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開采會導致什麼地質災害
❶ 采礦對環境的危害
一、露天采銅對環境有什麼危害:露天礦山容易造成水體污染、地質災害、固體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及水環境污染等危害。
治理與防護方法:開發新能源,減少開采,合理開采。
二、露天採煤對環境有什麼危害:為露天煤礦要大面積的開挖地面,所以對地面植被的破壞很嚴重,其次地表疏鬆會造成水土流失,第三是會造成土壤酸化,因為煤炭中含有大量的硫元素,煤炭的開采會造成大量硫元素融合到水體中,進而造成土壤酸化,第四,會造成泥石流,塌方災害。
治理與防護方法:開發新能源,減少開采,合理開采。
三、采鐵對環境有什麼危害:水土流失、礦坑造成的地面沉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以及采礦過程中含化學物的廢水對地下水的污染等。
治理與防護方法:開發新能源,減少開采,合理開采。
拓展資料
一、什麼是水體污染
當進入水體的污染物質超過了水體的環境容量或水體的自凈能力,使水質變壞,從而破壞了水體的原有價值和作用的現象,稱為水體污染水體污染的原因有兩類:一是自然的,二是人為的。特殊的地質條件使某種化學元素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爛時產生某些有害物質、雨水降到地面後挾帶各種物質流人水體等造成的水體污染,都屬於自然污染。
❷ 煤礦生產過程中,常見的地質問題有
1透水:礦山地下開采、隧道開挖過程中,意外水源造成的傷害事故。 礦井在建設和內生產過程中,地容面水和地下水通過裂隙、斷層、塌陷區等各種通道湧入礦井,當礦井涌水超過正常排水能力時,就造成礦井水災,通常也稱為透水。專業的說法是「突水」,英文為water gushing-out,應該是由於方言讀音差異的原因,在媒體報到時多稱為「透水」,所以「透水」成為比較大眾的說法。
2冒頂:地下開采中,上部礦岩層自然塌落的現象。是由於開采後,原先平衡的礦山壓力遭到破壞而造成的。採煤工作中有時有計劃地放落上部煤層,也稱為「冒頂」.
3片幫:片幫,指礦井作業面、巷道側壁在礦山壓力作用下變形,破壞而脫落的現象。
4底鼓:由於礦山壓力作用或水的影響,底板發生隆起的現象。
5瓦斯突出:是指隨著煤礦開采深度的增加、瓦斯含量的增加,在煤層中形成了在地應力作用下,瓦斯釋放的引力作用下,使軟弱煤層突破抵抗線,瞬間釋放大量瓦斯和煤而造成的一種地質災害。
❸ 開采礦物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開采礦物會對地球的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前一段時間新聞上報道,有一個村回庄,因為開采礦物,對答當地的環境已經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很多地方都已經塌陷,讓人無法生存。而且有一個家庭當中,一位父親在去農田勞作的路途當中因為路面坍塌。一下子就讓這個父親失去了生命。
❹ 影響煤礦開採的主要地質因素
煤層厚度變化
地質構造
煤層頂底板條件
岩漿侵入煤層
礦井水
喀斯特陷落
礦井瓦斯
地壓
地熱.1.2 危害情況
采空區地面塌陷主要是由於地下煤礦體開采,造成大范圍采空,導致地面塌陷及變形,危害對象主要為耕地、農作物及民房,危害嚴重地段造成部分農田因地面沉陷而積水成潭或成沼澤地,農作物被毀壞或整塊田地無法耕作而丟荒。至1999年礦山停產,地面沉陷累計影響面積約133 340 m2。目前姑占嶺煤礦礦區需處理復墾的農田塌陷面積約68 000 m2。煤礦塌陷不僅破壞了土地、植被資源,而且對周圍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
1.1.3 成因及發展趨勢
姑占嶺煤礦由於各礦段含煤地質條件、開采技術工藝、開采規模、開采年代與開采深度的差異,形成面積大小不等的采空區,煤礦采空區地面塌陷是由於煤層采出後,開采區域周圍岩體的原始地應力平衡遭到破壞,隨著開采工程活動進行,采空區上方岩層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彎曲、離層以致冒落而形成。姑占嶺煤礦采空地面塌陷多為緩變型,平面形態一般呈圓形、橢圓形盆狀。其發生發展過程及地表形態特徵主要取決於煤層埋藏深度、開采厚度、頂板岩性、工程地質特徵等。姑占嶺煤礦採煤歷史長、強度大,伴隨著采空范圍的不斷擴大,采空地面塌陷不斷發生(主要發生在礦山開采過程和開采後一段時間)。1999年底停產後,地下水位開始恢復,采空區塌陷積水成塘。由於礦山已停采十多年,現塌陷已相對穩定,近期未見繼續發展趨勢。
1.2 排土場邊坡失穩
煤炭開采中矸石固體廢棄物堆放於石鼓磚廠一帶,分布長160 m,寬70 m,體積161 146 m3,形成周邊長約460 m的邊坡,高約10 m,坡度60~70°,結構鬆散。由於排土場未作有效的防護處理,每年汛期一到都會出現滑坡、崩塌等現象,堵塞鄉村道路,加劇水土流失,並破壞地形地貌景觀而引起生態環境惡化。目前邊坡失穩災害穩定性較好,潛在危害小,危險性小。
1.3 排土場水土流失
煤礦石固體廢棄物堆土佔地面積約16 292 m2,土質疏鬆而未經壓實,植被稀少,坡頂和坡面在雨水沖刷作用下,易產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主要造成排土場坡頂和邊坡面受破壞,堵塞排水溝、沖淤農田,破壞生態環境,影響自然景觀等。
1.4 環境水污染
煤炭開采中有矸石固體廢棄物堆放於礦區周圍公路及水塘邊,由於未及時處理,煤矸石遭受長期降雨淋濾時,其中有毒、有害組分遷移到附近的水體中,造成地表水體污染。礦渣污水流入附近魚塘、農田會造成魚塘、農田污染,使魚塘和農田減產;由於地表水受污染,滲入地下也會造成地下水受污染。此外,礦渣污染也會造成生態環境惡化。
1.5 固體廢棄物佔用破壞土地
由於煤礦開采中礦石固體廢棄物不合理堆放,佔用了大量肥沃農田、林地、居民地和工礦用地等土地資源,並破壞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同時廢棄廠房也壓占土地,破壞植被,使區內本來不多的土地資源變得更加緊缺。目前,姑占嶺煤礦渣石堆佔用土地約13 334 m2,廢棄物總積存量達5萬t。大量堆放的廢礦渣不僅對土地資源和地貌景觀造成破壞,而且給重力地質災害及其它災害的發生留下隱患。
1.6 煤礦渣污染大氣環境
煤礦渣露天堆放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煤矸石風化揚塵增加了大氣中的總懸浮物粒;二是矸石堆燃燒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處於自然乾燥狀態下的煤矸石堆,在長期的風化作用下,矸石表面易形成大量細小顆粒,在一定的風速下,這些細小顆粒可通過風的作用進入大氣中,增加了大氣中的總懸浮物微粒濃度。此外,矸石燃燒造成矸石堆表面溫度升高,並釋放出大量的SO2、CO2、CO、H2S等有害氣體,造成附近居民患上呼吸道疾病;當大氣中的硫化物達到一定濃度時,形成酸雨危害。
❺ 煤礦開采過程中的災害效應有哪些
對兩當縣西坡煤礦的地質特徵,分析了煤炭開采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地質災害,並對煤礦地質災害的特點、形成特點以及煤礦地質災害的環境效應分析,提出防治措施,
❻ 挖過煤礦的地面有哪些風險
煤礦是人類在開掘富含有煤炭的地質層時所挖掘的合理空間,通常包括巷道、井硐和採掘面等等。煤是最主要的固體燃料,是可燃性有機岩的一種。 在中國煤炭開采必須依法開采,證照齊全有效。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安全生產方針。 挖煤會造成多方面的環境危害,挖煤對地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風險:
1、造成地表下沉,地面坍塌。
大多數煤層遠離地表,因此不能使用露天開采。 地下采礦佔世界煤炭產量的60%。 在礦井中,通常採用室柱法來推進煤層,並使用梁和柱支撐礦井。 由於大量的水從煤礦井筒中抽出,因此降低了礦井底部的承載能力。 另外,在大多數小窯煤礦的開采過程中,沒有採取預防措施,例如煤柱。 一些小窯爐煤礦甚至保留給國有煤礦使用。 煤炭支柱被任意開挖和破壞,導致地層移位和地表下沉。
1、地面水下跌
由於煤礦開采過程中礦井水大量排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下降。
2、水污染
礦井廢水中的污染物(例如懸浮物)的濃度相對較高,特別是流經含硫鐵(非常酸性)的煤層的礦井水。 根據礦區礦山廢水的采樣檢測,平均懸浮物濃度為280 mg / L,平均化學耗氧量為530 mg / L,硫酸根離子濃度為 高達2500 mg / L。最低pH值只有2.7。 如果不經處理就排放這種礦山廢水,將會嚴重污染地表水體,淤塞河道和農田河道,造成土壤壓實,對農作物產生很大影響。
3、佔地及污染
煤礦排出的煤矸石一般都就近堆放。隨著堆存量的不斷增加,堆場的佔地面積也逐年擴大。煤矸石經風化、雨蝕、自燃後,其表面的風化層物質在風力作用下進人大氣,嚴重污染大氣環境。
❼ 煤礦開采對地下水的破壞有哪些
3.1 對自然景觀的影響 礦區現為中低山侵蝕斜坡地貌,區內最高點高程為+750m,最低點+475m,開采標高+575~+513m。開采區為高度適宜的小山峰,植被生長季節表現為綿延起伏的綠色山巒。 本項目煤炭生產是以礦井掘進的形式開采,不會對原有地貌景觀造成較大的影響,主平硐工業場地、道路及矸石場等地的建設改變原有地貌景觀,但影響范圍小,並且遠離干線公路。由於煤層開采後地表可能會發生移動,同時伴有裂縫及塌陷坑的產生。礦區煤炭開發後的地貌形態為原有地貌與地表沉陷疊加的結果,但由於井田范圍內為起伏較大的中低山區,地表下沉值遠不如地形變化大,而且地表裂縫及塌陷坑規模都不大,地貌形態的改變並不十分明顯。因此,該煤礦的開采不會使其所在區域層巒疊嶂的視覺景觀發生根本變化。
3.2 對礦區范圍內地表塌陷的影響 3.2.1 地表塌陷預測 地表變形深陷裂縫影響因素很多,涉及面廣,既有自然因素的控制,又有人為因素的影響,但不論何種原因,最關鍵的是環境地質基礎。如果地質條件好,構造簡單,岩性組合以堅硬岩層為主,單層厚度大,岩石力學指標強,則難以發生地質變形,即使發生,其影響程度也較輕,反之則易於發生,影響程度比前者嚴重。該礦地質構造簡單,經多年采礦未誘發地質災害發生,未引發地面開裂和塌陷變形。該區現狀穩定。未來采礦范圍將向深部擴大後,地質條件和采礦工程與已采區的基本相同,且采深更大,採用類比法認為,未來采礦工程對地表造成破壞的可能性小。 3.2.2 地表移動與變形值預計 結合評價區域地形條件,根據國家煤炭局《壓煤開采規程》中山區地表移動與變形值計算方法,其計算公式如下,計算結果列於表1。 最大下沉值 (mm): 主要影響半徑( r0):r0 = H0/tgβ (tgβ2.0) 傾斜斜率(i):i= Wmax/r 曲率值(k):k = 1.52Wmax/r2 水平變形值(ε):ε= 1.52bWmax/r 水平移動值(u):u= b·Wmax 最大下沉角( ): = 90°-0.6 冒落帶高度 計算(按K3煤層計算): 導水裂隙帶高度 : 式中: ——煤層開采高度為0.60m; ——煤層傾角23°; H0——煤層平均采深,137.5m; ——下沉系數,取經驗值0.70; b——水平移動系數,取經驗值0.3; ——岩石碎膨脹系數,取經驗值1.2。 走向邊界角、上山、下山邊界角 、 、 ,取經驗值,分別55°、55°、49°。 表1 地表移動變形預計值一覽表 最大下沉值 Wmax(m) 386 主要影響半徑 r0(m) 68.8 地表變形值 斜率 (mm/m) 5.619 曲率 (10-3/m) 0.1241 水平變形 (mm/m) 2.562 水平移動 (mm) 115.8 邊界角(°) 下山( ) 49 上山( ) 55 走向( ) 55 最大下沉角(°) 76°2′ 冒落帶高度(m) 2.30 導水裂隙帶高度(m) 10.76±5.6 開采傳播影響角(°) 73°36′ 根據表1計算得到的地表變形值i、k、ε,並對照《建築物、水體、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設與壓煤開采規程》(煤行管局字[2000]第81號)建築物損壞等級劃分標准,對地面建(構)築物的破壞等級屬Ⅱ級(輕微損壞),結構處理為小修。說明礦山移動盆地沉陷造成地表建構築物受損的可能性中等,損失中等,危險性中等。 ****煤礦井田范圍內無居民居住。據實地調查,該煤礦采礦影響范圍共有民房3戶,房屋多為磚混結構(2F),房屋基礎多為條石,基礎持力層以石灰岩為主,經調查未發現民房牆體開裂和地面裂縫等破壞現象。但隨著煤礦的進一步開采,采空區面積的擴大,採煤活動可能對地面居民建築物造成一定的影響。
3.3 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的影響 該項目的在建設期已對原地表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植被進行徹底的破壞,開挖後形成的裸露面完全暴露,雖然開挖跡地最終裸露面為基岩,短期內無鬆散顆粒存在,無土壤流失源,但其中對徑流入滲量及匯流時間的減少,極易造成徑流量和徑流侵蝕能力的增加。 項目開采多年,多餘的矸石堆放在矸石場,形成一個鬆散的堆積體,受降水滲入的影響及棄渣在自然沉降、人為活動的作用下,降低渣體摩擦角,易發生沖刷、滑塌等水土流失現象,若經降水沖刷流入下游農田中,會對種植的農作物產生較大危害,造成不良影響。 煤炭開采、施工帶平整、道路開通、生產服務設施等工程,會造成施工區域內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壞,使土壤的結構、組成及理化性質等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土壤的侵蝕狀況,新增一定量的土壤侵蝕。臨時性佔地,也將破壞植被和擾動原地表,使土壤變得疏鬆,以及開采過程中產生的棄渣等,也將新增一定量的水土流失。
3.4 對植被的影響 井田開采造成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壞。棄渣、生活垃圾等構成的固廢物,井下排水、生產生活污水,煤塵、粉塵土等,以及地表塌陷等,均會對周圍的植被產生不良影響。盡管項目建設會使原有植被遭到局部損失,但於本礦建設的規模很小,佔用的土地十分有限,不會使評價區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發生變化,也不會造成某一植物種的消失。且該礦已開采15年,經現場調查並詢問當地居民知道,地表植被未發生根本性變化,據此也可類比認為,****煤礦以後的開采對地表植被影響很小。
3.5 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對動物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地表沉陷破壞植被使陸生動物失去賴以生存的條件以及地表沉陷新朔地貌導致動物物種的改變。因地表沉陷對植被的影響主要發生在非連續變形的區域,本井田小且無該區域,因此開采破壞植被的量很少,不會破壞井田范圍內的生物群落結構。另一方面是施工人員的活動將會使施工區及周圍一定范圍內野生動物的活動和棲息產生一定影響,引起野生動物局部的遷移,使其群落組成和數量發生一定變化,然而,由於評價區野生動物種類較少,且多為一些常見種類,因此這種不利影響是輕微的。
3.6 對土壤的影響 煤炭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粉塵污染物通過自降和降水淋溶等途徑進入土壤環境,從物理、化學和物理化學等方面影響周圍土壤的孔隙度、團粒結構、酸鹼度、土壤肥力及微量元素含量等,具體分析如下: a、粉塵量很少,不會改變附近土壤酸鹼度; b、粉塵中重金屬元素含量低且難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因而對土壤和作物不會產生污染; c、從靜態分析,粉塵在土壤中累積會增強土壤粘結性,造成土壤板結,並且降低了土壤孔隙度,使土壤表層嚴重結殼,阻礙土壤與大氣的氣體交換,從而抑制土壤微生物活動,影響土壤地力正常發揮,降低了土壤肥力。但從評價區域土壤理化性質來講,質地以壤土為主,明顯地反映出粘粒不足,增加一些細小顆粒並不會改變土壤的結構。據安徽農學院研究,粉塵對土壤影響的實驗結果,粉塵量達到每年每kg土壤接納2g粉塵條件下,經過20年的積累,方對土壤產生明顯影響,本煤礦的開采排塵強度遠遠低於該數值,所以不會對土壤理化性質產生明顯影響。
3.7 對土地利用的影響 項目建設對當地土地利用的影響主要是井田開挖、道路建設、和輔助系統等工程建設用地,這些設施對土地的佔用使這些土地失去原有的生物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從而對局地的土地利用產生一定的影響,影響到當地的農、林用地。採煤結束後,一般1年(對於耕地)或3~4年(對於灌叢林地)內基本上可恢復原有的土地利用功能,臨時佔地對整個區域土地利用和經濟的不利影響是有限的。
3.8 對區域環境功能的影響 生態環境類型由自然生態系統變為人工生態系統,由林地(主要為灌叢)變為礦區,區域生物生產力降低,而人口將大幅度增加。礦井服務期間,水源涵養及水質凈化、生物多樣性保持、景觀及娛樂功能有所減弱,大氣污染及雜訊功能區基本不發生變化。礦井服務期滿進行生態恢復後,植被覆蓋率將恢復接近開采前水平,且喬、灌、草搭配協調,物種多樣性有所增加,各項環境功能恢復接近開采前水平。 3.9 礦井報廢期對生態環境影響 礦井在衰竭後期至報廢期的時段內,與初采期和盛采期相比對自然環境諸要素的影響將趨於減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a、煤炭行業特有的地表變形環境問題,將隨著開采活動的減少乃至停止而逐漸趨於穩定,不會再有新的沉陷區出現。但是礦井閉礦時礦井采空區最大,地表沉陷也將達到最大值,因此在地表沉陷區,應採取土地重塑措施,恢復其土地的使用功能。 b、隨著資源的枯竭,與礦井有關的煤炭開采、加工和利用的各產污設備也將完成其服務功能,因此這些產污環節也將減弱或消失,如井下及地面污廢水的排放、設備雜訊、環境空氣污染物等,區域環境質量有所好轉。 c、在礦井關閉之後,礦井矸石山不僅佔用土地,還將繼續污染環境,因此應對排矸場所佔用的土地進行恢復其原有功能,如平整後覆土復墾或綠化。之後,所貯存的固體廢棄物的性質趨於穩定,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將逐步消失,填溝造地、復墾綠化的完成,形成區域新氣象。 d、在閉礦後,礦井工業廣場場地景觀與自然景觀不相協調,應對其平整,恢復植被以減輕對自然景觀的影響。 e、礦井報廢期還將會面臨礦井有害氣體繼續溢出的環境問題,應採取有力措施予以防範。
❽ 煤礦采空區造成地質災害找哪個部門
b¤h勝uotⅪㄧЕkコ冖ekコ冖n┨tⅪㄧЕ 此間參加兩會的張明梁代表建議,在重慶萬w盛區j開q展建立煤礦采空區b治理長5效機制的試點,為7其他資源型城市轉型積累經驗,提供借鑒。 重慶市萬j盛區z採煤始於w上d世紀40年代,是全國300個j產煤大p縣之z一l,屬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幾o十c年的煤炭開a采,形成了r大r面積的煤礦采空區u。目前,全區g煤礦采空區b影響面積840平方8公1里,佔全區b幅員面積的0/1,涉及g84萬p餘人t。由於p以5前採取的措施多具有應急性、一h次性、道義x性特徵,沒有從5根本上i解決問題,由此所滋生的尖銳矛盾長1期難以3得到解決。 考慮到國家以7煤為0主的能源結構,以6及i適應構建設和諧社會的要求,張明梁代表建議,盡快建立煤礦采空區u治理長2效機制,具體如下q: 一y、將采空區y范圍內1失去基本生存條件的危房戶5實行農轉非 根據國家新農村建設規劃,以7及b城市化8加速發展的趨勢,張明梁代表認5為2,逐步減少2采空區i農民,是從3根本上e解決采空區c問題的最佳方1式。 8.對達到C、D類危房的村民,由國家出資在小g城鎮周邊徵用土i地,提供給受災戶5集中8建安置房。 1.在原村社宅基地恢復耕地,與t承包地共同轉包給其他未搬遷的村民,以8解決已v搬遷村民部分8生活費用。 4.由政府和煤礦企業幫助有勞動力m的搬遷村民就業,解決生活問題。已t搬遷村民在就業收入t、土u地轉包收入a尚未達到低保水4平的,由國家按低保政策給予7保障。 二p、采空區w治理資金來源 建議設立生態補償基金。該資金來源組成是:從58006年開x始,對煤礦企業不z分4所有制,不g分7所屬關系,按照礦井u原煤產量每噸50元a提取,一r律徵收「礦區c資源開z發生態補償基金」,並進入d企業成本。該資金實行屬地管理使用,市政府監督,重點用於b彌補采空區a環境治理與h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公5共設施建設及q農賠等資金缺口w。當務之n急,該基金主要用於c解決采空區uC、D類受損農房異地重建資金缺口e。長0期堅持,可解決采空區g問題。 三z、對采空區p范圍內4鑒定達到A、B類損害程度的農房,按地質穩定期和采空活動期分4類處置 由煤礦籌集資金維修或補償給農戶6自行維修,以2保證受損害住房正常使用。同時,對采空後已x穩定的區c域,結合新農村建設,加大l基礎設施建設力z度,改善采空區u生產生活條件。 四、興修水4利,保證人x畜飲水3安全 在采空區i周邊有條件的地方7,國家給予7專x項安排資金修建水1庫,確保水6源。在采空區p影響范圍內6,而不p屬於b塌陷的地區a,結合綜合開i發,修建小g型積雨工y程和蓄水3工y程。 五d、加大l礦區r基礎設施建設 7.對老礦區t的市政基礎設施進行改造。編制南桐礦區k老礦區e基礎設施改造規劃,分5年度列入r國家或市基本建設計6劃,爭取0年內3全部解決預計82800萬b元x的老礦區i市政設施建設欠8賬。對老礦區m居民生活區k的文3化0、體育等設施在安排專x項資金時給予1傾斜支l持。 5.對原中5央下h劃煤礦企業棚戶2區q改造給予7特殊政策。目前,原中8央下k劃的南桐礦業公4司居民棚戶5區x近00萬f平方1米。建議編制棚戶2區r改造規劃,項目資金補助比6照東北地區j標准執行。 六6、加大r采空區s重大e地質災害治理力m度 2.加大c煤礦矸石山w治理力g度。把大f煤礦矸石山a治理與q矸石綜合利用相結合,加大a科研力g度,給予0項目和政策傾斜,優先支m持利用煤矸石發電和發展水7泥、超細粉末4等材料化1工b產業,從4根本上h減少1矸石山a佔地和杜絕安全隱患。 6.開b展小b流域治理和采空區e范圍內5河流治理。一h是綜合實施水3土z保持工u程;二s是加強煤田范圍內5河道治理,防止2河水1穿透滲入g煤礦井v下z,保證煤礦生產安全。 4.對重大l地質災害進行專x項治理。把煤礦重大c地質災害治理置於a三i峽庫區j重大n地質災害治理同等重要的地位,每年安排專y項資金,逐步解決重大a地質安全隱患。 七i、統籌煤田地下g採掘與l地面建設工t作 請重慶市相關部門t牽頭,在萬d盛區c試點,進一g步勘探煤炭資源,統籌規劃萬c盛區l范圍內7地下f採掘部署與c地面經濟社會發展,盡可能降低地下a採煤對地面的損害,防止0再出現新的采空區o治理問題。
❾ 路線煤礦開采對環境的影響
路線:新塘塢石煤礦。
教學要求:
(1)觀察新塘塢煤礦礦床地質特徵並簡單分析其成因。
(2)了解新塘塢石煤礦開采對環境的影響。
No.1
點位:江山市新塘塢煤礦。
教學內容:觀察新塘塢煤礦礦床地質特徵。礦體產於下寒武統荷塘組底部磷礦層之上,主要由含磷白雲岩、炭質頁岩、硅質岩及少量高炭質硅質頁岩及石煤組成。石煤呈層狀、透鏡狀,礦體厚5m左右。層位比較穩定,頂板為炭質頁岩、炭質板岩、炭質硅質岩;底板為磷質白雲岩、粒屑磷塊岩等。石煤的主要礦物成分為水雲母、玉髄、微晶石英、有機碳和少量黃鐵礦,煤層底部通常見磷結核。石煤是一種變質程度較深的腐泥煤,是一種含碳少、發熱值低的劣質無煙煤,也是一種低品位多金屬共生礦。其有機碳含量一般為10%,最高達21.6%,灰分達80%~90%,發熱量為1000cal/g左右。
新塘塢煤礦成因分析。石煤層由菌藻類等生物遺體在淺海、潟湖、海灣等靜水環境下,經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轉變而成腐泥煤。
No.2
點位:新塘塢石煤礦廢石堆。
教學內容:觀察廢石堆放特點,是否建立與生產規模相配套的廢渣擋渣牆,廢石堆表層是否有覆蓋層,分析這樣的堆放方式在降雨和刮風的氣候條件下可能發生的事故。
煤礦開采帶來的礦山環境問題主要有:佔用大量土地、水土流失、地表地下水失衡、污染環境等。產生的原因是煤炭采選冶等礦業活動破壞了植被、耕地、改變生物賴以生存的空氣、水、土壤等條件,造成生態破壞、失衡。煤礦開采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是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泥石流。
No.3
點位:新塘塢石煤礦坑道口。
教學內容:石煤礦開采產生的酸性礦山水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煤礦附近地表水體常常作為廢水、廢渣的排放場地,成為納污水體而遭遇污染。煤礦污水的pH值低,呈酸性,具有腐蝕性且硫化物含量多,水中含有重金屬離子,污染農田、河流、湖泊、地下水,使森林、植被、農作物減少。
觀察新塘塢石煤礦開采產生的廢水是經過處理後排放還是直接排入山澗溪流、滲入地下,後者將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的破壞和水質的嚴重污染。現場測定煤礦滲出水的化學成分(包括pH值)等。
❿ 房子在煤礦采區上屬於地質災害區嗎下面采空了,現在全是水。
屬於環境地質災害的一種,是由人為開采引起的地面沉降甚至地面塌陷!建議請專業技術人員去現場勘察,一旦礦區生產開始抽采地下水,勢必會加劇房屋地基不穩定性,如果情況嚴重建議搬遷,以免造成人員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