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科技獎有哪些
① 關於頒發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的決定
為緬懷我國著名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對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作出的巨大貢獻,繼承和發揚他從國家建設需要出發,積極參加科學實踐,求真務實,不斷創新,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和獻身祖國地質事業的愛國主義精神,鼓勵青年地質工作者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無私奉獻,開拓創新,根據《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章程》和《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獎勵條例》規定,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開展了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的評獎活動。
本次評獎工作得到廣大野外地質工作者、地質科研工作者、地質教育工作者和各地質部門的大力支持。經專家評審,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終評,決定授予劉敬黨等6人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授予金小赤等4人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授予鄧軍等4人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教師獎。藉此紀念黃汲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大會召開之際頒獎。
一、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獲得者(共六名)
劉敬黨 遼寧省化工地質勘查院教授級高工
余秋生 寧夏地質工程勘察院教授級高工
陳志勇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教授級高工
李金高 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教授級高工
李丕龍 中石化勝利石油管理局教授級高工
孫龍德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教授級高工
二、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獲得者(共四名)
金小赤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彭平安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王京彬 有色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教授級高工
郭正堂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三、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教師獎獲得者(共四名)
鄧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
劉樹根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
蔣少涌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武強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教授
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
基金管理委員會
2004年6月7日
② 李四光科學技術獎是什麼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創建於1989年,是科技部批准登記的社會力量設獎。版該獎項主要獎勵長權期從事地質工作並做出突出貢獻的地質科技工作者。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共有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研究者獎、李四光地質教師獎和李四光特別獎等四個獎項。兩年評定一次,已頒獎11次,共有150位在地質科學技術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榮獲該獎。
③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獎項章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
為紀念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我國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對我國科學事業和地質事業的巨大貢獻;繼承和發揚他從國家建設需要出發,積極從事科學、技術和教育實踐,不斷開拓創新,勇於攀登科學高峰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鼓勵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科技進步多做貢獻,特設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第二條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是面向全國地質工作者的、最高層次的地質科學獎,一人只能獲得一次,並作為終身榮譽。
第三條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共分四個獎項: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李四光地質教師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
第四條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每逢單數年評獎),屆時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向全國地質工作各主管部門和有關單位發出受理申請通知,並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告。
第五條
每次評選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不得多於8人;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不得多於5人;李四光地質教師獎,不得多於2人;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一般不受名額限制。
第六條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由地質工作各主管單位推薦的代表組成,是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最高權力機構。
第二章評獎條件
第七條 凡是長期從事地質工作,熱愛祖國、熱愛地質事業、勤於實踐、勇於創新、學風正派,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地質科技工作者,均可申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第八條 各類獎項條件
1.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簡稱「野外獎」)
(1) 長期從事野外地質勘查(包括礦山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質勘查技術等)工作,並有重大發現或重要新認識,或出色完成重大地質勘查任務,並有顯著經濟、社會效益者;
(2) 通過野外地質工作對國家和地區經濟建設提出建議,並具有重大社會、經濟效益者;
(3) 創造性地組織和領導野外地質工作卓有成效者。
2.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簡稱「科技獎」)
(1) 在地質科學技術的某學科、某領域有重要的創見或發現,為豐富、發展和提高其學科或領域做出重要貢獻者;
(2) 在地質科技實驗工作中,有新的發明創造;在改造、研製、儀器設備方面,取得顯著經濟和社會效益,或提出某種新的技術、方法和理論,已經初步驗證者;
(3) 通過科學研究,對地質調查、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國土整治、地質環境治理及地質災害防治等提出重要建議,並取得顯著社會和經濟效益者;
(4) 在科研組織管理工作中創造性地做出重要貢獻者。
3.李四光地質教師獎(簡稱「教師獎」)
(1) 長期從事地質教育工作,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成績突出,培養出較多的優秀人才;編寫出高水平的、有創新見解、闡述新理論教材者;
(2) 在教好書、育好人的同時,科研工作也取得重要成果,有新的創見、發現和發明創造者;
(3) 通過教書育人和科研工作,對人才培養、地質調查、資源勘查、改造儀器設備等方面提出重要建議,並取得明顯社會、經濟效益者。
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簡稱「榮譽獎」)
凡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申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經本獎委員會討論通過即授予榮譽獎。
以上各類獎條件,只要符合其中一條者,即可申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第三章評獎辦法
第九條 申報程序:個人申請、單位提名、主管部門推薦。
1. 個人申請:申請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堅持自願原則,申請人必須用第一人稱填寫本獎委員會印發的《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申請書》一式三份,隨附主要成果、獲獎證明等各種材料一份,並有不同單位的兩位教授級專家推薦,推薦意見由推薦人書寫,並簽名。
2. 單位提名:一般5000人以下提名一人,以上每10000人提名二人,單位收到申請人的申請材料後,對申請材料要逐項進行核實,並提出客觀的評價意見,報送各自主管部門。
3. 主管部門推薦:根據單位的提名,對被推薦人做出客觀地、實事求是的評價。推薦意見由主管部門領導簽字,加蓋公章後,報送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辦公室。各主管部門推薦人數不得超過各獎項人數的三分之一。
第十條 評選辦法:辦公室登記、專家組初評、委員會終評。
1. 登記:辦公室對申報材料進行登記,並按通知要求逐項進行核對,對不符合要求的退回,限期返還,逾期未返還者,被視為放棄申請。
2. 初評:由委員會聘請有關專家,組成初評專家組,分野外獎、科技獎、教師獎三個組進行初評。各組按評獎規定人數的30%差額進行遴選,即野外獎11人、科技獎7人、教師獎3人。初評專家組要對初選者做出全面的、客觀的評價,並形成文字,填入申請書有關欄目,組長簽字生效。
3. 終評: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負責進行,2/3委員出席,會議有效。委員會在聽取專家組初評匯報後,全面客觀的審閱申請者(包括申請榮譽獎)的材料,並進行醞釀討論。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注意遴選人不要過多集中在少數單位,要在橫向對比評議的基礎上,按規定人數,經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獲到會人數2/3票者即可入選。入選者公示十個工作日,若無異議即當選。如有異議需進一步調查核實者,留下次評獎時復議。
第十一條 頒獎
1. 頒獎時間:如無特殊情況,一般定在當年的10月26日,李四光誕辰日頒獎。
2. 獎勵形式:分別向李四光野外地質工作者獎、李四光地質科技研究者獎、李四光地質教師獎頒發獲獎證書、獎章和獎金。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榮譽獎只頒發證書和獎章。
3. 獎金額度: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確定。
第四章組織管理
第十二條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由地質工作各主管部門推薦的代表組成,下設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野外獎、科技獎、教師獎三個初評專家組及辦公室。
1.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
(1) 委員會是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的最高權力機構,每屆任期四年,可連選連任;
(2) 委員會由21-25人組成,委員由地質工作各主管部門推薦;
(3) 委員要積極推進委員會各項工作,並客觀、公正、公平、認真地做好評獎工作;
(4) 委員會設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幹人、秘書長一人,由委員會選舉產生;
(5) 委員會的工作重點是評好獎、頒好獎,弘揚李四光精神,積極推進地質工作和地質科學事業的發展;
(6) 委員會負責籌集基金,修改章程,確定獎金額度等;
(7) 委員會實行迴避制度。當本屆委員申報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時,在評獎過程中全程迴避,本屆委員亦不能作為推薦專家。
2. 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
(1) 基金會在委員會的領導下籌集和管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
(2) 基金會由15-21名理事組成理事會,理事每屆任期四年,任期屆滿後可連選連任;
(3) 理事由地質工作各主管部門推薦;
(4) 理事會依法行使《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章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
(5) 基金設監事3-5名,組成監事會,依照《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章程》的規定檢查基金會財務和會計資料,監督理事會遵守法律和章程。
3. 專家初評組
(1) 組長由本獎委員會委員擔任,並聘任有關方面的地質學家,一般由5-7人組成。
(2) 負責初評工作,按各獎項分配的人數進行差額評選,並向委員會提出初評報告。
4. 辦公室
(1) 由主任(秘書長兼)、副主任和兼職工作人員組成。辦公地點設在中國地質科學院,辦公費用由基金利息支付。
(2) 辦公室是委員會的辦事機構。負責處理委員會的日常事務工作,評獎的組織協調、申報材料的登記核對、頒獎的准備及宣傳工作等。編輯出版有關書刊以及委員會交辦的其它工作。
第五章 基金管理
第十三條 基金
1. 基金來源
(1) 由國內地質工作各主管單位集資;
(2) 接受國內、外組織和個人捐贈;
(3) 其它合法途徑。
2. 基金管理
(1) 基金會根據《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章程》進行基金管理;
(2) 基金會每兩年向委員會報告一次基金收支情況供審議;
(3) 每兩年拿出不多於一名獲獎者獎金額度的資金支持宣傳李四光的學術活動和青少年科普活動。
第六章 附 則
第十四條 本「章程」的修改、解釋權屬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委員會;若本「章程」與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相抵觸時,以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為准。
④ 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獎勵條例
2004年4 月8日
第一條 總則
按照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章程的宗旨,制定本條例,獎勵在地質科學領域里做出創造性的科學成就或在地質勘查及地質教育等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地質工作者。
第二條 獎勵條件
本獎項的申請人必須熱愛祖國、積極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服務、熱愛地質工作、具有「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科學精神,有高尚的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在本職工作中業績顯著。
年齡在45周歲(含45周歲)以下並具下述條件之一者,根據工作性質可被推薦為黃汲清青年野外地質工作者獎、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研究者獎和黃汲清青年地質教師獎候選人。
1.黃汲清青年野外地質工作者獎
(1)長期從事野外地質、礦產勘查(包括礦山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地質勘查技術等),並有突出貢獻,或出色完成重大地質、礦產勘查任務,並有顯著經濟、社會效益者;
(2)通過野外地質工作對國家和地區經濟建設提出建議,並經實踐證明具有重大社會、經濟效益者。
2.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研究者獎
(1)具有穩定的學術研究方向,在地質科學技術的某學科、某領域有重要的創見或發現,為豐富、發展和提高其學科或領域做出突出貢獻者;
(2)通過科學研究,對地質調查、資源勘查與開發利用、地質環境治理及地質災害防治等提出重要建議和意見,並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者;
(3)在地質科技實驗工作中,有發明創造;在改造、研製、儀器設備方面,取得顯著社會、經濟效益,或提出某種新的技術、方法和理論,已經初步驗證者。
3.黃汲清青年地質教師獎
(1)長期從事地質教育工作,教學工作量飽滿,學生滿意程度高;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培養出多名高質量的研究生;
(2)積極參加地質科學研究,了解地質學前沿與發展趨勢;能及時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充實和編寫新的教程,准確傳授地質科學理論與方法並指導野外實踐;在專業學科教學方面有突出貢獻,獲得教學獎或優秀教材獎。
第三條 獎勵名額
本獎每兩年評選一次,逢雙年進行頒獎。每次獎勵黃汲清青年野外地質工作者獎不超過8人、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研究者獎不超過5人、黃汲清青年地質教師獎不超過2人,總人數不超過15人。
第四條 評獎程序
一、推薦
通過下列渠道之一推薦候選人。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及中國地質學會所屬各專業委員會、研究會組織初評推薦;
2.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單位組織初評後推薦;
3.3名以上(含3名)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推薦;
4.有關國際學術團體推薦。
二、評審
1.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按照獎勵條例對申請人的資格進行審定;
2.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專家進行初評,通過名額控制在15名以內;
3.基金委員會對通過初評人員進行終評。
無論初評和終評,均必須有法定評審人2/3到會,獲得到會人數的2/3票通過者方為有效。
三、頒獎
對獲獎者授予證書、獎章和獎金,並通報其所在單位和全行業。頒獎日期,如無特殊情況,一般定在第二年的3月30日。
第五條 附則
一、本獎候選人所報成績(果)須以候選人為主要貢獻者並以在國內工作中獲得的成績(果)為主(包括中外合作項目)。
二、已獲我國其他獎項者,仍可為本獎候選人。
三、為維護本獎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本獎強調獲獎者須德才兼備。如發現弄虛作假現象,將撤銷其獲獎資格,並追回獎金、獎章和證書,並通報所在單位和全行業。
四、本條例經基金管理委員會審議通過後生效。解釋權屬基金管理委員會。
⑤ 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評選工作總結
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候選人推薦工作於2003年5月29日開始,以[2003地會字025號]文件形式,將《關於推薦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候選人的通知》發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學會,各專業委員會、研究會,各常務理事單位和基金會各位委員,截止到2003年9月30日共收到55名候選人的材料,他們是由36個推薦單位推薦上來的。
經初步審查,所有候選人材料都符合要求。年齡最大的是1958年1月出生,最小的是1966年10月出生;他們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及煤炭、有色、冶金、化工、鐵道、武警黃金、高校系統、省市地勘局;他們工作單位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肅、湖北、遼寧、新疆、廣東、內蒙古、黑龍江、四川、吉林、江蘇、寧夏、雲南、廣西、山西、陝西、山東、河北、重慶、天津、北京22個省市;候選人中教授、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有21位,博士34位,碩士8位。候選人從工作單位性質分:生產部門20人,佔36.4%;科研部門21人,佔38.2%;教學部門14人,佔25.5%。
2003年12月17—18日,以孫樞院士為組長的專家評審組對候選人進行初評工作,專家組成員為:邱中建、陳毓川、張宗祜、肖序常、翟光明、張本仁、劉嘉麒院士及楊文采、王弭力、倪斌、金之鈞教授,與會專家本著嚴格把關、優中選優、推選德才兼備人才、寧缺毋濫的態度,對55名候選人的申報材料進行了分組審閱,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通過對候選人材料集中討論,並經無記名投票(按2/3票數,即超過8票當選),有14位青年地質工作者通過初評,他們是(野外地質工作者獎):劉敬黨、孫龍德、余秋生、陳志勇、李丕龍、李金高;(教師獎):鄧軍、劉樹根、蔣少涌、武強;(地質科技研究者獎):金小赤、彭平安、王京彬、郭正堂。
2003年12月31日至2004年1月31日,14名候選人名單及申報材料在中國地質學會的網站上和被推薦人單位公示一個月,徵求各方意見。沒有異議。
2004年4月8日,召開了基金管理委員會全體會議暨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終評會議,孫樞、馬福臣等21位委員出席,會議由任紀舜常務副主任主持。與會委員修改、審定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章程和獎勵條例,一致同意獎勵名額從每屆不超過10名調整到15名;通過了野外地質工作者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教師獎獎勵條件及評獎比例(8∶5∶2)。在評審程序上規定:從下屆開始對候選人申報材料由三位同行專家審查,堅持實事求是,嚴禁誇大其詞、拔高現象;對於這屆獲獎者的材料,出書時嚴格把關,杜絕拔高溢美之詞。與會委員建議:由於銀行利息太低,希望國土資源部和各委員部門在資金方面繼續給予支持。
王弭力秘書長匯報了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候選人申請及專家評選情況。與會委員認真審閱了所有候選人的材料,一致認為:專家組推薦的人選水平都很高,符合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的獎勵條件,同意專家組意見;與會委員通過無記名投票,產生了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評選結果。孫文盛主任宣讀了獲獎者名單及得票情況。劉敬黨、余秋生、陳志勇、李金高、李丕龍、孫龍德榮獲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金小赤、彭平安、王京彬、郭正堂榮獲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地質科技研究者獎;鄧軍、劉樹根、蔣少涌、武強榮獲第二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教師獎稱號。
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孫文盛部長對14位獲獎者表示祝賀,他說:我代表國土資源部和基金管理委員會,並以我個人的名義,向14位獲獎的青年地質科技工作者表示熱烈的祝賀!同時也向參加這次評獎工作的各位院士、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地質科學和地質工作已經為人類社會作出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貢獻,如今仍是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不可缺少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進入21世紀,我國的地質工作正逐步從適應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從傳統地質工作向以地球系統科學為核心的現代地質工作轉變,從資源保障為主向資源、環境保障並重轉變,從主要依靠國內資源和市場向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轉變。通過這些轉變,使地學知識更為普及,地質工作更加緊密地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地質工作任務繁重,首先必須把地質科學研究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我國地質科學研究水平離不開大量優秀的地學人才。發展我國地質科學,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關鍵在人才。加快發展我國地質科學技術事業,需要造就一支具有良好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需要一批在關鍵領域和重點崗位的科技領軍人物,需要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學家。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在充分發揮現有院士、專家作用的基礎上,努力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人盡其才創造更加良好的體制和機制。要打破論資排輩的傳統觀念,大膽啟用中青年拔尖人才,讓他們在關鍵的崗位上發揮關鍵作用。從這個角度說,評選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已經並正在起到促進作用。
基金管理委員會肩負著重要責任。要求我們:頭腦要清醒,思路要清晰,執政要清廉,為人要清白。一定要緊緊依靠地質工作各有關行業,繼續努力做好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的評選工作,使它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用心當好伯樂,一定要樹立和堅持一個好作風,清廉、公正、求真、務實、謙虛、謹慎,一定要對得起黃老,使大批優秀青年地質科技工作人才脫穎而出。
頒獎大會定於2004年6月7日,黃汲清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舉行。屆時邀請國家領導和老中青地質學家出席。
⑥ 國土資源部科技獎勵情況
按照國家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通知要求,在組織各有關單位申報的基礎上,經專家審查和回評選,確定我部推薦答2001年度國家科技獎評選的項目,同時對被推薦的項目統一組織試答辯,為我部科技成果獲得2001年度的國家科技獎,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1年我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表13)。為了讓讀者較系統了解我部獲國家科技獎情況,這里列出了我部2000年獲獎項目(表14)。
表132001年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獲國家科技獎情況
表15第七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獎情況
⑦ 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中國西北地區構造體系控油作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康玉柱、王宗秀、周新桂、康志宏、文志剛、李 濤、李會軍、楊欣德、徐耀輝、鄢犀利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成果簡介:(1)系統劃分了中國西北地區發育的主要構造體系(緯向系、西域系、河西系、歹字型、山字型、經向系),詳細論述了各構造體系組成、形態、分布范圍、規模、發展演化史及其六種基本特徵(階段性、繼承性、遷移性、差異性、轉換性、復雜性),進一步總結了構造體系復合、聯合的六種關系(斜接、反接、截接、重疊、包容、改造);(2)首次恢復了古構造體系控制下的盆地原型,探討了西北地區主要盆地構造應力場特點,論述了構造體系控盆、控油氣源區、控含油氣體系、控油氣聚集帶規律,建立了六種低序次扭動構造控油氣田模式(帚狀、旋扭、雁列、反S型、入字型、疊瓦構造);(3)查證中國西北地區古生界未發生區域變質,首次報道了柴達木盆地發現石炭系液體油苗,結合對其他成藏條件的分析,認為西北地區目前勘探程度較低的石炭系-二疊系油氣潛力巨大;(4)以構造體系控油為主線,進行了西北地區主要盆地油氣資源前景評價,指出了油氣聚集有利區。評價優選的一級區內發現10多個油氣田,對油氣地質理論研究和油氣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德令哈旺尕秀煤礦剖面石炭系油苗
亞洲地下水系列圖
主要完成人:張發旺、程彥培、董華、黃志興、田廷山、倪增石、高昀、唐宏才、劉坤、張健康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成果簡介:「亞洲地下水系列圖」屬於地質調查項目「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編圖」的成果,項目周期是2008~2010年。該成果創新性地開展了亞洲地下水系統的劃分;揭示了亞洲地下水循環規律;創建了跨界含水層和諧度定量評價數學模型;拓展了多模式時空綜合認知的地下水空間信息技術,構建了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空間信息系統,實現了洲際地下水編圖與研究技術方法的創新。該成果填補了洲際地下水資源及環境地質系列圖件亞洲地區的空白,建立了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信息平台,為亞洲各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水資源規劃、地質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提供了科學依據。該成果具有基礎性、綜合性和廣泛適用性。這一重大國際性成果對亞洲乃至世界水資源研究將起到重要作用,對解決國際資源環境矛盾的戰略需求具有深遠的科學與政治意義。
亞洲地下水系列圖
亞洲水文地質圖
亞洲地下水資源圖
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規劃方法研究
主要完成人:郝美英、趙軍偉、鞠建華、郭 敏、何凱濤、崔麗瓊、李 亮、顧洪樞、王文利、袁俊宏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中國礦業聯合會
成果簡介:該項目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負責的「地質調查發展戰略研究」計劃項目所屬工作項目(2006~2010年)。「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研究報告」成果已應用於《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08~2015年》,也為《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編制奠定了基礎;「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報告」和「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指標及說明(手冊)」為全面推進礦產資源領域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形成了「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目錄」,並由國土資源部以「國土資發〔2010〕146號」文發布,為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重要技術參考依據,在「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專項」實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組織完成「國土資源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報告」,並形成了國土資源「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國土資發〔2011〕137號)。編輯出版了《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鼓勵、限制和淘汰技術匯編》和《實施節約能源資源應鼓勵地質勘查新技術及應用》論文專集,為從事地質勘查和研究工作,正確選擇和運用各種技術方法和測試手段,獲得高質量的准確數據,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
出版專著
微區和非傳統同位素分析方法及應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李延河、侯可軍、秦燕、劉鋒、萬德芳、范昌福、段超
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成果簡介:瞄準國際前沿,研發我國第一個硝酸鹽和硫酸鹽三氧同位素分析方法、第一個LA-MC-ICPMS微區原位原地B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LA-MCICPMS鋯石微區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方法,建立Fe、Cu、Zn等非傳統同位素分析方法,分析精密度和准確度均達到國際同類實驗室先進水平。首次在新疆吐哈內陸盆地硝酸鹽礦床中發現氧同位素非質量效應,證明硝酸鹽為大氣成因,揭示了硝酸鹽遷移演化軌跡,建立大氣成因硝酸鹽礦床成礦模型。根據Fe、Si、O同位素和S同位素非質量效應提出,前寒武紀條帶狀硅鐵建造是由海底熱液噴氣作用形成的,一套韻律層代表一次海底熱液活動,阿爾戈馬型和蘇必利爾型鐵礦為同期異相關系,兩者可互為過渡,建立BI F成礦模型和硅鐵韻律層形成新機制。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14
⑧ 新華聯科技獎
2014年,評選出13位第三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獲得者,其中楊經綏、趙一鳴、楊振宇、董樹文4人獲得傑出成就獎,獎金每人10萬元;王登紅、姚建新、張勤、張兆吉、章程、肖克炎、張永雙、楊永亮、郝梓國9人獲得突出貢獻獎,每人獎金5萬元。
國土資源部相關司局、新華聯集團和院領導為第三屆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獲獎者頒獎
1.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
楊經綏: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帶的岩石學和大地構造學研究。在青藏高原的地體邊界、蛇綠岩、活動陸緣板塊體制、地幔岩、周緣造山帶隆升和建立青藏高原地體構造格架以及中國超高壓變質帶等方面取得一些創新性研究成果,並有諸多重要發現:建立和釐定中國西部柴北緣和東秦嶺兩條超高壓變質帶,提出沿中央造山帶存在巨型超高壓變質帶和兩期超高壓變質事件的重要認識;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薩地體中新發現二疊紀高壓/超高壓榴輝岩帶,改變了青藏高原地體格架認識,提出古特提斯洋盆深俯沖的新認識;在西藏、俄羅斯烏拉爾和緬甸等地發現金剛石等深部礦物的基礎上,提出一種新的金剛石產出類型,將其命名為蛇綠岩型金剛石。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於2011年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和美國礦物學會會士。
楊經綏在俄羅斯極地烏拉爾蛇綠岩和鉻鐵礦區開展野外調查
趙一鳴: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研究,是我國鐵礦床和矽卡岩礦床學科帶頭人。通過對十餘個典型鐵礦床解剖研究,並和程裕淇先生等多次合作對中國鐵礦床進行全面深入的總結研究,把我國鐵礦研究提高到國際水平。對我國數十個矽卡岩礦床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首次在湖北大冶鐵礦內接觸帶發現廣泛的鈉交代現象,提出鈉交代現象是矽卡岩鐵礦床的重要找礦標志;發現了岩漿期鎂矽卡岩;首創錳質矽卡岩和鹼質矽卡岩兩類新的交代建造;在我國首次發現了鋁透輝石、含水槍晶石、鎂鐵礦、錳熱臭石等十餘種罕見的交代礦物。主編出版Fe、Cu、Pb-Zn等單礦種資源圖八幅。近年來,在內蒙古正藍旗主持發現、勘查和研究了一個新類型大型銳鈦礦礦床。有關成果獲5項地礦部科技成果和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優秀圖書獎。曾獲「全國地礦系統勞動模範」稱號。
趙一鳴(右)在內蒙古正藍旗磨石山銳鈦礦礦床勘探現場
楊振宇在俄羅斯Norilsk考察西伯利亞二疊紀大火成岩省
楊振宇: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大地構造與古地磁學研究,主持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和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973預)科研項目等。對亞洲東部和東南亞三大地塊(中國華北、華南地塊、印度支那地塊)的構造遷移、碰撞和拼合過程,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及擠壓過程中印支地塊早第三紀向東南方向滑移等開展了系統的研究工作;從寒武系—奧陶系界線及部分奧陶紀磁性地層學研究,對華北和華南地塊的起源及與岡瓦納大陸的關系進行研究;從下侏羅統磁性地層研究,分析古地磁場倒轉頻率的周期性變化和地核/下地幔的耦合作用等,獲得大量科研成果,產生了重要影響。發表論文140餘篇,其中,國外核心期刊論文68篇。曾獲中國地質學會首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
董樹文: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德國艾爾福特科學院院士,美國地質學會榮譽會士。時任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博導,院科技委副主任、學術委副主任;兼任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執委、執行局司庫;國際IGCP科學執行局委員、中國IGCP全委會秘書長、《地球學報》主編等。揭示了長江中下游成礦帶深部控礦規律,指導了深部找礦並取得重大突破;系統提出晚侏羅紀板塊匯聚觀點,重新詮釋「燕山運動」概念;將構造地質與地球物理密切結合,探測造山帶深部結構,揭示深部過程;發起並主持深部探測計劃,開啟我國入地計劃;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在國際上為中國贏得榮譽和地位。共發表論文18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71篇,出版專著4部。先後獲國土資源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獎、安徽省青年科技獎、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等。
董樹文在祁連山野外
2.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突出貢獻獎
王登紅: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第一批人選。主要從事礦產地質工作。較為系統地釐定了中國的礦床成礦系列,與課題組同志一起在國內率先系統研究並建立了「中國成礦體系」。出版《地幔柱及其成礦作用》等專著10部,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0多篇。先後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五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等。
王登紅在雲南會澤鉛鋅礦考察
姚建新: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地層古生物研究,在牙形石生物相及地層對比、青藏與華南高精度定量地層對比、二疊紀—三疊紀之交地質事件與生物大規模更替關系、二疊紀—三疊紀不同相區地層對比、三疊紀地層建階以及造山帶地層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曾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
姚建新在西昆侖考察
張勤研發新型全自動氣體發生原子熒光光譜儀
張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分析儀器研發、標准物質研製、地球化學樣品分析測試方法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工作。研製了勘查地球化學樣品中76種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質量監控系統,為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等大項目的開展奠定了基礎。成果被全國多家地質實驗室推廣採用。發表論文90餘篇,參加制定國家標准1項,行業標准2項,獲實用新型專利6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
張兆吉: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對華北平原地下水系統、地下水形成和演化、土地與地下水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演化、地下水污染特徵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均取得了新進展,部分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成果被評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學會十大科技進展,得到同行專家的認同,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和河北省科技技術二等獎各1項。
張兆吉在雅安震區現場勘查
章程: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岩溶碳循環與全球變化、岩溶地球化學和岩溶作用對比研究等,提出岩溶作用是一種參與短時間尺度碳循環的特殊地質作用;論證了植被恢復(石漠化治理)可顯著改善表層岩溶動力系統條件,為可干預岩溶碳匯潛力估算奠定科學基礎;證實岩溶區地表河流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是岩溶碳匯的重要組成。獲多項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和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
章程考察西班牙南部岩溶
肖克炎: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礦產資源定量預測及勘查評價研究。發展了成礦系列綜合信息礦產預測方法體系,有效指導西藏甲瑪、東天山彩霞山找礦突破;研製了礦產預測評價方法指南和技術要求,指導完成了全國25種礦產潛力預測評價;開發了國內領先礦產預測評價系統,成為礦產預測科技人員和學生標准軟體工具。獲多項國家和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部百名跨世紀科技人才及新世紀千百萬人才工程等獎項和榮譽。
肖克炎考察新疆庫姆塔格鉬礦
張永雙: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研究。結合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重大工程規劃和建設,提出了區域構造尺度的地殼穩定性與工程尺度的工程地質穩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思路;提出的工程判別指標得到推廣應用。近年來,探索了內外動力耦合作用成災機理,對高烈度山區防災減災理論研究起到了推動作用。曾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並榮獲「全國抗震救災模範」等榮譽稱號。
張永雙在龍門山地區野外考察
楊永亮: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研究員。長期從事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學和環境地球化學研究。首次在國內開展中國近海海洋環境中二A英類、多溴聯苯醚和多氯萘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生態地球化學研究以及東亞季風區宇宙射線成因核素7Be和10Be地球化學示蹤方法研究,提出末次冰期時黑潮仍流經沖繩海槽的10Be同位素證據以及東亞季風區近地表大氣氣溶膠中7Be濃度年平均值的緯度分布呈現正態分布模式,且在我國中緯度地區達到極大值的觀點。
楊永亮在四川巴郎山高海拔地區採集水樣品
郝梓國: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地質科技期刊編輯出版管理工作,所辦刊物《地質學報》中英文版先後榮獲國家期刊獎、建國60年有影響力的科技期刊等榮譽稱號20餘項;開創性地建成了《中國地學期刊門戶網站》,帶動了我國一批單學科網站的建設,為推動我國地學科技期刊國際化、精品化、網路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先後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新聞出版總署第五屆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建國60年有影響的期刊人和新聞出版行業第二批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
郝梓國在阿斯哈圖石林考察
⑨ 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名單
主任:孫文盛 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代理事長
常務副主任:任紀舜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
副主任:孫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
邱中建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副總經理
秘書長:王弭力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
副秘書長:王宗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
禹啟仁 中國地質學會高級工程師
委員:(按姓氏筆畫排列)
馬福臣 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王弭力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
石寶珩 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技發展局局長
任紀舜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研究員
孫樞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
孫文盛 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代理事長
孫肇均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主任
邢新田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原局長
何永年 中國地震局原副局長
李干生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咨詢委員會主任
邱中建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副總經理
陳躍輝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副局長
周玉琦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國際勘探公司副總經理
苗樹茂 武警黃金指揮部總工程師
柳小衡 四川省科技廳副廳長 客座教授
茹克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地質師
趙遜 中國地質科學院原副院長
趙政璋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與生產公司副總經理
倪斌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原副局長
秦大河 中國氣象局局長
黃潔生 黃汲清先生之女
傅伯傑 中國科學院資環局局長
傅應銓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蔡希源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總地質師
⑩ 年度重要科技獎
2009年我院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礦產資源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與成礦作用」與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榮獲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地質研究所等單位完成的「大陸科學鑽探地球物理調查與信息技術應用」等6項成果榮獲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獎技術二等獎。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與成礦作用
2009年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都地質礦產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獲獎人員為侯增謙、王二七、莫宣學、潘桂棠、丁林、王安建、張中傑、李光明、羅照華、唐菊興、秦克章、徐義剛、曲曉明、王宗起、楊竹森。該項成果是國家基礎研究規劃973項目、中科院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及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大調查項目的最終集成研究成果。
課題組成員正在西藏廳宮礦區開展礦區地質填圖
侯增謙研究員(右一)在青海沱沱河鉛鋅礦區開展野外地質調查
項目研究的重點礦床——驅龍銅礦(中國最大的斑岩銅礦床)
課題組成員在西藏驅龍銅礦區做岩芯編錄
主要創新點為:①發現青藏高原的陸—陸碰撞過程具有主碰撞聚合(65~41Ma)、晚碰撞轉換(40~26Ma)和後碰撞伸展 <25Ma)三段性演化規律。首次證實三段式碰撞過程應力場均發生張/壓交替的旋迴式演變,研究建立了大陸碰撞造山的動力學模型,對認識超大陸形成與演化有重大科學意義;提出大規模岩漿底侵作用是高原地殼垂向增生和地殼加厚的主導機制之一。②發現高原東緣主要發生旋轉構造而非大規模地塊逃逸,並提出高原東緣旋轉構造形變機制;發現印度板塊發生斷離以及岩石圈擠出與軟流圈上涌的岩石學證據;提出主碰撞帶存在新生地殼與再循環地殼兩類地殼;提出主碰撞帶活動裂谷系和藏南拆離系的發育時限及形成機制,對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研究作出貢獻。③首次提出並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以陸陸匯聚、構造轉換、地殼伸展成礦系統為核心的大陸碰撞成礦理論,系統闡明了大陸碰撞帶成礦系統及大型礦床形成的動力背景、深部過程、發育機制和成礦機理,對區域成礦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④首次釐定出大陸碰撞帶5個大陸成礦系統和10餘種標志性的礦床類型,建立了以大陸型斑岩銅礦新理論為代表的5種典型礦床成礦新模型,揭示了大陸碰撞過程中成礦物質運移、積聚與沉澱機制,豐富和發展了礦床學理論。⑤初步查明了西藏高原區域成礦規律,系統建立了主要礦床類型的評價指標體系,集成了一套完整的GIS資源評價系統,首次定量評估了主碰撞帶Cu、Pb、Zn、Ag等資源潛力,提交了一批戰略新區和找礦靶區,並取得找礦突破,為區域勘查評價提供了理論指導和部署依據。
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成果
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成果,榮獲2009年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獲獎單位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河北省地質調查院、北京市地質調查研究院等,主要完成人員包括張兆吉、費宇紅、趙宗壯、謝振華、王亞斌、苗晉祥、楊麗芝、張鳳娥、楊齊青、崔亞莉、靳孟貴、許廣明、雒國忠、劉立軍、王強等。
該成果依靠原始水文地質方法,應用同位素水文學、計算機模擬和GIS技術,釐定了華北平原第四系地層系統,建立了水循環模式,進行了地下水資源及功能評價,預測了未來水資源形勢。在此基礎上編制了《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圖集》、《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評價》,建立了華北平原地下水資源資料庫系統。
專家評價認為,該成果屬地下水調查評價領域的重大成果,是華北平原50年來水文地質工作經驗的總結,為國家全面掌握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模式提供科學依據,是一份具有歷史意義的、承前啟後的優秀成果。
華北平原深層地下水漏斗分布圖
採集地下水同位素樣品
與國外專家進行地下水循環研究交流
野外鑽探
大陸科學鑽探地球物理調查與信息技術應用
2009年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有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和長安大學,獲獎人員為楊文采、蘇德辰、程振炎、於常青、孫愛萍、朱光明、何麗娟、劉因、錢輝、李惠民。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地球物理子工程」和「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管理信息和網路系統子工程」是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兩個重要子工程。
主要創新成果包括:①自1997年以來,首次開展了大陸科學鑽探選址綜合地球物理調查及孔區三維地震調查和數據精細處理、先導孔及主孔VSP調查、數字三分量地震剖面調查,優選出了最能實現大陸科學鑽探科學目標的孔址。②選址地球物理調查取得了大量殼幔動力學作用的地球物理證據,如陸殼深俯沖、岩漿底侵、地幔減薄等。尤其是用24s的深反射地震記錄發現了大別蘇魯地區地幔內存在5組罕見的水平反射體。③地球物理子工程成功地進行了多項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技術的創新取得了結晶岩區開展三維和三分量反射地震和垂直地震剖面調查的豐碩成果。④利用大陸科學鑽探取得的岩心岩性、構造編錄和測井資料,建立了准確的波速模型,使合成的地震道與三維地震剖面之間達到完美擬合,准確地標定了主孔兩側三維地震發現的三大類反射體,建立了解釋我國地殼地震反射的第一組標尺。⑤採用以深反射地質為先導,配合各種地球物理調查,在查清地殼上地幔組構的基礎上,提出優選孔址,並為後續鑽探證實。⑥建立了北京—東海之間地學部、工程部和東海鑽探現場3個區域網,並採用VOIP技術在兩地三點間建立了專線電話。數據始終能保持正常傳輸。⑦建立了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的中英文網站以及相關的大陸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的網站。利用先進的網路技術、岩心掃描技術、資料庫技術和互聯網站並通過網路發布到互聯網上。將所有岩心掃描圖像實時發布到了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網站並實現了分級共享,為國內外用戶和公眾提供了很好的共享服務,使世界各地通過互聯網可以了解科鑽一井每天的進尺、編錄信息及井場新聞等信息。
三維地震、測井和岩心岩性構造比較
(a)地震波速分層及層速度,單位km/s;(b)反射體編號;(c)岩心岩性柱:綠色榴輝岩,紫色橄欖岩,粉色副片麻岩,紅色正片麻岩;(d)中子密度測井曲線;(e)深度大致標尺,單位十米;(f)聲速測井曲線;(g)岩心構造圖;(h)三維地震連絡線剖面段和聲阻抗曲線
大陸科學鑽探主孔預測剖面(a)及鑽探完工後推測剖面(b)
西藏當雄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包括吳珍漢、孟憲剛、胡道功、江萬、葉培盛、朱大崗、劉琦勝、楊欣德、邵兆剛、吳中海、趙希濤、王建平、馮向陽、紀占勝、柯東昂。
重要成果包括:①實測當雄幅1:25萬地質圖,測編當雄幅1:25萬構造綱要圖、第四紀地質圖、礦產分布圖、活動斷層分布圖,提交了優秀的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和專題研究報告,大幅度提高了區域地質調查研究程度。②將旁多群解體為諾錯組(C1-2n)、來姑組(C2P1l)和烏魯龍組(P1w),在來姑組發現晚石炭世撒克馬爾期腕足類化石群,新發現半球旁多貝一個新種;在麥隆崗組新發現一批牙形石,劃分5個牙形石帶,定義高舟牙形石屬一個新種,顯著提高了我國晚三疊世諾利階牙形石生物地層研究程度。③發現早侏羅世寧中二雲母花崗岩帶、早白堊世歐郎序列侵入岩、古近紀旁多序列侵入岩、漸新世白榴石斑岩及始新世石泡流紋岩;在念青唐古拉山發現面積達1500km2中新世巨型花崗岩,對岩漿鋯石進行離子探針(SHRIMP)U-Pb同位素測年,精確測定岩漿侵位結晶時代為18.3~11.1Ma。④將念青唐古拉岩群解體為變質表殼岩和冷青拉片麻岩,在納木錯西岸發現早前寒武紀土那片麻岩和晚前寒武紀瑪爾窮片麻岩,發現晚古生代魯瑪拉岩組角閃岩相變質岩,對認識拉薩地塊結晶基底具有重要意義。⑤釐定納木錯與旁多2個逆沖推覆構造,測出納木錯逆沖推覆構造經歷191~144Ma、109Ma、60~30Ma三期構造變形,查明旁多逆沖推覆構造形成於古近紀中晚期,在當雄—羊八井地塹鑒別28條活動斷層與多期古地震事件。⑥新建晚第四紀湖相沉積地層單位——納木錯群及干瑪弄組(Qp3g)、扎弄淌組(QhΖ),發現高出納木錯湖面130~140m高位湖相沉積,證明藏北高原晚更新世發育面積超過10萬km2古大湖,重新劃分了第四紀冰期,揭示了晚第四紀古氣候環境變遷過程。⑦綜合劃分內生金屬成礦區帶,新發現10處礦點,系統調查編錄了地質遺跡與地質旅遊資源。⑧發表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3篇、SCI檢索論文8篇,出版專著2部,培養5名博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後研究人員。項目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比較重要的學術影響。
念青唐古拉山脈晚更新世冰川U形谷
林周盆北三疊系灰岩自北向南逆沖於上白堊統紅層之上
當雄盆北歷史地震遺跡
翻越念青唐古拉山脈
中國地球化學元素豐度圖集編制與研究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包括史長義、遲清華、鄢明才、胡樹起、張勤、劉崇民、顧鐵新、卜維、鄢衛東。
突出成果包括:①根據全國約750個有代表性花崗岩類岩體的768件組合樣品的實測分析數據,計算出了中國花崗岩類及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石英二長岩、石英二長閃長岩等花崗岩類岩石近七十種化學元素的豐度,天山—興安造山系、中朝准地台、昆侖—祁連—秦嶺造山系、滇藏造山系、揚子准地台、華南—右江造山帶、喜馬拉雅造山帶等中國七大構造單元花崗岩類及不同岩石類型花崗岩的近70種化學元素的豐度,太古代、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花崗岩類及不同時代鹼長花崗岩、正長花崗岩、二長花崗岩的近70種化學元素的豐度。首次編制了56種元素與氧化物的1:2500萬中國花崗岩類地球化學圖和61種元素氧化物的1:2000萬中國東部岩石地球化學圖,超額完成了任務書規定的各項任務。②系統地研究了我國花崗岩類及不同岩石類型花崗岩近七十種化學元素的豐度和地球化學特徵、中國各構造單元花崗岩帶的元素豐度與區域分布特徵、各地質時代花崗岩類的豐度與演化特徵。研究了中國東部岩石化學元素平均含量及其在不同大地構造單元中的分布特徵。③公開發表論文8篇,出版專著2部,並培養博士研究生1名。
青海野外采樣
項目成果之一
中國花崗岩類樣品分布圖
該項成果全部使用實測資料,是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不僅可以為中國的基礎地質、礦產勘查、地球化學研究提供寶貴的基礎資料,而且對中國區域上地殼的化學組成及演化研究有重要價值,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廣泛的實際應用價值。
新疆北天山西段銅多金屬礦找礦方向和勘查模型研究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包括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色地質勘查局703隊、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主要完成人有張作衡、王志良、左國朝、王龍生、劉敏、甘甫平、王見蓶、張長青。
新疆西天山最大的阿希金礦礦區照片
項目採用現代成礦學最新理論和採用最新的找礦技術方法,通過對新疆天山西段大地構造演化、岩漿活動與銅多金屬礦床成礦作用的關系、銅礦床成礦地質背景和時空分布特點進行研究,總結了區域成礦規律和找礦標志,並提出區域成礦模型及找礦勘查模型,並開展了找礦預測。主要成果包括:依據構造單元時空疊覆理念,在前人工作基礎上,結合精確定年,提出構造單元劃分新方案;理順了本區不同時期的地層系統,恢復了古構造沉積環境,劃分了在構造演化進程中的成礦階段及期次;通過大量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學分析、同位素測年以及區域遙感影像解譯,結合前人大量資料,重新釐定了西天山造山帶各階段演化史;分別建立了銅金多金屬礦床的礦床尺度典型礦床模型和區域成礦模型,在精確定年的基礎上釐定了喇嘛蘇、達巴特和菁布拉克等礦床形成的地球動力學背景和形成環境;通過西天山與東天山和巴爾喀什成礦帶綜合對比,提出了西天山地區銅金多金屬礦床找礦方向;綜合研究區銅金礦區地物化和蝕變異常遙感等找礦標志,建立了銅金找礦模型並提出了一系列靶區。
新疆北天山西段主要金屬礦產分布圖
礦產資源與中國的工業化——資源安全與可持續發展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包括王安建、王高尚、陳其慎、韓淑琴、周鳳英、韓梅、曹殿華、李瑞萍、耿諾、張建華。
本成果在揭示資源與經濟發展的諸多相關規律的基礎上,從礦產資源安全、資源產業、資源環境和資源經濟4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及我國資源供需趨勢和面臨的資源安全問題,提出了保障國家資源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對策。①通過揭示的工業化過程人均能源消費與人均GDP的近線性關系、人均礦產資源消費與人均GDP的「S」形關系等若乾重要規律,創建了綜合預測模型,系統預測了我國及全球未來20~30年資源供需形勢,深入分析了全球資源供需格局以及我國面臨的資源安全問題。②系統論述了我國礦產資源安全理論,首次建立了我國礦產資源安全評價模型和供應安全預警體系,定量評估了資源安全狀況。從國家發展模式的高度提出6項資源戰略安全和7項市場安全政策要點。③深刻分析了全球鐵礦石供需格局和中國工業化進程,前瞻性地指出2008年全球鐵礦石供需格局將發生轉折,有效地影響了鋼鐵產業政策和鐵礦石價格談判。以揭示的需求峰值(拐點)理論為基礎,結合我國原材料產業發展趨勢,明確指出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緊迫性。④把資源與環境密切結合,科學地分析了資源—經濟—環境污染之間的相關關系,預測了環境污染趨勢,指出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艱巨性。
項目組在寮國野外採集樣品
不同價格下我國鐵礦石供應格局
《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研究與制修訂
2009年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獲獎成果,獲獎單位包括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武漢綜合岩礦測試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國土資源部南京礦產資源監督檢測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成都綜合岩礦測試中心、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獲獎人員包括王蘇明、葉家瑜、王祖蔭、周金生、張 勤、羅惠芬、田來生、熊及滉、王亞平、夏寧。
本項成果是針對DZ0130-94《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實施中逐步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參考相關ISO國際標准和測試實際需求,按照GB/T1.1-2000《標准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 標準的結構和編寫規則》的要求,完成修訂替代版本,新增加了「覆蓋區多目標地球化學調查(1:250000)樣品」、「同位素地質樣品」和「土工試驗」3個分標准,已在地礦行業700餘個實驗室中得到廣泛應用。
本項成果具有明顯的創新特點。在國內首次以測試過程為基礎架構,控制對測試結果質量有影響的所有因素,規范和提升實驗室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研究建立了4個數學模型應用於DZ/T0130-2006《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其中岩石礦物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解決了岩礦分析中高含量段誤差允許限偏松和低含量段誤差允許限偏嚴的問題;貴金屬和水分析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解決了套用岩礦分析允許限合理性差的問題;岩石礦物分析准確度相對誤差允許限數學模型解決了套用岩石礦物精密度允許限的概念混淆問題。在地礦行業中首次將國際通用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方法用於岩礦分析中不同人、不同方法、不同儀器設備分析數據的質量評估,用於樣品加工的質量評估,並將標准物質的2倍不確定度作為水樣分析准確度允許限。項目成果體現了分析技術的進步,具有良好的系統性、可操作性、適用性和科學性。
岩石礦物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驗證點點陣圖
圖中橫坐標是濃度對數坐標,縱坐標是允許限
岩石礦物重復測試相對偏差允許限數學模型比較圖
圖中橫坐標是濃度對數坐標,縱坐標是允許限,藍色線是3點擬合數學模型,綠色線是2點擬合數學模型,紅色線是新擬合數學模型
DZ/T0130-2006《地質礦產實驗室測試質量管理規范》封面
宣傳貫徹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