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探礦122b是什麼意思
『壹』 地質勘探中的HQ NQ PQ
NQ(76mm)、HQ(96mm)、PQ(122mm)
『貳』 資源儲量分類122,333表示什麼意思
儲量類型有3位數字,第一位為經濟軸,第二位為可行性研究軸,第三位為工作程度軸。版
第一位為1表示經濟的,2表示(權次)邊際經濟的,3表示內蘊經濟的
第二位為1表示可行性研究的,2表示預可行性研究的,3表示未做任何可行性研究的
第三位為1表示探明的,2表示控制的,3表示推斷的,4表示推測的
例如112:經濟的,可研的,控制的。即控制的(可研)經濟基礎儲量
121:經濟的,預可研的,探明的。即探明的(預可研)經濟基礎儲量
333:內蘊經濟的,未作任何可行性研究的,推斷的。即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
白話:第一位數值越小,表示經濟上越合理
第二位數值越小,表示技術上越可行
第三位數值越小,表示地質上越可靠,其中探明的(1)表示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程度,控制的(2)表示工作程度已達到詳查程度,推斷的(3)表示工作程度已達到普查程度,推測的(4)表示工作程度已達到預查程度。
『叄』 礦山地質詳查測量控制需要什麼等級
固體礦產詳查報告編寫提綱
提綱, 固體, 礦產, 編寫
1、緒論
1.1 工作目的任務
列出任務書或委任書的文號,並說明任務要求。
1.2 位置、交通
說明礦區地理位置、地理坐標、行政轄區、工作范圍、面積、距礦區最近的車站、碼頭及主要城鎮的名稱和距離(附位置交通圖)。
1.3 自然地理與經濟地理
簡要說明礦區地形、地貌、水系、絕對高度及相對高度、基岩裸露情況、氣候條件、人口、居民點等自然地理以及工業、農業、礦產開發等經濟地理概況。
1.4 以往工作評述
說明歷次工作的單位、時間、內容、使用的方法手段、主要工作量、質量、成果、結論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5 本次工作情況
簡要說明本次工作的起止年月、簡要經過、完成的各項工作量(列表)、總額、取得的主要成果。
2、礦區地質
2.1 區域地質背景
簡要說明礦區(床)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區域地質基本特徵、區域礦產分布的一般規律。
2.2 礦區地層
詳細說明礦區(床)地層層序、厚度、時代、岩性、岩石物性、岩相等特徵及其與礦產分布的關系。
2.3 礦區構造
說明礦區(床)構造基本形態及其復雜程度;列表說明控制礦床、礦體(層)形成,破壞礦體完整和影響井田(礦區)的較大褶曲、斷層的性質、產狀、形態、落差、褶幅、復合關系及分布范圍。
2.4 礦區岩漿活動
說明礦區(床)岩漿活動情況,岩漿岩的種類、時代、分布情況;岩體的形態、產狀及其與礦床生成、破壞的關系。
2.5 礦區變質岩
說明礦區(床)各種變質岩類、變質作用和圍岩蝕變的特徵及其與礦體(層)富集分布的關系。
2.6 礦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特徵
說明礦區(床)岩(礦)石物性特徵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異常特徵及其找礦意義
3、礦床特徵
3.1 礦體(層)
說明礦床分布范圍,礦體(層)數量、總厚度,列表說明工業礦體(層)的產狀、形態、長度、延深、厚度、品位及其變化系數。
3.2 礦體(層)圍岩及夾石
說明礦體(層)頂、底板圍岩和礦體(層)內部夾石、古隆起、砂礦基底、沖刷和陷落柱等的數量、規模、形態、岩性、礦物成份、化學成份特徵及其對礦體(層)連續性和礦石質量的影響。
3.3 礦石質量
說明各礦體(層)各類礦石的礦物成份,結構構造、共生關系和生成順序;列表說明礦石化學成份、主要有益級份和有害組份含量,簡要說明其變化規律。以物理機械性能為主要評價指標的礦產,則應對其物理機械性能進行敘述。
3.4 礦石類型和品級
說明礦體(層)的淋失帶、風化帶、氧化帶、混合(過渡)帶、次生富集帶、燃燒帶和原生帶的特徵及其分布規律。
3.5 礦石加工技術性能
3.5.1
礦石加工技術性能試驗
簡要說明各類礦石采樣種類、方法及樣品代表性、以及加工、試驗種類、方法和試驗結果。
3.5.2
礦石工業利用性能評價
根據試驗結果,說明礦石中有用組份回收利用和有害雜質處理的可能性,提出綜合利用的途徑。對鄰近有同類礦床的生產礦山,可進行類比評價,說明類比結果。
3.6 礦床類型及找礦標志
簡要說明礦床探礦因素、成因類型、工業類型、礦體(層)富集規律和找礦標志,評價礦床的發展遠景。
3.7 其他有益礦產的綜合評價
簡要說明礦區(床)范圍內其他共生有益礦產綜合評價的結果,提出綜合勘探和綜合利用的意見。
4、礦區(床)開采技術條件
4.1 礦區水文地質
4.1.1
區域水文地質條件
簡要說明礦區(床)在區域水文地質單元中的位置,區域含、隔水層的分布及其特徵。
4.1.2
礦區水文地質條件
說明礦區含(隔)水層的岩性、厚度、分布及埋藏條件。
說明礦區構造破碎帶、風化帶、岩溶帶的分布規律、發育程度、導水性、含水性及其對礦床充水的影響。
說明礦區(床)主要充水含水層的富水性、水質和地下水的補給、逕流、排泄條件及其與地表水(含老窿積水)和含水層的水力聯系。
說明礦區(床)主要充水因素,初步確定礦區(床)水文地質勘探類型,指出礦區(床)開採的主要水文地質問題。並說明礦坑涌水量預測結果。
4.2 礦區(床)供水條件
簡要說明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質和利用條件。
4.3 礦區工程地質
4.3.1
說明工程地質岩組特徵,礦體(層)及其頂、底板和軟岩、軟弱夾層的岩性、物質組份、水理性能、結構構造、蝕變、風化程度及其分布變化規律和力學強度(列表)。
4.3.2
斷裂構造工程地質特徵
說明斷層、節理、裂隙及軟弱結構面的特徵、發育程度及其組合關系、岩溶發育程度、分布規律等。
4.3.3
工程地質條件初步評價
綜合評述礦體頂、底板和采礦工作系統范圍內岩、礦石穩固性、露采邊坡穩定性、砂礦頂板和底板基岩可挖性,指出影響開採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及其可能出現的危險地段。
4.4 環境地質及生產安全條件
4.4.1
環境地質
簡要說明礦區及其周圍的地震、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活動狀況,預測其對礦區可能產生的影響。
4.4.2
生產安全條件
a.說明對人體有害的元素、地下熱水、放射性、瓦斯和其他有害氣體的成份、含量、強度、分布規律及其對生產、人身安全可能產生的影響。
b.說明恆溫帶深度和地溫梯度,預測地溫正常區和異常區分布范圍。
c.說明可燃礦產的自燃情況和可燃性(測試結果列表)及其對生產可能產生的影響。
5、詳查工作及質量評述
5.1 詳查工作布置的合理性
論述礦產勘探類型、工程布置原則、工程間距和手段、方法選擇的合理性。
5.2 地形和工程測量及其質量
扼要說明測量坐標系統、控制等級、地形和工程測量方法、范圍、面積及質量。
5.3 地質填圖質量
說明礦區、礦床地形地質圖或第四紀地質地貌圖的比例尺、填制方法及其質量。
5.4 探礦工程質量
說明鑽探、坑探等探礦工程各項質量情況(列表說明)及其對地質效果的影響。
5.5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及其質量
說明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工作內容、方法和質量及其對礦區(床)評價的影響。
5.6 物探和化探工作及其質量
說明物探(包括測井)化探的方法、比例尺(點距)、參數測定、異常的圈定解釋和主要成果質量。
5.7 采樣、測試工作及其質量
5.7.1
采樣工作
說明各類樣品的採集、加工方法及其質量。
5.7.2
岩礦鑒定工作
說明岩礦、煤岩、重砂鑒定的質量。
5.7.3
化驗、分析工作
說明各種樣品分析項目、化驗測試方法、內外檢數量(列表)及其質量評述。
5.7.4
其他測試工作
說明影響生產安全的有害元素、放射性、瓦斯和其他有害氣體、自燃、地溫等測定方法及其質量。
說明物理性能樣品種類、測定方法和質量。
6、資源/儲量計算
6.1 資源/儲量計算的范圍及工業指標
說明礦床資源/儲量計算的邊界、垂深(標高)、工業指標及其確定依據。
6.2 計算方法
說明資源/儲量計算方法、計算參數及其確定依據,說明圈定礦體(層)及確定礦石類型的原則。
6.3 資源/儲量類別和塊段劃分
說明資源/儲量類型和塊段劃分的條件。
6.4 資源/儲量計算結果
列表說明各類別資源/儲量計算結果及其所佔比例。
6.5 其他伴生組份和共生礦產的資源/儲量
計算方法及結果(列表)
7、礦床技術經濟初步評價
7.1 礦床開發的基本條件
說明國家或地方對該礦產的需求程度、礦床資源/儲量規模、礦石加工選冶性能、開采技術條件以及交通、電力、供水等條件,指出礦床開發的可能性。
7.2 技術經濟評價
說明評價方法的選擇和評價指標的選用及其依據,從未來礦山經濟(微觀)角度初步評述礦體(區)開發的經濟可行性(已做國民經濟宏觀效益分析的,應敘述其結果),提出是否進行勘探的意見。
8、結論
8.1 詳查工作程度及主要成果
8.2 詳查工作主要經驗和問題
8.3 對今後勘探工作建議
附圖
一、一般應附圖件
1、區域地質圖(附剖面圖,必要時附地層綜合柱狀圖或區域主要礦產分布圖)
2、礦區(床)地形地質圖(含地層剖面和地層綜合柱狀圖及工程分布圖)
3、勘探線剖面圖(或含儲量計算剖面圖)
4、含礦岩系柱狀對比圖及礦體(層)對比圖
5、礦體(層)頂、底板等高線圖(或含儲量計算圖)
6、儲量計算圖(水平或垂直縱投影圖)
7、坑道平面圖或礦體水平切面圖(中段平面圖)
8、物探、化探成果圖(包括平面圖和綜合剖面圖)
9、區域水文地質圖(含水文地質剖面和柱狀圖)
10、礦區水文地質圖(含柱狀圖)及水文地質剖面圖
11、鑽孔抽水綜合成果圖
12、礦區實際材料圖
13、礦區測量網(點)展開圖
14、礦區(床)采樣分布圖
15、鑽孔柱狀圖或鑽孔柱狀表
二、必要時應附的圖件
1、礦區(床)地貌和第四紀地質圖
2、礦區(床)基岩地質圖
3、礦區(床)構造圖
4、礦區(床)縱剖面圖
5、岩石風化帶厚度等值線圖
6、礦體(層)縱投影圖(或含儲量計算圖)
7、礦體(層)水平投影圖(或含儲量計算圖)
8、礦體(層)厚度或品位等值線圖
9、其他有益礦產儲量計算有關圖件
10、物探參數定量解釋圖和變化規律圖或柱狀曲線對比圖
11、礦區工程地質圖(含柱狀圖)及工程地質剖面圖
12、礦區岩溶發育程度圖
13、礦區地表水質等值線圖
14、井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圖
15、鑽孔簡易水文地質觀測曲線對比圖
16、礦床主要充水含水層地下水等水位(水壓)線圖
17、地下水、地表水、礦坑水動態與降水量關系的曲線圖
18礦坑涌水量計算圖(附剖面圖)
19、對人體有害的元素、放射性或瓦斯含量等值線圖
20、老窿分布圖及生產礦井平面圖
21、槽、坑道、井地質素描圖和物探成果圖
22、工程地質鑽孔綜合柱狀圖(或典型鑽孔工程地質編錄柱狀圖)
附表
1、探礦工程(鑽、坑、井、槽)質量一覽表(不含礦體(層)綜合成果時,應另編礦體(層)綜合成果表)。
2、礦石、岩石物性性能及其他有關測定的結果表。
3、儲量計算表。
包括:工程、剖面、塊段的平均品位、平均厚度計算表;塊段及礦體(層)儲量計算綜合表、礦區(床)儲量計算總表;其他有益礦產儲量計算有關表格。
4、其他應附的表格。
圖冊
含照片圖版等。附件
1、主管部門下達的儲量計算工業指標。2、礦石選、冶、加工試驗
『肆』 資源儲量分類122、333表示什麼意思
1、122含義是:控制的經預可行性研究的經濟的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
2、333含義是:推斷的經概略(可行性)研究的內蘊經濟的資源量。
編碼意義:第1位表示經濟意義,即1=經濟的,2M=邊際經濟的,2S=次邊際經濟的,3=內蘊經濟的;
第2位表示可行性評價階段,即1=可行性研究,2=預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表示地質可靠程度,即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斷的,4=預測的。其它符號:?=經濟意義未定的,b=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可采儲量。
(4)地質探礦122b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分類及編碼:
依據礦產勘查階段和可行性評價及其結果、地質可靠程度和經濟意義,並參考美國等西方國家及聯合國分類標准,中國將礦產資源分為3大類(儲量、基礎儲量、資源量)16種類型。
儲量是指基礎儲量中的經濟可采部分,用扣除了設計、采礦損失的實際開采數量表述;
儲量基礎是查明礦產資源的一部分,是經詳查、勘探所控制的、探明的並通過可行性研究、預可行性研究認為屬於經濟的、邊際經濟的部分,用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數量表達;
資源量是指查明礦產資源的一部分和潛在礦產資源。包括經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證實為次邊際經濟的礦產資源、經過勘查而未進行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的內蘊經濟的礦產資源以及經過預查後預測的礦產資源。
二、分類依據
(1)根據地質可靠程度將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為探明的、控制的、推斷的和預測的,分別對應於勘探、詳查、普查和預查四個勘探階段。
①探明的:礦床的地質特徵、賦存規律(礦體的形態、產狀、規模、礦石質量、品位及開采技術條件)、礦體連續性依照勘探精度要求已經確定,可信度高;
②控制的:礦床的地質特徵、賦存規律(礦體的形態、產狀、規模、礦石質量、品位及開采技術條件)、礦體連續性依照詳探精度要求已基本確定,可信度較高;
③推斷的:對普查區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了礦產的地質特徵以及礦體(點)的展布特徵、品位、質量,也包括那些由地質可靠程度較高的基礎儲量或資源量外推部分,礦體(點)的連續性是推斷的,可信度低。
④預測的:對具有礦化潛力較大地區經過預查得出的結果,可信度最低。
(2)根據可行性評價分為概略研究、預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三個階段。
(3)根據經濟意義將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為經濟的(數量和質量是依據符合市場價格的生產指標計算的)、邊際經濟的(接近盈虧邊界)、次邊際經濟的(當前是不經濟的,但隨技術進步、礦產品價格提高、生產成本降低,可變為經濟的)、內蘊經濟的(無法區分是經濟的、邊際經濟的還是次邊際經濟的)、經濟意義未定的(僅指預查後預測的資源量,屬於潛在礦產資源)
『伍』 地質儲量111b代表什麼意思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表
分類 地質可靠程度 類型經濟意義查明礦產資源潛在礦產資源探明的專控制的推斷的預測的屬經濟的可采儲量(111)基礎儲量(111b)預采儲量(121)預可采儲量(122)基礎儲量(121b)基礎儲量(122b)邊際經濟的基礎儲量(2M11)基礎儲量(2M21)基礎儲量(2M22)次邊際經濟的資源量(2S11)資源量(2S21)資源量(2S22)內蘊經濟的資源量(331)資源量(332)資源量(333)資源量(334)?註:表中所用編碼(111-334)第1位數表示經濟意義:1=經濟的,2M=邊際經濟的,2S=次邊際經濟的,3=內蘊經濟的, ?=經濟意義未定的;第2位數表示可行性評價階段:1=可行性研究,2=預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數表示地質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斷的,4=預測的。
『陸』 儲量級別代碼是什麼
3.4.1.1 可采儲量(111):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階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維空間上詳細圈定了礦體,肯定了礦體的連續性,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和開采技術條件,並有相應的礦石加工選冶試驗成果,已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對開采、選冶、經濟、市場、法律、環境、社會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應的修改,證實其在計算的當時開采是經濟的。計算的可采儲量及可行性評價結果,可信度高。
3.4.1.2 預可采儲量(121):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達到勘探階段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維空間上詳細圈定了礦體,肯定了礦體連續性,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和開采技術條件,並有相應的礦石加工選冶試驗成果,但只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表明當時開采是經濟的。計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3.4.1.3 預可采儲量(122):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達到詳查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礦體三維形態,能夠較有把握地確定礦體連續性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提供了礦石加工選冶性能條件試驗的成果。對於工藝流程成熟的易選礦石,也可利用同類型礦產的試驗成果。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開采是經濟的,計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3.4.2 基礎儲量:有6種類型。
3.4.2.1 探明的(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11b):它所達到的勘查階段、地質可靠程度、可行性評價階段及經濟意義的分類同3.4.1.1所述,與其唯一的差別在於本類型是用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數量表述。
3.4.2.2 探明的(預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21b):它所達到的勘查階段、地質可靠程度、可行性評價階段及經濟意義的分類同3.4.1.2所述,與其唯一的差別在於本類型是用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數量表述。
3.4.2.3 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它所達到的勘查階段、地質可靠程度、可行性評價階段及經濟意義的分類同3.4.1.3所述,與其唯一的差別在於本類型是用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數量表述。
3.4.2.4 探明的(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11):是指在達到勘探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圈定了礦體的三維形態,肯定了礦體連續性,有相應的加工選冶試驗成果。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只有當技術、經濟等條件改善後才可變成經濟的。這部分基礎儲量可以是覆蓋全勘探區的,也可以是勘探區中的一部分,在可采儲量周圍或在其間分布。計算的基礎儲量和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高。
3.4.2.5 探明的(預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1):是指在達到勘探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圈定了礦體的三維形態,肯定了礦體連續性,有相應的礦石加工選冶性能試驗成果,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待將來技術經濟條件改善後可變成經濟的。其分布特徵同2M11,計算的基礎儲量的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3.4.2.6 控制的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2):是指在達到詳查階段工作程度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基本圈定了礦體的三維形態,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待將來技術經濟條件改善後可變成經濟的。其分布特徵類似於2M11,計算的基礎儲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3.4.3 資源量:有7種類型。
3.4.3.1 探明的(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11):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己達到勘探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探明的,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必須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計算的資源量和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高。
3.4.3.2 探明的(預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1):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探明的,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需要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計算的資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3.4.3.3 控制的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2):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詳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控制的,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需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計算的資源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3.4.3.4 探明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1):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探明的,但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僅作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一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計算的資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3.4.3.5 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詳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控制的,可行性評價僅做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一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計算的資源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3.4.3.6 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只達到普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推斷的,資源量只根據有限的數據計算的,其可信度低。可行性評價僅做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一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3.4.3.7 預測的資源量(334)?:依據區域地質研究成果、航空、遙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異常或極少量工程資料,確定具有礦化潛力的地區,並和已知礦床類比而估計的資源量,屬於潛在礦產資源,有無經濟意義尚不確定。
『柒』 什麼是地質儲量
1959年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根據地質和礦產的研究程度及相應的用途所劃分的一類儲量。是指根據區域地質調查、礦床分布規律,或根據區域構造單元,結合已知礦產的成礦地質條件所預測的儲量。這類儲量的研究程度和可靠程度很低,未經必要的工程驗證,一般只能作為進一步安排及規劃地質普查工作的依據。在礦山設計及生產部門,為區別於生產礦山的三級礦量(又稱生產礦量),一般都將礦山建設和生產以前,由地質勘探部門探明的各級礦產儲量,統稱地質儲量。對於在礦山建設及生產過程中發現的新礦體的儲量,有時也稱地質儲量。歐美各國的儲量分級中,有時也將可能儲量稱作地質儲量。前蘇聯的地質勘探工作中,有時把C2級儲量也稱地質儲量,但有時又把根據地質勘探工作查明的礦床的總儲量稱地質儲量。
地質儲量又稱預測儲量,是指經過地質勘探手段,查明埋藏地下的資源數量,指根據區域地質測量、礦產分布規律、或根據區域構造單元並結合已知礦產地的成礦規律進行預測的儲量。是礦產資源儲量中探明程度最差的一級儲量。根據礦床勘探和研究程度,岩金礦床地質儲量目前分為B(331)、C(332)、D(333)四級。其中B、C、D三級稱工業儲量,E(334)級稱遠景儲量。
地質儲量在礦產儲量中屬第四類——不列入探明儲量的級別。它只能作為編制普查工作遠景時的參考,或作為地質普查找礦設計及礦山企業遠景規劃的依據。
油氣藏地質儲量——一個特定地質構造中聚集的油氣數量,如油區地質儲量,油田地質儲量和油藏地質儲量等。
『捌』 礦權內保有122b類礦石量是什麼意思
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達到詳查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礦體三維形態,能夠較有把握地確定礦體連續性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提供了礦石加工選冶性能條件試驗的成果。對於工藝流程成熟的易選礦石,也可利用同類型礦產的試驗成果。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開采是經濟的,計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b表示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
『玖』 地質探礦等級標准中的數字332代表啥意思
這個是地質勘來查中資源量自級別的代號,編碼的第1位數表示經濟意義:1代表經濟的,2M代表邊際經濟的,2S代表次邊際經濟的,3代表內蘊經濟的;第2位數表示可行性評價階段:1代表可行性研究,2代表預可行性研究,3代表概略研究;第3位數表示地質可靠程度:1代表探明的,2代表控制的,3代表推斷的,4代表預測的。
所以332就是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詳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控制的,可行性評價僅做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計算的資源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拾』 鐵礦資源儲量122b+33是什麼意思
122b+33? 可能是122b+333吧?你可能沒有抄全。這是對礦產資源級別或者說是分類的一種表示方法,詳細情況一兩句說不清楚,給你貼某礦種的勘查規范片段,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8 礦產資源/儲量分類及類型條件
8.1 礦產資源/儲量分類依據
8.1.1 地質可靠程度
8.1.1.1 預測的:
是指對具有礦化潛力較大地區經過預查得出的結果。在具有初步的數據並能與地質特徵相似的已知礦床類比時,才能估算出預測的資源量。
8.1.1.2 推斷的:
是指對普查區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礦產的地質特徵以及礦體(點)的展布特徵、品位、質量等,也包括那些由地質可靠程度較高的基礎儲量或資源量外推的部分。礦體的連續性是推斷的。礦產資源數量的估算所依據的數據有限,可信度較低。
8.1.1.3 控制的:
是指對礦區的一定范圍依照詳查的精度基本查明了礦床的主要地質特徵、礦體的形態、產狀、規模、礦石質量、品位及開采技術條件,礦體的連續性基本確定,礦產資源數量的估算所依據的數據較多,可信度較高。
8.1.1.4 探明的:
是指在礦區的勘探范圍依照勘探的精度詳細查明了礦床的地質特徵、礦體的形態、產狀、規模、礦石質量、品位及開采技術條件,礦體的連續性已確定,礦產資源數量估算所依據的數據詳盡,可信度高。
8.1.2 經濟意義
8.1.2.1 經濟的:
其數量和質量是依據符合市場價格確定的生產指標估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當時的市場條件下開采,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環境等其他條件也允許,即每年開采礦產品的平均價值能足以滿足投資回報的要求,或在政府補貼和(或)其他扶持措施條件下,開發是可能的。
8.1.2.2 邊際經濟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當時,其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只有在將來由於技術、經濟、環境等條件的改善或政府給予其他扶持的條件下才可變成經濟的。
8.1.2.3 次邊際經濟的:
在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或技術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技術進步,使成本降低後方能變為經濟的。
8.1.2.4 內蘊經濟的:
僅通過概略研究做了相應的投資機會評價,未做預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由於不確定因素多,無法區分其是經濟的、邊際經濟的,還是次邊際經濟的。
8.2 礦產資源/儲量類型(附錄A)
8.2.1 儲量
8.2.1.1 可采儲量(111):
是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按勘探階段要求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維空間上詳細圈定了礦體,肯定了礦體的連續性,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和開采技術條件,並有相應的礦石加工選冶試驗成果,已進行了可行性研究,包括對開采、選冶、經濟、市場、法律、環境、社會和政府因素的研究及相應的修改,證實其在計算的當時開采是經濟的。估算的可采儲量和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高。
8.2.1.2 預可采儲量(121):
是探明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達到勘探階段加密工程的地段,在三維空間上詳細圈定了礦體,肯定了礦體的連續性,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和開采技術條件,並有相應的礦石加工選冶試驗成果,但只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表明當時開采是經濟的。估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1.3 預可采儲量(122):
是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的可采部分,是指在已達到詳查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基本上圈定了礦體的三維形態,能夠較有把握地確定礦體連續性的地段,基本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可提供礦石加工選冶性能條件試驗的成果。對於工藝流程成熟的易選礦石,也可利用同類型礦產的試驗成果。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開采是經濟的,估算的可采儲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2 基礎儲量
8.2.2.1 探明的(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11b):
是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可采儲量(111)。
8.2.2.2 探明的(預可研)經濟基礎儲量(121b):
是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預可采儲量(121)。
8.2.2.3 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
是未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的預可采儲量(122)。
8.2.2.4 探明的(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11):
是指在達到勘探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圈定了礦床三維形態,肯定了礦體連續性,有相應的加工選冶試驗成果。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的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只有當技術、經濟等條件改善後才可變成經濟的。估算的基礎儲量和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高。
8.2.2.5 探明的(預可研)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1):
是指在達到勘探階段工作程度要求的地段,詳細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圈定了礦體三維形態,肯定了礦體連續性,有相應的礦石加工選冶性能試驗成果。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的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待將來技術經濟條件改善後可變成經濟的。估算的基礎儲量的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2.6 控制的邊際經濟基礎儲量(2M22):
是指在達到詳查階段工作程度的地段,基本上查明了礦床地質特徵、礦石質量、開采技術條件,基本圈定了礦體的三維形態。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的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但接近盈虧邊界,待將來技術經濟條件改善後可變成經濟的。估算的基礎儲量的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3 資源量
8.2.3.1 探明的(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11):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探明的,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的當時,開采是不經濟的,必須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估算的資源量和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高。
8.2.3.2 探明的(預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1):
與探明的(可研)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11)分布特徵相同,估算的資源量可信度高。但本類型只進行了預可行性研究,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3.3 控制的次邊際經濟資源量(2S22):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詳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控制的,預可行性研究結果表明,在確定的當時,開采是不經濟,需大幅度提高礦產品價格或大幅度降低成本後,才能變成經濟的。估算的資源量的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結果的可信度一般。
8.2.3.4 探明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1):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勘探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探明的,但未做可行性研究或預可行性研究,僅作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至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估算資源量可信度高,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8.2.3.5 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已達到詳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控制的,可行性評價僅做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至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估算的資源量可信度較高,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8.2.3.6 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
是指在勘查工作程度只達到普查階段要求的地段,地質可靠程度為推斷的,資源量只根據有限的數據估算的,其可信度低。可行性評價僅做了概略研究,經濟意義介於經濟的至次邊際經濟的范圍內,可行性評價可信度低。
8.2.3.7 預測的資源量(334)?:
依據區域地質研究成果、航空、遙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異常或極少量工程資料,確定具有礦化潛力的地區,並和已知礦床類比而估算的資源量,屬於潛在礦產資源,有無經濟意義尚不確定。
附 錄 A
(規范性附錄)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
表A.1 固體礦產資源/儲量分類表
經濟意義 地質可靠程度
查明礦產資源 潛在礦產資源
探明的 控制的 推斷的 預測的
經濟的 可采儲量(111)
基礎儲量(111b)
預可采儲量(121) 預可采儲量(122)
基礎儲量(121b) 基礎儲量(122b)
邊際經濟的 基礎儲量(2M11)
基礎儲量(2M21) 基礎儲量(2M22)
次邊際經濟的 資源量(2S11)
資源量(2S21) 資源量(2S22)
內蘊經濟的 資源量(331) 資源量(332) 資源量(333) 資源量(334)?
註:表中所用編碼(111~334),第1位數表示經濟意義,即1=經濟的,即1=經濟的,2M=邊際經濟的,2S=次邊際經濟的,3=內蘊經濟的,?=經濟意義未定的;第2位數表示可行性評價階段,即1=可行性研究,2=預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第3位數表示地質可靠程度,即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斷的,4=預測的,b=未知除設計、采礦損失的可采儲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