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斜坡紅土層是什麼地質

斜坡紅土層是什麼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3-01 16:21:28

❶ 地層岩性結構與地質災害

一、地質災害的岩土體條件

地質災害活動與岩土類型、性質、結構具有特別密切的關系。在緻密堅硬、結構完整的岩土發育區,很少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動;相反,在結構破碎或鬆散軟弱岩土發育區,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動強烈。縣域岩土類型多樣,性質和結構復雜,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控製作用不盡一致。

本區崩塌分為兩類,分別是岩質崩塌和土質崩塌。岩質崩塌主要發生在縣城達溪河北岸和黑河北岸基岩出露區;土質崩塌主要發生在縣域內的廣泛黃土發育區,其規模比較小。

本區發生滑坡的岩土類型比較單一,為黃土,屬第四系更新統,除縣域西南部外,其餘地區廣泛分布。滑坡數量多,以大中型滑坡主,小型滑坡比較多,發育少量特大型滑坡。

本區泥石流主要為泥流,各類岩土是泥石流固體碎屑物的來源。通常情況下泥石流的固體碎屑物分布越廣泛、儲存越豐富,越有利於泥石流的形成。調查區泥石流固體碎屑物主要是第四系殘坡積物及溝谷中沖洪積物,其分布較少,以稀性泥石流為主。

二、易滑地層

縣域內分布的地層主要包括:第四系、新近系、白堊系。其中第四系、新近系和白堊系是區內的地質災害易發地層。

第四紀黃土在縣域廣泛分布於河谷階地、黃土台塬、黃土梁峁、黃土溝壑區。其下伏地層一般為新近系紅粘土或白堊系砂岩、泥岩及砂礫岩,形成不整合接觸。黃土中發育多層紅色古土壤層,這些古土壤相對於黃土來說是隔水的,遇水易發生軟化,黃土滑坡大都沿著古土壤層向下滑動,或在黃土中產生滑動面。

新近系主要為上新統三趾馬紅粘土(N2),分布在黃土台塬下部以及黃土梁峁區基岩古地形坡面和黃土之間,黃土台塬之下的三趾馬紅土近水平分布,略向河谷地傾斜,傾角為2° ~10° ;三趾馬紅土在本區出露面積較小,主要分布在局部沖溝中,厚度變化大,呈不整合斷續覆蓋於老地層之上,其上多被第四紀黃土覆蓋。由於黃土結構疏鬆、遇水軟化、強度低、節理裂隙發育等特性以及上新統三趾馬紅土不透水性等特點,因而形成了地質災害易發地層。

白堊系埋藏於黃土台塬第四系之下,構成區域的基底地層,分布面積廣,厚度大,總體產狀平緩,地層傾角為3°~6° ;由於受構造影響,地層產狀局部發生變化。本區白堊系之上大部分都被黃土覆蓋,局部與黃土之間夾有新近系紅粘土,與上覆地層呈不整合接觸,大部分都有風化殼發育。其上黃土厚度變化較大,最厚可達數十米。本區白堊系的泥岩和砂質泥岩層是易崩滑地層,局部的基岩陡坡易發生崩塌,屬於小型基岩崩塌。

三、岩土體結構

區內斜坡岩土體結構主要包括四種類型:黃土+近水平古土壤層型、黃土+傾斜古土壤層型、黃土+白堊系基岩型、黃土+新近系泥岩型。斜坡岩土體結構決定了斜坡變形破壞的方式和軟弱結構面的位置,對滑面的位置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

1.黃土+近水平古土壤層型

該岩土體結構特徵是:斜坡自坡腳至坡頂皆由第四紀黃土和古土壤地層構成,屬於典型黃土斜坡,主體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黃土和古土壤,主要分布於縣域除西南部以外的達溪河、黑河流域廣泛地區。該型斜坡穩定性與黃土的工程地質性質密切相關。在岩性方面,黃土和古土壤質地鬆散,遇水時強度急劇降低,工程地質特性差,抗拉強度低,極易在臨空面附近形成卸荷裂隙;在透水性方面,黃土透水性強,古土壤較黃土而言,粘土含量高,結構更為緻密,古土壤相對為隔水層。雨季降雨沿卸荷裂隙滲入地下,在古土壤層上部形成上層滯水,極易沿古土壤層形成滑動面,滑體沿古土壤層在坡面或谷底坡腳剪出。此類坡體岩土體結構既可發生小型滑坡和崩塌,也可發生大型滑坡。

2.黃土+傾斜古土壤層型

該岩土體結構特徵是:從坡腳到坡頂主要由第四紀黃土和古土壤地層構成,主體為中更新世、晚更新世黃土和古土壤,仍屬於黃土斜坡,主要分布於縣域除西南部以外的達溪河、黑河流域基底呈斜坡的廣泛地區。此類斜坡的穩定性除與黃土較差的工程地質性質密切相關外,還與黃土中發育的古土壤層有關。古土壤較黃土而言,粘土含量高,結構更為緻密,成為黃土層中的相對隔水層,在黃土與古土壤接觸帶易形成含水量較高的軟弱結構面,從而控制滑坡的形成。

3.黃土+白堊系基岩型

該岩土體結構特徵是:上部發育黃土及古土壤層,與下伏白堊系基岩為不整合接觸。主要分布於縣域達溪河和黑河兩側階地或斜坡地帶。由於黃土與古土壤的結構類型,與白堊系由砂礫岩、砂岩、泥岩和砂質泥岩組成軟硬相間的結構類型差異巨大,在黃土與白堊系地層間形成泥質成分風化殼。降雨入滲到風化殼後,地下水就沿該層面徑流,形成軟弱易滑帶,進而滑坡沿著黃土與基岩接觸面發生滑動。由於特殊的岩土體結構及其工程地質特性,往往極易形成大型的多級滑坡,如觀音村滑坡。

4.黃土+新近系泥岩型

該岩土體結構特徵是:上部黃土和下部新近系泥岩組成的斜坡類型。縣域內分布較少,僅有零星出露。紅粘土黏粒含量高,是良好的隔水層,同時遇水強度降低,容易引起滑坡發生。其與「黃土+傾斜古土壤層型」斜坡對滑坡的控製作用類似,易發生斜坡失穩。

❷ 山體相連,但土質不一樣,是什麼地質現象

山體相連,但土質不一樣,是「滑坡」的地質現象造成的。
從斜坡的物質組成來看,具回有鬆散土層答、碎石土、風化殼和半成岩土層的斜坡抗剪強度低,容易產生變形面下滑;堅硬岩石中由於岩石的抗剪強度較大,能夠經受較大的剪切力而不變形滑動。但是如果岩體中存在著滑動面,特別是在暴雨之後,由於水在滑動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強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動。
降雨對滑坡的影響很大。降雨對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雨水的大量下滲,導致斜坡上的土石層飽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層上積水,從而增加了滑體的重量,降低土石層的抗剪強度,導致滑坡產生。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無雨不滑」的特點。
地震對滑坡的影響很大。究其原因,首先是地震的強烈作用使斜坡土石的內部結構發生破壞和變化,原有的結構面張裂、鬆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較大變化,特別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對斜坡穩定是很不利的。另外,一次強烈地震的發生往往伴隨著許多餘震,在地震力的反復振動沖擊下,斜坡土石體就更容易發生變形,最後就會發展成滑坡。

❸ 地理中怎麼分辨某種地形容易產生滑坡還是泥石流

相同點:地勢較陡(山區等);地質不穩定(山體松動)。不同點:地表內瑣屑物質多;植被稀少;(短時期容)降水量大;山谷地帶等容易發生泥石流。山脊地帶等容易發生滑坡。其實,兩者發生的條件大都相同。泥石流要有水,滑坡不需要水也會發生。而水大都流向山谷,所以只有山谷才有泥石流,而山脊處山體凸出,重力大,加之陡,附近有開礦爆破,山脊處修路等都可能引發滑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❹ 地層及岩土體結構與地質災害

一、易滑地層

調查區內分布三疊系、侏羅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其中,第四紀黃土和新近紀泥岩是區內的易滑地層。

三疊系、侏羅系埋藏於第四系之下,僅在較大河谷出露,出露高度一般不大,未調查到基岩滑坡現象。在延河、汾川河兩側,尤其是公路、鐵路邊坡地段,可見基岩崩塌現象。

新近紀泥岩在區內分布不連續,呈不整合斷續覆蓋於之前老地層之上,其上多被第四紀黃土覆蓋。僅在甘谷驛和青化砭東北部,南泥灣和油坊台西南部,以及棗園西部等地谷坡底部零星出露。盡管新近紀泥岩屬於易滑地層,但由於其分布范圍及小,在坡面上所處位置過低,所以,區內新近紀泥岩引起的滑坡並不多。

第四紀黃土分布最為廣泛,幾乎遍布全區。黃土結構疏鬆,強度低,遇水軟化,節理裂隙發育等特性決定了黃土是區內最主要的易滑地層。本次調查的全部滑坡和絕大多數崩塌均發生在黃土層中。

二、岩土體結構

區內斜坡岩土體結構主要包括四種類型:黃土+近於水平古土壤層型、黃土+傾斜古土壤層型、黃土+古土壤+基岩型、黃土+古土壤+新近紀泥岩型。斜坡岩土體結構決定了斜坡變形破壞的方式和軟弱結構面的位置,對滑動面的位置具有明顯的控製作用。

(一)黃土+近於水平古土壤層型

斜坡自坡腳至坡頂皆由第四紀黃土地層構成,屬於黃土斜坡,主體為中更新世黃土(Qp2),主要分布於延河一級支流中上游、二級三級以及更小的支流兩岸。該型斜坡穩定性從黃土本身來講,主要與黃土的地質-工程地質性質密切相關。在岩性方面,黃土質地鬆散,工程地質特性差,抗拉強度低,極易在臨空面附近形成卸荷裂隙,有利於滑坡體與母體分離。黃土遇水時強度急劇降低,有利於形成滑動面,可沿谷底坡腳剪出。在地層結構上,發育近水平的古土壤層。此類坡體岩土體結構屬於較穩定的類型,滑坡發生的可能性相對較低。

(二)黃土+傾斜古土壤層型

仍屬於黃土斜坡,從坡腳到坡頂皆由第四紀黃土構成,主體為中更新世黃土(Qp2),主要分布於延河一級支流中上游、二級三級以及更小的支流兩岸。此類斜坡的穩定性除與黃土較差的工程地質性質密切相關外,還與黃土中發育的傾斜古土壤有關。古土壤較黃土而言,粘土含量高,結構更為緻密,成為黃土層中的相對隔水層,在黃土與古土壤接觸帶易形成含水量相對較高的軟弱結構面,從而控制滑坡的形成。

(三)黃土-基岩接觸面型

上部黃土與下部基岩共同組成的斜坡類型。此類斜坡發育於延河幹流以及一二級支流中下游,這一地區河谷寬闊,是人類活動的主要地區。下伏基岩是大多滑坡發生的積極因素:一是岩土在工程地質性質上具顯著差別,基岩力學強度大,抗滑能力強,穩定性高,多成為滑坡剪出口的下伏穩定地層;二是基岩的隔水性能相對較好,地下水容易在基岩面上相對富集,易飽水,造成基岩之上黃土力學強度下降,轉變為滑帶。據調查,沿基岩面剪出的滑坡比例占總數的78%。

(四)黃土-紅粘土接觸面型

上部黃土和下部新近紀泥岩所組成的斜坡類型。紅粘土黏粒含量大,是良好的隔水層,同時遇水強度降低,在全區零星出露。但其所在之處,常引起滑坡的發生。與「黃土+傾斜古土壤層型」斜坡對滑坡控製作用類似,新近紀泥岩的存在不利於斜坡的穩定。

無論何種岩土體結構類型的直立坡或陡坡均以崩塌破壞方式為主(圖4-18)。

圖4-18 燕溝台崩塌地質剖面圖

1—晚更新世黃土;2—中侏羅世泥岩;3—中侏羅世砂岩

❺ 請問這是什麼土層什麼地質什麼泥土有什麼特性學名叫啥

泥質岩,又稱粘土來質岩。包括自泥岩、粘土岩、頁岩、板岩等。因形成條件不同,有白、灰白、灰、黃、綠、紅褐、棕等各種顏色。常見膠狀、豆狀、鮞粒狀結構和鱗片狀、氈狀、格子狀構造。成分非常復雜,主要是高嶺石、伊利石、蒙脫石、綠泥石和混層粘土等粘土礦物

❻ 紫色土黃色土紅色土分層是什麼地質

顏色不同土壤的成分也就不同。這個多和土壤下面所分布的地層岩性相關。比如專,紫紅色粉砂岩屬、泥岩上面就多是紫色、紅色的土壤等等。

當然,這個僅僅是一部分簡短不足的話,如果樓主想了解更詳細的這方面的知識,不妨去買本土壤學來看看,或者在谷歌學術裡面搜索相關的資料。

祝好。

❼ 中國南方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觀音洞文化中提到的早期為沙質土壤和晚期的紅土層,這種地質變化是因為什麼

距今約70萬~40萬年前。觀音洞遺址於1964年發現,位於貴州黔西縣沙井。觀音洞是沿回東西方向裂隙形成的窄長洞答穴。洞內文化遺物分早、晚兩期。早期堆積為含角礫的砂質黏土,有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哺乳動物有嵌齒象科、巨貘等,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早期。晚期堆積為紅土層,含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石器中刮削器佔80%,端刮器有100多件,另有少量砍砸器、尖狀器。石器原料以硅質灰岩為主,石器加工形狀不規則,大小相差很大。觀音洞文化遺址是長江以南最大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觀音洞文化和北京人文化一南一北,交相映照,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輝煌。

❽ 我們這里的地質是怎麼形成的。謝謝了。我們這里的土層有八九米深,再往下就是紅石板,地表兩米以下,有

根據描述,應該屬於岩石球狀風化形成的地質與土壤現象。這些土層形成的時間一般都是超過數十萬年,也可能在百萬年以上。

❾ 滑坡,泥石流 集中在什麼地形區

不能說它集中在什麼地形區,這是要看地質地貌條件,人為因素,降水和河流等多種條件才會產生的。我國主要是在雲貴高原上比較容易產生。

❿ 什麼樣的地層容易出現滑坡

產生滑坡的條件: 一是地質條件與地貌條件;二是內外營力(動力)和人為作用的影響。第一個條件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1)岩土類型:岩土體是產生滑坡的物質基礎。一般說,各類岩、土都有可能構成滑坡體,其中結構鬆散,抗剪強度和抗風化能力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質能發生變化的岩、土,如鬆散覆蓋層、黃土、紅粘土、頁岩、泥岩、煤系地層、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軟硬相間的岩層所構成的斜坡易發生滑坡。
(2)地質構造條件:組成斜坡的岩、土體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不連續狀態時,才有可能向下滑動的條件。同時、構造面又為降雨等水流進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種節理、裂隙、層面、斷層發育的斜坡、特別是當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傾角構造面及順坡緩傾的構造面發育時,最易發生滑坡。
(3)地形地貌條件:只有處於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備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發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庫)、海、溝的斜坡,前緣開闊的山坡、鐵路、公路和工程建築物的邊坡等都是易發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於10度,小於45度,下陡中緩上陡、上部成環狀的坡形是產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活動,在滑坡形成中起著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軟化岩、土,降低岩、土體的強度,產生動水壓力和孔隙水壓力,潛蝕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對透水岩層產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對滑面(帶)的軟化作用和降低強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個條件而言,在現今地殼運動的地區和人類工程活動的頻繁地區是滑坡多發區,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發生變化,從而誘發滑坡。主要的誘發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沖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不合理的人類工程活動,如開挖坡腳、坡體上部堆載、爆破、水庫蓄(泄)水、礦山開采等都可誘發滑坡,還有如海嘯、風暴潮、凍融等作用也可誘發滑坡。 滑坡的人為因素:
違反自然規律、破壞斜坡穩定條件的人類活動都會誘發滑坡。例如:
(1)開挖坡腳:修建鐵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廠等工程,常常因使坡體下部失去支撐而發生下滑。例如我國西南、西北的一些鐵路、公路、因修建時大力爆破、強行開挖,事後陸陸續續地在邊坡上發生了滑坡,給道路施工、運營帶來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滲漏,工業生產用水和廢水的排放、農業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滲入坡體,加大孔隙水壓力,軟化岩、土體,增大坡體容重,從而促使或誘發滑坡的發生。水庫的水位上下急劇變動,加大了坡體的動水壓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誘發滑坡發生。支撐不了過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軟弱面下滑。尤其是廠礦廢渣的不合理堆棄,常常觸發滑坡的發生。
此外、劈山開礦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體受振動而破碎產生滑坡;在山坡上亂砍濫伐,使坡體失去保護,便有利於雨水等水體的入滲從而誘發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類作用與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結合,則就更容易促進滑坡的發生。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越來越多的工程活動破壞了自然坡體,因而近年來滑坡的發生越來越頻繁,並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應加以重視。
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