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質條件包括什麼作用
Ⅰ 什麼叫自然條件包括哪些內容
、自然地理要素來
自然地理要素自是指涵蓋制圖區域的地理景觀和自然條件,如地質、地球物理、地勢、地貌、水文、江湖、海洋、氣象、氣候、土質、土壤、植被、動物、自然災害現象等。自然地理要素相對穩定,變化較小,它的種類和數量的多少優劣,是衡量該區域開發前景的一個重要因素。
2、社會經濟要素
社會經濟要素(或稱人文地理要素)是指由人類活動所形成的經濟、文化,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如居民地、交通網、行政境界線、人口、歷史、文化、政治、軍事、企事業單位、工農業產值、商務、貿易、通信、電力、環境污染、環境保護、疾病與防治、旅遊設施,等等。社會經濟要素的狀況深刻地反映了該區域的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的程度。
Ⅱ 自然條件包括哪些方面
自然條件:指一個地域經歷上千萬年的天然非人為因素改造成形的基本情況。包括:地質地貌,生物資源,水文氣候等方面。
Ⅲ 常見的自然地質有哪些
地質泛指地球的性質和特徵。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育歷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岩層和岩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 (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 (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 (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 (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 (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Ⅳ 一、什麼是工程地質條件,包括哪些方面
工程地質條件是指對工程建築有影響的各種地質因素的總稱。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震、水文地質、天然建築材料以及岩溶、滑坡、崩坍、砂土液化、地基變形等不良物理地質現象。
工程地質條件即工程活動的地質環境,可理解為工程建築物所在地區地質環境各項因素的綜合。一般認為它包括岩土(岩石和土)的類型及其工程性質、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地表地質作用和天然建築材料等。
岩土的類型及其工程性質
這是最基本的工程地質因素,包括它們的成因、時代、岩性、產狀、成岩作用特點、變質程度、風化特徵、軟弱夾層和接觸帶以及物理力學性質等。
地質構造
地質構造是工程地質工作研究的基本對象,包括褶皺、斷層、節理構造的分布和特徵。地質構造,特別是形成時代新、規模大的優勢斷裂,對地震等災害具有控製作用,因而對建築物的安全穩定、沉降變形等具有重要意義。
水文地質條件
這是重要的工程地質因素,地下水是降低岩、土體穩定性的重要因素,又在某些情況下對建築物的某些部位(如基礎)發生侵蝕作用,影響建築物的安全。它包括地下水的成因、埋藏、分布、動態和水質等。
地表地質作用
是現代地表地質作用的反映,與建築區地形、氣候、岩性、構造、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密切相關,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岩溶、泥石流、風沙移動、河流沖刷與沉積等等,對評價建築物的穩定性和預測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意義重大。
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狀況、山坡陡緩程度與溝谷寬窄及形態特徵等,地貌則說明地形形成的原因、過程和時代。平原區、丘陵區和山嶽地區的地形起伏、土層厚薄和基岩出露情況、地下水埋藏特徵和地表地質作用現象都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到建築場地和線路的選擇。
天然建築材料
工程中常用的天然建築材料主要有:粘性土料、砂性土、砂卵礫石料、碎石、塊石石料等,在大型土木及水利工程中,天然建築材料的量、質及開采運輸條件等,直接關繫到場址選擇、工程造價、工期長短等,因此,它也是工程地質條件評價的重要內容,有時甚至可以成為選擇工程建築物類型的決定性因素。
(4)自然地質條件包括什麼作用擴展閱讀:
這些主要工程地質條件又分為場地地質和地基兩個方面。在不同勘察階段,對這兩個方面的側重應有所不同,但不能偏廢,如在選址和初步勘察階段,勘察工作側重在場地地質,同時也對地基進行一定的研究。在詳勘階段則多側重地基問題,但也要對場地地質作必要的調查研究工作。
自然條件是因地而異的,建築物類型和性質也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情況下作為重點研究對象的工程地質條件也是因地因工程而異,如在山區建築,與場地穩定性有密切關系的地質現象(地層褶皺、斷裂、滑坡、岩溶等)往往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對地下建築來說,地質構造對建築物的穩定性有很大影響,而岩石產狀、斷層、節理和破碎帶的性質與分布等是重要的地質條件。
工程地質條件的好壞是對建築地區,場址選擇,建築總平面布置,以及主要建築物地基基礎工程的設計與施工都有密切關系和影響,必須在工程建築設計前將該地區的工程地質條件預先查明。
Ⅳ 地質作用包括哪些
地質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質營力。力是能的表現,按照能的來源不同,地質作用可分版為外力作用和內權力作用.
1,外力作用按照方式不同分為風化作用,包括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和生物作用。剝蝕作用,包括機械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搬運作用,包括機械搬運和化學搬運作用兩類.沉積作用,包括機械,化學,生物三類.
2,內力作用,
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地球的地表現狀是地質作用對地球表面長期改造的結果。
Ⅵ 自然條件
(一)地質條件與地貌類型
1.地質條件
重慶市域的沉積岩地層發育較全,地質構造復雜,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基底由前震旦系淺變質砂岩、板岩組成,秀山和酉陽局部出露前震旦系變質岩系。基底以上為未變質的震旦系至第四系地層所覆蓋。以紅色碎屑岩為主的侏羅系地層最發育,分布最廣;以白雲岩、石灰岩等硫酸鹽岩為主的下古生界地層則主要分布於市域東南部,岩漿岩為早古生代加里東期形成的基性岩,僅零星出露於城口縣東北部。
地殼變化主要經歷了 10 次構造運動,其中以晉寧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喜山運動最為強烈。重慶市域的Ⅲ級構造單元主要有大巴山陷褶帶、渝東南陷褶帶、川中台拱、重慶陷褶帶,且都屬於揚子准地台,只在城口北部少部分地帶為秦嶺褶皺帶系的北大巴山地槽褶皺帶。重慶市域的褶皺方向多為北東方向,次為西北向及南北向,東西方向的較少。褶皺的形態多為背斜狹窄、向斜寬緩的隔檔式梳狀褶皺,次為背斜寬緩、向斜狹窄的隔槽式箱狀褶皺,僅在市域西南部有少量短軸背、向斜或窟窿,城口縣附近有向西南倒轉的褶皺。重慶市域的深斷裂有華鎣山深斷裂、七曜山深斷裂及城口——房縣深斷裂,它們控制著大地構造格局及地貌形態。重慶市域因地質構造復雜、山地多、坡度大、河流縱橫切割,故地質災害嚴重,以危岩崩塌和滑坡最多,岩溶塌陷及泥石流次之,地質災害程度名列全國大城市之首。
2. 地貌類型
重慶地處四川盆地東南丘陵山地區,市域內存在各個構造體系,主要有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渝東南川鄂湘黔隆褶帶、渝西川中褶帶、渝中川東褶帶,向斜構造的渝南川黔南北構造帶和渝東北大巴山弧形褶皺斷裂帶等。各構造體系由不同的岩層組合,差異性很大的構造特徵和發生、發育規律,塑造了復雜多樣的地貌形態。總體有以下 4 方面特徵:
(1)地勢起伏大,層狀地貌分明。東部、東南部和南部地勢高,最高處大巴山的川鄂嶺海拔2796.8 米,大多為海拔 1500 米以上的山地;最低處為巫山長江水面,西部地勢低,大多為海拔300 ~ 400 米的丘陵。長江橫穿巫山山脈,形成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即長江三峽。由於地貌發育的階段差異和新構造運動間歇性大面積抬升,在地域內構成從 300 米到 2400 米 7 級層狀地貌,逐級分別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降低。
(2)地貌類型多樣,以山地為主。重慶市地貌形態類型中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緩丘陵、台地和平壩等 8 大類。
(3)地貌形態組合地區差異明顯,以山丘為主。華鎣山——巴岳山以西為丘陵地貌,華鎣山至方斗山之間為平行嶺谷區,北部為大巴山山區,東部、東南部和南部則屬巫山——大婁山山區。
(4)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在東部和東南部地區,喀斯特地貌大量集中分布,地下和地表喀斯特形態發育均佳。在背斜條形山地中發育了川東地區特有的喀斯特槽谷景觀。在東部和東南部的喀斯特山區則分布著典型的石林、峰林、窪地、殘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峽谷等喀斯特景觀。
表 1-1 重慶市主要地貌類型面積統計表(2007 年末)
圖1-2 重慶市地形地貌分布示意圖
(二)成土母質與土壤類型
土壤是歷史自然體,是氣候、地形、母質、生物、水文以及人為活動綜合作用的產物。重慶市在特定的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和植被等條件下,發育的土壤類型多樣。根據土壤普查結果,重慶市共有水稻土、紫色土、黃壤、石灰岩土、新積土、黃棕壤、紅壤、山地草甸土 8個大類,16 個亞類,37 個土屬,114 個土種(圖 1-3)。
圖1-3 重慶市土壤類型分布示意圖
土壤主要受地質構造和地層分布的制約。重慶市的土壤,從水平分布看,紫色母岩分布的地區發育紫色土,石灰岩分布區發育石灰岩土,新沖積母質發育新積土,三疊系灰白長石石英砂岩和三疊系、志留系、奧陶系、寒武系的泥質灰岩、黃綠色砂質泥頁岩、灰岩等發育為黃壤。從垂直分布來看,由低到高大體趨勢是新積土——紫色土——黃壤或石灰岩土——黃棕壤——山地草甸土。
1.水稻土
水稻土廣泛分布於重慶市海拔 1500 米以下的河谷階地、丘陵、平壩及溶蝕槽壩內。重慶市的水稻土分屬 3 個亞類,即淹育型水稻土、瀦育型水稻土和潛育型水稻土。其中以肥力較高的淹育型水稻土為主,占水稻土的 80%以上;其次是瀦育型水稻土,占水稻土的 10%左右;潛育型水稻土是水稻土中典型的低產水稻土,只佔水稻土的 5.8%,這類土壤主要分布在水利排灌條件較差、深谷及大壩低窪之處,主要表現是冷、浸、毒。水稻土的酸鹼性適中,土層結構良好,水、熱、氣、肥較為協調,若有水源保證和配套排灌設施,可建成高產穩產農田。
2.紫色土
紫色土是重慶市分布面積最廣的土類,也是旱作農業的主要土壤,廣泛分布於重慶市海拔500 ~ 800 米之間的丘陵、低山、平壩地區。從地理分布上看,西部丘陵地區及中部的涪陵、南川、豐都和東部的雲陽、忠縣、萬縣、開縣一帶,在中低山處有塊狀分布,大多分布於海拔 800米以內地區。因廣布著紫色砂泥岩,因而紫色土分布尤為集中。
3.黃壤
黃壤主要分布於海拔 500 ~ 1500 米的低、中山以及丘陵地帶和長江及大支流沿岸的二、三、四、五級階地上。其中有 1/4 左右已開辟為耕地,是重慶市重要的旱糧和經濟作物土壤,其餘大部分為林地,同時也是典型的缺磷土壤之一。
4.石灰岩土
石灰岩土主要分布於海拔 1500 米以下石灰岩地層出露的背斜低、中山的槽谷區,中山均有少量分布。從地區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重慶市中部和東南部的涪陵、萬州、黔江等地區。
5.新積土
新積土是重慶市各種大小河流搬運沉積而成的沿河兩岸的主要農業旱作土壤,為第四紀地層上發育的土壤。主要分布於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大寧河等沿江沿河低階地上,且絕大部分已開辟為耕地,是肥力水平較高的農耕地。
6.黃棕壤
黃棕壤屬山地垂直土壤帶的土壤類型,它在溫涼濕潤的生物氣候條件下生成發育,故成土過程高,不僅有別於黃壤而且也有別於棕壤,但同時兼有黃壤和棕壤的發育特徵。集中分布於海拔 1500 米以上的城口、巫山、開縣、奉節、巫溪等 5 縣的中山上,多為林地和牧草地。
7.紅壤
紅壤土土層深厚,但耕層較薄,質地粘重,通透性差,土壤有效養分含量低,供肥能力弱,耕作困難,宜種性窄,產量低,是典型的低產土壤類型。主要分布在秀山縣中部壩區、南部梅江河槽谷區、洪安——雅江槽谷區和西部槽谷區。
8.山地草甸土
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重慶東部大巴山的海拔 1800 ~ 2700 米的台原峰叢窪地,以及涪陵、豐都、武隆、彭水、酉陽等地海拔 1400 米以上岩溶中山中上部平緩低窪地帶。土壤呈酸性或微酸性,質地為重壤至輕粘,有機質和磷等養分含量高。因此,牧草豐盛,覆蓋度達 80%~ 90%以上,株高達 30 ~ 40 厘米,是良好的牧業用地。
(三)氣候
重慶市氣候處於南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帶,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農業氣候資源較為豐富,農業氣候條件較為優越,特別是農業立體氣候特徵顯著,具有夏熱冬暖、光熱同季、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濕潤多陰等特點。全年平均氣溫19.0℃,年總降雨量1439.2毫米,四季宜農,利於農、林、牧綜合發展。
(1)冬暖春早,熱量豐富。重慶市內各地氣溫的南北緯向差異不大,但由於地勢的高差懸殊,導致垂直差異明顯。境內年平均氣溫分布,河谷平壩淺丘地區為 17.5℃~ 19.0℃,海拔 400 ~ 600 米地區為 16.5℃~ 17.5℃,海拔 600 ~ 800 米地區為 14.5℃~ 16.5℃,海拔 800 ~ 1000 米地區為 14.0℃~ 15.0℃,海拔 1000 米以上的中山地區在 14℃以上(圖1-4)。重慶市各地活動積溫值隨海拔升高而降低。年平均 > 0℃的活動積溫,平壩丘陵地區為 6000℃~ 6900℃,山區在 6000℃以下;年平均≥ 10℃的活動積溫,平壩丘陵地區在 5100℃~ 6200℃之間,山區不足 5100℃ ;年平均≥ 15℃的活動積溫,平壩丘陵地區在4500℃~ 5300℃之間,山區低於 4500℃ ;穩定通過 10℃~ 20℃的活動積溫,平壩丘陵地區在3700℃~ 5000℃之間,山區小於 3700℃。
圖1-4 重慶市年平均氣溫分布示意圖
(2)降水充沛,空氣濕度大。重慶地處長江中上游,降水量豐富,年降水量達 986 ~ 1439毫米。夜雨多,年總夜雨量占年總降水量的 60% ~ 70%,夜雨晝晴,對植物光合作用有利,但空氣潮濕,年平均相對濕度高達 80%左右(圖 1-5)。
重慶太陽輻射弱,日照時間短,太陽輻射量和日照時數是我國最少的地區之一,年太陽輻射量僅為 3390 兆焦耳/平方米左右,年日照時數為 856.2 小時(圖 1-6)。由於太陽輻射弱,光照少,空氣潮濕,晝夜溫差小,對農作物籽粒干物質增長和水果糖分積累及著色不利,而較有利於莖葉植物的生長與發育。
(4)光、熱、雨匹配同季。光能、熱能和雨量各自的季節分布均存在很大差異,但相互匹配同季,資源的數量集中分布在暖季,5 ~ 9 月資源量佔全年總量的 65%左右。暖季的農業氣候資源明顯優於冷季。
(5)農業氣候資源分布垂直差異大。降水量在一定范圍內隨高度增加而增加,氣溫隨高度增加而遞減,年日照時數隨海拔升高而遞減,伏旱隨高度增加而減弱,而寒(凍)害隨高度增加而增大。故農業呈立體布局,全面發展。
(6)農業氣象災害頻繁。主要有夏伏旱、春秋低溫、暴雨洪澇、大風冰雹。冰雹主要發生在春末夏初和盛夏的山區,大風與冰雹往往相伴發生(圖 1-7)。寒潮年均發生 3 次,強寒潮為每年1.5次。夏旱約3~5年1遇,西部和北部偏重;伏旱約10年6~8遇,通常與連晴高溫相伴,中部地區最重(圖 1-8)。
圖1-5 重慶市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圖
圖1-6 重慶市年日照時數分布示意圖
圖1-7 重慶市冰雹災害分布示意圖
圖1-8 重慶市乾旱指數分析分布示意圖
(四)水文
重慶境內江河縱橫,水網密布,水能蘊藏量巨大,極具開發潛力。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在5000 億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千米水面積居全國第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 1438.28 萬千瓦,可開發量為 750 萬千瓦,全市每平方千米擁有可開發水電總裝機容量是全國平均數的 3 倍,水能資源開發量在全國領先。
1. 地表水
重慶市徑流全部由大氣降水補給,其年際變化和年內分配都和同期的降水量呈正相關。同時受地形地貌影響,地區之間形成較大差異。據重慶市多年資料統計,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在1000 ~ 1200 毫米之間,年平均降水總量為 995.7 億立方米。市域內江河縱橫,水網密布,除長江及其主要支流嘉陵江、烏江之外,還有流域面積在 3000 平方千米以上河流 10 條,流域面積在 30 ~ 50 平方千米以上河流 436 條。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渠江、綦江、御臨河、龍溪河、賴溪河、芙蓉江、安居河、大寧河、小江、任河等。其中除任河是注入漢水以外,其餘均屬長江水系。長江幹流從西到東橫穿市域全境,在境內與南北向的 5 大支流和若干中小河流構成水系(圖 1-9)。
圖1-9 重慶市水系分布示意圖
2. 地下水
重慶市境內的地下水均由大氣降水補給,受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及含水量空間展布的控制。由於境內地質構造復雜,水文地質環境也十分復雜。重慶市地下水主要有碳酸鹽岩裂隙溶洞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基岩裂隙水 3 個類型。根據統計分析表明,重慶市地下水的年均總量為 149億立方米,其中碳酸鹽裂隙溶洞水占 78%,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占 16%,基岩裂隙水占 6%。
Ⅶ 常見的自然地質有哪些
地質泛指地球的性質和特徵。主要是指地球的物質組成、結構、構造、發育歷史等,包括地球的圈層分異、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岩石性質、礦物成分、岩層和岩體的產出狀態、接觸關系,地球的構造發育史、生物進化史、氣候變遷史,以及礦產資源的賦存狀況和分布規律等。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
(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
(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
(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
(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
(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Ⅷ 什麼是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指一個地域經歷上千萬年的天然非人為因素改造成形的基本情況,包括地形條件、氣候條件、土壤條件、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水利資源、土特產品。
1、地形是指地表各種各樣的形態,具體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體所共同呈現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種狀態。地形與地勢、地貌不完全一樣,地形多偏向於局部結構,而地勢講走向,地貌則一定是指整體特徵。如:鞍部是地形,山谷是地貌。
2、氣候,自然科學名詞,是大氣物理特徵的長期平均狀態,與天氣不同,它具有穩定性。時間尺度為月、季、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氣候以冷、暖、干、濕這些特徵來衡量,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離差值表徵。研究氣候的學科是氣候學。
3、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鬆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岩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8)自然地質條件包括什麼作用擴展閱讀
土壤構成:
土壤里的物質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固體部分、液體部分和氣體部分。
土壤礦物質是岩石經過風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礦物顆粒(砂粒、土粒和膠粒)。土壤礦物質種類很多,化學組成復雜,它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是作物養分的重要來源之一。
土壤由礦物質和腐殖質組成的固體土粒是土壤的主體,約占土壤體積的50%,固體顆粒間的孔隙由氣體和水分佔據。
土壤氣體中絕大部分是由大氣層進入的氧氣、氮氣等,小部分為土壤內的生命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土壤中的水分主要由地表進入土中,其中包括許多溶解物質。
土壤中還有各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
Ⅸ 地理條件與地質條件有什麼區別
地理條件是一個地區自然地理要素條件.主要包括該地的位置條件\氣候\水文\氣候\土壤\生物等.
地質條件主要指該地所處的板塊位置,地震\火山]地質構造\岩石\地下礦產\等要素.
地震是地質要素,氣候是地理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