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觀察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地質觀察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3-01 21:17:46

Ⅰ 觀察的方法有哪些

觀察方法有哪些

.自然觀察方法。
就是對大自然中所存在的東西進行觀察。如在田野或植物園里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在森林和動物園里觀察動物的活動情況等等。自然觀察應注意選好觀察點和觀察對象,做好記錄,並應進行多次原地或異地觀察。
B.實驗觀察法。
就是通過做實驗的方式進行觀察。如解剖觀察或化學實驗觀察等。
C.長期觀察法。
就是在較長的時期內,對某種事物或現象進行系統觀察。如氣象觀察、天文觀察等等。進行這類觀察時要耐心細致,觀察點一經確定,不能隨意變更。
D.全面觀察法。
就是對某一事物的各個方面都進行觀察,求得對該事物全面了解。
E.定期觀察法。
就是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對某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
F.重點觀察法。
就是按照某種特殊目的和要求對事物的某一點或幾個方面做重點觀察。
G.直接觀察法。
這是一種觀察者深入實際,親自動手做實驗取得第一手資料或直接經驗的觀察方法。
H.間接觀察法。
這是一種利用別人觀察成果,得出深刻結論的觀察方法。
I.對比觀察法。
把兩個以上的事物有比較地對照進行觀察。
J.解剖觀察方法。
把觀察對象分解成兩個以上的部分進行觀察。

工程地質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定性評價方法
以自然歷史分析法確定不同工程地質性質的形成原因內、演變趨勢和發展預測容(條件分析)
2、 定量評價:定性分析基礎上,通過定量計算,進行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地質過程機制分析—定量評價。
數學分析
力學分析
概率分析

Ⅲ 觀察方法有哪些

(一)全面觀察與重點觀察
全面觀察是指對某一事物的所有方面都進行觀察,既要注意到事物比較明顯的特徵,又要觀察到事物比較隱蔽的特徵;既要把握住事物的整體,又要考察它的各個組成部分;既要觀察事物發展的全過程,又要了解事物發展某一階段的特點,從而對事物有一個全面而徹底的了解。同時,客觀事物是極其復雜的,要實現全面觀察,就必須調動眼、耳、鼻、舌、身等各種感官進行視覺、聽覺、嗅覺、膚覺、觸摸覺、動覺等諸方面的協同觀察。重點觀察是相對全面觀察而言的。它是指只對事物的某一個或某幾個方面作特別深入細致的觀察。著名作家楊朔在談到觀察人的特點時說:「我們要特別注意觀察那些性格上有特點的人。從他的外表、舉動、語言以及生活習慣上掌握他的性格。」重點觀察就是抓關鍵、抓重點,把注意力緊緊瞄準你要觀察的對象。
(二)比較觀察與解剖觀察
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有效方法。比較觀察是把客觀事物加以對照比較,找出相同點和相異點,即認識事物的「同中之異」與「異中之同」,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與規律。解剖觀察是把被觀察對象的各種特性,各個側面及各個組成部分分解開,仔細地加以觀察。通過解剖觀察,可以加深對事物的了解。
( 三)順序觀察與側面觀察
順序觀察是按照事物的一定順序進行的觀察。客觀事物總有其順序,有其發展的過程。事物的順序主要有:時間順序(如事物的發展過程)、空間順序(如遠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後等)、主次順序、邏輯順序等。觀察時必須遵照一定的順序,如由外到內、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體。從心理學上講,順序觀察有利於信息的存貯、編碼和提取。側面觀察是對事物和對象的某一個側面進行的觀察。如作文中記一個人物在特定場合下的活動,攝影中拍攝一個特寫鏡頭等。
(四)長期觀察與短期觀察
長期觀察是指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對某一事物或對象進行的較為系統的觀察。比如,氣象小組為了摸清當地的氣候特點及規律,進行數年的觀察記錄,並從獲得的氣象材料中概括出該地區的氣象特徵及規律。長期觀察具有時間久、連續性強等特點,這就要求有恆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直至獲得預期的觀察結果為止,切不能半途而廢,更不能「三日打魚,二日曬網」。長期觀察本身就是對學生意志力的培養過程。短期觀察是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對某一事物或對象所進行的觀察。例如作文課中,為了寫日出,一大早起來仔細觀察日出的景觀。短期觀察的事物往往稍縱即逝,所以,一定要抓住時機,認真仔細地觀察思考,並及時做好記錄。
(五)直接觀察與間接觀察
直接觀察是觀察者親自動手進行觀察,或者實地考查。間接觀察是利用別人觀察所得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歸納和概括,得出相應的科學結論。
(六)自然觀察和實驗觀察
自然觀察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如學習植物學或動物學時,在大自然或動物園中,實地觀察那些活生生的植物和動物。實驗觀察是在實驗室的條件下進行的,如學習物理和化學時,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實際觀察那些具體的物理或化學現象。
上述各種觀察方法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我們可以根據觀察的對象、時間和地點等條件,選擇某種或某幾種有效的觀察方法。 一般情況下,在同一時期內,可以以某一種觀察方法為主,另一些方法為輔,讓各種觀察方法取長補短,相互補充,觀察活動也應該有主有次,突出重點,以便收到良好的觀察效果。

Ⅳ 觀察研究岩石的方法有哪些

一是手標本觀察,也就是通過肉眼觀察,這需要有一定的礦物學基礎,能夠用肉眼識版別一些常見礦物權。三大岩類各有哪些結構構造特徵要基本了解。還有就是多看,有些岩石可能確實通過肉眼很難辨認,但要形成對其主觀印象,下次見到時這個印象或許就可以幫助你。二是切薄片鏡下觀察。需要晶體光學基本知識,其實也是要識別礦物。另外還是要鑒別其鏡下結構,分析是那種岩類。

Ⅳ 觀察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看,聞,聽都屬於觀察

Ⅵ 工程地質分析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定性研究:通過實驗、詳細的實地研究,對地質過程的形成機制進行分析,得出定性評價
2.定量評價:定性分析基礎上,通過定量計算,進行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地質過程機制分析——定量評價。

Ⅶ 路線地質觀測的記錄方法

6.2.3.1 野外觀測記錄的內容和要求

野外觀測記錄內容包括工作日期、天氣、工作地點、觀測路線(路線順序號及路線經由的地理名稱)、觀測點號(順序號,一般為數字前加點性代號,如D5、G10等)、點位(坐標位置和地理位置)、點性(地層分界點、構造點等,並評述露頭情況)、觀測內容描述、點間的沿途觀測描述(從本點至下點沿途觀測到的所有地質現象和測量的全部數據)等。

記錄應客觀、全面、真實,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思路清晰。重要的或首次觀察到的地質現象要詳細描述。同一地質界線鄰近的觀測點或重復出現的現象可簡略,只著重記錄有變化的或特殊的現象。

重要地質現象應繪素描圖或照相。素描圖應有圖名、比例尺、方向、圖號。照相應有拍照地點、內容、鏡向、編號等。

6.2.3.2 各類觀測點描述內容和方法

(1)分界(界限)點

在點性後應以不同地質體代號註明。如地層分界點(Cm/Cw)。

(a)說明點兩側的地質(層)體單位,如點北西為馬平組(Cm),南東為威寧組(Cw)。

(b)按路線觀察先後順序分別描述各地質體的岩石組合、各類岩層的岩性特徵、古生物(種屬、含量、埋藏情況等)、含礦性、分界(層)標志、各地質體的產狀要素。

(c)闡明接觸關系,接觸面明晰程度。界線點一定要描述界線、界面情況,是平直緊疊接觸還是中間有縫隙?縫隙的寬度?有無填充物?充填物是什麼;界是平直的還是凹凸不平的;若為不整合接觸或沉積間斷,應描述接觸面特徵、產狀,不整合或沉積間斷的證據;若為侵入接觸,應確認類型(超動、脈動或涌動)和穿插的先後關系、接觸帶特徵、蝕變或礦化情況,並繪素描圖或照相。

(d)描述其特徵性,新發現的岩(礦)石或化石應采樣和統一準確編號。

(2)構造點

(a)褶皺觀測點:①描述褶皺名稱,如小白岩山傾伏背斜;②描述核部地層單位、岩性組合、岩層特徵;③分別描述兩翼的地層單位、岩性組合、岩層特徵,測量記錄兩翼同一層的產狀;④測量樞紐產狀、褶皺傾伏方向和傾伏角,目測軸面產狀(傾斜方向及傾角);⑤觀察描述褶皺形態、伴生構造、褶皺與礦產的關系;⑥素描和照相,並統一編號。

(b)斷層觀測點:①描述斷層名稱及編號,如中梁山斷層(F7);②分別描述斷層兩盤的地層單位、岩性組合、岩性特徵、岩層產狀;③描述斷層證據,斷裂破碎帶特徵、寬度,伴生小構造,劈理、裂隙產狀,構造透鏡體形態、大小、長軸方向,小褶皺形態、軸面產狀,摩擦鏡面產狀及擦痕方向等斷層幾何學、變形學、運動學資料,斷層地貌及地下水特徵等;④詳細描述礦化和蝕變特徵;⑤描述斷層面形態、產狀(走向、傾向、傾角);⑥闡明兩盤岩層運動方向,斷層性質;⑦素描和照相,並統一編號。

(3)水文地質點

描述內容為:①記錄泉(井)的編號、標高;②描述周圍的地層單位、岩性、地質構造特徵、出水點的層位或構造名稱;③說明涌水量及其與大氣降水的關系、補給條件等;④描述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⑤成因和評價。

(4)地貌點

描述內容為:①描述地貌景觀類型,如岩溶、滑坡等;②描述幾何形態特徵、規模(長度、寬度及厚度)和發育狀況;③觀察發育的地理、地貌、構造和地層、岩性位置及其與構造、岩性的關系;④素描和照相。

(5)第四系觀測點

描述內容為:①記錄露頭性質及沉(堆)積物類型;②描述沉(堆)積物(體)規模、剖面寬度、厚度;③描述各類沉(堆)積物的層序、顏色、成分、結構、構造、厚度、接觸關系、含礦性等;④記錄化石及文化遺跡;⑤素描和照相,並統一編號。

(6)沿途描述(或點間描述)

每個觀測點至下一觀測點之間,都要進行沿途觀察和描述,沿途描述要分段描述,盡量細分並詳細記錄。

Ⅷ 觀察岩石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通過觀察岩石的顏色,光滑程度,紋理來確定岩石的類型:火山岩一般發黑,有的可能有礦物晶內體;變質岩一般看容不出礦物晶體,紋理很有特色,大多數顏色混雜;沉積岩即砂石等碎屑沉澱凝結而成,顏色發黃,白的多為砂質結構,發黑而看不出顆粒的大多是泥岩.

Ⅸ 觀察岩石的方法有哪些,可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

1、肉眼觀抄察:就是用眼睛去看岩石,觀察內容包括顏色(表面風化後顏色和斷開面新鮮顏色)、結構、構造、顆粒或礦物成分及大致含量。

2、顯微鏡觀察:特別是顆粒非常細的岩石,肉眼無法看出有什麼礦物,顯微鏡下可以用不同放大倍數來觀察,確定礦物組成及每種礦物的含量,確定礦物顆粒的大小與形狀、岩漿岩和變質岩中礦物的自行結晶程度或沉積碎屑岩中顆粒的磨圓度等。

可以從岩石的:顏色、礦物成分及含量、結構、構造、蝕變、礦化、風化產物、特殊結構、構造方面觀察。

(9)地質觀察的方法主要有哪些擴展閱讀:

岩石按其成因主要分為火成岩(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整個地殼中,火成岩大約佔95%,沉積岩只有不足5%,變質岩最少。不過在不同的圈層,三種岩石的分布比例相差很大。地表的岩石中有75%是沉積岩,火成岩只有25%。距地表越深,則火成岩和變質岩越多。地殼深部和上地幔,主要由火成岩和變質岩構成。火成岩占整個地殼體積的64.7%,變質岩佔27.4%,沉積岩佔7.9%。其中玄武岩和輝長岩又佔全部火成岩的65.7%,花崗岩和其他淺色岩約佔34%。

Ⅹ 地質調查方法

1.基礎地質調查

在全面收集和分析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基礎上,認真閱讀調查區的地質構造和地層岩性及區域地質發展史,分析判斷調查區可能存在的地質和斷裂構造,通過野外的實地踏勘和簡單的測量,確定在調查區內的地層、岩性和構造,並尋找在地表出露的能代表該地區地質構造的主要方向,並標示在圖上。

2.水文地質調查

對於火山岩地區主要是尋找基岩裂隙水,研究基岩的岩性和其中的原生孔隙及裂隙的構成與分布規律;研究成岩後各種動力對岩層(體)的破壞作用和各種裂隙的分布與破壞規律;分析區內各種岩層(體)的含水性,判定裂隙含水層(體)的埋藏及分布特徵;從基岩褶皺和斷裂構造的含水特徵,分析裂隙水構造類型及其水文地質特徵,重點注意分析斷裂的力學性質,斷裂帶中破壞產物的存在狀態,膠結充填情況;分析斷裂兩盤的岩性、破碎程度、破碎帶寬度及它們對富水性的影響;注意斷層的多期活動情況,尤其注意新期活動對地下水的影響。分析討論斷裂帶規模對其富水性的控製作用;分析岩漿岩與圍岩間的接觸類型、蝕變、破碎情況及其水文地質特徵;研究噴出岩裂隙(柱狀節 理)、大孔性和熔岩通道的發育規律及其含水性;注意基岩區風化帶的發育情況及其水文地質特徵;觀察區內地貌特徵及其對地下水的控製作用,研究區內水文網的發育、變遷過程和動態變化;對區內主要含水層(體)中地下水的補給、運動和排泄條件進行研究,實測地下水露頭的出水量,取水樣進行水質分析,並對它們進行評價;收集現有裂隙水供水源地和采礦場的水文地質資料,對裂隙水的合理開發和疏干進行研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