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上的層位分為哪些
A. 地質學上的蓋層區主要包括哪些
蓋層區看你怎麼理解,是應用於什麼對象,如果是大地構造上來講,所謂蓋層區當然也是比較廣泛的,如我國華北地台
B. 常見的地質層有哪些系統類型
關於地下水按含水層介質類型的分類,目前存在著如下兩種分類方案。 第一種分類方案是以俄羅斯和中國為主的一些國家,承襲了原蘇聯水文地質學者的地下水分類的基本觀點,即以含水介質的空隙類型作為劃分地下水類型的基本依據。該種分類的基本觀點是岩石的基本類型和岩石中的空隙類型之間有著完全的對應關系;而一定類型的空隙(包括粒間孔隙、裂隙和溶蝕孔洞)則賦存一定類型的地下水。按照這一觀點,可把地下水劃分為孔隙地下水(鬆散未膠結岩石)、裂隙水(非可溶性堅硬岩石)和岩溶水(石灰岩、白雲岩等可溶性岩石)三種。由於這種分類能直接反應出岩石類型、貯水空隙類型和地下水類型三者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因此這個分類便成為尋找、勘探、評價與開發地下水資源的理論基礎;也被廣泛用於水文地質教科書及各種地下水勘查規程和水文地質科研、生產中。 地下水按含水介質分類的第二種方案,可以歐美國家為代表,即直接以岩石的類型作為劃分地下水類型的依據。例如筆者從美國Davis和Dewiest所著「水文地質學」(1966年)、加拿大、R.A.Freeze和J.A.Cherry出版的「地下水」(1979年)、以色列J.貝爾所著「多孔介質流體動力學」(1979年)、日本山本藏毅所著「地下水水文學」(1992年)等專著中均可見到。書中雖然沒有專門的地下水分類的章節,但這些學者均按照岩漿岩和變質岩、火山熔岩、沉積岩(或進一步分為砂質岩石和碳酸鹽岩)、沖積層、永凍層等岩石類型來描述其中的地下水特徵,或者按岩石類型來命名含水層(如火成岩變質岩含水層,碳酸鹽岩含水層和碎屑岩含水層等等)。這種分類方案的優點是比較直觀,且易於掌握。但是岩石類型繁多,這種地下水分類就未免五花八門,缺少科學的系統性。同時,這種分類也不能反應出地下水貯、導水性質等重要特徵。 比較以上兩種地下水按介質條件的分類方案,顯然按岩石空隙類型的分類更具科學性。但是,近年來,隨著地下水勘探和開發工作的深入,發現這種單一按含水介質孔隙類型的地下水分類方案仍然不夠完善,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岩石類型、空隙類型和地下水類型之間並無絕對的對應關系。例如裂隙空隙並非非可溶性的堅硬岩石所獨有,鬆散岩石中的黃土和某些粘土也存在大量的裂隙空隙;尺寸較大的孔洞空隙也並非可溶性的碳酸鹽岩石所獨有,某些含有可溶質成分的碎屑岩石(如膠結物或角礫為可溶性的角礫岩),甚至於火山熔岩中也存在各種孔洞及管道空間。 (2)在三大基本岩石類型(鬆散岩石、非可溶性堅硬岩石、可溶性岩石)之間存在一些過渡類型的岩石;它們常具有兩種類型的貯水空隙系統(即雙重孔隙介質)。如我國中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系地層中的許多半膠結(半堅硬)的碎屑岩,既有粒間孔隙又有成岩和構造裂隙的存在。亦即,既含有孔隙地下水又賦存有裂隙地下水。前已提出的某些含可溶質成分的碎屑岩,也可能同時具有成岩、構造裂隙和溶蝕裂隙、孔洞以至管道空間,即既含裂隙水又賦存岩溶水。我國西北地區的黃土亦是如此,既是孔隙含水、也是裂隙(垂直裂隙)含水的雙重孔隙介質。在目前以含水層介質類型為基礎的地下水分類中,並未明確這部分過度類型岩石、雙重性質空隙類型地下水的位置。 (3)近年來在地下水勘探、開發中,發現了一些新的貯水空隙類型。如具有十分重大含水意義的基性熔岩中的大尺寸熔岩隧道、堅井和孔室空間,以及某些玄武岩中的大孔洞層(可能為埋藏的火山灰碴),這些空隙和地下水類型在目前通用的地下水介質分類中也沒有位置。以上問題說明,簡單的按照岩石類型和空隙特徵來劃分地下水類型,既不完全符合地下水賦存形式的客觀實際狀況;也不能概括自然界存在的所有地下水類型。因此,對目前廣泛使用的這個地下水分類仍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對三大類地下水的概念,特別是裂隙水的概念也需重新進行定義。
C. 地質分層怎麼分 地下的層位是依照什麼依據分出的地層
地質分層包括來年代分層、岩源性分層、層序地層等幾個方面.年代分層是根據同位素測年、古生物化石組合斷代等,確定地層的分層.岩性分層是根據各時代不同的岩性組合,確定界線.層序地層學是近年來新發展出來的一種地層學分類,根據全球相對海平面升降曲線劃分地層時代.
D. 地球地質共有多少層最表面一層是什麼
地球地質一共有3層,分別是:地殼-地幔-地核,最表層是地殼。
地殼,是地球的表專面層,屬也是人類生存和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場所。地殼實際上是由多組斷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塊體組成的,它的外部呈現出高低起伏的形態,因而地殼的厚度並不均勻。
地幔,地殼下面是地球的中間層,叫做「地幔」,厚度約2865公里,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
地核,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約3400公里。地核還可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層。
(4)地質上的層位分為哪些擴展閱讀:
劃分依據
1、根據各圈層密度和地震波速度與地表岩石或礦物的有關性質對比進行推測。
2、根據各圈層的壓力、溫度,通過高溫高壓模擬實驗進行推測。
3、根據來自地下深部的物質進行推斷。火山噴發和構造運動有時能把地下深部(如上地幔)的物質帶到地表,為我們認識深部物質提供了依據。
4、與隕石研究的結果進行對比。
E. 地層分類有哪些
目前國際上主要把地層分為三大類型。
1、以岩性作為主要劃分依據的岩石地層(岩性地層);
2、以化石作為劃分依據的生物地層;
3、以形成時間作為劃分依據的時間地層或年代地層。
地層分類(stratigraphic
classification)是指根據岩石本身客觀存在的不同特徵或屬性,將組成地殼的岩層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地層。
另外一種意見認為,年代地層也就是生物地層。盡管在年代對比方法上雖然有許多種,但以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齡測定的方法具有普遍意義。並指出,雖然同位素年齡測定是前寒武紀和寒武紀以後的深度變質地層時代對比的重要方法,但它在顯生宙地層的詳細劃分和對比方面,還不夠完善。而古生物(生物地層)的方法,在地質時期劃分和地層的時代對比方面,具有全球的相對同時性。而且,迄今為止,年代地層單位(界、系、統、階)也像生物地層一樣,都主要是以化石作為劃分和對比依據的,因而年代地層也就是生物地層,進而主張把地層分為兩大類型。20世紀中、後期,隨著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和新理論的產生,地層學出現一系列新分支學科,因而地層分類也隨之擴大。目前除以上三大類以外,還出現了以岩石體剩餘磁性方向的變化作為劃分依據的磁性地層;以各種客觀存在的,且易用近代地質地球物理方法追蹤而識別的物理界面(不整合面、地層結構轉換面等)作為劃分標志的層序地層等等。
F. 地層有那些層
什麼是地層?
地層是指在某一地質年代因岩漿活動形成的岩體及沉積作用形成的地層專的屬總稱。(所謂的地層是指在地殼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成層和非成層岩石的總稱。從岩性上講,地層包括各種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從時代上講,地層有老有新,具有時間的概念。)
G. 各元素在不同地層層位中的分布
由表3-2可知:前寒武的長城系和薊縣系相對富集成礦元素As、Sb、Pb、Zn、Ba;古元古界結晶片岩、片麻岩,則富集As、Sb、Pb、Zn、Ni、Ba。
由表3-3可知:Pb元素的含量,在下古生界各層位、各岩性中均大於地殼平均含量(12.5×10-6),為18×10-6~59.01×10-6;Zn 元素的含量,除在志留系碎屑岩中為52.14×10-6(小於地殼平均含量70×10-6)之外,在其餘下古生界各層位、各岩性中也均大於地殼平均含量70×10-6,為78.9×10-6~84.7×10-6;因此,區內下古生界在該區鉛鋅成礦作用中,提供了豐富的Pb、Zn成礦物質來源。
表3-3 西昆侖地區下古生界各元素含量表
註:元素含量單位:Au為10-9,其餘為10-6。(資料來源:湖南有色217隊,1996)
由表3-4可知:區內泥盆系、石炭系碳酸鹽岩、碎屑岩中Pb元素含量(14.23×10-6~28.1×10-6)普遍高於地殼平均含量(12.5×10-6);Zn元素含量以石炭系碳酸鹽岩、碎屑岩中含量最高為(86.7×10-6~88×10-6),高於地殼平均含量(70×10-6)。
表3-4 西昆侖地區泥盆-石炭系各元素含量表
續表
註:元素含量單位:Au為10-9,其餘為10-6。(資料來源:湖南有色217隊,1996)
區內泥盆系、石炭系在該區鉛鋅成礦作用中,也提供了部分Pb、Zn成礦物質來源。
綜合分析,可知在時序演化上:由Ptln-Jx-O-S-D-C,成礦元素Cr、Ni、Co、Mo、Pb、Zn、Cu、Au、As、Sb總體上由高➝低➝高變化;而 Au、As、Sb 由低➝高變化,Pb、Zn則由低➝高➝低➝高交替變化。元素的這種變化反映了不同沉積構造環境變化關系,古元古代處於穩定的克拉通地盾,Cu、Fe等元素同生聚集;到奧陶-志留紀處於海槽環境,利於Cu、Au聚集,特別是火山岩更富集Cu、Ni,到晚古生代大陸棚邊緣開闊陸相淺海環境灰岩相有利於Pb、Zn元素聚集。
元素的豐度值高,表明地質作用使該元素的含量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是成礦有利的一個標志。但元素的富集系數更是衡量其富集成礦的一個重要因素。西昆侖地區不同層位的不同岩性中,各成礦元素豐度及富集系數差異極大(表3-5),如Au在區內奧陶志留系細碎屑岩中和石炭系綠片岩中含呈相對較高,富集系數為1.70~1.62;Pb、Zn在區內石炭系及下古生界中均較富集,其富集系數分別為1.74~2.79和1.16~1.35(除Zn在石炭系綠片岩中為0.89之外),且以下古生界最為富集。這與區內鉛鋅礦床主要產於上古生界之中的事實並不矛盾,相反,它證明了這些鉛鋅礦床(點)在成礦作用過程中,成礦物質是來自於下部地層(下古生界),是在熱液作用下,成礦物質從下古生界運移到了上古生界之中,由於熱液性質的變化而發生沉澱,從而導致成礦元素的局部富集。
表3-5 西昆侖不同層位、不同岩性地層中成礦元素豐度及富集系數表
註:元素含量單位:Au為10-9,其餘為10-6。 (資料來源:湖南有色217隊,1996)
H. γ5代表地質什麼層位
γ代表花崗岩,是侵入體,不是地層
I. 地質上的地層可分為哪六種
看你是根據什麼分了,根據年代劃分的岩石地層單位主要有宇、界、回系、統、時、階答,其中界分為太古界、元古界(下、中、上)、古生界(下、上)、中生界、新生界。每個界內包含若干個系,每個系由若干套系組成,以此類推。比如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奧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你下個地層年代表就一目瞭然了。
若是根據岩性劃分就比較復雜了。不知道你說的地層劃分標準是啥。
J. 地質地層劃分原則
地質歷史上某一時代形成的層狀岩石稱為地層,它主要包括沉積岩、火山沉積岩以及由它們經受一定變質的淺變質岩。從岩性上講,地層包括各種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從時代上講,地層有老有新,具有時間的概念。)地層是地殼中具一定層位的一層或一組岩石。地層可以是固結的岩石,也可以是沒有固結的堆積物,包括沉積岩、火山岩和變質岩。在正常情況下,先形成的地層居下,後形成的地層居上。層與層之間的界面可以是明顯的層面或沉積間斷面,也可以是由於岩性、所含化石、礦物成分、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等的變化導致層面不十分明顯。
地層劃分(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是指對一個地區的地層剖面中的岩層進行劃分,建立地層層序的工作。一般對一個地區的地層剖面,首先根據岩性、岩相特徵進行岩石地層劃分,然後根據系統採集的化石進行生物地層劃分,進而建立年代地層順序。在劃分一個地區的地層時,必須充分參考鄰區已經建立的地層劃分方案,便於地層對比。
劃分原則:岩石地層單位是依據宏觀岩性特徵和相對地層位置劃分的岩石地層體。它可以是一種或幾種岩石類型的聯合。整體岩性一致(岩性均一、或規律的、復雜多變的岩類與岩性的組合),野外易於識別劃分。它是客觀地質實體,而不能用成因或形成年代來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