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分析地質
⑴ 地質條件分析
地質和水文地質是地熱勘查的基礎資料,是進行地球化學分析研究和部署物探工作的依據。依據基礎地質調查成果,主要分析是否有儲熱層、是否有蓋層、是否有構造斷裂,斷裂的性質和露頭的特徵是什麼?
⑵ 怎麼看地質報告
主要看一些岩層岩土物理力學性質,中風化、微風會之類的,能不能夠承受負載;地下水的分布,深度;有沒有一些例如溶洞、斷層等不利於工程建設的地質不良條件。主要就看這些吧!
⑶ 怎麼看地質圖啊!
全面的地質圖應該有圖例,不同類型的褶皺和斷層有不同的符號表示。如果是為了專考試要自己判斷,屬如果沒有圖就這么和你說估計我說得你也不會明白的。可以多看一些別人標好的圖,觀察地層線的變化,從中總結出經驗就好了。
再簡單些練習:將一組平行線標上年代代表各個地層界線,如由上至下地層變新。
向斜:這組線向上突;背斜:這組線向下凹。
構造發展史的判斷原理:老的構造被新的構造錯斷、彎曲等。比如兩條斷裂,肯定是一條(1號)錯斷另一條(2號),那麼2號是老的,1號是新的。再看這些構造包含那些地層,又被什麼地層所覆蓋,就可以判斷出他們產生的大致年代了。
有些東西自己實在不知道怎麼表達,不好意思了。
⑷ 地質產狀怎麼看呢
傾向235,傾角57
⑸ 如何進行地質構造識別
1.水平岩層的識別
在低解析度的遙感影像上不容易發現水平岩層的產狀這是由於水平岩遭受侵蝕後往往由較硬的岩層形成保護層且形成陡坡保護了下部較軟的岩層。在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上可發現水平岩層經切割形成的地貌並可見硬岩的陡坡與軟岩形成的緩坡呈同心圓狀分布硬岩的陡坡具有較深的陰影而軟岩的色調較淺。
2.傾斜岩層的識別
在低解析度遙感影像上可以根據順向坡(與岩層傾斜方向一致的場面)有較長坡面逆向坡坡長較短的特性岩層的傾向。當順向坡和逆向坡幾乎相等時可以確定岩層傾角在45°左右傾向則不易確定。傾斜岩層經過溝谷的切割在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上常出現岩層三角面(包括弧形面、梯形面)這時根據岩層出露的形態及其與地形的關系可確定岩層的產狀。
3.褶皺及其類型的識別
在遙感影像止褶皺的發現及其類型的確定是建立在對斯性和岩層產狀要素識別的基礎上的。在進行影像分析時應注意不同解析度遙感影像的綜合應用即光在解析度較低的影像上進行總體識別確定褶皺的存在特別是一些規模較大的褶皺的確定然後對其關鍵部位採用高解析度影像進行詳細的識別確定褶皺的類型。褶皺構造由一系列的岩層構成這些岩層的軟硬程度有差別硬岩成正地形軟岩成谷地因此在遙感影像上會形成不同的色帶。為發現褶皺構造首先就要確定這些不向色調的平行色帶選擇其中在影像上顯示最穩定、延續性最好者作為標志層標志層的色帶呈圈閉的圓形、橢圓形、橄欖形、長條形或馬蹄形等是確定褶皺的重要標志。在中低解析度影像上能反映出大的褶皺而在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上不僅能發現較小規模的褶皺而且還可以確定其岩體層的分布層序是否對稱重復具體產狀要素這是確定褶皺存在的重要認識特別是在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上觀察標志層在轉折端的形態有助於識別褶皺的存在及褶皺的類別。
4.斷層及其類型的識別
在影像上不能直接確定地層的新老但可以觀察到岩層的傾向。當逆向坡(陡坡)向外、順向坡(緩坡)向內(向軸線傾斜)時是向斜構造逆向坡(陡坡)朝內(面向褶皺軸)順向坡(緩坡)朝外時(遠離褶皺軸)是背斜構造。當岩層的走向不是很連續時逆向坡往往形成地形三角面這在遙感影像卜是比較直觀的。通常斷層在沒有疏鬆沉積物覆蓋的情況在遙感影像上都有明顯的特徵。斷層是一種線形構造在遙感影像上表現為線性影像。它基本上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線性的色調異常即線性的色調與兩側的岩層色調都明顯不同二是兩種不同色調的分界面呈線狀延伸。當然具備這兩個影像持征的地物不一定都是斷層如山脊、較小的河流、道路、渠道、堤壩、岩層的走向、岩層的界面等等
⑹ 地質分析方法
目前主要是通過以下四種地質分析方法來確定油氣藏形成的時間和期次。
( 一) 根據圈閉形成的時期
圈閉是形成油氣藏的前提,故其形成一定要早於或等於油氣藏形成的時間。因此,可以根據圈閉形成的時間作為油氣藏形成的可能最早時間。
圈閉可以是在儲集層之上蓋層沉積後不久形成 ( 如透鏡狀岩性圈閉) ; 也可以是在儲集層被埋藏相當長的地質時期後經構造運動改造而成。它可以是某一地質時期某一幕構造運動形成的,也可以是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內經多次改造而形成的。
萊復生 ( 1954) 擬定了確定圈閉形成相對時間順序的示意剖面圖 ( 圖 7 -23) 。圖中a - e 為地層時代符號,1 - 7 為圈閉號,1 是 a 上覆泥岩蓋層沉積形成的尖滅型岩性圈閉;2 是造成 b - c 之間不整合的構造變動所形成的斷層圈閉; 3 是 c 沉積後形成的不整合面下的不整合圈閉; 4 是其上蓋層沉積後形成的透鏡型岩性圈閉; 5 ~7 是背斜圈閉,都是在 e沉積後經褶皺而形成的。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圖 7 -23 確定圈閉形成時間順序的示意剖面圖( 據 Levorsen,1954)|a—b 代表地層時代; 1 ~ 7 代表圈閉或油氣藏圖 7 -24 哈西·邁薩烏德區上志留統烴源岩底埋藏歷史及所形成的烴類隨時間的變化( 據 Tissot,1975)
在上述圈閉中所形成的油氣藏,其形成的時間不會早於相應的圈閉。
對於經長期發育、逐步擴大其容積的圈閉,可根據圈閉容積應大於或等於油氣藏容積的原則,對比不同發展階段圈閉容積和現存油氣藏容積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確定油氣藏形成的最早的可能時間。
當油氣藏被斷層切割時,還可以利用斷層與油氣藏的相互關系,通過確定斷層形成的時間,作為油氣藏形成時間的最早或最晚時間的界限。
( 二) 根據烴源岩的主生烴期
在油氣成因、運移等章節中業已指出,烴源岩達到主生烴期時才能大量生成油氣,然後排出。油氣藏形成的時間只能晚於主成烴期,而不可能更早。因此,我們就可以根據烴源岩中有機質演化的地質、地球化學資料,確定主生烴期,並把這個時間作為油氣藏形成的最早時間。
不同油氣區的地質、地溫梯度和地熱歷史有著巨大的差別。富含有機質的沉積物埋藏到達主生烴期的時間相差甚遠。短的只要 10 ~30Ma ( 如美國洛杉磯盆地的上第三系,我國東部盆地的下第三系) ,長的可能要 50 ~100Ma,甚至 300 ~ 400Ma。如阿爾及利亞的哈西·邁薩烏德區上志留統烴源岩,直到石炭紀埋深僅 1000m,還未達到主生油期; 二疊紀上升遭侵蝕,三疊紀重新開始強烈沉降,直到白堊紀末才埋深達 3700m。用數字模擬計算烴類形成數量與地質時代的關系 ( 圖 7 -24) ,說明該烴源岩的主生油期從晚白堊世才開始,第三紀達到高峰。因此,該油氣藏形成的時間最早不可能早於晚白堊世。自早志留世到晚白堊世,共經歷了三億多年。
( 三) 根據油氣藏飽和壓力
飽和壓力又叫起泡點壓力。當石油被天然氣所飽和時,石油的密度最小、浮力大、黏度最小、流動性最強,因而運移聚集作用也最為活躍。這種情況下形成的油藏,其地層壓力應是飽和壓力。油藏的飽和壓力與油藏形成時的埋深有關,因此達到此埋深的地質時期,就是油氣藏形成的時期。
根據飽和壓力推算油氣藏形成時的埋深,可按下式求得: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式中:H為油藏形成時的埋深(m);p為飽和壓力(105Pa),10p為飽和壓力的水柱高(m);ρw為水密度,設為1。
若油藏的飽和壓力為300×105Pa,埋深為3000m,那麼,這就是油藏形成時埋深為3000m時的地質時期,這就是油藏形成的時間。
根據飽和壓力所確定的油氣藏形成時間,似乎比上述方法更直接和准確些。但是,這種方法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條件基礎上的。首先,要求油藏在飽和壓力下形成;其次,在油藏形成後的漫長地質年代裡,油氣的成分和溫度保持不變,否則將會改變其飽和壓力,使計算產生誤差;再次,還要求油氣藏形成後其上覆地層不遭受侵蝕。上述條件對一般油藏來說,是不易完全具備的。因此,它也是一種概略的方法。
(四)根據圈閉容量
假設氣藏形成時天然氣充滿圈閉容積,而在其後的整個地質時期內圈閉容積和溫度保持不變,並維持在較低的壓力下,同時氣藏中的天然氣也沒有滲漏和散失;那麼,氣藏中氣體的體積與壓力之間的關系,需符合波義耳定律,即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式中:p0、V0分別為氣藏形成時的地層壓力和氣體體積;p1、V1分別為現時氣藏的地層壓力和氣體體積。根據假設,則V0可以圈閉的容積表示之。又因H=10p0或p0=1/10H,則
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式中:p1、V1、V0都是可以測定或計算求得的參數,H可根據這些參數算出。確定出氣藏形成時的埋深(H)後,就可按上述步驟確定氣藏形成的地質時期。
但是,這種方法同樣是建立在一系列難以完全滿足的假設基礎上,因而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程度,有時甚至是較大程度的誤差。不過,在綜合分析時仍不失參考價值。
地質分析法除了上述方法外,還可根據地層發生區域性傾斜的時期確定油氣藏形成的時期等。
值得注意的是,地質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加以選擇應用,最好是進行多種方法的綜合對比和分析,這樣可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⑺ 如何看地質地形圖
首先是讀框外的內容:包括閱讀圖名、比例尺、圖例和地層柱狀圖。通過這一步,我們就可以了解圖幅區的地理位置、范圍大小和制圖精度。特別是可了解本區有哪些時代的地層、岩石類型、岩性特點、地層接觸關系,即對地質圖幅有一總體的概念。
第二步是讀圖框內的內容 在深入分析圖的各個細節之前,首先要大致將地質圖的內容通讀一遍。在通讀時,先根據地形等高線、水系及標高點的分布情況,了解本區的地形特點、山脈、水系分布的主要方向,地形和岩性、構造的關系,然後對照圖例了解各時代地層的分布和產狀,主要褶皺和斷層構造的分布方向,岩漿岩體的分布和產狀等,查明本區總的地質構造輪廓。在這基礎上,便可對地層、褶皺、斷層、岩漿岩、變質岩及礦產等方面的細節,逐一按步進行詳細分析。
第三步是綜合歸納和提出問題 地質圖中的地質構造不是孤立的東西。這些地質現象是這個地區歷史演變發展的結果,實質上說是這個地區所經受的各種地質作用的結果。因此,它們之間是有著密切聯系的。通過對地質現象逐一的分析之後。應該進一步找出這些地質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分析它們是怎樣演變發展成現在所見的情況,即綜合本區的地質發展概況。最後提出問題。
(7)怎麼分析地質擴展閱讀
大部分地質圖上都用一定的符號表示出斷層的產狀要素和斷層類型;在沒有用符號表示斷層產狀及類型的地質圖上,也畫出了斷層線。此時,首先要注意斷層的大致傾向及傾角,然後判斷兩盤相對位移方向。關於斷層的存在,我們還可以撇開斷層符號來檢驗。
當地質圖上某一地層界線沿走向突然中斷,說明該處有傾向斷層或斜交斷層存在;如圖面上沿地層傾向發現地層有不正常的缺失(這從與地層柱狀圖的比較可以鑒別),或不對稱的重復出現,則往往有走向斷層存在。
在上述褶皺、斷層構造判讀時,參閱所附圖切地質剖面圖是有益的,但本次實習應側重於根據地質圖面的判讀。
⑻ 怎麼分析中國地質概括
這個問題太大,你說一下你的側重點!
⑼ 怎樣看地質剖面圖
看地質剖面圖的話,主要看高度等高線就是同一個高度。
⑽ 地質報告怎麼分析
網上資料來,希望對你有多源幫助
第一章緒言,實習地區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狀況、實習的任務、目的、要求、人員的組成及實習時間等。
第二章 地層 首先簡述實習地區出露的地層及分布的特點,然後按地層時代自老至新進行地層描述。分段描述各時代地層時應包括分布和發育概況、岩性和所含化石、與下伏地層的接觸關系、厚度等(附素描圖)。
第三章岩石 描述各種岩體的岩石特徵、產狀、形態、規模、出露地點、所在構造部位以及含礦情況
第四章 構造 概述實習地區在大一級構造中的位置和總的構造特徵,分別敘述實習區的褶皺和斷裂。 褶皺:褶皺名稱(如玉皇山向斜),組成褶皺核部地層時代及兩翼地層時代、產狀、褶皺軸向、褶皺橫剖面及縱剖面特徵(附素描圖、剖面圖) 斷層:斷層名稱、斷層性質,上盤及下盤(或左右盤)地層時代,斷層面的產狀,斷層 證據闡述褶皺與斷裂在空間分布上的特點。
第五章地質發展階段簡述 根據地層的順序、岩性特徵、接觸關系、構造運動情況、岩漿活動過程等說明本區地質歷史上有那些階段。每階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徵。
第六章其它方面,包括外動力地質現象。 最後,說明實習後的體會、感想、意見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