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阿爾卑斯山的地理位置

阿爾卑斯山的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2-28 19:26:27

1. 阿爾卑斯山的准確地理位置

阿爾卑斯山(Alps)是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西起法國東南部的尼斯,經瑞士、德國南部、義大利北部,東到維也納盆地,綿延1200千米。寬120—200千米,最寬處可達300千米。山勢高峻,平均海拔約達3 000米左右。聳立於法國和義大利之間的主峰勃朗峰,海拔4 810米,因峰頂終年積雪而得名,是歐洲第一高峰。許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銳,山區還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谷和冰磧湖。直到現在,阿爾卑斯山脈中還有1 0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達3 600平方千米,比歐洲國家盧森堡還要大。 阿爾卑斯山區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高大的褶皺山脈也是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形成的,角峰、冰川槽谷等是冰川的遺跡。當高大的阿爾卑斯山形成以後,近200萬年以來,歐洲經歷了幾次大冰期,阿爾卑斯山區被厚達2 000米的冰層所覆蓋 。冰川侵蝕岩石,鑿地開道,形成了很多突兀的峭壁、尖銳的角峰和冰川槽谷,使山勢顯得特別險峻。

阿爾卑斯山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歐洲的許多大河,如萊茵河、多瑙河等,都發源在這里,水力資源豐富。在勃倫納、辛普朗、聖哥達等中、南歐的山口通道,築有鐵路隧道。法國和義大利合建的勃朗峰公路隧道,全長11 600米,使巴黎和羅馬之間縮短了220千米。

阿爾卑斯山脈的植物呈帶狀分布,從山腳向上依次可以看到溫濕帶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和高山草地。夏天,這里氣候涼爽,是個避暑的好地方;冬天,這里又成了滑雪、觀賞雪景的理想場所。

阿爾卑斯山可謂是瑞士最靚麗的一條風景線。「艾格爾峰」、「明希峰」、「少女峰」、三大名山均屹立在阿爾卑斯山脈。它位於瑞士的東南部,阿爾卑斯山區占瑞士總面積的69%。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它獨特的景觀:高山植物和雪絨花,湍急的瀑布,岩洞中的石鍾乳,獨特的動植物等。世界著名的滑雪勝地——聖莫里茨高山滑雪場就位於阿爾卑斯山脈的中心地帶,是高山滑雪的勝地,曾成功舉辦過兩屆冬奧會。這里有海拔超過3000米的高山滑道,讓你可以化身為翱翔在白色世界裡的雪域雄鷹。冬日的阿爾卑斯山,白雪皚皚,冰川連綿千里,銀白色的山坡陡斜雄偉,是滑雪的最佳場所,也是冬季運動比賽的熱門場地。除1928年和1948年的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外,1934年、1948年、1974年和2003年的世界滑雪錦標賽均在此舉辦,而奧林匹克雪橇賽和克萊斯特雪橇賽也都指定這里為比賽場地。

阿爾卑斯山系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碰撞所產生的結果。阿爾卑斯山綿亘歐、非大陸,有五條主要的山脈:阿爾卑斯山(在瑞士、奧地利一帶)、比利牛斯山(在西班牙、法國、安道爾交界處)、亞平寧山(在義大利半島)、喀爾巴阡山(在巴爾干)和阿特拉斯山(在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北部)。這五條山脈中,阿爾卑斯山主峰勃朗峰海(在瑞士境內)拔4810米,是瑞士也是歐洲最高峰,有「歐洲屋脊」之稱。

但在2004年,瑞士有關部門的初步測量顯示,阿爾卑斯山冰川厚度平均已減少了70厘米,2005年則平均減少了60厘米。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洲大陸冰川平均厚度消減了9.6米。

阿爾卑斯山是歐洲的旅遊勝地,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滑雪愛好者,為當地旅遊業創收數百萬美元。但如果積雪不斷減少,勢必影響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歷史概況:

阿爾卑斯山除了主山系外,還有四條支脈伸向中南歐各地:向西一條伸進伊比利亞半島,稱為比利牛斯山脈;向南一條為亞平寧山脈,它構成了亞平寧半島的主脊;東南一條稱迪納拉山脈,它縱貫整個巴爾干半島的西側,並伸入地中海,經克里特島和塞普勒斯島直抵小亞細亞半島;東北一條稱喀爾巴阡山脈,它在東歐平原的南側一連拐了兩個大彎然後自保加利亞直臨黑海之濱。

大約1.5億年以前,現在的阿爾卑斯山區還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隨後陸地逐漸隆起,形成了高大的阿爾卑斯山脈。整個山區的地殼至今還不穩定,地震頻繁。近百萬年以來,歐洲經歷了幾次大冰期,阿爾卑斯山區形成了很典型的冰川地形,許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銳,山區還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谷和冰磧湖。直到現在,阿爾卑斯山脈中還有10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達3600平方公里,比歐洲國家盧森堡還要大。

植被:

阿爾卑斯山脈的植物呈帶狀分布。山地南坡,海拔800米以下屬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800~1800米為溫帶森林帶,其下部為以山毛櫸和冷杉為主的混交林帶,上部為由雲杉、冷杉、雪松等組成的針葉林;1800~2300米處,為森林上限;以上為高山草甸;再上則為裸露的岩石和終年積雪的山峰。夏天,這里氣候涼爽,是個避暑的好地方;冬天,這里又成了滑雪、觀賞雪景的理想場所。

氣候:

在阿爾卑斯山區,因為四周有高山保護,越深的山谷越乾燥,越高的山峰則有較多雨量。降雪量也是各地區不同。海拔700米的地區,有雪的日子每年約3個月;1800米地區,有雪的日子可達半年;2500米地區,有雪的日子可達10個月,2800米以上地區,則終年積雪。在冬天,阿爾卑斯山區經常陽光普照,而中部地方則相反,陰霾密布。故此冬天是旅遊阿爾卑斯山的最佳季節。

語言:瑞士有四種「國語」,分別是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一種鮮為人知的「語言活化石」列托羅馬語。列托羅馬語僅在瑞士東部阿爾卑斯山區的
格里松州幾條山谷地區5萬多居民中使用,而且還分成5種彼此互不相通的方言。多少個世紀以來,講列托羅馬語的人數越來越少,被列為「瀕危語言」,同時也受到瑞士各界的重點保護,頑強地在瑞士「大語言」的夾縫中保存了下來,被語言學界稱為「語言活化石」當不為過。
列托羅馬語源於羅馬帝國時代

格里松州位於阿爾卑斯山脈東麓,是瑞士地域面積最廣,語言種類最復雜,但人口密度最小的州,全州只有18萬人。該州的「正式語言」有德語(65%)、列托羅馬語(17%)、義大利語(11%)、其他語言(7%),德語、義大利語、列托羅馬語為本州「正式語言」。

公元前15年,羅馬帝國軍團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橫掃並征服了整個歐洲。當時,在包括今天瑞士格里松州、奧地利蒂洛和義大利倫巴地等地的列托凱爾特人操一種與羅馬人所講的拉丁語不同的方言。隨著羅馬帝國的統治和拉丁化,上述地區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當地人不得不學習拉丁語,逐漸形成一種當地語與拉丁語混合的語言,這就是列托羅馬語的源頭,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

公元450年,列托羅馬行省被來自北方的日耳曼人佔領,開始了日耳曼化時代,講德語的部落進入該地區,但一直到19世紀中葉,講列托羅馬語的人仍佔多數。隨著阿爾卑斯山脈南北交通通道的開發,越來越多講德語的人從阿爾卑斯山脈北麓移民到格里松州,德語佔了上風,講列托羅馬語的居民越來越少,逐漸集中到格里松州的山谷地區。記者跟隨列維奧在格里松州的山區驅車而行,四周是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皚皚雪峰,雪線以下寸草不生,與瑞士其他地區綠草遍野的田園風光形成強烈反差,山峰與盤山公路之間的落差超過1500米。可以想像,在交通極為不便的時代,當地的人員交往是多麼的稀少。然而,正是這種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使得格里松山谷成為列托羅馬語的「諾亞方舟」。

如今,在格里松州,將列托羅馬語作為交際語言或能聽懂該語言的人數大約為5萬人左右。多少個世紀以來,列托羅馬語一直是格里松地區許多家庭的母語,也是除德語和義大利語之外的州立「正式語言」之一。1938年,經過瑞士全民投票,《聯邦憲法》就瑞士的語言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列托羅馬語為瑞士聯邦「國家語言」,但由於列托羅馬語分成5種方言,各山谷使用的詞彙和發音迥然不同,不算聯邦的「正式語言」。

在聯邦政府的幫助下,格里松州頂著壓力,在列托羅馬語各山谷居民中協調,邀請語言學家就發音、詞彙和拼寫等進行規范,歷時20年,終於「規范」出一種被各山谷居民大致贊同的正規列托羅馬語。1996年,瑞士聯邦公民投票,以76%的贊成票通過了一項新的條款:聯邦「正式語言」為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列托羅馬語同樣是「正式語言」,所有聯邦政府的文件、司法條例等全部增加列托羅馬語版本,並享有同等的法律效應。講列托羅馬語的議員可以在聯邦議院使用列托羅馬語辯論。

2. 阿爾卑斯山脈的地理環境

阿爾卑斯山脈的氣候成為中歐溫帶大陸性氣候和南歐亞熱帶氣候的分界線。山地氣候冬涼夏暖。大致每升高200米,溫度下降1℃,在海拔2000米處年平均氣溫為0℃。整個阿爾卑斯山濕度很大。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海拔3000米左右為最大降水帶。邊緣地區年降水量和山脈內部年降水量差異很大。海拔3200米以上為終年積雪區。阿爾卑斯山區常有焚風出現,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災害 。
阿爾卑斯山脈所處的位置,以及各山脈的海拔和方位大不相同,不僅使這些不同的小山脈之間,而且使某一特定小山脈范圍內的氣候極端不同。由於阿爾卑斯山脈地處歐洲中部,它受到四大氣候因素的影響;從西方流來大西洋比較溫和的潮濕空氣;從北歐下移有涼爽或寒冷的極地空氣;大陸性氣團控制著東部,冬季乾冷、夏季炎熱;南邊有溫暖的地中海空氣向北流動。差別懸殊的氣溫和年降水量都與阿爾卑斯山脈的自然地理有關。谷底之所以特別引人注目,是因為谷底較周圍高地溫暖而乾燥。海拔1,524公尺(5,000尺)以上的地方,冬季降水差不多全都是雪,一般雪深3~10公尺(10~33尺)或10公尺以上,在海拔2,012公尺(6,600尺)處,積雪約從11月中旬延續到5月底,通常高山的山口被積雪封鎖。在地中海沿岸的山中,谷底的1月平均溫度為-5~4℃(23~39℉),甚至高達8℃(46℉),7月平均溫度為15~24℃(59~75℉)。溫度逆增很尋常,尤其在秋、冬季期間很常見;山谷常常是一連好幾天布滿了濃霧和呆滯沉悶的空氣。這些時候,在海拔1,006公尺(3,300尺)以上的地方可能要比低窪的谷底較溫暖、較陽光明媚。刮風可能在當天天氣和當地小氣候中發揮明顯的作用。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區覆蓋著厚達1千米的冰蓋。各種類型冰川地貌都很發育,冰蝕地貌尤為典型。還有12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約4000平方千米。中阿爾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萊奇冰川最大,長約22.5千米,面積約130平方千米。
山地年降水量一般為1200~2000毫米,但因地而異。海拔3000米左右為最大降水帶。高山區年降水量超過2500毫米,背風坡山間谷地只有750毫米。
瑞士-義大利邊界上白朗峰以東的大聖伯納山口(Great St. Bernard Pass)地區到科莫湖(Lake Como)以北的施普呂根山口(Splugen Pass)地區有一些較大的湖泊。南邊有科莫湖、馬焦雷湖(Lake Maggiore,波河排水系統的一部分);北邊有圖恩湖(Thun),布里恩茨湖(Brienz)、琉森湖。
在義大利境內東阿爾卑斯山脈范圍內,加爾達湖(Lake Garda)注入波河,而阿迪傑河(Adige)、皮亞韋河(Piave)、塔利亞門托河(Taliamento)、伊松佐河(Isonzo)注入威尼斯灣。
德國的因河(Inn)、萊希河(Lech)、伊薩爾河(Isar)和奧地利的薩爾察赫河(Salzach)、恩斯河(Enns)皆流入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多瑙河,而奧地利的穆爾河(Mur)、德拉瓦河(Drau)和斯洛維尼亞的薩瓦河(Sava)皆注入阿爾卑斯山脈以東和東南的多瑙河。

3. 阿爾卑斯山在哪

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從熱那亞灣附近的圖爾奇諾山口沿法國專、義大利邊境北上,經瑞屬士進入奧地利境內,綿延1200公里,平均海拔約3000米。

阿爾卑斯山的主峰是勃朗峰,海拔4810米,位於法國和義大利的邊境上。「勃朗」一詞在法語中是「白」的意思,由於山峰終年積雪不化,銀白如玉,故稱勃朗峰。

4. 阿爾卑斯山的經緯度是多少

阿爾卑斯山很長啦。。它的中心位於 46°30'0.00"北 10° 0'0.00"東

5. 阿爾卑斯山有什麼地理位置特點

6. 阿爾卑斯山在哪裡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最宏偉的山脈。位於歐洲中南部,是一條不甚連回貫的山系中的一小段答,該山系自北非阿特拉斯延伸,穿過南歐和南亞,直到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從亞熱帶地中海海岸法國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內瓦湖,然後再向東——東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維也納。阿爾卑斯山脈遍及下列6個國家的部分地區∶法國、義大利、瑞士、德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僅有瑞士和奧地利可算作是真正的阿爾卑斯型國家。阿爾卑斯山脈長約1,200公里(750哩),最寬處201公里(125哩)以上,是西歐自然地理區域中最顯要的景觀。

7. 世界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在哪個地區

地理位置:
這條聳立在歐洲南部的著名山脈,西起法國東南部的尼斯附近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東延伸,經義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斯登、德國西南部,東止奧地利的維也納盆地。總面積約22萬平方千米。長約1200千米,寬120~200千米,東 阿爾卑斯山脈地理位置寬西窄。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其他關於阿爾卑斯山脈的介紹:
阿爾卑斯山脈(英語:Alps)(德語:Alpen;法語:Alpes;義大利語:Alpi;斯洛維尼亞語:Alpe)是歐洲最高大,最宏偉的山脈。
位於歐洲中南部,是一條不甚連貫的山系中的一小段,該山系自北非阿特拉斯延伸,穿過南歐和南亞,直到喜馬拉雅山脈。阿爾卑斯山脈從亞熱帶地中海海岸法國的尼斯附近向北延伸至日內瓦湖,然後再向東-東北伸展至多瑙河上的維也納。阿爾卑斯山脈遍及下列6個國家的部分地區∶法國、義大利、瑞士、德國、奧地利和斯洛維尼亞;僅有瑞士和奧地利可算作是真正的阿爾卑斯型國家。阿爾卑斯山脈長約1,200公里(750哩),最寬處201公里(125哩)以上,是西歐自然地理區域中最顯要的景觀。
雖然阿爾卑斯山脈並不像其他第三紀時期隆起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安地斯山脈和落基山脈等,那樣高大,然而它對說明重大地理現象卻很重要。阿爾卑斯山脊將歐洲隔離成幾個區域,是許多歐洲大河(如隆河、萊茵河和波河)和多瑙河許多支流的發源地。從阿爾卑斯山脈 阿爾卑斯山脈流出的水最終注入北海、地中海、亞得里亞海和黑海。由於其弧一般的形狀,阿爾卑斯山脈將歐洲西海岸的海洋性氣候帶與法國、義大利和西巴爾干諸國的地中海地區隔開。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位於歐洲南部。呈一弧形,東西延伸。長約1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山勢雄偉,風景幽美,許多高峰終年積雪。晶瑩的雪峰、濃密的樹林和清澈的山間流水共同組成了阿爾卑斯山脈迷人的風光。歐洲許多大河都發源於此。水力資源豐富。為旅遊、度假、療養勝地。

8. 阿爾卑斯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徵,生產和生活方式。

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位於歐洲南部,呈一弧形,從熱那亞灣附近的圖爾奇諾山口沿法國、義大利邊境北上,經瑞士進入奧地利境內,東西延伸,長約1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山勢雄偉,風景優美,晶瑩的雪峰、濃密的樹林和清澈的山間流水共同組成了阿爾卑斯山脈迷人的風光。

阿爾卑斯山脈中植物帶較多,在谷底和低矮山坡上生長著各種落葉樹木,其中有椴樹、櫟樹、山毛櫸、白楊、榆、栗、花楸、白樺、挪威楓等;在海拔較高處的樹林中,最多的是針葉樹,主要的品種為雲杉、落葉松及其他各種松樹。在永久雪線以下和林木線以上約914公尺(3,000呎)寬的地帶是冰川作用侵蝕過的地區,這里覆蓋著茂盛的草地,適合牛羊的放牧。阿爾卑斯山總面積的20%在瑞士境內,覆蓋了瑞士南部, 形成瑞士的第三個自然區——佔全國總面積約60%的阿爾卑斯山區。研究發現,歐洲北緯45-46°是最適合草原生長的地帶,而阿爾卑斯牧場正位於北緯46-48°之間。

瑞士阿爾卑斯山牧場是牛群們愜意的家,藍天白雲下,牛兒在靜靜地吃草,它們在青青的碧草間漫步,悠閑的享受著阿爾卑斯山的陽光和空氣。牛群並不一定整個季節都停留在一個地方,而是隨著季節向更高的草場遷移。它們先慢慢遷移到最高的草場,然後慢慢吃草下山,它們的糞便就成了滋養草場的天然肥料。日復一日,它們之前吃過的草坪已經長出了鮮嫩的新草。瑞士阿爾卑斯山牧場的牛是幸福的。高海拔的牧場和清徹純凈的湖泊溪澗,為它們提供了一片樂土。那裡的水干凈到什麼程度?據說很多微生物在山野的水裡無法生存, 沒有足夠的微生物,很多魚也無法在湖裡出現。這就是阿爾卑斯山牧場奶牛的生存環境。

為了保護牧場的生態平衡,人們都十分注意保護山上的自然環境,常常可以看到度假結束後背著大包垃圾下山的人 。生活在這片純凈土地上的牛兒,自然會產出鮮美、香醇、營養豐富的乳汁。

9. 阿爾卑斯山在什麼地方

阿爾卑斯山(Alps)是歐洲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西起法國東南部的尼斯,經瑞士、德國南部、義大利北部,東到維也納盆地,綿延1200千米。寬120—200千米,最寬處可達300千米。山勢高峻,平均海拔約達3 000米左右。聳立於法國和義大利之間的主峰勃朗峰,海拔4 810米,因峰頂終年積雪而得名,是歐洲第一高峰。許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銳,山區還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谷和冰磧湖。直到現在,阿爾卑斯山脈中還有1 0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達3 600平方千米,比歐洲國家盧森堡還要大。 阿爾卑斯山區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高大的褶皺山脈也是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中形成的,角峰、冰川槽谷等是冰川的遺跡。當高大的阿爾卑斯山形成以後,近200萬年以來,歐洲經歷了幾次大冰期,阿爾卑斯山區被厚達2 000米的冰層所覆蓋 。冰川侵蝕岩石,鑿地開道,形成了很多突兀的峭壁、尖銳的角峰和冰川槽谷,使山勢顯得特別險峻。

阿爾卑斯山是一個巨大的分水嶺。歐洲的許多大河,如萊茵河、多瑙河等,都發源在這里,水力資源豐富。在勃倫納、辛普朗、聖哥達等中、南歐的山口通道,築有鐵路隧道。法國和義大利合建的勃朗峰公路隧道,全長11 600米,使巴黎和羅馬之間縮短了220千米。

阿爾卑斯山脈的植物呈帶狀分布,從山腳向上依次可以看到溫濕帶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和高山草地。夏天,這里氣候涼爽,是個避暑的好地方;冬天,這里又成了滑雪、觀賞雪景的理想場所。

阿爾卑斯山可謂是瑞士最靚麗的一條風景線。「艾格爾峰」、「明希峰」、「少女峰」、三大名山均屹立在阿爾卑斯山脈。它位於瑞士的東南部,阿爾卑斯山區占瑞士總面積的69%。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它獨特的景觀:高山植物和雪絨花,湍急的瀑布,岩洞中的石鍾乳,獨特的動植物等。世界著名的滑雪勝地——聖莫里茨高山滑雪場就位於阿爾卑斯山脈的中心地帶,是高山滑雪的勝地,曾成功舉辦過兩屆冬奧會。這里有海拔超過3000米的高山滑道,讓你可以化身為翱翔在白色世界裡的雪域雄鷹。冬日的阿爾卑斯山,白雪皚皚,冰川連綿千里,銀白色的山坡陡斜雄偉,是滑雪的最佳場所,也是冬季運動比賽的熱門場地。除1928年和1948年的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外,1934年、1948年、1974年和2003年的世界滑雪錦標賽均在此舉辦,而奧林匹克雪橇賽和克萊斯特雪橇賽也都指定這里為比賽場地。

阿爾卑斯山系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和美洲板塊碰撞所產生的結果。阿爾卑斯山綿亘歐、非大陸,有五條主要的山脈:阿爾卑斯山(在瑞士、奧地利一帶)、比利牛斯山(在西班牙、法國、安道爾交界處)、亞平寧山(在義大利半島)、喀爾巴阡山(在巴爾干)和阿特拉斯山(在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北部)。這五條山脈中,阿爾卑斯山主峰勃朗峰海(在瑞士境內)拔4810米,是瑞士也是歐洲最高峰,有「歐洲屋脊」之稱。

但在2004年,瑞士有關部門的初步測量顯示,阿爾卑斯山冰川厚度平均已減少了70厘米,2005年則平均減少了60厘米。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洲大陸冰川平均厚度消減了9.6米。

阿爾卑斯山是歐洲的旅遊勝地,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滑雪愛好者,為當地旅遊業創收數百萬美元。但如果積雪不斷減少,勢必影響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歷史概況:

阿爾卑斯山除了主山系外,還有四條支脈伸向中南歐各地:向西一條伸進伊比利亞半島,稱為比利牛斯山脈;向南一條為亞平寧山脈,它構成了亞平寧半島的主脊;東南一條稱迪納拉山脈,它縱貫整個巴爾干半島的西側,並伸入地中海,經克里特島和塞普勒斯島直抵小亞細亞半島;東北一條稱喀爾巴阡山脈,它在東歐平原的南側一連拐了兩個大彎然後自保加利亞直臨黑海之濱。

大約1.5億年以前,現在的阿爾卑斯山區還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隨後陸地逐漸隆起,形成了高大的阿爾卑斯山脈。整個山區的地殼至今還不穩定,地震頻繁。近百萬年以來,歐洲經歷了幾次大冰期,阿爾卑斯山區形成了很典型的冰川地形,許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銳,山區還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谷和冰磧湖。直到現在,阿爾卑斯山脈中還有1000多條現代冰川,總面積達3600平方公里,比歐洲國家盧森堡還要大。

植被:

阿爾卑斯山脈的植物呈帶狀分布。山地南坡,海拔800米以下屬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800~1800米為溫帶森林帶,其下部為以山毛櫸和冷杉為主的混交林帶,上部為由雲杉、冷杉、雪松等組成的針葉林;1800~2300米處,為森林上限;以上為高山草甸;再上則為裸露的岩石和終年積雪的山峰。夏天,這里氣候涼爽,是個避暑的好地方;冬天,這里又成了滑雪、觀賞雪景的理想場所。

氣候:

在阿爾卑斯山區,因為四周有高山保護,越深的山谷越乾燥,越高的山峰則有較多雨量。降雪量也是各地區不同。海拔700米的地區,有雪的日子每年約3個月;1800米地區,有雪的日子可達半年;2500米地區,有雪的日子可達10個月,2800米以上地區,則終年積雪。在冬天,阿爾卑斯山區經常陽光普照,而中部地方則相反,陰霾密布。故此冬天是旅遊阿爾卑斯山的最佳季節。

語言:瑞士有四種「國語」,分別是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一種鮮為人知的「語言活化石」列托羅馬語。列托羅馬語僅在瑞士東部阿爾卑斯山區的
格里松州幾條山谷地區5萬多居民中使用,而且還分成5種彼此互不相通的方言。多少個世紀以來,講列托羅馬語的人數越來越少,被列為「瀕危語言」,同時也受到瑞士各界的重點保護,頑強地在瑞士「大語言」的夾縫中保存了下來,被語言學界稱為「語言活化石」當不為過。
列托羅馬語源於羅馬帝國時代

格里松州位於阿爾卑斯山脈東麓,是瑞士地域面積最廣,語言種類最復雜,但人口密度最小的州,全州只有18萬人。該州的「正式語言」有德語(65%)、列托羅馬語(17%)、義大利語(11%)、其他語言(7%),德語、義大利語、列托羅馬語為本州「正式語言」。

公元前15年,羅馬帝國軍團翻越阿爾卑斯山脈,橫掃並征服了整個歐洲。當時,在包括今天瑞士格里松州、奧地利蒂洛和義大利倫巴地等地的列托凱爾特人操一種與羅馬人所講的拉丁語不同的方言。隨著羅馬帝國的統治和拉丁化,上述地區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當地人不得不學習拉丁語,逐漸形成一種當地語與拉丁語混合的語言,這就是列托羅馬語的源頭,至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

公元450年,列托羅馬行省被來自北方的日耳曼人佔領,開始了日耳曼化時代,講德語的部落進入該地區,但一直到19世紀中葉,講列托羅馬語的人仍佔多數。隨著阿爾卑斯山脈南北交通通道的開發,越來越多講德語的人從阿爾卑斯山脈北麓移民到格里松州,德語佔了上風,講列托羅馬語的居民越來越少,逐漸集中到格里松州的山谷地區。記者跟隨列維奧在格里松州的山區驅車而行,四周是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皚皚雪峰,雪線以下寸草不生,與瑞士其他地區綠草遍野的田園風光形成強烈反差,山峰與盤山公路之間的落差超過1500米。可以想像,在交通極為不便的時代,當地的人員交往是多麼的稀少。然而,正是這種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使得格里松山谷成為列托羅馬語的「諾亞方舟」。

如今,在格里松州,將列托羅馬語作為交際語言或能聽懂該語言的人數大約為5萬人左右。多少個世紀以來,列托羅馬語一直是格里松地區許多家庭的母語,也是除德語和義大利語之外的州立「正式語言」之一。1938年,經過瑞士全民投票,《聯邦憲法》就瑞士的語言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德語、法語、義大利語和列托羅馬語為瑞士聯邦「國家語言」,但由於列托羅馬語分成5種方言,各山谷使用的詞彙和發音迥然不同,不算聯邦的「正式語言」。

在聯邦政府的幫助下,格里松州頂著壓力,在列托羅馬語各山谷居民中協調,邀請語言學家就發音、詞彙和拼寫等進行規范,歷時20年,終於「規范」出一種被各山谷居民大致贊同的正規列托羅馬語。1996年,瑞士聯邦公民投票,以76%的贊成票通過了一項新的條款:聯邦「正式語言」為德語、法語和義大利語,列托羅馬語同樣是「正式語言」,所有聯邦政府的文件、司法條例等全部增加列托羅馬語版本,並享有同等的法律效應。講列托羅馬語的議員可以在聯邦議院使用列托羅馬語辯論。

10. 阿爾卑斯山在哪裡

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高大的山脈,從熱那亞灣附近的圖爾奇諾山口沿法國、義大利邊境北上,經瑞士進入奧地利境內,綿延1200公里,平均海拔約3000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