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有哪些中國人是美國地質學會會士

有哪些中國人是美國地質學會會士

發布時間: 2021-03-01 23:19:42

❶ 美國光學學會會士和院士哪個厲害

美國科學院院士比較厲害。學科的學會會士肯定比不上

❷ 郭沫若獎學金的獎學金

新中國第一獎學金
2007年9月15日,新創基金與中國科大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承諾長期資助郭獎,獎金額度被調整為8000元。11月,由於教育部新設的國家獎學金額度為8000元,新創基金執委會決議將該獎由原定的8000元提升至10000元。此項決議考慮了校友特別是歷屆郭獎得主的意見,也有利於維持這個新中國第一獎學金與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獎不可動搖的地位。新創基金錶示,依據與中國科大的共識,不排除繼續提升獎金額度。
郭獎得主群星璀璨,英才代出。吾校菁華,多出其中。據不完全統計,前三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中,有8人擁有14個權威學會會士(或院士)頭銜,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美國地質學會會士、美國聲學學會會士、美國國際計算學會會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首屆郭沫若獎學金15名得主中,有5名擁有7個會士(或院士)稱號。其中就有4名是自動化系的。其中,吳奇(773)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李衛平(776)、付敏躍(776)是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邱建偉(777)是美國物理學會會士;鄧立(778)是IEEE會士、美國聲學學會會士;林間(777)、李獻華(797)是美國地質協會會士;姜濤(796/7911)是美國計算機協會會士、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

❸ 是中科院院士值錢,還是美國物理學會會士(

這個不能用值錢來衡量。
只能說那個更厲害,或說哪個入選的條件要求更高。
應選
院士

❹ 美國物理學會會士和中國院士一樣么

美國物理協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成抄立於1899年,是世界第二大物理學組織,並發表以上十餘種科學期刊,每年舉辦20多項科學會議,約有四萬多會員。
美國物理協會是世界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是中國大陸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群體。

❺ 郭沫若獎學金的業績:得主

—白重恩,79級數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江蘇省南京燕子磯中學,現為 清華大學經濟學系主任,哈佛大學博士 。
—馮平,80級近代力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江西師大附屬中學,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現為美國雷曼兄弟銀行董事總經理.
—楊培東,88級近代化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江蘇蘇州吳縣木瀆中學。從中國科大畢業後進入美國哈佛大學深造,攻讀化學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材料科學家查爾斯·利伯教授。28歲即成為伯克利的助理教授,獨立負責一個實驗室的工作,從事納米材料的研究。同時,他還是勞倫斯·利弗摩爾國家實驗室科學家。最近幾年,楊培東領導的研究小組接連在美國《科學》和英國《自然》等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有關納米材料的高水平論文,他本人多次獲得各種科學獎金和榮譽,成為美國和世界納米研究領域的明星。2007年5月18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以標題《青雲直上》稱贊楊培東的成就。
—程繼新,安徽績溪人,1989級中國科大化學物理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1994年開始在科大碩博連讀,導師朱清時院士,期間曾赴法國巴黎南大學和香港科大做短期研究,1998年獲得博士學位。程繼新是科大最早參加中國與美國數模賽的隊員之一,曾多次在數模賽中獲得佳績。科大在國內首創高年級本科生與研究生出任數模賽教練做法。程繼新曾做為教練率科大92級學生獲得美國數模賽 特等獎。
1998-2000年,程繼新在香港科大做博士後。2000-2003年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2003年被普渡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聘為助理教授。
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特等獎學金;1992-1993年兩次獲得中國數模賽特等獎;1993年獲美國數模賽一等獎。
—魏青橋,89級應用化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河南省河大附中,哈佛大學博士,現供職於惠普公司。
—吳洪開,91級化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江西吉安七中(白鷺洲中學)。吳洪開13歲時考入中國科大,是當年中國科大最小的新生(比少年班最小的新生還小)。200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化學系博士學位,繼而赴斯坦福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05年入選清華大學「百人計劃」,受聘為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也是該系最年輕的教授。
—段鑲鋒,92級應用化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哈佛大學博士,現任職於著名的納米技術公司——Nanosys(納米系統)公司,他是該公司高等技術研究組奠基人之一。段鑲鋒在哈佛求學期間於99年、01年兩度榮獲「MRS全美傑出研究生獎;他和另一科大學子合作完成的納米成果被Science評為01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並名列榜首。他在Nature、Science等頂尖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過多篇論文。 03年他被美國TechnologyReview評為當年的「世界百位傑出青年發明家」之一。
—王惠群,92級地球與空間科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山東省勝利油田一中,哈佛大學博士。現為Harvar-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科學家。
—袁軍華,93級近代物理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江西泰和中學。2005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學位,現為哈佛大學博士後。
—王曦,94級力學與機械工程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江蘇省灌南縣中學,現為哈佛大學博士後。
—向勇,95級力學與機械工程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四川蒲江縣蒲江中學,哈佛大學工程科學博士。
—於冬,95級材料科學與工程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河北邯鄲市一中。現為哈佛大學博士後。
—尹藝,97級物理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江蘇省淮陰中學,現為哈佛大學物理系博士生。
—方英,97級化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天津市一中,現為哈佛大學博士生。
—羅林姣,98級近代物理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湖南邵東縣三中,現為哈佛大學博士生。
—余桂華,98級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福建莆田市一中,哈佛大學博士生。
—李哲峰,99級化學院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來自吉林通化縣七中,現為哈佛大學博士生。
—劉軼群,02級理學院,來自山東省青島市第二中學,哈佛大學博士生。 根據不完全統計,前三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中,有8人擁有11個權威學會會士(或院士)頭銜,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3名;美國物理學會會士2名,美國地質學會會士2名;美國聲學學會會士1名、美國國際計算學會會士(ACM Fellow)一名、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AAAS Fellow)一名。 首屆郭沫若獎學金15名獲得者中,有5名擁有7個會士(或院士)頭銜 。
-吳奇,近代化學系,來自安徽蕪湖第二十中學。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主任,中國科技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院長。吳奇是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
-李衛平,無線電電子學系,來自湖北武漢市洪山中學,首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
-付敏躍,無線電電子學系,來自浙江台州地區溫嶺中學。首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
1987年,付敏躍獲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學位。他現任澳大利亞Newcastle大學電子工程系首席教授,電子工程與計算機工程學院院長(Head of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付敏躍是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
-邱建偉,地球和空間科學系,來自江蘇蘇州市省常熟中學,首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現任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物理和天文系教授。邱建偉即為美國物理學會會士。1987年,邱建偉獲得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鄧立,生物系,來自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師大附中,首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現為微軟雷德蒙研究院主任研究員。鄧立是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美國聲學學會會士。
-林間,來自福建福州一中,第二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
林間自我介紹稱,他出生離地震頻發的寶島台灣一水之隔的福州。父親曾向年幼的林間介紹,家中那盞燈劇烈搖晃,是因為台灣發生了大地震。1970年代中期,地震此起彼伏,整個中國都陷入不同尋常的恐慌之中——林間在學校成了地震觀測志願者。當時,他用日記記錄了一口廢井的水位變化、大地輕微震動,然後打電話向當地的地震台匯報。童年時的業余愛好成為林間此後地震研究生涯的起點——1977年,林間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學習物理與地震學。林間1988年在布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此後又到位於加州Menlo Park的U.S. Geological Survey研究地震地質物理學。林間博士現為美國Woods Hole海洋學研究所研究員。除地震之外,他的研究興趣還包括海底火山等。2007年林間博士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Fellow)。根據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統計,過去十年林間是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地震學者之一。他與合作者Geoffrey King、Ross Stein的一篇論文是過去十年被引用次數最多的論文。
—李獻華,來自南京市化學公司一中。79級地球與空間科學系郭沫若獎獲得者。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同時任中國科學院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李獻華1983年畢業中國科大獲得學士學位,後進入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攻讀研究生,1985年獲得碩士學位,1989年1月獲得博士學位。1989至2005年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工作,期間曾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做訪問學者。 李獻華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華南地幔動力學和地殼演化;中國前寒武紀地質;曾承擔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科技部「973」工程、中科院創新工程等多項科研項目。同時李獻華校友還任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2007年4月29日,李獻華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Fellow)。
—姜濤,來自甘肅蘭州鐵道學院附中。796/7911校友,第三屆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現為美國加州大學河邊分校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1988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1989-2001在加拿大McMaster 大學計算與軟體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計算分子生物學、生物資料庫和演算法設計與分析等,發展了一系列用於序列比對、系統發育分析、比較基因組學和DNA晶元等生物信息學演算法,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發表100餘篇論文,由於他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2006年當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AAAS Fellow)。
2007年12月3日,ACM學會在紐約宣布,38位頂尖科學家當選ACM Fellow,姜濤是其中三位華人之一。 -程藝,77級數學系校友。198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在中國科大攻讀碩士期間曾獲郭沫若獎學金,1987 年,獲英國曼切斯特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89年~1990年,在石溪紐約州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工作。1992年,晉升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系主任。199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1999年1
月起,兼任研究生院院長。2005年,任安徽省教育廳副廳長。2006 年,任安徽省教育廳廳長。
-林晶,80級近代化學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畢業於上海川沙縣建平中學。現為上海市政府信息化委員會副處長(正處級)。
-華同旭,1985年獲得郭沫若獎學金,現為廣東省廣州市教育局局長。
-王曉,1968年出生,畢業於山東青島九中,86級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郭沫若獎學金獲得者。在中國科大期間曾任全國學聯副主席(1990年第21 屆)、安徽省學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生會主席。曾任共青團青島市委副書記,1995年4月任團青島市委書記,1998年4月任團山東省委副書記, 2000年任團中央青工部副部長,2003年任團中央青工部部長,2003年7月在共青團第十五屆一中全會上當選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王洵,江蘇省姜堰市人,1983年以理科總分揚州地區第一名、江蘇省第三名從江蘇省揚州中學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其後先後在中國科大獲得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攻讀碩士期間,獲得郭沫若獎學金。1998年10月起擔任中國科大計算機系副主任。經安徽省委公開選拔,從2002年1月起擔任安徽省信息產業廳副廳長、黨組成員。受中組部委派,於2005年1月至12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學習,獲得公共管理碩士學位;期間9月至11月在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學習。2006年4月擔任蚌埠市副市長。

❻ 李獻華的中科院研究員

學歷:
1985.12 – 1988.12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美國聯邦地質調查所博士研究生 獲博士學位
1983.09 – 1985.12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1979.09 – 1983.07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系地球化學專業 獲學士學位
獲獎及榮譽:
2007年 美國地質學會會士(GSA Fellow)
2006年 中國地質學會「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
2001年 廣東省「丁穎科技獎」
1998年 廣東省「十大傑出青年」
1992年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侯德封獎」
1989年 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二等獎)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華南中生代岩漿作用與構造演化
2、顯生宙斜鋯石Pb/Pb年齡年齡的多接收器離子探針精確測定
3、華南新元古代沉積物源及構造意義
研究方向:
同位素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前寒武紀地質,火成岩成因與超大陸演化
學科類別:
同位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 李獻華博士主要從事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理論、方法以及中國東部地殼演化的研究工作,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創新性研究成果,包括:(1)同位素三元混合模式;(2)華南花崗岩中太古代殘留鋯石的發現;(3)華南地殼增長和構造演化的年代學格架;(4)造山運動和沉積岩的Nd同位素組成急劇變化的偶合關系;(5)華南新元古代地質構造演化及其與Rodinia古大陸聚合-裂解的關系;(6)南中生代岩漿活動、岩石圈伸展構造和地幔地球化學演化。目前正在負責國家「攀登計劃」預選項目、國家「973」項目、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研究工作。在國內外重要核心刊物上發表論著150餘篇,並得到學術界的廣泛引用。主要研究方向是瞄準當前國際大陸動力學研究的最根本問題——大陸岩石圈物質增長、保存、消減和演化,將高精度、高靈敏度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學等研究手段與地質、構造、岩石、礦物、流體地球化學等其他研究方法相結合,選擇華南和南中國海地區,開展大陸岩石圈演化的化學地球動力學研究。

❼ 新華聯科技獎

2014年,評選出13位第三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獲得者,其中楊經綏、趙一鳴、楊振宇、董樹文4人獲得傑出成就獎,獎金每人10萬元;王登紅、姚建新、張勤、張兆吉、章程、肖克炎、張永雙、楊永亮、郝梓國9人獲得突出貢獻獎,每人獎金5萬元。

國土資源部相關司局、新華聯集團和院領導為第三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獲獎者頒獎

1.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

楊經綏: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帶的岩石學和大地構造學研究。在青藏高原的地體邊界、蛇綠岩、活動陸緣板塊體制、地幔岩、周緣造山帶隆升和建立青藏高原地體構造格架以及中國超高壓變質帶等方面取得一些創新性研究成果,並有諸多重要發現:建立和釐定中國西部柴北緣和東秦嶺兩條超高壓變質帶,提出沿中央造山帶存在巨型超高壓變質帶和兩期超高壓變質事件的重要認識;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薩地體中新發現二疊紀高壓/超高壓榴輝岩帶,改變了青藏高原地體格架認識,提出古特提斯洋盆深俯沖的新認識;在西藏、俄羅斯烏拉爾和緬甸等地發現金剛石等深部礦物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新的金剛石產出類型,將其命名為蛇綠岩型金剛石。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於2011年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和美國礦物學會會士。

楊經綏在俄羅斯極地烏拉爾蛇綠岩和鉻鐵礦區開展野外調查

趙一鳴: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研究,是我國鐵礦床和矽卡岩礦床學科帶頭人。通過對十餘個典型鐵礦床解剖研究,並和程裕淇先生等多次合作對中國鐵礦床進行全面深入的總結研究,把我國鐵礦研究提高到國際水平。對我國數十個矽卡岩礦床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首次在湖北大冶鐵礦內接觸帶發現廣泛的鈉交代現象,提出鈉交代現象是矽卡岩鐵礦床的重要找礦標志;發現了岩漿期鎂矽卡岩;首創錳質矽卡岩和鹼質矽卡岩兩類新的交代建造;在我國首次發現了鋁透輝石、含水槍晶石、鎂鐵礦、錳熱臭石等十餘種罕見的交代礦物。主編出版Fe、Cu、Pb-Zn等單礦種資源圖八幅。近年來,在內蒙古正藍旗主持發現、勘查和研究了一個新類型大型銳鈦礦礦床。有關成果獲5項地礦部科技成果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優秀圖書獎。曾獲「全國地礦系統勞動模範」稱號。

趙一鳴(右)在內蒙古正藍旗磨石山銳鈦礦礦床勘探現場

楊振宇在俄羅斯Norilsk考察西伯利亞二疊紀大火成岩省

楊振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大地構造與古地磁學研究,主持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和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973預)科研項目等。對亞洲東部和東南亞三大地塊(中國華北、華南地塊、印度支那地塊)的構造遷移、碰撞和拼合過程,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及擠壓過程中印支地塊早第三紀向東南方向滑移等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從寒武系—奧陶系界線及部分奧陶紀磁性地層學研究,對華北和華南地塊的起源及與岡瓦納大陸的關系進行研究;從下侏羅統磁性地層研究,分析古地磁場倒轉頻率的周期性變化和地核/下地幔的耦合作用等,獲得大量科研成果,產生了重要影響。發表論文140餘篇,其中,國外核心期刊論文68篇。曾獲中國地質學會首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

董樹文: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德國艾爾福特科學院院士,美國地質學會榮譽會士。時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博導,院科技委副主任、學術委副主任;兼任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執委、執行局司庫;國際IGCP科學執行局委員、中國IGCP全委會秘書長、《地球學報》主編等。揭示了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深部控礦規律,指導了深部找礦並取得重大突破;系統提出晚侏羅紀板塊匯聚觀點,重新詮釋「燕山運動」概念;將構造地質與地球物理密切結合,探測造山帶深部結構,揭示深部過程;發起並主持深部探測計劃,開啟我國入地計劃;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在國際上為中國贏得榮譽和地位。共發表論文18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71篇,出版專著4部。先後獲國土資源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獎、安徽省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等。

董樹文在祁連山野外

2.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突出貢獻獎

王登紅: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第一批人選。主要從事礦產地質工作。較為系統地釐定了中國的礦床成礦系列,與課題組同志一起在國內率先系統研究並建立了「中國成礦體系」。出版《地幔柱及其成礦作用》等專著10部,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0多篇。先後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五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等。

王登紅在雲南會澤鉛鋅礦考察

姚建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地層古生物研究,在牙形石生物相及地層對比、青藏與華南高精度定量地層對比、二疊紀—三疊紀之交地質事件與生物大規模更替關系、二疊紀—三疊紀不同相區地層對比、三疊紀地層建階以及造山帶地層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曾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

姚建新在西昆侖考察

張勤研發新型全自動氣體發生原子熒光光譜儀

張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分析儀器研發、標准物質研製、地球化學樣品分析測試方法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工作。研製了勘查地球化學樣品中76種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質量監控系統,為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等大項目的開展奠定了基礎。成果被全國多家地質實驗室推廣採用。發表論文90餘篇,參加制定國家標准1項,行業標准2項,獲實用新型專利6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

張兆吉: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對華北平原地下水系統、地下水形成和演化、土地與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演化、地下水污染特徵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均取得了新進展,部分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成果被評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學會十大科技進展,得到同行專家的認同,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和河北省科技技術二等獎各1項。

張兆吉在雅安震區現場勘查

章程: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岩溶碳循環與全球變化、岩溶地球化學和岩溶作用對比研究等,提出岩溶作用是一種參與短時間尺度碳循環的特殊地質作用;論證了植被恢復(石漠化治理)可顯著改善表層岩溶動力系統條件,為可干預岩溶碳匯潛力估算奠定科學基礎;證實岩溶區地表河流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是岩溶碳匯的重要組成。獲多項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和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

章程考察西班牙南部岩溶

肖克炎: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礦產資源定量預測及勘查評價研究。發展了成礦系列綜合信息礦產預測方法體系,有效指導西藏甲瑪、東天山彩霞山找礦突破;研製了礦產預測評價方法指南和技術要求,指導完成了全國25種礦產潛力預測評價;開發了國內領先礦產預測評價系統,成為礦產預測科技人員和學生標准軟體工具。獲多項國家和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部百名跨世紀科技人才及新世紀千百萬人才工程等獎項和榮譽。

肖克炎考察新疆庫姆塔格鉬礦

張永雙: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工程地質地質災害研究。結合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重大工程規劃和建設,提出了區域構造尺度的地殼穩定性與工程尺度的工程地質穩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思路;提出的工程判別指標得到推廣應用。近年來,探索了內外動力耦合作用成災機理,對高烈度山區防災減災理論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曾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並榮獲「全國抗震救災模範」等榮譽稱號。

張永雙在龍門山地區野外考察

楊永亮: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研究員。長期從事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學和環境地球化學研究。首次在國內開展中國近海海洋環境中二A英類、多溴聯苯醚和多氯萘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生態地球化學研究以及東亞季風區宇宙射線成因核素7Be和10Be地球化學示蹤方法研究,提出末次冰期時黑潮仍流經沖繩海槽的10Be同位素證據以及東亞季風區近地表大氣氣溶膠中7Be濃度年平均值的緯度分布呈現正態分布模式,且在我國中緯度地區達到極大值的觀點。

楊永亮在四川巴郎山高海拔地區採集水樣品

郝梓國: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地質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管理工作,所辦刊物《地質學報》中英文版先後榮獲國家期刊獎、建國60年有影響力的科技期刊等榮譽稱號20餘項;開創性地建成了《中國地學期刊門戶網站》,帶動了我國一批單學科網站的建設,為推動我國地學科技期刊國際化、精品化、網路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先後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新聞出版總署第五屆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建國60年有影響的期刊人和新聞出版行業第二批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

郝梓國在阿斯哈圖石林考察

❽ 國際組織合作

(一)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合作

1.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

2013年6月27日,王小烈書記率團訪問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與自然科學助理總幹事卡隆基(Gretchen Kalonji)博士等舉行會談,就雙方共同關心的國際地球科學計劃(IGCP)、教科文組織地質公園倡議等雙方共同關心的議題進行了交流,並達成諸多共識。中國常駐教科文組織代表團科技一秘田中先生參加會談。

王小烈書記(右二)會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然科學部主要官員

教科文組織專家評估組與國際岩溶研究中心人員合影

2.國際岩溶研究中心(IRCK)

(1)2013年11月25日至26日,中心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其第一個六年建設期的評估。評估組專家認為,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已經成為一個高效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類研究中心。

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認定證書

(2)2013年9月29日,科技部認定「岩溶動力系統與全球變化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為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該中心依託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國際岩溶研究中心。

(3)2013年12月4日、6日,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分別召開第一屆理事會第四次會議和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完成了第二屆理事會和學術委員會的換屆工作,由汪民副部長繼續擔任理事會主席,袁道先院士繼續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

(4)2013年11月17日至29日,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在廣西桂林舉辦了第五次國際培訓班「流域岩溶水文地質調查、動態監測與應用」。來自巴西、奈及利亞等18個國家的21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第五次國際培訓班師生參觀考察桂林寨底岩溶地下水實驗基地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申報成功

2013年11月13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7屆大會批准,同意在中國河北廊坊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建立全球尺度地球化學國際研究中心。中心旨在致力於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全球尺度上的含量與分布、基準與變化研究,為全面了解地球資源分布和全球環境變化提供基礎知識與數據,為政府在礦產資源與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全球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依據,促進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知識共享。

(二)與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合作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簡稱地科聯)常設秘書處於2012年12月遷址中國後,由中國地質科學院負責秘書處日常運行。組織籌辦了國際地科聯第66次執委會會議以及在美國地質學會125周年年會期間舉行的執行局工作會議和地科聯展覽;優化聯絡人資料庫;開發國際地科聯信息管理系統並投入使用;協助加強與入會組織關系;起草了2012年國際地科聯年報。

秘書處在美國地質學會125周年展會上布置的地科聯展台

(三)在國際組織獲榮譽和新任職

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研究員獲美國地質學會榮譽會士(Honorary Fellow)稱號,毛景文研究員擔任經濟地質學家學會(SEG)理事,季強研究員擔任亞洲恐龍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呂君昌研究員擔任亞洲恐龍協會副秘書長,金小赤研究員擔任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執行局委員,劉守偈助理研究員擔任《Gondwana Research》副主編,王巍副譯審擔任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秘書處主任。

董樹文研究員(左二)獲美國地質學會榮譽會士

❾ 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的介紹

美國物理學會每年從全體會員中推選出不超過0.5% 的對物理學有重要貢獻者授予會士稱號,美國物理學會成立於1899年,擁有會員40000多人,是世界上最具聲望的物理學專業學會之一。

❿ 美國經濟地質學家學會會士難入嗎

美國物理協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成立於1899年,是世界第二大物理學組織,並發表以上十餘版種科學期刊,每年權舉辦20多項科學會議,約有四萬多會員。
美國物理協會是世界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是中國大陸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群體。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