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二戰中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的影響

二戰中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2-28 18:55:53

『壹』 一些關於地理對軍事的影響的問題

我綜合地說:地形地貌不但對部隊機動有著極大影響,而且直接決定軍版方的戰略部署。
孫子兵權法中《地形篇》:「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主要講地形對部隊機動作戰的利弊,屬於戰術和戰役范疇。
岳飛也曾說:「步兵利險阻,騎兵利平曠。」正是詮釋了依照地利排兵布陣這一理念。
《九地篇》中有「九地」之說:「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屺地,有圍地,有死地。。。。」講的是戰略中的地形因素應該如何考慮。後總結道:「九地之變,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指出戰略地形(包括自然地理和人為構建)是戰爭部署中的至關重要的條件。
地理環境因素中也包括了戰略資源,比如糧草,水源,油料,橡膠,木材等等;還有人文地理因素,如政治中心,工業重鎮,交通要沖等等。這些就不多贅述啦。
軍事地形學是必修課!具體戰例極多,也不加排列,總之,地理因素如能運用得當,便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貳』 請用500字左右簡述一下二戰後美國的軍事行動及其原因,並簡要分析。

原因就是最大程度的滿足國內掌權階層的利益和控制全球的野心,要麼使用經濟手段,要麼使用武力手段。

『叄』 二戰對世界的影響

影響:

成立聯合國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民族獨立
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後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

兩極陣營
華約陣營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和鼓舞下,東歐和亞洲大陸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在各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越出了一國范圍,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北約陣營
二戰後初期,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現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20世紀60年代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沖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出現多極化趨勢。

科技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大戰期間,為了戰爭的需要,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且發展相應的科學技術,製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用於製造作戰武器的科學技術為和平事業服務,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
重炮坦克
二戰初期,德、意、日法西斯集團猖狂一時,顯示出較強的戰鬥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較早地看到了軍事科技對提高武器裝備先進性的重要性。出於發動侵略戰爭的需要,他們把當時最先進的軍事科技用於武器裝備的生產,從而使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大大領先於盟國。德意志第三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雖然其軍事發展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但暗地裡仍秘密研製各種武器裝備。
不僅在國內秘密研製新型重炮和坦克,而且將秘密研製海空武器裝備的地點設在國外,如在荷蘭製造潛艇,在瑞典製造飛機。到二戰爆發前,德軍已經裝備了多種新型的坦克和裝甲戰車。這保證了德軍二戰初期的閃擊戰一舉成功--在空軍的協同配合下,利用坦克具有高速突擊的特性,通過不停頓的突擊作戰,在對方尚未實施充分的戰爭動員時,就以閃電般的速度對敵重兵集團實施突擊,並一舉將其擊潰。坦克具有的這種高速突擊作戰能力,使德軍閃擊戰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時間竟橫掃大半個歐洲。
然而,到戰爭的中、後期,由於軸心國部隊的軍事科技與軍工企業受到盟國部隊的沉重打擊,其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大為下降。相反,盟國的軍事科技則迅猛發展,特別是蘇軍有了大量的機械化裝甲部隊後,開創了以坦克為主要突擊力量的寬正面、高速度、大縱深的戰役進攻樣式,在戰略反攻和進攻時橫掃德軍如卷雲。例如,1943年蘇德戰場上發生的庫爾斯克大會戰,可以說是二戰中規模最大的坦克肉搏戰。雙方一次在戰場上投入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陸戰平台就達7000多輛。會戰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紅軍擊毀德軍坦克1500餘輛,使德軍裝甲集團受到開戰以來最沉重的打擊。
航空技術
基於戰爭需要,航空技術在二戰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空氣力學和航空技術的新發現,使許多新式作戰飛機出現在戰場上,如以活塞式發動機為動力裝置的轟炸機、戰斗機和攻擊機得到很大發展和廣泛應用,並出現了電子對抗飛機和安裝機載雷達、可在夜間作戰的戰斗機,從而使作戰飛機戰技性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整整更新了一代。
1938年,德軍飛機的年產量達到5200架,成為當時世界上生產飛機最多的國家。1939年,德意志第三帝國又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標志著航空器動力裝置的重大突破,飛機的速度得到極大的提高,這樣在二戰時期就出現了以作戰飛機為主要作戰力量遂行的獨立空中戰役。正是因為擁有強大的空中力量,希特勒制訂了企圖通過空襲英國、迫使其投降的海獅計劃。而基於海、空警戒的需求,特別是炮瞄和引導攔截敵機等要求,極大地促進了英國雷達技術的發展,英國很快生產出不同種類的雷達。雷達的出現使得超視距作戰成為可能。正是有了雷達,英國才免遭納粹鐵蹄的踐踏。在1940年的不列顛空戰中,英國就建立了一個由偵察警戒雷達、地面引導雷達、飛機截擊雷達、高炮控制雷達和探照燈雷達等20多個地面雷達站組成的雷達網,有效地遏制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空軍的空襲,使德軍企圖通過空襲轟炸就迫使英國屈服的夢想完全落空。空戰期間,英國共損失作戰飛機915架,但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喪失飛機1733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戰以來第一次嚴重受挫。戰爭後期,盟軍各種新型護航艦艇的出現,雷達、聲納(ASDIC)、高頻測向儀(HF/DF)等探測設備的改良以及刺蝟彈等先進反潛武備的廣泛應用,使從發現德意志第三帝國潛艇到將其擊毀的整個過程變得迅速而有效。[18]
從1943年初開始,曾經幾乎使英國的商船航運瀕臨崩潰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潛艇部隊在大西洋水域的優勢已不復存在。隨著戰爭的發展,盟國空軍飛機的數量和質量都逐漸超過了軸心國空軍。在徹底摧毀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柏林會戰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空軍動用了7500架飛機對柏林進行了猛烈轟炸,加速了法西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滅亡。在亞洲戰場,美國B-29轟炸機在對日作戰中戰果累累,東京和日本全境都如同陷進了地獄。應該說,是B-29加速了太平洋戰爭的進程。
雷達導彈
二戰時期,有些軍事技術是為適應戰爭需求而產生的。如雷達和導彈技術。20世紀30年代末,德意志第三帝國開始火箭、導彈技術的研究,並建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基地,1939年發射了A-l、A-2、A-3導彈,並很快將研製這種小型導彈的技術應用到V-l導彈和V-2導彈上。這兩種導彈是現代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鼻祖。在1944年6月-9月.德意志第三帝國用它們襲擊了英國倫敦,讓英國人吃盡了苦頭。二戰後期,德意志第三帝國還研製了萊茵女兒等幾種地空導彈,以及X-7反坦克導彈和X-4有線制導空空導彈,所幸均未投入作戰使用。戰後,導彈作為一種新式武器的出現,已引起當時各國的興趣和重視。德意志第三帝國戰敗後,其導彈技術和導彈研究人員大部分被原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和美國等所擁有,並開始加緊對導彈的理論研究和實際製造,從而揭開了世界導彈的發展序幕。
核武器
核武器是軍事科技在二戰後期產生的最新成果並被迅速應用到戰爭中的一個突出例子。原子彈幾乎是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而生。1938年12月,德意志第三帝國化學家哈恩和物理學家斯特拉斯曼發現鈾原子核裂變現象。在1939年以前,德意志第三帝國的核技術基本上是超過美、英的,然而由於希特勒熱衷於歐洲戰場上的大規模閃擊戰,德意志第三帝國核武器研究起步不久便落後於美、英。1939年8月,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寫信給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他的建議馬上引起美政府的高度重視,美國政府開始立項撥款,並於1942年8月正式將這一計劃命名為曼哈頓工程。為完成這一工程,美國動用了60萬名工程技術人員,投資達200億美元,歷時三年多,終於在德意志第三帝國敗亡之後、日本垂死掙扎之際的1945年7月l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顆原子彈。1945年8月6、9日,美國分別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最新研製成功的原子彈小男孩和胖子,使兩座城市傾刻間化為一片焦熱的火海。原子彈的殺傷力令整個世界震驚。原子彈的投放,迫使天皇裕仁於8月15日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

『肆』 二戰的影響和意義

一、影響:
1、成立聯合國。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2、民族獨立。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後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

3、兩極陣營。
(1)、華約陣營。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和鼓舞下,東歐和亞洲大陸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在各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越出了一國范圍,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2)、北約陣營。二戰後初期,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現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20世紀60年代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沖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出現多極化趨勢。
二、意義:
1、政治意義:一是戰爭徹底的摧毀了法西斯主義,二戰使各國人民深刻反思,追求和平進步的思想成為深入人心。二是二戰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國家,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帝國主義殖民體系逐步瓦解;三是二戰使社會主義從一國發展到多國,形成了蘇聯為首的強大的社會主義陣營,和平進步力量壯大。
2、科技意義:二戰客觀上促進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一反面,最顯著的是革新了武器,整個二戰從開始到結束,軍事科技超高速發展,從普通栓式步槍,到最後的自動步槍;從簡陋的雙翼木結構戰斗機,到最後的全金屬噴氣式飛機;從不重視坦克(德國除外),到最後成為陸戰之王等。還因此衍生出了火箭炮、導彈、火箭筒等以火箭原理為主的常規武器,到戰爭最後誕生了新的無敵炸彈——原子彈。另一方面,武器的革新必然導致戰爭理念革新,德國閃電戰讓歐洲顫粟,坦克裝甲車輛第一次作為主角沖在了戰爭第一線。蘇聯大兵團阻擊和大縱深穿插作戰留下了戰爭重彩。美國空降部隊大規模使用,使得三維空間作戰翻開了戰爭新篇章;多門火炮集中射擊一個目標;飛機不再僅是地面部隊輔助工具,而是直接參與地面作戰,出現了強擊機等新型戰機,讓裝甲部隊難以對付。這些大大提升了戰爭致勝效果。總之: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深深的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3、民族融合意義:二戰使世界61個國家捲入戰爭,但二戰卻徹底打開了工業革命以來,各個國家、各個民族走向融合的大門,促進了聯合國的建立,推動了科技進一步發展和廣泛應用,加速了世界一體化,形成了地球村。
三、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簡稱二戰,亦可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意志第三帝國、義大利王國、日本帝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伍』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戰役和事件以及給人類帶來的危害

重大戰役

1.閃擊波蘭
2.曼施坦因計劃,突破馬奇諾防線
3.敦克爾克大撤退
4.法國回投降,成立維希法國傀儡政府答
5.巴巴羅薩計劃,納粹德國突襲蘇聯
6.莫斯科會戰,納粹德國失敗
7.斯大林格勒會戰,納粹德國慘重,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
8.偷襲珍珠港,美國加入同盟國
9.中途島海戰,日本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
10.阿拉曼戰役,德國在北非戰場崩潰
11.諾曼底登陸,第二戰場開辟
12.胡斯克作戰,登陸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義大利投降
13.阿登反擊戰(突出部戰役)
14.7-20事件,刺殺希特勒失敗
15.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

其他算得上重要戰役的還有哈爾科夫反擊戰,珊瑚島海戰,硫磺島登陸作戰,基輔會戰,列寧格勒會戰等等.

『陸』 二戰的影響和意義

影響:

1、戰爭使人類理性得到張揚,人權與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維持和平的聯合國隨之誕生。

2、二戰改變了世界格局,美蘇成為兩個世界一流大國,西歐的世界中心地位繼續衰落(人教,已不復存在),世界重心向太平洋地區轉移(美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霸主)。

3、二戰促進了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發展,歐亞建立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戰後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

4、二戰促進了戰後新科技革命(第三次)的興起。

意義:

1、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給人類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災難和破壞。

2、戰爭摧毀了法西斯主義,教育了各國人民,爭取和平和進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3、沉重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

4、促進了國際社會主義力量發展壯大,蘇聯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世界上許多國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超出一國范圍。

5、第二次世界大戰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6)二戰中地理環境對軍事行動的影響擴展閱讀:

二戰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各國經濟政治力量發展不平衡,德國和日本的工業發展比較突出,英、法、美等國則先後出現停滯局面。1929年和1937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兩次嚴重的經濟危機。

為了擺脫經濟、政治和社會危機,德、意、日法西斯統治的國家走上了國民經濟軍事化的道路。在政治上也日益法西斯化,並逐漸形成美、英、法和德、意、日兩大政治軍事集團。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國、日本、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主體,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世界范圍內的大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軍隊對波蘭發動了突然進攻,英法再也無路可退,只得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軍偷襲太平洋美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軍太平洋軍隊,第二天,美軍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爭達到最大規模。

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戰役開始,蘇聯軍民進行了英勇抵抗,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最終以蘇軍的勝利宣告結束,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

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正式簽訂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一場空前的浩劫,造成了重大人員的傷亡和財產損失。

『柒』 地理環境對戰爭的影響

地理環境是人類活動的舞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按照科學的定義講,地理環境就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在地球表層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它可以為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又稱自然環境,是指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界,由地質、地貌、土壤、生物、氣候、水文等自然要素組成;人文地理環境又稱人文環境,是指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社會活動形成的一種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現象,它由社會化了的人口、民族、宗教、聚落、風俗、文化及政治、經濟、國家、政黨和社會團體等人文要素組成。 軍事活動是人類諸多活動中的一種,必然離不開地理環境這個舞台。它一方面改造著地理環境,另一方面又受地理環境及其諸多要素的制約和影響。所以,地理環境歷來就受到中外軍事家的重視。例如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就認為指揮官在分析戰場形勢、預測戰爭的勝負以及進行戰略決策時,一定要從五個方面著手,即:「道、天、地、將、法」。其中「天」、「地」指的是地理條件。「天」就是天候,通俗地講就是天文和氣候;「地」是地理,指各種地理條件,尤其是地形。並強調指出「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他把地理條件作為戰略決策的重要依據和取勝的重要保障。 同時他還認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把地形作為指揮作戰的輔助條件;「知天知地,勝乃無窮」,認為通曉天文地理,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戰爭論》一書的作者,世界著名的普魯士戰略學家克勞塞維茨曾經說過:「地理環境同軍事行動本身有著十分密切而永遠存在的關系,它不論對戰爭過程本身,還是對戰斗的准備和運用,都有決定性的影響。」就是現代戰爭,地理環境同樣是戰爭決策者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 人類自有戰爭以來,就在地理環境這個舞台上,導演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戰爭故事。縱觀戰爭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地理環境作為戰爭的客觀基礎,它既可以讓你一夜之間成為英雄,也會使你瞬間一敗塗地。例如拿破崙在土倫之戰中,由於善於利用地形,為法軍收復土倫立了大功,正是這次戰役,使拿破崙由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軍官一躍成為眾人矚目的英雄,並被破格提升為炮兵准將。當時,他才僅僅24歲。 所以,在他以後的戰爭生涯中,地理環境一直受到他的高度重視。可是也正是他,由於被勝利沖昏了頭腦,在進攻到莫斯科城下時,卻忽視了當地的地理條件,被莫斯科的嚴寒「逼迫」得一蹶不振,從此就敗落了下去。

『捌』 二戰的影響(要很全的)

二戰的影響:
1、成立聯合國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60餘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2、民族獨立
由於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後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後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
3、兩極陣營
華約陣營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影響和鼓舞下,東歐和亞洲大陸出現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在各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力量不斷壯大,越出了一國范圍,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北約陣營
二戰後初期,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普遍衰落,美國一枝獨秀,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國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出現了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20世紀60年代西歐、日本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霸主地位受到沖擊,資本主義陣營內部矛盾重重,出現多極化趨勢。
4、科技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大戰期間,為了戰爭的需要,各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且發展相應的科學技術,製造新式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用於製造作戰武器的科學技術為和平事業服務,推動了人類歷史文明的進步。
5、重炮坦克
二戰初期,德、意、日法西斯集團猖狂一時,顯示出較強的戰鬥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們較早地看到了軍事科技對提高武器裝備先進性的重要性。出於發動侵略戰爭的需要,他們把當時最先進的軍事科技用於武器裝備的生產,從而使武器裝備現代化程度大大領先於盟國。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雖然其軍事發展受到《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但暗地裡仍秘密研製各種武器裝備。
不僅在國內秘密研製新型重炮和坦克,而且將秘密研製海空武器裝備的地點設在國外,如在荷蘭製造潛艇,在瑞典製造飛機。到二戰爆發前,德軍已經裝備了多種新型的坦克和裝甲戰車。這保證了德軍二戰初期的閃擊戰一舉成功--在空軍的協同配合下,利用坦克具有高速突擊的特性,通過不停頓的突擊作戰,在對方尚未實施充分的戰爭動員時,就以閃電般的速度對敵重兵集團實施突擊,並一舉將其擊潰。坦克具有的這種高速突擊作戰能力,使德軍閃擊戰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時間竟橫掃大半個歐洲。
然而,到戰爭的中、後期,由於軸心國部隊的軍事科技與軍工企業受到盟國部隊的沉重打擊,其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大為下降。相反,盟國的軍事科技則迅猛發展,特別是蘇軍有了大量的機械化裝甲部隊後,開創了以坦克為主要突擊力量的寬正面、高速度、大縱深的戰役進攻樣式,在戰略反攻和進攻時橫掃德軍如卷雲。例如,1943年蘇德戰場上發生的庫爾斯克大會戰,可以說是二戰中規模最大的坦克肉搏戰。雙方一次在戰場上投入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等陸戰平台就達7000多輛。會戰中,蘇聯紅軍擊毀德軍坦克1500餘輛,使德軍裝甲集團受到開戰以來最沉重的打擊。

『玖』 從地理環境對軍事影響的角度分析,大秦帝國有哪些優勢

影視劇《大秦帝國》一共分為四部,分布為裂變、縱橫、崛起、天下,這部影視劇也可以看出是偏居一隅,貧弱的秦國屌絲逆襲,開疆拓土的影視劇,在《大秦帝國之裂變》過程中,秦獻公與魏國戰爭收復領土未果,病重身亡;秦孝公推行商鞅變法,國力增強趁勢收復河西失地,六國紛紛朝賀。

《大秦帝國之縱橫》中,秦惠文王重用司馬錯和張儀,奪取巴蜀地區,奪取魏國大片領土,奪取楚國六百里將巴蜀、漢中連成一片,此後的秦宣太後,秦昭襄王都相繼開疆拓土;《大秦帝國之天下》秦始皇吞並六國,統一天下,將秦國領土版圖拓展到了極限。

向北,秦國在公元前328年,奪取魏國包括少梁在內的十五城,將國土版圖推到了黃土高原之上;此後,在取得上郡、義渠等地後徹底控制了陝北高原大部。到秦惠文王末年,秦國國土版圖以關中地區為核心,以關中、巴蜀、漢中為主體,地域面積遼闊,地形險固,可攻可守的地理版圖,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憑借。

『拾』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地抄改變了人類歷史。其影響廣泛地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個層面。以軍事科技的發展為中介,人類的智慧與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被極大地釋放出來,戰爭的破壞力空前增大、戰爭手段空前增多、戰爭樣式空前豐富、戰爭空間空前廣闊。人類的戰爭活動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覺、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