性軟硬差異的河段,形成瀑布。較典型的有玉簾瀑布、楊清瀑布、慶雲瀑布。
三清山碧潭多與溪流、瀑布相連,上端形成「石門」形的出水口,中段為懸岩瀑布主體,底部形成碧綠如翡翠的潭水。碧潭面積多數十平方米,水深數米。碧潭多出現在地質構造薄弱的部位,如斷裂、節理交匯處,由地表流水作用不斷侵蝕沖刷而形成,如石鼓潭、玉女潭、五色碧玉潭等。三清山花崗岩體大量發育網格狀的裂隙,賦存大量的構造裂隙水。受氣溫和植被的影響,蒸發作用不強,構造裂隙水的滲透就形成許多味甘質純的季節性泉水,如瀘泉井、元泉、禹門泉等。三清山其他的水體還有涵星池(高山湖泊)和三清水庫。
卵礫石地貌主要分布於汾水、金沙、坪溪、楓林等河水流經的窪地附近,在低窪處,形成第四系洪沖積卵礫石堆積地貌,常見直徑大於10 m的大礫石,中等磨圓度,如「神仙趕石」就是典型的第四紀卵礫石堆積地貌,礫徑達30 m。
岩溶地貌區:在地質公園東南部的天梁景區,是石炭系碳酸鹽岩的構造岩溶帶,發育典型的岩溶地貌。岩溶景觀受北西向斷裂帶控制,分為地表和地下兩個組成部分。本地區典型喀斯特微地貌類型主要溶洞、地下河、石芽與溶溝、岩溶湖、岩溶漏斗、天生橋等,是江西省已知岩溶地貌中類型最齊全的地區之一。
三清山地貌單元和微地貌景觀的區劃見圖5.2。
⑽ 三清山旅遊資源類型是怎麼樣形成的
三清山神奇壯麗的景觀是與適宜的地質、氣候分不開的,是地殼運動對地質作用長期變遷的產物。三清山在地質史上經歷了14億年的滄桑巨變,曾有三次大海侵和多次地質構造運動。
第一次大海浸發生於14億年前的中元古界。那時三清山地區的地殼運動正處於「地槽」沉降階段,海水浸沒達4億
年之久,沉積數千米厚的雙橋山群的復理式海相碎屑岩,並夾雜有海底火山噴發物。在「晉寧運動」後,才結束了地槽式沉降歷史,地殼開始逐漸回返上升,出水為
陸,三清山地區進入相對穩定的「地台」階段。此後地殼仍有升降,只是沉降速度和緩,范圍廣闊。
在距今6億年前的震旦末期,發生第二次大海浸,海水浸沒達1.6億年之久,一直延續到奧陶紀末期,沉積
4000多米厚的淺海相砂頁岩和碳酸鹽岩類,並含有三葉蟲、筆石和海綿等海相古生物化石。以上兩次大海浸,曾使三清山本部變成一片汪洋大海。後經奧陶紀末
期的「加里東第一幕」造山運動,三清山從此完全脫離海水環境,不再接受沉積。
在距今4.4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雖發生第三次大海浸, 但海水僅到達三清山東南角的邊緣部分。直到1.8億年前,侏羅紀晚期與白堊紀,三清山區域內發生異常強烈的造山運動,即燕山期運動,並伴隨有大規模的酸性岩漿浸入活動,從而奠定三清山構景的地質基礎。
在距今二三千萬年前的年代裡,相繼發生喜馬拉雅期的造山運動,即新構造運動,山嶽大幅抬升,伴隨水力侵蝕作用
的強烈下切,使地勢高低差懸殊。由於三清山的地質環境正處於造山運動既頻繁又劇烈的地段,所以斷層密布,節理發育,尤其是垂向的斷層和節理特別發育。山體
不斷抬升,長期風化侵蝕,加上重力崩解作用,形成了峰插雲天,谷陷深淵的奇特地貌。三清山風景區的形成,可說是天工造物,大自然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