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質沉降帶理論
A. 地質歷史時期的三個沉降帶和隆起帶分別是什麼
第一列隆起帶:菲律賓、日本、海上。
第一列沉降帶:台灣海峽,中國南海。
第二列隆起帶:福建武夷山脈、張廣才嶺。
第二列沉降帶:三江平原、松遼平原、華北平原、江漢平原。
第三列隆起帶:太行山、貴州山脈。
第三列沉降帶:四川盆地、陝甘寧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答案。
B.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范中,什麼叫"工程建設位於地面沉降影響范圍內,臨近地面沉降影響范圍"
地面沉降是指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局部專的下降運動(或工程屬地質現象),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為的地面沉降。
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種是在地表鬆散或半鬆散的沉積層在重力的作用下,由鬆散到細密的成岩過程;另一種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地震等引起的地面沉降。
人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所致。
地面沉降的危害主要有:
(1)毀壞建築物和生產設施;
(2)不利於建設事業和資源開發。發生地面沉降的地區屬於地層不穩定的地帶,在進行城市建設和資源開發時,需要更多的建設投資,而且生產能力也受到限制;
(3)造成海水倒灌。地面沉降區多出現在沿海地帶。地面沉降到接近海面時,會發生海水倒灌,使土壤和地下水鹽鹼化。對地面沉降的預防主要是針對地面沉降的不同原因而採取相應的工程措施。
地面沉降會對地表或地下構築物造成危害;在沿海地區還能引起海水入侵、港灣設施失效等不良後果。人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過量開采地下液體或氣體,致使貯存這些液、氣體的沉積層的孔隙壓力發生趨勢性的降低,有效應力相應增大,從而導致地層的壓密。
嚴重的情況時會發生地陷或者天坑這種危害,這里的評估就是要預先考慮到這種情況並作出應對措施
C. 影響地面流水沉積作用的主要地質因素
沉積作復用是被運動介質制搬運的物質到達適宜的場所後,由於條件發生改變而發生沉澱、堆積的過程。按沉積環境它可分為大陸沉積與海洋沉積兩類;按沉積作用方式又可分為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物質沉積三類引。廣義指造岩沉積物質進行堆積和形成岩石的作用,狹義的指介質(如水)中懸浮狀物質的機械沉澱作用。指被風,流水,冰川等搬運的物質在一定條件下沉積,堆積的過程。例:河口三角洲。
D. 如何應對地質沉降
最好是提前預防,因為地質沉降的發展是很難改變,當發生了治理的難度和投入很大。最後問一下你應對地質沉降的目的是什麼了。如:是為了地面的建築物、壩體等。
E. 地面沉降勘查中解決的主要地質問題
6.2.1勘查的基本復要求
由於地面沉制降是由大規模抽汲地下流體所引起,具有分布范圍廣、沉降速率慢的特點,因此,地面沉降勘查應遵循以下原則:
6.2.1.1場地的工程條件
(1)查明場地沉積環境和年代,劃分地貌單元,特別應注意第四紀沉積、湖積或淺海相沉積的平原或盆地,以及古河道、窪地、河間地塊等微地貌情況;
(2)查明第四紀鬆散堆積物的岩性、厚度和埋藏條件,特別要查明硬土層和軟弱壓縮層的分布;
(3)測定在最大取水深度范圍內的主要可壓縮層和含水層的變形特徵;
6.2.1.2場地地下水埋藏條件
(1)查明第四紀含水層的水文地質特徵,包括含水量、岩性、顆粒組成、孔隙水、滲透性、井的單位出水量、水溫等;
(2)查明地下水埋藏深度和承壓性,以及各含水層之間或與地表水之間的水力聯系;
(3)查明地下水在天然條件下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及有關參數。
6.2.2地球物理勘查解決的主要地質問題
場地的工程條件:
(1)探測第四紀地層的空間分布、厚度、硬土層與軟弱土層的分布;
(2)探測第四紀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層位、含水層的岩性特徵及顆粒組成;
(3)探明古河道、窪地及河間地塊等微地貌情況。
F. 地面沉降有哪些類型
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種是地表鬆散或半鬆散的沉積層在重力的作用下,由鬆散到細密的成岩過程;另一種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地震等引起的地面沉降。人為的地面沉降主要是過量開采地下液體或氣體,致使貯存這些液體、氣體的沉積層的孔隙壓力發生趨勢性的降低,有效應力相應增大,從而導致地層的壓密。
我國出現地面沉降的城市較多。按發生地面沉降的地質環境可分為3種模式:①現代沖積平原模式,例如,我國的幾大平原。②三角洲平原模式,尤其是在現代沖積三角洲平原地區,例如,長江三角洲就屬於這種類型。常州、無錫、蘇州、嘉興、蕭山的地面沉降均發生在這種地質環境中。③斷陷盆地模式,它又可分為近海式和內陸式兩類。近海式指濱海平原,如寧波;內陸式為湖沖積平原,如西安市、大同市。
不同地質環境模式的地面沉降具有不同的規律和特點,在研究方法和預測模型方面也應有所不同。
另外,根據地面沉降發生的原因還可分為①構造沉降:由地殼沉降運動引起的地面下沉現象。②抽汲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由於過量抽汲地下水(或油、氣)引起水位(或油、氣壓)下降,在欠固結或半固結土層分布區,土層固結壓密而造成的大面積地面下沉現象。③采空沉降:因地下大面積開採石油、天然氣,采空引起頂板岩(土)體下沉而造成的地面碟狀窪地現象。④抽汲鹵水引起的地面沉降。
中國出現地面沉降的城市較多。我國已經陸續發現具有不同程度的區域性地面沉降的城市有30多座。可能還有一些城市雖已發生沉降,但因沒有進行全國性全面的城市精密測量,所以不能給出沉降城市的准確數字。以下簡要介紹幾座地面沉降較嚴重的城市。
1)上海市。從1921年發現地面下沉開始,到1965年止,最大的累計沉降量已達2.63米,影響范圍達400平方千米。有關部門採取了綜合治理措施,採用人工回灌方法,使地下水位回升,地面部分回彈,市區地面沉降已基本上得到控制。從1966~1987年22年間,累計沉降量36.7毫米,年平均沉降量為1.7毫米。
2)天津市。從1959~1982年間最大累計沉降量為2.15米。1982年測得市區的平均沉降速率為94毫米。目前,最大累計沉降量已達2.5米,沉降量100毫米以上的范圍已達900平方千米。
3)北京市。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北京的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2米,最嚴重的地區水位下降可達3~5米。地下水位的持續下降導致了地面沉降。有的地區(如東北部)沉降量590毫米。沉降總面積超過600平方千米。而北京城區面積僅440平方千米,所以,沉降范圍已波及郊區。
4)西安市。地面沉降發現於1959年,1971年後隨著過量開采地下水而逐漸加劇。1972~1983年,最大累計沉降量777毫米,年平均沉降量30~70毫米的沉降中心有5處。1983年後,西安市地面沉降趨於穩定發展,部分地區還有減緩的趨勢。到1988年最大累計沉降量已達1.34米,沉降量100毫米的范圍達200平方千米。
5)太原市。經1979年、1980年、1982年3次在市區600平方千米范圍的測量,發現沉降量大於200毫米的面積有254平方千米,大於1000毫米的沉降區面積達7.1平方千米。最嚴重的是吳家堡,其次是小店。吳家堡水準點的累計沉降量:1980年是819毫米,1982年是1232毫米,到1987年累計沉降量達1380毫米。
此外,還有寧波市,常州市,蘇州市,無錫市,嘉興市,杭州市,台灣省的屏東、彰化、雲林、嘉義、台中和台北等6個縣(市),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
G. 華北平原地質沉降原因是什麼
樓主您好:
由於多年的地下水超采,遼闊的華北平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專漏斗區」。一屬項研究結果表明,包括淺層漏斗和深層漏斗在內的華北平原復合地下水漏斗,面積7328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2.6%;而在北上廣深等特大城市,在開發城市地下空間時,亦頻頻遇到了因為過度開發地下空間而導致地陷的問題。
H. 地質承載力夠了,還會發生沉降嗎 採取什麼措施可以減少沉降基礎處理
會.有時會發生地面下沉.但更多時候地球內部力量比較大,發生板塊運動,岩漿噴發,地震,火山等現象.
I. 淺談幾種地質條件下的地基加固處理
一、牆體中常見的裂縫主要分成以下三類。(一)溫度性裂逢這種裂逢是牆體中最常見的,這種裂逢常見於不同材料的交接處,如圈樑和磚砌體交接處的水平裂縫。一般材料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能,房屋結構由於周圍溫度變化引起變形,不同材料的膨脹系數不一樣,導至產生溫度性的裂逢。(二)地基不均勻沉降引起的裂逢房屋在建成後,地基一般都會下沉。如果地基沉降不均勻,沉降大的部位與沉降小的部位發生相對位移,在牆體中產生剪力和拉力,當這種附加內力超過牆體本身的抗拉抗剪強度時,就會產生裂縫,且這些裂逢會隨地地基的不均勻沉降的增大而增大。這種裂逢一般成斜裂逢,且裂縫走向凹陷處。這種裂縫在建築物下部比較明顯,由下向上發展,呈「八」字,倒「八」字﹑水平、豎逢等。當長條形建築物中部沉降過大,則在房屋二端由下往上呈「八」字形裂逢,且首先在窗角上突破;反之,當兩端沉降過大時,則形成兩端由下往上倒「八」字型裂縫,也首先在窗角上突破,也可在底層中部窗檯處突破形成由上至下豎縫;當某一端下沉過大時,則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縫;當縱橫牆交點處沉降過大,剛在窗檯下角形成上寬下窄的豎縫,有時還有沿窗檯下角的水平縫;當縱橫牆凹凸設計時,由於一側的不均勻沉降,還可導致產生水平推力而形成力偶,從而導致交接處的豎縫。(三)結構性裂縫結構性裂逢是由於上部荷載而引起的裂縫,表明牆體承載力不足或存在較大問題。因房屋結構的原因產生的裂縫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結構設計有差錯,由於計算荷載時有遺漏,構造不合理造成結構不合理而引起的;砌體施工質量差,牆體砌築時灰逢不飽滿﹒厚度不均勻﹒組砌方式不符合要求等,砌築磚牆時,未對磚塊濕水,採用干磚上牆等都會降低砌體承載力,使牆體日後出現裂縫;在實際生活中經常因為在房屋建成後埋設各種管線穿過牆體,破壞牆體整體性,減少了牆體載面面積,削弱了牆體承載力,從而引起牆體裂縫;改變房屋用途,加大使用荷載或增加振動力,從而使牆體受到破壞,引起牆體裂縫。二、處理的技術手段。一般來說,溫度性裂縫對房屋結構安全影響不大,但是裂縫發展到一定程度,承載力削弱也有可能發展成為結構性裂縫。沉降裂縫和結構性裂縫對房屋安全影響比較大。(一)溫度性裂縫可以採取以下技術手段(1)屋面沒有保溫隔熱屋的增設保溫隔熱層。屋面板受陽光輻射吸收熱量較多,增設空氣隔熱層或選用導熱系數小,保溫性能優良材料作保溫層能有效控制層面板的升溫。層面板溫度降低下,它與牆體的溫差大大縮小,能有效防止頂層牆體裂縫。(2)對已存在的溫度性裂縫且不影響結構安全的,在其裂縫穩定後用砂漿堵抹即可。(二)沉降裂縫採用以下技術手段(1)當沉降裂縫發生後沉降發展較為緩慢且有減弱趨勢時,應在裂縫穩定後對裂縫修復。修復一般用水泥砂漿﹒樹脂砂漿填縫或水泥灌漿封閉保護的方法處理。(2)當沉降裂縫發展較快且有加速趨勢時,應採取臨時支護措施,減小基礎荷載,加固基礎後修復。基礎加固常用加大基礎面積法﹒樁基礎托換法以及注漿等改變土壤特性的方法。(三)結構性裂縫採用以下技術手段。(1)通過卸載方法減輕牆體荷載。對於由於荷載過大,砌體強度低,已經產生牆體裂縫的牆體,可採用減輕上層結構自重與荷載的方法。或在其頂部砌體內增設鋼筋混凝土梁承擔上部荷載。(2)結構加固補強法。對於荷載較大,砌體載面尺過較小,承載力不足並已產生裂縫的牆體,可在不損害主體結構的情況下適當加大載面尺寸,以提高其承載能力,這種方法也可以起到相應的效果。三、結束語 牆體裂縫有可能是工程建設的時候形成的,也可能是日後維修保養不當造成的。對於已經出現的牆體裂縫,觀察裂縫的形狀跟走向、有無發展趨勢,分析裂縫產生的原因,確定裂縫的性質。判斷裂縫對房屋結構安全有無影響。如果不影響安全,則作簡單處理即可。如影響大,則要採取適當的技術手段加固處理。如確實無修繕價值,則要盡快拆除。
J. 什麼是地質學中的沉積作用
母岩風化和剝蝕產物在外力的搬運途中,由於水體流速或風速變慢、版冰川融化以及其他物權理化學條件的改變,使搬運能力減弱,從而導致被搬運物質的逐漸沉積,這種作用稱為沉積作用。 沉積作用可以發生在海洋地區,也可以發生在大陸地區,所以沉積作用包括海洋沉積和大陸沉積,前者又分為濱海、淺海、半深海和深海沉積,後者又分為河流、湖泊、沼澤、冰川等沉積。 沉積的方式有機械沉積、化學沉積和生物沉積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