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地質結構
1. 教你如何看地質勘察報告(2)
3、重點看結語或建議中對飽和軟土的液化判別
飽和砂土和飽和粉土(即飽和軟土,但不包括黃土)在地震強度的作用下的液化判別其重要性已經上升為抗震規范中的強條。一般來說,高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在強震時不會發生整體傾覆,即使遇上罕遇地震,建築一般也是坍塌而不是傾覆。但對液化地基上的建築傾斜或是傾倒卻是很可能的,這是因為平時地基土中的水分同土「緊密團結」為一體,與土共同承托支持整個建築物的重量,這時土中的水分是有利的。而當地震時,地基土會被震實下沉而水會漂上來,基礎原來是坐落在堅實的基礎上,而此時卻落腳在含水量急劇增大的地基上,類似漂浮在水上。泡了水的地基土承載力會大幅喪失,於是建築物會整體傾斜甚至傾倒。根據《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GB50011-2010
,抗震設防烈度不大於6度的,可不做飽和軟土液化判斷4、重點看兩個水位——歷年地下水的最高水位和抗浮水位
歷年最高水位——一般設計地下構件如地下混凝土外牆配筋時,要使用這個水位來計算外牆受到的水壓力。
抗浮水位——一般比歷年最高水位低一些。設計人員看到一些地下層數較多而地上層數不多的工程,有可能不滿足抗浮要求時,應要求勘察單位提供准確的抗浮水位。要根據工程經驗,具體分析報告中可能不合理的水位,及時與勘察單位溝通,最終要求勘察單位提供真實、科學、合理的抗浮水位數據,作為設計的正確依據。5、特別掃讀結語或建議中定性的預警語句,並且必要時將其寫進基礎說明
報告中的預警語句如「施工時應注意,在降水時應採取有效措施,避免影響相鄰建築物。建議對本樓沉降變形進行長期觀測。
」「嚴禁擾動基地持力層土……」等等,一定要重點標識出來,並將他們寫入基礎說明中,這樣做是為了突出矛盾,告誡自己這些地方日後挖土時可能存在安全隱患,可能會出現一些非結構自身問題,另一方面也加深施工單位對這些問題的重視。
2. 如何判斷地質結構或地貌景觀,是由外力或內力作用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搞清楚兩個概念: 內力作用的能量是來自地球內部、促使地球內部和地殼的物質成分、構造、表面形態發生變化的各種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來自地球自轉產生的旋轉能和放射性元素蛻變產生的熱能。
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和地震等。內力作用的結果,使地球表面變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為塑造地球表面形態的主力軍,對地殼物質的形成和發展起主導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總結:在地球幾十億年的漫長的變化過程中,內力作用是導致地形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外力作用指由太陽輻射、重力、日月引力等來自地球外部的營力(通過大氣、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包括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固結成岩作用。
補充:外力作用又叫外營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陽能的影響所產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風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通常把各種外力(風化、流水、冰川、風、波浪等)對地表隆起部分逐漸蝕低的作用,統稱為剝蝕作用;把流水對陸地的破壞作用,叫做侵蝕作用。外力作用總的來說是不斷地起著破壞和夷平那些由內力作用而產生的隆起部分,同時把這些破壞了的碎屑物質搬運、堆積到低地和海洋中去。 總結:在地球幾十億年的變化過程中,地形的變化也受外力作用的影響
實際上任何一種地質結構或地貌都不能簡單的說內力或外力所形成,只是說在某一時期內力佔主導或外力佔主導。但一般說來,當說地質構造是其側重於內力作用,而說地貌時則側重於外力作用。記住或理解其表現形式對你判定有比較大的好處。以下舉出常見的外力作用例子:風力侵蝕:蘑菇石,風蝕柱,風蝕窪地
風力堆積:沙漠和黃土
流水侵蝕:河谷,溝壑,喀斯特地形
流水沉積:沖積扇,沖積平原,三角洲
冰川侵蝕:冰川穀,角峰,冰蝕湖
冰川沉積:冰磧平原,冰磧丘陵,冰磧湖
3. 怎麼看地質圖啊!
全面的地質圖應該有圖例,不同類型的褶皺和斷層有不同的符號表示。如果是為了專考試要自己判斷,屬如果沒有圖就這么和你說估計我說得你也不會明白的。可以多看一些別人標好的圖,觀察地層線的變化,從中總結出經驗就好了。
再簡單些練習:將一組平行線標上年代代表各個地層界線,如由上至下地層變新。
向斜:這組線向上突;背斜:這組線向下凹。
構造發展史的判斷原理:老的構造被新的構造錯斷、彎曲等。比如兩條斷裂,肯定是一條(1號)錯斷另一條(2號),那麼2號是老的,1號是新的。再看這些構造包含那些地層,又被什麼地層所覆蓋,就可以判斷出他們產生的大致年代了。
有些東西自己實在不知道怎麼表達,不好意思了。
4. 怎樣查詢地質構造
如果你要查詢的是區域上的地質構造,可以到各省區域地質志上查詢。
5. 地質結構
地質結構是地質構造單元在地殼內排列組合形式。地質構造單元可分為大地構造單元和小構造單元。由大地構造單元在地殼內排列組合成的結構稱為地殼結構;小構造單元在地殼內排列組合成的結構稱為地質結構。小構造單元又稱為地質結構單元。地殼結構控制著地殼活動性,地質結構控制著岩體和土體結構。它們都是受地質構造控制的。
地質結構是地質建造和改造的結果,它是岩體結構、土體結構和地質環境的宏觀基礎。岩體結構和土體結構是建立岩土力學模型的基礎依據,岩體結構與地質結構有著相關關系,它們的關系可用表2-1表示。
表2-1 地質結構模型的基本類型
續表
表中資料表明,岩體結構是很復雜的,絕不是簡單的幾個岩體結構類型所能代表的,應該根據地質結構特點進行分析,所給出的力學模型只能是概率上的意義,不能絕對化。
6. 科學家如何知道地質結構
(1)宇宙地質依據 宇宙物質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宇宙天體(尤其是太陽系內天體)的物質成分可作為推斷地球內部物質成分的參考依據(例如隕石);
(2)地質學依據 岩漿岩來自地下較深的部位,研究其物質成分和形成的溫壓條件可幫助人類認識地下的物質狀態及環境。特別是超基性岩,它們常來自地球深部。(例如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金剛石生成溫度為1100-2200℃、壓力為5萬個大氣壓,相當150km深度)
(3)地球物理依據 主要是地震波速的變化。
限於科學技術水平,人類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地下深度十分有限。現在世界上最深的礦井僅4~5km,最深的鑽井不過12.5km,即使是火山噴溢出來的岩漿,最深也只能帶出地下幾十到200km左右的物質。目前對地球內部的了解,主要是藉助於地震波研究的成果。地震發生時,人們會感到地球在劇烈顫動,這是由於地震所激發出的彈性波在地球中傳播的結果,這種彈性波就叫地震波(seismic wave)。地震波主要包括縱波(P波)、橫波(S波)和面波,其中對地球內部構造研究有意義的是縱波和橫波(註:面波只沿地表傳播)。質點的振動方向與地震波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稱縱波;質點的振動方向與地震波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稱橫波。地震波從地震的震源激發向四面八方傳播,到達地表的各個地震台站後被地震儀所記錄下來。根據這些記錄,人們可以推斷地震波的傳播路徑、速度變化以及介質的特點,通過對許多台站的記錄進行綜合分析研究,便可以了解地球的內部構造。所以,有人把地震比喻為地球內部的一盞明燈,它發出的地震波「照亮」了地球的內部。
7. 地質構造圖要怎麼判斷,比如說褶皺、斷層怎麼看
看到地質圖你首先分析一些大概的走向和傾向。看看地質年代等等,當然首先你必須版了解這些構權造的定義吧,形成機制吧。比如拿斷層來說;它主要分為正斷層,逆斷層和平移斷層。走向斷層和傾向斷層等等。根據斷層盤的相對運動方向,確定它的類型。如果斷層被切斷。你就要看看他切斷的年代,再看看相對位移再確定類型。一句兩句也講不完,給你介紹本書吧。成都理工大學編的《構造地質學》編的比較好,你有興趣可以看看去,希望能幫到你
8. 如何進行地質構造識別
.水平岩層的識別
在低解析度的遙感影像上不容易發現水平岩層的產狀這是由於水平岩遭受侵蝕後往往由較硬的岩層形成保護層且形成陡坡保護了下部較軟的岩層。在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上可發現水平岩層經切割形成的地貌並可見硬岩的陡坡與軟岩形成的緩坡呈同心圓狀分布硬岩的陡坡具有較深的陰影而軟岩的色調較淺。
2.傾斜岩層的識別
在低解析度遙感影像上可以根據順向坡(與岩層傾斜方向一致的場面)有較長坡面逆向坡坡長較短的特性岩層的傾向。當順向坡和逆向坡幾乎相等時可以確定岩層傾角在45°左右傾向則不易確定。傾斜岩層經過溝谷的切割在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上常出現岩層三角面(包括弧形面、梯形面)這時根據岩層出露的形態及其與地形的關系可確定岩層的產狀。
3.褶皺及其類型的識別
在遙感影像止褶皺的發現及其類型的確定是建立在對斯性和岩層產狀要素識別的基礎上的。在進行影像分析時應注意不同解析度遙感影像的綜合應用即光在解析度較低的影像上進行總體識別確定褶皺的存在特別是一些規模較大的褶皺的確定然後對其關鍵部位採用高解析度影像進行詳細的識別確定褶皺的類型。褶皺構造由一系列的岩層構成這些岩層的軟硬程度有差別硬岩成正地形軟岩成谷地因此在遙感影像上會形成不同的色帶。為發現褶皺構造首先就要確定這些不向色調的平行色帶選擇其中在影像上顯示最穩定、延續性最好者作為標志層標志層的色帶呈圈閉的圓形、橢圓形、橄欖形、長條形或馬蹄形等是確定褶皺的重要標志。在中低解析度影像上能反映出大的褶皺而在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上不僅能發現較小規模的褶皺而且還可以確定其岩體層的分布層序是否對稱重復具體產狀要素這是確定褶皺存在的重要認識特別是在高解析度遙感影像上觀察標志層在轉折端的形態有助於識別褶皺的存在及褶皺的類別。
4.斷層及其類型的識別
在影像上不能直接確定地層的新老但可以觀察到岩層的傾向。當逆向坡(陡坡)向外、順向坡(緩坡)向內(向軸線傾斜)時是向斜構造逆向坡(陡坡)朝內(面向褶皺軸)順向坡(緩坡)朝外時(遠離褶皺軸)是背斜構造。當岩層的走向不是很連續時逆向坡往往形成地形三角面這在遙感影像卜是比較直觀的。通常斷層在沒有疏鬆沉積物覆蓋的情況在遙感影像上都有明顯的特徵。斷層是一種線形構造在遙感影像上表現為線性影像。它基本上有兩種表現形式一是線性的色調異常即線性的色調與兩側的岩層色調都明顯不同二是兩種不同色調的分界面呈線狀延伸。當然具備這兩個影像持征的地物不一定都是斷層如山脊、較小的河流、道路、渠道、堤壩、岩層的走向、岩層的界面等等
9. 如何識別地質水平構造
1、岩層產狀與地層接觸關系。產狀用走向、傾向和傾角來表示,稱產狀要素。產狀要素用地質羅盤進行測量。2、岩層露頭線的特徵3、地層接觸關系
構造運動是一種機械運動,按運動方向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方向的構造運動使岩塊相互分離裂開或是相向聚匯。垂直方向的構造運動則使相鄰塊體作差異性上升或下降。
10. 地質構造方向如何確定
簡單的理解可以認為是地質體的走向吧,舉個例子,斷層的斷層面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