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特徵不整合是什麼意思

地質特徵不整合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3-01 14:19:43

① 在構造地質學中怎樣判斷不整合接觸

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侵蝕面上往往有底礫岩、古風化殼等;有明顯的岩層缺失現象,代表長期間斷;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顯著的差異。

② 不整合的觀察、研究及地質意義

地層不整合接觸是研究地質發展歷史及鑒定地殼運動特徵和時期的一個重要依據。在岩石地層學上也是劃分地層單位的依據之一。研究不整合在空間上的分布和類型的變化情況,有助於了解古地理環境及其變化。不整合面及其上、下相鄰岩層中,常形成鐵、錳、磷及鋁土礦等沉積礦床(圖2-34)。不整合也是構造上的一個軟弱帶,常成為岩漿及其他含礦流體的活動地帶,有利於形成交代型或填充型的內生礦床(圖2-35)以及次生富集礦床。同時,不整合對油、氣和地下水的儲集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野外工作中,必須系統地收集有關資料,對不整合進行系統地觀察和分析研究。

圖2-34 華南某錳礦床剖面示意圖

1—砂岩;2—石灰岩;3—沉積錳礦床;4—千枚岩;5—鉛鋅礦;6—正斷層

圖2-35 山西某銅礦床剖面示意圖

不整合面下黑色區域表示銅礦

1.確定不整合的存在

地殼運動往往引起地表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從而影響到沉積、成岩作用的變化和生物界的演化,同時,地殼運動與岩石變形、岩漿活動及區域變質等地質作用又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這些與地殼運動有關的地質作用所產生的現象,都可作為確定不整合的直接或間接的標志。

地層古生物方面的標志 上、下兩套地層中的化石所代表的地質時代相差較遠;或二者的化石反映出在生物演化過程中存在不連續現象(包括種、屬的突變),或二者的生物群迥然不同。這些都反映了該區在下伏地層沉積之後,由於地殼運動引起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根本變化。根據化石和區域地層對比,確定兩套地層之間存在某些層位的缺失,而又證明它不是斷層造成的,則說明有不整合存在。

沉積方面的標志 上、下兩套地層在岩性和岩相上截然不同,兩套地層之間往往有一個較平整或起伏不平的古侵蝕面,這個面上可能保存著古風化殼、古土壤層或與之有關的殘積型礦床,如鐵、錳、磷、鎳、稀土或鋁土礦等。上覆地層的底層常有由下伏地層的岩石碎塊、礫石組成的底礫岩。如四川廣元至江油一帶位於不整合面上的下侏羅統白田壩組底礫岩中的礫石,就絕大部分是下伏地層中的石英砂岩(D1)及碳酸鹽岩(P-T)。如下伏岩石是片麻岩或花崗岩等富含長石的岩石,則不整合面上常有高嶺土層或長石砂岩層。這些都是不整合的沉積標志。

構造方面的標志 上、下兩套地層產狀不一致,構造變形強弱程度不同,因而兩套地層的褶皺型式、斷裂情況也各異,這是角度不整合的構造標志。一般地說,下伏老地層遭受構造變形的期次總是多於上覆新地層,因而其構造變形相對要強烈和復雜;下伏老地層中某些斷層、節理或其他構造面(如侵入岩體與圍岩的接觸面),可延伸至不整合面而被截斷。從宏觀方面看,兩套地層的構造線方向有時也迥然不同(圖2-36)。但是,也要注意,岩層褶皺型式的差異,變形的強弱不同,其影響因素很多,如岩石物理力學性質不同而引起的變形差異等。因而在運用構造方面的標志時要從多方面考慮,綜合分析。

圖2-36 陸谷地區地質圖

O1S3與D2C1兩套地層的構造線方向截然不同,二者為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

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方面的標志 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及其構造是在不同時期的地殼運動中形成的。因此往往各自伴生不同時期和不同特點的岩漿活動和變質作用,並各有不同類型的礦床。如四川攀西地區的會理群為一套變質火山岩和沉積岩組成的淺變質岩系,其中有侵入的含銅、鎳礦床的基性-超基性岩體及含鐵、錫礦床的花崗岩體。在這套變質岩系之上覆蓋著未經變質的火山和沉積岩組成的新元古界及古生界,其中又有較晚時期侵入的含釩鈦磁鐵礦的基性岩體,二者呈明顯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如果兩套地層變質程度有明顯差異,而且直接接觸,並可說明其間並非斷層接觸,則可確定為不整合接觸。至於如何鑒定發育於變質岩系中的不整合,將在第九章中論述。

以上從不同方面闡述了不整合存在的表徵。野外調查時,要注意觀察和辨識這些現象的特徵,研究其成因。只有對各方面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2.觀察研究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地層的產狀、岩性和時代

不整合面是較平整的還是起伏不平的,反映了該區當時的大陸侵蝕程度和地貌特徵。不整合面有的比較明顯,有的卻不甚明顯。例如在靠近不整合面的下伏岩層,常因風化剝蝕而碎裂,從而與其上的風化殘積層呈過渡關系,而這些風化殘積層與上覆岩層也常呈過渡關系。這就須仔細觀察,詳細測制剖面,了解岩性變化和風化物特徵,才能確定不整合面的位置。

有些不整合面可因後來的構造變動與其上覆地層一起褶皺而呈波狀彎曲,或因發生斷層而錯移。因此,要系統地測量不整合面和上、下地層的產狀,通過分析,以了解不整合面的幾何特徵。

對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層要進行系統的剖面觀察研究,詳細觀察描述其岩性、岩相和化石,盡可能精確地確定其時代;對下伏地層的構造形態、變質情況及岩漿活動應全面觀察描述;要注意觀察描述上覆地層在不同地區的岩性、厚度和產狀變化情況。對底礫岩要注意礫石的成分和礫石中可能含有的化石,以便了解礫石的來源;對礫石的粒度、圓度、分選性和排列方向等資料的系統收集,有助於分析下伏地層的抬升出露情況和古地理特徵。如北京西山石炭-二疊紀煤系地層的底礫岩,其圓度和分選性均好,反映當時該區地勢較平坦,礫石經過長距離流水搬運後堆積的。而四川廣元至江油地區下侏羅統白田壩組底礫岩的礫石大都為次稜角狀,分選也較差,再從礫石成分和分布特徵來看,可以說明當時龍門山北段已褶皺隆起成山,地形有較大起伏,泥盆繫到三疊系都遭受不同程度的剝蝕,其岩石碎塊經流水搬運出山區不遠就堆積下來。

在野外觀察過程中,對不整合接觸出露良好,地質現象典型而清楚的地點,應仔細觀察描述,繪制剖面圖、素描圖和照相。還要沿露頭進行適當追索,觀察其分布和變化情況。如發現礦產,應查明其層位關系並了解其變化。

3.研究不整合的空間分布和類型變化

對地層接觸關系的觀察研究,不應當只局限於一兩個地段,而要盡可能在較大的區域追索其分布和類型的變化情況。如圖2-37所示,一套地層在發生褶皺後遭受剝蝕,後又為較新地層所覆蓋,於是隨著觀察地點的不同,可以看到各種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

圖2-37 地層經褶皺、剝蝕後與其上水平地層在不同部位所顯示的接觸關系

(據B.A.Dunbar和J.Rodgers,1957)

A、B、D和E等處上下地層呈不同角度接觸;C和F處地層呈平行接觸

更為重要的是,由於同一期地殼運動在不同的地區表現有強弱的差異,因此,可在同一構造區域內可以發現同一時代地層和下伏地層之間存在著不同的接觸關系。如圖2-38表示了寧鎮山脈西段從北到南,下、中侏羅統象山群(J1-2)與下伏地層在不同地點所表現的不同接觸關系。在棲霞山、南象山區,象山群以明顯的角度不整合與下伏古生代不同時期的地層相接觸;在仙鶴觀一帶象山群(J1-2)與上三疊統黃馬青群(T3)則為平行不整合接觸關系;在南京附近鍾山區的象山群與上三疊統黃馬青群(T3)則表現為連續沉積的整合接觸關系。

圖2-38 寧鎮山脈中、下侏羅統象山群與下伏地層接觸關系綜合剖面圖

(據郭令智等,1965,簡化)

1—鬆散沉積;2—上泥盆統;3—中、上石炭統;4—中二疊統;5—上二疊統;6—下、中三疊統;7—上三疊統;8—中、下侏羅統;9—輝長岩

因此,在觀察研究地層接觸關系時,既要避免把在一個地段上看到的某兩套地層之間的某類接觸關系,不顧具體情況的到處生搬硬套;也要注意避免把同期地殼運動在不同地區形成的兩套地層之間不同的接觸關系,或在不同地段同一不整合上、下相接觸的地層層位不同,而誤認為是不同時期地殼運動的產物。

4.確定不整合的形成時代

不整合的形成時代,通常是以不整合面下伏地層中最新的一層時代為下限,以上覆地層中最老一層的時代為上限,其間所缺失的那部分地層所代表的時代,就是不整合的形成時代。如為角度不整合,這個時期即為地殼運動相對劇烈時期,代表一個「褶皺幕」,或稱為「造山幕」。

由於地殼運動發展的不平衡,可以反映在地層接觸關系的復雜性上,因此,在確定不整合的形成時代時應注意以下四種情況:

(1)如圖2-37所示,上覆地層的底部一層與下伏的經過褶皺並剝蝕的一套老地層相接觸,不僅在不同地方(如A、B、C、F)表現為不同角度的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而且是在不同地段與不同時代的地層接觸。這時在確定不整合時代時,應以下伏地層的最新層位的時代為下限,取其上、下限相隔最近的時代為不整合形成時代。

(2)在同一次地殼運動影響范圍內,首先發生褶皺、隆起和遭受剝蝕,以後又下降接受沉積,這樣一個運動周期在不同地區可以有先有後,時間有長有短,因而缺失地層的多少並不一致;在空間上,地殼運動影響的范圍在不同階段也是不同的,表現的強弱程度也各異。因此,不同地區,不整合面上、下相接觸的地層層位也會各不相同,反映的時間間隔的長短也各不一樣。這是褶皺幕的穿時性而不是同時性的反映。因此,要注意,不要把同期地殼運動在不同地方形成不同類型的不整合,或從不同地段不整合面上、下接觸的層位的差異,誤認為它們是不同時期的地殼運動的產物。

(3)在一個范圍較大的區域內,可以發生多次地殼運動,形成多個角度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不同地區地殼運動發生的期次並不一定一致,因而在不同地區的地層剖面中,不整合的次數也是不一致的。在接近長期隆起的古陸方向,幾個不整合往往逐漸歸並,甚至在近古陸處歸並成一個角度不整合,其間缺失的地層也較多,時間間隔也較長,實際上是包含了多次地殼運動所經歷的事件。

(4)在不整合分布區域之內,下伏地層的最新地層與上覆地層的最老地層之間這段時間內,並不一定完全處於剝蝕狀態而無沉積。圖2-39對一個不整合面所經歷的時間間隔內發生的事件作了分析,圖中虛線表示下伏地層C在各地停止沉積的地質時代,隨之下伏地層C的一部分在各地不均一地被剝蝕掉了(圖中豎直線部分);在進行侵蝕和隨後一段時間內各地沒有沉積(圖中空白部分),然後,上覆地層D以角度不整合覆蓋在殘余的下伏地層C之上。以上覆地層D的底界時代為上限和與之相接觸的下伏地層C(圖中代表侵蝕面的曲線)的時代為下限所代表的不整合形成的時代,顯然包含了原來就沒有沉積的時期(即「缺」的時期)和原來有沉積後來被侵蝕掉了的那部分地層的時代(即有而復「失」)。可見,要准確地確定不整合時代的下限是較困難的。至於要詳細查明一個不整合所缺失的地層中哪些是「缺」和哪些是「失」,也並非易事。因此,需要根據廣大區域的地層、岩相及古地理、構造和岩漿活動等方面的大量資料,進行對比和綜合分析,才能正確地認識不整合,比較准確地鑒定出它所代表的地殼運動的時代,並對其影響范圍和強弱程度以及區域構造發展史得出正確的結論。

圖2-39 兩套地層C和D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示意圖

(據H.E.Wheeler,1958,略加修改)

5.不整合的地質意義

(1)不整合是確定地殼運動和岩漿活動時期的主要依據,不整合面又是劃分構造層的分界面。所以不整合對於研究地殼運動、地質發展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2)不整合是劃分岩石地層單位的依據之一;但由於不整合不代表等時面,所以它不能作為劃分年代地層單位的依據(尹贊勛等,1981)。

(3)對不整合在空間上的分布和類型變化情況的觀察研究,可以為了解地殼運動的不均衡性和古地理特徵提供依據。

(4)由於不整合面是構造上的薄弱帶,岩漿及其含礦流體易沿此帶而形成一些內生礦床;同時,由於不整合面下有古風化殼,因此,還常有鐵、錳、磷、鋁土礦等外生礦床。石油地質構造研究還表明,在不整合之上的新地層覆蓋下,由古剝蝕面形成的古潛山是很好的儲油構造;剝蝕面以下老岩層組成的「山丘」是石油運移儲集的有利構造,剝蝕面以上新岩層組成的披蓋構造起著良好的蓋層作用。我國遼河、渤海灣等坳陷中均曾發現這類含油構造。因此,不整合的研究對於油氣、金屬與非金屬礦床的尋找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5)不整合主要分為平行不整合與角度不整合兩種類型,平行不整合的形成主要是地殼的垂直運動(造陸運動)造成,其特點是構造變形較弱,變位明顯,往往呈大面積隆起和坳陷的區域性面式展布,最大主應力軸σ1在垂直方向上,因此造陸隆升屬拉張伸展構造動力學環境,即「陸隆伸展」。而經典的角度不整合主要由水平擠壓造成(造山運動),最大主應力軸σ1在水平方向,最小主應力軸σ3在垂直方向,屬擠壓構造動力學環境,其特點是構造變形十分強烈,往往成排成帶具有明顯的定向性。

③ 請問什麼是「地層不整合界線」

地層不整合就是地層並非按照年代沉積的 有角度不整合(上覆地層與下面有角度差異) 平行不整合(又叫假整合,為沉積間斷形成的,可能發現暴露面,但岩層產狀不變)

④ 地學中的超覆型不整合是什麼意思和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什麼關系

這些都是不整合,也就是相鄰接觸的地層,時代有缺失。至於怎麼區分,主要是在外業識別,看產狀和層理等地質現象。

⑤ 地質名詞整合與不整合的解釋,煤層與岩層之間也存在這個說法嗎

煤田地質沒做過,但我覺得也有可能是不整合的接觸關系,但應該不常見;
因為形回成煤的主要是植物答,而植物只有保存在還原環境中才能保證它可以被保存,然後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煤。
植物可以被保存在經過抬升-風化剝蝕-下沉-沉積的岩層之上,因此有不整合也是可能的;不過穩定的沉積環境應該更利於煤層的形成吧

⑥ 不整合的類型

根據不整合面上、下地層的產狀及其反映的地殼運動特徵,不整合可分為兩種主要類型,即平行不整合(也稱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即狹義的不整合)。

1.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表現為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彼此平行,但在兩套地層之間缺失了某些時代的地層,表明在這段時期發生過沉積間斷,這兩套地層之間的接觸面——不整合面就代表這個沒有沉積的侵蝕時期。不整合面也就是古剝蝕面,在這個面上常有底礫岩(其礫石為下伏地層的岩石碎塊),有時還保存著古風化殼或古土壤層。不整合面有平整的,也有高低起伏的,它反映了上覆新地層沉積前的古地貌形態。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是由於地殼在一段時期內處於上升,而在上升過程中地層又未發生明顯褶皺或傾斜,只是露出水面發生沉積間斷和遭受剝蝕。經過一段時期後,又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積,從而使上、下地層之間缺失了一部分地層,但彼此的產狀是基本平行的。這一過程可以表示為:下降沉積→上升、沉積間斷和遭受剝蝕→再下降、再沉積。

如我國華北和東北南部廣大地區的中石炭統(本溪組)直接覆蓋在中奧陶統馬家溝組的石灰岩侵蝕面之上(圖2-30),其間缺失了自上奧陶統到下石炭統的一系列地層,而上、下地層的產狀基本平行,這是一個典型的平行不整合接觸。

圖2-30 北京周口店太平山南坡奧陶系與石炭系接觸關系

(據鄭劍東)

1—奧陶系石灰岩;2~6—石炭系

平行不整合在平面上和剖面上都表現為: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的界線在較大區域內呈平行展布,產狀也基本一致,但其間卻缺失部分地層,如圖2-31中的下泥盆統(D1)與上奧陶統(O3)的接觸關系。平行不整合主要是造陸運動的結果,與地殼的垂直升降有關。

2.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又簡稱不整合(狹義),主要表現為:上、下兩套地層之間既缺失部分地層,產狀又不相同。在不整合面上也常有底礫岩、古風化殼、古土壤層等。上覆的較新地層的底面通常與不整合面基本平行,而下伏的較老地層層面與不整合面則相截交。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過程可以概括為:下降、接受沉積→褶皺上升(常伴有斷裂變動、岩漿活動、區域變質等)、沉積間斷、遭受剝蝕→再次下降、再沉積。因此,角度不整合的存在反映了該地區在上覆地層沉積之前曾發生過褶皺等重要構造事件。

角度不整合在平面上和剖面上均表現為: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有較明顯的差異,其間又缺失一部分地層。上覆較新地層的底面的界線(即不整合線)與下伏較老的不同層位的地層相交截,如圖2-31中的下二疊統(P1)的底面界線在平面上與中泥盆統(D2)和上泥盆統(D3)相交截,在剖面上則覆蓋切截了上奧陶統(O3)、下泥盆統(D1)和中泥盆統(D2)等地層。四川江油馬角壩地區,下侏羅統白田壩組(J1b)底礫岩層覆蓋在三疊系各統地層之上(圖2-32)。而在鄰近地區,還可發現下侏羅統白田壩組底部礫岩層直接與二疊系—泥盆系的各層相接觸,且上下地層產狀截然不同,是一個典型的角度不整合。

圖2-31 平行不整合和角度不整合立體示意圖

D1與O3之間為平行不整合;P1與D3、D1、D2之間為角度不整合

圖2-32 四川江油馬角壩地區地質簡圖

J1b與三疊系呈角度不整合

以上所述的是兩類不整合主要地質特徵。但地層的接觸關系並不只是簡單的幾種,而是表象多態,變化多端,例如,非整合(異岩不整合)、上超不整合等。所謂非整合也稱異岩不整合,是沉積岩與基底結晶岩之間的不整合接觸關系(圖2-33A),結晶岩可以是岩漿侵入岩也可以是變質岩。而上超不整合是由於古地貌、古地形上有較大的凹凸不平(如古河道,淺海中的古島嶼等),造成新地層沉積時在古凹凸不平處被截斷,形成上超不整合。上超不整合表現為上覆較新地層與不整合面呈截交關系,而下伏較老地層既可與不整合面呈截交也可與不整合面呈平行關系(圖2-33B)。

圖2-33 不整合的一些其他表象

⑦ 不整合的識別和研究意義

岩層接觸關系是劃分地層單位的依據,也是地質填圖的重要地質界線。對不整合面的研究,可了解一個地區古地理和古構造環境。由於不整合面是構造上的薄弱帶,岩漿及其含礦溶液沿此帶可形成一些內生礦床;同時,在不整合面上有古風化殼的存在,因此,還常有鐵、磷、錳、鋁土礦等外生礦床。另外,不整合也是地下水、石油和天然氣賦集和儲存的良好構造部位。

(一)不整合的識別

在野外工作中須按照上述不整合的各種標志和特點,全面收集與其有關的各種地質資料,如底礫岩的分布、地層的缺失、古生物演化的不連續、不整合面上下兩套地層的產狀與構造線、構造型式的不一致,以及岩漿活動、變質作用、成礦作用的差異等,並進行綜合分析與填圖以確定不整合所代表的地殼運動事件的時期及其空間分布特點。在工作中還要特別注意以下問題:

(1)准確識別底礫岩。礫岩的種類很多,其成因各不相同,除底礫岩外,尚有火山角礫岩、同生角礫岩、斷層角礫岩等。因此,在野外工作中應准確識別不整合的底礫岩。識別底礫岩的主要標志有:磨圓度、分選性好,礫石成分比較復雜,呈面狀分布,並常覆蓋在不同的下伏岩層之上。

(2)研究地層接觸關系類型的空間分布及其變化原因。在同期地殼構造運動過程中,構造變形的劇烈程度與表現型式在空間上的差異性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不同地點可以出現多種構造變形特徵和不同類型的地層接觸關系。在圖2-27中,自西向東,上、下兩套地層分別呈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和整合接觸。所以不要將同期地殼構造運動在不同地點形成的不同類型的地層接觸關系當做不同時期地殼構造運動的產物。這就是為什麼同一地殼運動在甲地造成上、下兩套地層之間是不整合接觸關系,而在乙地卻是平行不整合的接觸關系或整合接觸的原因。由此可見,研究不整合和分析構造發展史時,要注意地層接觸關系和構造變形在空間上的變化和差異。

圖2-27 地層接觸關系的空間分布及類型變化示意圖

(據王曰倫,1958修改)

1—較老的岩層;2—礫岩層;3—砂質頁岩;4—泥岩及頁岩層;5—碳酸鹽岩層

(3)推斷不整合的形成時代。不整合形成時代通常以不整合面之上的一套地層的最老時代為上限,不整合面之下一套地層的最新時代為下限來限定,但這種方法確定的不整合的形成時代是大致的、粗略的,要更准確地確定不整合的形成時代,往往需要結合其他研究方法予以推斷。

(二)不整合的研究意義

(1)不整合是地殼構造運動的重要表現型式之一,區域性不整合面是劃分構造層的主要分界面。構造層是在一定地史時期內受地殼運動的作用(包括沉積建造、構造變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等)而形成的綜合地質體,所以不整合對於研究地質發展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2)不整合是劃分岩石地層單位的依據之一。但由於不整合不代表等時面,所以它不能作為劃分年代地層單位的依據(尹贊勛等,1981)。

(3)對不整合在空間上的分布和類型變化情況的觀察研究,可以為了解地殼構造運動在空間上的變化和穿時性及古地理特徵提供依據。

(4)由於不整合面是構造上的薄弱帶,岩漿及其含礦溶液易沿此帶而形成一些內生礦床;同時,由於不整合面下有古風化殼的存在,因此,還常有鐵、錳、磷、鋁土礦等外生礦床。石油地質構造研究還表明,在不整面之上的新地層覆蓋下,由古剝蝕面形成的古潛山是很好的儲油構造;剝蝕面以下老岩層組成的「山丘」是石油運移與儲集的有利構造,剝蝕面以上新岩層組成的披蓋構造起著良好的蓋層作用。因此,不整合的研究對於油氣、金屬與非金屬礦床的尋找都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⑧ 不整合是指什麼

不整合是新老兩岩層的產狀明顯不一致的接觸關系。當水平沉積的沉版積物強烈地變位形成褶皺以後,權新的沉積物在褶皺上形成水平層理的覆蓋層,我們就可發現岩石的上下地層「不和諧」的接觸。

在河南登封縣少林寺一帶,不僅廟宇壯觀、景色迷人,而且這里出露的兩種岩層,上面是近於水平的礫岩,下面的紫紅色頁岩則與礫岩有個交角,兩種岩層接觸是斜交的,看上去非常不和諧,像在「吵嘴」。這兒不和諧的岩層接觸現象是怎樣形成的呢?在距今6.2億年左右,華北地區曾發生了一次比較強烈的地殼運動,使原先水平的頁岩隆起成山,過了1億年後,地殼又下降,又有新的沉積物沉積在上面,於是就有了不和諧的兩層岩層。這是很典型的不整合。不整合現象不僅能說明地殼運動、古地理環境和古生物的變化,而且可以指明某些礦產的分布。不整合面上常富集鋁、鐵、錳等重要的礦產資源。

⑨ 什麼是地層不整合接觸關系不整合分為哪幾大類

①不整合接觸是指上下兩套不同時代地層之間出現過沉積間斷或
地層缺失的地層接觸關系。
②不整合一般分為兩大類:
③角度不整合;
④假整合,又稱平行不整合。

⑩ 地質學中地層的 平行不整合與整合不連續有什麼區別

在野外如何區分地質體之間的接觸關系是斷層接觸還是角度不整合接觸斷層是岩體發內生明顯位移的破裂容帶,上下兩層地層的產狀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兩套地層的時代不連續,兩者之間有代表長期風化剝蝕與沉積間斷的剝蝕面存在是角度不整合。 一、角度不整合接觸有以下特點: 1.有明顯的侵蝕面存在,侵蝕面上往往有底礫岩、風化殼等; 2.有名校的岩層缺失現象,代表長期間斷; 3.不整合面上下的岩性、古生物等有明顯差異。 二、斷層接觸的存在有多種地貌、構造和其他構造標志: 1.地貌標志:水表的斷錯,河流的突然轉彎、山脊的終止或斷錯、山地與平原的截然交接、串珠狀或者狹長的線狀湖泊、地熱采水的帶狀分布; 2.構造標志:地層或其他地質、構造標志體的錯斷,斷層構造岩的發育,構造變形的線性強化,斷層滑面的存在,構造線的突然中止或斷錯; 3.其他構造標志:沉積相的突變或者沉積厚度的突變,線狀分布的火山活動或者火山機構,線狀分布的熱液礦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