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問題 » 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方案有哪些

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方案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1-03-01 03:39:12

㈠ 礦區水文地質調查

礦井水文地質調查是礦井地質調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繫到礦產的合理開發與安全開采。因此,在礦產資源調查的各個階段都應同時安排相應的水文地質調查,及時提供礦產資源各調查階段所需的水文地質資料。

7.2.1.1礦區水文地質調查內容

礦區區水文地質調查的內容與其他項目的水文地質工作內容大致是相同的,只是表現在解決問題的目的上不同。在野外工作開始前,應收集有關資料或進行路線踏勘,根據任務編制礦區水文地質設計書,作為地質設計書的一部分。野外工作包括區域和礦區水文地質測量,根據水文地質測量中所獲得的資料和初步結論,進一步進行水文地質勘探和水文地質試驗工作(包括野外試驗和室內試驗),並進行地下水動態長期觀測。野外工作結束後,編寫水文地質調查報告書。

7.2.1.2礦井水文地質調查內容

(1)地質點調查

地質結構是地下水的儲存與運動場所,地質條件是決定某地區地下水分布與形成的基礎。因此,水文地質測繪中必須重視對地質條件的研究,除了滿足地質測繪對地質研究的一般要求外,還應滿足水文地質方面的一些特殊要求,尤其對岩石空隙(孔隙、裂隙、溶隙)的發育規律及含水層、褶皺構造、斷裂的儲水和導水條件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這樣,再結合井、泉、鑽孔、岩溶水點的調查與試驗,就可以確定地區含水層的埋藏分布規律及其富水情況。

為了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和分布規律,要加強對地貌、第四紀地質與新構造運動的研究,要查明第四系鬆散沉積物的分布范圍、地貌部位、成因類型、成分結構、厚度及其相變情況;調查河谷階地分布范圍、階地性質(侵蝕、堆積、基座)、階地級數、階地地層結構、岩性成分、厚度及其相變情況。

對於可溶岩分布的山區,要調查研究各種溶隙的形態、規模、分布位置,並調查研究各類碳酸鹽岩地層的岩性、構造、埋深以及地殼升降運動、氣候、地貌條件與岩溶發育規律的關系,以及地表水文網與岩溶水的關系。

區域構造對基岩山區地下水的分布與形成具有主導意義。因此,應詳細調查區內主要的褶皺型式和構造斷裂。要調查褶皺構造的形態類型、規模、地層組合關系以及破碎程度和地貌匯水條件。尤其要重點調查以下幾方面:①有利於地下水補給和儲存的背斜谷、向斜谷和地塹式背斜等的地下水補給、排泄和儲存條件。②規模較大的寬緩向斜盆地形成自流水的可能條件和槽線部位的富水性。③復向斜中的次級背斜軸部的張性斷裂帶發育程度及其富水性。④褶皺兩翼地層由陡變緩處、褶皺傾沒端、地層轉折部位、弧形構造的拐彎凸出部位以及硬脆岩層的近尖滅端等處的裂隙發育程度、匯水條件與富水性。⑤大型帚狀構造的旋迴層由褶皺帶組成時,應注意褶皺帶散開部位和旋渦部位形成承壓含水層的可能性。⑥「山」字型構造的馬蹄形盾地,如由輕微褶皺的沉積岩組成,則應注意形成自流盆地的可能。⑦有利於形成自流斜地的單斜構造中地層的傾角、分布規模、厚度、地層組合情況和岩層產狀與地形坡向的關系等。

(2)水文點調查

1)泉的調查。泉的調查應包括下列幾方面內容:泉的出露位置、標高,泉附近的地形,泉的成因類型,含水層的情況。泉水的物理性質,涌水量、動態、利用情況等。

泉的出露位置可用GPS確定,編號後標在圖上。標高可用GPS或地形等高線確定。若當地有河流,則要測出泉和河水位的相對高差,以說明泉的出露和當地侵蝕基準面的關系。

泉的類型主要通過仔細觀測泉水的涌水情況及其出露條件而定。要認真觀測泉水是呈集中水股還是呈滲水流出,上涌還是下流,是否有氣泡逸出,泉水出口處的岩性是什麼,是從裂隙還是從溶隙中流出等現象。有時,為了查明泉的出露條件,有必要清理泉口的表土,揭露補給泉的含水層的含水性質,並且必須結合地質觀察一起分析,並作素描圖。

泉水的物理性質一般在野外通過直接感覺初步測定,水溫用水溫計予以測定。

2)井(鑽孔)的調查。調查內容有井的位置、井口標高、井深、水深、水位、井地質剖面、井水化學成分與物理性質、井口直徑、井底直徑、井型、井的漏水量與地下水水位、水量變化情況以及井的結構及使用情況。其中許多內容與泉的調查相似,不再贅述。

關於井的剖面,可向當地居民了解。同時,還應與附近其他剖面資料如鑽孔、天然露頭相對比,以修正訪問資料。井的涌水量也可通過訪問大致了解。如訪問井每天可供多少人飲用或可灌溉多少田地,用水後水位下降情況,水位恢復情況等。較精確的涌水量值可通過抽水試驗求得。

3)岩溶水點的調查。主要包括:①水點所在地層的層位及岩性。②水點所處的構造部位、岩層產狀、結構面的產狀及其力學性質、地質構造與岩溶發育關系。③水點所處地貌單元的位置及地貌特徵。④水點的地面標高。⑤水位標高、埋深及其水位變化。⑥觀測水的物理性質(色、嗅、味、溫度、渾濁度等),並記錄氣溫、洞溫和取水樣分析。⑦有意義的水點應實測水文地質剖面圖或洞穴水文地質圖並素描或照相。⑧力求弄清岩溶水點與鄰近水點和整個岩溶地下水系的關系,必要時追索地下水的「來龍去脈」或進行連通試驗。

4)老窖的水文地質調查。內容如下:①老窖的分布范圍及其深度。②老窖的坍陷和積水情況。③老窖出現的主要層位,與其他地段連通的情況。④老窖水的補給來源、排泄條件及其動態變化規律。⑤老窖水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成分。⑥老窖突水事故情況。

上述各種地下水露頭的調查內容常以各種表格形式野外直接填寫。

5)地表水體的調查。①河流、渠道等地表水體的位置及周圍的地形特徵。②觀測地表水體的形態,包括河流的寬度、長度和深度。③地表水體附近的地層岩性、地貌條件及其所處的構造部位。④測定地表水體的水位、流量、流速、含砂量等。⑤觀察水的物理性質(水溫、色、嗅、味、渾濁度),必要時取水樣進行化學分析。⑥調查訪問動態資料,了解水量、水位、水溫一年四季的變化情況。⑦測量和收集河流上下游間流量的變化、支流的水量、河床沿途的變化情況,特別要重視枯水期地表河流流量的測定。⑧地表水的利用情況。

㈡ 水文地質勘查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手段

進行水文地質調查所使用的基本方法手段或工種主要有10種:即水文地質測繪、水文地質鑽探、水文地質物探、水文地質野外試驗、地下水動態長期觀測、室內分析測定與實驗、同位素技術在水文地質調查中的應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應用、遙感(RS)技術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應用等。任何一項水文地質調查,基本上都是採用這些方法手段,通過這些方法手段的有機配合而組織起來的,這些方法手段(或工種)的精度直接決定了勘查成果的質量。近年來,航衛片地質水文地質解譯、GPS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地下水同位素測試技術、核磁共振技術、水文地質參數的直接測定方法等新的技術方法已用於水文地質調查中,大大提高了水文地質調查的精度和工作效率。

1.水文地質測繪

水文地質測繪就是按一定的精度要求,對區內地質、水文地質界線和現象進行實地的觀察、測量、描述、調查,並將它們繪製成圖件,總結出一個地區的水文地質規律。水文地質測繪是認識一個地區水文地質條件的第一步,也是全部水文地質工作的基礎。目前,航衛片解譯等遙感技術,正廣泛地成為水文地質測繪中的現代化有效手段。

2.水文地質鑽探

水文地質鑽探是勘探地下水的直接手段,同時,也是開采地下水的主要方法。由於它具有效率高、勘探深度大等特點,因而是一項主要的勘探工作。為了得到較好的效果,水文地質鑽探必須建立在水文地質測繪等項工作的基礎上。另外,在只需揭露近地表的地下水露頭或與地下水有關聯的一些地層、構造現象時,可直接使用坑、槽探。

3.水文地質物探

物探是水文地質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與水文地質測繪和鑽探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查明許多地質和水文地質問題,從而節省其他工種的工作量。需要著重說明,各種物探方法都有局限性,其結果具有多解性,使用中,應根據具體地質條件,進行分析、對比、綜合研究,使解譯結果真實的反映客觀情況。水文地質工作中應用的主要物探方法有:電法、磁法、地震方法、放射性方法等,近年來,地質雷達、地球物理層析成像技術(CT)、核磁共振(NMR)等新技術、新方法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4.水文地質試驗

在野外調查工作中,為取得各種水文地質參數或解決某些水文地質問題需進行相關的水文地質試驗工作。水文地質野外試驗主要包括:抽水試驗、注水試驗、滲水試驗、地下水流速流向測定試驗、連通試驗、彌散試驗等。根據調查工作需要,應合理布置這些試驗。

5.地下水動態觀測

由於地下水是變化的,為尋找其變化規律性,就需要對區內主要含水層中地下水的動態(包括水位、水量、水質、水溫)進行長期的觀測工作。依據觀測結果,對區內地下水的形成和變化規律,水質、水量和水位進行正確地評價和預測。

6.室內實驗、分析鑒定

實驗室內實驗、分析、鑒定等工作,主要是取得地下水質、岩石的水理學性質,岩石破壞及溶蝕機理,含水層的顆粒成分,地下水運動情況以及地下水年齡等資料。

7.同位素技術在水文地質調查中的應用

地下水在形成和運移過程中,各種化學組分的同位素成分都會進入水中,這些同位素蹤跡便可為研究地下水及其與環境介質之間的關系提供重要信息。環境同位素能對地下水起著標記作用和記時作用。因此被廣泛應用於水文地質調查工作中。目前在水文地質調查中應用同位素技術主要解決下列問題:①利用放射性環境同位素測定地下水年齡;②利用穩定環境同位素研究地下水的起源與形成過程;③利用放射性環境同位素研究包氣帶水的運動;④利用環境穩定同位素研究水中化學組分的來源;⑤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蹤研究地下水運動及水文地質過程。

8.全球定位系統(GPS)技術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簡寫為GPS),也稱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連續的三維測速、導航、定位與授時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擾性和保密性。目前,GPS已成為一種全天候、高精度的連續定位系統,且具有定位精度高、自動化、速度快、儀器操作簡便、高效實用、方法靈活多樣等特點。近十幾年來,GPS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領域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GPS在水文地質工作中主要用於以下幾個方面:①確定各種地質點(地質構造、地貌、第四紀地質、岩性點、采樣點等)的位置及坐標(或經度、緯度),並可確定其走向或傾向;②確定井孔、泉、地下暗河等各種水文地質點的位置及坐標;③確定各類地質點及井、孔、泉水等水文地質點的高程;④確定各類地質點、水文地質點之間的距離;⑤地圖功能、導航功能等;⑥確定勘探線方向或水文地質剖面線的方位;⑦查找地圖上有關信息點、興趣點;⑧數據存儲、記憶功能,可建立資料庫,並對數據進行下載和轉換等。

9.遙感(RS)技術在水文地質調查中的應用

遙感(Remote Sensing,簡稱RS)就是「遙遠的感知」,它是應用探測儀器,不與探測目標相接觸,從遠處把目標的電磁波特徵記錄下來,通過分析,揭示出物體的特徵性質及其變化的綜合性探測技術。換言之,遙感技術是根據電磁波理論,用裝置在飛機或人造衛星等各種飛行器上的專門儀器,接收地面上各種地質體發射或反射的各種波譜信息,由於不同的地質—水文地質體發射、吸收、反射、散射和透射的電磁波波長和頻率不同,從而解譯判定出被測地區的地貌、地質、水文地質條件,並可繪製成各種圖件。其特點是調查面積大,周期快,應用面廣,在提高調查質量,加快調查進度、減少測繪和勘探工作量,減輕體力勞動等方面獨具優越性。

遙感技術(RS)有許多種類,目前在水文地質調查中常用的是航空攝影、紅外探測和多波段測量。利用航空照片可以解譯含水層和含水構造,查明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圈定富水地段,劃分匯水面積等。紅外遙感技術在尋找淺層地下水方面(如尋找古河道,找出地下水露頭的位置、大小、數量、探測地下熱水,研究岩溶區的水文地質條件等)具有良好效果。利用地球衛星圖像可對地球資源進行調查和進行環境監測,可解譯出區域的地貌形態、地層岩性及地質構造,同時還可圈定沖積含水層,尋找泉及地下水溢出帶、淺層地下水分布區,以及用於調查地表水資源和監測環境污染等。

10.地理信息系統(GIS)在水文地質調查中的應用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簡寫為GIS),是對各種地理信息或空間信息進行獲取、處理、分析和應用的計算機技術系統。

地理信息系統(GIS)已開始用於地下水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統(GIS)在水文地質調查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建立地下水資料庫及模擬系統。②識別含水層,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③進行地下水水質研究。④進行地下水資源管理。⑤編制水文地質圖。⑥地下水模擬及可視化。

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技術(RS)、地理信息系統(GIS),簡稱「3S」技術。「3S」技術是從20世紀6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的、現已日漸成熟的空間信息處理技術。由於「3S」技術的日漸成熟,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20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運用「3S」技術進行數字化地質填圖,從而實現了地質填圖的計算機化和信息化,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我國數字化地質填圖工作起步於20世紀90年代。目前,以「3S」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地質填圖,正在地質、水文地質調查工作中逐步推廣應用。

㈢ 水文地質調查

美國水文地質調查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在該領域長期居於國際領先地位,影響和引導了國際水文地質學的發展方向。表6-1列出了美國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社會特徵和水文地質發展特點。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始終把地下水資源評價作為優先開展的重點工作。早期在一些地區進行的地下水調查工作成為全國地下水調查的起點,例如Darton在中部大平原的地下水調查、Mendenhall在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地區的地下水調查[1]。Meinzer自1923年開始陸續出版了一系列報告,首次對全國地下水資源進行了定性評估。20世紀30年代至60年代中期,USGS以州為單位先後對各個州的地下水資源進行了調查,採用均衡法對各個州的地下水資源進行了初步估算。20世紀70年代USGS對全國21個區域開展了水文地質調查和地下水評價工作,在對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條件調查和地下水區劃的基礎上,對地下水補給、地下水排泄等地下水均衡要素進行了估算,提出了地下水優化管理的對策。1978年USGS啟動了「區域含水層系統分析項目(RASA)」。RASA項目歷時近20年,調查和研究了全國28個以流域為單元的含水層系統。該項目採用三維有限差分地下水流數值模型,通過模擬地下水開發前後地下水的動態變化,確定了地下水補給、排泄和均衡要素的變化,使地下水資源的評價精度得到顯著提升。以RASA項目成果為基礎,從1990年到2000年先後編制出版了各個含水層系統的地下水圖集。美國地下水圖集採用不同的比例尺(1∶250萬~1∶10萬)集中展示了地下水調查和研究成果。繼區域含水層系統分析項目(RASA)之後,USGS於1998年啟動了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調查———地下水資源計劃(GWRP),調查的范圍從過去的以州為單位改變為整個含水層系統、水文系統、生態環境系統,所面對的問題由當前的問題轉向長期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2]。隨著人們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不斷增強,水文地質工作開始由過去的以資源為重逐漸轉變為資源和環境並重,近年來日益重視地下水的生態作用。1992年,美國頒布了《國家地質填圖法》,設立了以美國地質調查局為主導的全國合作地質填圖計劃(NCGMP),將全國的地質填圖工作統一起來。水文地質屬於地質填圖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任務是通過1∶2.4萬比例尺為主的水文地質調查,建立地下水運動的三維地質框架。全國合作地質填圖計劃(2007~2011年)確定,到2010年所建三維地質框架將覆蓋美國含水層的12%。

英國的水文地質調查研究水平較高,1∶5萬比例尺新一輪工作完成了國土面積的65%以上。在城市填圖中根據具體城市發展和建設的需要進行專門填圖。法國開展了1∶5萬比例尺水文地質填圖,進行了地下水污染的調查研究工作,開展了全國范圍地下水氮化物和亞硝酸鹽的調查工作,建立了法國地下水資源水質資料庫。印度完成了大部分國土1∶5萬或1∶6.3萬比例尺的系統填圖,1994年開始進行第二輪地質填圖,重點是資源環境保障程度方面的調查。日本在完成本土水文地質填圖的同時,進行了列島及其周圍海域地質調查。日本特別重視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每5年開展一次水質調查。

表6-1 美國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水文地質調查發展特點

綜合學科本身、實踐應用、發展驅動力以及與社會的關系四個方面,國際水文地質調查可能將呈現以下幾個趨勢:

(1)資源和環境、生態並重的地下水資源可持續管理是水文地質學的重要應用研究主題。地下水管理既要保障社會穩定的水供給,又要不影響未來長遠的水資源利用,避免可利用地下水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大幅度降低。這項重要的主題包括很多內容,例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聯合調蓄和協調開發;地下水含水層獲得補給的途徑和機制;近河岸帶和生物棲息地地下水水質保護,恢復由於人類影響而退化的地下水含水層;影響地下水資源利用和分配的社會-經濟規律和管理模式;地下水疏干區的定量跟蹤和調控;岩溶含水層和基岩裂隙水的保護性開發等。

(2)近地表水文地質過程成為水文地質學與其他學科交叉滲透的重要理論研究主題。近地表地質圈包括土壤、包氣帶、淺層地下水、生物棲息地、濕地、河溪下層區和農業用地等。包氣帶是介於潛水面和地表之間的多孔介質,化學風化、有機質分解、氮素固定等其他化學物質循環過程均發生在包氣帶,也是地下水補給、污染物向地下水運移的必經之路。濕地和河溪下層區是水生生態環境向陸地生態環境的過渡區,是生物地球化學、生態學和水文地質學的交叉領域。農田是深受人類活動影響的生物棲息地。以前灌溉工作者所採取的措施集中於局域尺度。因此,灌溉農業管理應從區域水文地質系統的尺度著手,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水文地質學與土壤學、地貌學、農學、生態學進行交叉滲透[3]

(3)利用新技術進行地下水監測、調查和研究成為水文地質學技術方法發展的重要主題。無論是對水文地質系統進行更加完善的管理和調控,還是及時發現和預測社會經濟活動對水文地質系統所產生的不良後果,都需要對水文地質要素進行長期准確的監測。水文地質要素動態監測網的優化設計和自動化實時監測技術的發展,是地下水調查和研究的重要基礎設施。同位素技術和遙感技術將繼續發展,越來越多地用於地下水調查和研究。基於GIS的模型技術將進一步推動水文地質系統的定量化研究,成為水文地質工作的重要工具。

(4)水文地質系統微生物研究和海洋水文地質研究成為水文地質學自身發展的重要前沿領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化學風化、土壤形成、石油沉積、物質循環等水文地質過程中,微生物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然而關於微生物作用的機理至今尚不清楚。目前,微生物在用於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有機污染方面顯示出了廣闊的前景。海洋水文地質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其主要目的在於更多地了解海洋海底岩層中的流體-岩石作用機制,揭示地殼作用機理,目前尚處在探索階段。

㈣ 水文地質調查的目的、任務、重要性及類型

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目的就是運用各種技術方法和手段揭示一個地區的水文地質條件,掌握地下水的形成、賦存、運動特徵、水質、水量變化規律。水文地質調查的任務是為國民經濟建設、發展規劃或工程項目設計提供水文地質資料。

水文地質調查是一項復雜而重要的工作。其復雜性是因為地下水具流動性,水質、水量隨時空變化,而且所使用的勘查方法種類較多。其重要性主要是:①認識來源於實踐。人們對一個地區水文地質條件的認識,對各項生產建設中所提出水文地質問題的解答,都要通過各種水文地質調查來完成,即水文地質資料來源於調查。一切水文地質生產和科學研究成果質量的高低和結論的正確與否,主要決定於佔有資料的多少及其是否正確可靠。②水文地質調查與勘探(勘查)是一項費用高、工期長的工作,如果勘探工程布置不當,或不按規范(程)的技術要求進行,其後果將是既浪費勘查費用,又不能提供工程設計所需的水文地質資料;如果據其得出錯誤的結論,將會給工程建設、國家財產、生產環境等諸多方面造成巨大的損失。

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按其目的、任務和調查方法的特點,可分為三類:

(1)區域性水文地質調查。是指中小比例尺的綜合性水文地質調查,亦稱綜合水文地質調查。其調查目的主要是為國民經濟建設和某項國民經濟的遠景規劃提供水文地質依據。有時,這種調查也可能是為某項專門性的水文地質調查任務(如城市供水、礦山排水、環境水文地質調查等),提供區域性的水文地質背景資料。如一些大型供水項目,為提出幾個可能的水源地比較方案,或為查明水源地的補給范圍、補給來源、補給邊界位置和性質,皆需進行區域性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區域性水文地質調查的主要任務是,概略查明區域性宏觀的水文地質條件,特別是區域內地下水的基本類型及各類地下水的埋藏分布條件,地下水的水量及水質的形成條件,以及地下水資源的概略數量。區域性水文地質調查的范圍一般較大,可以是數百、數千平方千米。具體范圍視任務需要而定,可以是某個自然單元,一個或數個較大的水文地質單元,也可以是某個行政區域,多是按國際地形圖幅進行的,調查圖件的比例尺,一般小於1:10萬。

(2)專門性水文地質調查。專門水文地質調查是為專門目的或某項生產建設而進行的調查工作。其調查的目的是為其提供所需的資料,有時,為了進行地下水某方面的科學研究(如城市供水、礦山排水、環境水文地質等),也要開展專門性水文地質調查。專門性水文地質調查的任務是:較詳細地查明調查區的水文地質條件,解決所提出的生產問題,為工程建設項目或其他專門目的提供水文地質資料和依據。

專門性水文地質調查的范圍,視工程項目的規模或科研的需要而定。例如,供水水文地質調查的范圍,要根據需水量的大小來確定,一般應包括水源地在開采條件下可能的補給范圍;礦床水文地質調查的范圍,應根據礦井在最大疏干深度條件下可能補給礦坑(井)的補給范圍來確定;環境水文地質調查的范圍,至少應把地下水污染區和污染源包括在內。專門水文地質調查的比例尺,一般要求大於1:5萬。

(3)地下水動態和均衡監測。任何類型的水文地質調查和研究工作,在定性或定量評價水文地質條件時,都需要地下水動態和均衡方面的資料,因此,都應進行地下水動態和均衡的監測。地下水動態和均衡要素監測工作的持續時間,有長有短。如為區域或專門性水文地質調查提供地下水動態、均衡資料的監測工作,則可僅在某一段時間內進行,一般只要求1~2年;如果為國民經濟建設長遠規劃和綜合目的(包括地下水資源管理及保護)而進行的監測工作,則是長期性的。

隨著地下水資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與地下水有關的環境地質問題越來越多。因此,地下水動態與均衡的監測其意義日顯重要。監測項目主要包括:地下水位、水量、水質、水溫、環境地質項目等。

㈤ 水文調查包括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水文指一個復國家的制水資源、水文化.
水文調查是為了水文分析計算、水利規劃、水文預報以及其它工農業生產部門的需要而進行的野外查勘、試驗,並向有關部門搜集資料的工作.其目的是補充水文基本站網定位觀測之不足.調查內容包括:水文要素(水位、流量、含沙量、土壤含量、下滲等),氣候特徵(降水、蒸發、氣溫、濕度、風等),流域自然地理(地形、地質、水系、分水線、土壤、植被等),河道情況(河寬、水深、彎道、建築物等),人類活動(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土地利用、工農業用水等)以及水旱災情,社會經濟狀況等方面.另外,在某些情況下,為了專門的目的,也可以組織專門的水文調查,例如洪水調查,主要是查清歷史洪水的痕跡、發生的日期和情況以及河道情況、估算洪峰流量、洪水總量及發生的頻率等.

㈥ 水文地質測繪的主要調查內容有哪些

《工程水文學》裡面應該有你想要的答案。

㈦ 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程序(工作步驟)

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應按一定的工作程序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一般的原則是:先設計後施工,先普查後勘探。一般的工作程序為:

1.接受調查任務

調查任務分為縱向任務(上級下達的)和橫向任務(地方委託的)。縱向任務既可以是上級主管部門下達的指令性任務,也可以是生產單位立項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後下達的任務。如為橫向任務,則需和任務委託單位(一般稱甲方)簽訂委託任務合同,方算正式確定調查任務。

2.准備工作

接受調查任務後,要進行准備工作,主要是人員組織准備、技術准備、物質後勤等方面的准備。其中技術准備中編寫設計書是水文地質人員的主要工作。在設計書編寫前,應充分收集調查區已有自然地理資料,地質水文地質資料及圖件等,對調查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和問題有初步認識,並確定調查區的研究程度。必要時,應進行野外現場踏勘,踏勘路線應力求穿過調查區地層發育比較完整、水文地質條件有代表性的剖面,並了解調查區的自然和工作條件,使編寫的設計書更加符合實際。

設計書是布置和進行各項調查工作的基本依據,是水文地質調查的「作戰方案」。設計書的類型一般可分為整體設計、年度設計、單項設計等。設計書的主要內容為:

(1)調查區的自然地理、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內容包括:①調查工作的目的、任務、調查區位置,面積及交通條件、調查階段和調查工作起止時間;②自然地理及經濟地理概況;③已有地質、水文地質研究程度及存在問題;④調查區地質、水文地質條件概述。

(2)調查工作設計,主要內容包括:①調查工作擬投入的工種、工作布置方案、工作依據的主要技術規范、工作量及每項工作的主要技術要求。布置調查工作時,既要滿足有關規范對工作量定額及工作精度的要求,又要考慮查清重要地段和完成關鍵任務,防止平均使用勘查工作量;②物質、設備計劃,人員組織分工、經費預算及施工進度計劃書;③預期調查工作成果。

3.野外工作

野外工作就是在野外現場進行各項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水文地質調查投入的工種順序為:水文地質測繪→物探→勘探→試驗→長期觀測。前者是後者的基礎,所揭示的問題也是逐步深入的。各工種投入的工作量,應根據具體條件,做到經濟技術上合理可行,又能取得高質量的成果。野外工作中,要保質保量地進行觀察、測量,做好原始資料的編錄,正確地繪制野外工作各種圖件。工作中應加強綜合分析,注意各工種間的有機配合,要注意做好有關室內的實驗、分析、鑒定等工作。野外工作期間,也可再分若干時段,按時段組織勘查、檢查和總結,在野外工作期間,可根據實際情況,對設計書作適當修改,但作重大改變,應提出補充設計。有關野外調查的工作方法和內容,將在以後有關章節進行介紹。

4.室內工作

室內工作主要是將野外調查獲得的資料,進行認真地校核、整理、分析,編寫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成果。調查成果一般包括水文地質圖件和文字報告兩部分。

最後,按規定程序組織調查成果的驗收和鑒定工作。

小結

通過本章學習,應掌握以下重點內容:①水文地質勘查所使用的10種主要方法,掌握每種方法的應用和優缺點;②水文地質調查階段劃分:一般分為普查、詳查、勘探、開采四個階段;③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程序(工作步驟):一般為:接受調查任務→准備工作→野外工作→室內工作→鑒定驗收。

復習思考題

1.水文地質調查的目的、任務是什麼?

2.進行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有何意義?

3.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有幾種類型?各有什麼特點?

4.水文地質調查方法手段有哪些?各有什麼特點和作用?

5.試比較水文地質測繪、水文地質鑽探、水文地質物探三種方法的優缺點?

6.水文地質試驗中最主要的試驗是哪種試驗?

7.什麼是「3S」技術?各有什麼作用?

8.為什麼要劃分水文地質調查階段?各行業(部門)水文地質調查階段是如何劃分的?

9.通常水文地質調查如何劃分調查階段?各階段的任務和要求是什麼?

10.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工作程序(工作步驟)是什麼?

㈧ 礦山水文地質調查內容有哪些

壓球機來 水文地質調查自是在已有的礦床水文地質資料,結合礦山建設和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進行的與岩土穩定性有關的水文條件調查與分析。主要內容如下:(1) 礦區內地下水的類型:包括按含水空隙條件的分類(孔隙水、裂隙水或岩溶水)和按埋藏條件的分類(上層滯水、潛水或承壓水)。(2) 礦區水文地質結構類型:按含水體和隔水體所呈現的空間分布和組合形式以及含水體的水動力特徵所劃分的類型,包括統一含水體結構、層狀含水體結構、脈狀含水體結構和管道含水體結構。(3) 不同水文地質結構中的水動力特徵:包括不同水文地質結構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及富水特徵,相互之間或與地表水體有無水利聯系等。(4) 含水層、隔水層、礦體之間的相互關系。(5) 水文地質鑽孔的封堵質量。(6) 坑道、露天采場涌水量及其變化規律:包括季節性變化和隨著開採的進展,涌水量和潛水位(或測壓水位)的變化。(7) 排水疏干對地表沉降的影響程度。(8) 帷幕注漿堵水效果評價。

㈨ 我國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發展概況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尋找、調查、開發利用地下水的國家之一。從豐富的考古資料、各種古籍的記述及溫(礦)泉、礦產開發排水之早等方面,都可得到證實。

我國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歷史悠久。上海市郊青浦河段發現的直筒形水井,距今已有6000多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水井。浙江餘姚河姆渡井,據14C測定,有5700年的歷史,屬新石器時代中期所建。這都充分說明我國鑿井開采利用地下水的歷史久遠。

在鑿井技術方面,據記載,四川在公元前250年左右,已在廣都(今成都附近雙流一帶)鑿井開采鹵水制鹽。公元280年,在江陽(今四川自流井一帶)彝族人梅澤,鑿一井自噴鹵水,便稱之為「自流井」,這是世界上最早開鑿的自流井。到宋朝(11世紀中葉),創造了「沖擊式頓鑽鑿井法」,鑿出了口小井深的卓筒井,大大促進了我國古代鑿井技術的發展。1835年,四川自貢燊海井打至1001.42m深,為世界上第一口超1000m深鑽,鑽入三疊系嘉陵江灰岩之中,大規模地開發了自流井中的天然氣和鹵水資源。

我國礦產開發中排除水患的歷史也是悠久的。湖北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出土的坑木,經14C測定,多數為2500~2800年左右。已清理出地下數百座豎井、斜井和盲井,有的深達50m,其中,排水系統相當完整,還發現有水桶等排水工具。這是迄今世界上發掘的面積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古代采礦和冶煉遺址,正是在這些礦山開采中,在長期不斷發生和排除水患中,人們積累了豐富的與礦井水作斗爭的知識與經驗。

陝西臨潼的驪山溫泉,即華清池,相傳在3000年前周幽王就加以利用,秦漢時用於療疾,至唐朝達到極盛。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列舉了全國溫泉41處,明末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要》中,記載溫泉500餘處,明朝學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按成分對泉進行了分類等。

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我國開發利用地下水的歷史最悠久,對水文地質理論的建樹及調查技術的應用皆有突出的貢獻,曾居領先地位。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僅有極少數的地質工作者,作了少量的水文地質調查與鑿井工作。上海於1860年開始鑿深井,到1921年有深井22口,年開采量在30×104t以上,北京的幾口自流井開鑿於1920年前後,深30.48m左右,自溢,水質好。但真正運用地質科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地下水的調查研究,開端於20世紀30年代。謝家榮在1929年發表了《鍾山地質與南京井水供給的關系》,1933年,朱庭祜等人在南昌附近,王鈺等人在河南作過農田灌溉用水的調查,寫有《江西南昌附近之地下水》和《河南安陽、林縣、淇縣、睿縣一帶地下水》兩冊報告。傅健1935年發表了《陝西西安市地下水》,梁文郁於1948年寫有《蘭州附近水源地質之研究》等調查報告。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水文地質工作得到了迅速發展。即水文地質學,作為地質科學領域內一門獨立的應用地質學科,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的20世紀50年代,才迅速發展起來的。

20世紀50年代為初始階段(或創業階段)。主要工作是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建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伍,興建大專院校和建立科研機構。水文地質學逐步成為一門獨立的應用地質科學。進行了一些大中城市的供水水文地質工作,勘探建設了一批水源地,滿足了急需。

20世紀60年代為開創和前進階段。主要在東部幾個大平原上開展了農田供水和土壤改良的水文地質工作,尤其是在華北平原開展了大規模的抗旱打井運動,即60年代是農業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另外,20世紀60年代,我國還對許多大水礦床進行了水文地質勘探工作,開展了基岩山區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開展了上海市由於過量抽水引起地面沉降的研究,編制出版了各種「勘查規范」和「圖系」,出版了一些結合我國實際的水文地質教材和專著,60年代後期的「文革」動亂,使水文地質工作嚴重受阻。

20世紀70年代為發展階段,新技術、新方法廣泛應用。由於國內水文地質生產項目激增,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和採用新技術、新方法,如同位素技術,電模擬,負壓計、中子儀等測試技術,使我國水文地質科學理論與實踐諸方面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全國2/3以上的地區已完成了以1:20萬比例尺為主的水文地質普查工作(1995年,此項工作全部完成),部分地區採用了航衛片解譯新手段,還在一些重點地區開展了1:5萬比例尺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1978年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地質圖集》。20世紀70年代,也是環境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在該時期區域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污染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地下水資源開發負環境效應的研究,環境水文地球化學或醫學環境水文地質的研究得到廣泛應用和發展。

20世紀80年代主要為綜合研究階段,同時,也是水資源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該時期,在水文地質勘探與試驗方面,加強了深部鑽探和各種物探工作,一些地區應用同位素技術開展了地下水的人工補給研究。在水文地質計算方面,廣泛應用了電子計算機技術,採用了非穩定流數值法,建立了各種物理模型及數學模型,在大面積地下水和局部淺層地下水資源評價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礦床及礦井水文地質工作取得很大進展,大部分礦區都進行了水文地質勘探,基本上杜絕了較大災害性的突水事故,礦床水文地質調查方法、分類、涌水量預測等方面均有較大創新或突破。全國性的地下水動態觀測網初具規模,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開展了一系列環境水文地質工作,改水防病取得明顯成效,在較多項目中採用系統工程理論和最優化技術,開展了地下水資源管理模型的研究工作(如石家莊市、河北平原等)以及水質模型的研究(山東濟寧市等)。

另外,20世紀80年代,國家還加強了環境保護和水資源的立法工作,先後頒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84年頒布,1996年修正),《中國人民共和國水法》(1988年頒布,2002年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等法規,做到以法治水。

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入地下水資源科學管理、保護和優化開採的新階段。地下水資源評價與管理工作深入開展。實行了「三水」(地下水、地表水、降水)的綜合評價與管理,人工調蓄地下水資源的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深入開展環境地質的調查研究,初步走上了「以法治水,以法管水」的軌道。對北京等25個重點城市和京津唐等8個重點經濟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和77個主要城市到2000年的水資源環境做了大量科研和調查工作,先後完成了全國地下水資源分區評價與總匯,全國水文地質區劃等工作,地下水資源管理和優化開採取得明顯成效,礦泉水及熱礦水的開發利用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90年代也是信息水文地質學的開創階段,為保證提供建立模型所需要的大量水文地質信息,就必須建立相應的信息—檢索系統和資料庫。例如,河南省環境水文地質總站開發的「河南省地下水資源數據管理系統」和「地下水均衡觀測數據處理系統」等,均運行良好。國土資源部全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於1997年建立了全國水文地質信息資料庫系統。

20世紀末21世紀初,水文地質工作向立體化和縱深發展,並得到了全方位的廣泛應用,在水文地質理論、應用、技術方法等方面均有較大發展,初步形成了現代水文地質科學體系。尤其是在水資源的科學管理、節約用水、水污染防治、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開發利用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獲得豐碩成果,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應用。2006年完成覆蓋全國960萬km2和40多個重點城市、匯集1017個圖幅的1:20萬區域水文地質圖數字化建設,建成全國性1:20萬數字區域水文地質圖空間資料庫。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文地質工作獲得了巨大的發展。由單一工種向多工種、多方法、多手段和綜合化方向發展,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評價,由水文地質普查到綜合研究,由穩定流計算發展到非穩定流及數值法,由單一勘查目的到考慮綜合效應,由盲目開採到優化開采和科學管理,在水文地質科學理論和實踐的諸多方面,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已基本形成了具有多個分支學科的現代水文地質學科學體系。

由於地下水與地表水是具有統一聯系的一個整體,因此,今後水文地質工作的發展趨勢是:應加強地下水、地表水的綜合調查研究和統一規劃,把地下水的研究與全球環境變化結合起來,探討如何從技術、經濟、社會、行政、法律等方面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和科學管理地下水資源,使地下水資源得到永續利用。同時「多S」技術、同位素技術、地下水三維數值模擬、非線性技術等新技術方法將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水文地質工作的有效工具,研究手段更加多樣化、綜合化。新的理論和技術的應用,會使地下水研究向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極大提高水文地質研究成果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總之,今後水文地質工作將與時俱進,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

復習思考題

1.試述專門水文地質的概念和任務?

2.專門水文地質學的內容包括哪幾部分?

3.簡述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發展概況?

4.我國水文地質工作取得哪些主要成績?

5.水文地質調查工作還存在哪些差距?

6.水文地質工作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7.你對水文地質工作有什麼認識?

㈩ 水文地質調查工作階段的劃分

專門性的水文地質調查工作,一般都是分階段進行的,其原因主要在於:①專門性水文地質調查是為專門目的或工程建設項目服務的,而項目的設計工作一般都是分階段進行的,不同設計階段所需水文地質資料的內容和精度也有不同的要求,為滿足設計的需要,水文地質調查工作亦應劃分為相應的階段進行;②把調查工作分為不同的階段,可以使整個調查工作有次序、有側重,逐漸深入進行,可使我們對調查區水文地質條件的認識由淺入深,防止某些疏忽、遺漏或片面性,避免在調查工作中犯重大的、全面性的錯誤。

不同任務的專門性水文地質調查工作,其調查階段的劃分一般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我國不同部門對供水水文地質調查階段的劃分如表1-1。由表1-1可看出,就供水勘查來說,階段劃分及任務是基本一致的,僅調查階段的名稱有所不同。

表1-1 我國不同部門對供水水文地質調查階段的劃分

通常,水文地質調查原則上可分為水文地質普查、水文地質初步勘探(簡稱初勘)、詳細勘探和開采四個階段。其中初步勘探和詳細勘探也統稱水文地質勘探階段。一般水文地質普查屬於綜合性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勘探屬於專門性水文地質勘查。

(1)水文地質普查階段。它是為經濟建設規劃提供水文地質資料而進行的區域性綜合水文地質調查工作,採用的比例尺一般為1:20萬~1:10萬。調查工種以水文地質測繪為主,配合少量的勘探和試驗工作,其主要任務是查明區域地下水形成的初步規律,提供區域水文地質條件資料,並概括地對區域地下水量和開發遠景作出評價,為國民經濟遠景規劃和為水文地質勘探設計提供依據。具體要求是初步查明主要含水層的埋藏和分布特徵,地下水形成條件,地下水類型,地下水的水質,補給與排泄條件,運動規律等。

(2)水文地質初勘階段。它是在水文地質普查的基礎上,為某項生產任務而進行的專門性水文地質勘查工作。主要工作是進行大中比例尺(1:10萬~1:5萬)的水文地質測繪、少量的水文地質勘探、試驗和一定時期的地下水長期觀測工作。本階段的任務是較確切的查明地質條件和地下水形成條件、賦存特徵,初步評價地下水資源,進行水源地方案比較,初步圈定供水開采地段(或重點排水地段),預測水量、水質和水位變化,提出合理開發(或疏干)措施,為供(排)水初步設計或布置詳細勘探工作提供依據。

(3)水文地質詳勘階段。通常是在初勘圈定的地段上進行進一步的詳細勘探和研究,主要工作以勘探、試驗為主,並要求有一年以上的長觀資料,且要進行全面的室內實驗、分析和研究,該階段的工作比例尺一般為1:2.5萬~1:1萬或更大。該階段的任務是精確地查明調查區的水文地質條件,對水質水量做出精確的全面評價,提出合理開采方案,為技術(施工)設計提供依據。

(4)開采階段。主要工作是進行水源地開采動態的研究,必要時輔以補充勘探、專門試驗等,查明水源地擴大開採的可能性,或研究水量減少、水質惡化和不良工程地質現象等發生的原因,驗證地下水的允許開采量(可開采量),為合理開采和保護地下水資源,為水源地的改、擴建設計提供依據,在條件具備時,建立地下水資源管理模型及資料庫。

對某個具體工程勘查項目應劃分為幾個勘查階段,應根據當地水文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工程建設項目的規模和重要性及已有水文地質研究程度等具體確定,例如:

(1)調查區的水文地質條件極復雜,需水量(或排水量)大,在詳細勘探之後,則應進行開采階段的水文地質工作,亦稱專題性的水文地質勘探。

(2)已有1:20萬或1:10萬比例尺的區域水文地質調查成果,或者供水工程項目規模較小,可不進行普查階段(或規劃階段、前期論證階段)的調查工作,或只進行補充性的調查工作。

(3)如供水工程項目無不同的水源地比較方案,則可將初勘和詳勘合並為一個勘探階段。

(4)需水量較小的單個廠、礦、企事業單位的供水工程項目,當水文地質條件又不十分復雜,只需開鑿2~3個鑽孔即可滿足需水量需要時,可採用勘探開采結合方式,直接進入開采階段的調查。

(5)對於農田灌溉供水水文地質調查,鑒於農田供水的保證程度較低,故一般只需劃分為普查、詳查和開采三個調查階段。

(6)對於礦床水文地質調查階段的劃分,一般應與礦床水文地質勘探階段劃分相一致,劃分為普查找礦、初勘與詳勘三個階段。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