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油氣田開發地質基礎主要學什麼

油氣田開發地質基礎主要學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3-01 18:12:48

Ⅰ 《油氣田開發地質基礎》都有哪些版本

這個很多,不同學院 不一樣

Ⅱ 油氣田開發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什麼

油氣田開發工程是一門認識油氣藏、綜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開發油氣藏的學科。它不僅是方法學,而且是指導油氣田開發決策的學科。油氣田開發工程是在油藏描述建立地質模型和油藏工程模型的基礎上,研究有效的驅油機制及驅動方式,預測未來動態,提出改善開發效果的方法和技術,從而達到提高採收率的目的。
油氣田基本探明,有了可靠的開發儲量後,即可進行油氣田的開發設計,主要內容有:
(1)進行油氣藏描述,建立油氣藏的實際地質模型。要求將勘探直至設計前已完鑽井的各種資料及信息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搞清儲集層狀況、構造、斷層的位置及幾何形態、深度、油氣水分布,各項地質參數如孔隙度、滲透率、飽和度、油層真實厚度、含油氣面積、各油層分布及儲量大小、各區域井的產能大小和含油層位等。
(2)選擇合理的開采方式。確定一個油氣田是利用天然能量開發,還是依靠人工補充能量(如注水或注氣)開發,生產井以自噴方式還是以機械採油方法生產,這些取決於該油氣田的地質、工藝特點及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因素。對特殊的油氣田要採用特殊的方式進行開發。例如,高黏度稠油油田可採用注蒸汽、燃燒油層或化學方法開采,埋藏不深的高黏油還可採用礦坑開采。
(3)合理劃分開發層系。許多油氣田是由多油藏或多油層組成。是多層聯合開采還是分層開采?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或是同時開采?這需要考慮把哪幾個相近的油層組合在一起開采比較合理。
(4)部署井網。一般一套油層的組合需要單獨鑽一套井網。在布置井網時要考慮到幾套井網之間的互相轉換,還要考慮到今後的加密問題。井網密度取決於油田產量的要求。由於所有的井都在同一個水動力場中,井與井之間將會發生干擾。油藏總產量並不是隨著井數的增長而成正比的增長,而是一種逐漸變緩的遞增函數。因此,有一個合理井網密度的問題。
(5)確定油氣田合理的開發速度及生產水平。
(6)採用油氣藏數值模擬等方法對各種開發方案進行計算,以便對比各項開發指標。
(7)確定油氣田鑽采工藝及測井技術。
(8)結合地面設施,全面進行經濟技術指標的分析和對比,選擇出最佳的開發方案。
(9)制訂方案實施細則,包括注采井鑽井及投產次序、時間,油田的增產措施及開發過程監測等內容。在油氣田開發設計方案的基礎上,確定井的完成方式並制訂實施方案。此外,還要根據產量的要求,制訂出油田的年生產方案。

Ⅲ 油氣田開發地質學的發展

我國油氣田開發地質學的成熟應歸功於世紀60年代初大慶油田的開發。大慶油田是非均質性相當嚴重的陸相多油層油田,實施了早期保持地層壓力的內部注水開發戰略。油田決策者在總結前蘇聯和我國玉門等老油田開發經驗的基礎上,一開始就非常重視開發地質工作,把石油地質隊伍明確劃分為 「區域地質」 (專於盆地的區域勘探) 和 「油田地質」 (專於油田開發中的油田地質工作) 兩部分,成立了由140多名地質技術人員組成的油田地質科研隊伍,專門從事當時投入開發的喇薩杏油田的油田地質研究。從1960年到1964年,突破了陸相碎屑岩儲層的小層對比技術以及測井定量解釋分層孔隙度、飽和度,特別是滲透率技術。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油砂體的概念,指出了注水開發中控制油水運動的基本單元是油砂體,形成了一套以油砂體為核心的儲層地質研究方法。這是大慶油田實施分層開采,實現長期高產穩產的基礎,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當時研究成果和水平已處於國際前列,當之無愧地獲得了國家科委發明獎的殊榮。

20世紀70年代,隨著注水開發的深入,儲層非均質性對採收率的影響暴露得更為明顯。由於油價上漲,三次採油技術受到重視。在美國,各種先導試驗紛紛出現,工業性應用也具一定規模,促使開發地質工作向更深層次發展。最具代表性的是沉積相分析被引進了開發地質的儲層研究中,儲層地質學 (Reservior Geology) 已初露端倪。美國 《石油工藝》 雜志1977年7月號專刊刊出了1976年美國石油工程師協會秋季年會上兩個專題小組討論沉積相與儲層連續性、非均質性的論文,編者稱這一期的出版為該刊的里程碑。

我國開展儲層沉積相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1964年形成油砂體理論以後,當即提出進一步開展 「微觀沉積學」 的研究,即把過去以盆地大區域為研究對象和以岩相古地理分析為主體的、為勘探服務的沉積學理論和方法,引進到油田范圍內,來研究油砂體的沉積成因、分布和儲層性質。當時 「微觀」 兩字引起一些爭論,然而得到了我國著名沉積學家葉連俊院士的支持。而美國直到1982年,在由石油地質學家協會出版的《碎屑岩沉積環境》 專著中,才明確提出了微環境 (Microenvironment) 的概念。

我國能較早地在開發地質工作中開展儲層微相研究,仍然離不開大慶油田注水開發的推動。以主力油層單層突進為標志的層間矛盾,注入水平面上的條帶狀水淹和 「南澇北旱」 的平面矛盾出現,特別是1964年在注入水前緣後面鑽成第一口密閉取心井,發現了主力油層在產水90%以上時,僅底部1/3~1/4厚度受到強水洗,這些現象表明水驅油過程存在嚴重的非均質性,由此推進了儲層地質研究的深入。當然,當時也不乏失敗的教訓。薩爾圖油田南一區按600m×600m井網所揭示的儲層油砂體面貌,對連續性較差的3類油層進行按油砂體不均勻布井的失敗,也是推動開發地質研究深入的動力。20世紀70年代初,微相研究肯定了大慶油田儲層屬於大型湖盆河流-三角洲沉積,揭示了河道砂體、河口壩砂體及其他三角洲前緣席狀砂體的不同水驅油特點,為1972年大慶油田進行第一期加密調整提供了重要的地質依據。1974年,石油工業部在江漢油田召開的全國油田地質會議上,推廣了大慶油田開展儲層微相研究的經驗,開發地質工作中的儲層沉積相研究從此在全國各大油田全面開展。

進入20世紀80年代,石油工業出現了一些新的形勢以及現代高新技術的飛速崛起,促使開發地質又進一步向更高更深層次發展。首先是石油資源配置的新形勢,一些主要產油國都面臨如下情況:(1)已開發的含油氣盆地和油氣進入勘探開發高成熟期,勘探工作轉向自然地理條件很差的邊遠地區,勘探成本大幅度上升。(2) 已有的老油田由於油價疲軟,高成本的三次採油技術因經濟上原因無法使用,依靠二次採油的平均採收率僅35%左右,大有潛力可挖。一般估計,由於儲層各種非均質性的隔擋,尚有20%的可動油未被二次採油驅油劑 (水) 所驅掃到。通過深化認識儲層非均質性及改善二次採油技術,這部分可動油完全可以采出。(3)水平井的出現為改善二次採油提供了重要手段。因此,普遍認為,在老油田進一步加強開發地質研究,深化認識非均質性,通過鑽加密井 (包括水平井、多底井、側鑽等) 和其他改善採油的方法,進一步提高老油田採收率,所能獲得的經濟效益遠大於邊遠地區的勘探效益。這就需要更精確地描述地下剩餘油的分布,要求油藏描述向更小尺度和定量化描述發展。其次,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數學與地質的結合,分形、混沌學等非線性數學新理論和方法的出現,為描述一些地質現象提供了新武器,地質統計學的興起就是最好的體現;三維地震的發展,使地震技術可以解決開發中的一些儲層問題,相應地形成了儲層地震。這些都為實現精細定量描述儲層提供了可能。開發地質、.油藏描述由宏觀向微觀、由定性向定量方向大大前進了一步,也由單一的地質學科走向了地球物理、油藏工程、採油工程等多學科協同綜合的道路。

1985年由美國能源部主持的第一屆國際儲層表徵會正是以油藏描述為核心的開發地質學這一飛躍的標志。更令人深思的是,一向以討論石油地質勘探技術為宗旨的AAPG刊物,也在1988年10月為開發地質出版專刊。大聲疾呼 「還儲層地質以本來面貌」。此後AAPG每年的4月號成為發表以開發地質論文為主的專刊。這些都表明油氣田開發地質學科,已非常成熟地按照其本身的特點和規律在向前發展。

近10年來,由於三次採油的發展。油田開發工作又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但是三次採油工藝復雜、費用高,一旦對油藏中剩餘油的含量作出錯誤的估算,在經濟上就將得不到收益。而且三次採油的各種方法,對於油藏地質和流體條件有十分嚴格的要求,只有選擇相適用的方法才能有效。因此,三次採油具有較大的風險性。要求油田開發地質工作更加詳細而精確地估算油藏內剩餘油儲量,更加嚴格地研究油藏和流體特徵。隨著一套新的剩餘油飽和度測井方法的出現,以及高壓密閉取心技術和冷凍岩心測定剩餘油含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油層開采以後的狀態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發展。

油氣田開發地質學現在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應用科學。它主要是圍繞著油氣田開發的一系列工程中遇到的地質問題而展開的,為開發工程提供地質基礎,與油氣田開發工程緊密結合,因此具有工程地質的性質。雖然它也應用地質學中各有關學科的原理和方法來進行工作,但是它與油氣勘探地質工作已經有相當大的區別了。

Ⅳ 學習石油天然氣方面的知識要先干什麼買基礎書嗎

不知道你要做什麼工作,是為了了解,還是准備考研究生,還是要做科研。我建議你從基礎學起,首先基礎課要過關,尤其是數學、物理、化學,因為石油與天然氣工程設計數學的知識很多,你至少應該掌握高等數學里的一元微積分、偏微分、微分方程求解等,線性代數中的相關性,求解多元方程的通解和特解,物理化學(是一門課程)中的焓變,熵變,會計算氣體、以及液體在不同壓力、溫度、體積下的化學反應求解。
其次,要學習基礎專業課,例如《油層物理》、《岩石力學》、《工程力學》(尤其是材料力學)、《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滲流力學》、《油氣田開發地質基礎》、《鑽采機械》。
再次,逐步學習專業課,包括《石油工程》(包含鑽井、採油、開發三部分)、《提高原油採收率原理》、《特殊油氣田開發》、《采氣工程》、《增產增注》、《數值模擬》等。
最後需要深造的情況下,根據自己從事行業的特點,通過文獻調研或者是參考碩士指導用書,選擇一個適當的方向,比如專門搞措施類的,比如酸化、壓裂、補孔、細分注水。或者搞數值模擬,那就對照著地質只是學習相關建模,數模軟體。搞天然氣,那就學習高等滲流力學和采氣方法等,因為你說的太籠統,我只能回答這么多,要是還有需要可以繼續問。

Ⅳ 《油田開發地質學》綜合復習資料

一、名詞解釋
1、 烴源岩:能夠生成油氣的岩石。
2、 蓋層:位於儲集層上方,阻止油氣向上逸散的岩層。
3、 岩性標准層:岩性的特徵明顯,厚度穩定,連續性好,分布廣泛,易於識別的地層。
4、 沉積旋迴:垂直地層剖面上,具有相似岩性的岩石有規律的重復出現。
5、 地溫梯度:埋藏溫度每增加一百米時地溫增高的度數。
6、 含油氣盆地含油氣的沉積盆地。在一定地史階段內,受構造運動形成的,周圍高中間相對低的接受沉積的沉降區。
7、 油氣藏是地殼中油氣聚集的最基本單位,是油氣在單一圈閉內,具有獨立壓力系統和統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8、 異常地層壓力:我們把背離正常地層壓力趨勢線的底層壓力稱之為異常地層壓力,或壓力異常。
9、 岩心收獲率:岩心長與取心進尺之比的百分數。
10、 斷點組合
11、 圈閉是指儲集層中能夠阻止油氣運移,並使油氣聚集的一種場所,通常由儲集層、蓋層和遮擋物三部分組成。
12、 石油是由各種碳氫化合物和少量雜質組成的存在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態可燃有機礦產,是成分十分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
13、 油氣田受局部構造、地層岩性因素控制的,同一產油麵積上油氣藏的總和。
14、 孔隙結構岩石中孔隙與連通它的吼道的形狀,大小,分布及孔喉配屬關系。
15、 折算壓力
16、 乾酪根油母質,沉積岩中不溶於非氧化型酸、鹼和非極性有機溶劑的分散有機質。分為:腐泥型,混合型,腐殖型。
17、 油氣初次運移石油和天然氣,自生油層向儲集層的運移。
18、 儲集單元
19、 壓力系數
20、 可采儲量(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以開采出來的石油和天然氣的總量)。
21、 滾動勘探開發

Ⅵ 油田開發地質學》綜合復習資料

《油田開發地質學》綜合復習資料
一、名詞解釋
1、標准層 : 作為劃分和對比層位用的特徵明顯而穩定的地層。
2、乾酪根:油母質,沉積岩中不溶於非氧化型酸、鹼和非極性有機溶劑的分散有機質。
3、生儲蓋組合:生油層、儲集層、蓋層在時間、空間上的組合形式或配置關系。
4、石油 : 是由各種碳氫化合物和少量雜質組成的存在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液態可燃有機礦產,是成分十分復雜的天然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
5、油氣藏:是地殼中油氣聚集的最基本單位,是油氣在單一圈閉內,具有獨立壓力系統和統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6、石油
7、儲集單元: :一個儲集層為一個儲集單元。
8、孔隙結構:岩石中孔隙與連通它的吼道的形狀,大小,分布及孔喉配屬關系。
9、沉積旋迴 :或稱沉積韻律,是指垂直地層刨面上具相似岩性的岩石有規律的重復出現。
10、折算壓力:折算壓頭產生的壓力。
11、油氣田:受局部構造、地層岩性因素控制的,同一產油麵積上油氣藏的總和。
12、地溫梯度 : 在恆溫帶以下,埋藏深度每增100米時,地溫增高的度數。
13、儲集層:由儲集岩所構成的地層,又稱儲層。
14、岩性標准層: 岩特徵明顯、岩層穩定、厚度不大、分布廣泛等區域性對比標志的岩層。
15、含油氣盆地:地殼上具有統一地質發展史,長期以沉降為主,發生過油氣生成、運移、聚集過程,並存在工業性油氣藏的沉積盆地。
16、蓋層:位於儲集層上方,能阻止儲集層中油氣向上逸散的岩層。
17、烴源岩:能夠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岩石。
二、填空題
1、石油的非烴類化合物組成分為 含硫化合物 、 含氮化合物、 含氧化合物 等三類。
2、地層超覆油氣藏的分布位置在不整合面 ,裂縫性油氣藏的油氣儲集空間和滲濾通道主要為 。
3、在地層傾角測井矢量圖上可以解釋 、 、 、
_________________等四種模式,它們可以反映地下沉積和構造地質信息。
4、依在陸相湖盆的坳陷內,油氣成藏應具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方面的基本地質條件。
5、依據沉積旋迴——岩性厚度對比法進行油層對比時,先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後,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後連接對比線,完成對比剖面圖。
6、岩性遮擋油藏原來埋藏較深,具有一定的壓力,後因斷裂作用上升,其原始壓力仍保存下來形成 。若已知辛3井鑽遇L油層頂面的標高為-1750m,鑽遇斷點的標高為-1702m,那麼該井鑽遇了斷層 盤的L油層。
7、含油氣盆地是指地殼表面具有統一的地質發展歷史,長期以 為主,能夠生成油氣,並且已經 的沉積盆地。在含油氣盆地內,油氣田評價鑽探階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後計算的儲量為 。
8、油氣二次運移的通道主要有 、 和 等三類。
9、我國東部渤海灣盆地具備長期持續穩定下沉的_________________ 條件,深度適當、面積較大、有機質豐富的___________________ 條件,並且曾經發生油氣的生成、運移和聚集。因此,渤海灣盆地是_________ ________ 盆地。
10、據我國油氣勘探工作條例,區域勘探階段部署井為地質井和_________________,圈閉預探階段部署井為________________,評價勘探階段部署井為_________________,上述探井的鑽探目的和任務不同。
11、石油的主要元素組成中 含量高達96%。溫度升高或溶解氣量增大,石油相對密度 ,粘度 。
12、油氣藏的形成是各種地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常概括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個基本地質條件。
13、油田構造圖通常選擇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為制圖標准層。除地層油氣藏外,一般不選擇___________________或沖刷面為制圖標准層。
14、地層壓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油氣田開發中重要的基礎參數。在油層未被鑽開之前所具有的地層壓力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分布受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響。
15、石油主要由 等五種化學元素組成,通常石油中烷烴含量 、溶解氣量 、溫度 ,則石油的粘度低。
16、形成斷層圈閉的基本條件是斷層應具有 ,並且該斷層必須位於儲集層的 方向。
17、油氣田地質剖面圖是沿某一方向切開的垂直斷面圖,它可以反映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質特徵;
18、油氣有機成因論認為,生成油氣的原始沉積有機質隨埋深的增加、古地溫的升高進一步轉化成大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當達到___________________時,大量生成液態烴。
19、我國常規油氣田勘探的程序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階段。
206、壓力降落法是利用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兩個參數所構成的壓降圖來確定氣藏儲量的方法。因此,利用壓力降落法確定的天然氣儲量又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儲集層之所以能夠儲集和產出油氣,其原因在於具備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兩個基本特性。
三、問答題
1、簡述高異常地層壓力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油氣初次運移中的作用。
2、簡述影響圈閉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3、試述生油層、儲集層、蓋層特徵的差異性,並列舉各自的主要岩石類型。
4、圖示說明油氣藏的基本分類。
5、試對井下地層的重復與缺失進行地質分析。
6、簡述油氣初次運移的主要動力及其特徵。
7、井下斷層存在的可能標志是什麼,應用這些標志應注意哪些問題?
8、試述有機質是如何向油氣轉化的?有何特點?
9、利用容積法計算岩性油藏的儲量時,含油麵積如何求取?
10、試述有機質向油氣演化的主要階段及其基本特徵。
11、容積法計算石油儲量的基本原理是什麼?含油麵積參數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答:(1)容積法計算石油儲量的基本原理是計算地下岩石孔隙中油氣所佔的體積,然後用地面的重量單位或體積單位表示。 N=100AheФρ(1-Swi)ρ0/Boi
(2)含油麵積的確定主要受產油層的圈閉類型,儲集層物性變化及油水分布規律的影響。

四、繪圖、計算題
1、圖一為某儲集層頂面構造圖,儲集層厚30米,儲集層之上發育有良好的蓋層。試找出可能的圈閉,指出圈閉類型、畫出溢出點、閉合面積,並求各圈閉的閉合高度。

圖一 某儲集層頂面構造圖

2、根據各井所鑽穿的地層順序(連續英文字母表示連續沉積),通過地層對比,繪制地質剖面圖,見下圖二。

圖二 各井所鑽穿的地層剖面示意圖

3、如下圖3所示,表示某斷塊內各井鑽遇某一單油層的厚度特徵(分子表示有效厚度,分母表示砂層厚度)。請在圖上繪出:① 砂岩尖滅線,② 有效厚度零線,③ 有效厚度等值線(等值線間距1m)。

圖3 某單油層井點陣圖及數據分布

Ⅶ 《油田開發地質學》

1、乾酪根:是動植物遺骸(通常是藻類或木質植物)在地下深部被細菌分解,除去糖類、脂肪酸及氨基酸後殘留下的不溶於有機溶劑的高分子聚合物。
2、蓋層:位於儲集層之上能夠封隔儲集層使其中的油氣免於向上逸散的保護層。
3、孔隙結構:指孔隙發育的大小、規模、形態等。
4、沉積旋迴:是指沉積作用和沉積條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斷重復沉積而組成的一個層序。
5、儲集單元:地層中儲集流體的空間,包括孔隙、裂縫、微層理面等。
6、含油氣盆地:指已經發現油氣田(藏)或已有油氣顯示的沉積盆地。
7、地溫級度:指地層深度每遞增單位深度地層溫度增加的幅度。
8、異常地層壓力:是指地層中流體壓力超過正常靜水注壓力,包括異常高壓和異常抵押。
9、井位校正:井有斜井和垂直井之分,垂直井深度為真實深度,斜井具有一定傾角,其深度是通過鑽井進尺與傾斜角換算得出的,換算過程叫井位校正。
10、斷點組合:在相同方向的測線上,斷點性質,落差及斷層面產狀應該基本一致或有規律地變化。同一斷層,其所斷開的地質層位應該相同或沿某一方向有規律地變化;同一斷層沿走向方向各區段的斷距相近或有規律地變化。同一斷塊內地層的產狀變化應有一定的規律;區域大斷裂其走向與區域構造走向一致。
11、滾動勘探開發:滾動勘探是對地質條件復雜的斷塊油氣藏,不能截然地劃分勘探開發階段,採用邊勘探邊開發的做法。在預探過程中,立即在獲得工業油氣流的探井周圍部署生產井,在開采同時,繼續探明油氣儲量,逐步擴大勘探和開發面積,知道油氣田進入全面開發。

Ⅷ 油氣田開發地質學的萌芽

現代油氣工業若從1859年算起,至今已有近150年的歷史。然而油氣田開發地質學的出現還不到70年,它是石油開發深入發展的產物,隨石油開發技術的發展而發展;作為一個成熟的學科而高速發展則是近30年的事情。

在早期的油氣工業中,油氣勘探以地質學家為主體來進行,油氣田發現以後交由石油工程師管理開采,地質學家不參與油氣開采活動。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 (AAPG) 與石油工程師協會 (SPE) 的成立,以及它們在學術會議、出版物表現出的學術分工,也非常明顯地反映了這一歷史分割。這是由當時油氣開發的水平所決定的。

20世紀30年代以前,油田被發現以後,石油公司搶占租地,搶先鑽生產井採油,油田開發比較盲目,是所謂 「掠奪式開采」 的階段。這以美國20世紀30年代初發現並投入開採的東得克薩斯大油田最為典型。該油田發現於1930年9月,之後很多公司蜂擁而上,到1932年底就鑽成近萬口採油井,10年內在560km2含油麵積內鑽成26000口生產井。這種掠奪式開採的後果是,出現了明顯的井間干擾、過早見水、產量遞減過快等問題,迫使石油工程師採用限制井距和單井產量來保護油田的生產,油田開發轉入了 「保守開采」 階段。當時美國得克薩斯州的鐵道委員會所提出的限制井距和單井配產的法規代表了20世紀30~40年代石油開採的主導戰略思想。這時石油開發還處於僅僅利用油田天然能量開採的階段,雖然促進了油層物理、滲流力學以及油藏工程等學科和技術的發展,但開發地質仍處於 「籠而統之、大平均」 的油藏概念水平,一張構造圖、一張等厚圖以及幾個平均參數,就可以滿足開發的需要。真正的開發地質學不可能在此時產生。

20世紀40年代,污水回注帶給油田開發一次歷史性革命。注水開發 (西方當時稱二次採油) 在50年代很快成為普遍工業性應用的主導開發方式。這一次歷史性的變革是開發地質學產生並逐步成熟、獨立的主要契機和動力。

注水開發首先遇到的是儲層連續性和連通性問題,沒有分單層的儲層等時對比,就不可能搞清每個儲層的連續性和連通性,這正是為什麼早期開發地質工作者把油層的小層(單層) 對比作為最基礎和最重要的工作予以討論和攻關的原因。注水開發緊接著遇到的第二個問題是儲層客觀存在的非均質性,儲層各種尺度的非均質性極大地影響了注水開發效果。當然早期注意的是層間、平面比較宏觀規模的非均質性。這就要求把每口井每個儲層的岩石物理屬性求准,從而掌握它們的空間分布規律。這些逐漸被人們認識的注水開發中必須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油藏地質問題,突破了 「籠而統之、大平均」 的傳統地質工作方法,不僅促使開發地質學產生和發展,而且可以這樣說,開發地質、油藏描述、儲層表徵以及相應的技術發展到今日,仍然要解決這兩個基礎問題,只是在深度上、精度上在不斷提高。

油氣田開發地質學的出現和萌芽時期,可以前蘇聯的M·Φ·欽克於1946年出版的《油礦地質學》 和美國L·W·里諾於1949年出版的 《地下地質學》 為標志。後者更多地側重於錄取和建立鑽孔地質剖面的方法;前者更具創立開發地質學的代表性,這與前蘇聯比較廣泛地採用注水開發,並將其應用於油田早期開發和作為一次採油方式有關。從1975年M·N·馬克西莫夫編寫的 《油田開發地質基礎》 來看,前蘇聯油氣田開發地質學已比較成熟,而美國正式出版的 《石油開發地質學》 在1979年才由塔爾薩大學的P·A·迪基完成。

Ⅸ 石油地質主要是學石油還是地質

石油地質學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氣在地殼中生成、運移和聚集規律的學科。石油地質學主要研究石油及其伴生物天然氣、固體瀝青的化學組成、物理性質和分類;石油成因與生油岩標志;儲集層、蓋層及生儲蓋組合;油氣運移,包括油氣初次運移和油氣二次運移;圈閉和油氣藏類型;油氣藏的形成和保存條件。油氣藏的形成過程就是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油氣從分散到集中的轉化過程。能否有豐富的油氣聚集,並且被保存下來,主要取決於是否具備生油層、儲集層、蓋層、運移、圈閉和保存6項條件。石油地質學就是圍繞生儲蓋圈運保這六個字系統展開的。
油藏地質學,全稱是油氣藏開發地質學,類似的科目是油氣田地下地質學。它是石油地質學的進一步深入和細化。它分為油氣藏理論基礎(主要講解圈閉類型和油氣藏的形成,主要是對石油地質學的回顧,只講解石油地質學的一部分內容)、鑽井地質基礎(鑽井的地質設計、地質錄井方法)、開發地質基礎(油藏精細描述,包括地層精細對比,沉積微相劃分、構造研究、油藏評價、儲量計算、剩餘油分布等等。)
簡單概括就是,石油地質學是學習純勘探知識,勘探范圍大到整個含油氣盆地,小到油氣藏,目的是找到油氣田(藏)(或油氣有利勘探區塊)。油藏地質學是勘探和開發的過渡銜接學科,研究范圍只局限於某個油氣藏,其目的在於更精細的研究已經找到的油氣藏,制定布井開發方案、在鑽井、生產過程中應用地質知識指導生產進行。

Ⅹ 油田開發地質學

第一章 油氣水的化學組成及物理性質

二、主要問答題

1、簡述石油、天然氣的元素組成、化合物組成。

2、簡述石油的物理性質。
顏色、 相對密度、 粘度、 溶解性、 熒光性、
旋光性、 導電性、 凝固點 等

3、簡述天然氣的分類。
聚集型--氣藏氣、氣頂氣、凝析氣等
離散型--溶解氣、固態氣水合物、煤層氣

4、簡述油田水的來源及產出狀態。

來源:沉積水、滲入水、深成水、轉化水

油田水的產出狀態:
與油氣藏關系分—油層水、上層水、層間水、下層水;

存在狀態分--超毛細管水、毛細管水、吸附水;

5、簡述油田水的化學組成及油田水的蘇林分類。
無機組成(各種離子成分)、有機組成(烴類、酚和有機酸)、
溶解氣 及 微量元素;

三個成因系數 Na+ Na+ Cl Cl Na+


Cl SO24 Mg2 +

Na+>C1- 大陸水型:硫酸鈉水型、重碳酸鈉水型、

Na+<C1- 海洋水型:氯化鎂水型、氯化鈣水型;

油田水:以氯化鈣型為主,重碳酸鈉型為次

第二章 現代油氣成因理論

二、主要思考題
1、簡述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主要依據及學派。
無機生成說--火山噴出氣體中有甲烷、乙烷等烴類成分;

實驗室中無機物可合成烴類;石油分布常常與深大斷裂有關等。

有機生成說--岩石類型分布上; 地質時代分布上;

成分特徵上; 某些稀有金屬特徵; 油層溫度特徵;

形成時間上; 近代沉積物中觀察等。

成因學派:泛宇宙說(宇宙說、地幔脫氣說)

地球深部無機合成說(碳化物說、高溫生成說、蛇紋石化說)

2、何謂沉積有機質,簡述其來源及類型。
--是隨無機質點一起沉積並保存下來的生物殘留物質;

來源--原地有機質、異地有機質、再沉積的有機質。

3、何謂乾酪根?試述乾酪根的化學分類及主要特徵。
沉積岩中所有不溶於鹼、非氧化型酸和非極性有機溶劑的

分散有機質。

4、試述油氣生成的條件。
地質條件:大地構造背景、岩相古地理條件、古氣候條件

動力條件:溫度與時間、催化劑、細菌作用、放射性作用等。

5、試述有機質向油氣演化的過程(成烴模式)。
生物化學生氣階段 熱催化生油氣階段

熱裂解生凝析氣階段 深部高溫生氣階段

6、簡述生油層的地質特徵及主要地化特徵。
地質特徵:岩性特徵、岩相特徵等;

地化特徵:有機質豐度、有機質類型、有機質成熟度等。

第三章 儲集層和蓋層

二、主要思考題
1、簡述孔隙的分類(孔隙大小及對流體作用分類、成因分類)

2、圖示說明典型毛管壓力曲線類型及其意義。
鑄體薄片法、掃描電鏡法、圖像分析法、毛管壓力曲線法 等

3、簡述碎屑岩儲集層的儲集空間及孔隙結構類型。
原生--原生粒間孔隙、粒內孔隙、填隙物孔隙、成岩裂隙等
次生--孔、縫兩類;
大孔粗喉型、大孔細喉型、小孔極細喉型 微孔管束狀型

4、試述影響碎屑岩儲集層儲集性能的因素。
碎屑顆粒的礦物成分、 粒度和分選程度、

排列方式和圓球度、 膠結類型及成分、

成岩作用、 層面與層理面發育程度、

構造作用影響、 砂岩中泥質條帶的影響等。
5、簡述碎屑岩儲集體的成因類型。(沉積環境分類)

6、碳酸鹽岩儲層儲集空間類型及影響其發育的地質因素
原生孔隙、溶蝕孔隙(溶洞)、裂縫;

沉積環境、壓實作用、溶蝕作用、白雲岩化作用、

重結晶作用、褶皺斷裂作用等

7、試述碎屑岩與碳酸鹽岩儲層儲集空間異同。
⑴ 相同點:成因上均有原生、次生分類。
⑵ 差異點:① 孔隙類型差異:碎屑岩主要為粒間孔隙,碳酸鹽
岩儲集空間類型更具多樣性,次生孔隙占據重要地位。
②孔隙形態及分布差異:碎屑岩儲集空間形態較規則,分布較均
一,碳酸鹽岩儲集空間形態多樣、變化大,分布不均一。
③控制孔隙發育因素差異:碎屑岩受岩石顆粒大小、形態、分選
等影響較大;碳酸鹽岩受沉積環境、次生變化等影響。 教材55頁表

8、簡述蓋層的類型、封閉機理及影響其有效性的因素。
岩性分類:膏鹽類、泥質岩類、碳酸鹽岩類;
封閉機理:物性封閉、異常壓力封閉、烴濃度封閉;
影響因素:主要是岩性、韌性、厚度和連續性。

第四章 油氣運移

二、問答題(圖示說明題)
1、圖示說明靜水及動水條件下的測壓面及折算壓力。

2、圖示說明油氣運移的過程。(初次運移及二次運移)

3、試述油氣初次運移的動力、途徑、方向及時期。
壓實作用、欠壓實作用、蒙脫石脫水作用、流體熱增壓作用
有機質的生烴作用、滲析作用、其他作用

孔隙 微層理面 微裂縫

4、試述油氣二次運移的主要動力和阻力。

浮力、毛細管力、水動力、構造運動力

5、油氣二次運移的通道、運移方向及運移的主要時期。

儲集層的孔隙和裂縫、斷裂、地層不整合面

二次運移是初次運移的繼續--連續的過程;

一般,大規模二次運移時期應該是主要生油期之後或同時

發生的第一次構造運動時期。

6、試述影響油氣二次運移距離的主要因素。
區域構造背景; 儲集層的岩性、岩相變化; 地層不整合

斷層分布及其性質; 水動力條件 等。

第五章 油氣藏及油氣聚集

二、問答題(圖示說明題)
1、圖示說明溢出點、閉合面積、閉合高度(構造幅度)、
油氣邊界與含油范圍、油氣藏(柱)高度。

2、圖示說明油氣的差異聚集(單一圈閉及系列圈閉)。
3、簡述油氣藏分類的基本原則及分類方案(圖示說明)。
4、試述(大)油氣藏形成的基本條件(富集條件)。
油氣來源條件(烴源條件); 生儲蓋組合及運移條件;
(大容積的)有效的圈閉; 必要的保存條件。

5、何謂生儲蓋組合,圖示說明其類型。
6、何謂圈閉的有效性,如何評價圈閉的有效性?
指在具有油氣來源的前提下,圈閉聚集油氣的實際能力。
圈閉形成時間與油氣運移時間的相應關系;
圈閉所在位置與油源區關系、與油氣運移通道的關系;
水動力對圈閉有效性的影響 ……

7、圖示說明斷層的封閉機理及斷層油氣藏類型。
對置封閉、泥岩塗抹封閉、顆粒碎裂封閉、成岩封閉
根據斷層性質分類:正斷層油氣藏、逆斷層油氣藏 ……
根據斷層線與儲層等高線的組合關系分類:
斷鼻油氣藏、弧形斷層斷塊油氣藏、
交叉斷層斷塊油氣藏、多斷層切割的復雜斷塊油氣藏。

8、試述斷層在油氣藏形成中的作用(圖示說明)。
斷層的封閉作用; 通道和破壞作用。

9、簡述含油氣盆地的歷史地質學分類。
區域構造及沉積史分類--台向斜型、單斷坳陷型、
雙斷坳陷型、 山間坳陷型、 山前坳陷型、
山前坳陷-地台邊緣斜坡型、 山前坳陷-中間地塊型。

10、簡述盆地內構造單元的劃分。

一級:坳陷、隆起、斜坡;

亞一級構造:凹陷、凸起、斜坡;
二級:背斜帶、斷裂帶、潛山帶、長垣 ……
三級構造:背斜、斷塊、鼻狀構造、潛山 ……

第六章 油氣田勘探

一、問答題
1、簡述區域勘探階段的主要任務。
查明區域地質及石油地質條件;

進行早期含油氣遠景評價和資源量估算;

評選出最有利的坳陷(凹陷)和構造帶; 提出預探方案。

2、簡述圈閉預探階段的主要任務。
地震詳查,編制各主要標准層的構造圖;

構造分析和評價;預探井鑽探,探明圈閉的含油氣性;

查明含油氣層位及可能油氣藏類型、含油氣邊界等;

計算預測儲量,初步確定工業價值。

3、簡述油氣評價勘探的主要任務。
進一步探明含油氣邊界及油氣田特性; 提交探明儲量;

對油氣藏進行綜合評價及經濟效益預測分析;

為開發方案編制提供地質基礎資料及相關參數。

4、簡述滾動勘探開發的適用范圍及主要優點。
復式油氣聚集帶(區)或復雜油氣田;

減少探井井數,降低勘探成本; 縮短勘探周期;

加強及時分析及對比評價,提高整體效益。

二、基本概念 勘探程序、區域勘探、圈閉預探、
評價勘探、滾動勘探開發

第七章 鑽井地質

一、主要概念:參數井、預探井、評價井、岩心錄井、
岩屑錄井、遲到時間、鑽時錄井、泥漿錄井、氣測錄井

二、主要問答題
1、圖示說明井斜角、井斜方位角、全變化角。
2、試述通過岩心錄井及岩心分析可獲得哪些信息。
古生物特徵; 確定地層時代; 進行地層對比;
觀察岩心岩性、沉積構造,恢復沉積環境;
儲層岩性、物性、電性、含油氣性--四性關系;
生油層特徵; 了解構造和斷裂情況--如地層接觸關系;
檢查開發效果,了解開發過程中所必須的資料數據。

3、試述常規地質錄井方法及其地質意義。

4、簡述岩心描述的主要內容。

岩性; 相標志; 儲油物性; 含油氣性;

岩心傾角測定、斷層觀察、地層接觸關系 等

5、簡述測定岩屑遲到時間常用的方法及真假岩屑識別。

理論計演算法; 實物測定法; 特殊岩性法

6、簡述鑽井液的類型及影響鑽井液性能的地質因素。

兩大類:水基泥漿、油基泥漿

高壓油氣水層、鹽侵、砂侵、粘土層、漏失層 等。

7、如何利用氣測資料判斷油、氣、水層。

半自動氣測資料解釋、色譜氣測解釋

第八章 地層對比及油層沉積相研究

一、主要概念: 沉積旋迴 岩性標准層 油田標准層
標志層 標准化石 小層平面圖 儲集單元 測井相

二、主要問答題
1、簡述區域地層劃分與對比的依據及方法。
2、簡述碎屑岩油層劃分對比的依據、方法、程序、成果。
依據:岩性特徵--岩性及組合; 沉積旋迴; 地球物理特徵
方法1:沉積旋迴--岩性厚度對比法
步驟:利用標准層劃分油層組;利用沉積旋迴對比砂岩組;
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對比單油層;連接對比線。
點(關鍵井)--線(骨幹剖面)--面(體)。
方法2:等高程沉積時間單元對比法
步驟:三個環節。

3、試對比分析油層劃分對比與區域地層劃分對比的差異。
① 對比區域、對比井段、對比單元的差異:
區域對比--油區內全井段對比;油層對比--油區內含油井段的對比--砂岩組、單砂層。
② 對比依據的差異:區域對比--地震資料、古地磁資料、地層接觸關系、古生物資料等
油層對比--岩性特徵、沉積旋迴、地球物理測井等;
③ 對比方法的差異:區域對比--岩石地層學方法、生物地層學方法、構造學方法、層
序地層學方法等; 油層對比--沉積旋迴-岩性厚度對比法、等高程沉積時間單元對比法
④ 對比成果及其應用方面的差異:區域對比--主要用於指導油氣勘探,指出有利生、
儲油層位及地區等;油層對比--主要用於油氣儲量計算、指導油氣開發及方案調整等。

4、簡述碳酸鹽岩儲集單元的劃分原則。
5、試述碎屑岩與碳酸鹽岩油層劃分與對比的異同。
油層對比的資料(依據)、對比程序、對比方法相似或相同;
油層對比單元的劃分不同; 單元界線(等時、穿時);
對比依據也有一定差異 等。
6、簡述油層細分沉積相研究在油田開發中的應用。
深入認識油砂體縱、橫向非均質性,掌握地下油水運動規律
掌握高產井的分布規律; 選擇調整挖潛對象。

通過A、B、C三口井的地層對比,繪制地質剖面圖。

第九章 油田地下構造研究

1、試述井下斷層存在的可能標志
及應用這些標志需要注意的問題(圖示說明)。
井下地層的重復與缺失、非漏失層泥漿漏失和意外油氣顯示、
近距離內標准層標高相差懸殊、近距離內同一岩層厚度突變、
短距離內,同層內流體性質等明顯差異、
地層傾斜矢量圖中的特徵。

2、試述地層重復、缺失的地質意義(圖示說明)。
鑽井過程中若缺失某些地層(地層重復),能否說明
一定存在正斷層(逆斷層)?圖示說明。
3、何謂斷層線圖?簡述斷層線圖的編制方法。
4、簡述井斜校正的任務及方法(圖解法,圖示說明)。

5、何謂井位校正?圖示說明位移方法。
剖面線與地層走向斜交或垂直

→井位沿地層走向線(等高線)移至剖面線上;

剖面線與地層走向平行→沿地層傾向投影到剖面線上。

6、試述斷層封閉性研究內容。(如何判斷斷層的封閉性)
斷面兩側的岩性條件; 斷層的力學性質;

斷層面及兩側岩層的排驅壓力; 斷層活動強度;

斷層產狀與岩層產狀配置關系; 單井斷點的測井曲線特徵;

斷層兩盤的流體性質及分布; 鑽井過程中的顯示;

斷層活動時期與油氣聚集期的關系。

7、簡述油氣田地下構造圖的編制及主要用途。

第十章 地層溫度和地層壓力

一、基本概念--靜水壓力、原始油層壓力、壓力梯度
地層壓力、壓力系數、異常地層壓力

二、主要問答題
1、簡述原始油層壓力的來源、分布特徵及等壓圖應用。

● 來源:靜水壓力,其次是天然氣壓力、地靜壓力等。

● 分布特徵:隨油層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加大;

流體性質影響;氣柱高度變化對氣井壓力影響很小。

● 預測新井原始油層壓力、計算油藏平均原始油層壓力、

判斷水動力系統、計算油層彈性能量。

2、圖示說明折算壓頭、折算壓力及其計算方法。
3、試述異常地層壓力的成因及預測方法。
成岩作用、熱力和生化作用、斷裂作用、剝蝕作用 ……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測井方法,如聲波測井;
鑽井地質資料分析法--如鑽速增大、鑽井液溫度異常等。
4、簡述地溫場與油氣生成、分布的關系;
影響地溫場分布的主要因素。
⑴ 大地構造性質--活動性、地殼厚度等--是具全局性和主導因素。
⑵ 基底起伏--隆起區高地溫梯度、坳陷區低地溫梯度
⑶ 岩漿活動--活動規模、幾何形狀、年代等
⑷ 岩性--岩石的導熱能力不同
⑸ 蓋層褶皺--背斜頂部地溫梯度大,翼部地溫梯度小
⑹ 斷層--封閉性斷層或壓扭性斷層一般導致高異常
⑺ 地下水活動--深部熱水至淺層、地表水補給
⑻ 烴類聚集--上方往往存在地溫高異常。

思考題: A B C
某背斜油藏已鑽3口井,
其中B井產油,A、C井位於
油水邊界之外,各井數據
見下表。判斷:該油藏兩
翼油水界相對高低關系。

A C
原始油層壓力 MPa 16 20
油層中部井深 m 2100 2600
井口海拔 m 300 300
水的密度 g/cm3 1.0 1.0

第十一章 石油及天然氣儲量計算

一、主要概念:工業油氣流標准、地質儲量、可采儲量
預測地質儲量、控制地質儲量、探明地質儲量、採收率

二、主要問答題
1、簡述遠景資源量及儲量的分級(相關概念)。
見後面內容。

2、如何確定油水界面(方法)。
① 利用岩心、測井及試油資料確定油水界面
② 利用壓力梯度資料確定流體界面
③ 利用壓力資料確定油水界面
④ 利用毛管壓力資料確定油水界面

3、簡述油層有效厚度的條件及下限標準的確定方法?
油層內具有可動油、在現有工藝技術條件下可提供開發;

測試法、含油產狀法、泥漿侵入法 等。

4、試述如何獲取儲量計算中含油麵積數據。
⑴ 應確定油水界面--方法; ⑵ 確定油氣藏類型;

⑶ 應確定油層頂界面構造圖(斷層線)、岩性尖滅線 等;

⑷ 根據油水界面標高及構造圖,獲取含油麵積。

5、圖示說明壓降法獲取天然氣地質儲量及可采儲量。

6、簡述壓降法計算天然氣儲量的適用條件及影響因素。
單位壓降采氣量非常數--

邊水或底水供給、低滲透帶補給、異常高壓、反凝析作用等

測壓和計產不準確; 井身質量不達標。

油氣儲量的分級和分類
一、原地量分類

--總原地資源量
推測原地資源量
未發現原地資源量
潛在原地資源量

預測地質儲量、 控制地質儲量
地質儲量
探明地質儲量

早期劃分的含油氣盆地總資源量:
包括兩部分--根據勘探階段以及對油氣田認識程度:

遠景資源量:推測資源量、潛在資源量

儲量:預測儲量、控制儲量、探明儲量

一、油氣儲量的分級和分類
1、原地量分類

⑴ 總原地資源量--指根據不同勘探階段所提供的地

質、地球物理與分析化驗等資料,經綜合分析,採用針

對性方法估算出的已發現和未發現的儲集體中原始儲藏

的油、氣總量。 ★★

包括:未發現原地資源量 和 地質儲量。

⑵ 未發現原地資源量

--包括:潛在原地資源量 和 推測原地資源量。

⑵ 未發現原地資源量

● 推測原地資源量--主要在區域普查或其它勘探階

段,對有含油氣遠景的盆地、坳陷、凹陷或區帶等推測

的油氣儲集體,根據地質、物探、化探等資料估算的原

地油氣總量。

● 潛在原地資源量--指在對圈閉預探前期,對已發現

的有利圈閉或區塊,根據石油地質條件綜合分析和類比,

採用圈閉法估算的原地油氣總量。

--可作為編制預探中後期部署的依據。

⑶ 地質儲量--指在鑽探發現油、氣後,根據已發現的
油、氣藏(田)的地震、鑽井、測井和測試等資料估算出

的已知油、氣藏(田)中原始儲藏的油氣總量。 ★★
根據勘探、開發對油氣藏的認識程度,分為3級:

預測地質儲量、控制地質儲量、探明地質儲量

● 預測地質儲量--指在圈閉預探階段,預探井獲得了
油、氣流或綜合評價有油、氣層存在時,對有進一步勘探
價值的、可能存在的油氣藏(田),估算得出的、確定性很

低的地質儲量。 ★★ ●估算時,應初步查明構造形
態、儲層情況,預探井獲油氣流或鑽遇油氣層等。

● 控制地質儲量--在圈閉預探階段,預探井獲得工業

油(氣)流後,並經過初步鑽探認為可提供開采後,估

算求得的、確定性較大的地質儲量。 ★★

◆ 估算時,應初步查明構造形態、儲層變化、油氣層

分布、油氣藏類型、流體性質等。

◆ 相對誤差不超過±50%;

◆ 可作評價鑽探,編制中、長期開發規劃的依據。

● 探明地質儲量--指在油氣藏評價階段,經鑽探證實

油、氣藏(田)可提供開采,並能獲得經濟效益後,估

算出的、確定性較大的地質儲量。 ★★

●估算時,應查明油氣藏類型、儲層類型、驅動類型、

流體性質、分布、產能等。

●相對誤差不超過±20%。

●是編制油田開發方案、建設投資決策等的依據。

二、油氣儲量的分級和分類
2、可采量分類

⑴ 可采資源量--指從原地資源量中可采出的油、氣數
量。可分為:推測可采資源量、潛在可采資源量。

⑵ 可采儲量--指從油、氣地質儲量中可采出的油、氣
數量。 ★★
探明技術可采儲量; 探明經濟可采儲量
探明次經濟可采儲量; 控制技術可采儲量

控制經濟可采儲量; 控制次經濟可采儲量
預測技術可采儲量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