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東戈壁省地質災害有哪些
㈠ 蒙古的省有哪些
1 烏蘭巴托市 Ulaanbaatar hot 760,077 4,700 烏蘭巴托 Ulaanbaatar 760,077
35 鄂爾渾 Orhon 71,525 840 鄂爾登特 Èrdènèt 68,310
37 達爾汗烏勒 Darhan-Uul 83,271 3,280 達爾汗 Darhan 65,791
39 肯特 Hentiy 70,946 80,300 溫都爾汗 Öndörhaan 16,100(CE1999)
41 庫蘇古爾 Hövsgöl 119,063 100,600 木倫 Mörön 25,600(CE1999)
43 科布多 Hovd 86,831 76,100 科布多 Hovd 26,023
46 烏布蘇 Uvs 90,037 69,600 烏蘭固木 Ulaangom 26,319
47 中央 Töv 99,268 74,000 宗莫德 Zuunmod 16,227
49 色楞格 Selenge 99,950 41,200 蘇赫巴托爾 Sühbaatar 22,900(CE1999)
51 蘇赫巴托爾 Sühbaatar 56,166 82,300 西烏爾特 Baruun-Urt 15,133
53 南戈壁 Ömnögovi 46,858 165,400 達蘭扎達嘎德 Dalanzadgad 14,183
55 前杭愛 Övörhangay 111,420 62,900 阿爾拜赫雷 Arvajhèèr 19,058
57 扎布汗 Dzavhan 89,999 82,500 烏里雅蘇台 Uliastaj 24,276
59 中戈壁 Dundgovi 51,517 74,700 曼德勒戈壁 Mandalgov' 14,183
61 東方 Dornod 75,373 123,600 喬巴山 ?ojbalsan 41,714
63 東戈壁 Dornogovi 50,575 109,500 賽音山達 Sajn?and 17,900(CE1999)
64 戈壁蘇木貝爾 Govisumber 12,230 5,540 喬伊爾 ?ojr 8,983
65 戈壁阿爾泰 Govi-Altay 63,673 141,400 阿爾泰 Altaj 18,023
67 布爾干 Bulgan 61,776 48,700 布爾干 Bulgan 16,239
69 巴彥洪格爾 Bayanhongor 84,779 116,000 巴彥洪戈爾 Bajanhongor 22,066
71 巴彥烏勒蓋 Bayan-Ölgiy 91,068 45,700 烏列蓋 Ölgij 21,400(CE1995)
73 後杭愛 Arhangay 97,091 55,300 策策爾勒格 Cècèrlèg 18,519
㈡ 蒙古國南部有幾個省
南部省份請看來下圖:自戈壁阿爾泰省、東戈壁省、南戈壁省
蒙古國除首都烏蘭巴托外,還劃有21個省,為後杭愛省、巴彥烏勒蓋省、巴彥洪格爾省、布爾干省、戈壁阿爾泰省、東戈壁省、東方省、中戈壁省、扎布汗省、前杭愛省、南戈壁省、蘇赫巴托爾省、色楞格省、中央省、烏布蘇省、科布多省、庫蘇古爾省、肯特省、鄂爾渾省、達爾汗烏勒省和戈壁蘇木貝爾省.
㈢ 蒙古有哪些省
後杭愛省(車車爾勒格)
巴彥烏列蓋省(烏列蓋)
巴彥洪戈爾專省(巴彥洪戈爾)
布爾干省(布爾干)屬
達爾汗烏勒省(達爾汗)
東方省(喬巴山)
東戈壁省(賽音山達)
中戈壁省(曼達勒戈壁)
戈壁阿爾泰省(阿爾泰)
戈壁蘇木貝爾省(喬伊爾)
肯特省(溫都爾汗)
科布多省(科布多)
庫蘇古爾省(木蘭)
南戈壁省(達蘭扎德嘎德)
鄂爾渾省(額爾登)
前杭愛省(阿爾拜赫雷)
色楞格省(蘇赫巴托爾)
蘇赫巴托爾省(西烏爾特)
中央省(宗莫德)
烏布蘇省(烏蘭固木)
扎布汗省(烏里雅蘇台)
括弧內為首府
㈣ 蒙古國有幾個省
蒙古國有22個省
首都:烏蘭巴托(Ulan Bator)。平均氣溫為-2.9℃。
㈤ 外蒙古的大事件記錄
1924年11月26日宣布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後中華民國政府派徐樹錚出兵收復外蒙。
約1930年代,蒙古重組為:後杭愛、喬巴山、東戈壁、扎布汗、肯特、科布多、庫蘇古爾、南戈壁、前杭愛、中央和烏布蘇共11盟。
1941:喬巴山盟首府巴彥圖門更名為喬巴山。
1945.2:蘇、美、英三國首腦簽訂雅爾塔協定,蘇聯以「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為條件參加對日作戰。
1946.1.5:國民政府發布行政院公告承認外蒙古獨立公決的結果。
1946.2.13 國民政府與蒙古建立外交關系。
約1954年:巴彥洪格爾、巴彥烏勒蓋、布爾干、中戈壁、戈壁阿爾泰和蘇赫巴托爾盟相繼成立。
約1956年:色楞格盟從中央盟分離。
1962.12.26: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烏蘭巴托地方政權簽定邊界條約..
約1963年:喬巴山盟更名為東方盟
約1963年:烏蘭巴托市從中央盟分離。
1966年:達爾汗市從色楞格盟分離。
約1979年:額爾登特市從布爾干盟分離,形成18盟3市。
1992年2月改國名為「蒙古國」。
1994年:東戈壁盟首府賽音山達更名為Buyant-Uhaa;科布多盟首府科布多更名為Dund-Us。(此項待其他資料確認)
1996年:戈壁蘇木貝爾盟從東戈壁盟中分離。達爾汗市改組為達爾汗烏勒盟,額爾登特市改組為鄂爾渾盟,同時分別增令若干蘇木。
㈥ 我國建國以來有哪些重大的地質災害
54年洪水,1959-1961三年自然災害,唐山大地震,98洪水,5.12汶川大地震
54年洪水淹死3萬人
中國近年最大的災害一覽表
1950年7月,淮河大水。由於泥沙淤積,河床高 漲,加上國民黨軍隊在淮海戰役時對沿淮堤壩的大肆破壞, 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許多地方一片汪 洋,水災淹沒土地3400餘萬畝,災民1300萬。淮北地區受 災慘重,為百年所罕見。
1954年7月,長江、淮河大水。長江中下游、淮河 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 漲,漢口長江水位高達29.73米,較歷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雖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極大努力保衛荊江大 堤,從而保證了武漢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卻淹沒農田 4755萬畝, 1888萬人受災,財產損失在100億元以上。由 於農產品減少,也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業生 產。
1959一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 1959年全國乾旱范 圍廣,旱情嚴重;1960年乾旱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早情 重,春季又出現倒春寒;1961年旱情較重,冬小麥遭受「卡 脖旱」,北方冬麥區還遭受較重的於熱風危害。所以農業生 產大幅度下降,連續二年沒有完成國民經濟計劃,市場供應 十分緊張,人民生活相當困難,加上長期勞動緊張和疾病流 行,人口非正常死亡增加,僅1960年統計,全國總人口凈 減少1000萬人。經濟困難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自然災害 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1963年8月,海河大水。8月上旬河北省連續7天 下了5場暴雨,其中內丘縣樟狐公社過程降水量2050毫 米,暴雨面積大,過程總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面積達 5560平方公里,淹沒104個縣市7294多萬畝耕地,水庫崩 塌,橋梁被毀,京廣線中斷,天津告急, 2200餘萬人受 災,直接經濟損失達60億元。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死亡8182人,受傷 51395人,倒塌房屋508萬間。
1970年1月5日,通海地震。死亡15621人,受傷 26783人,倒塌房屋338456間。
1975年8月,河南大水。 7503號台風在福建登陸, 經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滯和徘徊 20多個小時,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穎河、唐 白河三大水系各於支流河水猛漲,漫溢決堤,板橋、石漫灘 水庫垮壩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毀房斷路,人畜溺斃,災情 極為嚴重,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死亡24.2萬人,重 傷16.4萬人,倒塌房屋53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 以上。由於「文化大革命」四人幫干擾和唐山地震的嚴重破 壞, 1976年我國國民經濟收入比上年下降2.7%,使國民經 濟瀕於崩潰的邊緣。
1978一1983年,北方連續大旱。 1978年,全國出現 大范圍乾旱,受災6.03億畝,成災2.69億畝;1979年秋、 冬乾旱范圍大;1980年夏季華北、東北大部和西北部分地 區出現了較嚴重的伏旱,全國受旱3.92億畝,成災1.87億 畝;1981年春季北方冬小麥區雨水少5-7成,缺水人數達 2297萬人,秋季雨水少4-9成,全國受旱3.85億畝,成災 1.82億畝;1982年全國受旱3.11億畝,成災1.5億畝; 1983年全國受旱2.41億畝,成災1.44億畝。不少地區出現 乾旱時間長、,范圍廣、災情嚴重,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罕見 的大旱。缺水也成為北方的一大難題,己嚴重影響人民正常 生活和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1985年8月,遼河大水。 8507、8508、 8509號台 風襲擊東北地區,連降大雨,加上河道年久失修,洪水宣洩 不暢,遼河原有河道行洪能力為5000秒立方米,實際上洪 水僅2000秒立方米,但卻造成該省中小河流決口4000多 處,致使60多個市、縣, 1200多萬人, 6000多萬畝農田和 大批工礦企業遭受特大洪水襲擊,死230人,直接經濟損失 47億元,東北三省減產糧食100億斤。 綜上所述,近40年來我國的大災害中,洪澇災害排在 首位,共有5次,地震為3次,旱災為2次。
1998年夏的全國性大洪水。
2003年春夏的「非典」流行。
2004年歲末印度洋地震引發的大海嘯,
2008年南方雪災。
2008年 汶川地震
2010年甘肅泥石流
希望能幫你
㈦ 蒙古國有什麼什麼沙漠
蒙古國境內的沙漠主要是戈壁沙漠,在蒙古國的南部,與我國內蒙古的沙漠相連。
㈧ 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和分布有哪些
一、我國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
我國是地質災害多發國家,災害類型多樣,其中地震是最主要、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通過對中國地震發生記載次數的統計發現,我國的地震發生頻率和強度都居世界之首。歷史時期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地震就有8000多次,地震發生十分頻繁。同時,我國又較多發生強震,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先後發生7級以上地震50餘次,而6級以上地震,僅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發生了近千次,涉及范圍幾乎遍布全國,但貴州、浙江和港澳等省(區)除外。
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我國也頻發,是除地震外最嚴重的地質災害。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發布的全國地質災害通報2004~2009年資料(根據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供的地質災害月報和速報資料匯總)統計(表1-1;圖1-1),這3種地質災害占的比例高達95%,其次是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而其他地質災害居於次要地位。
表1-2 2005~2009年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統計
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貴地區,由於地處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向東部平原、丘陵過渡地帶,地形起伏切割特別劇烈,同時許多地區暴雨強烈,加上人為破壞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動廣泛而又嚴重,所以崩滑流特別發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動特別頻繁,是我國崩滑流災害嚴重的地區。在以下地區形成崩滑流密集區(帶):1)長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帶。主要以泥石流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遼寧的鳳城、寬甸、岫岩,河北的青龍,北京的懷柔、密雲等地區。
2)黃土高原密集區。主要為黃土滑坡,其次為泥石流。以西部的隴中高原和中部的陝北高原最嚴重,特別是在黃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鐵路沿線尤為發育。
3)秦嶺-大巴山密集區。以泥石流、滑坡為主,其次為崩塌。以白龍江和漢水流域最發育。
4)長江三峽密集帶。以滑坡和崩塌(危岩)為主,其次是泥石流。廣泛發育在宜昌—重慶之間的長江沿岸。
5)龍門山、橫斷山、五蓮峰、烏蒙山密集區。以滑坡、泥石流為主,崩塌(危岩)次之。鮮水河、大渡河、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流域最發育。
6)雲貴高原密集區。主要為滑坡、泥石流,其次為崩塌(危岩)。以瀾滄江、元江流域最發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連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華南和東南沿海的仙霞嶺、武夷山和台灣山脈的一些地區崩滑流災害也比較嚴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活動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伴隨一些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而急劇發展,目前已廣泛分布在我國大城市、城鎮、礦區與鐵路沿線。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帶,引起地面下降與裂縫,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96個城市和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時引發不同程度地裂縫。據鄭柏舉(2010)資料,目前我國的沉降總面積約9萬平方千米,而且仍然處於蔓延趨勢,其中約80%分布在東部地區。地面沉降從地質角度看,容易發生在3種區域:三角洲和濱海平原、沖洪積平原及內陸盆地。體現在我國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條主要的地面沉降區(帶):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地面沉降區、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面沉降區、長江三角洲的嘉興-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汾渭溝谷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其中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是全國地面沉降最為嚴重的地區。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十分嚴重。據全國地質災害普查資料統計,全國有岩溶塌陷3000多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330平方千米。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廣西、湖南、貴州、廣東、河北、江西、雲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粵北山地。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質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3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鹼化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雖然它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但其危害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國家,據調查統計,至20世紀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67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8%。長期以來,我國水土流失呈持續發展態勢,其面積、侵蝕強度和危害程度不斷加劇,全國平均每年擴展約1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廣泛,以黃土高原地區最嚴重,長江、珠江中上游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區比較嚴重。其中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千米,年均侵蝕模數約8000噸/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總量為1316億噸。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年侵蝕土壤為24億噸。
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區域,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斷上升趨勢,近年來平均每年擴展2460平方千米。
全國現有各類鹽漬土地99萬平方千米,其中現代鹽漬化土地37萬平方千米,殘余鹽漬化土地45萬平方千米,潛在鹽漬化土地17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地區、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區。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嚴重。
(五)火山災害
火山災害目前僅屬於次要的,我國大多數火山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雲南、黑龍江與台灣等邊緣省份。目前我國有危險的活火山有3處,即長白山、騰沖和台灣的陽明山。
㈨ 蒙古一共有多少個省,最大的省是什麼
1 除首都外,全國復劃有制21個省:後杭愛省、巴彥烏勒蓋省、巴彥,洪格爾省、布爾干省、戈壁阿爾泰省、東戈壁省、東方省、中戈壁省、扎布汗省、前杭愛省、南戈壁省、蘇赫巴托爾省、色楞格省、中央省、烏布蘇省、科布多省、庫蘇古爾省、肯特省、鄂爾渾省、達爾汗烏勒省和戈壁蘇木貝爾省。
2 居全國省區面積之首的南戈壁省始建於1931年,位於蒙古國最南端的戈壁區,南面與中國接壤。國界線約840公里;西面與巴彥洪果爾省、北面與前杭愛省和中戈壁省、東面與東戈壁省分別相接。面積16.5萬平方公里,下轄有14個行政縣,55個巴格 (鄉),人口近4.7萬。省會達蘭扎達嘎德市,距首都553公里,人口 1.44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