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山的地質作用
Ⅰ 泰山是由什麼地質作用形成的
在距今25億年前後,魯西地區發生了強烈的造山運動泰山運動。版
原先形成的岩層褶權皺隆起,形成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這些山系的一部分,聳立在海平面之上,伴隨著岩層的褶
皺隆起,產生了一系列斷裂,大量的中酸性岩漿侵位,並發生了區域變質作用。從而逐漸形
成了表殼變質岩系和分布廣泛的閃長岩花崗岩類的古老侵入岩體,具有明顯的期次。這類岩
石約占泰山主體面積的95%以上,是泰山主體組成的物質基礎。由於這些不同岩性和地球化
學特徵的花崗質岩石的大規模存在,為探索太古宙巨量花崗岩的形成提供了極佳的研究對象,
在建立前寒武紀底層系統中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聳立在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經過18-19億年的風化剝蝕,地勢漸趨平緩。至距今約5億2千萬年前的古生代初期,華北廣大地區大幅度下降,海水侵入,古泰山也隨之沉沒到海平面以下。在古泰山的風化剝蝕面上沉積了近2000米厚的寒武奧陶紀海相地層。代表這個時期沉積的地層是位於泰山北側的張夏寒武系標准剖面,地層發育齊全,出露良好,含豐富的三葉蟲等古生物化石,研究程度高。是華北地殼演化歷史早古生代階段的重要的地位
Ⅱ 火山形成的地質作用過程
考點: 三類岩石的相互轉化和地殼物質循環 專題: 分析: 地球內部的岩漿,在岩漿活動內過程中上升冷卻凝固,容形成岩漿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積岩.已經生成的岩石,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發生成分和性質的改變,形成變質岩.各類岩石在地下深處發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漿.如此周而復始,形成一個完整的岩石圈物質循環過程.圖中三個箭頭指向的是岩漿,對應的是a;一個箭頭指向的是岩漿岩,對應的是b;兩個箭頭指向的是沉積岩或變質岩,d為變質岩、c為沉積岩.數字代表的地質作用1為變質作用;2、5為外力作用;4、6、7為重熔再生;3為冷卻凝固. 冰島南部埃亞菲亞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規模噴火,代表此次火山活動的地質過程是3(冷卻凝固),形成的是岩漿岩,對應的是b.故選:B. 點評: 本題難度適中,屬於知識性試題,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岩石圈物質循環.
Ⅲ 地質作用可以形成哪些山地
地殼的水平擠壓運動可以產生褶皺山,處在板塊邊界的山地,基本都專屬於褶皺山,如喜屬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系等;地殼受擠壓或張力,發生斷裂,產生斷層,其中斷層如果上升則可產生斷塊山,如廬山,華山等;另外還有岩漿的活動,可以產生火山,如日本富士山。
Ⅳ 形成向斜山主要的地質作用為什麼是侵蝕
C 外力作用——侵來蝕自.內力塑造地表的基本格局,背斜山,向斜谷.
但背斜成谷,主要是背斜頂部受張力影響,容易被外力侵蝕.而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久而久知,兩側背斜被侵蝕掉,而凸顯出了向斜,向斜反而成山(一句話:差異侵蝕導致)
Ⅳ 地質作用問題。
什麼是地質作用?
由於地球內部和太陽能量的作用,會使地表形態、地殼內部物質組成及結構構造等不斷發生變化,如海枯石爛、滄海桑田、高山為谷、深谷為陵等,地質學把自然界引起種種變化的各種作用稱為「地質作用」。
什麼是內動力地質作用?
內部地質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內部能量引起的地質作用。它一般起源和發生於地球內部,但常常可以影響到地球的表層,如可以表現為火山作用、構造運動及地震等。
什麼是外動力地質作用?
外動力地質作用是指大氣、水和生物在太陽能、重力能的影響下產生的動力對地球表層所進行的各種作用統稱為外動力地質作用。
什麼是風化作用?
風化作用是指在地表或近地表的環境下,由於氣溫、大氣、水及生物等因素作用,使地殼或岩石圈的岩石和礦物在原地遭到分解或破壞的過程。
Ⅵ 難以形成山脈的地質作用是
難以形成山脈的地質作用是冰川的地質作用 風的地質作用 地下水的地質作用 河流的地質作用 板塊分離的地質作用。
Ⅶ 高中地理中從地質作用分析應該從哪些方面
分內力和外抄力,內力就是構造運動、岩漿活動,地震等引起的地表形態變化,通常都是一個很長周期內的滄海變桑田(比如青藏高原凍土裡發現有貝殼,可推斷其原先是海洋,受板塊擠壓變成的高山);另一種是外力因素,比如風蝕(蘑菇石),海蝕(海蝕柱),河流沖擊(牛角湖),河流堆積(沖積扇平原)等
Ⅷ 地質學中的地質作用指的是什麼
由於地球內部和太陽能量的作用,會使地表形態、地殼內部物質組成及結構構造等不斷發生變化,如海枯石爛、滄海桑田、高山為谷、深谷為陵等,地質學把自然界引起種種變化的各種作用稱為「地質作用」。
Ⅸ 如何評價峨眉山旅遊景觀與地質作用的關系
峨眉來山位於中國四川峨眉山市境源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地勢陡峭,風景秀麗,有「秀甲天下」之美譽。氣候多樣,植被豐富,共有30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樹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討食,勝為峨眉一大特色。它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寺廟約26座,重要的有八大寺廟,佛事頻繁。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樂山大佛作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山上的酒店,溫泉,遊玩吃飯有點貴,建議去嘻嘻團參考價格,以避免花冤枉錢
Ⅹ 天山山脈形成的地質作用是什麼
天山位於亞洲中部,東西向延伸,由中亞諸國向南西凸出的弧形山系與其間的大型盆地內,中國境內容北西、北東走向的山系與其間長軸近東西走向的盆地和蒙古西南部的低山戈壁等組成,東西延長近4000km,南北寬逾150km.天山山脈與兩側的盆地多以逆沖斷層為界,盆地的基底下插於天山山脈之下.天山山脈及毗鄰地區的地殼主要由前震旦紀古陸碎塊、古生代陸緣岩系和洋岩石圈殘片等組成.從構造方面看,該山脈及毗鄰地區的地殼可以劃分為15個單元.大致以東經90°線為界,以西地區南側的南天山碰撞帶為向南凸出的弧形構造帶,北側的古陸碎塊和其間的碰撞帶呈北西走向斜列展布,構成巨型帚狀構造;以東地區為相間排列的近東西走向的古活動陸緣或島弧及其間的碰撞帶.天山山脈形成於古生代晚期古洋盆關閉以後,現今山脈的地貌特徵則是新生代晚期地殼變動的產物.天山山脈形成以後的地質演化可以劃分為石炭紀末至二疊紀初同碰撞—後碰撞構造岩漿活動階段、二疊紀早—中期幔源岩漿活動與殼幔相互作用階段和二疊紀晚期以來的陸內演化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