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散堆積土地質是什麼意思
1. 地質條件里, 哪些岩層可以稱為鬆散層,以什麼為標准劃分的。這里是煤礦,希望能說具體一點。
說鬆散層一般是抄在露天煤礦剝離工程襲中提到這個名詞,是相對於岩石來說的,鬆散層的實際劃分標准就是剝離物中除軟岩外不需要爆破的部分,一般是沙子、土層,有時包括砂礫石層,但是軟岩不應該劃為鬆散層,即使不爆破也應該列入岩石。這樣劃分的用途一方面是容易區分剝離成本,確定不同剝離物的排棄地點,還可以做生產接續計劃時參考,另外在日常生產過程中,你可以根據每天的統計報表推斷工程進度等,甚至在鬆散層和岩石中採取不同的開拓准備系統,等等,用處多啦,慢慢熟悉吧。
2. 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因子及其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三江平原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十分發育,它分布廣、厚度大、地層完整、含化石豐富。第四系鬆散堆積物是岩石圈轉化而來的一種重要物理風化現象形成的,是崩塌、滑坡、搬運地質作用的產物。第四系鬆散堆積物其基本母質來於岩石,同岩石圈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屬未固結的近代沉積物,是岩石的風化物經過水力、風力和重力的搬運作用形成的,具有不同程度的分選和沉積韻律的特點,未經固結且質地疏鬆。
一、第四系鬆散堆積物沉積的特徵
(一)沉積特徵
三江平原在地質上是一個長期間歇性沉降的內陸斷陷,處於三面環山和三大江匯流之後,在這樣獨特的地質-地理條件下,第四系沉積物必然是十分發育和具有特色的。
根據原地礦部九○四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在三江平原工作成果,三江平原第四系的成因類型十分復雜,它包括殘積、坡積、洪積、沖積、湖積、風積、沼澤沉積、冰水沉積和一些混合成因類型。主要有河流滯留相和沖洪積相。在平原的邊緣山麓地帶還有一部分冰磧物。在時間上,沖積成因的河床相砂和砂礫沉積佔有最大比重,從而在平原內構成了一個統一的大厚度第四系含水岩組。在三江平原表層,漫灘-沼澤相富含有機質的淤泥質砂質粘土和漫灘相砂質粘土、亞砂土,共同構成了復雜分布,成為平原內大部分地區承壓含水層的隔水頂板,同時也是促成三江平原沼澤廣布的重要因素。
三江平原第四系的厚度較大。除平原邊緣和殘山殘丘附近厚僅50~100m外,平原內部厚度一般為120~200m,最厚可達240~280m。第四紀中不同時期的沉積物,自新到老,從上到下構成了既嵌入又疊置的上疊型沉積。
三江平原第四系的岩相變化規律是西粗東細、北粗南細和北厚南薄。就地表物質組成而言,東西兩半部的差異極其明顯。以街津山、二龍山、烏爾虎力山、別拉音山至雙山一線為界,西半部地面物質較粗,粘土、砂質粘土層很少或缺失,亞砂土、砂,甚至砂礫層往往直接出露地表。東半部地面物質較細,地表常見3m以上甚至十幾米厚的粘土、砂質粘土覆蓋層。
三江平原第四系沉積物的平均粒度比我國東部其他堆積平原粗。其岩性以砂礫石和礫質中粗砂為主,很少有粘性土夾層。粒度組成在剖面上表現出3個大的韻律,與下伏古近-新近系含煤砂泥岩系的粒級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在重砂礦物中,以風化能力較低的角閃石和綠簾石為主,形成非穩定礦物組合,其風化系數在剖面上低於孔平均值,反映了第四紀全球性氣候變冷的特徵,與古近-新近紀以褐鐵礦、鈦鐵礦等金屬礦物為主的穩定礦物組合截然不同,反映了不同按氣候條件下化學風化作用的明顯差異。但其重礦物組合對第四紀不同氣候期的反映不甚明顯,只在中更新統出現了鋯英石的低含量帶。
(二)化學特徵
據現有資料(表6-26)分析,地表以下的第四紀地層中,微量元素含量以Ti為最豐富,其次是Sr,含量最低的微量元素為Cd和Mo。在7~13m處,Ti、Cr、Cd、Cu、Sr等含量明顯增高,而Ni、Mo、Zn等含量明顯變低。其他比例失調的元素還有Be、Hf、Zr、Ca等。地層內不同深度鐵氧化物類型(表6-27),在7~15m之間,FeO>Fe2O3,說明此區間為典型還原條件下沉積的地層,三江平原多數地帶具備此特點。由於在7~15m之間多數地帶分布1層或數層淤泥質砂質粘土,沉積時為還原環境,因此導致水質不好。許多民井打在此地層上,造成了地方病的高發。地層中其他氧化物隨深度變化不明顯(表6-28)。與表層土壤相比,第四紀地層中K+、Na+、Ca2+、Mg2+、Cl-、SO2-4、NO-3等可溶鹽含量很低(表6-29),其中NO-3小於0.10mg/L,這說明地表以下第四紀地層受污染較輕。以上各種元素及氧化物分布規律比較實際地反映了三江平原第四紀地層的原始景觀環境。
表6-26 三江平原第四紀地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五)土體崩塌
土崩主要發生在一些大型取土坑內,是由於人類挖土燒磚工程活動,在台地陡坡處開挖出現土體陡坡,通過地表水滲透沿土體垂直裂隙切割,使土體陡坡垮落。比如湯原縣正陽鄉位於湯旺河與松花江匯流處,其新勝村東南大型侵蝕溝溝岸坍塌,流失土方量200m3,下游溝口淤積泥砂厚達2.5m多。松花江凹岸,由於水流長期侵蝕作用,岸邊多處失穩形成崩塌,平均每年因江水側蝕造成岸邊崩塌寬度1~2m。
3. 鬆散是什麼意思
◎ 鬆散 sōngsǎn
(1) [loose]∶結構或排列不緊密
鬆散的土
磚頭碼得太鬆散容易倒下來
(2) [inattentive]∶鬆懈精神不集中
精神鬆散
這個班太鬆散,得好好整頓
(3) [take one's ease;relax]∶使輕松舒暢
緊張了一下午,該鬆散鬆散了
sōng sǎn ㄙㄨㄙ ㄙㄢˇ
鬆散(鬆散)
(1).懈怠;放鬆。 清 黃輔辰 《戴經堂日鈔》:「都是鬆散,不肯上前。」《老殘游記》第四回:「這里 於學禮 的媳婦,是城裡 吳舉人 的姑娘,想著他丈夫同他公公、大伯子都被捉去的,斷不能鬆散。」
(2).散開,不緊密。 丁玲 《田家沖》:「爹將鞭向她們揚了一揚,又趕著牛艱難的走去了,在一些不平的土塊中顛簸著,土便在他踩著的耙下鬆散了。」 曹禺 《雷雨》第一幕:「[ 周朴園 ]長衫的領扣鬆散著,露著頸上的肉。」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二章:「[ 黃為民 ]回頭一看,發覺隊伍鬆散了,便高聲叫道:『就地休息。』」
(3).不集中;不緊湊。 孫犁 《澹定集·讀冉淮舟近作散文》:「 淮舟 這次寫的文章中,有些是太鬆散了。」 蕭乾 《斯諾與中國新文藝運動》:「他往往感到 中國 作品寫得鬆散。」
(4).輕松;舒展。 端木蕻良 《早春》:「媽媽說,春天來了,要我到外邊鬆散鬆散。」
4. 全新統第四系鬆散堆積層屬於什麼土
第四系復 這個主要是體現松制散堆積物形成的年代,第四紀全新世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地質年代 。 稱簡介 第四系,英文:Quaternary System,地質學名詞,屬年代地層單位。即新生代第四紀形成的地層。 符號Q,與第四紀相同。 可分為更新統(對應年代為...1141
5. 鬆散是什麼意思
鬆散
(1).懈怠;放鬆。 清 黃輔辰 《戴經堂日鈔》:「都是鬆散,不肯上前。」《老版殘游記》第權四回:「這里 於學禮 的媳婦,是城裡 吳舉人 的姑娘,想著他丈夫同他公公、大伯子都被捉去的,斷不能鬆散。」
(2).散開,不緊密。 丁玲 《田家沖》:「爹將鞭向她們揚了一揚,又趕著牛艱難的走去了,在一些不平的土塊中顛簸著,土便在他踩著的耙下鬆散了。」 曹禺 《雷雨》第一幕:「[ 周朴園 ]長衫的領扣鬆散著,露著頸上的肉。」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二章:「[ 黃為民 ]回頭一看,發覺隊伍鬆散了,便高聲叫道:『就地休息。』」
(3).不集中;不緊湊。 孫犁 《澹定集·讀冉淮舟近作散文》:「 淮舟 這次寫的文章中,有些是太鬆散了。」 蕭乾 《斯諾與中國新文藝運動》:「他往往感到 中國 作品寫得鬆散。」
(4).輕松;舒展。 端木蕻良 《早春》:「媽媽說,春天來了,要我到外邊鬆散鬆散。」
6. 岩石、岩石地層、鬆散堆積物評價
岩石是具有一定結構構造的礦物集合體,按成因分為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其中以火成岩在地殼中分布體積最大。
岩石地層是根據可觀察到並呈現總體一致的岩性、變質程度或結構特徵以及與相鄰地層間關系所定義和識別的一個三度空間的岩石體。一個岩石地層單位可由一種或多種沉積岩、火成岩以及他們的變質岩組成。淺層地溫能評價以岩石地層,特別是鬆散堆積物為主要研究對象。
(一)岩石地層單位劃分
岩石地層劃分是區域地質調查的基礎性工作。岩石地層單位可分為群、組、段、層四級。
(1)組是岩石地層劃分的基本單位,任何一個區域的全部地層柱,都以組為單位作無遺漏的劃分。組的厚度可大可小,具有清晰、可鑒別的上下界線和延伸穩定的特點。組內具有標志性岩層,如生物層、火山岩類層。組的岩石構成可以是沉積岩、噴出岩、侵入岩或變質岩。
(2)段是組的次級單位,是組內的具有明顯岩性的一段地層,與相鄰岩石特徵不同,段的厚度和延伸范圍無明顯界線。
(3)層是等級最低的岩石地層單位,具有與上下相鄰層不同的岩性,可由單層或復層組成,並可穿過不同段或組,特殊層可作為正式岩石地層單位命名。
(4)群是由具有相同或相近岩性特徵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組歸並而建立的高級岩石地層單位,適用於小比例尺填圖和綜合研究,一個群內不存在不整合界面。
准確認識一個地區的地質特徵,必須從岩石地層單位劃分開始。在已有地質工作程度較高地區,如開展過1∶5萬地質調查的區域,都以組為單位對地層進行了劃分;在新的地區開展地質調查評價時,可參照鄰區或相同地層分區內岩石地層單位劃分方案,在本區實地踏勘、測制剖面,建立岩石地層單位,並對其岩性特徵、厚度、頂底接觸關系、區域分布等實施調查,詳細描述其特徵。
淺層地溫能資源分布於深度<200m的岩土體內。這個范圍內既有固結岩石(其中包括沉積岩、火山岩、侵入岩和變質岩),也有未固結的鬆散堆積物。對鬆散堆積物的研究用岩石地層方法是可行的,但是由於其自然剖面揭示程度低,更多地需要鑽孔或淺坑、探槽等工程揭露。對其地層單位劃分多用組、段、層,而以段和層應用更多。
(二)准確把握岩石地層岩性特徵
岩石地層岩性是指構成岩石地層的岩石類型結構、構造、物質成分和顏色。相同物質來源、相同成岩環境下岩石地層的性質相同或相近。岩石的成分、結構、構造等決定著岩石自身的物理性質和熱物理性質、即岩石地層岩性的一致性,決定了其物理性質和熱物理性質的一致性,因而,對岩性的一致性描述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分別介紹碎屑岩岩石地層評價、化學岩—生物化學岩評價、岩漿岩分布區評價和變質岩分布區評價的主要原理和方法。
1.碎屑岩岩石地層評價
影響碎屑岩岩石地層評價的因素很多,下面我們以碎屑結構為例,介紹碎屑岩岩石地層評價的原理和方法。
(1)碎屑結構:碎屑結構指碎屑岩內各結構組分的特點和相互關系,包括碎屑顆粒的結構(碎屑大小、圓度、球度、形狀和顆粒表面特徵)、雜基和膠結物之間的關系。按主要碎屑顆粒的大小,劃分標准如表2-4所示。
碎屑岩碎屑的形狀、分選程度、膠結類型直接影響岩石物理性質和熱物理性質,這三項內容均屬於碎屑岩結構特徵。碎屑形狀以顆粒接近球體形態為對比標准,分為稜角狀、次稜角狀、次圓狀、圓狀、極圓狀。碎屑分選是指根據顆粒大小的均一程度進行分選,以顆粒粒徑分布在較窄數值范圍內為最好,用碎屑顆粒的平均離差δ1表示其分選程度。碎屑岩的膠結形式指碎屑、膠結物、基質之間的接觸關系,有三種類型:接觸式,膠結物分布在顆粒接觸部位,膠結物較少;孔隙式,膠結物分布在顆粒孔隙之間,顆粒支撐,沒有雜基充填;基底式,顆粒分布於基質中,顆粒間不接觸,稱雜基支撐,是三類膠結類型中膠結物最多的一種。這三種膠結形式形成不同的孔隙,直接對岩石密度、滲透性、導熱性產生影響(圖2-2)。
表2-4 碎屑結構按碎屑顆粒粒級分類表
圖2-2 顆粒接觸類型與膠結類型的關系圖(據劉寶珺,1980)
(2)碎屑顆粒的粒度分析方法。對碎屑結構研究可以用粒度分析方法。粒度分析方法是確定沉積物或碎屑岩中各種粒度的百分含量(質量分數或數目百分數)及粒度分布的方法。大量統計資料證明,碎屑顆粒的粒度分布是服從對數正態分布的,粒度大小受流水作用影響,與形成環境關系密切。因此,可以用粒度分析數據解釋成因環境,比較有效的是概率成因圖、C-M圖、粒度參數離散圖和判別公式等。
粒度分析中常將顆粒D值用log2D表示,記作Φ值。D值與Φ值的對應關系如表2-5所示。
表2-5 D值與Φ值對應表
1)碎屑顆粒的粒度分布與粒度參數。
累積曲線。也叫累積頻率曲線或累積百分含量曲線,是一種表示各粒度級別顆粒百分含量的曲線。做法是對一個樣品先求出各粒度級別百分含量,粒徑一般用值表示,計算>1、>2、>3……的含量,其在以橫坐標為粒徑、縱坐標為累積百分含量的坐標系中投點繪圖,從粒徑大的一端向粒徑小的一端繪制,得出一條平滑曲線,稱粒徑百分含量累積曲線,它可直觀表示樣品各粒度級別的含量。如圖2-3所示為基礎累積曲線,可用來計算多項參數。
圖2-3 粒度分布累積曲線圖(據謝宇平,1994)
粒度參數。粒度參數是從粒度分布累積曲線上求出的能表示樣品粒度分布特徵的數值,包括平均粒徑、標准偏差、偏度和峰度四個參數。由於沉積物粒度分布服從對數正態分布規律,從正態分布圖中用圖解法採用以下公式和累積曲線上讀各百分位數,可以求出這四個參數:
平均粒徑:
標准偏差:
偏度:
峰度:
式中:x表示相應於x%處的粒徑(值),如75處的粒徑值,稱為75位百分數(75%)。
平均粒徑可用於描述岩性變化和定名,在區域層次上系統研究沉積物粒徑,可以劃分環境和追索來源:標准偏差δ1反映沉積物分選性,對正態分布的樣品84和16區域概括了(a+δ1)至(a-δ1)之間的范圍,95和5則包括了(a+1.65δ)至(a-1.65δ)之間的范圍。總體上講,風成砂—海灘砂—河砂—水磧物分選程度是遞減的,如表2-6所示。
表2-6 標准偏差與沉積環境的關系表
(據弗里德羅,1978)
偏度顯示顆粒粒徑平均值與中值的相對位置。偏度以SK1值劃分如下:極負偏(-1.00~-0.30);負偏(-0.30~-0.10),對稱(-0.10~0.10),正偏(0.10~0.30),極正偏(0.30~1.00)。其中,負偏表示顆粒集中於細粒,正偏表示顆粒集中於粗粒,一般海灘為正偏,沙丘為負偏。
峰態KG反映沉積物分選程度和沉積物混合現象,尖峰態表示分選好,寬峰顯示分選差,多峰態顯示有不同分選程度沉積物混合,以KG值劃分峰態,如表2-7所示。
表2-7 KG值與峰態對應表
2)粒度參數應用。利用這4個參數可編制粒度參數離散圖、C-M圖、概率成因圖和判別公式。
粒度參數離散圖。圖2-4是幾種砂的偏度和峰態離散圖,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出不同環境中砂的位置。
圖2-4 幾種成因類型的砂的偏度和峰態(尖度)離散圖(據福克,1957)
C-M圖。根據粒度第一百分位值C即最粗部分和M值(中值),以C為縱坐標,M為橫坐標,將數據投入雙對數坐標紙上,形成如圖2-5所示圖像,是帕塞用已知環境樣品作出的完整的牽引流和濁流的C-M圖像,以此方法還可以作出各種不同成因的圖像,有很多隻有其中一段(圖2-6)。C-M圖主要用於判別沉積物搬運方式。
概率成因圖。將粒度參數在概率坐標紙上投點連接成直線線段,表示沉積物搬運方式的圖解。事實表明,沉積物粒度分布不是簡單的對數正態分布,而是幾個對數正態次分布總體,而且每個次分布總體都具有不同的平均值和標准偏差。因此,在概率坐標紙上顯示了多條斜率不同的線段,圖2-7是維希爾對已知環境的1500個樣品的研究成果。不同環境的樣品在次總體中數量、混合度、粒度范圍、含量、分選性都不同,根據這些結構參數可以判別碎屑顆粒形成環境。
薩胡判別公式。薩胡將福克的四個粒度參數利用線性多元判別分析的判別公式,得出四個綜合公式和關系圖,可判別沙丘、海灘、淺海、河流和濁流5種常見沉積物。
Ⅰ風和海灘: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當Y<-2.7411為風成,Y>7.2411為海灘。
Ⅱ海灘和淺灘: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當Y<65.3650為海灘,Y>65.3650為淺灘。
圖2-5 牽引流的C-M圖像及粒度類型(據劉寶珺,1980)
圖2-6 長江三角洲沉積物的C-M圖(據同濟大學海洋地質系,1980)
圖2-7搬運方式與粒度分布總體和節點位置的關系圖(據Visher,1969)
Ⅲ 淺海和河流: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當Y>-7.4190為淺海,Y<-7.4190為河流或三角洲。
Ⅳ 河流和濁流:
淺層地溫能資源評價
當Y>9.8433為河流,Y<9.8433為濁流。
式中:Mz———平均粒徑;
δ1———標准偏差;
SK1———偏度;
KG———峰態。
2.化學岩、岩漿岩、變質岩評價
這三類岩石以固結形態存在,分布於不同地質單元的不同層次中。在有些地區分布較淺或出露於地表,有些深埋於碎屑岩或鬆散堆積物之下。前者對淺層地溫場有深刻影響。
根據熱傳輸原理,熱在固體中的傳輸機理是依靠晶格質點的振動,傳輸速率高於鬆散岩層,而且與岩石的內部結構的均一性呈正相關關系。由此可知,在研究固態岩石時岩石成分、內部結構特徵是關鍵因素。
(1)化學岩-生物化學岩評價
化學岩-生物化學岩分布區評價要注重化學成分變化、內部結構特徵(內碎屑、外碎屑、膠結物)、生物發育、沉積構造和成岩作用對結構的改造作用,還要注重岩溶特徵對水文條件、工程條件的影響。用岩石地層、層序地層、旋迴地層方法劃分地層單位,用相序和沉積模式建立岩石地層格架的評價方法。
(2)岩漿岩分布區評價
岩漿岩分為噴出岩和侵入岩,二者在岩石結構和產出特徵上有顯著差別。對於噴出岩評價,可用岩石地層學方法通過追索層位確定其分布狀態,用岩石學方法對其結構和礦物特徵進行分析,加上測試方法獲取物性、熱物理性質資料數據,確定其對地溫場的貢獻。對於侵入岩,可以用同源岩漿脈動侵位理論,劃分等級體制建立侵入體間先後關系,用岩石學方法分析結構,用測試分析方法確定岩體岩石物性、熱物理性質(導熱、生熱)和侵位時間以及對地溫場的貢獻。可參照1∶5萬岩漿岩調查方法開展工作。
(3)變質岩分布區評價
變質岩區岩石類型極為復雜,正確認識變質岩石性質和對地溫場的貢獻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因此,對變質岩的物性、熱物理性質測試特別是各向異性的研究具有特殊意義。
上述三類岩石分布區評價均要注意構造對岩石的破壞和改造作用特徵評價。
(三)建立區域沉積相模式
對沉積岩或鬆散堆積物開展岩相研究建立沉積相模式是在一個區域內對沉積物空間形態、物質組成、結構、水動力標志、相序關系、構造背景進行綜合研究的有效方法,藉此可以對相同岩相進行分區,進行淺層地溫能資源分區。
岩相分析依據剖面或鑽孔實測資料,運用沉積學和數學分析方法建立沉積相模式。區域沉積相模式的建立,可以使我們准確把握岩性地層的空間形態和疊置關系,極大地提高對沉積體的把握程度,而且可以對沉積環境相似地區進行預測。
沉積相是沉積環境的物質表現。沉積相分析的目的是恢復沉積環境。分析沉積相必須應用多方面的證據(相標志),包括無機沉積構造、顆粒結構和分布狀態、礦物學、地球化學、古生物學、地層接觸關系等,運用這些標志可以獲得沉積物遷移和沉積時水、空氣運動性質、能量、物質來源、氣候條件、古鹽度、溫度、沉降速率與沉積速率關系等方面信息。沉積環境是空間概念,一般採用以下環境分類(表2-8)。
表2-8 碎屑岩沉積環境表
以下主要介紹碎屑岩在陸相及邊緣海相沖積扇、河流及河漫灘、湖泊、三角洲、濱岸淺海環境中形成的層序,這些對於正確認識岩層空間形態具有借鑒意義。
1.沖積扇沖積層序
在沖積平原中由沖積扇礫石遞變到辮狀河和曲流狀河流體系中的砂質和泥質沉積物,當達到沉積基準面時,沉積物搬運形式和沉積形式變化如圖2-8所示。
圖2-8 沖積扇-辮狀河和曲流狀河體系的沉積作用和沉積物的變化圖(據Selley,1978)
沉積扇中可劃分出四種類型沉積物:近端泥石流沉積物、漫流沉積物(片流沉積物)、河道沉積物(主要是砂和礫石,具有交錯層理,與下伏沉積物具沖刷接觸)、篩積沉積物(發育在辮狀河前端,由於水的滲入使地表水流速減弱,沉積物被堆積下來,這種沉積物分選好)。沖積扇層序如圖2-9所示。
圖2-9沖積扇—河流沉積層序圖(據孫樞等,1987)
2.河流沖積層序
沖積扇中部發育辮狀河,沉積物以砂質為主,粉砂少見,發育板狀交錯層理(圖2-10);曲流河發育於沖積平原上,具有典型的二元結構,河道為砂質,漫灘以粉砂和泥質為主,發育板狀交錯層理和槽形交錯層理(圖2-11)。
圖2-10 辮狀河沉積層序圖
圖2-11 理想化的向上變細沖積層序圖(據R.G.Walker,1979)
3.湖泊沉積層序
完整的湖泊沉積在平原上呈環形,自邊緣向中心依次為礫石或砂粒帶、砂粒帶、泥質帶和軟泥。發育完整的湖相層序位濱湖相、淺湖相、深湖相,由於湖泊水動力條件較弱,多數剖面上濱湖相不發育(圖2-12)。
4.三角洲層序
淡水三角洲由頂積層、前積層和底積層構成(圖2-13)。頂積層為河道砂礫石層在三角洲平原上的延伸,具有交錯層理與水平層理;前積層由粉砂岩組成,具塊狀層理、粒序層理;底積層是加厚的淺湖沉積,以粉砂質粘土為主,水平層理發育。
圖2-12 陝甘寧盆地下侏羅統湖泊沉積層序圖(據陝西省區域地質調查隊資料編繪,1991)
圖2-13 陝甘寧盆地中下侏羅統延安組四段淡水三角洲沉積層序圖(據魏家庸,1991)
海陸交互相三角洲可分為河控、浪控、潮控三個類型,其中河控三角洲沉積層序中粗碎屑組成頂積層(圖2-14),發育高角度交錯層和單峰式流向,頂部為三角洲平原砂岩和泥炭堆積(圖2-15)。浪控與潮控三角洲不易區分,有待深入研究。
圖2-14 河控三角洲頂積層圖(據魏家庸,1991)
5.濱岸—淺海碎屑岩層序
濱岸帶沉積受大陸與海洋環境共同控制,陸源物質供給充分時形成碎屑沉積,其層序為三種形式:海退式向上變粗層序(圖2-16)、潮道遷移式向上變細層序(圖2-17)和復雜的海進式層序。
上述五種沉積相序對現代沉積物研究具有現實意義。淺層地溫能資源賦存的岩土體以未固結的鬆散層為主,分布廣泛,厚薄不一。對這套岩層用單一的地層學方法研究劃分層位和對比是困難的,用相分析方法,研究相標志和各岩相間的分布規律,可以准確識別環境並預測岩層的延伸,從而為資源分區奠定基礎。
當然,對鬆散層堆積和現代沉積環境的識別還要依據直接的觀察,從航空像片、衛星像片上可以清晰地區分地形地貌和大型環境邊界,如堤岸、沖積扇邊緣等;配合深孔揭露編制縱橫剖面,可以精確地把握區域的岩石地層空間形態。這是對淺層地溫場賦存條件評價的基礎工作。
在實際評價中對鬆散層粒度分布和平面地質地貌填圖是描述區域沉積環境的有效手段。圖2-18是蘇北大潮坪區地質地貌示意圖,從圖2-18上可清晰看出潮上帶、高潮坪、中潮坪、低潮坪區帶的各類沉積物平面分布特點,以此極易辨別沉積物空間延伸形態。
圖2-15 太原西山晚石炭世河控三角洲沉積層序圖(據魏家庸,1991)
圖2-16 向上變粗層序圖
圖2-17 第四紀向上變細層序圖(據魏家庸,1991)
圖2-18 蘇北大豐潮坪區地質地貌示意圖(據魏家庸,1991)
(四)編制綜合圖件
在岩石地層、沉積相調查基礎上,可編制岩相分布平面圖和縱橫剖面圖,全面展示區域岩石地層分布規律,為水文地質條件分析、岩石物性與熱物理性質分析、地溫場研究提供基礎。
7. 鬆散堆積物是如何變成沉積岩的
鬆散堆積物要經過固結成岩作用,才能變成沉積岩。
地回質學專業術語,地質作用中答外力作用的一種。岩石的風化侵蝕物質經過搬運、沉積形成沉積物,經過一定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化學的作用,進而使沉積物固結變硬。
8. 第四系全新世鬆散堆積物是什麼意思
這個主要是體現鬆散堆積物形成的年代,第四紀全新世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地質年代 。
9. 鬆散堆積物是如何變成沉積岩的
鬆散堆積物要經過固結成岩作用,才能變成沉積岩。
地質學專內業術語,地質作用容中外力作用的一種。岩石的風化侵蝕物質經過搬運、沉積形成沉積物,經過一定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化學的作用,進而使沉積物固結變硬。
10. 工程地質問題 1-鬆散沉積物按成因可分為什麼(4個) 2-地表以下岩土體空隙中的非重力水有(3
殘積物、坡積物、崩積物、沖積物。
結晶水、結合水、毛細水。
其對混凝土和鋼筋有腐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