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遙感地質主要從事哪些

遙感地質主要從事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3-01 13:34:21

Ⅰ 什麼是遙感呢遙感可以幹些什麼

廣義地講,遙感是指不直接接觸地收集關於某一定對象的某種或某些特定的信息,從而了解這個對象的性質。一般多指從人造衛星或飛機對地面觀測,並以電磁傳播與接收技術,以收取目標的訊息並加以進行分析的技術。

簡單理解,就像是在飛機或人造衛星上,安裝一台功能強大的照相機,通過圖像分析獲取想要得到的數據。

遙感可以做的事情:

1、觀測PM2.5。

就拿目前最受關注的霧霾治理工作來說,從2013年1月1日起,我國對70多個城市開展了PM2.5的監測,同時運用衛星遙感技術,從空中監測灰霾的影響范圍。

2、用於防災減災。

遙感衛星可以用於各類災害應急監測和搶險救災信息支持,如地震、火山活動、土砂災害等。2014年8月3日,雲南魯甸發生地震後,國家共調集國內外18顆遙感衛星,對地震災區緊急成像,獲取魯甸地震區域衛星影像數據近百景,為抗震救災發揮了巨大作用。

3、資源普查。

衛星遙感技術可以用來普查地球資源,例如水、石油、天然氣、煤炭、金屬礦藏儲量。今年8月,我國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遙感衛星二十號送入太空。它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

4.、天氣預測、掌握海面溫度、海洋資訊。

如果沒有氣象衛星,我們無法全面監測大氣成分,無法做好氣象預報預測;如果沒有海洋衛星,我們很難解決赤潮等問題;如果沒有陸地遙感衛星,我們不能有效地監測森林、沙漠等的變化情況。

5、考古研究。

遙感技術在我國的考古工作中運用越來越多。在新疆的北庭古城、高昌古城,陝西的漢長安城,河南的漢魏洛陽故城、安陽殷墟等很多古代遺址的考古工作中,遙感技術獲得的影像資料,為學者們發現遺跡現象、摸清遺址范圍和內涵、了解遺址過去和當下的保存狀況等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幫助。

6、農作物生產預測。

衛星遙感技術可以掌握全球耕地分布,監測大宗作物的長勢與估產。遙感技術的應用,讓農業統計數據的獲取途徑發生重大變化,有了遙感技術,一個地區的糧食種植面積在衛星照片上一目瞭然,大大提升了數據的准確性。

7、軍事。

遙感在軍事科學上的應用是顯然的,因為可以遠距離地觀察目標,而且可以獲得相對宏觀的分析數據。在軍事上,遙感可以對目標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狀況的監視。監視對方軍事部署和大規模的軍事移動。在具體的作戰中,遙感可以幫助分析局部的地形、資源狀況,從而幫助己方進行戰術行動的方案判斷。

Ⅱ 遙感是什麼有什麼用處

遙感(remote sensing)是指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技術。一般指運用感測器/遙感器對物體的電磁波的輻射、內反射特性的探容測。是通過遙感器這類對電磁波敏感的儀器,在遠離目標和非接觸目標物體條件下探測目標地物。

可用來獲取其反射、輻射或散射的電磁波信息(如電場、磁場、電磁波、地震波等信息),並進行提取、判定、加工處理、分析與應用的一門科學和技術。

是以航空攝影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6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技術。開始為航空遙感,自1972年美國發射了第一顆陸地衛星後,這就標志著航天遙感時代的開始。

(2)遙感地質主要從事哪些擴展閱讀

遙感通過人造地球衛星、航空等平台上的遙測儀器把對地球表面實施感應遙測和資源管理的監視(如樹木、草地、土壤、水、礦物、農家作物、魚類和野生動物等的資源管理)結合起來的一種新技術。

遙感探測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從空中乃至宇宙空間對大范圍地區進行對地觀測,並從中獲取有價值的遙感數據。

獲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由於衛星圍繞地球運轉,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這是人工實地測量和航空攝影測量無法比擬的。

Ⅲ 遙感地質的簡介

遙感是「遙感技術」的簡稱。它來自英語Remote Sensing, 即「遙遠的感知」。用各種探測儀器,從遠距離探查、測量或偵察地球上、大氣中及其它星球上的各種事物和變化情況,這種與目標不直接接觸而獲取有關目標的、信息的技術方法稱遙感。1960年,地理學家普魯特首先提出這一術語。遙感技術是六十年代以來在航空攝影、航空地球物理測量等方法基礎上,綜合應用空間科學、光學、電子學及計算機技術等最新成果而迅速發展起來的。現階段的遙感技術仍以地球(包括大氣圈)為主要研究對象,主要是利用各種物體反射或發射電磁波的性能,由飛機、火箭、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等運載工具上的各種感測儀器,從遠距離接收或探測目標物的電磁波信息,從而獲得多方面的情況和動態資料。由於這種方法具有覆蓋面積大、獲取情報速度快、受地面障礙限制小,並能在短時期內連續、反復進行觀測等優點,因而在探測自然資源、監視環境動態變化、氣象觀測、軍事偵察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遙感技術系統,一般由遙感儀器(感測器)、運載工具(遙平台)、地面管理和數據處理系統以及資料判譯和應用機構等四個部分組成。按運載工具的類型,遙感技術可分為地面遙感、航空(機載)遙感和航天(星載)遙感等。
遙感地質工作的基本內容是:地面及航空遙感試驗,發揮適用於地質找礦、地質環境的遙感系統,進行圖像、數字數據的處理和地質判釋。遙感地質需要應用電子計算機技術、電磁輻射理論、現代光學和電子學技術以及數學地質的理論與方法,是促進地質工作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技術領域。

Ⅳ 遙感地質解譯內容

1. 岩性解譯

全區解譯出 32 個影像單元,其中影像特徵明顯、解譯標志清楚的影像單元如下:

( 1) 全新世沖積層: 雜色,地勢最低,呈腸狀或條帶狀分布於河流及大型溝谷內,藍—深藍—黑色區域主要為水體,淺藍—淺粉色為居民地及河漫灘等,粉色主要為農田、沼澤等。

( 2) 金龍頂子組: 棕褐色,平緩地貌,水系不發育,其上見有四海組基浪堆積環形火山。

( 3) 中更新世黃土層: 色調以綠色為主,低緩地貌,地形起伏較小,山脊不明顯,水系為羽毛狀水系。

( 4) 軍艦山組: 綠色帶淺粉色,地形平坦,水系不發育,山脊不發育,靖宇市附近有環形古火山口,溫泉鎮附近發育有密集樹枝狀水系。

( 5) 船底山組: 棕褐色,中高山地貌,主脊呈寬 「V」字型,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

( 6) 青白口系: 綠色,高山地貌,主山脊渾圓狀,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

( 7) 中太古代花崗閃長質片麻岩: 褐綠—黃綠色,中高山地貌,山脊發育,主脊次尖棱狀,延伸較遠,支脊尖棱狀,多數與主脊呈近直角相交,「V」字型溝谷,溝谷長度較大,極密集樹枝狀水系。

( 8) Eξ: 綠色,中山地貌,主脊發育,寬 「V」字型,支脊不發育,水系不發育。岩體出露面積約 15 km2,其鋯石離子探針方法測定岩漿結晶年齡為 3116 ± 113 Ma,證明敦化—密山斷裂在 32 Ma 左右出現一次拉張活動。

( 9) K1nγ: 黃綠色,中山地貌,主山脊次尖棱狀,連續性較好,支脊多短小,沖溝「V」字型,山坡凹凸不平,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

( 10) J2ηλ: 灰綠色,略帶粉色,中山地貌,主脊不明顯,支脊窄」 V」 字型,水系多發育成中等密度型樹枝狀水系或羽毛狀水系。

( 11) J2γδ: 深綠色,中高山地貌,支脊明顯,窄 「V」 字型,主脊折線狀相接,水系為極密集型樹枝狀水系。

( 12) P2ξγ: 綠色,中山地貌,主支脊均較發育,主脊次尖棱狀,支脊與主脊銳角相交,「V」字型溝谷,水系多發育成中等密度樹枝狀水系。

( 13) P2ηγ: 淺綠色為主,低緩地貌,次圓狀,沖溝 「U」 字型,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或羽狀水系。

( 14) P2γδ: 綠色為主,低緩處呈粉色,中山地貌,主脊發育,次尖棱狀,支脊次圓狀,圓形山包較多,沖溝 「U」字型,發育密集樹枝狀水系。

2. 構造解譯

( 1) 黑石—樺甸斷裂帶 ( 敦化—密山斷裂帶中段) : 方向 64°,長度約 53 km,由三條近平行的斷裂構成,控制寬度約 10 ~ 13 km,線狀影像延伸較遠,平直狀溝谷,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發育,兩側影像存在明顯差異,特別是北段所反映的玄武岩中高山特徵地貌非常清楚。

( 2) 大椅山鎮—西南岔鎮斷裂: 方向 57°,延伸長度約 57 km,數條直線狀溝谷沿此方向展布,斷層崖、斷層三角面十分發育,線狀影像延伸較遠,還發育角狀水系,蛤蟆河在李家店村被此斷裂破壞,流向發生直角狀轉彎。

( 3) 八里哨鎮—涼水河子鎮斷裂: 方向 52°,長度約 42 km,解譯標志為平直狀溝谷,對頭狀水系,線性影像切割山脊成山鞍。

( 4) 花園口鎮—萬良鎮斷裂: 方向 62°,長度約 43 km,解譯標志為平直狀溝谷,對頭狀水系,兩側影像略有差異,線狀影像延伸較遠。

( 5) 老金廠鎮北西向斷裂帶: 方向 300°,在幅內長度約 29 km,大約由三條近平行的斷裂構成。解譯標志有: 直線狀溝谷,對頭狀水系,斷層崖、斷層三角面發育,兩側影像不同,北東側高山地貌,南西側中山地貌,極密集樹枝狀水系。經實地驗證,證實該地存在多條逆斷層和韌性剪切帶。區內還解譯出很多線性構造,但多發育在岩體內部,在遙感影像圖上多表現為直線狀溝谷,發育斷層三角面,或切割山體成條塊狀等。同時解譯出一些環形構造,這些環形構造全為古火山爆發形成,在影像圖上主要分為兩類: 一類以大龍灣、三角龍灣為代表,這些環形構造呈圓形—橢圓形,無溢出口,火山口內積水成湖,外沿低平於玄武岩平台; 另一類以四方頂子、吊水壺屯附近的馬蹄形火山口為代表,這些環形構造與前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存在熔岩流溢出口,其內無積水,外沿高出玄武岩平台。

3. 滑坡地質災害解譯

( 1) 任家店滑坡: 位於紅石鎮松花江東岸,平面呈扇形,影像上可見三個平台和一大一小兩個梯形斜坡,滑體主要為軍艦山組玄武岩,滑斷面由早白堊世小南溝組碎屑岩組成。

( 2) 小紅石滑坡: 位於紅石鎮松花江西岸小紅石,遙感影像上有兩個平台和一個規模較大的梯形斜坡,滑坡體及崩塌落塊主要為船底山組橄欖玄武岩,滑斷面由早白堊世小南溝組及土門子組碎屑岩構成。

復習思考題

1. 簡述遙感技術在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中的任務及其技術優勢。

2. 區域遙感地質調查可分為哪幾個步驟來開展工作?

3. 在開展正式的遙感地質調查工作前,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資料?

4. 在進行遙感數據處理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5. 簡要說明遙感影像解譯過程中,對線、環、塊狀影像的主要解譯內容。

6. 簡述在區域遙感地質調查工作中,野外調查分哪幾個階段進行? 每個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是什麼?

7. 綜合整理階段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有哪些內容?

Ⅳ 什麼是遙感地質專業一般的測繪專業是否包括其中

你可以看看武大的遙感與測控專業介紹

Ⅵ 遙感地質以後能幹什麼工作,就業情況怎麼樣,工資

研究地質的,相對來說算是比較冷吧,所以就業也不會很容易,但是一份不錯的工作,

Ⅶ 遙感地質解譯的工作方法

本次 1∶25 萬遙感地質解譯方法由影像單元法和影像岩石-地層單元法構成 ( 圖 6-11) ,分述如下:

圖 6-11 遙感地質解譯工作方法流程圖

影像單元法: 應用於遙感地質前期解譯階段。是以遙感圖像為信息源,以可分和可辯的影像標志體或標志區為解譯目標,進行圖像信息解譯分類、命名,並編制遙感影像單元解譯圖,同時根據搜集到的地質資料編制 1∶25 萬遙感解譯地質草圖。

影像岩石-地層單元法: 以影像岩石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 1∶10 萬遙感地質解譯、遙感解譯路線編錄和編制解譯地質圖的方法,是本次開展遙感地質解譯的最主要方法。影像岩石單元的建立是通過影像單元反映出的岩性特點、岩石類型、岩石類型組合特徵分析對比,結合野外踏勘、剖面測制、野外地質調查及前人資料等綜合分析而確定的。其標准與新填圖理論的岩石地層、岩石構造地層、岩石譜系單位、構造岩石單位建立、劃分的填圖種類一致或基本吻合。

調查區遙感影像岩石-地層單元的劃分是 1∶25 萬地質解譯填圖的基礎內容,也是解決遙感構造分析的關鍵環節。本次 1∶25 萬遙感地質解譯工作採用的工作手圖為 1∶10 萬 TM 影像圖。工作方法是: 根據不同的岩石、地層、岩漿岩、構造等地質影像特徵,總結各地質單元的遙感地質解譯特徵,在此基礎上建立調查區遙感地質解譯標志、部署解譯路線、填寫解譯點影像特徵卡片、總結區域 ( 1∶10 萬) 遙感解譯特徵,最後對解譯情況進行野外實地驗證。工作原則: 解譯路線布置在實際地質調查路線之間,遙感解譯與實際調查同時進行 ( 圖 6-12) ,遙感地質解譯—野外驗證—再解譯—再驗證,循序漸進的原則。

Ⅷ 遙感地質的技術應用

遙感技術應用於地質災害調查,可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在國外,開展得較好的有日本、美國、歐共體等。日本利用遙感圖像編制了全國1/5萬地質災害分布圖;歐共體各國在大量滑坡、泥石流遙感調查基礎上,對遙感技術方法進行了系統總結,指出了識別不同規模、不同亮度或對比度的滑坡和泥石流所需的遙感圖像的空間解析度,遙感技術結合地面調查的分類方法,可以用GPS測量及雷達數據,監測滑坡活動可能達到的程度。中國利用遙感技術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起步較晚,但進展較快。中國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是在為山區大型工程建設或為大江大河洪澇災害防治服務中逐漸發展起來的。80年代初,湖南省率先利用遙感技術在洞庭湖地區開展了水利工程的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有關單位先後在雅礱江二灘電站、紅水河龍灘電站、長江三峽工程、黃河龍羊峽電站、金沙江下游落渡、白鶴灘及烏東清電站庫區開展了大規模的區域性滑坡、泥石流遙感調查;從80年代中期起,又分別在寶成、寶天、成昆鐵路等沿線進行了大規模的航空攝影,為調查地質災害分布及其危害提供了信息源。90年代起,在主幹公路及鐵路選線,如京九鐵路沿線等也使用了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技術。90年代末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的「省級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工作中,各省(區)都設立了專門的中小比例尺「地質災害遙感綜合調查」課題,主要是識別地質災害微地貌類型及活動性,評價地質災害對大型工程施工及運行的影響等。特別是近年在重大工程論證中,都開展了工程地質遙感調查工作,如杭州灣跨海大橋、向山港跨海大橋等。
經過實踐,摸索了一套較為合理有效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遙感調查方法,即利用遙感信息源,以目視解譯為主,計算機圖像處理為輔,將重點區遙感解譯成果與現場驗證相結合,並利用其它非遙感資料,綜合分析,多方驗證。
傳統的遙感地質以大的岩性構造、隱伏體為識別目標,
由於早期的遙感影像空間解析度和波譜解析度都比較低,而一次成像覆蓋面積較大(如LandSat TM一景覆蓋范圍為185 km×185 km),對於地表宏觀構造特徵可以很好的表現。早期的遙感地質主要任務是識別大的岩性構造、隱伏體(影像中的線性體、環形體),進行區域性構造解釋及隱伏斷裂構造識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研究內容:地貌構造目視解譯、地質動力解譯分析以及地質指示模擬。其中遙感地貌構造目視解譯發展最成熟、應用范圍也最廣。而地質動力解譯分析和地質指標模擬工作基礎相對薄弱,正處在探索與發展之中。
而隨著高光譜遙感技術的發展,高光譜遙感數據具有成百個波段,光譜解析度達10nm,使得其在岩礦識別和地質礦物識別填圖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