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

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3-01 12:44:23

㈠ 環境地質問題調查

主要圍繞與地下復水開采引制發的環境問題開展調查工作,主要包括:

(1) 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圍、面積、中心水位最大埋深、水位年下降速率、發展趨勢,以及由此產生的地面沉降面積、范圍、沉降速率等。針對不同地區的水資源特點,調查要有所側重。

(2) 西北地區要注意調查地下水開采與土地荒漠化、沙化等生態環境問題的相關性,生態需水量問題,地表水過度灌溉引起的土地鹽漬化問題。

(3) 華北地區調查東部平原鹹水、微鹹水水質和分布范圍的變化,及其改造利用問題可行性,海水入侵的程度、范圍和防治措施。

(4) 東北地區主要側重地下水污染、土壤鹽漬化和濕地退化與保護問題。

(5) 地下水質量背景及近年來地下水化學成分變化 (包括常規離子、微量元素以及污染成分)和原因。特別要注意調查飲用地下水質量變化及原因。

具體要求參照 《1∶25 萬區域環境地質調查技術要求》執行。填寫附表 13 ~ 附表 19。

㈡ 地質環境問題

地質環境問題的產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控於區域地質環境。對於某一區域,地質環境的一系列條件控制著地質環境問題的類型、規模、發育程度以及發展趨勢。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岩性、岩土組合等地質背景構成了地質環境問題的形成條件,區域地質構造控制著岩土侵蝕的發育方向和發展趨勢,地形地貌控制著地質環境問題類型的分布和發育程度。例如,在山區丘陵區容易發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變型地質災害,在地勢平坦的海岸帶容易發生海水入侵、海岸侵蝕等緩變型地質災害。

按照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地質災害分類分級(試行)》(DZ0238—2004)將地質災害劃分為8類:地球內動力活動災害類、斜坡岩土體運動(變形破壞)災害類、地面變形破裂災害類、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類、河湖水庫災害類、海洋及海岸帶災害類、特殊岩土災害類、土地退化災害類(表1-1)。按照災害活動過程把地質災害劃分為兩類:突變型和緩變型。突然發生並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災害活動過程的為突變型地質災害。發生、發展過程緩慢,隨時間延續累進發展的為緩變型地質災害。

表1-1 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問題)分類表

地質環境問題,特別是突變型地質災害,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可能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UN/ISDR)不完全統計,自1900年以來各大洲發生重大地質災害超過1400起,造成約241萬人死亡,受影響人數1.6億人以上,有記錄的經濟損失超過4600億美元(表1-2)。研究表明,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在人口密集區、經濟發達區,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相對較大。而在人口稀少區、經濟落後區,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則相對較小。

表1-2 世界各大洲重大地質災害發生情況統計表(1900~2008年)

續表

數據來源: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UN/ISDR)OFDA/CRED國際災害資料庫

㈢ 煤礦生產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

採煤生產能直接造成下述環境問題:
1:地面塌陷
2:瓦斯氣體的排放,污染大氣,加劇溫室效應。
3:地下水系遭到破壞。

㈣ 環境地質與地質環境的區別有哪些

二者側向不同,環境地質側重環境,其概念主要表述因地質特徵所引發的回環境問題,同時也注重利答用地質原理解決環境問題。簡單來說,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質變化所引發的環境問題,都是該方向的研究內容。地質環境側重地質,一般用於描述區域的整體地質特徵,主要闡述區域背景狀況。

㈤ 其他生態環境地質問題

一、地方病

地方病是一種地區性發生的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松嫩平原曾是全國地方病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大部分地區有地方病發生,主要病種有飲水型氟中毒、大骨節病、克山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的流行不僅嚴重危害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而且嚴重地制約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幾十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經過各有關部門以及廣大地方病防治工作者的艱苦努力,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碘缺乏病已基本消除,也基本控制了克山病和大骨節病的發生,只有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還沒有得到徹底消除,僅有34.7%的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區的村屯得到了改水防治。截至2003年底,全區有氟斑牙患者108.61×104人、氟骨症患者5.91×104人,地方病防治工作任務還很艱巨。

(一)地方性氟中毒

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蓄積性中毒性地方病。它是由於在高氟環境中,長期攝入過多的氟而引起的。氟中毒主要侵害牙齒和骨骼、神經、肌肉、肝、腎和甲狀腺等系統與器官。病人輕者牙齒變黃、變脆、殘缺、腰腿酸疼,重者肢體畸形、癱瘓卧床、喪失勞動和生活能力。

松嫩平原氟中毒病屬飲水型氟中毒,病區主要分布在地勢低窪、地下水埋藏淺、地下水徑流滯緩的低平原及高低平原過渡地區。患病率大於50%的重病區集中分布在通榆、乾安、長嶺、肇東縣、肇源縣、肇州縣、安達市、明水縣和林甸縣。病區潛水和局部承壓水中氟含量高於《國家飲用水衛生標准》。本次調查結果顯示,中央低平原及高低平原過渡地區分布有大面積的高氟潛水,氟離子含量普遍>1 mg/L,最高達6.5 mg/L,第四系承壓水也有高氟水分布,這是引起地方性氟中毒發病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多年來,病區通過防氟改水,氟中毒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別是重病區發病率大幅度降低,但還沒有達到根治,還有65.31%的病區需要改水降氟。已建的一些改水井由於質量較差,新建初期具有防病功能,使用一段時間後,氟含量又超過飲用水標准。部分地區,如大慶的龍鳳、安達的卧里屯一帶,第四系承壓水含氟量也已達到1~2 mg/L,尋找改水水源成為一項重要工作。

(二)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種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的地方性心肌病,其主要病變是心肌變性和壞死,心臟普遍擴張等心肌損害,因在本區克山縣首先發現而得名。

該病的分布特徵從地貌上看是重病區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較大的高平原北部地區,輕病區則分布在高平原前緣及高低平原過渡地帶。從行政區看,重病區集中分布在克山縣、克東縣、嫩江縣、木蘭縣,輕病區分布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安達市、青岡縣、明水縣、訥河市等。

建國後,黨和政府對克山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視,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和防治機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取得了顯著成績,目前,基本控制了克山病的發生。

(三)大骨節病

大骨節病是一種慢性、多發性、退行性,病因未明的地方性骨關節疾病。重症病人身材矮小,勞動能力下降,乃至完全喪失。

該病曾經在松嫩平原流行,主要侵害正在成長發育的兒童和青少年,多發年齡在25歲以下,尤其以6~13歲為高發病年齡。嫩江縣曾經是該病的重病縣,患病率>10%,五大連池、克山、克東、北安、海倫、綏棱、甘南等縣市為中病區,發病率在5%~10%,其他市縣屬輕病區或無病區。

多年來黑龍江省各級人民政府對大骨節病的危害及其防治研究工作十分重視,廣泛地開展了宣傳教育,發動各有關部門、專業防治研究機構和病區人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大骨節病進行長期不懈地調查、研究和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基本控制了大骨節病的發生。

(四)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於自然環境中缺碘,人的肌體從飲食中攝取的碘不足而引起的甲狀腺細胞出現代償性增生肥大。它嚴重危害人的健康,尤其是婦女和兒童,如果母親患有此病,她和她的胎兒甲狀腺素合成不足,就會使胎兒的大腦發育障礙,下一代就可能是成為克汀病患者,表現為呆傻、聾啞和身材矮小。

碘缺乏病過去在松嫩平原廣泛流行,病區主要分布在地形變化大、水土流失嚴重,地下水交替積極,徑流條件較好的盆地周邊及河谷平原等地,其他地區也有少量分布,但病情較輕,重病區主要在嫩江縣、五常市和呼蘭縣。病區環境中碘含量貧乏,潛水中碘含量普遍較低。

我國政府對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視,並向世界衛生組織承諾了在2000年前消除碘缺乏病。在碘缺乏病區,採取了普服碘丸、普及碘鹽等防治措施,取得了顯著效果,大部分患者已痊癒,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的發生。

二、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風力等外動力作用下,使陸地表層土壤和土壤母質發生破壞、磨損、分散、搬運和沉積過程。水土流失也是松嫩平原主要生態環境地質問題之一。

全區各市縣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但發育程度和分布面積有很大差異。高平原和山前傾斜平原,地形呈波狀起伏,多為漫川崗地,其匯水面積大,沖蝕能力強,是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地區。低平原與河谷平原水土流失較輕,低平原南部通榆、長嶺一帶,風蝕較為嚴重。全區水土流失總面積約有36 920 km2,占土地面積的20.18%。東部高平原以水蝕為主,包括溝蝕與面蝕,面積約有19 430 km2,其中嚴重流失區有16 580 km2,輕微流失區有2850 km2。水土流失程度北部重於南部,侵蝕模數4500~7000 t/(km2·a)。中西部低平原以風蝕為主,面積17 490 km2,風蝕模數在1265~6000 t/(km2·a)。

區內克山、克東、拜泉、海倫、望奎、龍江等市縣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其面積大,侵蝕強度高,平均侵蝕強度在4000~5000 t/(km2·a),耕地侵蝕強度均在5000 t/(km2·a)以上,見表8—6。

表8—6 松嫩平原部分市縣水土流失統計表

㈥ 環境地質問題

一、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

由於地下水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位呈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表8-1)。1995~1999年地下水位平均累計下降3.52m,年下降速率為0.7m/a。其中唐山市平均累計下降最大,為5.36m;灤南縣最小,為1.73m。

表8-1 地下水位年變幅表(單位:m)

超量集中開采地下水,形成大面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

(一)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

截至2000年末,工作區內共形成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3個。它們分別是:由唐山市區第四系淺層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深層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和奧陶系岩溶水城市開采型水位降落漏斗共同組成唐山多層復合降落漏斗;豐南-唐海第四系淺層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漢沽開采型有鹹水區深層承壓水水位降落漏斗等。

(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特徵及變化趨勢

1.唐山市多層復合降落漏斗

唐山市是一個重工業城市,地下水需求量較大。自1974年以來,唐山市枯水期就開始出現漏斗跡象,之後地下水水位不斷下降,漏斗不斷擴大、加深,1978~1982年為急劇下降階段,1982年以後由於城市和農業開采量受到控制,漏斗進入相對穩定階段,且有逐漸縮小的趨勢。1991~1995年枯水期漏斗區綜合計算面積為272.25~319.3km2,平均面積301.03km2,2000年枯水期漏斗區綜合計算面積270.85km2,面積縮小10%,且等水位線圍繞兩個中心獨自封閉。在豐水期兩個漏斗中心連成一片,在等水位線-15m處封閉。漏斗中心位置:北部在北郊水廠,封閉等水位線-10m;南部在定福庄,封閉等水位線-15m。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北郊水廠1996~2000年枯水期平均水位埋深42.83m,5年中最低水位埋深出現在2000年,為47.50m;最高水位出現在1997年,為37.24m,這種水位與1996年為豐水年有關。5年平均水位1996~2000年比1991~1995年上升4.57m,說明漏斗中心水位已處於相對穩定且略有回升狀態。但是從1996~2000年5年的變化中,水位埋深仍然在逐漸增大。平均開采模數:1996年為21.89萬m3/(km2·a),2000年為24.0萬m3/(km2·a),2000年比1996年增加了9.6%,2000年水位比1996年下降了10.24m,這仍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數據。

唐山漏斗影響范圍橫跨還鄉河陡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和沙河流域水文地質亞區,漏斗呈北東向展布,西南部漏斗面積大於東北部,漏斗中心基本呈圓形,中間被北東向基岩淺埋區分割,四周邊界不對稱。等水位線在北部山前閉合,向南逐漸向兩端開放。該漏斗主要是城市工業及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開采和農業開采地下水形成。唐山第四系淺層水水位降落漏斗處於相對穩定階段,綜合計算面積略有縮小,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略有回升。

2.豐南-唐海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豐南-唐海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位於本區南部,東西界線已超出研究區范圍,北至鹹淡水界線,南到渤海灣,已形成了區域性沉降區。該沉降區處於濱海平原水文地質區,開采層為深部承壓淡水,鹹水底板在40~120m之間。開采層為Ⅱ、Ⅲ含水組,開采深度120~360m,個別地區超過400m。含水層岩性顆粒較細,地下水補給徑流緩慢。區內主要農作物為水稻,除唐海縣部分地區用地表水灌溉外,其餘均為地下水灌溉。由於近年來持續乾旱,地表水的來水量減少,地下水的用水量增大,機井灌溉期加長,在區內形成了以-30m等水位線圈閉的一個漏斗(見表8-2)。在漏斗范圍內有三個集中開采區,對應形成了三個漏斗中心,分別位於唐海縣城、豐南西葛庄和南堡鹽場。各集中開采區的開采強度、開采范圍及水位埋深不盡相同。

(1)西葛庄漏斗中心:位於豐南市東南,地下水開采主要供稻田灌溉用水和西葛庄一帶的多家陶瓷廠用水。2000年低水位期,漏斗中心水位埋深41.20m,水位標高-35.63m;豐水期水位埋深42.90m,水位標高-37.33m。此地區的地下水仍處於下降階段,漏斗仍在繼續擴大。

(2)唐海縣城漏斗中心:位於唐海縣城,主要為縣城工業和生活用水。2000年低水位期,水位最低點位於唐海縣城中的墾豐造紙廠,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為39.70m,水位標高-37.79m。

(3)南堡鹽場漏斗中心:南堡鹽場作為本區沿海地帶最大的曬鹽場,又是當地的經濟開發區之一,具有人口密集、工業較發達、用水量較大的特點,而且當地無較大的地表水源可供利用,因此,在本區形成了水位下降漏斗,漏斗中心水位埋深為47.30m,水位標高-45.00m。

3.漢沽農場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主要為漢沽農場的工業及城鎮生活用水和稻田灌溉用水超量開采形成的。由於該漏斗的范圍超出了研究區的范圍,因此等水位線在研究區內沒有封閉,漏斗繼續向西、向南延伸。2000年低水位期,區內量低水位埋深75.00m,水位標高-74.50m,位於漢沽農場陡沽村(表8-2)。

表8-2 漏斗要素一覽表

二、地質環境污染

隨著唐山市工農業的飛速發展,污染物質排放量不斷增加。由於表層土體防護能力低,加之認識不足、管理不善或措施不利,所以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的唐山市污染體系,導致該市地質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一)污染的形成與分布

污染來源主要有工業「三廢」、生活污水、垃圾、農肥和農葯污染等。據調查,僅唐山市能夠造成污染的企業就有270多家,每年排放工業廢水8315.94萬m3,廢氣10984.42萬m3,廢渣658.78萬t。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為2856.14萬m3/a,垃圾排放量51.9萬t/a。農業每年施用有機肥11.40萬t,化肥1.61萬t,各種農葯22t。

(二)污染的條件與類型

由污染源排出的污染質主要有「五毒」、「三氮」、有機質等共約20餘種。污染質通過滲透和滲漏兩種方式污染環境。滲坑滲透和渣堆淋滲,造成點狀污染;河流與溝渠滲漏造成線狀污染;施於田間的農肥農葯隨雨水或農灌水下滲,造成面狀污染。

1.地下水水質污染

地下水污染主要包括各種離子含量超標、硬度超標、有毒有害元素污染等。

(1)淺層第四系孔隙水污染。的污染區域主要分布在豐南市的錢營和豐潤縣的偏坨等煤礦開采區,但污染面積並不大,與煤矸石的堆放有關,唐山東礦區污染並不嚴重;唐海縣第四農場場部一帶亦有的污染,是受工業污染所致。

(2)淺層第四系孔隙水污染。僅在豐南市的宣庄、侉子庄和唐坊三鎮之間達到污染水平,其他地區沒有污染,這里的污染與鋼鐵廠有關。

(3)Mn2+含量具污染普遍性,大部分地區Mn2+含量都超過飲用水水質標准2~3倍;其他離子基本在正常含量范圍內。

(4)其他工業對水的污染。本課題在野外實地調查中,發現一些小型企業對地下水的污染是不容忽視的,如造紙廠、煉鋼廠等。例如豐潤縣韓城造紙廠,該廠排出的廢水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到岔河,流入油葫蘆泊水庫中,烏黑的污水不僅污染了空氣,而且還污染了地下水,實地調查得知,該河兩岩10m范圍內的淺層水均被污染,已不能再飲用。

2.地面點源污染

唐山市的點源污染主要指唐山市區、各縣(市)、鄉鎮企業的工業污染源,如沖灰廠、垃圾廠、小造紙廠、小煤礦、小鋼鐵廠以及開採煤礦所形成的矸石堆等,這些工業企業治污能力差,其產生的「三廢」是最重要的污染源,並形成了具有一定污染規模的點污染源。

(1)垃圾廠的污染。據資料顯示:唐山市共有垃圾廠14個,存入垃圾總量約為150萬t,而且多利用采礦塌陷坑和基岩采礦坑,垃圾廠包氣帶土體原狀結構遭到破壞,防護能力差,嚴重污染著周圍的地質環境,其他城市也存在這一問題。據生活垃圾成分分析報告,垃圾發酵後,Cl-含量為 794mg/kg,Na+含量為 534mg/kg,含量為 368mg/kg,含量為16.1mg/kg,給當地自然環境和地質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2)酚氰污染。酚氰污染主要產生於煉焦制氣工業,這里主要指唐山鋼鐵公司煉焦制氣廠。該廠共分布有7個污染源,污染物質主要為酚、氰。廠區事故廢水和生活污水主要排入泥河。據1992年水質監測,污水中酚含量0.31~6.32mg/L,超出地面三級環境水質標准(≤0.01mg/L)30~631倍;氰含量0.13~2.047mg/L,超出地面三級環境水質標准(≤0.1mg/L)0.3~19.5倍;化學耗氧量150.69mg/L;水的臭味很大。

(3)小造紙廠的污染。小造紙廠一直是國家重點治理的對象,但由於利益的驅使,小造紙廠一直不能絕跡,如豐潤縣韓城造紙廠等。

不過,由於點污染源影響范圍相對較小,危害較輕,故把點污染源作為最輕的一種影響因素。

三、地面塌陷

(一)岩溶塌陷

唐山市岩溶塌陷歷史悠久,早在20世紀20年代,由於煤礦岩溶水突水就發生過嚴重地面塌陷事故,造成重大損失。新中國成立以後,嚴重的岩溶塌陷集中發生在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後,共發生塌陷120多處。其主要分布在市區的鳳凰山西麓,即現在的17號居民小區以及郊區的趙各庄中學、林西、黑鴨 子、大庄坨、信任坨、小屯、沙河等地。它的塌陷規模大小不一,大的塌陷坑直徑達100m以上。第二個時期是1983~1988年,其規模較大,造成危害的塌陷共約19處,陷坑多為不規則的圓形,一般直徑5~10m,最大達30~50m;一般深1~3m,最大5~7m。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路北區的西部和路南區的北部,集中發育在以下兩個地帶:一是西部的張各庄(6號居民小區)-體育場-啤酒廠一帶,以中段的體育場-興隆區附近最為嚴重。主要塌陷有體育場塌陷、熱力公司塌陷、京劇團塌陷、衛國路富強樓塌陷及房管所塌陷。這些塌陷集中發生在1988年前後。二是東部的大城山-鳳凰山-人民公園一帶,以中段的西北井-地震陳列館附近最嚴重。主要塌陷有唐山十中塌陷、地震陳列館塌陷等,主要發生在1984~1986年和1988年前後。除以上兩個密集塌陷帶外,在龍華小區、王謝庄大街等地亦有零星塌陷分布。

據我們在野外實地調查和訪問城建部門有關人士,唐山的岩溶塌陷已處於一個相對穩定階段,沒有發現新的岩溶塌陷,這與20世紀90年代以來唐山市控制岩溶水開采有關。

(二)采空塌陷

開灤煤礦已有百年的開采歷史,在670km2的煤田上分布著開灤礦務局所轄的11座煤礦和29座地方煤礦。長期開采造成的地面塌陷影響面積目前已達196.55km2,占唐山市區總面積的24.5%。據調查,地表嚴重變形,塌陷坑面積已達30多km2,最大坑深10m,個別地段已形成積水坑,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區南部京山鐵路兩側以及國各庄、呂家坨、范各庄、林西、荊各庄村南等地。

采空地面塌陷是由於煤層采空引起的,煤礦開采是其主要的致塌因素,據統計采萬噸煤綜合塌陷率為533.4m2/萬噸。

采空塌陷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由於地面塌陷使之形成積水窪地,損毀大片良田,破壞地面建築物,使其傾斜甚至倒塌。這一災害已迫使161座村落遷至他鄉;另外,部分塌陷坑已成為污水坑、垃圾坑,污染地質環境。

四、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主要是由於過量抽取深層地下水引起的。根據國家地震測繪大隊資料,本區大規模地面沉降始發於20世紀50年代,地點主要位於豐南、唐海沿海一帶,年平均沉降速率約10~15mm/a,向北部逐漸變緩,至豐登塢、韓城、開平、塔坨一帶,連續遞減為零,總面積3013.0km2。其中,年降速率5~10mm/a的面積為1510.0km2,年降速率10~20mm/a的面積為805.0km2,年降速率20~30mm/a的面積為65.0km2。截至1990年,唐山南堡開發區一帶地面沉降量已超過1.0m(其中不包括由於構造引起的沉降量)。

本沉降區為天津沉降帶東北邊緣地帶,其沉降中心在天津-新港之間,最大沉降速率為100.5mm/a。本區地面沉降除與區域上的地殼緩慢運動有關外,大量開采深層地下水是其主因。過度抽取地下水時,由於來不及從含水層外面補給水量,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在隔水層頂板和含水層接觸面上產生水力坡度,使粘土層中的水相應地進入含水層中,粘土層中的孔隙水壓力降低,有效壓力增加引起粘土層壓密。如果這種粘土層壓縮性強,厚度又較大時,其壓密的結果就會引起地面沉降。在地面沉降過程中,地下水位下降是主因。地面沉降是一種隱蔽性災害,影響空間范圍大,時間漫長,不易覺察,一旦發生時破壞嚴重,其結果是不可逆的。

綜上所述,由於本地區長期超采地下水,在市區中心形成雙層水位復合漏斗,出現了岩溶水與孔隙水水位優勢互易、水量反補的逆變狀態,改變了水動力條件,潛蝕作用增強,誘發岩溶地面塌陷,造成經濟損失,危及人身安全;水位大幅度下降增加了包氣帶厚度,被疏乾的地質體由弱還原帶變為氧化帶,細菌滋生繁殖,有毒有害物質滯留,形成新的污染源;某些岩溶水開采吊泵懸空,被迫更換抽水設備,加重經濟負擔;地下水自凈能力降低,污染質一旦進入含水層,不但恢復將很困難,而且將嚴重危及人們的身體健康。為治理環境,預防災害,自1986年開始唐山市人為控采地下水,岩溶塌陷得到一定控制,但水位動態仍呈緩慢下降的趨勢。

㈦ 環境地質學主要研究哪些科學問題

環境地質學屬地球科學,是應用地質學和地理學原理,合理利用地質資源,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一門學科,是一門介於地質學、地理學和環境科學之間的科學。
環境地質學具有廣泛的研究領域,它包括這樣一些研究內容:

①區域地質環境研究,為區域規劃、經濟發展、國土整治及資源開發等提供科學依據。
②地質災害的環境地質問題的研究,為預報地質災害提供依據,為減免災害提出防範措施。

③地球化學環境對人類的影響問題。研究不同地區地球化學背景,各種元素豐度及其分布特點;研究空氣、水體、土壤和礦物原料中有益、有害元素及致病物質富集、遷移規律;研究地質環境與人畜健康關系,防治某些地方病和職業病,最大限度地減輕由於某些元素的天然富集或短缺對人畜健康和植物生長帶來的不良影響。一些城市飲用水水質惡化問題也是當前亟需研究的問題。

④古氣候的變化規律,主要利用地質環境中沉積物反映氣候變化的標志,研究地質歷史時期特別是第四紀以來氣候變化的情況、原因和規律,預測今後氣候變化趨勢可能產生的危害和提出防範措施。

⑤工程建設中可能引起的環境惡化問題。大量的工程活動,如城市建設、水利工程、道路建設、礦山、海港工程、電站建設等常常引起人為地質作用,在興利的同時往往造成地質環境的破壞,引起環境惡化。對人為地質作用及其地質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做出評價和預測,為區域經濟建設規劃和大型工程設計提出科學論證。

⑥自然資源開發中的環境地質問題。水資源、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可以造福人民,但同時又往往引起地質環境的改變,甚至導致人為的地質災害。地下水過量開采常常引起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區常常導致海水入侵和土地鹽鹼化;礦山開采往往引起地面塌陷、山崩和人工滑坡;某些礦產,特別是放射性礦產的勘探和開采往往引起環境污染。環境地質工作就是要在自然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詳細研究導致環境惡化原因,提出防止減輕地質環境惡化的措施。

㈧ 環境地質問題有哪些

環境地質一詞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的文獻版中。那時這些工權業發達國家,已感到環境問題的迫切性,開始把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城市地質等問題的研究列為環境地質研究的范疇。

環境地質問題主要包括:

  1.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2. 地面塌陷愈來愈突出,影響城市建設

  3. 城市地下水超采,產生許多區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

  4. 地下水的局部污染較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安全。

  5. 活動斷裂與地震威脅城市安全。

  6. 沿海城市海水人侵、海岸侵蝕與淤積問題

㈨ 主要地質環境問題

由於地理地質條件差異明顯,經濟發展程度不一,各個重要經濟區所存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也不一樣。表7–8列出了各個重要經濟區存在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歸納起來,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問題有如下特點:

表7-8 重要經濟區主要地質環境問題

續表

續表

(1)北方重要經濟區水資源缺乏,地下水開發引發的地質環境問題突出。山東半島、河北沿海、中原經濟區、天津濱海新區、關中—天水經濟區等重要經濟區尤為突出。地下水長期超采導致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形成了大面積地下水漏斗,引起部分區域產生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問題,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2)東部沿海經濟區經濟發達,水土污染問題突出。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沈陽經濟區等重要經濟區尤為突出。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和工業固體廢棄物大量排放,導致土壤、地表水和淺層地下水污染,造成淡水資源水質惡化,影響了城鎮供水安全和農田用水安全。部分沿海區域發生海水入侵,地下水咸化趨勢明顯。

(3)中南和西部重要經濟區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問題突出。成渝經濟區、關中—天水經濟區尤為突出。這些地區地形起伏大、地勢落差顯著,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影響下,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影響了重要經濟區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4)礦產資源集中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突出。沈陽經濟區、皖江城市帶、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等重要經濟區尤為突出。這些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礦產開發活動活躍,在佔用土地、破壞景觀資源的同時,改變了當地水資源系統,誘發了地面塌陷、水土污染等問題。

(5)重要經濟區工程建設活躍,地質環境安全問題突出。重要經濟區集納了密集的人口,各種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對地質環境安全要求高。地質構造、活動斷裂、軟土分布、地面沉降等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有很多不利影響,需要提高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程度,為地質環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