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超前地質預報和監控量測要求有哪些

超前地質預報和監控量測要求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3-02 02:23:20

㈠ 您好,我想問一下,超前地質預報的費用屬於監控量測范圍么

可以列入,你們可以找一家專業的公司來弄

㈡ 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的方法都有哪些

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的方法:
▪ 直接預報法
▪ 地質分析法
▪ 物探法
▪ 綜合分析法
隧道超前地質預報是利回用鑽探和現代物答探等手段,探測隧道、隧洞、地下廠房等地下工程的岩土體開挖面前方的地質情況,力圖在施工前掌握前方的岩土體結構、性質、狀態,以及地下水、瓦斯等的賦存情況、地應力情況等地質信息,為進一步的施工提供指導,以避免施工及運營過程中發生涌水、瓦斯突出、岩爆、大變形等等地質災害,保證施工的安全和順利進行。

㈢ 超前地質預報工作不到位主要有哪些形式

隧道施工地質超前預報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傳統地質分析法、超前導坑預測法、超前水平鑽孔法、物探法以及特殊災害地質所採用的相關預測方法。
過去的超前地質預報主要有超前導坑、超前鑽孔等方法,這些方法工期長、費用高,其應用漸漸受到較大限制你是間接、無損的勘探手段,可得到較大范圍內地質體的物理性質資料,近10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張買儀器設備的改進,在一些長大深埋隧道的超前地質預報中,物探方法得以推廣應用,並取得了較好效果。目前利用物探進行超前地質預報的方法較多,有地質雷達法、瑞雷面波法、聲波法、TSP法等。
物探法近來運用愈來愈廣泛,已經是現今隧道超前預報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手段。常用的方法有的地震反射波法、聲波測試、紅外探水、電磁波法等。
1. 聲波法。主要有岩面測試和孔內測試兩種,其中孔內測試又分為單孔和雙孔測試,目前應用的方法有HSP法和CT法。
○1水平地震剖面法(HSP)。分為超前水平布置和雙側水平布
置。超前水平布置將發射源、接收檢波器分別置於掌子面前方的兩個超前水平鑽孔中;雙側水平布置則是將發射源、接收檢波器分別置於靠近掌子面的隧道兩側邊牆的兩排水平鑽孔中。發射源、接收檢波器同步相錯斜交移動,從而完成一次HSP數據的採集工作。HSP的探測方式減小或者排除了隧道威嚴爆破松動圈的英系那個,可獲得面波少、S/N比高的數據,能取得高精度的測試效果,同時避免了隧道中CDP法偏移距不足的缺陷。為確保高解析度,HSP系統採用了較高的頻率范圍。 ○
2CT法。混凝土聲波CT層析成像法藉助一血X射線斷層掃描的基本手段,結合其物理力學性質的相關分析,採用射線走時和振幅來重構混凝土內部聲速值及衰減系數的場分布,通過像素、色譜、立體網路的綜合展示,以達到直觀反映混凝土內部結構圖像之目的。
2.地質雷達法。採用連續掃描電磁波反射曲線的疊加,利用電磁波在隧道掌子面前方岩體中的傳播、反射原理,根據測到的反射脈沖波走時計算反射界面距隧道施工掌子面的距離。地質雷達被認為是目前解析度最高的地球物理方法,但是由於預報距離短,易受隧道洞內機器、管線的干擾,目前多用於岩溶洞穴、含水帶和破碎帶的探測預報。
3.TSP法。原理與地震反射負式速度法相同,但其採用深度偏移法,且在成像前進行二維Radon變換。利用視速度差異,消除與隧道走向近乎平行的反射界面,由於受觀測方式限制,不可能給出准確的斷層產狀、位置和岩體波速。
4.紅外探水技術。在隧道中,圍岩每時每刻都在發射紅外波段的電磁波,並形成紅外輻射場,輻射場有密度、能量、方向等信息,岩層在向外發射紅外輻射的同時,必然會把它內部的地質信息傳遞出來。乾燥無水的地層和含水地層常常發射不同的紅外輻射,地下水的活動會引起岩體紅外輻射場強的變化,紅外探水儀通過接收岩體的紅外輻射強度,根據威嚴紅外輻射場強的變化來確定掌子前方或者四周是否有隱伏的含水體,通過測試掘進工作面和隧道開挖縱向的地濕場變化情況,根據介質的輻射紅外波段長的能量變化,判析前方是否為隱伏含水構造體,有無發生突涌水的可能。

㈣ 超前地質預報設計文件應包括以下哪些內容

隧道地質超來前預報就是預判掌源子面後方,開挖方向內的圍岩狀況。
現今國內常用的方法有地質法,電磁波法,地震波法等。
地質法就是跟據總體的山體走向、地層結構預判隧道內前方圍體狀況,這對地質工程師有較高要求。
且判斷的結果不夠精確。

㈤ 隧道地質超前預報、監控量測必須是業主委託嗎

其他地方不清楚
湖北公路隧道的地質預報和監控量測都在投標報價裡面,由施工單位自己做或者委託其他公司做

㈥ 隧道超前地質預報的各種方法、原理及使用條件

包括:HSP、TSP、TGP、TRT、TST、負視速度等各種方法。

1、TSP隧道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在隧道圍岩以排列方式激發彈性波,彈性波在向三維空間傳播的過程中,遇到聲阻抗界面,即地質岩性變化的界面、構造破碎帶、岩溶和岩溶發育帶等,會產生彈性波的反射現象,

這種反射波被布置在隧道圍岩內的檢波裝置接收下來,輸入到儀器中進行信號的放大、數字採集和處理, 實現 拾取掌子面前方岩體中的反射波信息,達到預報的目的。其中TSP、TGP、TRT應用的是反射理論,尚需在小孔徑偏移成像病態問題方面進行努力。

2、TST隧道

該方法充分認識三維波場的復雜性,能進行方向濾波,僅保留掌子面前方的回波,避免現行超前預報方法中虛報、誤報率高的技術缺陷。能准確確定掌子面前方圍岩波速分布,為岩體工程類別判定提供依據,同時避免現行方法預報位置不準確的缺陷。

TST地質超前預報技術具有如下優點:

TST隧道超前預報技術是國內外唯一的實現了地下三維波場識別與分離的超前預報技術,有效消除側向波和面波干擾,保證成像的真實性;

TST是唯一的實現了圍岩波速精確分析的超前預報技術,保證構造定位的精確性;

TST是建立在逆散射成像原理基礎上的超前預報技術,與傳統的反射地震技術相比具有更高的解析度。同時運用了地震波的運動學和動力學信息,不但可精確確定地質構造的位置,同時獲得圍岩力學性狀的空間變化;

TST採用獨特專業設計的觀測方式,保證觀測數據同時滿足圍岩波速分析、三維波場分離和方向濾波的需要。

3、HSP隧道

該方法和地震波探測原理基本相同,其原理是建立在彈性波理論的基礎上,傳播過程遵循惠更斯-菲涅爾原理和費馬原理。本方法探測的物理前提是岩體間或不同地質體間明顯的聲學特性差異。測試時,在隧道施工掌子面或邊牆一點發射低頻聲波信號,在另一點接收反射波信號。

採用時域、頻域分析探測反射波信號,進一步根據隧道施工掌子面地質調查、地面地質調查及利用一隧道超前施工段地質情況推測另一平行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地質條件的預報方法,

便可了解前方岩體的變化情況,探測掌子面前方可能存在的岩性分界、斷層、岩體破碎帶、軟弱夾層、以及岩溶等不良地質體的規模、性質及延伸情況等。

(6)超前地質預報和監控量測要求有哪些擴展閱讀

目的

開挖前對地質情況的了解,對於隧洞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過超前預報,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預報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質體的位置、產狀及其圍岩結構的完整性與含水的可能性,為正確選擇開挖斷面、支護設計參數和優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據,並為預防隧洞涌水、突泥、突氣等可能形成的災害性事故及時提供信息,使工程單位提前做好施工准備,

保證施工安全,同時還可節約大量資金。所以隧洞超前預報對於安全科學施工、提高施工效率、縮短施工周期、避免事故損失、節約投資等具有重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超前地質預報應達到下列目的:

1、進一步查清隧道開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指導工程施工的順利進行。

2、降低地質災害發生的幾率和危害程度。

3、為優化工程設計提供地質依據。

4、為編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質資料。

㈦ 隧道地質超前預報內容有哪些

隧道工程超前地質預報的內容有:
1 地質情況及水文地質:
——地層岩性,如軟弱夾層、破碎地層、煤層及特殊岩土。
——地質構造,特別對斷層、節理密集帶、褶皺構造等。
——不良地質,特別是溶洞、暗河、人為坑洞、放射性、有害氣體、高地應力、高地溫、高岩溫等發育情況。
——地下水,特別是岩溶管道水、富水斷層、富水褶皺軸及富水地層地帶等。
2 對照圖紙提供的地質資料,預報地質條件變化情況及對事故的影響程度。
3 預報可能出現的不良地質及其對施工的影響,以及處理措施:
——可能出現的塌方、滑動的部位、形式、規模、及發展趨勢,提出處理措施。
——可能出現突然涌水的地點、涌水量大小、地下水泥砂含量及對事故的影響。
——軟岩內鼓、片幫掉塊地段及對施工的影響。
——岩體突然開裂或原有裂隙逐漸加寬的位置及其危害程度。
——對隧道將要穿過不穩定岩層、較大斷層作出預報,以便及時改變施工方法或做應急措施。
——隧道附近或穿過瓦斯地段的岩(煤)層中,預報瓦斯影響范圍。
4 位移量測中發現圍岩變形速率加快時,應預報對圍岩穩定性的影響程度。
5 淺埋隧道地面出現下沉或裂縫時,預報對隧道穩定和施工的影響程度。
6 隧道施工中由於措施不當,可能造成圍岩失穩,應及時採取改進措施。

㈧ 如何編寫超前地質預報細則

隧道施工地質超前預報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傳統地質分析法、超前導坑預測法、超前水平鑽孔法、物探法以及特殊災害地質所採用的相關預測方法。

過去的超前地質預報主要有超前導坑、超前鑽孔等方法,這些方法工期長、費用高,其應用漸漸受到較大限制你是間接、無損的勘探手段,可得到較大范圍內地質體的物理性質資料,近10年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張買儀器設備的改進,在一些長大深埋隧道的超前地質預報中,物探方法得以推廣應用,並取得了較好效果。目前利用物探進行超前地質預報的方法較多,有地質雷達法、瑞雷面波法、聲波法、TSP法等。

物探法近來運用愈來愈廣泛,已經是現今隧道超前預報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手段。常用的方法有的地震反射波法、聲波測試、紅外探水、電磁波法等。

  1. 聲波法。主要有岩面測試和孔內測試兩種,其中孔內測試又分為單孔和雙孔測試,目前應用的方法有HSP法和CT法。

  2. ○1水平地震剖面法(HSP)。分為超前水平布置和雙側水平布

  3. 置。超前水平布置將發射源、接收檢波器分別置於掌子面前方的兩個超前水平鑽孔中;雙側水平布置則是將發射源、接收檢波器分別置於靠近掌子面的隧道兩側邊牆的兩排水平鑽孔中。發射源、接收檢波器同步相錯斜交移動,從而完成一次HSP數據的採集工作。HSP的探測方式減小或者排除了隧道威嚴爆破松動圈的英系那個,可獲得面波少、S/N比高的數據,能取得高精度的測試效果,同時避免了隧道中CDP法偏移距不足的缺陷。為確保高解析度,HSP系統採用了較高的頻率范圍。 ○

  4. 2CT法。混凝土聲波CT層析成像法藉助一血X射線斷層掃描的基本手段,結合其物理力學性質的相關分析,採用射線走時和振幅來重構混凝土內部聲速值及衰減系數的場分布,通過像素、色譜、立體網路的綜合展示,以達到直觀反映混凝土內部結構圖像之目的。

  5. 2.地質雷達法。採用連續掃描電磁波反射曲線的疊加,利用電磁波在隧道掌子面前方岩體中的傳播、反射原理,根據測到的反射脈沖波走時計算反射界面距隧道施工掌子面的距離。地質雷達被認為是目前解析度最高的地球物理方法,但是由於預報距離短,易受隧道洞內機器、管線的干擾,目前多用於岩溶洞穴、含水帶和破碎帶的探測預報。

  6. 3.TSP法。原理與地震反射負式速度法相同,但其採用深度偏移法,且在成像前進行二維Radon變換。利用視速度差異,消除與隧道走向近乎平行的反射界面,由於受觀測方式限制,不可能給出准確的斷層產狀、位置和岩體波速。

  7. 4.紅外探水技術。在隧道中,圍岩每時每刻都在發射紅外波段的電磁波,並形成紅外輻射場,輻射場有密度、能量、方向等信息,岩層在向外發射紅外輻射的同時,必然會把它內部的地質信息傳遞出來。乾燥無水的地層和含水地層常常發射不同的紅外輻射,地下水的活動會引起岩體紅外輻射場強的變化,紅外探水儀通過接收岩體的紅外輻射強度,根據威嚴紅外輻射場強的變化來確定掌子前方或者四周是否有隱伏的含水體,通過測試掘進工作面和隧道開挖縱向的地濕場變化情況,根據介質的輻射紅外波段長的能量變化,判析前方是否為隱伏含水構造體,有無發生突涌水的可能。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