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背石地質遺跡屬於什麼變化
『壹』 大連地質公園龜背石是怎麼沒的
如果是純遊玩金石灘地質公園的話,半天時間吧! 金石灘地質公園入口在恐龍探海那個景點處。
『貳』 學習任務化石的形成及保存分析
【任務描述】 ①正確分析化石的形成條件,了解化石的石化作用;②了解常見的化石類型;③熟練鑒定化石類型。
一、化石的概念
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層中地質歷史時期的生物遺體和遺跡。因此,化石區別於一般的岩石在於,它必須與古代生物相聯系,它必須具有諸如形狀、結構、紋飾和有機化學成分等生物特徵,或者是由生物生活活動所產生的並保留下來的痕跡。一些保存在地層中與生物和生物活動無關的物體,雖然在形態上與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只能稱為假化石,如姜結石、龜背石、泥裂、卵形礫石、波痕、放射狀結晶的礦物集合體、礦質結核、樹枝狀鐵質沉澱物等,都不是化石。
因為古生物學是以化石為研究對象的,而且古生物是相對現生生物而言的,它們具有生活時代上的差別。通常古、今生物之間的時間界線被定在距今1萬年左右,即生活在全新世以前的生物才稱為古生物,而全新世以來的生物屬於現生生物的范疇。因此,埋藏在現代沉積物中的生物遺體不是化石,人類歷史以來的考古文物一般亦不被認為是化石。
二、化石的種類
在古生物學研究的化石中,有些生物體和化石個體較大,利用常規方法在肉眼下就能直接進行研究,這些化石稱為大化石。但是某些生物類別,如有孔蟲、放射蟲、介形蟲、溝鞭藻和硅藻等,以及某些古生物類別的微小部分或微小器官,如牙形石、輪藻和孢子花粉等,形體微小,一般肉眼難以辨認,這些化石稱為微化石。對於微化石的研究必須採用專門的技術和方法從岩石中將化石處理、分離出來,或磨製成切片。
保存在地層中的龜背石、卵形礫石、放射狀結晶的礦物集合體、礦質結核、樹枝狀鐵錳質沉積物等,在形態上與化石有極其形似性,但它們與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動無關,我們稱其為假化石(圖1-8)。
圖1-8 假化石
(據郭寶炎,2009)
三、化石的形成過程
研究生物自死亡後埋藏在沉積物中,隨同沉積物經化石化作用形成化石的學科稱為埋藏學。從埋藏學角度,可將化石形成的全部過程分為圖1-9所示的幾個階段。
圖1-9 化石形成的過程
(據孫躍武等,2006)
◎生物群落:是在一定區域或同一環境里各種生物居群相互結合的一種結構單元。這種單元結合鬆散,在其形成之前及形成以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經常在演變著,但演變有規律性,同時群落也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屍積群:因各種原因生物死亡後屍體堆積而成的屍積群或稱死亡群。屍積群可能屬於同一群落的成分,亦可能是幾個群落的成分死後的混合堆積。這主要受沉積物的沉積速度、環境穩定性、生物擾動等因素的控制。
◎埋藏群:屍積群被埋藏後稱埋藏群,它可能是原地埋藏,也可能遷移至他處或與其他群落的屍積群相混雜成為異地埋藏。原地埋藏不同於原位埋藏。一般生物死亡後只要在其所屬群落生活的范圍內埋藏都屬原地埋藏。
◎化石群:埋藏群通過石化作用與周圍的沉積物同時形成化石群。在原地埋藏,其成分由生物群落的組成部分形成的化石群稱化石群落。化石群落是生物群落中被保存下來的一部分,不能充分表明彼此間的關系(如取食、保護等),但可指明它們原來生活於同一處所。異地埋藏所形成的化石群稱為化石組合。化石組合可能包括殘留原地種類,即保留一部分在原地埋藏的種類,而個體大小和數量亦非原來面貌;搬遷種類,即由不同環境遷入的同時期種類;轉移種類,即隨同較老的岩石轉移而來再沉積的不同時期種類。研究原地埋藏的化石群落和異地埋藏的殘留原地種類可恢復原地環境,搬遷種類對研究古地理環境可提供有益的資料,如水流強度、水流方向、能量高低等。一般埋藏在原地的化石多保存較完整,很少被破壞,有時能保存原來生活時的狀態。異地埋藏的化石經過搬運常有不同程度的磨損或分選等現象。
四、化石的形成條件
地史時期的生物遺體及其生命活動的痕跡在被沉積物埋藏後,經歷了漫長的地質年代,隨著沉積物的成岩作用,埋藏在沉積物中的生物體在成岩作用下經過物理化學作用的改造,即石化作用,而形成化石。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決於以下幾方面的條件。
(一)生物本身條件
從生物本身條件來說,最好具有硬體,因為軟體部分容易腐爛、分解而消失,而硬體主要是由礦物質組成的,能夠比較持久地抵禦各種破壞作用。但是,硬體的礦物質成分不同,保存為化石的可能性也不同。由方解石、硅質化合物和甲氰磷酸鈣等礦物組成的生物硬體,在成岩和石化作用過程中比較穩定,容易保存為化石;含鎂方解石等不穩定礦物,在轉化為穩定礦物之前則容易遭受破壞。有機質硬體如角質層、木質、幾丁質薄膜等,雖易遭受破壞,但在成岩過程中可炭化而保存為化石,如植物葉子、筆石體壁等。在某些極為特殊的條件下,一些動物的軟體部分有時也能保存成為化石,如我國撫順松脂包裹的昆蟲化石(圖1-10 之1),波蘭斯大盧尼瀝青湖中的披毛犀化石(圖1-10 之2),西伯利亞第四紀凍土中的猛獁象化石(圖1-10 之3,4)等。
(二)生物死亡的環境條件
生物死後屍體所處的物理化學環境直接影響化石的保存和形成。在高能水動力條件下,生物屍體容易被磨損破壞;水體pH 值小於7.8 時,碳酸鈣組成的硬體易溶解;氧化環境中有機質易腐爛,而還原條件下有機質容易保存下來。此外,當時生活著的動物吞食和細菌的腐蝕作用亦影響化石的保存。
圖1-10 完整實體化石
(據Scott,1978;河北師范學院生物系,1975;夏樹芳,1978)
1.琥珀中的昆蟲化石;2.瀝青湖中的披毛犀化石;3,4.凍土層中的猛獁象化石
(三)埋藏條件
生物死後掩埋的沉積物不同,保存為化石的可能性亦不同。如果生物屍體是被化學沉積物、生物成因的沉積物所埋藏,那麼,除軟體部分外,硬體比較容易保存下來。如果是被粗碎屑沉積物埋藏,則由於粗碎屑沉積物的機械活動性和富孔隙,生物屍體容易遭受破壞。但在某些特殊的沉積物(如松脂、冰川凍土)中,一些生物的軟體部分亦能完好地保存下來(圖1-10)。
(四)時間條件及成岩作用的條件
只有生物死後迅速被埋藏起來才有可能被保存為化石,生物屍體如果暴露於空氣中,會受氧化作用或被其他生物吞食而遭破壞,即使是硬體部分,也會被長時間風化作用所毀壞。因此,生物死後,必須要有某種沉積作用將其迅速掩埋,才能較好地保存下來。被埋藏起來的生物屍體還必須經過長時期的石化作用(即成岩作用)後才能形成化石。有時生物死後雖被迅速埋藏,但不久又因各種原因被重新暴露出來而遭受破壞,也不能形成化石。有時被埋藏在淺層沉積物中的生物屍體還有被生活在泥底中的生物吞食的可能。另一方面,保存在一些較古老的岩層中的化石,因發生岩層變形和變質作用亦容易使化石遭受破壞。
沉積物在固結成岩作用過程中,其壓實和結晶作用都會影響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一些孔隙度較高、含水分較多的碎屑沉積物壓實作用顯著,因而保存在其中的化石變形作用明顯。保存在碳酸鹽沉積物中的化石,由於沉積物的成岩重結晶作用,由碳酸鈣組成的生物體也將發生重結晶,因而生物體的結構容易被破壞。只有壓實作用較小且未經過嚴重重結晶作用的情況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
五、化石的石化作用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積物中的生物遺體在成岩過程中經過物理化學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主要有以下3種類型。
(一)礦質填充作用
生物的硬體組織中的一些空隙,通過石化作用被一些礦物質沉澱充填,生物的硬體變得緻密和堅實。這種填充作用可發生在生物硬體結構之中,如貝殼中的微孔、脊椎動物的骨髓等,也可發生在生物硬體結構之間,如有孔蟲殼的房室、珊瑚的隔壁之間等。
(二)置換作用
在石化作用過程中,原來生物體的組成物質被溶解,並逐漸被外來礦物質所填充。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當,以分子的形式置換,那麼原來生物的微細結構可以被保存下來,例如,華北二疊系的硅化木,其原來的木質纖維均被硅質置換,但其微細結構如年輪以及細胞輪廓都仍清晰可見(圖1-11);中北美洲西部三疊系中硅化的動物標本,一些微小和精細的殼飾都完好地被保存下來。如果置換速度小於溶解速度,則生物體的微細構造不會保存,僅保留其外部形態。常見的置換作用有硅化、鈣化、白雲石化和黃鐵礦化等。
圖1-11 石化作用
(據童金南,2007)
(三)炭化作用
石化作用過程中生物遺體中不穩定的成分經分解和升餾作用而揮發消失,僅留下較穩定的炭質薄膜而保存為化石。例如,以幾丁質成分(C15 H26 N2 O10)為主的筆石和植物葉子經升餾作用,H、N和O揮發逃逸,留下炭質化石薄膜(圖1-11)。
六、化石的保存類型
根據化石可以保存的特點,化石可以分為實體化石、模鑄化石、遺跡化石和化學化石四類。
(一)實體化石
指生物的遺體或其一部分保存為化石。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由於密封、冷藏、乾燥等條件避開了空氣的氧化和細菌的腐蝕,其硬體和軟體幾乎未遭受變化,可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例如猛獁象(第四紀冰期西伯利亞凍土層中於1901 年發現,其生存於距今25000年以前,不僅骨骼完整,連皮、毛、血肉,甚至胃中食物都保存完整)(圖1-10 之3,4)。又如我國撫順煤田古近系撫順群(始新世至漸新世)琥珀中常見保存完整的蚊、蜂和蜘蛛等昆蟲化石(圖1-10 之1)。此外,由於氣候乾燥使生物體失去水分而被保存為干屍(木乃伊)。
(二)模鑄化石
是生物遺體在底質或圍岩中留下的各種印痕和復鑄物。雖然並非實體本身,但能反映生物體的主要特徵。按其與圍岩的關系主要有:
◎印痕:專指生物死後,遺體沉落在松軟細密底層上留下的印痕。生物遺體已損毀消失。常見的印痕化石有植物葉片、動物觸角、腔腸動物的水母等(圖1-12)。
圖1-12 雲南澄江下寒武統的印痕化石及其軟體復原圖
(據侯先光等,1989)
1.動物軟體印痕化石;
2.動物軟體復原圖
◎印模:主要指生物硬體(如貝殼等)在圍岩上印壓的模。可分外模和內模(圖1-13)。外模是硬體外表的印模;內模是硬體內表的印模。印模化石都能反映原生物的形態構造特徵,但其上的紋飾構造則與原生物表面凹凸相反。
◎核:核化石含有整體之意,能反映生物形態、大小、紋飾等特徵。核有內核、外核之分。有的生物如雙殼類,閉合的雙殼中軟體腐壞消失留下的空間,為泥沙所填充,形成與原空間形狀大小相等的完整實體,是為內核。內核的表面亦即內模。同樣,如果殼內空間尚未充填而其空間與原殼空間同形等大,此空間若再被填充,圍岩上原印壓的外模,反印於填充物之上,即形成與原殼形狀大小一致而成分均一的整體,稱為外核,亦可稱為復型,即原殼體的復型(圖1-14)。
圖1-13 腕足類的背殼及其印模化石
◎鑄型:生物殼體埋於沉積物中,已形成外模和內核,然後殼體被溶蝕,所留空隙再被其他物質填充,即成為原來生物遺體的鑄型。鑄型與外核表面一致,皆與未變或變化實體化石相似,但未保存遺體內部構造,且成分與原生物完全不同(圖1-14)。鑄型與外核區別為後者不含內核。
圖1-14 模鑄化石及其形成過程
(據譚光弼等,1983)
1.雙殼類殼瓣內部軟體;2.埋藏後軟體腐爛;3a.殼內被充填;4a.殼內空間被溶解,形成內核;3 b.殼內未充填,殼被溶蝕;4 b.整個空間被充填而形成外核(復型);3 c.殼內空間被充填;4 c.殼被溶蝕,且空隙填以其他物質,形成鑄型
(三)遺跡化石
保留在岩層中的生物生活活動的痕跡和遺物稱為遺跡化石。遺跡化石對於研究生物活動方式和習性,以及恢復古環境有重要意義。遺跡化石中脊椎動物的足跡是最吸引人的。從足跡上看是爪印還是蹄印,可推知該動物是食肉的還是食草的。我國曾發現不少足跡化石,如陝西神木東山崖侏羅系的禽龍足跡是最大的足跡化石之一(圖1-15 之1)。無脊椎動物中蠕形動物的爬跡,舌形貝和蠕蟲類的潛穴(圖1-15之9,10),以及一些生物的覓食跡都是常見的遺跡化石。
圖1-15 遺跡化石
(據夏樹芳,1978;Ekdale et al.,1984;Seilacher,1970,1984)
1.足跡;2.行跡;3,4.拖跡;5.爬行跡;6~8.停息跡;9,10.潛穴跡
遺跡化石還包括動物的排泄物或卵(蛋化石)。各種動物的糞團、糞粒還可形成糞化石。魚糞化石(屬於糞團化石中的一種)比較常見,如貴州桐梓青杠哨白堊系中找到的魚糞化石。鑒定糞化石可以根據形態、大小、物質成分進行,如螺旋狀的糞化石就可能是具有螺旋瓣腸道的魚類排泄物。爬行類和鳥類的蛋化石比較常見。我國白堊紀地層中的恐龍蛋化石是世界著名的,在山東萊陽地區以及廣東南雄均發現成窩壘疊起來的恐龍蛋化石。我國黃土高原第四紀的土質層中也常發現完整的鴕鳥蛋化石。
自從人類出現以後,古代人類的勞動工具、文化遺跡等可歸屬於化石,但須指出這是指舊石器時代的遺物。例如,北京山頂洞人使用過的石器和骨器等。而新石器時代的遺物,一般屬於文物考古的范疇。
(四)化學化石
地史時期生物有機質軟體部分雖然遭受破壞未能保存為化石,但分解後的有機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殘留在岩層中。這些物質仍具有一定的有機化學分子結構,雖然常規方法不易識別,但藉助於一些先進的手段和分析設備,仍能把它們從岩層中分離或鑒別出來,進行有效的研究。目前,人們已從岩層中分離出多糖、核苷酸、嘧啶、烴類和各種氨基酸。這些重大進步,推動了當代分子古生物學、古生物化學和生物成礦作用等新興學科的迅速發展,對探索生命起源,闡明生物發展歷史,以及對生物成因的礦產的探查和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七、技能訓練——化石保存類型識別
(一)目的要求
(1)通過化石標本的觀察,初步掌握實體化石保存類型,了解遺跡化石的形態。
(2)通過化石標本的觀察和模擬化石形成,加深對模鑄化石的理解。
(二)訓練內容
1.實體化石
①生物原體化石
②變質遺體化石
充填作用——脊椎動物骨骼
交代作用——a.鈣化(三葉蟲);b.硅化(珊瑚、硅化木);c.黃鐵礦化(菊石);炭化作用(古植物、筆石)
2.模鑄化石
①外模(三葉蟲)
②內模(腕足類、雙殼類)
③內核(腹足類)
④外核(石膏模型)
⑤鑄型
3.遺跡化石
禽龍足跡、恐龍蛋
『叄』 龜背石是古生物化石嗎
從龜背石來源的角度來看,它與古生物有一定的聯系。
龜背石的來源:
龜背石,回因岩石表面有龜裂狀答網紋、酷似龜背而名。 龜背石是一種地質遺跡,它記錄了地質歷史上發生的一次重大事件。關於龜背石的成因目前有兩種看法:
一種認為:尚未完全固結成岩的粉砂岩沉積層,在乾燥、炎熱氣候條件下暴露,因失水而乾裂,其裂縫又被後來的綠色沉積物充填,形成狀如龜背的"龜裂狀網紋"。
另一種認為:岩石在半塑性狀態下,由於地震作用產生垂直層面的裂隙,飽含水分的泥沙流充填裂隙,隨著震動的加劇,充填泥沙越來越多,使兩端岩層彎曲,在層面上表現為乾裂的"龜裂狀網紋"。
『肆』 伏羲山大峽谷的主要景點
龜背石是一種地質遺跡,它記錄了地質歷史上發生的一次重大事件。關於龜背石的成因目前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尚未完全固結成岩的粉砂岩沉積層,在乾燥、炎熱氣候條件下暴露,因失 水而乾裂,其裂縫又被後來的綠色沉積物充填,形成狀如龜背的「龜裂狀網紋」。另一種認為:岩石在半塑性狀態下,由於地震作用產生垂直層面的裂隙,飽含水分的泥沙流充填裂隙,隨著震動的加劇,充填泥沙越來越多,使兩端岩層彎曲,在層面上表現為乾裂的「龜裂狀網紋」。
千層岩千層岩,又稱千層石,也稱積層岩,屬於海相沉積結晶白雲岩,石質堅硬緻密,相間。千層石屬於海相沉積的結晶白雲岩,石質堅硬緻密。 三生」源於佛教的因果輪回學說,後成為中國歷史上意涵情定終身的象徵物。三生石的「三生」分別代表「前生」「今生」「來生」,很多人的愛情是從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開始的,而相愛之後人們又一定會期待「緣定三生」。
相傳女媧在補天之後,開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計,終而成一碩石,女媧將其立於西天靈河畔。此石因其始於天地初開,受日月精華,靈性漸通。不知過了幾載春,只聽天際一聲巨響,一石直插雲霄,頂於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媧放眼望去,大驚失色,只見此石吸收日月精華以後,頭重腳輕,直立不倒,大可頂天,長相奇幻,竟生出兩條神紋,將石隔成三段,縱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女媧急施魄靈符,將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後,獨缺姻緣輪回神位,便封它為三生石,賜它法力三生訣,將其三段命名為前世、今生、來世,並在其身添上一筆姻緣線,從今生一直延續到來世。為了更好的約束其魔性,女媧思慮再三,最終將其放於鬼門關忘川河邊,掌管三世姻緣輪回。當此石直立後,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緣輪回者更是絡繹不絕。 三月杏花節:每年三月伏羲山萬畝野生杏林杏花次第開放,花期為二十天。杏花節期間,景區將開展各類旅
游活動
『伍』 龜背石的來源
龜背石,因岩石表面有龜裂狀網紋、酷似龜背而名。 龜背石是一種版地質遺跡,它記錄了地權質歷史上發生的一次重大事件。關於龜背石的成因目前有兩種看法:
一種認為:尚未完全固結成岩的粉砂岩沉積層,在乾燥、炎熱氣候條件下暴露,因失水而乾裂,其裂縫又被後來的綠色沉積物充填,形成狀如龜背的「龜裂狀網紋」。
另一種認為:岩石在半塑性狀態下,由於地震作用產生垂直層面的裂隙,飽含水分的泥沙流充填裂隙,隨著震動的加劇,充填泥沙越來越多,使兩端岩層彎曲,在層面上表現為乾裂的「龜裂狀網紋」。
『陸』 經過數億年的演化,紅石峽內留存有角度不整合、波痕石、丹崖斷牆等地質遺跡,這些遺跡屬於什麼變化
A 物理變化。這些都是形態的變化,在物質成分上沒有發生變化,因此只能是物理變化。角度不整合及丹崖斷牆是外力推動岩層位置發生變化。波痕石是波浪痕跡,龜背石是泥層失水而引起的形態變化。
『柒』 這個是屬於龜背石嗎有沒有收藏的價值
這個紋理形狀看,應該屬於龜背石。算是觀賞石的一種,有一些價值。價格高低,沒有統一的標准,各地也不同。只有成交了,才有實際價值。
『捌』 龜背石是什麼
龜背石,也叫龜型石。屬於造型石。上有明顯花紋。排列有致,非常形象。質地主要為瑪瑙石和碧玉
『玖』 堯廟龜背石的意思
它是在富水凝膠沉積物中析出的結核物質經脫水收縮而成的裂隙,爾後,再被其他礦物充填而成。煤系地層中常見菱鐵礦質的龜背石結核。這是一塊舉世罕見的龜背石,位於大連金石灘公園的海邊旁。這種龜背石據說全球僅兩塊,另一塊在加拿大,但僅是這塊的1/3大小。關於這塊奇石的成因,目前地質學界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是5.4億年前後沉積的粉砂岩,在乾燥、炎熱氣候條件下,暴露、乾裂,其裂縫又被綠色沉積物充填,形成狀如龜背的網格狀裂隙;另一種觀點認為是岩石在半塑性狀態下,由於地震作用產生垂直層面的裂隙,飽含水的泥沙流向裂隙運移,隨著震動的加劇,泥沙脈不斷生長,使兩端岩層彎曲、斷裂,在層面上表現為形似乾裂的網格狀裂隙。
2來源編輯
龜背石,產於大連市金石灘,因岩石表面有龜裂狀網紋、酷似龜背而名。 龜背石是一種地質遺跡,它記錄了地質歷史上發生的一次重大事件。關於龜背石的成因目前有兩種看法:
一種認為:尚未完全固結成岩的粉砂岩沉積層,在乾燥、炎熱氣候條件下暴露,因失
精細管理專家劉先明考察石城通天寨龜背石[1]
水而乾裂,其裂縫又被後來的綠色沉積物充填,形成狀如龜背的「龜裂狀網紋」。
另一種認為:岩石在半塑性狀態下,由於地震作用產生垂直層面的裂隙,飽含水分的泥沙流充填裂隙,隨著震動的加劇,充填泥沙越來越多,使兩端岩層彎曲,在層面上表現為乾裂的「龜裂狀網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