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地質是什麼
⑴ 中國的地質構造復雜,處於什麼板塊
我國大部分地區位於亞歐板塊,還有部分位於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西藏、雲南西部),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台灣、福建沿海)。
⑵ 中國哪裡還有地質結構非常復雜的某些地方嗎其地質表面是什麼地質結構下挖多少米以後又是什麼地質結構
西藏 四川 青海 新疆
⑶ 中國什麼地方土壤是紅色地質是沉積岩
東部沿海地區來屬濕潤型土壤帶,土源壤分布基本上與緯度相符,由南而北有磚紅壤、赤紅壤、紅黃壤、黃棕壤、棕壤(或褐土)、暗棕壤、灰化土帶。沉積岩(Sedimentary Rock) ,又稱為水成岩,是組成地球岩石圈的三大類主要岩石之一(另兩類為岩漿岩和變質岩),它是在地殼表層的條件下,由母岩的風化產物、火山物質、有機物質等沉積岩的原始物質成分,經搬運作用、沉積作用以及沉積後作用而形成的一類岩石。
⑷ 中國的地理地質特徵是什麼樣的
中國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徵 自然地理是地質構造格局的基本反映,地質構造格局控制著自然地理的發展。現代中國自然地理的特徵,是中國地質構造在長期發展中,經受了各種內、外地質作用綜合結果的集中反映。 一、地勢的四級階梯 中國地形地貌景觀萬千,高山、平原、丘陵、盆地等均有分布。全國山地佔陸地面積的三三%,高原占貳陸%,盆地佔依9%,平原占依貳%,丘陵占依0%。地勢西高東低,自西而東,明顯分為四個梯級。 依、 第一級階梯 位於橫斷山脈以西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四000m以上,山高峪寬,湖泊廣布,東亞、南亞各大河流多從這里發源。青藏高原西南邊緣是雄偉的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北緣是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和祁連山脈;東緣是橫斷山脈。高原內部山嶺、溝谷並列,湖泊眾多。著名的山脈有念青唐古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可可西里山脈、巴顏喀拉山脈等。珠穆朗瑪峰海拔吧吧四四.四三m,為世界第一高峰;喬戈里峰,海拔吧陸依lm,為世界第二高峰。 貳 、第二級階梯 青藏高原向北跨過昆侖—秦嶺、向東越過橫斷山脈和龍門山脈,地勢迅速下降到海拔依000~貳000m,主要有地形崎嶇的雲貴高原、溝谷縱橫的黃土高原、起伏和緩的內蒙古高原,雲貴高原西側則被橫斷山脈所擋;山清水秀的四川盆地、沙漠廣布的塔里木盆地、草原寬廣的准噶爾盆地等,它們多數被東西向延伸的山脈間隔,在形態上多呈菱形或四邊形。新依疆天山山地中的吐魯番盆地最低點-依55 m,是我國陸地上最低的地方,也是世界著名的窪地之一。 三、第三級階梯 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山脈及雲貴高原東緣的雪峰山脈一線以東,為海拔依000m以下的丘陵和海拔貳00m以下的平原。區內分布著略有起伏的三江平原和松遼平原、遼闊坦盪華北平原以及湖泊眾多的長江中下游平原等,這些平原海拔多在500m以下至海平面,構成了以第三紀和第四紀沉積物為覆蓋的北北東向巨型沉降帶;其東側分布有長白山地、遼東丘陵、魯東丘陵和東南沿海丘陵等,海拔多在l000m以下,構成了北北東向的巨型隆起帶。 四 、第四級階梯 我國陸地第三級階梯的巨型隆起帶以東,為廣闊的海域,自北而南分布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海水自北而南逐漸變深。渤海為我國內海,屬大陸平原的延伸,平均水深依吧m;黃海平均水深四四m,深者可達貳00~500m;東海平均水深三漆0m,深者可達500~依000m;南海平均水深依貳依貳m,最深可達三000~四000m。位於東海和南海之間的台貳灣島,為我國第一大島,屬於西太平洋火山島弧的組成部分。中部的台5灣山脈海拔三000~三500m,主峰玉山海拔三950m,為中國東部的最高峰;台陸灣山脈與東部邊緣台東山脈之間,為著名的台東縱谷;西部沿海為丘陵和平原,海拔依00~三00m,多為第四紀沉積所覆蓋。 中國地勢的上述特徵是由地殼深部結構所決定的。地表地勢高的地區地殼厚度明顯增厚,地表地勢低的地區地殼厚度明顯減薄,即我國地表地勢的高低與地殼厚度呈鏡像反映。 二 地貌的東西差異 大致以近南北向展布的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橫斷山脈為界,中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具有完全不同的地貌景觀。 西部地區山脈和盆地延伸以北西西向為主,高山聳立,中間隔以盆地,形成山系與盆地並列的面貌。自北向南由北西西走向的阿爾泰山脈、准噶爾盆地、天山山脈、塔里木盆地、阿爾金一祁連山山脈、柴達木盆地、可可西里一巴顏喀拉山脈、羌塘盆地,岡底斯山脈、拉薩盆地、喜馬拉雅山脈等構成。 東部地區的山系、丘陵和盆地則多為北東一北北東向,盆地和丘陵占據了絕大部分面積。北東一北北東向展布的盆地與丘陵或山系相間排列,自西向東有:海拉爾盆地一二連盆地—鄂爾多斯盆地一四川盆地構成的第三沉降帶,大興安嶺—大行山一巫山山脈構成的第三隆起帶,東北平原一華北平原一江漢平原—北部灣構成的第二沉降帶,張廣才嶺一長白山一遼東丘陵一東南丘陵構成的第二隆起帶,勃海一黃海—東海—南貳海構成的第一沉降帶。 三、 山川的多向展布 中國山脈眾多,江河廣布,山水相依,源遠流長。以中部近東西向的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秦嶺—大別山山脈和近南北向的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橫斷山脈為界,中國的山脈分別構成古亞洲山系、特提斯山系和環太平洋山系,與之相應分布的北冰洋水系、印度洋水系、太平洋水系和內陸河流。 特依提斯山系分布於中國的西南地區,呈北西依西向並向北東貳突出的弧形,自北而南有巴顏喀拉山脈、唐古拉山脈、岡依底斯山脈以及喜馬拉雅山脈等。 環太平洋山系分布於中國東部地區,呈北北東向展布,自北而南有大興安嶺山脈、太行山脈、雪峰山脈以及與之平行的長白山脈和遼東、魯東、閩浙沿海諸山脈等。 中國的河流分布受主要山脈展布的控制,特別是東西向延伸的山系構成了我國主要大型江河的分水嶺,外流河的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陸三.吧%。北冰洋水系以天山為分水嶺,分布於新依疆北部,向西流,其流域面積僅佔全國陸地面積的0.5%,僅有額爾齊斯河。印度洋水系分布於中國的西南部,多向南流,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陸.5%,主要有雅魯藏布江水系和怒江水系等。太平洋水系分布於中國中、東部廣大地區,多向東流,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5陸.吧%:東北以大興安嶺為分水嶺,有黑龍江水系和遼河水系;陰山和秦嶺之間有黃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秦嶺和南嶺之間有長江水系和錢塘江水系;南嶺以南有珠江水系等。最大的外流河為長江,主幹全長陸三00km,流域面積達依吧0萬km貳;其次為黃河,主幹長5四陸四km,流域面積達漆5萬km貳。中國內流河流域面積佔全國陸地面積的三陸.貳%,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草原、塔里木盆地以及青藏高原內部,最大的內陸河為新四疆境內的塔里木河,全長達貳依漆9 km。 四 、自然地理格局的特色顯著 中國大5陸的現代自然地理格局,是由幾個相對穩定的陸塊和幾條重要的活動帶經過漫長地質時期的發展和演化而形成的。全國以天山—陰山、昆侖—秦嶺—大別山、賀蘭山—龍門山—橫斷山、大興安—太行山—雪峰山為主幹,縱橫交錯,形成各具特點的中國自然地理格局。西北部近東西向分布的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平坦寬闊,分布有大面積荒漠;內蒙古高原,地形起伏平緩;黃土高原,溝谷縱橫,塬、梁、峁發育。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山高峪寬,現代冰川發育,冰蝕、風蝕強烈,形成多種冰蝕地貌。中部近南北向斜列的巨型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溝嶺交錯,山水相映;雲貴高原石灰岩廣布,各種岩溶地貌發育,景觀奇特。東部呈北北東向分布的松遼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河湖相連,沃野千里;北北東向展布的吉遼山地、魯東山地和東南沿海山地,嶺巒綿亘,丘陵起伏。這些自然分區的展布方向、表現特徵、形成和發展,均與區域地質構造的時空演化一致,是各區區域地質構造長期發展的結果和反映
⑸ 中國地質特點是什麼
西高東低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東部和南部大陸海岸線1.8萬多千米,內海和邊海的水域面積約470多萬平方千米。海域分布有大小島嶼7600個,其中台灣島最大,面積35798平方千米。我國同14國接壤,與8國海上相鄰。省級行政區劃為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首都北京。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海岸線以東以南的大陸架,蘊藏著豐富的海底資源
土地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有四個基本特點: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比重小;利用情況復雜,生產力地區差異明顯;地區分布不均,保護和開發問題突出。
⑹ 中國地質板塊劃分是什麼
好像是六大板塊。七小版塊。。。具體的小版塊名字好詭異的說~~~
幫你頂一下吧
⑺ 有過一個影響中國大陸的非常重要的地質請問是什麼
地質上成為喜馬拉雅運動,發生在第三紀和白堊紀之間。
這一運內動對亞洲地理環容境產生重大影響。西亞、中東、喜馬拉雅、緬甸西部、馬來西亞等地山脈及包括中國台灣島在內的西太平洋島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間的古地中海消失。這一運動中,中國東西地勢高差增大,季風環流加強,自然地理環境發生明顯的區域分異:青藏隆起為世界最高的高原,第三紀的熱帶、亞熱帶環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區因內陸性不斷增強而處於乾旱環境;東部成為濕潤季風區。一般認為,喜馬拉雅運動分為3幕:第一幕發生於始新世末、漸新世初,青藏地區成為陸地,從而轉為剝蝕區;第二幕發生於中新世,地殼大幅度隆起,伴以大規模斷裂和岩漿活動;第三幕發生於上新世末、更新世初,青藏高原整體強烈上升,形成現代地貌格局。中國所有高山、高原現今達到的海拔高度,主要是喜馬拉雅運動第三幕以來上升的結果
⑻ 《中國地質》屬於什麼級別的期刊
中文核心
⑼ 中國地質的搖籃指什麼
你可能還不知道吧,北京西山的迷人之處還有一點,那就是西山與我國地質科學事業的發展有著不解的情結,至今人們仍稱西山為中國地質的搖籃呢。
凡是被稱為搖籃的總會有它與某個事物存在著淵源關系的因素。我們說西山與中國的地質科學研究和地質教育事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還要從頭說起。
早在20世紀之前,地質科學還沒有在中國出現。當然,地質調查工作在中國是有的,但進行地質調查的人都不是我們中國人,而是來自其他國家的人,有德國的、有俄國的、有美國的、有日本的,還有瑞典的,等等。這些人來到中國進行地質調查工作,我們不排除他們是為著科學研究的目的,但是當時的中國極貧極弱,徒有一副巨大的軀體,腐敗的統治、科學和技術的落後,使中國處於任人宰割的境地。列強們開著軍艦,架著大炮紛紛來到中國,其目的就是要分一杯羹。為此,來到中國進行地質調查的外國人有些是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來。而當時的中國還沒有國人在自己的國土上進行地質調查的先例。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章鴻釗在回憶中國地質調查歷史的時候說道:「我們的中國佔了東亞這一大塊土地,在地質學上的地位這是何等重要!所以在地主人尚未覺察,歐美各國之地質學已到昌明的時候,便會有遠道的專門學者來代執行初步開辟的工作。」地質學在中國的確不是中國本土的產物,而是西學東漸的結果。西學(指西方社會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為什麼會東漸,這是歷史學家們對人類社會發展到19~20世紀之後,作為全球文化傳播過程中出現的歷史現象給予關注的重點。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自然界中存在著一個規律是自然選擇的法則,所謂優勝劣汰就是自然選擇的表現。那麼,人類社會應該也不會不受這個規律的制約。中國有一句老話:「勝者王侯敗者賊」。雖然是競爭,但斗爭的結果造成的事實,卻是一個不能不接受和承認的事實。但它也表明了生存—斗爭—發展的客觀規律。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社會通常被稱為王者的天下,這是一種實力(不排除人的智力和技術的因素,但更多的表現則是人的群體的威懾力)政策的表現。那麼到了近代社會,這種實力政策改變了嗎?沒有!其改變只是由於社會生產力的變化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和國家產生了掌握科學技術高與低的差異、經濟實力強與弱的區別。所以在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進化過程中,優勝劣汰的法則表現得更為明顯,強者自然可以橫沖直撞,欺凌弱者,弱者則只能東躲西藏,受人魚肉。中國在近代社會的歷史舞台上扮演的就是一個弱者的角色,徒有一方廣闊的土地,卻不得不受制於人。百年中國近代史充分表現了這種差異及其結果。這種無法使人接受的結果激發了中華民族的危機感、自尊心,和中國知識階層科學救國的決心和行動。中國地質事業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晚清的中國在列強的欺凌之下,蒙受了曠古的恥辱,腐敗的晚清政府已無力挽救這種頹敗的局面。國破山河碎,這沉重的烙印深深地刻在國人的心靈深處。章鴻釗在他的自傳《六六自述》中激憤地寫到:「予爾時第知外人之調查中國地質者大有人在,顧未聞國人有注意及此者。夫以國人之眾,竟無一人焉得詳神州一塊土之地質,一任外人之深入吾腹地而不知之也,已可恥矣!且以我國幅員之大,凡礦也、工也、農也、地文地理也,無一不與地層相需,地質不明,則棄利於地亦必多,農不知土壤所宜,工不知材料所出,商亦不知貨其所有,易其所無,如是而欲國之不貧且弱也,其可得乎?地質學者有體有用,僅就其用言之,所系之巨已如此,他何論焉。予之初志於斯也,不慮其後,不顧其先,第執意以赴之,以為他日必有繼予而起者,則不患無同志焉,不患無披荊棘,辟草萊者焉。惟願身任前驅與提倡之責而已。」字里行間,我們不難看出他以開展地質科學以拯救祖國之用意,其心良苦,其志彌堅。
⑽ 美國的地質和中國的地質有什麼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國是有許多小版塊拼接成的,美國的板塊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