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的地質構造是什麼意思
A. 地質構造基本知識
(一)地質構造和地層
1.地質構造
組成地殼的岩石,在長期的地質作用下,發生變形、變位的形跡,稱為地質構造。例如:由地質作用在岩層中形成的背斜和向斜褶曲、斷層、節理、劈理等斷裂,以及其他的面狀,線狀構造等均勻地質構造,簡稱構造。其成因主要是由內力地質作用造成。
2.地層
地層是指沉積岩、火成岩以及由它們變質而成的變質岩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和一定環境下逐漸形成的層狀岩石。概括地說,地層是一切層狀岩石的總稱。
地層與岩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地層含有時代的概念;而岩層則不具有時代概念。所以地層是研究地殼歷史的依據。對一個地區或不同地區的地層進行劃分和對比,可確定地層的生成順序和時代;還可進一步分析地層形成時的環境,從而就可了解到古代自然地理環境、演化規律以及地殼運動的規律等。
(二)岩層的接觸關系
岩層的接觸關系,是內、外力地質作用的綜合產物。據其成因特徵,可以分整合接觸與不整合接觸兩大類型(圖1-5)。
圖1-5 整合、假整合、不整合形成過程示意剖面圖
O—奧陶系;S—志留系;D—泥盆系;C—石炭系(箭頭代表地殼運動的方向)
1.整合接觸
同一地區的上下兩套岩層,若其產狀一致,在沉積上和生物演化上都是連續的,則這種關系就稱整合接觸。它說明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以相對下降為主,所以發生在上下兩套岩層之間沉積過程是連續的,其間沒有發生過足以引起較長時間沉積間斷的構造運動。如圖1-5中的志留系(S)與奧陶系(O)之間的接觸關系即為整合接觸。
2.不整合接觸
由於地殼運動的影響,使在同一地區的上下兩套岩層間有一明顯沉積間斷,並且在古生物演化順序上也不連續,岩層的這種關系稱為不整合接觸。不整合又可分為平行不整合(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兩種類型。
(1)平行不整合(假整合)
上下兩套岩層間雖然產狀一致,但有明顯沉積間斷、時代不連續(圖1-6)。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是指上下兩套岩層之間有明顯沉積間斷,並以一定角度相交的關系(圖1-6)。
(三)單斜構造與岩層產狀
1.單斜構造
通常把接近水平或傾斜角度小於5°的岩層,稱為水平岩層。原來的水平岩層,由於受地殼運動的影響,使岩層產狀發生變動,造成岩層層面與水平面呈一定角度相交故這類岩層稱為傾斜岩層(圖1-7)。如果在某一地區,出現一套岩層都朝一個方向傾斜,且傾斜的角度又大致相同時,稱為單斜岩層。
圖1-6 岩層的平行不整合(假整合)接觸、岩層的角度不整合接觸
圖1-7 單斜岩層示意圖
2.岩層產狀
岩層的產狀是指岩層的空間位置及其狀態;它是以岩層的產狀要素來確定的。
岩層的產狀要素是指傾斜岩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圖1-8)。只要測量傾斜岩層的產狀要素,就可以確定岩層的空間的位置及其形態,它是研究各種構造特徵及其相互關系的依據。
圖1-8 岩層產狀要素示意圖
AB—岩層的走向;OD'—岩層的傾向;a—傾角
(1)岩層的走向
傾斜岩層的層面與水平面的交線稱走向線(圖1-8)。走向線是一條水平線,其兩端延伸方向稱岩層走向。走向線延伸的兩個方向相差180°,如呈北東—南西方向、北西—南東方向等。
(2)岩層的傾向
層面上與走向線相垂直,且沿岩層傾斜面向下,所引的直線稱為傾斜線,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所指的方向稱岩層的傾向(圖1-8)。傾向表示岩層傾斜的方向。
(3)岩層傾角
傾斜線與其在水平面上垂直投影的夾角稱岩層傾角(圖1-8)。傾斜范圍在0°~90°之間。若傾角近於0°,為水平岩層;若傾角等於90°時,稱為直立岩層;余者統稱傾斜岩層。
(四)褶皺構造
在褶皺構造中,岩層的每一個向上或向下的彎曲稱為褶曲。它是地殼運動所形成的一種常見的地質構造,是褶皺的基本單位。褶皺是由一系列褶曲組合而成的,即岩層受力發生變形,產生一系列連續完整的波狀彎曲稱為褶皺構造。
褶皺構造有背斜和向斜兩種基本類型:①背斜在形態上是岩層向上拱起的褶曲;兩翼岩層相背傾斜,核部為老地層,兩翼為新地層。②向斜在形態上是岩層向下拗陷的褶曲。兩翼岩層相向傾斜,核部為新岩層,兩翼為老岩層。
為了研究和描述褶皺形態和空間展布特徵,我們必須要了解褶皺要素。褶皺要素包括:核部、翼部、轉折端、軸面、軸跡和槽線等(圖1-9和表1-11)。
圖1-9 背斜和向斜在剖面和平面上的特徵、褶皺示意圖
表1-11 褶皺要素
(五)斷裂構造
當岩石受力達到或超過岩石的強度極限時,岩石便產生各種破裂或沿破裂面發生位移,形成斷裂構造。其特點是破壞了岩層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按岩石破裂特點,破裂構造主要分節理和斷層兩大類。
1.節理
岩石破裂後,破裂面兩側岩石沒有發生明顯位移,這種破裂構造稱節理(圖1-10)。
圖1-10 節理
A—縱節理;B—橫節理;C—斜節理
節理是岩石中極為常見的一種構造現象。常成群出現,沿一定方向有規律的排列。節理因所處構造部位不同,其長度、寬度、規格、形狀等差異懸殊,節理裂開情況也各不相同,有的張開、有的緊閉。節理分布密集程序也不相同,主要受岩石性質及受力情況所控制,脆性岩石中的節理要比柔性岩石中發育。
2.斷層
斷層是破裂面兩側岩層,沿著破裂面發生顯著相對位移的斷裂構造,它往往是節理進一步發展而成的,而且在岩層和岩體中廣泛分布。
斷層的基本組成部分稱斷層要素。如斷層面、斷層線、斷盤、斷距和破碎帶(圖1-11)。
圖1-11 斷層要素
斷層面:岩層或岩體受力後發生相對位移的破裂面,稱斷層面。
破碎帶:大斷層的斷層面往往是由一系列的破裂面組成,稱為斷層破碎帶。
斷層線:斷層面與地面交線,稱斷層線;它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曲線。
斷盤:斷層面兩側的岩盤,稱為斷盤。
斷距:斷層面兩側盤相對移動的距離,稱斷距。
B. 地質構造
石家莊市的大地構造,屬山西地台和渤海凹陷之間的交接地帶。在地質構造上主要經歷了太古代末期的阜平運動,下元古代的呂梁運動,中生代的燕山運動和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在太古代和元古代,由於石家莊市是下沉地區,沉積了巨厚的砂岩、頁岩、石灰岩等岩系。震旦紀初期的呂梁運動,太行山山地發生了巨大的褶皺隆起,使太古代、元古代的岩層發生了強烈的褶皺和許多斷裂斷層。呂梁運動以後,石家莊市地殼緩慢的升降運動,主要表現為下沉。因而,在石家莊市又沉積了大量的砂岩、頁岩、石灰岩等岩系,構成了石家莊市的物質基礎。後海水撤退,石家莊市表現為上升運動。到志留紀後期,由於加里東運動的結果,使整個華北產生隆起,從而形成陸地。
新生代初期,由於燕山運動的影響,在石家莊市形成了多處斷裂。石家莊市-元氏-臨城的斷裂帶以及沿現今山區和平原交界處的一系列斷裂層都是這一時期形成的。喜馬拉雅運動的結果,石家莊市表現為大型的斷裂下陷,沿京廣鐵路一線產生了北東向的大斷裂,山區和平原進一步分裂。從此,奠定了目前山區和平原的基本形態。
石家莊市出露地層以太古宇變質岩層為主,古生界、新生界以及第四紀地層也有廣泛分布。太古宇岩系主要分布在行唐、靈壽、平山、井徑、元氏、贊皇一帶,以黑雲母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大理岩為主。新生界第四紀地層在石家莊市廣泛發育,大部分出露於華北凹陷區,少部分出露於山間溝谷、山坡等處,主要由沖積、洪積、殘積物和黃土組成。
C. 地質構造是指什麼
地質構造(簡稱構造):
是地殼或岩石圈各個組成部分的形態及其結合方式和面貌特專征的總稱。構屬造是岩石或岩層在地球內動力的作用下產生的原始面貌。
尺度:
形成構造的構造運動也常稱為地殼運動,地殼運動通常很緩慢,以地質年代作為時間的尺度,但也有快速突變的運動,如火山噴發和地震。 構造的空間尺度有大有小,大的構造帶縱橫幾千千米,小的如岩石片理甚至礦物晶格位錯,但通常所說的地質構造是較大尺度上的。
類型:
構造的類型按構造形成時間可分為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原生構造,指成岩過程中形成的構造。
如岩漿岩的流面,沉積岩的層理等。 次生構造,指岩石形成後在構造運動作用下產生的構造,有褶皺,斷層等等。
D. 地質構造的概念
地質構造的概念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岩層或岩體發生變形或位移專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在層狀屬岩石分布地區最為顯著。在岩漿岩、變質岩地區也有存在。具體表現為岩石的褶皺、斷裂、劈理以及其他面狀、線狀構造。對水工建物築地基的穩定性和滲漏性有直接影響。如褶皺構造核部岩石破碎、裂隙發育,強度低,滲透性較大。閘壩、電站、隧洞等選址時應盡量避開這種地段。選址還應考慮庫區的斷裂情況,較大斷層如伸到庫外,可能會產生庫區滲漏現象。
所謂地質構造是指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動力地質作用下發生的變形變位,從而形成諸如褶皺、節理、斷層、劈理以及其他各種面狀和線狀構造等組成地殼的岩層和岩體,在內外地質作用下(多為構造運動),發生變形和變位後,形成的幾何體,或殘留下的形跡。
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 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而原生構造一般是用來判斷岩石有無變形及變形方式的基準。構造也可分為水平構造、傾斜構造、斷裂和褶皺。
E. 陝西省安康市的地形是怎樣的
安康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於秦嶺地槽褶皺系南部和楊子准地台北部漢回南古路的東北緣,分答別由東西走向的秦嶺地槽褶皺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皺帶復合交接組成。具南北銜接,東西過渡的特點。安康以漢江為界,分兩大地域,北為秦嶺地區,南為大巴山地區,以漢水—池河—月河—漢水為秦嶺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現南北高山夾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點。全市地貌可分為亞高山、中山、低山、寬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種類型。
F. 什麼是地質構造
中文名稱:地來質構造
英文名稱:geological
structure
定義自1:地殼運動中岩層和地塊受力後產生的變形和位移的形跡。反映了某種方式的構造運動和構造應力場。
應用學科:電力(一級學科);通論(二級學科)
定義2:在地殼運動影響下,地塊和地層中產生的變形和位移形跡。地質構造按其成因分為原生構造和次生構造。
應用學科:
水利科技(一級學科);水利勘測、工程地質(二級學科);工程地質(水利)(三級學科)
地質構造是指地殼中的岩層地殼運動的作用發生變形與變位而遺留下來的形態。地質構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時間分為原生構造(primarystructures)與次生構造(secondarystructures或tectonicstructures)。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研究的主要對象。
G. 地質作用,地質構造是什麼意思
地質作用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有: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專,外力作用有屬: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地質構造是地質作用下形成的構造名稱,主要有褶皺和斷層,褶皺有背斜和向斜,斷層主要有地壘和地塹。
H. 什麼是地質構造
構造運動在岩層和岩體中遺留下來的各種構造形跡,如岩層褶曲、斷專層等,稱為地質構造。屬
構造運動是一種機械運動,涉及的范圍包括地殼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方向的構造運動使岩塊相互分離裂開或是相向聚匯,發生擠壓、彎曲或剪切、錯開;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則使相鄰塊體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
I. 陝西安康的地理環境有什麼特色
安康市位於中國中部、陝西省東南部。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嶺主脊,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國土面積23529平方公里,占陝西省面積的11.4%。漢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石泉、漢陰、安康等河谷盆地居中。秦嶺、巴山和漢江構成「兩山夾一川」的自然地貌。安康地緣和區位優勢獨特,位與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東與湖北省的竹山、竹溪、鄖縣、鄖西連接,南與重慶萬州區的城口、巫溪及達州市的萬源縣接壤,北與西安市周至、戶縣、長安和商洛市的柞水、鎮安縣毗連,西與漢中市的佛坪、洋縣、西鄉為鄰,處於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故方誌稱安康為「東接襄沔、西達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市委、市政府駐地漢濱區,原距省會西安市371公里,西康鐵路建成後安康與西安的距離僅為267公里,空中航程僅45分鍾。境內鐵路、公路、航空、航運交通運輸方式齊備,是陝西南部及周邊地區的區域性、立體性交通樞紐和中心城市。
[行政區劃]
全市現轄漢濱區、漢陰、石泉、寧陝、紫陽、嵐皋、旬陽、鎮坪、平利、白河10縣(區)和省級安康生物科技工業園區。2004年底全市總人口295萬人,人口密度為124人/平方公里。其中農業人口254萬,占總人口的87%。全市現有23個民族聚居,其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9.1%,回族佔0.79%,滿、蒙、白、侗、壯、東鄉等21個民族佔0.10%。
[氣候特點]
全市土地面積3529.4萬畝,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現有耕地760萬畝。本市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5.5℃,年降雨量800—1100毫米。日照時數1600—2000小時,無霜期210—270天左右。南北過渡帶的地理環境,使本市資源豐富且呈現南北兼具特色,尤其是生物、水力、礦產三大資源得天獨厚。
[歷史沿革和城市建設]
安康市歷史悠久,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時代,安康夏代屬梁州,商、周時,先成庸國的封地,史稱「上庸」,後屬楚國、秦國。秦惠文王12年(公元前312年)首次在今安康城北設漢中郡西城縣,後幾經變更,建郡改縣,從此,安康市成為陝西省國土的組成部分。漢承秦制,在安康縣設漢中郡治,下設五縣。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郡治遷移至漢中南鄭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5年)曹操攻佔漢中,分漢中郡東部即安康市為西城郡。隸屬漢中郡,直到西漢時期,西城縣一直是漢中郡治所。從此,安康始稱西城縣。自此,標志著安康建城之始。曹魏、西晉設魏興郡,轄七縣。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改安陽縣為安康縣,「安康」之稱始於此。 西魏廢帝三年(公元554年)設「金州」,因月河川道出麩金得金州名。宋元及明清前期仍設金州。明萬曆年十一(1583年)洪水覆沒州城,築新城易名興安州,乾隆年間(1783年)升州為府。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設陝西省人民政府安康專員公署,1979年改為安康地區行政公署,2001撤地建市,設安康市人民政府。
[生物資源]
秦巴地帶是我國生物資源的基因庫,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堪稱南北薈萃之地。全市擁有各種生物物種3300多種,栽培作物60多種,各類動物430種,居全省之首。各類樹種2157種,連樹、香樺、七葉樹、鵝掌楸、楓香樹、黃楊、紅豆杉、銀杏、水杉、三尖杉、樟、楠、檀等為我國稀有或獨有,其中產於鎮坪縣的珙桐(又稱鴿子樹)被稱為250萬年前的活化石,為世界罕見樹種。全市共有野生動物430種,其中鳥類296種,獸類98種,兩棲爬行類36種,魚類80多種,其中有34種列為國家保護珍稀動物。中葯材品種極為豐富,品種達1290多種,其中國家掛牌收購的有600多種,蠶繭、黨參、茶葉、生漆、厚朴、麝香、桐油、木耳、杜仲、板栗、黃姜、黃連、薴麻等傳統大宗林特產品產量在陝西名列前茅,其中生漆產量在全國馳名。本世紀80年代以來,安康市茶葉開發形成產業,新開發的各種名茶暢銷全國,居西北地區之冠,「富硒茶」已成為企業品牌和安康茶文化的代名詞而傳遍華夏。安康還是陝西乃至西北地區最大的蠶絲綢基地,蠶繭產量佔全省80%以上,以絞股藍、皂素、葛根素為主的葯用資源開發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群體。
[水力資源]
安康境內河流密布,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水資源總量佔全省總量的59.5%,人均佔有量是全國平均的1.5倍,是全省的2.6倍。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在境內流長340公里,流域面積23400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
安康市位於秦巴山區,屬秦嶺摺皺系南部揚子准地台北緣,地質構造復雜,成礦條件優越。迄今全市已發現各類礦產65種,產地700餘處。經多年地質工作者的努力,探明儲量的礦種有31種,產地65處。其中儲量大、品質優、市場前景好、開發潛力較大的特色礦產有以下十種。
J. 安康地層分布
安康在大地構造位置上屬於秦嶺地槽褶皺系南部和揚子准地台北部漢南古陸的東北緣,分別由東西走向的秦嶺地槽褶皺帶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皺帶復合交接組成。具南北銜接,東西過渡的特點。
安康以漢江為界,分為兩大地域,北為秦嶺地區,南為大巴山地區,以漢水—池河—月河—漢水為秦嶺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現南北高山夾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點。全市地貌可分為亞高山、中山、低山、寬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種類型。在本市土地面積中,大巴山約佔60%,秦嶺約佔40%;山地約佔92.5%,丘陵約佔5.7%,川道平壩佔1.8%。海拔高程以白河縣與湖北省交界的漢江右岸為最低(海拔170米),秦嶺東梁為最高(海拔2964.6米)。秦嶺主脊橫亘於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於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鳳凰山自西向東延伸於漢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間,形成「三山夾兩川」地勢輪廓,漢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嶺、大巴山主脊與漢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
安康境內的主要山脈有秦嶺的東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龍山、鳳凰山、筆架山。境內最高點鎮坪牛頭店紅星村,海拔2912米,最低點白河縣漢江出境處右岸,海拔168.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