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家提出什麼學說
Ⅰ 誰先提出板塊構造學說
初中地理課本里有講過
19世紀以前,人們尚未開始系統地研究地球整體的地質構造版,對海洋與大陸是否變動,權並沒有形成固定的認識。1910年德國的地球物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偶然翻閱世界地圖時,發現一個奇特現象:大西洋的兩岸——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遙對北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非常相似,這邊大陸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邊大陸的凹進部分湊合起來;如果從地圖上把這兩塊大陸剪下來,再拼在一起,就能拼湊成一個大致上吻合的整體。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輪廓比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遠遠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幾內亞灣的凹進部分。
魏格納結合他的考察經歷,認為這絕非偶然的巧合,並形成了一個大膽的假設:推斷在距今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都連結在一塊,構成一個龐大的原始大陸,叫做泛大陸。泛大陸被一個更加遼闊的原始大洋所包圍。後來從大約距今兩億年時,泛大陸先後在多處出現裂縫。每一裂縫的兩側,向相反的方向移動。裂縫擴大,海水侵入,就產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則逐漸縮小。分裂開的陸塊各自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們熟悉的陸地分布狀態。
Ⅱ 提出大陸板塊學說有什麼意義
很多地球科學的熱愛者把魏格納開創的科學革命比作哥白尼革命。二者有一點是極為相似的:地球科學中最後的革命與魏格納最初的假說已相去甚遠,而開普勒、伽利略和牛頓最終建立起的體系中,與哥白尼的理論一樣大相徑庭。正如天文學革命直到1543年,哥白尼的著作發表半個多世紀後才最終到來一樣,地球科學革命也是在魏格納最初的論文與著作發表50年後才得以發生。最終發生的所謂哥白尼革命,實際上是牛頓理論的勝利,這場革命主要基於伽利略、開普勒的成就,而作為這場革命根源的「哥白尼體系」最終成為了開普勒體系。
與此相似的是,20世紀60年代發生的地球科學理論真正說明的已不是魏格納理論,它不過是體現了他最初的思想,即在地球的全部演化史中,大陸並非一直固定在現在其所處的位置上,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它們曾聚集在地球的兩極。魏格納的主要貢獻是首次提出了大陸運動的思想,它在地球科學革命中的地位就像哥白尼指出可以按照地球運動而非靜止的觀念構造一個新的宇宙體系——在天文學革命中的地位一樣。
地球科學從固定觀到運動觀,特別是向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的飛躍,完全是一次科學史上的革命。首先,傳統地質學觀念發生的這種變化在當時就被許多觀察家,包括這一領域的實際工作者看作是一場革命。這是發生科學革命的主要標志。其次,研究者在1912年以前和1970年以後所發表的關於地球科學的論文表明,量的變化也足以構成一場科學革命。第三,嚴肅的科學史家們也斷言,地質學思維方式的變革足以引發一場科學革命。很明顯,這有點主觀臆斷的意味,但它確證了參與這場革命的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的結論。我們已經看到,在成功的地球科學革命發生以前很久(即理論科學革命階段以前),很多地質學家甚至那些魏格納學說的反對者們都意識到了大陸漂移說的革命性,並且完全懂得如果接受了這種觀點,對全部的傳統地質學理論來說將意味著什麼。第四,當今地質學家們普遍認為,他們的學科已經發生了一場革命。
所以這場革命不是那樣引人注目,完全是因為它沒有太多意識形態的東西摻雜在裡面。
各大洲的邊際相吻合示意圖
Ⅲ 我國地質學家獨創的地質理論主要指什麼
李四光的地質力學其實並不正確,其對地球板塊運動的動力解釋是有問題的.
要論我國獨創的專地質理論應屬該是潘中祥教授的陸相湖盆成油理論.國外含油氣盆地基本都是以海相和海陸過渡相位主.在此之前,還沒有人認識到陸相湖盆對油氣的意義.
Ⅳ 地質學家是研究什麼的
一般是來說是研究地球科學的,簡單的說就是研究石頭的。主要是與地殼(岩石圈)有關的回一些現象,物質。如地答震,古生物,各種礦產、岩石等的形成以及尋找。當然能稱得上地質學家的是那些在這些領域能提出自己的一些理論的人了。象李四光提出的地質力學,板塊構造;陳國達的地窪學說等都開創了地質領域的新概念。當然現在大部分的地質工作者主要是從事礦產找尋,開發;水文環境研究與保護;橋梁隧道高層建築等的工程質量勘測;古生物化石、寶玉石研究等。例外還有些在研究院里從事一些理論方面的研究的。
Ⅳ 大陸構造學說是誰提出的
沒有大陸構造學說,到是有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是德國回人魏格納提出的答
1910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偶然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極為相似。此後經研究、推斷,他在1912年發表《大陸的生成》,1915年發表《海陸的起源》,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與麥肯齊、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它是海底擴張說的具體引伸。
Ⅵ 60年代初,由美國地質學家提出來的板塊構造學說以海底擴張說為基礎。這一學說你是
板塊構造是從大洋科學鑽探和海底磁條帶測量獲得的,其在大陸地質研究中受到一定局限,尤其是在我國。
Ⅶ 20世紀60年代,地質學家提出了什麼的理論
20世紀60年代,海底來擴張和板塊源構造的提出給早期的大陸漂移說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現在獲得的大量證據表明,魏格納大陸漂移的基本設想是正確的。 六十年代初,美國地震地質學家迪茨(R.Dietz,1961)提出了"海底擴張" 的概念。
Ⅷ 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但有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學說名稱是什麼,代表人物是誰
本來,地質界在討論地殼運動時,差不多都認為大陸與海洋的基本位置,從古到今沒有
什麼多大變化。地殼運動是以垂直的升降運動為主。而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說的想法,無疑
是一塊巨石砸到平靜的湖水裡。於是在地質界引起了熱烈的爭論——認為地殼運動以水平方
式為主的活動論者與認為地殼運動以垂直方式為主的固定論者兩個學派互不相讓。
1924年,以英國頗有名氣的地球物理學家傑弗里斯為首的研究組首先對魏格納的主張提
出異議。他們指出,把漂移說建立在地殼均衡說的基礎之上是錯誤的,假設硅鋁質地殼像冰
山一樣沉浮在較重的硅鎂質的岩漿之上是不可能的。他們以地球物理的研究新成果證明大洋
底仍然是堅硬的岩石,於是向魏格納質問:由堅硬的岩石組成的大陸殼又怎能在堅硬的洋底
上漂移?這批英國地球物理學家們又經過周密的計算,認為地球自轉的離極力和潮汐磨擦力
都很小,這一點微弱的力量不足以推動深厚而龐大的陸塊發生移動。
不久,又有實驗證明,硅鋁質花崗岩的熔點低於硅鎂質玄武岩,如果地球溫度升高到足
以熔化大陸殼底層的玄武岩層並使大陸殼漂移的話,那麼花崗岩質的大陸殼也就不可能保持
固體狀態而漂移,這是不可違背的物理定律,也給魏格納的假說造成致命的弱點。
為此,1928年魏格納與許多知名的地質學家聚會在紐約,共同探討大陸漂移問題,在到
會的14名成員的發言中,各持已見,5人表示支持大陸漂移說,7人表示反對大陸漂移說,2
人則表示有條件支持,雙方勢均力敵,反對者提出一連串問題,諸如是什麼力量推動大陸漂
移的?大陸是在什麼樣的一層物質基礎之上進行漂移的?原始大陸為什麼到中生代開始分
裂,然後漂移?石炭紀以前的大陸又怎樣分裂?怎樣漂移?等等。當時,魏格納也曾進行答
辯,但終因當時的科學資料不足,無法說服對方。會議主持人也只好提議,學術爭論不能輕
Ⅸ 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什麼假說
大陸漂移說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年11月1日-1930年11月2日)是一位德國地質學家、氣象學家、天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是大陸漂移說創立者,該學說認為遠古時代的地球只有一塊「泛古陸」或稱盤古大陸的龐大陸地,被稱為「泛大洋」的水域包圍,該大陸後來開始破裂,形成現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其他漢語譯名主要有「艾爾弗雷德·魏格納」、「阿爾弗里德·威格納」、「阿魯夫雷多·魏格納」、「艾爾弗雷德·韋格納」,簡稱「魏格納」。
魏格納起初研究天文學及氣象學,喜愛冒險,曾乘坐熱氣球參加耐空比賽,並曾經以52小時的成績打破當時最長的耐空紀錄(35小時)。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參軍並兩度負傷。魏格納留意到非洲大陸西岸和南美洲東岸的海岸線很相似,因此推測大陸原本是相連的,1912年1月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的地質研討會首次提出大陸漂移的觀點,1915年正式出版《大陸與大洋的起源》一書。他曾四次前往格陵蘭進行極地上層大氣及冰河學的研究及探險活動,並曾在北緯77度的冰上連續渡過兩個冬天。1930年11月,在最後一次前往格陵蘭的探險中死亡,享年50歲。魏格納也是提出柯本氣候分類法的氣象學家弗拉迪米爾·彼得·柯本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