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黃土是什麼地質

黃土是什麼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1-23 09:00:54

⑴ 黃土高原是什麼地質構造

一、自然地理概況

本實習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北道區東南的西秦嶺地段,中心西北距天水市(秦城區)約41km。其地理坐標為:東經105°56′~106°10′,北緯:34°10′~34°30′。區內包括了以地質地貌為主體的麥積山丹霞地貌和人文景觀區,仙人崖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區,石門山花崗岩峰林地貌景觀區,街子構造溫泉景觀區及折家河流域曲溪(流)景觀區及龍王溝生態保護區。地貌是給予了成因概念的一種地表形態,是內、外地質營力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實習區的主要景觀資源。依據海拔高程、岩石類型、地質作用過程和地貌形態,可分為剝蝕侵蝕中山地貌(I2)、花崗岩型峰林地貌(I3)及紅色砂礫岩丹霞地貌(I4);侵蝕堆積河谷地貌(II),包括黃土復蓋區河谷地貌(II1)、黃土復蓋區河谷階地及牛軛湖地貌(II2)、侵蝕堆積河谷地貌(II3)和曲流及牛軛湖地貌(II4)。

麥積山-石門山實習區橫跨劃分我國南北氣候分帶的秦嶺分水嶺,北鄰渭水,南攜嘉陵,峰水暉映,山川秀美。從東西方向看,麥積山地區又大致處於我國四個巨型地貌或台階(青藏高原-高山、黃土高原-中山、低山丘陵及東部海洋)的第一、二台階轉換部位東測,海拔處於1000~3000m之間。麥積山地區的渭河山及其東西一帶,海拔多超過2000m,石門山為2095m,最高峰為松坪梁,海拔2334m。區內水系如網,自秦嶺分水嶺分別呈南北流向,北側的穎川河,東柯河及毛雨河等呈北北西流向注入渭河。南測的白家河和花廟河呈南南東流向歸並於嘉陵江水系。對比南北水系,有南長北短,南緩北陡,南寬北窄和南清北渾的趨勢和特點,上述特徵均與新生代地質構造活動和沉積物類型不同有密切的成因聯系。

由於地處內陸,遠離海洋,地質地貌特殊,故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在天水氣候區劃中,實習區區屬於溫和、溫涼濕潤區和半濕潤區。實習區地形復雜,山巒起伏,相對高差大,氣候垂直和區域性分帶和差異性明顯。總的氣候特徵是:溫和溫潤,四季分明,冬冷卻無嚴寒,夏熱而酷暑,雨熱同季,光照充裕,構成了遊人進行游園活動和科學考察不可多得的宜人的氣候條件。

二、地質背景

(一)區域地質背景

由中國大陸宏觀構造地質圖(1:4000000)不難看出,麥積山-石門山所在地域在中國大地構造位置上隸屬於中國東西中央造山帶(昆侖—祁連—秦嶺構造帶)與南北中央造山帶(賀蘭—川滇構造帶)兩個巨型構造帶的交接復合部。 區內具有極為豐富而深刻的地質內涵,是國、內外的學界考察和研究的熱點問題地區之一,更是研究探討中國南北自然環境產生差異原因及青臧高原演化和隆升機制的關鍵地帶。

1、沉積變質地層

麥積山-石門山實習區沉積地層發育較全,從時代上看僅缺少太古代、晚元古代、古生代及中生代的部分地層。從成因上講,既有海相沉積,也有陸相沉積及風積物,類型較全。上述地層因受地質構造長期反復活動的響,地層發生不同程度的變質和變形。主要地層及特徵如下。

(1)前長城系(Anch)。分布在渭河兩岸,以北岸為主,近東西走向,斷續延伸,由一套變質較深的片岩、片麻岩和大理岩組成,局部混合岩化。前長城系牛頭河群由於構造復雜、變質較深、出露差、生物化石少,至今時代歸屬仍不統一。據地層接觸關系、變質程度及部分測年資料,對比後暫劃歸前長城系,屬古元古界,形成時代早於19億年。

(2)秦嶺群(Pt1-2qn)。呈弧形見於實習區南部,地層變質深、變形較強烈、由下而上可劃分為下、中、上三個岩段。主要岩性以綠泥石片岩、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大理岩和條狀混合岩為主,夾變質砂岩和混合岩等。秦嶺群形成時代問題爭論較大,一般劃歸為古-中元古界,形成距今約19~9億年間。

(3)古生界(Pz)。區內古生界地層主要出露有下古生界的寒武系、奧陶系及上古生界的泥盆系。但均遭受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產狀多變,地層及岩石較為破碎。主要岩性包括寒武系的片岩、片麻岩、變砂岩,夾大理岩等;奧陶系(區域上可與陝西境內的丹鳳群對比)為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及正常沉積岩組合,中度凹陷變質;泥盆系以中泥盆統的四房灣組和上泥盆統的大草灘群為主,主要岩石類型為變砂岩、石英岩、千枚岩夾含礫粗砂岩、粉砂岩及粉砂質泥岩等。寒武系、奧陶系和泥盆系地層主要見於區內東部,中、南部和西南部。

(4)中生界。中生界地層主要分布在景區及公園的中心地區,以白堊系地層為主,分布面積也較大,次有侏羅系地層極零星見於土橋子一帶。白堊系地層分布面積較大,而且集中,層厚,近水平產出。白堊系地層因構成聞名遐爾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石窟)的載體而進一步被命名為麥積山組(k2m),標准剖面位於土橋子以西的陳家莊-阮家溝一帶。層型剖面厚度大於482.50m。麥積山組岩性主要為一套磚紅色-紫紅色厚層塊礫岩夾砂礫岩及砂質泥岩。

(5)新生界(Kz)。新生界地層在區內出露較為廣泛,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第三系的古近系和新近系為一套磚紅色砂礫岩、粉砂岩及泥岩互層,夾灰綠色泥岩薄層和透鏡體;第四系主要分布在實習區北部及全區各主要河谷內,成因類型以風積黃土為主,次為河流沖洪積層,局部為湖積層。

⑵ 老黃土的新地質名稱是什麼

老復黃土和新近堆制積黃土是堆積年代進行命名的,其中前者在工程建設中的意義不大。根據工程建設的需要,現在將黃土劃分為濕陷性黃土和非濕陷性黃土,濕陷性黃土又細分為自重濕陷性黃土和非自重濕陷性黃土。
新近堆積黃土的名稱還在繼續使用,指沉積年代短,具高壓縮性,承載力低,均勻性差,在50~150kPa壓力下變形較大的全新世(Q4-2)黃土。

⑶ 黃土工程地質性質的介紹

黃土工程地質性質(engineering geological property of loess)是指與黃土分布區工程建設施工及建築物穩定條件密切相關的回黃土的特殊性答質,如黃土的濕陷性、壓縮性、抗剪強度等。

⑷ 形成黃土高原的地質作用是什麼

比較流行的是「風成說」,所以一般說形成黃土高原的地質所用是風的堆積作用。而形成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狀態的地質作用是流水的侵蝕作用。要注意區分。

⑸ 黃土,地質好嗎房子打地基怎麼打

黃土具有一定的直立性,利用這一點在黃土高原地區可以建造窯洞,專但是黃土的主要成分是粘屬土礦物,遇水膨脹,又容易坍塌,具有濕陷性。濕陷性黃土地區以地基處理為主、消除黃土的濕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載力,防止地基濕陷。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有:土或灰土墊層、土樁或灰土樁、強夯法、重錘夯實法、樁基礎、預浸水法等。 簡單說,黃土地區的房屋地基一定要夯實,用重錘長時間擊打,把土層砸結實,必要的時候可以對挖好的地基先用水浸泡使之吸水膨脹,再進行夯實作業

⑹ 地質資料中黃土屬於什麼土

粉砂

⑺ 黃土地區地質概況

黃土高原
(Loess Plateau)
在中國北方,它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連秦嶺,北抵長城,主要包括山西、陝西、以及甘肅、青海、寧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區,面積4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厚50—180米,氣候較乾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黃土高原礦產豐富,煤、石油、鋁土儲量大。
編輯本段北風送土
關於黃土的來源,長期以來,中外學者有過不同的爭論。其中,以「風成說」比較令人信服。認為黃土來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肅、寧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亞等廣大乾旱沙漠區。這些地區的岩石,白天受熱膨脹,夜晚冷卻收縮,逐漸被風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塊、沙子和粘土。同時這些地區,每逢西北風盛行的冬春季節,狂風驟起、飛沙走石,塵土蔽日。粗大的石塊殘留在原地成為「戈壁」,較細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區,聚成片片沙漠,細小的粉沙和粘土,紛紛向東南飛揚,當風力減弱或迂秦嶺山地的阻攔便停積下來,經過幾十萬年的堆積就形成了浩瀚的黃土高原。根據黃土堆積環境的不同,可將我國黃士發育分為三個時期:早更新世,相當於第一次冰期,氣候比新第三紀干寒,發生午城黃土堆積;中更新世,發生第二次冰期,氣候進一步變干,堆積了離石黃土,范圍廣、土層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氣候更加干寒,堆積了馬蘭黃土,厚度雖小,但分布范圍更廣,南方稱下蜀黃土。進入全新世,氣候轉為暖濕,疏鬆的黃土層,經流水侵蝕,形成了溝壑縱橫、梁、峁廣布的破碎地表。
科學在不斷發展,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許多現象是黃土風成學說無法解釋的。譬如,黃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黏土的含量卻從西北向東南遞增,這種自西北向東南的有規律的排列呈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而不是平面模糊過渡。這種疊瓦階梯狀的分布過渡更像是洪水的傑作等等。
為了解黃土高原的「變臉」過程,專家們特意到黃土高原西部甘肅靜寧縣、秦安縣、定西縣等地採集黃土高原6個典型地質剖面的黃土標本,從中獲得了700餘塊孢粉樣本和209塊表土孢粉樣本,這近千份孢粉樣本大約記錄了公元前4.6萬年至今黃土高原植被變遷過程。通過對碳14的測量,在6個典型剖面中共測得年代34個。經過分析,專家們發現,從黃土高原採集的20克樣品中最多分離出孢粉顆粒達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則不足50粒,顯示著4萬多年來,環境和植被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過程。
李春海說,從孢粉的分析來看,發現了松、雲杉、冷杉、鐵杉、櫟、菊科等數十種植物孢粉的記錄,專家們認為黃土高原在最初的時候並不姓「黃」,在4.6萬年的歷史中,有一多半的時間,黃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長,在這段時間里,黃土高原經歷過多次快速的「變臉」———歷經過草原、森林草原、針葉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轉換。
黃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蝕和風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圍的低窪地區堆積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細的顆粒。每當大風驟起,在西部地區便形成飛沙走石、塵土彌漫的景象。被捲起的沙和塵土依次沉降,顆粒細小的粉塵最後降落到黃土高原區域,形成了一條荒涼地帶。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里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⑻ 簡述濕陷性黃土的基本工程地質性質

陷性黃土是一復種特殊性質制的土,其土質較均勻、結構疏鬆、孔隙發育。在未受水浸濕時,一般強度較高,壓縮性較小。當在一定壓力下受水浸濕,土結構會迅速破壞,產生較大附加下沉,強度迅速降低。故在濕陷性黃土場地上進行建設,應根據建築物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濕可能性的大小和在使用期間對不均勻沉降限制的嚴格程度,採取以地基處理為主的綜合措施,防止地基濕陷對建築產生危害

⑼ 黃土地區的主要的工程地質問題是什麼

研究地形的起伏和地面水的積聚、排泄條件,調查洪水淹沒范圍及其發生規律;內
劃分不容同的地貌單元,確定其與黃土分布的關系,查明濕陷凹地、黃土溶洞、滑坡、崩坍、沖溝、泥石流及地裂縫等不良地質現象的分布、規模、發展趨勢及其對建設的影響;
劃分黃土地層或判別新近堆積黃土,應符合規定;
調查地下水位的深度、季節性變化幅度、升降趨勢及其與地表水體、灌溉情況和開采地下水強度的關系;
調查既有建築物的現狀;
了解場地內有無地下坑穴,如古墓、井、坑、穴、地道、砂井和砂巷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