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化成寶藏的有什麼

地質化成寶藏的有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1-23 06:39:37

① 地質變化的形成

簡單來說,地質變化是由於地球外力地質作用和地球內力地質作用共同作用所形成回的地貌的過程。其中地球內答力地質作用形成了地表的高低起伏,而地球外力地質作用又破壞了內力地質作用形成的這種地形和產物—高處遭受剝蝕,低處接受沉積,重塑地表形態,最終形成某一時期特定的地貌。
地球自形成以來,經歷了約46億年的演化過程,進行過錯綜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同時還受天文變化的影響,所以各個層圈均在不斷演變。其中,在地質學中,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都屬於地質變化。

② 發掘出地質資料中的信息價值

對地質資料的利用者來說,地質資料的利用就是發掘出地質資料中的信息價值為我所用。

地質資料是地質勘探開發工程數據和地質研究信息的記錄。地質工作者在野外勘探所得地質資料、室內實驗所得數據以及收集來的前人研究成果,首先要求利用者能夠讀懂上面的信息,然後方能對所獲信息進行分析對比,使原始資料經過加工,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並歸納分類使之系統化,接下來進行綜合推理,建立理性認識。基礎理論研究者可從中增加積累,或有所發現。在地質找礦工作領域,地質工作者或從中發現構造和圈閉,確定生成礦藏的可能,研究儲量的規模,服務於資源勘查和礦藏開發。對地質災害防治專家來說,通過對相關區域地質資料的研究,研判地層地基,搞清斷層情況預測災害發生,提供災害預警。

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已知地質資料中隱含的有價值信息呢?

首先,具備相關專業知識。了解地質工作程序,知道勘探開發相關工序對應產生的資料與數據。看得懂常規地質資料,懂得相關專業術語。如學物探的能理解時間剖面,學地質的能看得懂地質圖,學測井專業的能理解各類測井曲線所顯示的意義等。

其次,學會使用相關軟體。如相關數據解釋與處理軟體,懂得處理與解釋成果取得的過程,從中發現瑕癖或亮點。要在圖形庫看地質圖件的,就該學會使用圖形庫系統軟體,如:會使用MapGIS軟體。

再次,學會使用相關工具。如要打開物探數據磁帶,就該能操作地震數據的磁帶閱讀機等。

地質資料從產生後就存在著一定的價值,不同讀者對地質資料閱讀後,由於知識積累和功底深厚不一,閱讀體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應和思維傾向也是不一樣的。

技術人員是否能收集和發現所需的地質資料,這也是一種能力。如果連收集相關資料的途徑都不了解,不知道從哪裡尋找自己所需資料,地質資料的利用又從何談起?

在看到具體資料後能否被確認有用,這是一種水平,體現的是閱讀水平和理解水平。

確認有用後能否被利用,利用之後以產生什麼樣的效應,這是機會。機會是留給有所准備的人的,稍不留意它會溜走,機會在於人的把握。

同一份地質資料被不同人利用,會產生不同的效應,有時會產生使用者都預料不到的,甚至與初衷完全相反的效應。造成不同利用效應的因素很多,除了資料本身的價值效應外,也與利用者的水平和利用者素質的多樣性相關,與資料中的隱含信息難以清晰認識並清醒把握有關。

一名玉石雕刻家,獨具一雙慧眼,看到玉石材料,只一眼就能看出材質的原貌與隱藏的本質,然後順其本質略加雕刻,即會產生別人想不到的優秀作品。資深的技術人員一般也是利用地質資料的高手,在閱讀中能發現資料中的瑕疵和利用的價值點,但閱讀利用者若是將真實反映當成瑕疵,或者是將真實誤當瑕疵不屑一顧,那是不可原諒的。「真作假時假亦真」,虛假的信息被當成真的,真的信息發現不了,導致真信息不被採信,在這種誤讀資料「前提」上做出的決策和實施相應的勘探開發行為,結果可想而知。

地質礦產行業中的「老江湖」利用資料常常也會出現的問題,有時是識別信息誤解,有時出現閱讀利用過程中的輕率或斷章取義。在人的一生中,生活可以「將就」,生活也可以「講究」,但地質資料的利用中,沒有「將就」只有「講究」,因為它屬於嚴謹的地質學科領域。本來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的復合性資料信息,不能只截取片斷為我所用。同樣由於讀者的閱歷不同、層次不一,即使都是高層次的技術人員,也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對同一資料中反映出的信息也有不同的解讀,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和看法,這是由於讀者知識素養和知識面的多樣性所決定的。

至於有的「利用」者,將資料中的信息意思領會錯誤而且引用,卻歪打正著而「不幸言中」,這種被戲稱為「狗屎運」的,我們不否認會在生活中可能會出現,但在地質礦產界極為少出現。反而在資料利用中出現「連鎖效應」卻也不少。最早反映出的地質信息,在被閱讀過程中,往往引發一系列解讀而出現難以控制的連續發現。我們不要指望「歪打正著」之幸運,還是要不斷提高自己識別和理解地質資料所蘊含信息的能力。因為地質資料所含信息與產生的效應,不是唯一的、線性的、必然的會產生正面效應,地質資料如果運用不當,也會產生與利用者目的相反的「負效應」。其「負效應」當然是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和寶貴的時間。

地質勘探使用的現代技術和相關設備越來越多,越來越好。如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學勘探、地質鑽井、實驗測試等技術和相應設備,准確識別機器設備輸出的信息,才能使我們的研判無誤。一名合格的地質科技工作者,不可能精通地質科學方面的所有學科,但對自己的工作業務領域范圍內的相關專業技術資料應該要求讀懂,並不斷積累和升華研讀能力,才能發現地質資料中蘊含的價值。當然,多學科的技術人員,他們應是閱讀利用地質資料的高手。

1977年,華東某礦產單位在蘇北鑽探蘇ⅹ井,完鑽井深4037米,測井項目為當時全套內容即:電阻率曲線、聲波、感應、中子伽馬、密度、井徑,自然電位。在3826~3835米為阜一段底塊砂岩,該層段在鑽井過程中錄井無油氣顯示,測井曲線特徵為典型水層響應,當時測井解釋為水層。在同一構造,仍在蘇北,1990年又打了一口井,用3700數控測井儀進行全套數控測井,同樣見到阜一段底塊砂岩,曲線顯示水層特徵,測井解釋仍為水層。1998年在該區塊另一地理位置又打成一口井,阜一段底塊砂岩仍然存在,錄井及電測井均為水層特徵,當時仍初定為水層,後來在該層取水樣時偶然發現含氣泡,這意外的驚喜發現促使對該構造的老資料進行復查,技術人員用密度—中子曲線反向交繪法,結合電阻率曲線,重新解釋該區域測井資料,糾正了原水層結論,經復試後獲取13×104立方米工業天然氣流。復將該區塊已打的3口井等地層對比,認為:原常規的測井解釋手段解釋不出氣層,經測井專家反復研究,摸索出氣層在特殊水層里的規律,又用此規律反演老井資料,獲得阜一段氣層的突破。

1999年國務院發布的《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是一個地勘單位企業化的方案。原地質礦產部下屬地質隊伍改制,單位由事業型逐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的企業型經濟實體。當時以1998年地質勘查費預算為基數(不含一次性補貼)保持不變,劃轉到企業,作為地勘隊伍企業化後的運作資金。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地質勘查單位進入前所未有的困難時期,投資銳減並由按人頭撥款改為按項目撥款。改革將地勘隊伍置之死地而後生。地質隊伍中的精英們,紛紛從地質資料中尋求生存。

雲南某區調隊發動專業技術人員在自己掌握的1:100萬、1:20萬、1:5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中尋求出路,在沉睡的地質資料中找到了金礦、鉛鋅礦、銅礦、錫礦線索,區調隊轉型後成了礦山企業。該區調隊還在元江圖幅中淘到紅寶石信息,到實地踏勘得到證實後,上報地質局和國家主管部門後獲得批准,元江紅寶石成為當時中國第一紅寶石礦。現在已建成規模企業。

華東的地質工作者從油氣地質資料中讀出了其他礦產信息,開發出了「江蘇三大鹽礦」和一個「中型CO2氣田」。

地質資料本身就是個寶藏,就看我們能不能「淘」出寶貝來。有志於地質與礦產工作的年輕人,應該學會在地質資料中淘寶。

在利用者借閱地質資料的時候,一般有以下要求:

一是取得合法閱讀手續。《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第十九條規定:國家檔案館保管的檔案一般自形成之日起滿三十年向社會開放。經濟、科學、技術、文化等類檔案向社會開放的期限,少於三十年,涉及國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開放的檔案向社會開放的期限,可以多於三十年。開放的地質檔案資料,公民可憑居民身份證得查閱地質資料。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國家出資開展地質工作形成的具有公益性質的地質資料,自匯交之日起90日內向社會公開,無償提供全社會利用。閱讀這些開放的地質資料一般也需要居民身份證或持借閱證,沒有開放的地質資料,一般只對企業內部提供利用,需要系統內部相關級別的組織介紹信和居民身份證。在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需要相應的介紹信、審批手續並可能收取相應的「資料費」。

二是注意保護知識產權。地質資料的產出是經過地質工作量的投入才能獲得的,特別是研究性成果是有知識產權的。要學會保護和尊重地質資料所有人的知識產權。不得非法買賣或非法傳播產權不屬於你的地質資料,防止出現不必要的法律糾紛。

三是嚴守商業秘密和國家秘密。市場經濟下的地質礦產工作是與經濟利益緊密相連的,投資者對所取得的地質資料屬於商業秘密的,使用者未經許可,不得用其去謀取利益。有一名地質工程師利用工作便利,將不屬於自己的大批單井資料數據倒騰到國外,非法獲取了不屬於自己的利益,已被追究刑期十多年。地質資料利用者代表單位去出去收集地質資料的,接待單位除了要求收集人員持單位介紹信和身份證明外,還會被要求簽訂所收集資料的「保密承諾書」。凡屬於國家保密范疇的如地質圖、重力圖、地形圖等,收集利用的人員還不能違反國家《保密法》。

保密承諾書NO:

四是需要遵守閱讀紀律和借閱制度,保護資料完好與完整。如:閱讀人員在閱覽室不能大聲喧嘩,不能隨意在資料上圈劃、批註、撕頁或將電子文件惡意篡改,不能在資料閱覽室喝水和吃零食。沒有經過批准不能抄錄、復制或拷貝電子文本等。

③ 海洋寶藏是什麼

海洋里最美的生物之一——海膽

海洋不僅遼闊廣大、深不可測,而且極為富饒,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

海洋資源按成因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生物資源即生活在海洋中可被人們利用的動、植物資源,包括魚、蝦、貝、藻及其他各種野生海洋動、植物。

化石燃料資源主要指海洋石油和天然氣、海底煤礦。這些都是埋藏在海底岩層中的碳氫化合物,可做燃料。通常認為它們是古生物遺體經地質變化生成的,所以被稱為化石燃料資源。

深海礦物資源包括大洋錳結核、海底鈷結殼和海底熱液礦床等。它們都是分布在海底表層,在深海條件下自生成礦的多金屬礦產資源。

海濱砂礦資源主要是指因海水流動而使金屬或非金屬固體礦物砂粒在海濱聚集而形成的次生礦床。包括砂、礫石及其他各種珍貴的金屬、非金屬砂礦資源。

海水化學資源海水、陸地水和大氣中的水構成地球的水圈,是一個無限循環的系統。在地球水無限循環過程中,各種物質溶解並富集在海水中。現在已經從海水中檢測出80多種元素,佔地球上已知元素的80%左右。海水化學資源包括海水水資源、地下鹵水資源(滲入地下貯藏起來的濃縮海水)和其他海水化學物質資源(鹽、溴、碘、氯化鎂、氯化鉀、鈾、重水和其他可提取的稀有化學元素等)等。

海洋能源因海水運動和態勢而形成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溫差能和鹽差能等。

海洋空間資源指可以利用的各種海洋空間,例如:港灣、航道、灘塗、濕地和退海荒地等。海洋風景旅遊地和可用於科學研究、實驗的場地等,也可列入海洋空間資源。據估計,地球上80%的生物資源在海洋中。有人計算過,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條件下,海洋每年可提供30億噸水產品,能夠養活300億人口。在海洋水產品中,人們吃得最多的是魚類。全世界有魚類2萬多種,中國海域約有2,000種。世界漁場大都分布在大陸架。

海底寶庫

海洋也像陸地一樣,有肥美豐產的地方,也有貧瘠荒涼的不毛之地。全世界海洋漁獲量的97%是在只佔全球海洋面積7%的大陸架海域捕撈的。盛產魚的海域稱為漁場,世界最著名的四大漁場是:北太平洋漁場、東北大西洋漁場、西北大西洋漁場和秘魯沿海(東太平洋)漁場。這些漁場中出產的主要經濟魚種有:鯡魚(青魚)、鱈魚(明太魚)、鯖魚(鮁魚、馬鮫魚)、大馬哈魚(鮭魚)、鰈魚(比目魚)、金槍魚、沙丁魚、烏賊(魷魚)、蝦、蟹和鯨等。中國沿海,東非、西非沿海,澳大利亞以東的太平洋和以西的印度洋海域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漁場。南極海域則是磷蝦資源豐富的海域和大型海洋哺乳動物鯨的出沒之地。

海底海洋生物

我國東、南兩面為海洋環繞。我國沿海自北向南劃分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四個海區,跨越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四個氣候帶。我國近海大陸架寬廣,有長江、黃河、珠江和遼河等大小5,000多個河流匯入。發源於台灣東南赤道海域的暖流,即著名的「黑潮」,自南向北流經我國海域,與北方的沿岸寒流相交匯。這樣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我國近海的漁場富饒多產。我國近海漁場面積150萬平方千米,主要漁場有:黃渤海漁場、呂泗漁場、大沙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東沙漁場、北部灣漁場、中沙漁場、西沙漁場和南沙漁場等。其中的黃渤海漁場、舟山漁場、南海沿岸漁場和北部灣漁場由於產量高,被稱為中國的四大漁場。

我國近海漁場有魚類1,70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有70多種,包括大黃魚、小黃魚、帶魚、鮐魚、鯧魚、鰳魚、納魚、馬鮫魚、青魚、鰻魚、馬面鈍、蝶魚、石斑魚、金槍魚以及墨魚(烏賊)、對蝦、毛蝦、梭子蟹和海蜇等。其中大黃魚、小黃魚、帶魚和墨魚是我國人民喜歡食用而且產量較大的海洋水產品,被稱為「中國四大海產」。

④ 我在電視看到過一個節目,金礦上面長有一種植物,說是哪個山上長有那種植物下面一定有金礦,

通過植物發現埋藏在地下的寶藏,這的確令人不可思議。然而自20世紀初以來,地質專家的確通過植物的變化找到了許多礦藏。
還是在20世紀三十年代,有兩位歐洲的科學家在通過顯微鏡研究一片地里的玉米化學成分時,意外地發現了微量的黃金。他們繼而分析了那裡的土壤連同礦石,弄明白了原來是玉米在生長過程中把黃金吸收並聚積在體內。後來科學家還發現,在地球上還有許多植物能從土壤中吸收金屬元素,以至用來尋找地下寶藏。在我國長江兩岸有一種叫海州香薷的植物,地質工作者發現,它所生長的地下往往有銅礦。
目前,通過植物尋找的礦藏主要有:
1.蛇裟子 蛇裟子草開黃色花,生長的地方多半藏有銅、鉛、鋅礦。
2.野玫瑰 有蔚藍色野玫瑰的地方,往往映示著地下有銅礦。
3.忍冬草 這種草大量生長的地方,往往映示著金、銀伴生礦藏。
4.三葉草 和曼陀羅這兩種草的花粉中含有許多金屬的微量元素,通過對花粉的化學分析,可大致了解地下礦藏蘊藏的情況。
5.矮生櫻桃和刺扁桃 此種草的生長說明地下有大量石灰岩。
6.矮灌木林 此類植物生長的地方說明地下含有石膏。
7.石松 生長茂盛的地方是尋找鋁礦的好地方。
8.車前草 生長茁壯的地方有鋅礦。
9.錦葵 預示著鎳礦。
10.紫苜蓿 生長茂盛的地方往往有鉬礦。
11.艾蒿 是猛礦的發現線索。
12.野苦麻 生長茂密的地方常有鐵礦。
13.紫雲英 是尋找鈾礦和釷礦的重要線索。

⑤ 地球上有哪些因地質形成的寶藏

金伯利鑽石,南非寶石,大慶石油,山西的煤

⑥ 地質勘探隊員從岩石上能看到什麼寶藏

通過對岩石結構,構造,礦物等成因分析,結合本地區域地質環境,推斷出該地礦物,有些礦物肉眼可以看出來,有些許通過進一步化驗分析才可知道

⑦ 人類在地質體上的作用遺跡

從人類誕生之日起,人類已經歷了大約300萬年的歷史。在這300萬年的時間里,人類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但是他們的足跡從未離開過地球,他們的輝煌都被他們腳下的土地所見證。在現在的地表上,我們能夠所見的有古人類遺址、石窟、岩畫、摩崖題刻、古采礦古冶煉古燒瓷遺址以及重要古代水利工程等。

一、古人類遺址

古人類學是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的學科。它包括化石猿和現代猿與人類的親緣關系、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等。它以古人類化石及古人類所製造的工具和留下的生活遺跡等為主要的研究依據。一般把更新世晚期的新人化石劃為古人類范疇,全新世以來,也就是新石器時代以後的屬於人類范疇。

人類的進化大致經過的階段:森林古猿—臘瑪古猿—南方古猿—人。我國的古人類遺址主要有元謀人遺址、藍田人遺址、河姆渡人遺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

古人類遺址景觀——中國周口店北京人遺址(Peking Man Siteat Zhoukoudian)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距北京城約42千米。「北京人」洞穴的堆積層厚達40多米,大致形成於距今70萬年到23萬年前。這里地處山區和平原交接處,東南為華北大平原,西北為山地。周口店附近的山地多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東西長約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稱「猿人洞」。1929年在此洞中首次發現古代人類遺存後被稱「周口店第一地點」。

周口店遺址區是中國華北地區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這一遺址是1921年由瑞典學者安特生首先發現的,周口店最早發現的地點是第六地點,是瑞典科學家安特生於1918年發現的。1921年安特生、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蘭階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發現了周口店第一地點,同年發現了周口店第二地點。1927年步達生將周口店發現的三枚人的牙齒正式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這一年周口店遺址正式開始發掘。中國地質學家李捷參加了發掘工作,並發現了周口店第三和第四地點,瑞典古生物學家步林也是新地點的發現者,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五、七、八地點,找到了「北京人」第一個頭蓋骨,轟動了世界。周口店遺址自1927年發掘以來,共發現27個具有科研價值的化石地點,出土了近200件人類化石(代表40個古人類體)、數萬件石器和多處灰燼層以及近百種動物化石,是世界上同時期古人類遺址中材料最豐富、最系統和最具學術價值的遺址之一。它的發現,為人類進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具有極強的科學研究價值。周口店猿人遺址仍蘊藏著豐富的科學資源和可供繼續開發的巨大潛力。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Peking Man Siteat Zhoukoudian)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石窟、岩畫及摩崖題刻

在漫長的人類歷史時期中,人類與岩石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將自己的思想、藝術、歷史等虛在的感受表達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在岩石等上面。

(一)石窟——中國莫高窟(Mogao Caves)

石窟是古時一種臨崖開鑿的側洞,內有壁畫、石刻等藝術作品。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隱修,因此僧侶們選擇崇山峻嶺的幽僻之地開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間方廳為核心,周圍是一圈柱子,三面鑿幾間方的「修行」用的小禪室,窟外為柱廊。中國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開鑿的,多建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中國最著名的四大石窟為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的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前秦苻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

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之一,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由日本捐資,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1987年,莫高窟(Mogao Caves)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岩畫——瑞典塔努姆的岩畫(Rock Carvingsin Tanum)

岩畫是一種石刻文化,在人類社會早期發展進程中,人類祖先以石器作為工具,用粗獷、古樸、自然的方法石刻,來描繪、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它是人類社會的早期文化現象,是人類先民們給後人的珍貴的文化遺產。

塔努姆岩畫位於瑞典哥德堡以北,它豐富多彩的圖形(描繪人類和動物、武器、船隻和其他物品),表現了它獨一無二的藝術成就和文化與年代的統一(Knut Helskog,1999)。塔努姆岩畫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800年。當時的岩畫所在地的居民主要以農業和漁業為主。這些彩色岩畫所描繪的內容包括人類和動物、武器、船隻以及其他物品,而且其中的圖形豐富多彩,生動地刻畫了當時生活的一些場景。同時這些色彩艷麗、內容豐富的岩畫為現代的人類研究提供了當時生活中的許多方面的罕見證據。該遺址補充了已存在於挪威阿爾塔的世界遺產岩畫遺址。這些岩畫描述了一個以狩獵為主的社會,其豐富突出的作品反映了青銅器時代歐洲人的生活和信仰。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塔努姆岩畫的所在國,瑞典有責任為將來保存好這些岩畫。由於環境污染,許多岩畫都已經風化褪色,其程度已經非常嚴重。保存的重要一步便是趁現在還來得及,盡力抓緊時間記錄下這些建築板材的色彩、紋理等特點。

1994年,塔努姆的岩畫(Rock Carvingsin Tanum)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三、古采礦冶煉古燒陶遺址

在地球的演化過程中,使分散在地殼和上地幔中的元素相對富集而形成礦床的作用,稱為成礦作用。它是地質作用的一部分。礦床是指地殼中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其中所含某些物質成分的質和量符合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的要求,並能為國民經濟所利用的綜合地質體。礦體是礦床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指佔有一定的空間位置並具有一定形狀、產狀和大小的礦石堆積體,是開採的對象。礦石是礦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從中可提取有用組分(元素、化合物或礦物)的礦物集合體。

礦產地質旅遊景觀是具有旅遊價值的礦產地。包括兩大類:①典型礦床,作為工業觀光和科學考察的地質旅遊景觀,如中國江西鎢礦、內蒙古白雲鄂博鐵及稀土元素礦、甘肅金川銅鎳礦,日本石見銀山遺跡,以及非洲的及南非金礦和金剛石礦;②采礦遺跡,如澳大利亞的疏勞山採金遺跡和金礦博物館;波蘭卡老鹽礦的「鹽晶宮—鹽礦博物館」;中國湖北大冶銅錄山銅礦的古礦冶遺址博物館。

(一)日本石見銀山遺跡及其文化景觀(Iwami Ginzan Silver Mineandits Cultural Landscape)

石見銀山遺跡及其文化景觀,它包括銀礦山遺跡和礦山小鎮、石見銀山街道、港口和港邊小鎮。石見銀山保留了16世紀至20世紀的銀礦開采和冶煉遺址。遺址內有龍源寺間步(礦山的坑道稱為「間步」)。龍源寺間步於1715年開發,同永久、大久保、新切、新橫相間步並稱為地方官署直營的「五座山」。龍源寺間步是可以進去參觀的,裡面用鑿子雕鑿的痕跡一如當年。另外,古文獻石見銀山卷軸用電照板展示出來,使人們能夠了解到當時坑道內的情形。位於礦山中心的仙山周邊遺留著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間步遺跡。石見銀山最大的坑道「大久保間步」對外開放的准備工作正在進行。

石見銀山從1526年開始了400多年的開采歷史,從日本戰國時代後期到江戶時代前期都是日最大的銀礦山。17世紀,這里的銀產量佔世界銀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石見銀山的開發時期與日本經濟史上的商業發展時期重疊,因此,這里冶煉加工的白銀當時不僅作為貨幣在日本國內流通,而且還支持著日本與葡萄牙、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中國商人之間的貿易往來。

200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慮到這個遺址在推動日本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石見銀山遺跡及其文化景觀(Iwami Ginzan Silver Mineandits Cultural Landscape)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二)德國弗爾克林根鐵工廠(Volklingen Ironworks)

弗爾克林根鐵工廠位於德國薩克州弗爾克林根市,是19世紀和20世紀西歐和北美修建並裝備的唯一一座綜合的鐵工廠。雖然它最近已停產,但仍保持完好。

弗爾克林根鐵工廠在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的科學技術史和工業文明史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它為我們提供了歷史上一個大型鑄鐵生產廠的罕見的完整畫面,迄今為止人們還沒有發現其他全套高爐設備可以如此完整、准確地將過去鑄鐵的生產過程展現出來。

弗爾克林根鐵工廠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應首先歸功於19世紀重工業的迅猛發展,這使得先前的小城鎮一躍成為德國最重要的工業中心之一,而這個城鎮的歷史和命運也從此與工業時代休戚相關、密不可分。1986年,弗爾克林根鐵工廠高爐設備全線停止運營,自此,弗爾克林根人就把它當做他們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一直精心地保護著這個立下汗馬功勞的鐵廠。

弗爾克林根周圍地區的工業化始於19世紀上半期,當時有許多玻璃工廠相繼建立,煤礦的開采業也日漸繁榮。1860年之後,日益發達的交通網使得該地區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成為可能,鐵路、運河等便利的交通條件直接促成了1873年弗爾克林根鐵工廠的建立。隨著弗爾克林根鐵工廠的蓬勃發展,弗爾克林根地區的人們受益匪淺,手工業、製造業和貿易也因為遷移過來的工人和僱主迅速興起。人口的增多和基礎產業的變化使弗爾克林根中心地區由古老的農庄變成了交通樞紐和鋼鐵工業區。此外這里還有無數文化類活動在此舉行,每年有超過20萬人次來此參觀。

1994年,弗爾克林根鐵工廠(Volklingen Ironworks)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三)古燒陶遺址——中國景德鎮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陶器是用粘土燒制的器皿,質地比瓷器粗糙,通常呈黃褐色,也有塗上別的顏色或彩色花紋的,新石器時代開始大量出現。瓷器是一種由瓷石、高嶺土等燒制而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過在窯內高溫(約1280~1400℃)燒制,瓷器表面的釉色會因為溫度的不同而發生各種化學變化。

景德鎮有中國「瓷都」之稱。景德鎮窯從明代開始成為瓷業中心,各種釉色和彩繪瓷器不斷有著新的創造和發展。景德鎮以其獨有的瓷文化而享譽海內外。景德鎮也以瓷文化為依託,大力發展旅遊事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西郊古窯遺址位於景德鎮市西郊的瓷都大道西側,與後建的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組成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是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的縮影。西郊古窯遺址現已成為景德鎮市的重點旅遊區。再如湖田古窯遺址,湖田窯是中國宋、元兩代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窯場。遺址保存的遺物非常豐富,歷代古窯器遍地,有宋末的「馬蹄窯」,明朝早中期的「葫蘆窯」等。在該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湖田古窯址陳列館,展示了在這里出土的各種窯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窯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田古窯遺址也是景德鎮陶瓷文化的一個旅遊點。

四、重點古代水利工程

水是人類生產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寶貴資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狀態並不完全符合人類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澇災害,並進行水量的調節和分配,以滿足人民生活和生產對水資源的需要。在歷史上,前人曾做過無數的嘗試,而有些成功舉措,至今熠熠生輝。世界古老的著名水利工程中,有古巴比倫王國建於幼發拉底河上的納爾—漢謨拉比渠、古羅馬的人工渠道和中國的都江堰。古巴比倫王國建於幼發拉底河上的納爾—漢謨拉比渠和古羅馬的人工渠道都早已荒廢,只有都江堰獨步千古,永續利用,長盛不衰。

水利工程遺跡——中國都江堰

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濫成災。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成為「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都江堰工程包括魚嘴、飛沙堰和寶瓶口三個主要組成部分。魚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築的分水堤壩,形似大魚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為內江和外江,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排洪。飛沙堰是在分水堤壩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僅泄洪水,還利用水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渦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泥沙在寶瓶口前後的淤積。寶瓶口是內江的進水口,形似瓶頸。除了引水,還有控制進水流量的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獨特的水利建築藝術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式。它創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環境,由此孕育了蜀文化繁榮發展的沃土。都江堰不但是世界上唯一具有2000多年歷史,且至今尚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同時它還是集政治、宗教和建築精華於一體的珍貴文化遺產。

都江堰與青城山聯合申請世界遺產,2000年作為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⑧ 有哪些因地質變化形成的寶藏

不知道你的寶藏是想說什麼
1、礦產?
礦產都是算是寶藏,都是有地質作用形成,賦存在地層、斷裂、構造帶、接觸帶中
2、埋起來的人類遺跡?
例如龐貝古城,被火山噴發所覆蓋
或是被風沙掩埋的古城。

⑨ 這是什麼地質變化形成的石頭或者說什麼類型

這就是普通的頁岩。一般分布於北方黃土高原地區。在一些比如有礦產的地回帶,礦物質聚集,沉積答作用明顯,日積月累形成這種岩石。主要變現是晶瑩剔透,有花崗岩的某些相似屬性。可以用手電筒照射一下,能夠看到光斑透亮的感覺。

⑩ 地球上有哪些因地質變化形成的寶藏

有以下三種:①大陸漂移學說大陸漂移假說是解釋地殼運動和海陸分布﹑演專變的學說。大陸彼屬此之間以及大陸相對於大洋盆地間的大規模水平運動﹐稱大陸漂移。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大陸漂移的動力機制與地球自轉的兩種分力有關﹕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離極力。較輕硅鋁質的大陸塊漂浮在較重的黏性的硅鎂層之上﹐由於潮汐力和離極力的作用使泛大陸破裂並與硅鎂層分離﹐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規模水平漂移,並且向附近移動的活動。②海底擴張學說海底擴張說(sea-floorspreadinghypothesis)是海底地殼生長和運動擴張的一種學說,是對大陸漂移說的進一步發展。它是20世紀60年代,由加拿大科學家H.H赫斯和R·S·迪茨分別提出的。③版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又稱板塊構造假說、板塊構造論或板塊構造學)是為了解釋大陸漂移現象而發展出的一種地質學理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