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質遺跡規劃
㈠ 地質遺跡保護的編制保護規劃
編制地質遺跡保護規劃首先要地區域地質調查或專門調查的基礎上,認定具有國際版、國內權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的分布,評定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跡保護區。依據國民經濟建設總體布局,考慮地質遺跡的價值和現實條件,分期分批實施保護,為此,必須制定地質遺跡保護區發展規劃。國務院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區發展規劃,經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簽署意見,由國務院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國務院批准實施;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擬定本轄區的地質遺跡保護區發展規劃,經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簽署意見,由同級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地質遺跡保護規劃的內容包括:地質遺跡保護區分布狀況及保護價值,保護內容,保護區建設的目標任務,保護區建設的具體部署,保護區建設的基本措施等。
㈡ 地質遺跡保護的全國規劃區
(1)東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區;
(2)華北、遼河平原、晉冀山地及遼東山東半島區;版
(3)陝甘黃土高原區;
(4)華東、中南權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
(5)四川盆地、丘陵及雲貴高原區;
(6)內蒙古東部、中部乾旱草原區;
(7)內蒙古西部、寧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區;
(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區。
㈢ 地質遺跡保護的定義
地質遺跡保護(抄protection for geological heritage):地質襲遺跡是地球歷史的物證,是現今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殊的自然資源,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地質遺跡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人類對地質遺跡資源的利用是通過對地質遺跡資源的開發和保護過程實現的,當前,切實保護好珍貴的地質遺跡資源,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和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地質遺跡保護是自然保護的重要內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有地質(古生物)工作組,負責審定具有全球意義的地質遺跡,中國地質遺址保護工作主要由國土資源部歸口管理。
㈣ 地質的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地質時期留下的各種見證,是人們研究地球演變的重要依據。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
(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
(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
(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
(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
(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根據中國各種地質遺跡資源的賦存條件和區域特點,可將全國分為以下規劃區:
(1)東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區
(2)華北、遼河平原、晉冀山地及遼東山東半島區
(3)陝甘黃土高原區
(4)華東、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
(5)四川盆地、丘陵及雲貴高原區
(6)內蒙古東部、中部乾旱草原區
(7)內蒙古西部、寧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區
(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區。 據1997年統計,地質遺跡保護區為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市級9處,縣級32處。
據22個省(市、區)最新統計,已建地質遺跡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19處,市、縣級23處;規劃擬建地質遺跡保護區325處,其中國家級67處,省級162處,市縣級96處。 據1992年統計,在60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104處,包括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6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 既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目前,全球已經建立了102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中國有29個(截止到2013年5月),中國還分4批建立了171個國家地質公園。
中國世界地質公園目錄如下:
1.安徽黃山地質公園(Huangshan Geopark)
2.江西廬山地質公園(Lushan Geopark)
3.河南雲台山地質公園(Yuntaishan Geopark)
4.雲南石林地質公園(Stone Forest Geopark ,Shilin Geopark))
5.廣東丹霞山地質公園(Danxiashan Geopark)
6.湖南張家界砂岩峰林地質公園(Zhangjiajie Sandstone Peak Forest Geopark)
7.黑龍江五大連池地質公園(Wudalianchi Geopark)
8.河南嵩山地質公園(Songshan Geopark)
9.浙江雁盪山地質公園(Yandangshan Geopark)
10.福建泰寧地質公園(Taining Geopark)
11.內蒙古克什克騰地質公園(Hexigten Geopark)
12.四川興文地質公園(Xingwen Geopark)
13.山東泰山地質公園(Taishan Geopark)
14.河南王屋山—黛眉山地質公園(Wangwushan-Daimeishan Geopark)
15.海南、廣東雷瓊地質公園(Leiqiong Geopark)
16.北京房山地質公園(Fangshan Geopark)
17.黑龍江鏡泊湖地質公園(Jingpohu Geopark)
18.河南伏牛山地質公園(Funiushan Geopark)
19.江西龍虎山地質公園(Longhushan Geopark)
20.四川自貢地質公園(Zigong Geopark)
21.內蒙古阿拉善沙漠地質公園(Alxa Desert Geopark)
22.陝西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Qinling Geopark)
23.廣西樂業-鳳山地質公園(Leye-Fengshan Geopark)
24.福建寧德地質公園。(Ningde Geopark)
25.香港地質公園(Hongkong Geopark)
26.安徽天柱山地質公園(Tianzhushan Geopark)
27.江西三清山地質公園(Sanqingshan)
28.湖北神農架地質公園(Sennongjia Globa Geopark)
29.北京延慶地質公園(Yanqing Global Geopark)
㈤ 地質遺跡景觀保護
地質遺跡的保護不能僅停留在對視覺的景觀資源的保護上面,更要加強包括對自然物力資源、自然物理過程、生物資源、生態過程、生態系統等資源的保護上面。昌樂古群地質景觀受到保護和培育的自然資源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自然物理資源,包括水大氣、土壤、地形地貌、地質特徵、化石資源、自然光景、自然音景和潔凈天空。
2)自然物理過程資源,包括氣候、侵蝕、火山口形成過程。
3)生物資源,包括本地植物、本地動物和生物群落。
4)生態過程,包括光合作用、自然演替和進化。
5)生態系統包括生物群落和郵寄環境。
6)以及上述自然資源的高價值附屬特徵,即(自然)視覺景觀。
(一)保護與培育原則
1)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總原則。
2)制止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消極作用,減少干涉原則。
3)提高火山群風景名勝區自然環境的生態修復能力。
4)便於科研機構的考察研究。
5)便於地質旅遊。
(二)分區保護
分區保護根據保護景觀的重要性及科學價值的不同分為四類:核心區(資源嚴格保護區)、緩沖區(外圍保護區)、實驗區(資源有限利用區)、旅遊服務設施區(發展控制區)等(圖版3-3-6昌樂火山群風景名勝區景觀分區保護規劃圖)。其中前三類屬於保育區性質。
1.核心區(資源嚴格保護區)
核心區是生態資源最為珍貴和關鍵的地區。昌樂地區古火山群是省內及國內罕見的地質遺跡和景觀,是珍貴而不可再生的地質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不允許有任何破壞。對其採取的保護措施是應限制過量開發,對不利狀態的環境要素要減輕其人為壓力,實施針對性的自然保護措施。
該區的保護工程措施是:
1)對保護區進行基礎地質調查,進行1∶2000地形、地質測量,1∶1萬地質測量,查明地質遺跡形成背景及成因、演化,提高保護區基礎地質研究程度,供地質遺跡保護總體規劃使用。
2)加固工程。區內地質遺跡最大特點是柱狀節理極其發育,隨著時間遷移,節理縫逐漸加大,穩定性降低,因此必須採取措施加以固定。
3)防護棚。對重點地區遺跡採用鋼架玻璃鋼棚,以減少其風化程度,達到保護的持久性,外圍用欄桿及鐵網圈連。
4)整治浮土碎石,種植樹木、灌木,防止水土流失,營造小氣候。
5)建立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資料庫。
6)區外圍建防護欄,對遊人區進行點或線狀開放,設置部分廣告牌、警示牌。
7)實行旅遊導游制。
8)進行公益性廣告宣傳。
2.緩沖區(外圍保護區)
主要指核心區外圍與核心區關系密切且對其有直接影響的地區,對重要地段進行護欄、鐵絲網保護,整體進行綠化環境治理,改善區域環境,嚴禁採石活動,局部可進行以生態保護為主的經濟產業。
該區的保護工程與措施是:
1)非經批准,嚴禁玄武岩等資源的開采加工行為。
2)退耕還林,以觀賞林、經濟林為主。
3)嚴禁機動車進入,修建必要的人行道。
4)各景點設廣告牌、警示牌。
5)對易滑坡、落石地段進行整治加固,設立警示牌。
6)外圍用防護網圈連。
3.試驗區(資源有限利用區)
核心區、緩沖區以外的區域。該區域主要以旅遊開發為主,進行有限度的展示和旅遊等試驗。
該區的保護工程與措施是:
1)非經批准,嚴禁資源開采。
2)注重保護生態,建立新型綠化農業,建立區域小氣候。
3)對重要景區立牌說明。
㈥ 地質遺跡的介紹
地質遺跡是在地球歷史時期,由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形成,反映了地質專歷史演化屬過程和物理、化學條件或環境的變化。這是人類認識地質現象、推測地質環境和演變條件的重要依據,是人們恢復地質歷史的主要參數。地質遺跡是不可再生的,破壞了就永遠不可恢復,也就失去了研究地質作用過程和形成原因的實際資料。
㈦ 什麼是地質遺跡景觀
先說什麼是地質遺跡: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包括旅遊中的山水名勝、自然風光等自然遺跡,也包括在晚近地質歷史時期人類形成過程中,人類與地質體相互作用和人類開發利用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的遺跡以及地質災害遺跡等。
地質遺跡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中,由於內外力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態的地貌景觀、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礦物、岩石、水體和地質災害遺跡等,其中具有獨特性和典型價值的,便成為人類所關注的地質遺跡。我國地域遼闊,地理條件復雜,地質構造形式多樣,地質遺跡豐富多彩,是世界上種類齊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的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雲南的石林、安徽的黃山、廣東的丹霞地貌等地質遺跡,都以其獨具的特色,在世界上享有盛名。
我國地質遺跡有哪些類型
地質遺跡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屬性等可分為下列6種類型:(1)標准地質剖面:如中國最古老的岩石——遼寧鞍山白家墳花崗岩;天津薊縣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等。(2)著名古生物化石遺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世界奇觀——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等。(3)地質構造形跡:如西藏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河南嵩山前寒武紀地層及三個整合遺跡等。(4)典型地質與地貌景觀:如安徽黃山奇峰;澎湖列島的地形景觀等。(5)特大型礦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床——內蒙古白雲鄂博;中國稀有金屬和寶石明珠——新疆阿爾泰偉晶岩;黑龍江大慶油田等。(6)地質災害遺跡:如遼寧大連金石灘震旦系——寒武系地層中的地震遺跡;河北唐山地震遺跡;雲南東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我國的地質遺跡分區
根據我國各種地質遺跡資源的賦存條件和區域特點,可將全國分為以下規劃區:(1)東北山地及松嫩平原區;(2)華北、遼河平原、晉冀山地及遼東山東半島區;(3)陝甘黃土高原區;(4)華東、中南丘陵山地及海島(台灣、海南島)區;(5)四川盆地、丘陵及雲貴高原區;(6)內蒙古東部、中部乾旱草原區;(7)內蒙古西部、寧夏、河西走廊及新疆荒漠草原區;(8)青藏高原高寒荒漠草原區。
我國的地質遺跡保護區
據1997年統計,地質遺跡保護區為86處,其中國家級12處,省級33處,市級9處,縣級32處。
據22個省(市、區)最新統計,已建地質遺跡保護區52處,其中國家級10處,省級19處,市、縣級23處;規劃擬建地質遺跡保護區325處,其中國家級67處,省級162處,市縣級96處。
我國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
據1992年統計,在606處自然保護區中,有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104處,包括國家級27處,省級71處,縣級6處。
至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總數926處,其中含地質內容的自然保護區約160處左右。
然後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品提高,旅遊業的興旺,我國國家風景名勝區中的地質遺跡為主題的旅遊活動也開始展開了。
在國家公布的119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中,許多風景名勝區以名山、名湖、河流峽谷、岩溶洞穴、瀑布泉水、海濱海島等為主體命名,和地質遺跡密切相關。在全國512處各類風景名勝區中,其中含地質遺跡的名勝區可達半數以上。
我國國家森林公園中的地質遺跡
至1998年,我國已建森林公園920餘處,其中國家級295處。其類型可分山嶽型、湖泊型、火山型、沙漠型、冰川型、海島型、海濱型、溶洞型、溫泉型、草原型及園林型,前9種類型森林公園的地貌主體皆與地質遺跡密切相關,或含有一種或多種地質遺跡。
此外,在我國已公布的四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15處為古猿和古人類遺跡,屬於地質遺跡的一種類型。
㈧ 地質遺跡分類的發展
地質遺跡是地球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或這些地質作用的綜合過程而形成的地質現象。因地質作用類型的多樣性,地質作用過程的復雜性,地質作用時間的長期性,也就造成了地質遺跡的多樣性。
美國內政部國土局把地質遺跡劃分為15類,強調各類地質現象的典型性和其發現研究歷史。
1)地質特徵、岩石類型、標准化石首次發現描述和命名地;
2)重要地質過程或原理首次發現和研究地區;
3)地學教科書範例依據的野外實例地區;
4)古生物演化階段的重要化石記錄區域;
5)由風、水、冰、風化大規模毀壞性作用產生的典型特徵;
6)洞穴和岩溶地形;
7)熱泉、自流泉水和含水層;
8)能提供經典性研究和教育機會的地質特徵;
9)地球演化史中的重要階段的突出範例;
10)有眾多各類重要地質特徵的集中分布,即使其中某些單個不十分重要,但其集合卻具有不一般的重要意義;
11)具有重要地質或歷史意義的礦山或礦區;
12)奇異地景,如漂礫、隕石、火山口(非火山成因的類似地貌或火山成因)、峰林等;
13)奇特的岩石或礦物產地;
14)地質特徵及組合,地質景觀具有自然美學性並具休閑價值;
15)具休閑和教育價值的岩礦標本採集地。
20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把地質遺跡劃分為8個大類:古生物類、地層和標准剖面類、古環境類、岩石類、地質構造類、地貌景觀類、經濟地質類,其他類型重要地質現象。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產工作組(IUGSGeosite)於1993年對地質遺產類型提出了一個景點類型的分類方案。這個方案把地質遺產分為13大類。每一大類又分為若干類型,總的稱為景點類型(表5-1)。
表5-1 地質古生物遺產類型
地質景觀的分類方法
中國地質旅遊學會陳安澤先生先後兩次對我國地質景觀資源作了較詳細的分類:共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在具體應用中還可結合實際需要劃分出更多的「種」(表5-2,表5-3)。其分類中著重考慮了地質成因(陳安澤等,1991)。
表5-2 地質景觀類型劃分表
續表
續表
(據陳安澤等,1991)
表5-3 地質旅遊景觀資源類型表
續表
(據陳安澤等,1991)
其後鄧靄松又提出了一個分類方案(表5-4):
表5-4 地質遺跡分類表
續表
(據鄧靄松)
為了開展旅遊資源調查和規劃,建設部相關部門也在有關文件中涉及了地質遺跡分類(表5-5):
表5-5 地區旅遊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需要調查的旅遊資源內容表
(據建設部)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對於風景名勝區中地質遺跡的研究和分類日漸提上議事日程,地礦部和建設部的一批專家主要結合其觀賞價值,對地質遺跡劃分為以滿足遊客要求的地質景觀類,景觀點或景觀區(李烈榮等,2002)。
根據國土資源部在《地質遺跡保護規定》中明確規定的地質遺跡保護六個方面的內容,再結合以上各家對地質遺跡類型的劃分方法的借鑒,我們提出一個建議性的分類方案(表5-6),將地質遺跡分為5大類、29亞類、若干類型。
2003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公布了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工作指南對地質遺跡分類有如下劃分:經濟地質與采礦、工程地質、地球歷史、地貌、冰川地質、水文地質、礦物、古生物、岩相學、沉積學、土壤科學、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和火山學,同時還列出了地理學、考古學、人類學及教學基地等。2006年11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審專家組會議上通過的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標准和指南中再次強調了在地質特徵:如代表性岩石、礦物、礦產、化石和地形等幾方面能反映的固體地球科學,經濟地質與采礦、工程地質學、地貌學、冰川地質學、自然地理學、水文學、礦物學、古生物學、岩石學、沉積學、土壤科學、洞穴學、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和火山學等學科分支相關的地質遺跡。
表5-6 中國主要地質遺跡類型劃分方案
從上述地質遺跡分類沿革,可以清楚地看出,隨著地質遺跡調查工作的展開和擴大,對地質遺跡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拓展,為適應地質公園建立、建設和發展,其分類越來越完善。與地球科學的學科的關聯越來越明確,越來越貼近描述中的應用。所以分類表就越來越細,分量越來越重。這當然更利於地質遺產調查的使用和分析對比,更利於地質遺跡的保護和展示,有利於地質公園的規劃和建設,有利於科學普及的組織和開展。
地質遺跡分類學的研究目的在於指導調查、研究、規劃、保護和開發地質公園則是地質遺跡保護和開發工作的重要平台。從上述分類演進過程可以看出幾個變化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粗略到系統,由描述到實用,由形式到學科,最後UNESCO提出的最新分類中已基本上進到學科分類的層次了。
㈨ 什麼是地質遺跡
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