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一個湖的地質作用
『壹』 湖泊地質作用受那些自然因素影響
湖泊地質作用受哪些自然因素的影響?湖泊地質一般來說主要會受到泥石流的影響,泥石流有的時候會阻斷湖泊的進水口,是湖泊的水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貳』 湖泊的成因
形成湖泊的必備條件:有一個儲水的盆(窪)地,具有足夠的水源供給。湖盆的形成原因很多,既有內力地質作用形成的,也有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
1.內力地質作用形成的湖盆
構造湖 湖盆由構造運動引起。①由於構造運動使大塊陸地沉降而形成的湖泊,如裏海、洞庭湖、鄱陽湖等;②由構造運動產生出的褶皺、斷層所構成的凹陷部分形成的湖泊,如阿爾及利亞的向斜湖、中國內蒙古的呼倫湖、東非裂谷帶上的湖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我國昆明的滇池就是在一個大背斜上由斷層形成的(圖9-1)。南京的玄武湖是因斷層產生的窪地,後經流水侵蝕和人工加工而成。
圖9-1 昆明的滇池
圖9-2 長白山天池
火山湖 火山口中儲水所形成的湖,稱為火山(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圖9-2)、雲南騰沖大龍潭湖等。火山噴發溢出的熔岩堰塞河流或其他水域,可形成熔岩堰塞湖,著名的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就是因火山熔岩流阻塞了納漠爾河的支流後形成的。
2.外力地質作用形成的湖盆
幾乎所有的外力地質作用都可以形成湖盆,但通常規模小,湖水較淺,湖盆的輪廓較不規則。
河成湖 河流截彎取直改道後,被遺棄的河床形成牛軛湖。湖北的尺八口和內蒙古的烏梁素海皆為著名的牛軛湖。河流的中下游沖積平原的低窪處也可積水成湖。
冰川湖 在高山、高原及高緯度地區由冰川的刨蝕作用形成的湖盆。如美國與加拿大交界地帶著名的蘇必利爾湖、休倫湖、伊利湖、安大略湖和密歇根湖等五大湖泊;冰磧物堵塞河床或冰川穀中的窪地積水形成的湖泊稱冰磧湖,如新疆天山天池以及青藏高原的湖泊。
海成湖 湖盆由海水侵蝕和沉積而成。海岸地帶由於砂壩和砂嘴封閉海灣而成的潟湖就是海成湖,如寧波的東錢湖和杭州的西湖。
岩溶湖 岩溶地區因溶蝕塌陷形成的湖盆。我國雲南東南部、貴州西部、廣西西部均有密集分布的溶蝕-陷落湖群,如雲南的異龍洞、八仙洞。
風蝕湖 乾旱地區因風蝕、風積作用形成的湖盆,如甘肅敦煌月牙湖(圖9-3)。
此外,由於山崩、滑坡堵塞河道,以及人工修築水庫等都可以形成湖泊。其實有很多湖泊的形成並不止一種因素,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叄』 湖泊與沼澤的地質作用有什麼特點
湖水的運動,湖水中溶解物質的化學反應,湖泊以及沼澤中的生物活動對湖盆的破壞和建造作用的總稱。湖泊的地質作用包括剝蝕作用,搬運作用和<a 沉積作用腐泥的碳和氫含量較高,經成岩作用變為腐泥煤,其含礦物質大於33%的叫瀝青粘土, 硬結成岩變為<a 油頁岩。迅速掩埋於深處的厚層腐泥在還原環境下,在較高的溫度和壓力,以及放射性等作用下可以變為<a 石油。
③化學沉積。經化學風化從岩石中析出的含鐵、錳、鋁、硅和磷等的以膠體為主的溶液,由河流及地下水帶入湖中,在適宜的條件下,由膠凝作用或細菌等生物的作用,可以形成含鐵、錳、鋁的礦物,其中以<a 褐鐵礦、<a 菱鐵礦和黃鐵礦等最常見。
乾旱氣候區湖泊的沉積作用乾旱氣候區的湖泊多是無出口的不泄水湖。化學風化析出的可溶鹽類不斷匯聚於湖中,強烈的蒸發作用使湖水含鹽度不斷升高。湖水濃縮,溶液達到過飽和狀態時,鹽類便陸續發生沉澱。易溶鹽類沉積的順序一般是:碳酸鹽(<a 方解石等)→硫酸鹽(<a 石膏、<a 芒硝等)→氯化物(食鹽、鉀鹽等)。這種混合溶液中溶解物質按各自溶解度大小,先後達到過飽和狀態而依次析出的現象稱沉積分異。
沼澤的生物沉積沼澤是土壤經常為水飽和,地表長期或暫時積水,有濕生和沼生植物,堆積<a 泥炭,或雖無泥炭堆積,但有潛育層存在的地段。沼澤中常見的植物是藻類、苔蘚和草本植物。植物遺體大量堆積,在上覆物質掩埋、氧氣不足的環境中,緩慢氧化和菌解。其中炭質含量相對富集,變成質地疏鬆的黑色或棕褐色的泥炭。泥炭埋於地下,在上覆物質負荷和地熱的影響下,壓實,脫水,排除雜質,其中炭質更加富集,成為褐煤。褐煤再經變質形成煙煤,以至無煙煤。泥炭沼澤可形成於各個氣候帶,但以在溫帶、亞熱帶最易形成。
『肆』 形成貝加爾湖的地質作用是什麼
貝加爾湖是構造湖——斷裂凹陷湖或稱之為斷陷湖.它形成於2500萬年前,亞歐板塊內部的張裂而成
『伍』 河流地質作用有哪些地質現象
首先,河流是由復片流,洪流逐制漸發展而成的。在河流動能的作用下,進行侵蝕,搬運和沉積三種地質作用。1.河流以自身動能並以其搬運固體物質破壞河床,稱為河流的侵蝕作用。侵蝕作用的方式有溶蝕作用,水力作用,磨蝕作用。就不一一解釋了。2流體具有兩種流動形式,層流和紊流。河流一般以紊流為主,只有在流速非常緩慢,活水很淺,河床底平滑時可發生層流。流體由於具有紊流的性質,才能對碎屑物進行有效的搬運。搬運的方式有托運,懸運和溶運3種。3。河流搬運的一部分碎屑物質,會在河谷的適當部位沉積下來,這屬於河流的沉積作用,沉積物的特徵又牽扯到礦物岩石學的內容,很多很雜我也講不清楚。就不贅述了,沉寂的主要類型有心灘,邊灘與河漫灘,三角洲。河流還有一個地質作用就是去夷化作用。這實際就是河流的衰老過程。這一過程的主要標志是河流下切能力逐漸衰減。然而影響河流下蝕的因素是可變的,因素一旦變化,河流獲得新的能量,於是下蝕復甦。這種現象稱為去夷化作用。在去夷化作用下河流將塑造成深切河曲與階地。 其實裡面各種現象或作用又可以細分很多的,整整20頁的書啊。最近閑的蛋疼,又不想復習就來回答問題了,全手動,能力有限希望有幫助。
『陸』 河流的地質作用是怎樣產生的有什麼特點 有沒有知道的
河流地質作用分為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①侵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包括機械侵蝕和化學侵蝕兩種。河流侵蝕一方面向下沖刷切割河床,稱為下蝕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動力以及挾帶的砂石對河床兩側的谷坡進行破壞的作用稱為側向侵蝕,而河流化學侵蝕只是在可溶岩地區比較明顯,沒有機械侵蝕那麼普遍。
河流侵蝕
河流侵蝕
②搬運作用: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搬運著河流自身侵蝕的和谷坡上崩塌、沖刷下來的物質。其中,大部分是機械碎屑物,少部分為溶解於水中的各種化合物。前者稱為機械搬運,後者稱為化學搬運。河流機械搬運量與河流的流量、流速有關,還與流域內自然地理——地質條件有關。
河流搬運
河流搬運
③沉積作用:當河床的坡度減小,或搬運物質增加,而引起流速變慢時,則使河流的搬運能力降低,河水挾帶的碎屑物便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層狀的沖積物,稱為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幹流處,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積在海洋和湖泊里。河谷沉積只佔搬運物質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暫時性沉積,很容易被再次侵蝕和搬運。
河水通過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形成河床;並使河床的形態不斷發生變化,河床形態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著河水的流速場,從而促使河床發生新的變化,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柒』 青海湖演變為內流湖的地質作用過程
青海湖的構造斷陷湖,湖盆邊緣多以斷裂與周圍山相接。距今20~200萬年前成湖初期,形成專初期原是一個大屬淡水湖泊,與黃河水系相通,那時氣候溫和多雨,湖水通過東南部的倒淌河泄入黃河,是一個外流湖。至13萬年前,由於新構造運動,周圍山地強烈隆起,從上新世末,湖東部的日月山、野牛山迅速上升隆起,使原來注入黃河的倒淌河被堵塞,迫使它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出現了尕海、耳海,後又分離出海晏湖、沙島湖等子湖。由於外泄通道堵塞,青海湖遂演變成了閉塞湖。加上氣候變干,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漸變成鹹水湖。
『捌』 從地質作用角度分析艾爾湖成因
時令湖
位於澳大利亞中部的艾爾湖,是個很有趣的湖泊。它像幽靈一樣,時而出現,時而消失,蹤跡難覓。1832年,一支勘探隊來到這里考察,發現一個小盆地,上面覆蓋著一層鹽。到了1860年,又一支勘探隊來到這里,卻在這里發現了一個碧波盪漾的鹹水湖,第二年,這支勘探隊再次來到這里,准備測量這個湖的面積,可是湖卻不見了,水波盪漾的地方又成了一個小地。 原來,這個湖不是常年湖,而是一個時令湖。時令湖,水源主要是河水和雨水,如果當年雨量少,水分大量蒸發,湖水就會乾涸,因而它時隱時現。每隔三年左右,它就要「失蹤」一次。那麼,湖水哪裡去了呢?它在和人們「捉迷藏」嗎?
原因是艾爾湖的水源主要是雨水,而湖區及附近地區屬乾旱氣候,年平均降雨量不到120毫米,年蒸發量達2500毫米,由於蒸發量遠遠大於降水量,湖水大量蒸發,所以常常會乾涸。當暴雨來臨時,降雨量較大時,湖盆中又蓄滿了水,湖的面積可達8200平方千米,成為淡水湖;而降雨量較小時,湖水被大量蒸發,湖就乾涸見底了,該湖就成了乾涸的鹽殼。因此使得該湖時而出現,時而消失。所以它在地理學辭典中的面積是「0——8200平方千米」,沒有一個固定的數字。
為了改變澳大利亞中部的乾燥氣候,科學家正在努力縛住這個「幽靈」。他們提出要開鑿一條運河把附近的海灣和艾爾湖聯系起來。這樣,海水就會自動流向艾爾湖(艾爾湖低於海平面12米),它就不會再乾涸了。
地質結構
從湖的西側可以明顯看出看出這座鹽漬化的窪地是大約3萬年前地面斷層下陷的產物,斷層塊隔斷了原來的出海口。現在湖水蒸發很快,湖的表面結著薄薄的一層鹽殼。正常情況下艾爾湖是乾涸的,平均一個世紀內只有2次注滿了水。但在小雨之後,局部地區有少量入水也屢見不鮮。湖中滿水後,約經過2年又完全乾涸。 艾爾湖處在地勢特低、間歇性年降雨量不足125公釐(5吋)的地區,本來有片廣大的內流水系流注,但年蒸發量太高,大部分河流中途就幹掉,只有迪亞曼蒂納(Diamantina)河及其他河流大雨之後洪水可以注入其中。
湖中薄鹽殼的南部加厚可達46公分(18吋)。鹽殼極平坦的表面被利用作為打破世界紀錄的越野競賽的場地,1964年甘貝爾(DonaldCampbell)駕駛「藍鳥二號」車達到每小時644公里(400哩)以上的紀錄。
『玖』 河流地質作用和特點
河流地質作用:
河流普遍分布於不同的自然地理帶,是改造地表的主要地質營力之一。河流的地質作用主要分為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
基本分類:
①侵蝕作用:河流的侵蝕作用包括機械侵蝕和化學侵蝕兩種。河流侵蝕一方面向下沖刷切割河床,稱為下蝕作用。另一方面,河水以自身動力以及挾帶的砂石對河床兩側的谷坡進行破壞的作用稱為側向侵蝕,而河流化學侵蝕只是在可溶岩地區比較明顯,沒有機械侵蝕那麼普遍。
②搬運作用: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搬運著河流自身侵蝕的和谷坡上崩塌、沖刷下來的物質。其中,大部分是機械碎屑物,少部分為溶解於水中的各種化合物。前者稱為機械搬運,後者稱為化學搬運。河流機械搬運量與河流的流量、流速有關,還與流域內自然地理——地質條件有關。
③沉積作用:當河床的坡度減小,或搬運物質增加,而引起流速變慢時,則使河流的搬運能力降低,河水挾帶的碎屑物便逐漸沉積下來,形成層狀的沖積物,稱為沉積作用。
河流沉積作用主要發生在河流入海、入湖和支流入幹流處,或在河流的中下游,以及河曲的凸岸。但大部分都沉積在海洋和湖泊里。河谷沉積只佔搬運物質的少部分,而且多是暫時性沉積,很容易被再次侵蝕和搬運。
相關知識:
河水通過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形成河床;並使河床的形態不斷發生變化,河床形態的變化反過來又影響著河水的流速場,從而促使河床發生新的變化,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