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利用黃土地質
1. 黃土地貌形成的過程是怎麼樣的
黃土高原的形成過程是由於冬季風把西北內陸地區的沙塵搬運到黃土高回原地區沉積形成答的.
黃土高原是由於黃土的特性在流水侵蝕作用下形成的.
黃土疏鬆,具有濕陷性,加上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夏季暴雨集中,流水侵蝕作用強,形成了了千溝萬壑的地貌形態(塬、梁、峁).
2. 黃土高原的地質是怎樣的
我國是世界上黃土源分布最廣的國家,而黃土最集中、最典型的分布區就在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脈,西至祁連山東麓的日月山,北抵長城,南達秦嶺山脈,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包括山西、陝西和寧夏的大部分地區,甘肅、青海和河南的一部分地區,黃土厚度一般為80-120米,最大厚度可達180-22米。黃土多呈灰黃色、棕黃色和棕紅色,抵抗侵蝕能力很弱。
3. 黃土地質怎樣
很脆弱的。黃土近似沙子,容易被水、風帶走。
4. 黃土高原的黃土層是怎麼形成的
20世紀30年代,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曾在他的《西行漫記》中,對黃土高原作過下面一段精彩描述:「這一令人驚嘆的黃土地帶……這在景色上造成了變化無窮的奇特、森嚴的形象——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獁,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有粗暴的指痕。」「那些奇形怪狀、不可思議、有時甚至嚇人的形象,好像是個瘋神捏就的世界——有時卻又是個超現實主義的奇美的世界。」
八九十年前,當一些到中國探險的外國科學家走進黃河中上游的陝西、山西、甘肅等地的時候,立刻被黃土高原的壯觀景色驚呆了。那是一個地球上絕無僅有的黃土世界。
在歐洲,德國的萊茵河兩岸,中歐的多瑙河一帶,以及北美密西西比河等地也有不少黃土分布著。但是與中國的黃土高原的黃土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不論在面積上,還是在厚度上,都無法和中國的黃土高原的黃土相提並論。
黃土高原東到河北、山西交界的太行山,西到甘肅的烏鞘嶺,南到秦嶺山脈,北到長城一線,面積達40餘萬平方公里。黃土高原上黃土的堆積厚度也大得驚人。一般有五六十米厚;在陝西、甘肅的一些地方,可以找到一二百米厚的黃土層。這樣厚的黃土層在國外是找不到的。那麼,這么大范圍分布的深厚黃土層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直到不久前,科學界對這個問題還在爭論不休。
一種學說認為,黃土是由當地岩石風化造成的。他們認為,因為地質時代久遠,風化過程很長,天長日久,就會使岩石逐漸風化成粉末,形成厚厚的黃土堆積。這種學說受到不少學者的反對:他們認為,如果按照上述意見,黃土高原上的黃土應該遍地皆是,但是事實上黃土高原上超過一定高度以上的山峰並沒有黃土堆積,這些山峰像一座座岩島,屹立在茫茫的黃土海洋之中。
另一種學說認為,黃土應該是流水挾帶的泥沙堆積而成。而反對這種學說的學者認為,根據他們的調查,在黃土高原上,那些幾十米厚的黃土層中,幾乎看不到明顯的流水層次。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黃土並不是人們心目中那種一般的「黃色的土」。黃土高原上黃土的地質又細膩又均勻。黃土顆粒的大小隻有一毫米的幾十分之一。厚厚的黃土層中,上上下下看不出明顯變化。
現在科學家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黃土風成學說。也就是說,黃土高原的黃土是大風吹送、堆積而成的。
最早提出風成學說的科學家們根據亞洲大陸內部戈壁、沙漠和黃土的分布情況,畫了一幅想像的地圖。地圖的中央部分是礫石遍地的戈壁,向外是幾大片有名的沙漠,即前蘇聯境內的卡拉庫姆沙漠,中國境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等,再向外就是廣布於我國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地表物質由中央向外圍,由礫石到沙粒再到黃土細粒,表現出明顯的地帶規律。因此,他們認為黃土在漫長的地質時代里,亞洲中心地帶的戈壁、沙漠地區吹來的風,把那裡的細土帶到這里來的。
這個學說提出以後,因為還沒有更多過得硬的證據,所以起初並沒有多少人支持它。說100多米厚的黃土層是風吹來的,怎麼能讓人相信呢?直到中國科學家們近二三十年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找到了可靠的科學依據之後,黃土風成說才漸漸被公認了。
中國科學家們做出了哪些新的成績呢?
第一,在黃土裡找出古代植物遺留下來的孢子和花粉,並且進行了鑒定。根據這些植物種類,明確地證明了當年黃土高原時的氣候環境確實是一種乾燥而又寒冷的氣候。
第二,在顯微鏡下對黃土中的細沙進行觀察。發現這些很小的沙粒表面上沒有流水摩擦的痕跡,倒像風力搬運的結果。科學家們還在黃土高原上,採取不同地區的黃土土樣,測定顆粒的粗細,結果是越接近西北沙漠,顆粒越粗;越向東南,顆粒越細,很有說服力地證明黃土是從西北沙漠地區吹來的。
第三,有的學者還利用近代氣象學的知識恢復當時的亞洲大氣環流狀況,提出那時的風向是有利於黃土搬運的。
黃土的形成起碼經過了100多萬年,在最近二三萬年前達到最高峰。到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黃土的形成過程仍然沒有結束。我國古代許多歷史書籍中多次記載的「雨土」現象,就是黃土搬運堆積的實證。
5. 怎樣改造和利用黃土高原自然條件
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可採取以下措施:
保塬,塬周圍種植楊樹、內樺樹、蘋果樹、柿容子樹等落葉喬木,平整土地,防止垮塌和水土流失。中央可作耕地。
護坡,陡坡地種牧草、灌木、山杏等灌木、喬木並修建護坡。緩坡地修梯田、農田水庫。種優質牧草以及蘋果、梨、柿子、山杏等經濟喬木。
擋土,沖溝里建淤地壩、小型水庫。可小規模養殖魚,建水渠,統一管理用水。
6. 黃土高原的人們利用黃土建造什麼
黃土高原的居民抄依據黃土的直立性質,挖掘了冬暖夏涼適宜居住的窯洞;傣族主要生活在雲南省的西雙版納地區,該區域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多雨,當地居民建造了牆體單薄,門窗開的較大的竹樓,並建有完善的排水系統,這有利於通風散熱和雨水的排泄.
故答案為:窯洞;竹樓.
7. 黃土是怎麼形成的,謝謝。
關於黃土的成因,20世紀初地學界進行過熱烈的討論,並提出了風成說、水成說、殘積說和多種成因說等多種學說。目前認為黃土有復雜的形成過程,但風成過程是黃土形成的主要過程。就我國的黃土而言,風成說主要有以下幾條根據。
(1)黃土分布在戈壁和沙漠的東南方向,雖然顆粒比較均勻,但有從西北向東南逐漸變細的規律,這種變化的方向與當地的盛行風向是一致的。
2)黃土披蓋在多種成因和多種形態的原始地貌上,並保持相近的厚度,有時表現出一定的坡向性規律,即迎風側的北坡或西北坡厚度一般較大。
(3)黃土中含有陸生草原性動物和植物化石,反映偏乾的生物氣候條件。
4)黃土中的礦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與所在區域的下伏基岩沒有必然的聯系。這些特徵充分說明,我國的北方黃土主要是從荒漠地區吹來的風積物,屬懸移質風塵堆積。當然地表的一部分黃土,後來也可能經過其他外營力的再次搬運。
(5)黃土中發育有隨下伏地形而起伏變化的多層埋藏古土壤;這些埋藏土層均代表了黃土風塵下降間隙期的土壤風化及形成產物。這說明黃土搬運的主營力──風,隨著歷史上全球氣候的變化,有著活躍期和停滯期之分。在短暫的停滯期內,外來黃土沉積量減少,本地風化成土過程發育,之後又被風塵黃土所淹沒。由此進一步說明,黃土高原的主要構成物質──黃土,主要形成過程是「風成」。
相關學術著作可參考:劉東生《黃土與環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張宗祐《中國黃土》,地質出版社1989年版。
8. 黃土,地質好嗎房子打地基怎麼打
黃土具有一定的直立性,利用這一點在黃土高原地區可以建造窯洞,專但是黃土的主要成分是粘屬土礦物,遇水膨脹,又容易坍塌,具有濕陷性。濕陷性黃土地區以地基處理為主、消除黃土的濕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載力,防止地基濕陷。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有:土或灰土墊層、土樁或灰土樁、強夯法、重錘夯實法、樁基礎、預浸水法等。 簡單說,黃土地區的房屋地基一定要夯實,用重錘長時間擊打,把土層砸結實,必要的時候可以對挖好的地基先用水浸泡使之吸水膨脹,再進行夯實作業
9. 坡度比較陡的黃土地質適合做什麼樣的護坡
植樹種草,太陡了的話用混凝土固定吧
10. 黃土地區地質概況
黃土高原
(Loess Plateau)
在中國北方,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厚50—180米,氣候較乾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
編輯本段北風送土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乾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干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干,堆積了離石黃土,范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干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布范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梁、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科學在不斷發展,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譬如,黃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黏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而不是平面模糊過渡。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更像是洪水的傑作等等。
為了解黃土高原的「變臉」過程,專家們特意到黃土高原西部甘肅靜寧縣、秦安縣、定西縣等地採集黃土高原6個典型地質剖面的黃土標本,從中獲得了700餘塊孢粉樣本和209塊表土孢粉樣本,這近千份孢粉樣本大約記錄了公元前4.6萬年至今黃土高原植被變遷過程。通過對碳14的測量,在6個典型剖面中共測得年代34個。經過分析,專家們發現,從黃土高原採集的20克樣品中最多分離出孢粉顆粒達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則不足50粒,顯示著4萬多年來,環境和植被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過程。
李春海說,從孢粉的分析來看,發現了松、雲杉、冷杉、鐵杉、櫟、菊科等數十種植物孢粉的記錄,專家們認為黃土高原在最初的時候並不姓「黃」,在4.6萬年的歷史中,有一多半的時間,黃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長,在這段時間里,黃土高原經歷過多次快速的「變臉」———歷經過草原、森林草原、針葉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轉換。
黃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蝕和風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圍的低窪地區堆積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細的顆粒。每當大風驟起,在西部地區便形成飛沙走石、塵土彌漫的景象。被捲起的沙和塵土依次沉降,顆粒細小的粉塵最後降落到黃土高原區域,形成了一條荒涼地帶。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里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