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岩石IG1G2組合是什麼意思

地質岩石IG1G2組合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3-01 06:51:03

A. nba里G1,G2這些是什麼意思

在送的禮包里,會開出一些明星球員,或者在打完比賽後,翻牌能翻到一些NBA球員。選擇「我的球員」,就可以把這些NBA球員選出來比賽。只有在街球和傳奇模式里可以選擇「我的球員」。

B. 地質學家按什麼給岩石分類分成幾類,他們各是什麼,他們是怎麼形成的 一定要完整的答案

一般分為三大類: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
首先,岩漿岩,顧名思義就是火版山噴發出權的岩漿冷凝形成的掩飾,這是火山的中心式噴發,還有的就是裂隙式,即地下的岩漿順著岩石裂縫侵入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其次,是沉積岩,這種岩石在地表分布較廣,佔地表的75%左右,像灰岩等.這些掩飾主要是原來的岩石(可能是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經風化,破碎,被搬運(如風,河流等)再在另一個地方沉積而形成.
最後,是變質岩,是指母岩(可能是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在地下深處的物理,化學條件的影響下,發生化學反應,從而使結構,構造發生變化,甚至產生新的礦物,而形成的岩石.
我就是一個地質工作者,希望可以幫到你》
加油!

C. 岩石構造組合的確定

按Dickinson(1971)的定義,岩石構造組合(Petrotectonic assemblage)是表示板塊邊界或特定的板塊內部環境特徵的岩石組合,岩石構造組合分析是恢復古板塊構造格局和歷史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也是研究造山帶岩漿作用與大地構造關系的基本方法。為了將岩漿作用與大地構造作用有機的聯系起來,不同學者提出了劃分火成岩岩石-構造組合的不同方案。火成岩岩石構造組合通常的定義為「在一定構造環境下所產生的具有共同岩石化學、地球化學特徵的一種或幾種火山岩組合或(和)侵入岩組合的總稱」(Mo et al.,1991;莫宣學,1993;鄧晉福等,2004)。

火成岩岩石構造組合表徵構造環境的關鍵在於岩石的組合。火成岩-構造組合體現了構造環境與岩漿作用之間的內在聯系。不同的構造環境具有不同的動力學條件、不同的岩漿源區特徵和不同的熱狀態,從而影響著岩漿的起源和演化機制,因而對火成岩組合和化學特徵具有制約作用,形成不同的火成岩-構造組合,進而以影響和制約著內生成礦作用,構成一個統一的構造-岩漿-成礦動力學體系。因此正確地鑒別火成岩-構造組合是火成岩研究中的一個基本任務,對大地構造和區域成礦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火成岩構造組合研究中一個最大的困難是:火成岩的特徵和構造環境之間很難一一對應,同一構造環境中產生多種火成岩組合以及不同構造環境中出現具類似特徵的火成岩的情況是十分多見的,尤其是青藏高原構造演化具多旋迴、非典型特徵的前提下這種現象表現得更為普遍,也是岩石學家所面臨的一個嚴峻的挑戰,特別是在那些沉積紀錄保存較少、構造變形又十分強烈的地區(如東昆侖造山帶)。

我們是從地質過程的能量驅動系統來理解火成岩構造組合的,任何一種岩石都是地質過程做功的產物,能量系統的興衰循環是地質過程旋迴性發展的深層原因。在岩石圈結構剖面中,地球動力學過程在不同深度水平上的記錄是不一樣的,在不同性質的地質產物中的記錄也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地球動力學事件鏈來整合揭示各種地質現象的原因。在不同的構造環境中,其岩石圈-軟流圈系統物質結構和構造熱體制是不一樣的,所形成的火成岩組合也不一樣。因此,一種岩石也許可以出現在不同的構造環境中,但一套火成岩組合只能出現在特定的構造環境中,這就是我們研究火成岩構造組合的基本出發點和依據。岩石-構造組合研究仍然是解決這些地區基本地質問題的最主要手段。

我們已經建立起來了祁漫塔格走廊域不同構造單元、不同構造階段火成岩岩石組合時空格架,並通過岩石組合時空演化特徵結合區域地質資料對本區構造演化階段進行了初步的約束,在這一框架下確定祁漫塔格走廊域岩石構造組合就要相對容易一些了(見表428至表4-31)。

(一)早古生代與洋盆擴張相關的岩石構造組合

走廊域內該階段僅識別出了一個與洋盆擴張相關的岩石構造組合,吐木勒克早古生代洋島拉斑(鹼性)玄武岩組合。

(二)奧陶-志留紀與洋陸俯沖相關的岩石構造組合

該階段北祁漫塔格構造岩漿岩帶可識別出四個與俯沖作用相關的岩石構造組合。祁漫塔格奧陶紀雙峰式火山岩組合、祁漫塔格奧陶紀富鈮玄武岩組合、祁漫塔格奧陶紀拉斑玄武岩組合,以及灘北雪峰早志留世英雲閃長岩+花崗閃長岩+(二長花崗岩)組合。

該階段昆南構造岩漿岩帶可識別出一個與洋陸俯沖相關的岩石構造組合——吐木勒克早古生代島弧環境拉斑玄武岩組合。

(三)晚志留世-早泥盆世與陸陸碰撞相關(碰撞初期階段)的岩石構造組合區內該階段岩漿活動相對較微弱,僅在北祁漫塔格構造岩漿岩帶內確定了兩個岩石組合。晚志留世十字溝花崗閃長岩+二長花崗岩組合,為強過鋁質的高鉀鈣鹼性花崗岩組合,但該組合岩石中未見白雲母或堇青石,在岩石地球化學判別中,主元素特點反映了碰撞環境,而微量元素則顯示了火山弧花崗岩的特點,可能暗示花崗岩源區為具有俯沖印記的不成熟地殼,花崗岩的岩石地球化學組成繼承了原岩VGA的特點。稍晚一些的早泥盆世阿達灘組合為含有白雲母的強過鋁(花崗閃長岩)+二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組合,代表了較典型的碰撞階段花崗岩組合。

(四)早中泥盆世與陸陸碰撞相關(後碰撞階段)的岩石構造組合

正如肖慶輝等(2002)總結指出:後碰撞環境是一個復雜的地期,該時期包括了諸如板塊之間沿剪切帶的大規模運動、合攏、岩石圈拆沉作用、小型海洋板塊的俯沖以及裂谷生成等。因為這些事件包括持續的或間歇性的伸展體制,因此各種類型的岩漿作用都發生在這個環境中,泥盆紀布拉格期-吉維特期整個祁漫塔格地質走廊域花崗岩岩石組合就反映了這種特點。

布拉格期:北祁漫塔格構造岩漿帶蓮花石組合為鈉質高鈦鈣鹼性的閃長岩+石英閃長岩組合,該組合岩石地球化學組成顯示了伸展體制的構造背景特徵,可能反映了該套中性岩組合繼承了源區岩石的部分特徵,源區岩性可能以洋脊玄武岩為主,並在低壓下重熔形成了該閃長岩-石英閃長岩組合。昆南構造岩漿岩帶為塔鶴托坂組合偏鋁質-弱過鋁質高鉀鈣鹼性的(花崗閃長岩)+(斑狀)二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組合,岩石地球化學判別為火山弧花崗岩,看來,後碰撞階段形成的高鉀鈣鹼性岩石組合與活動大陸邊緣的弧花崗岩在化學成分上具有相似性,在構造環境判別圖解上具有廣泛的重疊性,而且在多數構造環境判別圖解中,原作者並未考慮「後碰撞構造環境」,後碰撞期的岩漿源岩通常是在俯沖和碰撞期間產生的,通常這種源岩含有大量的新生的地殼成分,具有地幔和新生地殼雙重特徵(肖慶輝等,2002),在花崗岩上侵過程中常常受到源區以外物質的混染,更增加了其復雜性,致常規的地球化學判別方法或圖解無法使用。

埃姆斯期-吉維特期:北祁漫塔格構造岩漿帶灘北雪峰基性岩牆群的產出可說明板內伸展構造環境,稍後產出了偏鋁質高鉀鈣鹼性或鹼性的西大溝組合,以及南祁漫塔格構造岩漿岩帶巴音郭勒基性雜岩與偏鋁質鹼性哈得爾乾花崗閃長岩+(斑狀)二長花崗岩組合在SiO2質量分數上具明顯的雙峰式分布特徵,也代表了伸展的構造環境。這一特徵說明祁漫塔格地區後碰撞階段主要表現為持續的區域性伸展環境,該時期是祁漫塔格走廊域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早期構造旋迴(即加里東構造旋迴)岩漿活動最為強烈時期。

(五)晚泥盆世後造山環境岩石構造組合

北祁漫塔格構造岩漿岩帶產出偏鋁質鈣鹼性的東溝(英雲閃長岩?)+花崗閃長岩+(斑狀)二長花崗岩組合。南祁漫塔格構造岩漿岩帶為偏鋁質-弱過鋁質鹼性的巴音郭勒呼都森正長花崗岩組合,這是一種具有「燕式」REE分布的、非常低Sr高Yb特點的花崗岩組合,具A型花崗岩特點,而昆南構造岩漿岩帶該時期為偏鋁質高鉀鈣鹼性的庫魯克彼捷里克塔格(石英閃長岩)+英雲閃長岩+花崗閃長岩組合,該組合在化學面貌上具有VGA的特徵。

該階段花崗岩雖分布於北祁漫塔格、南祁漫塔格及昆南等構造岩漿岩帶,但規模已遠不及埃姆斯期-吉維特期。該階段花崗岩組合為偏鋁質鹼性花崗岩組合、偏鋁質高鉀鈣鹼性花崗岩合,部分鹼性花崗岩具有後造山A型花崗岩的特點。

D. 岩石按地質形成條件可分幾類,簡述它們的關系,列出常用的名稱

三大類啊,火山岩、沉積岩和變質岩!
首先,岩漿岩,顧名思義就是火山噴發出的岩漿冷凝形成的掩飾,這是火山的中心式噴發,還有的就是裂隙式,即地下的岩漿順著岩石裂縫侵入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
其次,是沉積岩,這種岩石在地表分布較廣,佔地表的75%左右,像灰岩等。這些掩飾主要是原來的岩石(可能是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經風化,破碎,被搬運(如風,河流等)再在另一個地方沉積而形成。
最後,是變質岩,是指母岩(可能是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在地下深處的物理,化學條件的影響下,發生化學反應,從而使結構,構造發生變化,甚至產生新的礦物,而形成的岩石。
他們的關系簡述如下:岩漿向上侵入或噴出地表冷凝形成岩漿岩,岩漿岩經過外力(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等)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岩作用形成沉積岩;岩漿岩如果被埋入地下經過變質作用也可形成變質岩;沉積岩被地殼運動深埋入地下,經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沉積岩如果被抬升到地表面又會被外力所破壞;變質岩經過高溫重熔作用重新熔化成岩漿;變質岩如果被抬升到地表又會被外力破壞形成沉積物、沉積岩。
格言是常見名稱
沉積岩--灰岩、頁岩。
變質岩-千枚岩、大理岩。
岩漿岩-花崗岩、閃長岩,等等。

E. 地質產狀、岩石組合和礦物共生組合

副變質岩一般承襲抄成層特襲征,在一定的范圍內厚度、岩性也較穩定,與上下圍岩為整合接觸,界面清楚。在變質岩的組合上,有時表現出很好的原沉積旋迴或沉積建造的共生組合,例如由石英岩、片岩、大理岩組成的旋迴性變質岩系;又如大理岩與矽線石片岩的組合;石英岩與富鋁質片麻岩的組合等都是反映副變質岩的依據。其礦物成分以出現鈣硅酸鹽礦物組合和鋁硅酸鹽礦物組合為特徵。

正變質岩的產出形態一般為不規則的封閉形輪廓,或呈脈狀穿插圍岩。但基性侵入岩或火山熔岩也有呈層狀、似層狀產出的,產狀上不易與副變質岩區分。如發現圍岩有接觸蝕變現象,或者殘留有圍岩捕虜體等,則應是正變質岩。

圖10-3 變余杏仁狀構造(河南桐柏)斜長角閃岩,原岩為玄武質火山彈,標本中白色斑點為變余杏仁體

F.  分布、岩石組合及層序

新太古代陸緣沉積岩帶是指分布在華北地台中部河北和山西境內以新太古代表殼岩組合為主體的地質體。它包括太行山區的阜平群、贊皇群,呂梁山區的界河口岩群,恆山地區的董庄表殼岩以及冀東地區的灤縣岩群。它們分布較廣,是華北太古宙基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太行山地區

在太行山地區,阜平群和贊皇群在岩石組合和地層層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屬同一岩石構造單元,其中阜平群出露完整,研究程度較高,故以阜平群為代表,阜平群主要由黑雲斜長(二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基性麻粒岩、淺粒岩(變粒岩)、鐵英岩、大理岩、鈣硅酸鹽岩、黑雲剛玉鉀長片岩、鉀長黑雲片岩組成。筆者等(伍家善等,1989)曾對各類岩石的特徵進行了較詳細的描述,在此不再贅述。

自1965年1∶20萬盂縣幅地質圖正式命名阜平群以來,許多單位和研究人員對阜平群的地層層序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劃分方案(王啟超等,1986;張壽廣等,1986;河北省地質礦產局,1989;山西省地質礦產局,1989;伍家善等,1989;譚應佳等,1989,1993),盡管這些方案在名稱、亞群的劃分等方面存在不同意見,但有以下幾點認識是一致的。

1.本區前寒武紀變質岩系是以變質表殼岩為主組成的。盡管近年的研究表明該區的北部,如祭刀嶺、走馬驛等地出露一些變質深成片麻岩(王凱怡等,1991),但就全區而言,變質表殼岩仍為其主體。

2.地層的劃分方案雖不盡相同,但總體地層組合自下而上的相對位置是大體一致的。

3.不同方案中「亞群」、組的劃分和命名雖不盡相同,但許多劃分界線的位置是大體相同的,作為基本岩石地層單位的「岩組」、「組」的上、下順序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對界線的性質存在較大分歧。

鑒於以上原因,我們仍將該區的新太古代變質表殼岩組合稱為阜平群,地層的劃分基本採用河北區域地質志的方案。其層序由下而上為:

索家莊組:主要為黑雲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夾淺粒岩,中間夾一層不穩定的白雲質大理岩及斜長角閃岩。在北部大柳樹一帶下部為角閃斜長片麻岩、二輝斜長麻粒岩、輝石斜長角閃岩等。本組上部由蛇紋石(或透輝石、含雲母)大理岩和斜長角閃岩組成,大柳樹附近相變為斜長角閃岩夾含鐵石榴紫蘇石英岩。

團泊口組:該組北部主要為黑雲斜長片麻岩夾較多的斜長角閃岩、向南淺粒岩逐漸增多,主要由混合岩、黑雲斜長片麻岩夾斜長角閃岩、鉀長淺粒岩組成。淺粒岩中常含有夕線石石英球集合體,底部淺粒岩層中可見對稱、不對稱的波痕和不規則的交錯層。贊皇地區的岩性也大體如此,只是其下部為角閃鐵英岩。

南營組:在阜平地區主要為黑雲斜長片麻岩,部分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少量黑雲二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和淺粒岩。底部為不穩定的淺粒岩,其中常見夕線石石英球集合體,與片麻岩呈相變關系,局部見殘余交錯層,頂部為各種薄層大理岩和斜長角閃岩。在贊皇地區以黑雲斜長片麻岩為主,夾二長斜長片麻岩、石榴(或黑雲)角閃片岩,時夾斜長角閃岩和淺粒岩,頂部為含方解石、透閃石變粒岩和透輝岩。

漫山組:在北部(阜平縣西南)主要由黑雲斜長片麻岩組成,夾有淺粒岩、斜長角閃岩等。在南部(合河口以南)以巨厚的二長淺粒岩或鉀長淺粒岩為主,夾有白雲鉀長片麻岩和黑雲二長片麻岩。該組上部由(透輝方柱、金雲橄欖)大理岩、斜長角閃岩等組成。

木廠組:主要為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角閃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底部為不穩定的變粒岩等,上部為大理岩、斜長角閃岩、透閃透輝岩和透閃變粒岩等。

四道河組:中下部岩層為各種片麻岩夾薄層淺粒岩、斜長角閃岩等。上部層位在團泊口以南地區以各種大理岩和黑雲斜長片麻岩及透輝變粒岩互層為特徵,在團泊口以北地區則以透輝透閃岩、透輝變粒岩夾大理岩為標志。

紅土坡組:該組以巨厚的淺粒岩為特徵,片麻岩及變粒岩僅以5~10m的薄層夾於淺粒岩中,上部以鈣質岩為特徵,主要為金雲母大理岩、透閃透輝岩、透輝斜長角閃岩。

由上述岩層序列可以看出,從索家莊組到南營組,下部原岩為一套碎屑岩、泥質岩和基性火山岩等組成的火山沉積建造,上部原岩為碎屑岩-碳酸鹽岩建造。由漫山組至紅土坡組的原岩建造是一套成熟度較高的陸源碎屑-碳酸鹽岩建造,具有類復理石特徵。

二、呂梁山地區

呂梁山地區的界河口岩群主要出露在山西興縣、離石縣、岢嵐縣等地,在陽縣、文水等地也有零星出露。該岩群主要由夕線二雲母片岩、白雲片岩、變粒岩夾石墨大理岩、石英岩、含石墨細粒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等組成。

北京地質學院山西實習隊最初(1959)建立界河口群時僅劃分出碾子溝片麻岩和奧家灘片麻岩兩套組合,後經1∶20萬離石幅地質調查,曾把界河口群自下而上劃分為奧家灘組,小蛇頭組、黑崖寨組、馬國寨組和燒炭溝組等五個組。近年的研究表明,在原劃分的界河口群中有一部分為深成片麻岩,應把它們從地層系統中剔除掉,剩餘的變質表殼岩一部分連續分布可進行地層劃分,還有一部分殘存於深成片麻岩中,與其它變質表殼岩無直接接觸,難以進行地層劃分。因此山西省地質礦產局地層清理小組(1994)將界河口群劃分為成層有序和成層無序的兩部分。其中成層有序的地層系統自下而上為:

圓子坪組:主要由含石榴斜長角閃岩夾石英片岩、含石榴透閃片麻岩構成,其下因片麻岩(原岩為深成侵入體)侵入而未見底。該組的原岩相當於碎屑岩和泥灰岩。

陽坪上組:下部以薄板狀長石石英岩、灰白色—雜色含石墨大理岩夾條帶狀黑雲透輝變粒岩、透閃透輝變粒岩及石英岩為主。上部以黑雲變粒岩、夾灰白色大理岩及薄層透閃石大理岩為主。它們的原岩相當於石灰岩、鈣質石英岩和石英砂岩。

賀家灣組:以本組底部的夕線二雲片岩為底界,是一套以片岩和變粒岩為主的組合,上部以富鋁片岩(含石榴夕線二雲母片岩)為主夾黑雲變粒岩,這套岩石條帶構造發育,條帶主要由粉砂質—泥質小韻律(1~2cm)組成,常見有小沖刷面。

界河口岩群除成層有序的地層序列外,在深成片麻岩中還夾有一些成層無序的岩石組合,不同地點出現的岩石組合不一致。有的地段以白雲石英片岩、二雲片岩、黑雲變粒岩為主,夾少量大理岩和石英岩。有的地段以斜長角閃岩為主,夾石英岩、長石石英岩和大理岩,有的地段則以大理岩為主,偶夾變粒岩、斜長角閃岩及夕線片岩。

界河口岩群的原岩主體相當於粘土、半粘土質碎屑岩和碳酸鹽岩等沉積岩,中上部局部夾有基性火山岩。

三、恆山地區

恆山地區晚太古代的表殼岩系一部分分布在恆山的北坡,從董庄到凌雲口一帶,被稱為董庄表殼岩(吉成林等,1992;李江海等,1994),另一部分在恆山南坡的北部,從前庄旺到溫庄以東,稱為前庄旺表殼岩(吉成林等,山西省地質礦產局區調隊,1994;李江海等,1994)。其中董庄表殼岩呈零星包體及頂垂體弧立地分布在恆山片麻岩之中,在董庄、大石頭村、西泥溝以及大川嶺以北等地出露較為集中。前庄旺表殼岩呈殘留體分布於恆山灰色片麻岩之中,或與恆山灰色片麻岩構造疊置。由於上述原因,所以在恆山地區盡管有許多變質表殼岩,但它們都孤立分布,出露不連續,目前尚無法建立完整的地層層序。

董庄表殼岩的主要岩石類型有斜長角閃岩,基性麻粒岩、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變粒岩、鐵英岩等,局部還見有透鏡狀的含剛玉夕線二雲母片岩等。淺粒岩-角閃變粒岩-斜長角閃岩有時構成韻律層,斜長角閃岩中淺色和暗色礦物含量呈韻律漸變。這些特徵指示董庄表殼岩為火山-沉積成因。前庄旺表殼岩是一套以變粒岩(黑雲變粒岩、角閃變粒岩)類岩石為主的變質表殼雜岩系,其中夾有薄層斜長角閃岩、黑雲斜長片麻岩和淺粒岩等,它們的成層性良好,在變粒岩和淺粒岩中見有變余砂狀結構、變余粉砂結構,表明其屬碎屑沉積成因。淺粒岩、變粒岩之間常為漸變過渡關系,具有旋迴特徵。變粒岩與灰色片麻岩的區別在於前者粒度細、含有更多的石英(一般大於40%),上述特徵表明前庄旺表殼岩主要為沉積成因。

四、灤縣地區

灤縣岩群主要分布在冀東—盧龍—遷安南部,是一套經歷了角閃岩相變質改造的新太古代表殼岩系。它主要由變粒岩類、斜長角閃岩、條帶狀鐵英岩、片麻狀混合岩等組成,局部含有長石石英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等。

灤縣岩群由於變形改造較強,出露不連續使地層劃分較困難。李萬亨等(1983)將其自下而上分為炮架山組、陽山組、媳婦山組、司家營組和長凝組。趙宗溥等(1993)則將其劃分陽山組和司家營組。根據岩石組合特徵大致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以斜長角閃岩、角閃斜長片麻岩為主,夾黑雲變粒岩、石榴角閃變粒岩、淺粒岩等薄層,主要分布在盧龍仙景山一帶。中部主要以(角閃)黑雲變粒岩和斜長角閃岩相間互層為特徵,主要分布在盧龍陽山、府君山一帶。上部以黑雲變粒岩為主,夾大量條帶狀鐵英岩及薄層斜長角閃岩、黑雲長石石英岩等。在長凝附近還有少量石英片岩、大理岩和鉀長淺粒岩。

灤縣岩群中的斜長角閃岩的原岩為玄武岩和基性凝灰岩;黑雲變粒岩和角閃變粒岩的原岩為中性火山碎屑岩和半粘土質粉砂岩,黑雲長石石英岩的原岩為凝灰質粉砂岩。根據岩石組合可以判斷,該岩群下部以基性火山-火山凝灰岩為主,中部為火山碎屑岩和半粘土質粉砂岩,上部以凝灰質粉砂岩和硅鐵建造為主,局部出現碳酸鹽岩建造,從下至上構成一個火山-沉積旋迴。

G. 岩石的組合分析是什麼意思

現代板塊及其邊抄界、在地襲震、熱流、地貌等方面都有明顯的標志。對於已經消減、變動的古板塊,則只能通過地史中保存的地質記錄(岩石)來識別邊界並再造其構造史。20世紀70年代,迪金森提出了岩石構造組合的概念,強調在一定的板塊邊界和大地構造環境中發育了特有的岩石組合。
隨著地質學的發展,在總結岩石學特徵和玉板塊構造關系之間出現了一門分析岩石構造組合的邊緣科學,岩石大地構造學。

H. 岩石組合

西昆侖地塊中出露了一套高級層狀變質岩,具有孔茲岩系的特徵。主要地層單元包括前人劃分的布倫闊勒群、公格爾山群(部分)(新疆地質礦產局,1999)及桑株塔格群(部分)。布倫闊勒群指分布在塔什庫爾干縣以東,向北經布倫口至木吉一帶的副變質岩,主要岩石組合為含石榴黑雲片(麻)岩、夕線石榴片(麻)岩、含石墨大理岩、含金雲母藍晶石大理岩、中基性高壓麻粒岩(團塊)等,部分地段夾有少量的斜長角閃岩,可能為基性火山岩或岩脈變質形成。在1∶50萬全國數字地質圖中,分別將它們置於埃連卡特群和喀拉喀什群。事實上,這一帶地層與上述兩個地層單元的建群地點的岩石組合完全不同,建議沿用「布倫闊勒群」這一名稱,將西昆侖西段的高級層狀變質岩(包括公格爾山群的部分)均歸於該岩石地層單元中,同時取消「公格爾山群」這一地層名稱。

在西昆侖東段康西瓦一帶,所謂的「桑株塔格群」可能包含了不同時代和不同變質程度的地層單元。工作表明,至少在康西瓦附近的南北兩側,東西延伸達80km的范圍內是典型的高級層狀變質岩,其中含有石榴二輝麻粒岩包體及大量的強變形的偉晶岩脈。建議將「桑株塔格群」重新定義為:「分布於西昆侖東段康西瓦兩側、南部與三疊系呈斷層接觸、北部與喀拉喀什群呈斷層接觸並含有基性麻粒岩團塊的一套高級層狀變質岩」。

西昆侖地塊以富鋁片麻岩、石墨大理岩、含藍晶石金雲母大理岩為主,另有少量的斜長角閃岩,類似孔茲岩系。在這套地層中曾獲得1780Ma的單顆粒鋯石的蒸發年齡。另外,我們對片麻岩中的鋯石研究表明,所有鋯石均為變質作用形成,其中含有復雜的包裹體,岩石學研究表明,這套變質岩至少經歷了3期變質事件,最早期為角閃岩相;第二期為低溫麻粒岩相(部分達高壓麻粒岩相);第三期為角閃岩—高綠片岩相。鋯石的礦物學研究及SHRIMP測年表明,其麻粒岩相變質發生在早古生代。

I. 岩石組合及岩石系列

火山岩組合及岩石系列的劃分是火山岩研究的基礎,也是研究火山岩成因及其構造背景的重要內容。本文中岩漿系列劃分是採用如下順序:

(1)在硅-鹼圖中劃分鹼性及亞鹼性系列;

(2)對亞鹼性系列則應用AFM圖劃分拉斑及鈣鹼性系列;

(3)應用w(K2O)~w(SiO2)圖劃分低、中、高鉀鈣鹼性及鉀玄岩系列;

(4)利用w(K2O)~w(Na2O)圖劃分高鉀、中鉀和低鉀類型。

就岩石組合而言,北坡帶晚侏羅世發育的火山岩有安山岩-英安岩-流紋岩組合、粗面岩-粗安岩組合;早白堊世發育的火山岩有流紋岩-粗面質玄武安山岩、粗安岩-粗面岩,在霍山-舒城地區的響洪甸組出現了過鹼質的白榴石玄武岩-碧玄岩組合(杜建國和張鵬,1999)。腹部晚侏羅世發育的火山岩有玄武岩-英安岩組合、粗面質玄武安山岩-粗面質安山岩組合等。南坡岩帶晚白堊世發育的火山岩主要為粗面質橄欖玄武岩。

圖7-4 秦嶺-大別造山帶中生代火山岩w(SiO2)-w(K2O)相關圖

圖例見圖7-3

北坡的火山岩中出現了含副長石的粗面岩和響岩,表明在鈣鹼性火山岩系列演化的晚期階段,既有向富硅的趨勢演化,也有向貧硅的方向演化,暗示了研究區中生代火山岩在不同的火山盆地內原生岩漿成分,岩漿發生分離結晶作用的深度以及分離的礦物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別。

圖7-5 秦嶺-大別造山帶中生代火山岩Na2O-K2O相關圖

(圖例見圖7-3)

在硅-鹼圖中(圖7-3),所有的晚侏羅世火山岩均集中在鹼性系列與亞鹼性系列分界線兩側附近,並且主體上在亞鹼性一側,其中腹部火山岩的鹼度(σ)變化(1.5~6.9,平均為3.2)比北坡火山岩大(0.8~5.4,平均為2.9)。北坡早白堊世火山岩具極寬的鹼度變化范圍(1.5~12.2,平均為4.8),跨越了鹼性和亞鹼性系列區、但主體在鹼性系列區。南坡晚白堊世火山岩的鹼度變化小(3.0~

表7-2 大別造山帶腹部及南坡中生代火山岩主量元素(wB/%)和微量元素(wB/10-6

續表

註:主量元素由中國地質大學測試中心的王春陽用濕化學法完成;微量元素由國土資源部「殼幔體系開放實驗室」的胡聖紅用溶液樣ICPMS完成。

表7-3 大別山北坡代表性的火山岩主元素平均化學成分(wB/%)

註:Ⅰ:曉天火山岩盆地,Ⅱ:霍山-舒城火山岩盆地,Ⅲ:金寨火山隆起區,Ⅳ:信陽-商城火山岩帶

(據杜建國等,1999年),斜體字為J3的火山岩,其餘為K1火山岩。4.5,平均為3.6),並顯弱鹼性。所有亞鹼性火山岩在AFM三角圖解中(未表示),都落在鈣鹼性系列演化趨勢線上。

在w(K2O)-w(SiO2)關系圖解中(圖7-4),秦嶺-大別造山帶晚侏羅世樣品多落在高鉀鈣鹼性區,早白堊世火山岩則主要落在鉀玄岩區、少部分在高鉀鈣鹼性岩區。

在w(K2O)-w(Na2O)關系圖解中(圖7-5),腹部所有的晚侏羅火山岩均顯鉀質類型;北坡晚侏羅火山岩大部分為鉀質類型、少部分為鈉質類型,而該帶早白堊火山岩則顯鉀質並向高鉀類型過渡。南坡晚白堊世火山岩的鉀、鈉含量明顯低於前述各種火山岩,為鈉質類型。

綜上所述,秦嶺-大別晚中生代火山岩除北坡局部地區早白堊火山岩的岩石組合(杜建國和張鵬,1999)和南坡晚白堊世火山岩的化學成分顯示(見圖7-3和圖7-4)鹼性系列鈉質類型外,主要為亞鹼性系列鈣鹼性岩系,主體屬高鉀鈣鹼性系列鉀質類型,其次有鉀玄岩系列、鈣鹼性系列鈉質類型,有少量典型的鹼性系列火山岩。

J. 岩石填圖單位和地質年代劃分

(一)岩石填圖單位劃分

1.岩石地層單位(狹義)

1)岩石地層單位:群、組、段;

2)構造岩石地層單位:岩群、岩組、岩段;

3)非正式岩石地層填圖單位:變質表殼岩組合、含礦層、標志層、特殊岩層、基性岩牆、基性層狀侵入體、榴輝岩、藍閃片岩、高壓麻粒岩、蛇綠岩、構造混雜岩和具有特殊指示意義的地質體。

2.變質侵入體

1)對高級變質和強烈變形形成的片麻岩採用:片麻岩套、片麻雜岩、片麻岩體;

2)對中低級變質和弱變形的侵入岩按顯生宙侵入岩劃分方案。

(二)地質年代劃分

地質年代單位是:宙、代、紀、世、期。地質年代單位之內的劃分一般用表示時間的形容詞來表達,如早、中、晚,但太古宙和元古宙有所區別,分別為始、古、中、新太古代;元古宙則分為古、中、新元古代。

全球標准年代地層(地質年代)表:按國際地科聯最新發布的《全球標准年代地層(地質年代)表》執行。中國區域年代地層(地質年代)表:按全國地層委員會最新發布的《中國區域年代地層(地質年代)表》執行。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