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土地地質變硬為什麼

土地地質變硬為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01 23:07:37

① 如何讓堅硬的土地土地變松軟

如果是開農田,先犁地耙地起壟。頭年種早玉米,收玉米後趕在青桿時,用粉專碎機粉碎還田,用旋屬耕機把玉米根打碎,趟地起壟。第二年再種玉米,收完後做法和頭年相同。第三年,小面積分布多種疏菜或豆科植物,收完最好的後,壓青起壟。如此做,堅硬的土地慢慢變松軟。如果土地堅硬到犁耙困難的,用挖掘機起溝壟翻曬,撒雜草籽長出苗後壓青。數年後才能行。

② 土地太硬是缺什麼肥

化肥用多了,土地板結。改用有機肥吧,可以起到疏鬆地質的作用,而且還能改善作物品質,增加產量

③ 沙土地地面硬是怎麼回事

沙土地,地面硬板結,a 缺乏水分,b 缺乏有機物腐殖質。

④ 為什麼下過雨後泥土會變硬

這種細菌易在潮濕的土壤中滋長。因此,就像剛割完草的氣味會讓人聯想到夏天一樣。土壤乾燥時。當然,會發生一些能產生氣味的化學反應?這種常與暴風雨聯系在一起的氣味實際上可以由許多東西引起,化學反應產生的氣味也是在旱季結束後的第一場雨後最為強烈。這些反應產生的味道相比細菌孢子的氣味通常要難聞一些。另外一種氣味是由雨水的酸度產生的,雨後還會有其他的各種味道。雨水和岩石上的油脂發生反應。由於大氣中(特別是城市環境里)存在的化學物質,你們談論的或許並不是同一種味道。這些油脂隨後聚集在岩石等物體的表面,雨水常常呈現一定的酸度。有大量的芳香物質會因雨水的沖擊和濕氣而散發出來,你們兩個都會覺得一場好雨過後。當這樣的雨水與地面上的有機碎屑或化學物質接觸時。這些孢子有一種特殊的泥土味,釋放裡面嵌入的礦物質。其中一種較為怡人的雨後氣味,附著在雨後空氣里的濕氣所形成的氣溶劑(就像空氣清新噴霧劑)中,成長在溫暖潮濕的土壤中。同細菌孢子產生的氣味一樣。這是因為一場大雨過後,地面的化學物質會被稀釋,因此在旱季結束的第一場雨後氣味最為強烈。另外一種雨後氣味來自花草和樹木釋放出來的揮發性油脂。這氣味是如何產生的。與細菌孢子產生的氣味相似。您會發現許多詩歌和啟迪性作品都對此津津樂道。甚至還因其芬芳的香氣而被裝瓶銷售!放線菌是一種典型的絲狀細菌,放線菌會產生孢子,因此不再與雨水發生同樣的反應。不過,在乾燥土壤里產生孢子,並攜帶著油脂以氣態形式在空氣中傳播。這經常會使人聯想到春天,實際上是由細菌產生的。酸雨會沖開土壤,從而被我們吸入。放線菌極為常見,這也是為什麼這種「雨後」怡人氣味如此普遍存在的原因,並與化學物質(例如汽油)發生反應,這就是雨後的氣味並不總是怡人的原因,常使我們聯想到降雨,當您和朋友談論雨後氣味時,在大多數的暴風雨後您也會聞到一定程度的雨後氣味。雨水的沖擊和濕氣將這些微小的孢子升到空氣中,使它們的氣味更加強烈,特別是傾盆大雨後的濕潤空氣對這些顆粒在空氣中的傳播非常有利,就是我們經常在樹林里聞到的那種!以上只是幾種常見的雨後氣味,它們存在於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大多數人都覺得這種氣味清新怡人。潮濕的空氣很容易攜帶這些孢子四處擴散不是泥土哦多數人都注意到雨後的空氣中有種特別的氣味,空氣會清新很多

⑤ 地質是強風化硬還是微風化硬呀

地質是強風化硬。

未風化:岩質新鮮偶見風化痕跡。

微風化:結構基本未變,僅節理面有渲染或略有變色,有少量風化裂隙。

中風化:結構部分破壞,沿節理面有次生礦物,有風化裂隙發育,岩體被切割成岩塊。用鎬難挖,干鑽不易鑽進。

強風化:結構大部分破壞,礦物成分顯著變化,風化裂隙發育,岩體破碎,用鎬可挖,干鑽不易鑽進。

(5)土地地質變硬為什麼擴展閱讀:

風化過程

風化過程十分復雜,通常是幾種作用同時發生,造成岩石的崩解或分解。為方便起見,可把風化作用分為物理(或機械)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

1、物理(或機械)風化

熱脹冷縮是岩石,尤其是熱帶荒漠地區岩石崩解的一個原因。許多不同類型的風化作用,包括粒狀崩解、球形風化、剝離風化及層裂構造,都可用熱脹冷縮的原理來解釋。但是,目前大部分野外證據卻顯示出相反的結論。

粒狀崩解、球形風化、剝離風化和層裂構造都已在遠遠超過太陽熱力影響的地下深處發現。

實驗表明,僅僅依靠受熱和冷卻,風化的效果很小,進程緩慢,而當有水分存在時,則幾乎立即產生影響。雖然一度認為層裂構造是日照作用的產物,但多年來業已承認它們是卸載,即壓力釋放的結果。不過,大量證據表明,卸載假說也並不處處適用。

地殼內的斷層作用和側向擠壓,似乎可以作為層裂的另一種解釋。在副極地地區,頻繁波動於冰點上下的氣溫對地表岩石的影響很大。在這些地區對岩層的詳細觀察,證實了凍融機制的有效性。

2、化學風化

某些鹽類,諸如氯化鈉(NaCl)和石膏(Ca[SO4].2H2O)的結晶作用,也被引證來作為岩石,尤其是乾旱地區岩石崩解的原因之一。樹根的生長無疑能把大量岩塊推開,並擴大原有的節理。甚至地衣的菌絲也能穿透礦物晶體的界面和解理,完成一定的機械崩解。

許多礦物在相當程度上溶解於水。某些礦物,例如食鹽(NaCl)和石膏(Ca[SO4].2H2O)等,能與水發生強烈反應,並溶解於水或形成可溶產物。甚至石英(SiO2),在某種程度上也溶解於水。許多礦物在鹽水中比在淡水中更易溶解。

在許多情況下,溶解作用可能是化學風化的第一階段。由於溶解的礦物質(以及固體微粒)在風化剖面中的位移,形成了富含氧化鐵、灰質、硅質或石膏的不同的層或盤。在世界各地都有大片磚紅土、鈣殼和硅殼的堆積。水及其所含的根和氣體與各種礦物結合形成新的礦物。這些過程稱為水化和水解。

例如,鐵很容易與水和氧結合,形成各種氧化鐵的水化物,許多風化剖面呈黃色或紅色的原因即在於此。所有常見的造岩礦物,除石英以外,由於化學風化(主要是水化和水解)都會轉變為黏土礦物。氧化作用發生於土壤的包氣帶,氧化物是表土中的常見成分。

碳化作用是像長石這類礦物發生風化的中間步驟。碳酸雖是弱酸,但它是自然界的一種有效的溶劑。硅化和脫硅能使一種黏土轉變為另一種黏土。因此,熱帶地區雲母經脫硅化可產生高嶺土和氧化鐵,如果條件有利,還可能進而形成鋁土礦(三水鋁石)。[2]

3、生物風化

穴居動物為其他營力尤其是水分開辟了通道。如同物理風化的情況一樣,化學風化往往也得到生物作用的助力。腐殖酸通常能促進風化。腐殖質往往有助於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從而以各種方式加速風化作用。

⑥ 從田地里挖來的土幹了之後,成了這種塊狀,很硬很硬,得用鉗子夾才能碎,還不是粉狀的,小顆粒形狀

應該是鹽鹼化了,可向當地農業部門咨詢,書上一般建議是加石灰。
鹽鹼化(salinization)

土壤專中屬可溶性鹽分不斷向土壤表層積聚形成鹽鹼土的過程。土壤中積聚有過多的可溶性鹽類(硫酸鈉、氯化鈉、碳酸鈉、碳酸氫鈉及鈣、鎂等)的現象。 主要是人類不合理生產活動造成的。

⑦ 地質是不是越往下石頭越硬

不好說,地殼下部不是還有軟流圈么。其實你這個問題問的很難回答,首先硬這個概念就不清晰。

⑧ 田地里土壤發硬是怎麼回事,

濫用化肥讓土地干硬。
使用生態有機肥。
生態有機肥營養元素齊全,能夠改良土內壤,改善使用化肥容造成的土壤板結;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強土壤保水、保肥、供肥的能力;有益菌進入土壤後生長繁殖過程中產生大量的酶類,可固定轉化游離氮、磷、鉀的養分,利於作物吸收利用;同時,在作物根系形成的優勢有益菌群能抑制有害病原菌繁衍,增強作物抗逆抗病能力降低重茬作物的病情指數,連年施用可大大緩解連作障礙。

⑨ 為什麼說土壤形成過程是生物累積過程和地球化學過程的對立和統一

土壤的本質特徵是具有肥力和自凈能力。因而,從土壤發生學角度來看土壤形成過程實質是

生物累計過程和地球化學過程的對立和統一。母質與生物之間的物質交換,規定和影響著土壤中有機質累積過程的強度和性質;母質與氣候(水分、熱量)之間的物質交換,決定了土壤地球化學過程的進程。它們在成土過程中是對立與統一的,這就構成了推動土壤發生和發展的基本矛盾。土壤形成有兩個重要標志:其一是含腐殖質的結構層次的出現;其二是土體中的有機_無機復合體的形成。正是由於這兩個特徵的出現,才決定了土壤具有活力的機能——肥力和自凈能力。由此可見,在整個土壤形成過程之中,母質與生物之間的物質交換所引起的土壤有機質累積乃是上述基本矛盾的主導方面。

母質與氣候之間物質與能量交換的結果,首先,使堅硬的塊狀母岩逐漸地被轉變成為初具營養條件、疏鬆多孔的母質,與此同時,母質中的礦質黏粒已具有膠體性質,它對分散於母質中的無機營養元素已具有一定的吸收保蓄作用,但這種吸收保蓄作用是非選擇性的和暫時性的。被吸收的營養元素可能在被淋失,而且,無機黏粒的吸收作用,並不能將分散的營養元素集中到土壤表層,使養分豐富起來。只有通過植物,特別是高等植物對這些營養元素的選擇性吸收,合成有機質,並累積於土壤表層,才能使養分在土壤表層不斷地富集起來。
土壤微生物在分解有機殘體的同時合成腐殖質,並與無機黏粒相結合形成有機—無機復合體具有類似生物膠體的功能,即它能隨著溫度變化進行有規律地吸收和釋放養分,以保證植物生物生長發育對養分的需要;它還具有交接的作用,使土壤形成團粒結構,從而改善了生長土壤中的水、肥、氣、熱狀況。

由此可見,物質的生物遷移、轉化,亦即有機質的形成累積與轉化過程,便是土壤及其肥力得以發生發展的主導過程。當然,土壤有機質的形成、累積與轉化過程,是依賴並建立在母質和土壤元素的地球化學過程基礎上的,但兩者的總方向由是相反的。自從地球上出現生物以後,土壤的有機質累積和地球化學兩個過程就同時並存,相互聯系,並以不同的強度相互作用並協同演化著。他們的對立統一,很大程度上決定土體內部的物質能量遷移,規定著土壤組成和性狀,特別是它的肥力狀況。

⑩ 什麼是土地硬化

一、土地硬化的概念

硬化,即通過改變材質使物體由軟變硬。
1. 建築施工上,是指內在平整好的地面上按要容求澆上混凝土;
2 .環境學上,是指土地板結,即土壤表層在降雨或灌水等外因作用下結構破壞、土料分散,而乾燥後受內聚力作用的現象。

二、土地硬化的成因

  1. 混凝土的加入使土地變硬,是指水泥失去可塑性產生明顯的強度並逐漸發展成堅硬的水泥石

  2. 土壤硬化(板結):降雨或灌水等外因作用下;氮肥磷肥等無機肥的過度施加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