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耕地質量以什麼為主
❶ 什麼是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是指已經被人類所利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被人類利用的土地。土地資源既包括自然范疇,即土地的自然屬性,也包括經濟范疇,即土地的社會屬性,是人類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
土地資源指目前或可預見到的將來,可供農、林、牧業或其他各業利用的土地,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料和勞動對象,具有質和量兩個內容。在其利用過程中,可能需要採取不同類別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資源具有一定的時空性,即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技術條件下,所包含的內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積沼澤因漬水難以治理,在小農經濟的歷史時期,不適宜農業利用,不能視為農業土地資源。但在已具備治理和開發技術條件的今天,即為農業土地資源。由此,有的學者認為土地資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屬性和經濟屬性兩個方面。
土地資源是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以被人類利用的土地,是一個由地形、氣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也是人類過去和現在生產勞動的產物。因此,土地資源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是「財富之母」。土地資源的分類有多種方法,在我國較普遍的是採用地形分類和土地利用類型分類:
(1)按地形,土地資源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這種分類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礎。一般而言,山地宜發展林牧業,平原、盆地宜發展耕作業。
(2)按土地利用類型,土地資源可分為已利用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工礦交通居民點用地等;宜開發利用土地如:宜墾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澤灘塗水域等;暫時難利用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這種分類著眼於土地的開發、利用,著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評價已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生產潛力,調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以及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方向途徑,查明目前暫不能利用土地資源的數量、分布,探討今後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對深入挖掘土地資源的生產潛力,合理安排生產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學依據。
它有如下7個特徵:
(1)土地資源是自然的產物。
(2)土地資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動。
(3)土地資源的區位存在差異性。
(4)土地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
(5)土地資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續性。
(6)土地資源的經濟供給具有稀缺性。
(7)土地利用方向變更具有困難性。
我國的內陸土地面積為960多萬平方千米,在世界上繼俄羅斯、加拿大之後居第三位。
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國耕地12208.27萬公頃;園地1154.90萬公頃;林地23574.11萬公頃;牧草地26214.38萬公頃;其他農用地2553.09萬公頃;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601.51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30.85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359.87萬公頃;其餘為未利用地。與2004年相比,耕地面積減少0.30%,園地面積增加0.31%,林地面積增加0.30%,牧草地面積減少0.21%,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面積增加1.11%,交通運輸用地面積增加3.37%,水利設施用地面積增加0.26%。2005年全國耕地凈減少36.16萬公頃。其中,建設佔用耕地13.87萬公頃,另外,查出往年已經建設但未變更上報的建設佔用耕地面積7.34萬公頃;災毀耕地5.35萬公頃;生態退耕39.04萬公頃;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23萬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0.67萬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面積為建設佔用耕地的144.56%。
全年新增建設用地43.2萬公頃。其中,新增獨立工礦(包括各類開發區、園區)建設用地15.11萬公頃,新增城鎮建設用地9.82萬公頃,新增村莊建設用地6.66萬公頃,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用地10.76萬公頃。
切實加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明確各省(區、市)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負責。會同農業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建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六部委制定下發《關於進一步做好基本農田保護有關工作的意見》。下發《關於開展設立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工作的通知》,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全面提升基本農田保護工作水平。下發《關於加強和改進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通知》和《2005年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指南》。全年共備案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1326個,項目建設總規模129.12萬公頃,其中,位於糧食主產區項目個數和建設規模分別佔47%和53%。下發《關於開展補充耕地數量質量按等級折算基礎工作的通知》,採用更加嚴格的措施改進耕地佔補平衡工作。
大力推進節約集約用地。開展全國存量用地調查,查明到2004年底,全國城鎮規劃范圍內共有閑置土地7.20萬公頃,空閑土地5.48萬公頃,批而未供土地13.56萬公頃,三類土地總量為26.24萬公頃,占城鎮建設用地總量的7.8%。切實執行建設用地「六個不報批」和「八個必須」要求,核減建設用地4631.9公頃。總結和大力推廣100個節約集約用地典型,制訂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新政策。從嚴控制土地供應總量,嚴格審核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等24個。
土地管理為經濟建設服務。全年審批建設用地34.68萬公頃,其中國務院批准用地14.93萬公頃,省級批准用地19.75萬公頃;工礦倉儲、住宅等分批次建設用地16.00萬公頃,交通運輸、水利設施等單獨選址建設用地18.68萬公頃。
土地管理基礎業務建設明顯加強。《土地利用分類》國家標准已正式報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制定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方案。18個省(區、市)開展土地更新調查,1526個縣(市)建立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庫,城市市區地籍調查完成82.24%。國有土地使用證發證率達76.38%,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發證率達33.19%,集體土地使用證發證率達70.69%。25個省(區、市)開展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工作,其中13個省(區、市)通過驗收。
完善土地市場體系和制度。繼續擴大土地有償使用覆蓋面。繼續完善國有土地出讓制度。全國共出讓土地面積16.32萬公頃,出讓價款5505.15億元。其中,招拍掛出讓面積和出讓價款分別為5.72萬公頃和3920.09億元,分別占出讓總面積和總價款的35.06%和71.21%。加強土地儲備制度建設。加強土地市場監測和地價管理。根據1000多個縣(市、區)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結果,土地供應來源結構56%屬於存量用地,44%屬於新增用地;用途結構43.33%屬於工礦倉儲用地,30.56%屬於房地產開發用地,26.11%屬於其他用地;房地產開發用地中,商業服務業用房佔29.2%,普通商品住宅佔48.7%,經濟適用房佔9.3%,高檔公寓佔0.2%,其他住房佔12.6%。系統提出房地產市場土地供應政策。
目前我國土地問題嚴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植被破壞。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蓋率達13.9%。盡管新中國成立後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採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地被侵佔,1984~1991年全國年均達837萬畝,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鹼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
2.土地退化。我國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較為嚴重的國家,近十年來土地沙漠化急劇發展,20世紀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積為1560平方千米,20世紀70~80年代年均擴大到2100平方千米,總面積已達20.1萬平方千米。多年來我國初步治理了50多萬平方千米,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79萬平方千米。我國的耕地退化問題也十分突出。如原來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帶,土壤的有機質已從原來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應不小於3%)。同時,由於農業生態系統失調,全國每年因災害損毀的耕地約200萬畝。
我國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多,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超過262.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積為168.9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和東北等13個省區市。
荒漠化及其引發的土地沙化被稱為「地球潰瘍症」,危害表現在許多方面,現已成為嚴重製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環境問題。據統計,我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相當於1996年西北五省區財政收入總和的3倍,平均每天損失近1.5億元。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共有1000萬公頃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糧食損失每年高達30多億千克。在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許多農田因風沙毀種,糧食產量長期低而不穩,群眾形象地稱為「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籮,蒸一鍋」。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30年間流沙壓埋房屋2200多間,近700戶村民被迫遷移他鄉。
目前我國耕地的特點是:
1.人均耕地面積小我國雖然耕地面積總數較大,但人均佔有耕地的面積相對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1/4。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積大於0.13公頃的省、自治區,主要集中於我國的東北、西北地區,但這些地區水熱條件較差,耕地生產水平低。相對自然和生產條件好的地區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廣東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積小於0.07公頃,有些地區如上海、北京、廣東和福建等甚至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人均0.05公頃的最低界限。該組織認為低於此限,即使擁有現代化的技術條件,也難以保障糧食自給。
2.分布不均勻綜合氣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國耕地大致分布在東南部濕潤區、半濕潤季風區、西北部半乾旱區、乾旱內陸區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區。東南部濕潤區和半濕潤季風區集中了全國耕地的90%以上。
3.自然條件差我國耕地質量普遍較差,其中高產穩產田佔1/3左右,低產田也佔1/3。其中澇窪地有約400×104公頃,鹽鹼地有約400×104公頃,水土流失地670×104公頃。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於污水灌溉和大面積施用農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嚴重,都加劇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這一特點使我國耕地面臨的壓力是巨大的:中國依靠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項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成就。但另一方面,這一現實也表明中國耕地資源面臨的嚴峻形勢,耕地不足是中國資源結構中最大的矛盾。
總之,中國單位面積耕地的人口壓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耕地的保護。
❷ 中國耕地面積2019
DC
❸ 2016農村土地新政策
土地政策指的是國家根據一定時期內的政治和經濟任務,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和管理
方面規定的行動准則。它是處理土地關系中各種矛盾的重要調節手段,一般包括地權政策、土地金融政策和土地賦稅政策等。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征地越來越
多,農民的土地補償又進入了新一環節的窘境,農村征地賠償標准又是怎麼計算的呢?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具體的內容,供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為了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為人民建設更美好安寧的家園,方便交通,充分發揮現代交通工具的便捷,用時間縮小邊遠地區的距離,實現城鄉一體化,希望廣大人民群眾支持配合,特製定本條例。
(一)征地補償
1、徵收耕地補償標准
旱田平均每畝補償5.3萬元。
水田平均每畝補償9萬元。
菜田平均每畝補償15萬元。
2、徵收基本農田補償標准
旱田平均每畝補償5.8萬元。
水田平均每畝補償9.9萬元。
菜田平均每畝補償15.6萬元。
3、徵收林地及其他農用地平均每畝補償13.8萬元。
4、徵收工礦建設用地、村民住宅、道路等集體建設用地平均每畝補償13.6萬元。
5、徵收空閑地、荒山、荒地、荒灘、荒溝和未利用地平均每畝補償2.1萬元。
(二)其他稅費
1、耕地佔用稅,按每平方米2元計算。
2、商品菜地開發建設基金,按每畝1萬元計算。
3、征地管理費,按征地總費用的3%計算。由國土資源部門嚴格按有關規定使用。
4、耕地佔補平衡造地費,平均每畝4000元,統籌調劑使用,省國土資源廳負責監督驗收。
(三)征地工作程序
1、告知征地情況。
2、確認征地調查結果。
3、組織征地聽證。
4、簽訂征地補償協議。
5、公開征地批准事項!
6、支付征地補償安置費。
(四)房屋地上物補償標准
1、房屋補償標准
樓房(二層以上)每平方米補償3300元。
搗(預)制磚砼結構房屋每平方米補償2800元。
磚瓦房每平方米補償2400元。
平(草)房每平方米補償1900元。
2、其他地上(下)附著物補償標准
倉房每平方米補償920元。
室外水泥地坪每平方米補償165元。
沼氣池每個補償4600元。
廁所每平方米補償190―300元。
豬雞舍每平方米補償150―260元。
塑料大棚每平方米補償165―280元。
菜窖每平方米補償180―330元。
磚石牆每延長米補償190元。
格柵(含工藝格柵欄)每延長米補償450元。
大門樓每個補償2400元。
飲用水井(含壓水設備)每眼補償1000元。
農家排灌水井(含泵水設備)每眼補償15000元。
排灌大井(含設備)每眼補償3萬元。
排水管(塑料管、鑄鐵)每延長米補償80―150元。
電話移機補助費每戶200元。
有線電視遷移補助費每戶300元。
墳每座補償5000元。
3、異地安置補助費(包括宅地、配套設施、租房費等)每戶2萬元
(五)徵佔林木補償標准
1、林木補償標准
⑴楊、柳、榆、槐樹林木補償費
1―3年平均每畝補償6000元;
4―13年平均每畝補償12000―36000元;
14―20年平均每畝補償60000-80000元;
21年以上平均每畝補償32000元。
⑵柞樹林木補償費
1―3年平均每畝補償12000元;
4―20年平均每畝補償18000―30000元;
21―50年平均每畝補償44000―600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畝補償24000元。
⑶紅松林木補償費
1―3年平均每畝補償12000元;
4―20年平均每畝補償20000―31000元;
21―40年平均每畝補償56000―62000元;
41―70年平均每畝補償168000元;
71年以上平均每畝補償126000元。
⑷落葉松林木補償費
1―3年平均每畝補償150000元;
4―20年平均每畝補償180000―250000元;
21―50年平均每畝補償60000―130000元;
51年以上平均每畝補償110000元。
2、村民房前屋後林木補償標准
一般林木(楊柳榆槐等)
幼齡林(1―10年生)平均每株補償35-65元;
中齡林(11―20年生)平均每株補償220―300元;
成熟林(21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350元。
3、森林植被恢復費
用材林、經濟林、薪炭林、苗圃地每畝120000元;
未成林每畝86600元;
防護林、特種用途林每畝63360元、國家重點防護林和特種用途林每畝76670元;
疏林地、灌木林地每畝50000元;
宜林地、採伐跡地、火燒跡地每畝43340元。
4、林業設計費按林地、林木和森林植被恢復費總和的3%收取.
(六)果樹補償標准
1、蘋果樹
培育期(1-5年)平均每株補償150-220元;
初果期(6-8年)平均每株補償300-450元;
盛果期(9-25年)平均每株補償600-18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900元。
2、梨樹
培育期(1-5年)平均每株補償45-120元;
初果期(6-8年)平均每株補償150-300元;
盛果期(9-25年)平均每株補償1900-220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1200元。
3、桃樹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補償45-90元;
初果期(4-8年)平均每株補償150-280元;
盛果期(9-20年)平均每株補償350-680元;
衰果期21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280元。
4、葡萄樹
培育期(1-2年)平均每株補償30-55元;
初果期(3-5年)平均每株補償40-150元;
盛果期(6-11年)平均每株補償150-330元;
衰果期12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190元。
5、棗樹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補償30-80元;
初果期(4-8年)平均每株補償50-120元;
盛果期(9-30年)平均每株補償520-130元;
衰果期31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680元。
6杏樹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補償45-185元;
初果期(4-7年)平均每株補償200-310元;
盛果期(8-35年)平均每株補償500-16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980元
7、板栗
培育期(1-4年)平均每株補償45-95元;
初果期(5-7年)平均每株補償190-210元;
盛果期(8-35年)平均每株補償50-1600元;
衰果期36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860元。
8雜果樹
培育期(1-3年)平均每株補償25-50元;
初果期(4-10年)平均每株補償80-130元;
盛果期(11-25年)平均每株補償130-280元;
衰果期26年以上平均每株補償140元。
(七)電力設施動遷補償標准
1、低壓線路改移(0.4kv)每公里補償30000元;線路加高木桿平均每根1000元,砼桿平均每根1500元(含金具、線、佔地、稅金等費用)。
2、高壓線路改移(10kv)每公里補償47000元;線路加高砼單桿平均每根6000元,砼h桿平均每基8000元(含金具、線、佔地、稅金等費用)。
3、高壓線路加高(66kv):砼單桿平均每根5500元,砼h桿平均每基8000元,砼a桿平均每基10000元,鐵塔平均每基10萬元(含金具、線、佔地、稅金等費用)。
4、高壓線路加高(220kv以上):砼雙桿平均每基2萬元,鐵塔平均每基20萬元(含金具、線、佔地、稅金等費用)。
(八)郵電通訊設施動遷補償標准
1、電話線路
木桿平均每根(含話線橫擔瓷瓶等)1000-2000元;
砼桿平均每根(含話線橫擔瓷瓶等)1500-3000元。
2、架空光(電)纜
木桿平均每根500元;
砼桿平均每根1000元;
光(電)纜每米50-150元。
3、地下電纜
電纜、光纜每米100-200元。
(九)農田灌溉水利設施動遷補償標准
採取工程修復和補償相結合的原則,按成本價適當補償。
1、農村小型水庫
水庫水面(灌溉與養殖兼用)每畝補償19000元;
水庫水面(灌溉)每畝補償16000元;
水庫荒灘每畝補償300元。
2、農田灌溉水利設施
小型閘門(砼結構)每個補償15000-20000元;
排灌乾渠堤壩每延長米補償80元。
(十)廠礦企事業單位動遷補償標准
國有和集體所有制的廠礦企事業單位的動遷,考慮實際損失給予適當的補償。辦公用房參照民房動遷標准;廠房等生產設施按重置折舊計算,適當考慮停工搬遷損失費用。
(十一)施工運輸道路補償標准
凡工程施工指定的鄉村運輸道路,施工期間由施工單位負責維修養護,工程竣工後按補償標准由各市組織修復。鄉村道路(瀝青路面)視取料難易、路面寬度情況,每公里補償20-35萬元。
鄉村道路(砂石路面)每公里補償9萬元。
鄉村道路(土路面)每公里補償4萬元
(十二)鄉村道路和田間作業道補償標准
考慮農民群眾生產和生活需要,確需修建的鄉村道路連接線和田間作業道,按補償標准由各市組織實施。
村道路連接線(砂石路面)每公里補償12萬元(含征地費用、簡易構造物)。
鄉村道路連接線、田間作業道每公里補償8萬元
(十三)征地及動遷不可預見費
按簽訂的征地和動遷補償投資協議中所核定總費用的5%計算。不可預見費由建設單位負責使用,主要用於因工程設計變更引發的擴大征地和地上附著物動遷的補償;
工程設計時沒有發現,征地動遷協議中沒有列入的不可預見的地下構造物動遷補償;因國家政策性調整及不可抗拒的地震災害等不可預見項目的補償。涉及征地的不可預見項目,由省交通廳和省國土資源廳共同核定。
(十四)各市動遷辦公室管理費
按省市簽訂的動遷補償投資協議中所核定的總費用的3%計提。
各市動遷辦公室為臨時性機構,主要負責高速公路建設項目拆遷地上、地下附著物和地方協調工作。市動遷辦公室應嚴格按有關規定包干使用,不得超支。
(十五)高速公路佔地賠償――林地補償費計算方法
一苗圃地補償費計算方法
苗圃地補償費=該苗圃前三年年平均產值(公頃)苗圃地面積(公頃)補償倍數
註:補償系數=臨時佔地(指佔用期二年以下,下同)為每年2.5--5倍;永久佔用(指佔用期三年以上,下同)為10--25倍。
二國有其它林地補償費計算方法(不含苗圃地)
其他林地補償費=所在鄉(鎮)農田地前三年年平均產值(公頃)林地面積林種補償系數
三集體其它林地永久佔地補償費計算方法(不含苗圃地)
集體其他林地永久佔地補償費=所在鄉(鎮)旱田地前三年年平均產值(公頃)林地面積補償倍數(6至10)
四集體其它林地臨時佔地補償費計算方法(不含苗圃地)
集體其他林地臨時佔地補償費=所在鄉(鎮)旱田地前三年年平均產值(公頃)林地面積補償倍數(佔用期一年為1.5-3倍,佔用期二年為5倍)
(十六)對拆遷特困戶和喪失勞動能力沒有生活來源的殘疾人的房屋,由拆遷人按以下規定給予照顧:
1、對拆遷持有有效《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的住戶,其拆遷貨幣補償款低於5.5萬元的,按5.5萬元給予貨幣補償。
2、對拆遷持有有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證》的住戶中的殘疾人,其持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證》標明殘疾標准
程度為一級、二級的聽力、語言、肢體殘疾的和標明視力、智力、精神殘疾的,在第一條的基礎上,再給予補助1萬元照顧。
(十七)對於特殊情況參照有關規定,依照現行當地物價市場,由省市主管部門舉行聽證會,與業主協商處理。
(十八)經濟建設是民生工程,要徵得人民理解與支持,掀起全民建設家園的氛圍,不得強制進行,若有對群眾有威脅,恐嚇甚者暴力行為,直接追究負責官員責任。
❹ 什麼叫耕地地力補貼
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就是原來的農業三項合並的一種新型的耕地補貼。
耕地地力保護補貼以綠色生態為導向,推進農業「三項補貼」由激勵性補貼向功能性補貼轉變、由覆蓋性補貼向環節性補貼轉變,提高補貼政策的指向性、精準性和實效性。
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是近年來有關農業補貼的一個新詞。隨著2016年國家全面推行農業「三項補貼」政策改革,將以往的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合並為「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並且將目標調整為支持耕地地力保護和糧食適度規模經營。
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象原則上為擁有耕地承包權的種地農民,將直接發放給農民的補貼與耕地地力保護掛鉤,鼓勵創新方式方法,以綠色生態為導向,提高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水平,引導農民綜合採取秸稈還田、深松整地、減少化肥農葯用量、施用有機肥等措施。
不露天焚燒秸稈,開展測土配方施肥,主動保護耕地地力,提高農業生態資源保護意識,自覺促進耕地質量提升,實現「藏糧於地」。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標准由地方根據補貼資金總量和確定的補貼依據綜合測算確定。
(4)2016年的耕地質量以什麼為主擴展閱讀:
一、補貼對象
實行「種田得補貼,不種田不得補貼」原則,補貼對象為擁有水旱田承包權且在水旱田種植農作物的農民(含承包戶)和農場職工。
二、補貼條件
1、屬耕作種植農作物的水旱田作為申報條件,且享受補貼的對象確保耕地(水旱田)不撂荒,地力不降低;
2、已作為畜牧水產養殖場使用的耕地、林地、成片糧田轉為設施農業用地、非農業征(占)用耕地等已改變用途的耕地不得補貼;
3、對1年以上(含1 年)拋荒地(水旱田)、占補平衡中「補」的面積和質量達不到耕種條件的耕地(水旱田)等不得補貼。
❺ 松嫩平原區農用地等別分布規律
(一)區域概況
松嫩平原區屬於東北松遼平原的一部分,位於黑龍江省中西部,包括齊齊哈爾、大慶、綏化市所轄各縣(市),哈爾濱市所屬呼蘭、雙城、賓縣、五常、巴彥、木蘭等縣(市)和黑河市所屬嫩江、北安、五大連池等縣(市)。該區地處大小興安嶺南部,北部屬於小興安嶺向松嫩平原過渡帶,多丘陵漫崗,南部為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海拔 100 ~ 300 米。松嫩平原區地處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 0℃~ 4℃,全年≥ 10℃有效積溫 2300℃~ 3000℃,年均降水量 400 ~ 550 毫米。松嫩平原西部地區年均降水量為 400 毫米左右,是全省乾旱地區。松嫩平原區主要河流有松花江、嫩江、呼蘭河、拉林河、訥漠爾河等,多年平均徑流量由西南部的 25 毫米增加到東北部的 150 毫米。該區土壤類型以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為主,是世界上三大黑土帶之一,黑土層厚,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質肥沃。松嫩平原區由於光、熱、水、土條件好,海拔低,自然質量條件在全省各指標區中最高。
松嫩平原人口多,城鎮化水平高,交通便利,科學技術力量雄厚,農田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經濟發達,糧食單產水平高,是黑龍江省主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二)自然質量等別地域分布規律
松嫩平原區自然質量等別范圍為 5 ~ 15 等,最低等別出現在最北部的嫩江縣和五大連池市,因地處高緯度地區,氣溫低,全年≥10℃有效積溫僅為1800℃~2000℃,無霜期100~110天,只能種植低產早熟作物。最高等別出現在呼蘭、五常、雙城等縣(市),位於松嫩平原東部,海拔在 300 米以下,全年≥ 10℃有效積溫在 2800℃以上,無霜期在 130 天以上,水資源豐富,土壤以黑土為主,土質肥沃,光、熱、水、土條件好。總體上,松嫩平原區東部的農用地自然質量等高於西部,南部的自然質量等高於北部,從西到東、從北到南,自然質量等別出現逐步遞增的勢態。
松嫩平原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及地域分布如下:
5 ~ 7 等地:面積 895704.20 公頃,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區最北部的嫩江、五大連池等縣(市),氣溫低,全年≥ 10℃有效積溫為 1800℃~ 2000℃,無霜期 100 ~ 110 天,氣溫低,熱量少,光熱條件差,以旱地為主。
8 ~ 11 等地:面積 3991628.20 公頃,主要分布在西部齊齊哈爾市所屬各縣,大慶市的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林甸縣和綏化市的蘭西、青崗、明水等縣,全年≥ 10℃有效積溫為2000℃~ 2400℃,年降水量 400 ~ 500 毫米,土壤以黑土、黑鈣土、草甸土為主,光、熱、水、土條件較好,但西部地區乾旱、風沙災害嚴重,北部克拜地區是全省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這一地區光、熱、土條件較好,水分條件較差,耕地以旱地為主。
12 ~ 15 等地:面積 1014612.30 公頃,主要分布在哈爾濱市的呼蘭、阿城、賓縣、雙城、五常,大慶市的肇州、肇源,綏化市、慶安、肇東等縣(市),全年≥ 10℃有效積溫在 2400℃以上,無霜期在130天以上,年均降水量550~600毫米,土壤以黑土、草甸土為主,土質肥沃,自然肥力高。這一地區光、熱、水、土條件好,是全省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高值區。
從圖 4-4 可以看出,松嫩平原區自然質量等別為 8 ~ 11 等的農用地面積占本區面積的67.63%,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分布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狀況,5 ~ 7 等地比重小,從 8 等後開始增加,8 等地面積最大,12 等地以後呈遞減趨勢,耕地質量分布為偏態型。松嫩平原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區域分布特點,一是區域分布出現由北向南、由西向東增加趨勢;二是大部分農用地質量分布以縣城為中心,類似若干同心圓,質量由好向差逐步擴散;三是由於各地光、熱、水、土條件不協調,出現自然質量等別的差異。松嫩平原區自然質量等別產生區域分布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熱量、水分、土壤條件不協調。西部地區雖然有效積溫高,無霜期長,但水分、土壤條件差,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不高;北部地區雖然土壤、水分條件好,但熱量低,自然質量等別為全區最低值;東部地區熱、水、土條件好,自然質量等別在全區屬於高值區。
圖4-4 松嫩平原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別面積分布圖
(三)利用等別地域分布規律
松嫩平原區農用地利用等別范圍為 4 ~ 15 等,總體上東部地區利用等別最高,北部地區利用等別最低。松嫩平原區東部的雙城、五常、阿城、呼蘭等縣(市)大部分農用地利用等別在11 等以上,屬於全省利用等別高值區;北部的嫩江縣利用等別最低,為 4 等,與東部地區相差5 個等別。從利用等別地域分布規律看,該區利用等別北部、西部低,南部和東部高,呈現由北向南、由西向東逐漸增加的趨勢。
松嫩平原區農用地利用等別面積及地域分布如下:
4 ~ 7 等地:面積 1033037.00 公頃,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嫩江、五大連池和北安市,該等別范圍地處大小興安嶺山區邊緣,氣溫低,坡耕地多,農業生產條件差,農用地利用水平低。
8 ~ 11 等地:面積 5174264.50 公頃,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齊齊哈爾市所屬各縣(市),大慶市的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林甸縣,綏化市的蘭西、青岡、明水縣及哈爾濱市的木蘭縣。該等別范圍屬於松嫩平原西部乾旱地區和北部水土流失地區,風沙、乾旱、水土流失災害嚴重,以旱地為主,農業生產條件一般,農用地利用水平中等。
12 15 等地:面積 912323.40 公頃,主要分布在哈爾濱市所屬呼蘭、阿城、賓縣、雙城、五常、巴彥,大慶市所屬肇源,綏化市所屬慶安、綏化、海倫等縣(市)。該等別范圍內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耕地集中連片,水資源豐富,農田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水田面積多,是全省農業發達地區,糧食單產水平高,農用地利用水平高。
從圖 4-5 可以看出,松嫩平原區利用等別在 8 ~ 11 等的面積占該區面積的 72.68%,利用等別面積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態勢,4 ~ 7 等地面積較少,僅占 14.51%,從 8 等開始增加,9 等地面積最大,12 等以後呈現遞減趨勢,12 ~ 15 等地面積占該區面積的 12.81%。利用等別分布規律與自然質量等別基本相似,但比自然質量等別更為偏態,說明今後農用地利用水平提高尚有較大潛力。
圖4-5 松嫩平原區農用地利用等別面積分布圖
(四)經濟等別地域分布規律
松嫩平原地區農用地經濟等別范圍為 4 ~ 15 等,總體上經濟等別在北部最低,中部、西部次之,東部和南部最高。
松嫩平原區農用地經濟等別面積及地域分布如下:
4 ~ 6 等地:面積 815111.50 公頃,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嫩江、五大連池市,氣溫低,地廣人稀,農用地經營粗放,以糧食生產為主,投入和產出水平低。
7 ~ 11 等地:面積 5619774.90 公頃,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中部各縣(市),以糧食生產為主,投入和產出較高,經濟效益較好。
12 ~ 15 等地:面積 684738.50 公頃,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東部和南部地區,以種植糧食為主,水田面積多,投入和產出高,是全省糧食生產高產區,經濟效益好。
圖4-6 松嫩平原區農用地經濟等別面積分布圖
從圖4-6可以看出,松嫩平原區農用地經濟等別4~6等地面積佔全區面積的11.45%;7~11等地面積占 78.93%,其中,9 等地面積最大,占該區面積的 20.51%;12 ~ 15 等地面積占 9.62%。由於受區位條件和人為活動的影響,經濟等別的分布規律和利用等別分布規律具有高度相似性。v松嫩平原區農用地自然質量等、利用等、經濟等總的區域分布規律相同,該區的北部和西部各等別較低,東部和南部各等別較高。農用經濟等別中,7 ~ 11 等地比重較大,反映出該區域耕地中產田居多,農用地利用和生產潛力較大,應重點搞好中產田改造,全面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充分利用松嫩平原光、熱、水、土的有利條件,建立全省糧食生產核心區和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❻ 什麼是耕地等別
從2016年12月30日起正式實施的《耕地質量等級》(GB/T 33469-2016)是我國首部耕地質量等回級國家標准,為答耕地質量調查監測與評價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科學的指標和方法。該標准從農業生產角度出發,對耕地地力、土壤健康狀況和田間基礎設施構成的滿足農產品持續產出和質量安全的能力進行評價,將耕地質量劃分為10個耕地質量等級。一等地耕地質量最高,十等地耕地質量最低。標准根據不同區域耕地特點、土壤類型分布特徵,將全國耕地劃分為東北區、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黃淮海區、黃土高原區、長江中下游區、西南區、華南區、甘新區、青藏區等9大區域,各區域評價指標由13個基礎性指標和6個區域補充性指標組成。
❼ 中國國家農業部對耕地地力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中國國家農業部對耕地地力等級的劃分是:以耕地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行政區劃圖疊加形成的圖斑為評價單元,從立地條件、耕層理化性狀、土壤管理、障礙因素和土壤剖面性狀等方面綜合評價耕地地力,在此基礎上,對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進行劃分。
2012年底,農業部組織完成了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工作,以全國18.26億畝耕地(二調前國土數據)為基數,對全國耕地質量等級進行了劃分,得出全國耕地質量總體情況。
全國耕地按質量等級由高到低依次劃分為一至十等。
1、評價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積為4.98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7.3%。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較高,基本不存在障礙因素,應按照用養結合方式開展農業生產,確保耕地質量穩中有升。
2、評價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積為8.18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44.8%。這部分耕地所處環境氣候條件基本適宜,農田基礎設施條件較好,障礙因素不明顯,是今後糧食增產的重點區域和重要突破口。到2020年,按照耕地基礎地力平均提高1個等級測算,可實現新增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600億斤以上。
3、評價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積為5.10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27.9%。這部分耕地基礎地力相對較差,生產障礙因素突出,短時間內較難得到根本改善,應持續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內在質量建設。
(7)2016年的耕地質量以什麼為主擴展閱讀:
按照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我國耕地分為東北、內蒙古及長城沿線、黃淮海、黃土高原、長江中下游、西南、華南、甘新、青藏區等九個區。
1、東北北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除朝陽外)三省及內蒙古東北部大興安嶺區,總耕地面積3.34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3%。
2、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包括內蒙古包頭以東(除大興安嶺外)、遼寧朝陽、河北承德和張家口、北京延慶、山西北部及西北部、陝西榆林、寧夏鹽池和同心,總耕地面積1.3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3%。
3、黃淮海區。該區位於長城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及豫西山地以東,包括北京大部、天津、河北大部、河南大部、山東、安徽與江蘇的淮北地區,總耕地面積3.46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9%。
4、黃土高原區。該區位於太行山以西、青海日月山以東、伏牛山及秦嶺以北、長城以南,包括河北西部、山西大部、河南西部、陝西中北部、甘肅中東部、寧夏南部及青海東部,總耕地面積1.5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8.4%。
5、長江中下游區。該區位於淮河-伏牛山以南、福州-英德-梧州以北、鄂西山地-雪峰山以東,總耕地面積3.30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8.1%。
6、西南區。該區位於秦嶺以南,百色-新平-盈江以北,宜昌-漵浦以西,川西高原以東,包括陝西南部、甘肅東南部、西川和雲南大部、貴州全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以及廣西北部,總耕地面積2.92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6.0%。
7、華南區。該區位於福州-大埔-英德-百色-新平-盈江以南,包括福建東南部、廣東中南部、廣西南部和雲南南部,總耕地面積1.32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7.2%。
8、甘新區。該區位於包頭-鹽池-天祝以西,祁連山-阿爾金山以北,包括新疆全境、甘肅河西走廊、寧夏中北部及內蒙古西部,總耕地面積0.9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5.1%。
9、青藏區。該區包括西藏、青海大部、甘肅甘南及天祝、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總耕地面積0.13億畝,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0.7%。
❽ 什麼是耕地
可以用來耕作,種植糧食和經濟作物的土地,就是耕地。
希望我的解答能幫到你
❾ 不同類別耕地質量的分布特徵
6.2.3.1 不同類別耕地質量的等級面積分布特徵
以優選等聚類分類為依據進行等級面積分布分析(圖6-2)。
第1類優質耕地縣域:面積合計佔全市的23.1%,以2~3等地分布最多,均達到15%,其次是4~5等地,比重均達到13%;77.74%的耕地分布在1~6等,10~12等地分布很少,總共不超過3%。
第2類中等質量耕地縣域:面積合計佔全市的43.1%,以6等地分布最多,達13.74%,其次是5、7、8等,均達到12%以上,80.03%的耕地分布在2~9等,11~12等地分布很少,總共僅2.13%。
第3類劣質量耕地縣域:面積合計佔全市的33.8%,以8~9等地分布最多,均超過15%,其次是7、10等地,比重佔14%左右,79.14%的耕地分布在6~11等,1~3等地分布很少,總共僅4.16%。
圖6-2 耕地質量類別的等級面積分布
表6-2 耕地質量等級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
★說明:全市只有秀山縣和忠縣Ii<E(Ii),達到了負相關水平。
6.2.3.2 不同類別耕地質量的空間分布特徵
以優選等分類為依據進行分析。高質量耕地縣域集中連片分布於渝西中西部地區,主城區包括西部的沙坪壩和南部的九龍坡和大渡口,其北部包括合川,西部包括璧山、銅梁、雙橋、榮昌,南部包括永川和江津,尤其以中部相鄰的璧山、沙坪壩、銅梁耕地質量最高。除榮昌分布於方山丘陵區外,其他縣域分布在川東平行嶺谷區西部,嶺谷間平壩寬展,優質耕地集中連片分布。11個高質量耕地縣域中僅秀山縣孤立分布於渝東南南部,優質耕地主要集中在秀山小平原。
中等質量耕地的縣域分布於優質耕地縣域的西部,包括大足、潼南;北部,包括北碚和渝北;東部沿北北東向的平行嶺穀穀壩延伸,優質耕地呈兩條條帶分布於嶺谷間的平壩之中,一是沿巴南、南岸、江北向渝中肥沃的長壽、墊江、梁平延伸,二是分布於上一條帶東部,包括綦江、萬盛、南川、涪陵、豐都的西北部和忠縣、萬州,其優質耕地分布相對於上一條帶更零散和破碎。
低質量耕地縣域分布於北北東向條帶狀中等質量耕地縣域的東南部和東北部,大部分為中高海拔的坡耕地。其中,東北部耕地分布的海拔最高,耕地質量低於東南部。東南部包括武隆、豐都的東南部和石柱、彭水、黔江、酉陽;東北部包括開縣、雲陽、奉節、巫山、巫溪、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