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青藏高原的地質作用是什麼

青藏高原的地質作用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01 21:12:49

㈠ 青藏高原是什麼地形區

陸地的地形類型有五種: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照此來說,青藏高原屬於高原一類

㈡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學家驚奇地發現這個世界上最

(1)水平;垂直
(2)地殼厚的地方地勢高,地殼薄的地方地勢低;青藏高原上的山脈海拔雖然很高,但相對於青藏高原
面的高度低
(3)流水侵蝕作用
(4)沉積岩

㈢ 高原地區從地質作用角度怎樣形成的過程

舉例子吧~

形成年代較短的高原一般比較平坦,而年代較長的則因長期受風化侵蝕,比較低矮,而看起來和山地一樣。美國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端實際就是這種象山的高原,或稱台地。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現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涌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現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次亞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現在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抬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里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濕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抬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一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距今一萬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形成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9個發展階段
(1)震旦紀時期:青藏高原分為古岡瓦納大陸與祁連海兩個主體,古岡瓦納大陸處於西邊,即現在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唐古拉山脈一帶,祁連海位處青藏高原東部,即現在的昆侖山脈與祁連山山脈一帶;
(2)寒武紀到奧陶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下沉,祁連海向其擴展,原特提斯洋范圍大大收縮;
(3)奧陶紀到志留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進一步下沉,祁連海逐漸消失,原祁連海位置抬升;
(4)泥盆紀到二疊紀:出現岡瓦納古陸和中特提斯海洋及歐亞大陸,青藏高原中部再次下沉為海洋;
(5)二疊紀到三疊紀:原祁連海中部和東部一帶再次上升為大陸,西部則下沉為深海,岡瓦納古陸的淺海與其相連;
(6)侏羅紀:中特提斯海已抬升為陸地,海洋向西部和北部擴張,形成新特提斯;
(7)侏羅紀到白堊紀:新特提斯收縮,拉軌崗日首先隆起,南面形成小面積的海域;
(8)白堊紀到早第三紀:新特提斯全部閉合,歐亞大陸基本成型;
(9)第三紀:由於歐亞板塊激烈碰撞,促使大規模的火山和地震的活動,使青藏高原的抬升急劇加劇。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其邊緣的喜馬拉雅山884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但是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並不是一開始就這么高大的,據地質學家考證,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一帶原來是一片大海,後來大陸板塊碰撞抬升才變成了今天的樣子,並且這最高的高原和山脈在地質歷史時代還處在嬰兒期,還會繼續增高。
黃土高原的形成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這個過程持續6000多萬年以後,到了距今大約240萬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㈣ 什麼是地質作用

地質作用 [ dì來 zhì zuò yòng ] 自然原因引起源 的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現象。按能量來源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前者如 火山活動、地震等,後者如岩石風化、流水侵蝕、泥沙淤積等。

㈤ 青藏高原的地形特點是什麼

自20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院在青藏地區先後組織了祁連山,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喜馬拉版雅山--珠穆朗瑪峰,希夏邦權馬峰,南迦瓦峰。橫斷山脈及藏南各地,藏北羌塘高原江河源頭等地區的多次綜合科學考察,對高原地貌演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測繪先後完成了1/10萬,1/5萬的地形圖測繪工作,地質部門也開展了1:100萬至1:20萬區域地質調查以及青藏高原冰川,多年凍土,鹽湖資源,動植物生態環境,泥石流災害等的考察研究。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較廣泛的地貌考察和全區1:10萬的航測地形圖的完成,對青藏高原地貌環境取得了一個較全面的和客觀的認識,考察表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高山和極高山,受地質構造的影響,高原主要山脈,河谷和盆地的走向以沿東西向為主,其次是沿南北向。高原地貌的內外引力種類多樣,形成種類繁多的地貌類型。高原地勢變化較大,主要有兩大地貌組合:高原由地區主要面保存完好,相對起伏和緩山地、寬谷和盆地相向分布湖泊

(圖 高原的地貌特徵)

㈥ 導致西藏地形地勢變化特徵變化的主要地質作用

以西藏為主體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氣勢磅礴,景象萬千。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反映了西藏高原自然條件的復雜和自然資源的豐富。
西藏高原,北起昆侖山,南至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為廣闊的藏北高原,往南則是以雅魯藏布江幹流支谷為主的藏南谷地;高原東南側緊密排列著南北向的高山峽谷。西藏地面以遼闊的高原作基礎,高原面是低山、丘陵和寬谷盆地的共同組合體。總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從平均5000米以上漸次遞降至4000米左右。
在高原面之上,縱橫延展著許多高聳山系,構成了高原地貌骨架。近東西向山系從南而北有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昆侖山等。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往東延伸發生轉折變向,形成了藏東南近於南北向排列的橫斷山:從東向西分別有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嶺。在這些平行的山脈之間,分別挾持著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的深切峽谷,構成世界上有名的平行嶺谷地貌。此外,在東西向和南北向山脈之間,還有許多次一級的山脈存在,如阿隆岡日等。
高原上的巨大山嶺普遍發育著現代冰川。冰川的融水是長江、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印度河等主要大河的源泉。 在高原面以下,交織著內外流水系。藏北高原以內流水為主,並形成一些以湖盆為中心的向心狀水系。在高原的東、南、西外圍地區,主要是南北向和東西向的外流水系,水流湍息,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中游寬闊河谷地區是西藏主要工農業分布區。

㈦ 青藏高原地形的顯著特徵是什麼

青藏地區的主體是青藏高原,由於青藏高原的海拔較高,因此高原上的山脈相對高度不大,所以有「遠看是山,近看成川」的寫照.
故選:A.

㈧ 導致喜馬拉雅山脈由海洋變為世界屋脊的地質作用是 A 外力作用 B 流水作用 C 沉澱作用 D 內力

選C,內力作用,由於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相互擠壓而形成的。

㈨ (11分)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青藏高原一直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學家驚奇地發現這個

(1)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碰撞還在繼續,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引起的擠壓力使青藏高原移動。(2分)
(2)在地質上受地殼的彎曲隆起、斷裂、上升或下沉、造山運動等多方面影響,對於生活更為直接的影響則是地震活動的增加,形成較為豐富的地熱資源等。(2分)
(3)地殼厚的地方地勢高,地殼薄的地方地勢低。青藏高原上的山脈海拔雖然很高,但相對於青藏高原面的高度較低。
(4)冰川侵蝕
(5)流水侵蝕作用。水能、地熱能、太陽能、生物資源等(2分)
(6)沉積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