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地質之父什麼意思

地質之父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1-03-01 06:11:22

1. 什麼之父是什麼,五個如: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等

1、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英文名:Jeme Tien Yow),漢族,字眷誠,號達朝 。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他是我國近代科學技術的先驅者之一,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華鐵路第一人。他是我國近代科學技術界的先驅,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傑出的鐵路工程技術專家。作為中國鐵路事業的先驅者,詹天佑被人們稱作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2、中國詩歌之父——屈原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

屈原作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徵手法繼承並發揮了《詩經》的比興手法,屈原的創作在相當程度上顯示了情感的解放,從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氣和強大感染力的詩歌風格。

由於這種情感表達的需要,就不能滿足於平實的寫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話材料,用綺麗的幻想,是詩歌的境界大為擴展,顯示恢弘瑰麗的特徵。這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創作,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

後代的個性和情感強烈的詩人,如李白、李賀等,都從中受到極大的啟發。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學中講究文采,注意華美的流派,最終都可以溯源於屈原。

3、世界革命文學之父——馬克西姆·高爾基

瑪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前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

高爾基於1868年3月16日誕生在伏爾加河畔下諾夫戈羅德鎮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時父親去世,他跟母親一起在外祖父家度過童年。10歲那年,高爾基開始獨立謀生。他先後當過學徒、搬運工、看門人、麵包工人等,切身體驗到下層人民的苦難。

在此期間,他發奮讀書,開始探求改造社會的真理。1884年,他參加民粹黨小組,閱讀民粹黨人著作和馬克思的著作,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1905年,高爾基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6年,高爾基受列寧的委託,由芬蘭去美國進行革命活動,在美國出版長篇小說《母親》。後定居義大利卡普里島。

在作家辭世近半個世紀以後,人們對他的興趣還是出現持續性的高漲。在歐美各國,不時掀起了「高爾基熱」。尤其是高爾基的劇本,不斷被搬上各國舞台,或拍成電視、電影。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底層》和《仇敵》等在美國上演或播出,《仇敵》被劇評家認為「是已經播出的節目中最好的劇目」。

在聯邦德國,上演過高爾基的《瓦薩·日列茲諾娃》,《南德意志報》評論說,這出戲「以其揭露企業主世界的特殊力量震撼了西德的現實」。而演出《避暑客》時,被評論家譽為文藝復興以來的盛事。而在法國,英國和西班牙等地,也都上演過高爾基的劇本。

高爾基的創作對美國進步作家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尤其是他創作中的「個人的社會活力」(指個人變革自我、變革社會和變革自然的創造力〉主題與「死物奴役活人」的主題,以及處理這類主題的藝術風格,更是引起了他們的濃厚興趣。

在劉易斯的《巴比特》對「刻板的市儈」的描繪中,可以看到與高爾基的《苦悶的王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傑克·倫敦和德萊賽的創作中,也可以看到高爾基諸多方面的影響。

高爾基充滿革命激情和革命樂觀主義的作品,為中國廣大讀者所喜愛,教育和鼓舞我國人民為消滅剝削制度和建設新社會而斗爭。

高爾基的作品從20世紀初開始陸續被介紹到中國,許多小說、劇本和論著都不僅有了中譯本,而且還被編選成單卷、多卷的《高爾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觀點,對中國五四以後新文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4、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

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

凡爾納出生於法國港口城市南特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早年依從其父親的意願在巴黎學習法律,之後開始創作劇本以及雜志文章。在與出版商赫澤爾父子合作期間(1862年至凡爾納去世),凡爾納的文學創作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不少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

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凡爾納是世界上被翻譯的作品第二多的名家,僅次於阿加莎·克里斯蒂,位於莎士比亞之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的統計顯示,全世界范圍內,凡爾納作品的譯本已累計達4751種 ,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譯次數最多法語作家 。在法國,2005年被定為凡爾納年,以紀念他百年忌辰。

5、文學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芬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 約前446年—前385年)古希臘早期喜劇代表作家,雅典公民,生於阿提卡的庫達特奈昂,一生大部分時間在雅典度過,同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有交往。相傳寫有四十四部喜劇,現存《阿卡奈人》、《騎士》、《和平》、《鳥》、《蛙》等十一部。

有「喜劇之父」之稱。阿里斯托芬及在他之前的喜劇被稱為舊喜劇,後起的則被稱為中喜劇和新喜劇。公元前五世紀,雅典產生三大喜劇詩人:第一個是克拉提諾斯,第二個是歐波利斯,第三個是阿里斯托芬,只有阿里斯托芬傳下一些完整的作品。

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約前446一前385)古希臘早期喜劇代表作家。生於雅典。熟悉希臘文學和藝術,與同時代的哲學家、文學家交遊甚廣。相傳寫了44部喜劇,現存《阿卡奈人》等11部。

對後世的喜劇影響甚大,被稱為「喜劇之父」。擁護民主制,也揭露民主制危機所造成的社會問題和倫理道德的淪落。譴責上層統治者的虛偽殘暴和社會上的不公正現象。主張對財產作一次再分配,以消滅貧困,恢復公正,發揚道德。倡導和平,厭惡戰爭,肯定誠實善良等美德。

反對智者的道德觀,認為他們用極端的個人主義為強權的寡頭專制辯護,毀壞了雅典民主制的道德基本原則和傳統。他的思想反映了動盪時代雅典的自由農民和中產者希望恢復舊日安寧生活的願望。

2. 海洋地質的中國海洋地質之父------劉光鼎

劉光鼎先生1929年生於書香門第家庭,在北京完成中學學業後,因為感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原子彈的威力,1947年在報考大學時很想學物理,盼望實現研究原子能的夢想。這一年,劉光鼎同時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體育系和山東大學物理系的獎學金,他之所以也選擇考體育系,是因為體育系吃飯都可以免費。不過最後他還是選擇了山東大學物理系。但是他到山東以後深感壓抑,覺得這里的政治氣氛不好,學習空氣很差。不到一年他又回到北京重新考大學,並順利考取了北京大學物理系的獎學金。同年,他在革命老前輩張碩文的介紹下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劉光鼎與石油結下不解之緣,是從兩位石油界前輩的一次傾心夜談開始的。那是1951年7月,譚承澤老師帶領劉光鼎等9名同學離開北京,前往延長實習。說是實習,實際上是黨組織深有用意的安排。當時的系主任饒毓泰,是大名鼎鼎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去世前帶的博士。作為系主任,饒博士正為他學生們的前程擔心,因為,要在理論物理上學有所成,還必須到國外繼續進修,這在當時是不現實的。恰在此時,為了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地質礦產部和燃料工業部正焦急地向北大延請人才。於是,有了這次特別的實習活動。
到達陝北銅川後,劉光鼎和同學們見到了陳賁、王尚文兩位地質學家。陳賁是中共地下黨員,與康世恩同學,於1938年左右畢業於清華大學地質系,王尚文與陳賁同班,他們都是中國石油地質界的先驅者。在銅川四郎廟停留期間,一天晚飯後,陳賁先生主動找同學們談話。他向同學們介紹了自己工作的經歷和體會,希望同學們投身到祖國石油建設中來。陳賁說,「一個國家要發展,不能沒有石油,石油如果不掌握在國家手裡,國家不能強大也沒法發展」。多少年過去了,劉光鼎對這句話依然記得格外清楚。正是這次整夜的秉燭夜談,啟蒙了劉光鼎的地質認識,並且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他說,愛國就要報效國家,但報效國家的很多問題不是原子彈能夠解決的,石油關乎國家的經濟命脈,更實際一些。於是,此後的生涯中,先生與石油結下了不解之緣。
結束暑假實習回到北大後,學校請中國地球物理界三元老之一的翁文波先生來講課。當時學校讓劉先生給翁先生當助教,白天翁先生講課,晚上,劉先生開大課再講一遍。教學相長,這也使得他的地球物理基礎更加深厚,與石油的關系也更近了。1952年,劉光鼎大學畢業後來到中國地質大學,與另外兩位老師一起創建了地球物理系,並開始了為期12年的教學生涯,為石油戰線輸送了大批人才。 為了中國的海洋地質事業,劉光鼎白手起家,在海上漂泊30年,象梳頭一樣把中國海梳了個遍。我國的海洋物探起步很晚,1958年才組建第一個海洋物探隊;1960年劉光鼎從蘇聯考察回國後在北京地質學院成立了第一個海洋物探教研室,同年奉命組建地質部第五物探大隊。當時美國等國家對我國實行禁運,所需的儀器設備無法進口。海洋作業非同陸地,沒有儀器寸步難行。怎麼辦?只有自己動手。對此,劉光鼎介紹說:「海洋物探的基本方法是用重力、磁力、地震、回聲測深、電法等勘測方法。我們什麼儀器都沒有,完全是白手起家。我先是組織4個人,用3年時間實驗出了海底重力儀。爾後,通過轉口貿易進口了一台航空磁力儀。但海上條件與空中不大一樣,大量雜訊干擾必須想辦法克服。共有3、4個人加入了改裝航空磁力儀的研究,終於突破雜訊關,精度達到2納特,接近了當時的國際水平。海洋物探最重要的儀器是地震儀,可當時我們只有用於陸地上的地震儀,在海洋環境中無法使用。於是我帶領大家自己動手改裝陸地地震儀,研製地震組合檢波器與接收電纜;1964年,我率領北京地質學院海洋物探研究室全體教師去南京地質研究所組建海洋地球物理研究室,又進一步應用鋯鈦酸鉛陶瓷(PZT-5)試制水下壓電檢波器,沒有經驗,也無從借鑒,完全靠自己摸索著干。接收電纜開始就是用電話線將檢波器綁在一起,有3000米長,上面吊有浮標。但碰到一個問題,當放炮時,繩子一拉檢波器就漂起成水平方向,無法測得數據。於是大家又研究出一種收放系統, 放炮時,先用繩把檢潑器收起,放完炮後再迅速把他放回水裡,這里時間一定要控制好,10秒鍾內必須放回到預定地點。後來大家不停地琢磨,又研製出一種漂浮檢波器,不用電話線了,而是放在塑料管中,能收到更多的數據。1965年渤海海底構造和油田的發現,就是靠這些自己研製的重力儀和地震儀器。」有了儀器,還必須有探測船,開始他們向海軍借用831「汾河號」登陸艦進行實驗觀測,後來買了2條漁船,起名「星火一號、2號」,開展地震勘測,一條做爆炸船,一條做接收船。後來又增加了2條,「燎原1號、2號」,一條做重力,一條做測深。再後來,又造了2條1700噸「奮斗1號、2號」取代了星火號地震船。
劉光鼎他們硬是靠著自己的雙手,這樣邊研製儀器邊工作開展了海上重力、磁力、地震、測深多種研究,而且採用了無線電岸台與衛星定位等多種定位措施,大大提高了實測數據的精度。劉光鼎本人也隨著研究機構的遷移而輾轉於北京、南京、湛江、上海,但始終鍾情於中國海的第一線。在劉光鼎的領導下,我國海上物探取得了過硬的實測數據。從1986年開始,他借調100多位業務骨幹,歷時6年,編制出了我國第一份系統的、精度極高的系列海圖,描述了中國海洋的地形地貌、地球動力學、新生代沉積盆地與礦產等。9幅系列海圖不僅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海洋油氣資源勘探開發,以及維護我國海洋主權與權益有著重要的意義。1992年,系列海圖作為中國代表團的重要成果在第29屆世界地質大會上展出後,立即引起國際地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美國、前蘇聯、日本、韓國、土耳其等國家的著名地質學家紛紛索取。美國得克薩斯A&M大學的Hilde教授自此對這套系列圖無法忘懷,講課時屢屢提到它,夢寐以求地希望得到一套,1998年劉光鼎訪問A&M大學時終於使Hilde教授如願以償。這套圖已經被國內外越來越多的重大科研項目作為基礎資料廣泛引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太平洋與大西洋編圖委員會」將系列圖中的8幅原封不動地收入《世界海洋圖集》。
劉光鼎掛帥完成的「中國海地質構造研究及含油氣性質研究」和「中國海區及鄰域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地質礦產部科技一等獎。這兩項重要成果,加上其他相關著述,奠定了劉光鼎在我國海洋地質領域的顯著地位,被國內外科學界稱為「中國海洋地質之父」。 在海上漂泊的30年,是劉光鼎為中國海洋地質做出巨大貢獻的時期,也是他感慨較多的歲月。其中的「天南海北二十年」,是最令他難忘的。那時,他女兒在天津,兒子在海南島,夫人在北京,他本人雖然工作單位在上海卻長期漂泊海上。在那動亂的年代裡,他被定為「共產黨內的白專道路」典型而靠邊站。大部隊從南京轉戰湛江海域,他卻被留下不管,一度因衣食不保而靠打小工維持生活。突然有一天,連著三封電報催他歸隊,要他去解決海上勘探現場的實際問題,他因而又被封為「黨內技術負責人」,但現場沒有他的床位,他只能住在勘探測量船的電纜堆里。他收藏有40箱書籍,當時卻為這些書籍無處可存的命運傷透了腦筋。他把這些書籍分為三類,一類是海內孤本性質的,他認為自己沒有權力拋棄它們;一類是對也從事地球物理教學研究工作的夫人有用的,他認為自己不應該把它們處理掉;最後一類是自己喜歡的各類書籍,他覺得可以處理掉。當把自己精心收藏的書籍當廢品賣掉時,劉光鼎傷心之極。硬皮的1分錢1斤,軟皮的3分錢1斤,他一共賣了33元錢。用這些錢,他和朋友喝了一頓酒,然後上路。並作詩為證:「慷慨滄桑不悲秋,吳鉤看遍欲何求?人人稱道江南好,別時只剩一字愁。斗室酣飲大杯灑,江河湖海逍遙游。踏遍青山人未老,幾陣風雨壯志酬?」(1970年9月3日)
劉光鼎領導同事們一寸寸丈量中國海的時候,並不是國家給了他這種任務。他的任務主要是研究沉積盆地,尋找海洋油氣。繼1965年發現渤海盆地後,1973年在北部灣海域發現潿西南大型背斜構造,隨後在珠江口發現一個巨大的新生代沉積盆地。同年,劉光鼎移師上海,任上海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兼綜合研究大隊長。綜合研究大隊經分析黃海地質地球物理資料,發現南黃海盆地由中央隆起分隔成兩個拗陷。用鑽探船進行鑽探,未獲得良好的油氣顯示,經分析主要原因是該處第三第沉積的油氣性差。從地質條件看,油氣勘探不能僅僅局限於南黃海,必須大力開拓東海。為此,劉光鼎和一批地質學家聯合起來,一再向中央提出建議,並首先在東海進行區域地球物理調查,發現東海海底具有三隆兩盆的構造格局,即在西部浙閩隆褶帶、中部釣魚島隆褶還和東部琉球隆褶帶之間有陸架盆地和沖繩海槽盆地,其中東海陸架盆地又有3個沉積中心。於是,集中力量調查位於浙江東部的西湖拗陷,發現其中局部構造成串發育,第三第地層厚,油氣性良好。在進一步地震詳查的基礎上,終於在平湖構造帶的第三第地層中鑽探到工業油流。
1982年8月4日,當龍井二井「出油了」的喜訊傳來時,劉光鼎心情激動難抑,即興填「賀新郎」詞暢抒胸懷:「驚濤狂浪處。暴風雨,一台聳立紅旗漫舞。東去大江淘沙泥,揚子黃河傾注,西湖海底盡沃土。花港玉泉占風流,長垣青峰花碧樹。鑿龍井,運神斧,疏星淡月伴盛暑。滄波中,翹首遠望,鵲橋待渡。萬里風訊警聲頻,此豈是長門路?叩藍關,悲歌暗吐。忽聞胡茄破晴空,八尺焰火映瓊宇。浮大白,唱金縷。」(註:根據朱夏院士的建議,東海陸架盆地中所探油氣井均以中國人所喜聞樂見的西湖著名景點的名稱命名,如花港、龍井等。)對此,一位研究文學的老先生評價說,「詩如其人」,劉光鼎的詩詞「非常大氣」,這支賀新郎就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劉光鼎的豪放性格和赤子情懷,尤其是詞的下半闋,細致刻畫了他翹首等等鑽探結果,擔心會有壞消息而徘徊不安,而一旦聞得捷報,則喜極而唱的心理過程。
劉光鼎耕耘過的東海陸架盆地,後來陸續鑽探了18口井,其中11口探到了油氣,這是非常高的命中率。東海盆地的天然氣正源源不斷地供應上海市場。我國海洋油氣勘探呈現出一片大好勢頭,渤海、東海大陸架、珠江口及瓊東南和鶯歌海,相繼發現了工業氣流,整個近海大陸架地區的六大新生代沉積盆地都展示了美好的油氣前景。 生活中的劉光鼎先生,最大的樂趣是收藏閱讀武俠小說,在行駛的飛機上、汽車中,他手不釋卷,津津有味,自得其樂。他是有名的「金庸迷」,凡此夫子出版之書,他都一一收在櫃中,並能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到目前為止,他已帶博士13名、博士後11名、碩士18名。這些博士、碩士與劉光鼎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喜歡「華山論劍」。在中科院,人們都傳言,若要考劉先生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第一次見面第一個問題就是「讀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嗎」,讀過的,談談金庸武俠小說的真諦,沒讀過的,借你一本,先去讀,讀懂了再來談。對此,劉先生不置可否。但是,劉先生對武俠書有其獨到的認識,他說:「我之所以愛看金庸的書,第一是他精彩過人的文筆,想像豐富奇特、合情合理卻又異峰突起。內容完全不受禮法、社會規范的約束,超乎常規,極富創意,這恰恰是一種創新精神。一個民族應該有創新精神,而科學研究更需要創新精神。其次,我看的不僅是小說中的槍殺打鬥、纏綿緋惻,更注重文字背後所蘊涵的內容。從小說的字里行間你能讀出作者是在描寫一種人性,社會在不斷變遷,但人性卻是不變的。在金庸的小說中你還能聽出愛國主義的旋律在回盪……」聽著他暢談金庸時的連珠妙語,你很難想像他是一位從事科研工作半個多世紀的科學家。
作為從舊中國走過來的知識分子、地下黨員、科學家、高級幹部,劉光鼎伴隨著世事的風風雨雨。自打立下為國家找石油的宏大誓言後,他「逐鹿中原」,「笑傲江湖」,「杖行天山」,五十年如一日,走遍中國。他強健的體魄得益於自幼習武,60個寒暑修習不斷,練得一身爐火純青的太極拳功夫。在「天南海北二十年」里,劉先生寫了三本書:一本是他的專業著作《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一本是後來學生們幫他收集的《漁樵之歌》詩詞選集,一本是《太極拳架與推手》。其中《太極拳架與推手》1980年初版時印行4.2萬冊,3年後再版時印數達33萬冊。熟悉太極拳師承關系的人都知道,幾百年前的陳家溝太極拳分為兩支傳後,現代歷史中的陳長興太極拳兩大名宿劉元化(光斗)和劉晚蒼,就分別是劉光鼎的大哥和堂兄。
劉先生為人開朗豁達,生平最恨恃強凌弱之徒,面對不平之事,總是仗義執言,敢為敢當,是中科院公認的「大俠」。1999年,劉光鼎七十大壽時,學友們紛紛為他題詞。「鼎言九重持正義,君子德行勵後生」,「光明磊落中流石?鼎力拚搏書山樵」?「光前裕後?鼎業有成」等聯語,堪稱他激揚學術、光大人生的最好寫照。 1929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蓬萊。1948年9月參加革命,1952年7月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隨即在北京地質學院任教12年。1958年組建中國第一個海洋物探隊,任隊長。1964年任地質部海洋地質所地球物理研究室主任,第二海洋地質調查大隊技術負責人,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綜合研究大隊長,1980年任地質礦產部海洋地質司副司長、石油地質海洋地質局副局長,1989年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所所長,1993年當選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3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劉光鼎院士長期在第一線從事油氣勘探與中國大地構造研究。先後發表《海洋油氣勘探與開發》、《東海地質與油氣勘探》等專著,涉及到海洋地質、油氣勘探和地球物理領域的廣泛問題。他從地球物理場出發探討「中國大地構造宏觀格架」、「礦產資源的地球物理預測」、「中國前新生代海相殘留盆地」等問題。共發表論文80餘篇,譯著34部及講義、報告、科普10冊。「七五」期間主持國家攻關項目《尋找大油氣田的理論與方法技術研究》、「八五」期間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陸相薄互層油儲地球物理研究》、1996年當選「863」「海洋探查與資源開發技術」專家組成員、2000年擔任「973」中「疊合盆地」與「邊緣海」兩個項目的專家。先後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李四光科學榮譽獎、香港「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科學院技術與進步特等獎等。

3. 地質學之父是哪國的

萊伊爾 Lyell,Sir Charles 1797~1875英國地質學家。被譽為「現代地質學之父」的萊伊爾對均變論的形成和確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萊伊爾根據自己的研究堅持認為地球表面的所有特徵都是長時間細微的自然作用形成的,並且通過研究現在即可推測出過去的地質變化。1828年到1833年間,萊伊爾發表了他著名的《地質學原理》一書,全面地闡述了他「古今一致性」的觀點和「將今證古」的現實主義方法。萊伊爾的工作最終抹去了前人在地球歷史研究上的神秘主義色彩,從而使地質學真正成為一門現實的、有規律的自然科學。
在1800年前後,當地質學作為充滿活力的科學出現後,關於地球變化的另一種觀點—「均變論」(Uniformitarianism)開始得到了發展。
萊伊爾被譽為「現代地質學之父」的萊伊爾對均變論的形成和確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830年1月,發表了《地質學原理》第一卷(1831年出版第2卷,1833年5月出版第3卷)。他堅持並證明地球表面的所有特徵都是由難以覺察的、作用時
均變論
間較長的自然過程形成的。他指出地殼岩石記錄了億萬年的歷史,可以客觀地解釋出來,而無需求助於聖經或災變論,同時,他承認陸地的升降運動,把義大利塞拉比寺院的三根石柱(它們曾部分被海水淹沒)作為《地質學原理》的刊頭畫,並指出斯德哥爾摩附近海面以上200呎的海生動物的貝殼說明陸地的上升。
也就是說,要認識地球的歷史,用不著求助超自然的力和災變,因為通常看來是「微弱」的地質作用力 (大氣圈降水、風、河流、潮汐等),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慢慢起作用,就能夠使地球的面貌發生很大的變化。萊伊爾強調「現在是認識過去的鑰匙」,這一思想被發展為「將今論古」的現實主義原理,這種「將今論古」的科學方法對達爾文的影響很大。
在萊伊爾逐步取代了居維葉之後,均變論在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成為地質學的信條,奠定了現代地質學的科學基礎。本世紀60年代以前的地質學教科書,幾乎異口同聲地說「萊伊爾用均變論統一說明了地質現象,建立了科學的地質學」。

4. 世界之父的地理

地質之父――賴爾
中國地質之父――李四光

5. 作為地質學之父的赫頓

基本介紹 赫 頓
Hutton.James(1726.6.3~1797.3.26)
英國地質學家。年6月3日生於愛丁堡,1797年3月26日卒於愛丁堡。赫頓在英格蘭愛丁堡大學法律系畢業後,轉而從事醫葯學研究,1749年獲萊登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他所倡導的「均變說」為地質科學奠定了一塊基石。早年曾先後學習法律、化學、醫學和務農。1768年放棄農業,從事地質科學的研究。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科學界普遍採用了推理的觀念,赫頓進行了認真觀察和推演,認為在地表看到的岩石是由一系列災變事件所產生的這種風行一時的看法不可相信。相反,他認為,由於內力作用,某些地區可能上升,然後遭受侵蝕,而另一些地區可能下降,成為沉積物淤積的盆地。關於地球表面的岩石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在他之前已有魏爾納的「水成論」,水成論者認為所有岩石都是在一個全球性的大洋中形成的。赫頓則不這樣認為,他通過審慎的觀察和推理,認為玄武岩和花崗岩曾經是熔體。熔體發生侵位後來到了地表,這些岩石是火成的而不是水成的,赫頓因此成為「火成論」的代言人。火成論的提出,產生了運動的地球的觀念,這就為現代地質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赫頓博覽群書,參加各種科學學術會議,四齣旅遊,觀察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終於成為博學多才的地質學家。
1785年,赫頓在英國愛丁堡皇家協會上提出了「均變說」。他認為現代地質過程在整個地質時期內,以同樣方式發生過,並且基本上有相同的強度。根據「均變說」能夠用現在觀察到的現象去解釋過去的地質事件。1788年,赫頓又發表了《地球論》,對陸地形成、消失和再生的規律進行了探討研究。以後,他抱病修改他的舊作,《地球論》分二冊重版。書中列舉許多例證,證實了他的論點。由於赫頓的理論與當時流行的見解相悖,加上他的寫作風格又不易為人所了解,因而許多人對他的論斷意見紛紜,競相反對。後來,他的密友約翰·普來費爾結合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寫了一本名為《赫頓地球理論說明》的書,簡明扼要地進一步闡述了赫頓的「均變說」,使「均變說」更加嚴密,無懈可擊,從此,赫頓的思想在地學界贏得了廣泛的支持,並成為地質科學的基礎。
赫頓是英國著名地質學家。他所倡導的「均變說」為地質科學奠定了一塊基石。早年曾先後學習法律、化學、醫學和務農。1768年放棄農業,從事地質科學的研究。

職業生涯
18世紀未和19世紀初,科學界普遍採用了推理的觀念,赫頓進行了認真觀察和推演,認為在地表看到的岩石是由一系列災變事件所產生的這種風行一時的看法不可相信。相反,他認為,由於內力作用,某些地區可能上升,然後遭受侵蝕,而另一些地區可能下降,成為沉積物淤積的盆地。關於地球表面的岩石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在他之前已有魏爾納的「水成論」,水成論者認為所有岩石都是在一個全球性的大洋中形成的。赫頓則不這樣認為,他通過審慎的觀察和推理,認為玄武岩和花崗岩曾經是熔體。熔體發生侵位後來到了地表,這些岩石是火成的而不是水成的,赫頓因此成為「火成論」的代言人。火成論的提出,產生了運動的地球的觀念,這就為現代地質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赫頓博覽群書,參加各種科學學術會議,四齣旅遊,觀察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終於成為博學多才的地質學家。

1785年,赫頓在英國愛丁堡皇家協會上提出了「均變說」。他認為現代地質過程在整個地質時期內,以同樣方式發生過,並且基本上有相同的強度。根據「均變說」能夠用現在觀察到的現象去解釋過去的地質事件。1788年,赫頓又發表了《地球論》,對陸地形成、消失和再生的規律進行了探討研究。以後,他抱病修改他的舊作, 《地球論》分二冊重版。書中列舉許多例證,證實了他的論點。

個人榮譽
赫頓的密友約翰·普來費爾結合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寫了一本名為《赫頓地球理論說明》的書,簡明扼要地進一步闡述了赫頓的「均變說」,使「均變說」更加嚴密,無懈可擊,從此,赫頓的思想在地學界贏得了廣泛的支持,並成為地質科學的基礎。

個人影響
由於赫頓的理論與當時流行的見解相悖,加上他的寫作風格又不易為人所了解,因而許多人對他的論斷意見紛紜,競相反對。

6. 世界上被稱為 什麼之父的人 有那些

1、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俄羅斯文學之父)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1799~1837),是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小說家,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

19世紀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准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代表作有《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致大海》等。

2、詹天佑(中國近代工程之父)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漢族,字眷誠,號達朝 。祖籍徽州婺源,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故居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

12歲留學美國,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 ,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

3、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AK-47之父)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是蘇俄著名的槍械設計師,以設計「AK-47突擊步槍」而聞名。卡拉什尼科夫的代表作是AK系列步槍、輕機槍RPK、通用機槍PK、霰彈槍SAIGA系列等。

米哈伊爾·季莫費耶維奇·卡拉什尼科夫曾在1991年到中國進行技術交流。2013年12月23號,"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在俄羅斯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去世。

4、愛德華·泰勒(氫彈之父)

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原匈牙利名為Teller Ede),是美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生於匈牙利,曾長期任教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學等高校。

1952年,他與歐內斯特·勞倫斯共同創建了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1959年又主持建立了伯克利空間科學實驗室。愛德華·泰勒被譽為「氫彈之父」,但他本人對此稱號並不在意,而除氫彈之外,他對物理學多個領域也都有相當的貢獻。

5、儒勒·凡爾納(科幻小說之父)

儒勒·凡爾納(1828.2.8~1905.3.24),19世紀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凡爾納一生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以《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異旅行》為總名,

代表作為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神秘島》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記》等。他的作品對科幻文學流派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他與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道,被稱作「科幻小說之父」。

7. 什麼之父

原子彈之父——(美)奧本海默

火箭之父——(蘇)齊奧爾科夫斯基

氫彈之父——(匈)回愛德華·特勒答

現代航天之父——(美)布勞恩

火車之父——(英)斯蒂芬遜

汽車之父——(德)本茲

地質學之父——(英)賴爾

力學之父——(古希臘)阿基米德

激光之父——(法)卡斯特勒

電波之父——(英)麥克思韋

近代化學之父——(俄)門捷列夫

近代心理學之父——(西班牙)比維斯

科幻小說之父——(法)儒勒·凡爾納

悲劇之父——(古希臘)埃斯庫羅斯

戲劇之父——(古希臘)阿里斯托芬

交響曲之父——(奧)海頓

圓舞曲之父——(奧)施特勞斯

現代戲劇之父——(挪威)易卜生

現代藝術之父——(法)塞尚

革命文學之父——(蘇)高爾基

8. 地理之父中國是誰人

地理地質之抄父――賴爾中國地質之父――李四光物理近代物理學之父、近代科學之父、實驗物理學之父——伽利略·伽利雷現代物理學之父、相對論之父、近代光子學說之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力學之父——阿基米德經典力學之父——艾薩克·牛頓聲學之父——歐內斯特·克拉尼核子科學之父――歐內斯特·盧瑟福實驗電磁學之父——邁克爾·法拉第經典電動力學之父、電波之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現代磁學之父——范弗菜克激光之父——卡斯特勤量子論之父——馬克斯·卡爾·恩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量子力學之父——尼爾斯·亨里克·大衛·玻爾原子彈之父——約翰·羅伯特·奧本海默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超音速之父——馮·卡門俄羅斯航空之父——茹科夫斯基現代航天之父、導彈之父——韋納·馮·布勞恩火箭之父、宇航之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中國火箭之王、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中國物理學之父——吳大猷中國兩彈之父——鄧稼先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光纖之父——高錕中國光纖之父——趙梓森電解粉之父——汪躍龍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