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缺水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缺水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2-28 17:24:46

⑴ 自然地理環境對生活的影響

地理環境之影響:
對生活:1.由於氣候的不同,會影響人們的心情與心態,比如非專常酷熱的地方人們屬容易脾氣暴躁且易發怒;2.山區較多的地方不以交通建設;3.多雨的地方雨具較貴或者做工精良;4.氣候寒冷的地方人們容易得病,或者比較深沉不善交流...
對生產:1.主要是資源或能源分布不均,生產受原材料限制;2.缺水地區不已發展需水量大的產業,同理可得很多的結論....

⑵ 西北地區乾旱的氣候條件,對當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狀況帶來什麼影響 最好分點簡要作答

對於自然環境復來說;乾旱加劇制了土地荒漠化的速度.加劇了西北地區風力對土地的侵蝕……
對社會經濟來說:必須長期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來治理環境問題,乾旱缺水對農業的發展來說也形成較大的壓力,來得阻礙本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

⑶ 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城市建設會使地表徑流量加大嗎

城市建設會使地表來徑流量變自化更大,這種變化包括兩方面:雨季城市徑流量增大,可能造成城市洪水;旱季城市徑流量明顯減少,加劇城市缺水。
原因:(1)城市化使城市植被覆蓋率下降,涵養水源能力差,地表徑流變化增大;
(2)城市化使城市大面積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滲補給地下水,雨季易出現城市洪水。

⑷ 中國地理位置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中國地處亞歐板塊東部,太平洋西岸,大部分處地球北溫帶,少內部分處地球熱帶容。
中國的東南部瀕臨海洋,因此環境濕潤,夏季受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的影響,會出現大量強降雨。又因為地處熱帶和亞熱帶,溫度會很高。冬季因其瀕臨海洋以及緯度較低,氣候溫暖濕潤。形成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中國的西北部遠離海洋,因此太平洋的暖濕氣流不易到達,夏季風也難以到達,氣候會十分乾燥,因西北部被大量沙漠覆蓋,氣候因沙漠而受到影響,白天天氣炎熱而到了晚上天氣又極度寒冷,晝夜溫差大,與瀕臨海洋的東南部正好相反。冬季受西北季風的影響,本來就極度缺水的西北地區,就變得更加缺水了,又因為其地處內陸,就形成了溫帶大陸性氣候
中國的西部地處青藏高原之上,因其海拔高,溫度就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因此,西部地區常年寒冷,形成典型的高原山地氣候。
而中國的北部夏季受東南季風的影響又深居內陸,有降雨但相對於東南地區比較少,由於緯度高的關系,溫度也不會很高。冬季受西北季風的影響,氣候寒冷乾燥,就形成了溫帶季風氣候。
總的來說,中國的氣候特點:1.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2.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3.季風氣候顯著

⑸ 水資源的利用與環境的關系及對環境的影響

水資源的性質與特點
水和水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純凈的水是由H2O分子組成,而水體則含有多種物質,其中包括懸浮物、水生生物以及基底等。水體實際上是指地表被水覆蓋地段的自然綜合體,包括河流、湖泊、沼澤、水庫、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水資源與人類的關系非常密切,人類把水作為維持生活的源泉,人類在歷史發展中總是向有水的地方集聚,並開展經濟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類對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
水資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數量最大的資源。水覆蓋著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總量達15億立方千米;也是世界上開發利用得最多的資源。現在人類每年消耗的水資源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任何資源,全世界用水量達3萬億噸。
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很不均勻,各地的降水量和徑流量差異很大。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陸地少雨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在多雨季節易發生洪澇災害。例如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佔全國的82%以上,耕地佔36%,水多地少;長江以北地區,耕地佔64%,水資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共中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的黃淮海流域的耕地佔全國的41.8%,而水資源不到5.7%。
水資源的利用現狀
我國水資源總量雖然較多,但人均量並不豐富。水資源的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大;連豐連枯年份比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積嚴重。這些特點造成了我國容易發生水旱災害,水的供需產生矛盾,這也決定了我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務十分艱巨。

1.水資源的利用與供需矛盾

我國地表水年均徑流總量約為2.7萬億立方米,相當於全球陸地徑流總量的5.5%,佔世界第5位,低於巴西、前蘇聯、加拿大和美國。我國還有年平均融水量近500億立方米的冰川,約8000億立方米的地下水及近500萬立方千米的近海海水。目前我國可供利用的水量年約1.1萬億立方米,而1980年我國實際用水總量已達5075億立方米,占可利用水資源的46%。
建國以來,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及防治水害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較大的成績。
在城市供水上,目前全國已有300多個城市建起了供水系統,自來水日供水能力為4000萬噸,年供水量100多億立方米;城市工礦企業、事業單位自備水源的日供水能力總計為6000多萬噸,年供水量170億立方米;在7400多個建制鎮中有28%建立了供水設備,日供水能力約800萬噸,年供水量29億立方米。
農田灌溉方面,全國現有農田灌溉面積近7.2億畝,林地果園和牧草灌溉面積約0.3億畝有灌溉設施的農田佔全國耕地面積的48%,但它生產的糧食卻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74%。
防洪方面,現有堤防20萬多千米,保護著耕地5億畝和大、中城市100多個。現有大中小型水庫8萬多座,總庫容4400多億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積約150萬平方千米。
水力發電,我國水電裝機近3000萬千瓦,在電力總裝機中的比重約為29%,在發電量中的比重約為20%。
然而,隨著工業和城市的迅速發展,需水不斷增加,出現了供水緊張的局面。據1984年196個缺水城市的統計,日缺水量合計達1400萬立方米,水資源的保證程度已成為某些地區經濟開發的主要制約因素。
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資源數量、質量、分布規律及其開發條件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各部門對水資源需求的社會經濟因素的制約。
我國水資源總量不算少,而人均佔有水資源量卻很貧乏,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我國人均佔有地表水資源約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按人均佔有水資源量比較,加拿大為我國的48倍、巴西為16倍、印度尼西亞為9倍、前蘇聯為7倍、美國為5倍,而且也低於日本、墨西哥、法國、前南斯拉夫、澳大利亞等國家。
我國水資源南多北少,地區分布差異很大。黃河流域的年徑流量只佔全國年徑流總量的約2%,為長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國年徑流總量中,淮、海河、灤河及遼河三流域只分別約佔2%、1%及0.6%。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別僅為我國人均值的26%、15%、11.5%、21%。
隨著人口的增長,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造成了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劇。從本世紀初以來,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農業用水量增長了7倍,工業用水量增長了21倍。我國用水量增長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國總用水量為4700億立方米,為建國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長8倍,而工業用水量(包括火電)增長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業用水量,均為建國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國初期增長幾十倍,有的甚至超過100倍。因而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就異常突出。
由於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產生了許多不利的影響。首先是對工農業生產影響很大,例如1981年,大連市由於缺水而造成損失工業產值6億元。在我國15億畝耕地中,尚有8.3億畝沒有灌溉設施的乾旱地,另有14億畝的缺水草場。全國每年有3億畝農田受旱。西北農牧區尚有4000萬人口和3000萬頭牲畜飲水困難。其次對群眾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對樓房供水不足或經常斷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採取定時、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難。其三,超量開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水資源枯竭,在27座主要城市中有24座城市出現了地下水降落漏斗。

2.水利建設與洪澇災害

由於所處地理位置和氣候的影響,我國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發生的國家,尤其是洪澇災害長期困擾著經濟的發展。據統計,從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洪水1062次,平均兩年即有一次。黃河在2000多年中,平均3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僅1887年的一場大水死亡93萬人,全國在1931年的大洪水中喪生370萬人。建國以後,洪澇災害仍不斷發生,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因此,興修水利、整治江河、防治水害實為國家的一項治國安邦的大計,也是十分重要的戰略任務。
我國40多年來,共整修江河堤防20餘萬千米,保護了5億畝耕地。建成各類水庫8萬多座,配套機電井263萬眼,擁有6600多萬千瓦的排灌機械。機電排灌面積4.6億畝,除澇面積約2.9億畝,改良鹽鹼地面積0.72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1萬平方千米。這些水利工程建設,不僅每年為農業、工業和城市生活提供5000億立方米的用水,解決了山區、牧區1.23億人口和7300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而且在防禦洪澇災害上發揮了巨大的效益。
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利用,導致水環境的惡化,加劇了洪澇災害的發生。特別是1991年入夏以來,在我國的江淮、太湖地區,以及長江流域的其他地區連降大雨或暴雨,部分地區出現了近百年來罕見的洪澇災害。截至8月1日,受害人口達到2.2億人,傷亡5萬餘人,倒塌房屋291萬間,損壞605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約3.15億畝,成災面積1.95億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85億元。在這次大面積的嚴重洪災面前,應該進一步提高對我國面臨洪澇災害嚴重威脅的認識,總結經驗教訓,尋找防治對策。
除了自然因素外,造成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有:
(1)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尤其是濫伐森林,破壞水土平衡,生態環境惡化。如前所述,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建國以來雖已治理51萬平方千米,但目前水土流失面積已達160萬平方千米,每年流失泥沙50億噸,河流帶走的泥沙約35億噸,其中淤積在河道、水庫、湖泊中的泥沙達12億噸。湖泊不合理的圍墾,面積日益縮小,使其調洪能力下降。據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調查,70年代後期,我國面積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約有2300多個,總面積達7.1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0.8%,湖泊水資源量為7077億立方米,其中淡水2250億立方米,占我國陸地水資源總量的8%。建國以後的30多年來,我國的湖泊已減少了500多個,面積縮小約1.86萬平方千米,占現有湖泊面積的26.3%,湖泊蓄水量減少513億立方米。長江中下游水系和天然水面減少,1954年以來,湖北、安徽、江蘇以及洞庭、鄱陽等湖泊水面因圍湖造田等縮小了約1.2萬平方千米,大大削弱了防洪抗澇的能力。另一方面,河道淤塞和被侵佔,行洪能力降低,因大量泥沙淤積河道,使許多河流的河床抬高,減少了過洪能力,增加了洪水泛濫的機會。如淮河幹流行洪能力下降了3000立方米/秒。此外,河道被擠占,束窄過水斷面,也減少了行洪、調洪能力,加大了洪水危害程度。
(2)水利工程防洪標准偏低。我國大江大河的防洪標准普遍偏低,目前除黃河下游可預防60年一遇洪水外,其餘長江、淮河等6條江河只能預防10~20年一遇洪水標准。許多大中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差,經常處於一般洪水的威脅之下。廣大江河中下游地區處於洪水威脅范圍的面積達7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7.7%,其中有耕地5億畝,人口4.2億,均佔全國總數的1/3以上,工農業總產值約佔全國的60%。此外,各條江河中下游的廣大農村地區排撈標 准更低,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遠不能滿足目前防洪排澇的要求。
(3)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使受災程度加深。一方面抵禦洪澇災害的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由於社會經濟發展卻使受災程度大幅度增加。建國以後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尤其是東部地區人口密集,長江三角洲的人口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10倍。全國1949年工農業總產值僅466億元,至1988年已達24089億元,增加了51倍。近10年來,鄉鎮企業得到迅猛發展,東部、中部地區鄉鎮企業的產值佔全國鄉鎮企業的總產值的98%,因經濟不斷發展,在相同頻率洪水情況下所造成的各種損失卻成倍增加。例如1991年太湖流域地區5~7月降雨量為600~900毫米,不及50年一遇,並沒有超過1954年大水,但所造成的災害和經濟損失都比1954年嚴重得多。此外,各江河的中下游地區一般農業發達,具有眾多的商品糧棉油的生產基地,一旦受災,農業損失也相當嚴重。

3.水體污染及其危害

水是最重要的天然溶劑,因此極易污染。常見的水體污染有下列幾類。
(1)水體富營養化 水體富營養化是一種有機污染類型,由於過多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進入天然水體而惡化水質。施入農田的化肥,一般情況下約有一半氮肥未被利用,流入地下水或池塘湖泊,大量生活污水也常使水體過肥。過多的營養物質促使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如藍藻、硅藻以及水草的大量繁殖,有時整個水面被藻類覆蓋而形成「水花」,藻類死亡後沉積於水底,微生物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導致魚類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水體富營養化會加速湖泊的衰退,使之向沼澤化發展。
海洋近岸海區,發生富營養化現象,使腰鞭毛藻類(如裸溝藻和夜光蟲等)等大量繁殖、密集在一起,使海水呈粉紅色或紅褐色,稱為赤潮,對漁業危害極大。近年來渤海北部和南海已多次發生。
(2)有毒物質的污染 有毒物質包括兩大類:一類是指汞、鎘、鋁、銅、鉛、鋅等重金屬;另一類則是有機氯、有機磷、多氯聯苯、芳香族氨基化合物等化工產品。許多酶依賴蛋白質和金屬離子的絡合作用才能發揮其作用,因而要求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錳、硼、鋅、銅、鉬、鈷等),然而,不合乎需要的金屬,例如汞和鉛,甚至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的量過多,如鋅和銅等,都能破壞這種蛋白質和金屬離子的平衡,因而削弱或者終止某些蛋白質的活性。例如汞和鉛與中樞神經系統的某些酶類結合的趨勢十分強烈,因而容易引起神經錯亂,如瘋病、精神呆滯、昏迷以至死亡。此外,汞和一種與遺傳物質DNA一起發生作用的蛋白質形成專一性的結合,這就是汞中毒常引起嚴重的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這些重金屬與蛋白質結合不但可導致中毒,而且能引起生物累積。重金屬原子結合到蛋白質上後,就不能被排泄掉,並逐漸從低劑量累積到較高濃度,從而造成危害。典型例子就是曾經提到過的日本的水俁病。經過調查發現,金屬形式的汞並不很毒,大多數汞能通過消化道而不被吸收。然而水體沉積物中的細菌吸收了汞,使汞發生化學反應,反應中汞和甲基團結合產生了甲基汞(Hg-CH3)的有機化合物,它和汞本身不同,甲基汞的吸收率幾乎等於100%,其毒性幾乎比金屬汞大100倍,而且不易排泄掉。
有機氯(或稱氯化烴)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其中一個或幾個氫原子被氯原子取代,這種化合物廣泛用於塑料、電絕緣體、農葯、滅火劑、木材防腐劑等產品。有機氯具有2個特別容易產生生物累積的特點,即化學性質極端穩定和脂溶性高,而水溶性低。化學性質穩定說明既不易在環境中分解,也不能被有機體所代謝。脂溶性高說明易被有機體吸收,一旦進入就不能排泄出去,因為排泄要求水溶性,結果就產生生物累積,形成毒害。典型的有機氯殺蟲劑如DDT、六六六等,由於它們對生物和人體造成嚴重的危害已被許多國家所禁用。
(3)熱污染 許多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余熱散發到環境中,會把環境溫度提高到不理想或生物不適應的程度,稱為熱污染。例如發電廠燃料釋放出的熱有2/3在蒸氣再凝結過程中散入周圍環境,消散廢熱最常用的方法是由抽水機把江湖中的水抽上來,淋在冷卻管上,然後把受熱後的水還回天然水體中去。從冷卻系統通過的水本身就熱得能殺死大多數生物。而實驗證明,水體溫度的微小變化對生態系統有著深遠的影響。
(4)海洋污染 隨著人口激增和生產的發展,我國海洋環境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損害。
1980年調查表明,全國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有66.5億噸,每年隨這些污水排入的有毒有害物質為石油、汞、鎘、鉛、砷、鋁、氰化物等。全國沿海各縣施用農葯量每年約有四分之一流入近海,約5萬多噸。這些污染物危害很廣,長江口、杭州灣的污染日益嚴重,並開始危及我國最大漁場舟山群島。
海洋污染使部分海域魚群死亡、生物種類減少,水產品體內殘留毒物增加,漁場外移、許多灘塗養殖場荒廢。例如膠州灣,1963~1964年海灣潮間帶的海洋生物有171種;1974~1975年降為30種;80年代初只有17種。萊州灣的白浪河口,銀魚最高年產量為30萬千克,1963年約有10萬千克,如今已基本絕產。

水資源的保護與合理利用
[編輯本段]

1.加強水資源的管理,建立節水型經濟

緩解我國水資源緊缺的局面,關鍵在於提高用水效率,建立節水型經濟。節水型經濟的主要標志應該是,發展素質好、產值高、用水少和排污少的產業,並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工業布局要適應水資源條件;要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發展用水少的作物;要使工農業產品用水定額與排水定額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普及先進的生活節水設備;加強水的多次重復利用,發展污水資源化等。搞好工業節水,既減少了新水取用量,自然也減少了工業廢水量。工業節水的指標通常用水的重復利用率來表示,我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較低。在80年代初期,全國平均只有20%左右,僅有少數城市達到40%。我國農業用水佔全國取水量的88%,和美國49%、前蘇聯59%、日本46%、法國47%等相比差距很大,這同現代化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極不相稱。今後應該提高灌溉用水效率,發展符合水質標準的有機污水的農業灌溉,培育並推廣耐旱作物,以獲得穩產高產。

2.建立污水處理系統

建立污水處理系統,使污水資源化隨著工業三廢的治理和控制,重金屬對水體的污染將趨緩和,而有機污水的治理日益突出,在城市中更顯得重要。
利用污水處理廠是工業化國家治理有機污水的主要途徑。美、英、法、德國等,平均每1~1.5萬人就有一座污水處理廠。但是這些廠只能解決生物降解有機物,而不能去除氮、磷及非生物降解有機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轉向發展舊有的土地處理和生物塘(氧化塘)等自然凈化方法,利用生態系統對有機污水進行凈化處理。如美國密執安州馬基斯根的生態工程是由貯水塘、曝氣塘和灌溉田所組成,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威里比牧場則利用氧化塘、農田和牧場所組成的處理系統。通過環境生態工程使污水資源化而獲得再生水源,用於擴大供水,一定程度上能緩和局部地區的水資源緊缺的狀態。

3.開發和利用天空水資源

天空水(即空氣中的含水量)只有28萬億噸,僅佔全球總水量的0.002%,但是在天氣變化中起著重要作用。天空水中,95%為水汽,雲和降水雲層只佔5%。天空水總量雖少,但其循環很快,循環周期僅8.7天,而地下及地表水循環周期為400年,也就是說,一年裡天空水可以循環42次,一年中天空水量就有1176萬億噸,遠遠超過地表水的總量。
開發利用天空水資源首先是調查研究本地區的天空水資源狀況,包括天空水汽、雲和雨雪的時空分布,氣候特徵和變率,天空水資源的可用率等。其次是在用水緊缺地區開展人工降水,世界各國40多年來的試驗結果表明,在合適的雲層條件下,用正確的催化方法,人工增加降水一般平均可達10~30%。我國從1958年開始也進行了多次試驗,福建古田水庫1975~1986年的12年試驗結果,平均增加降水量為23.8%,僅以發電一項計算的投資效益比就達1∶50。
4.防洪減災的主要對策

洪澇災害是一種自然社會現象,其成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影響。作為一種自然災害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但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實力的增強,人類對災害的發生規律、演變過程的認識會不斷提高和深化,通過災前預報、預警和採取預防控制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災害所帶來的損失。為此,要把防治洪澇災害作為全國國土整治的中心任務和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制定出全國的長期性洪澇治理總體規劃,並通過立法予以實施。同時有必要制定防洪法規,實行以法治水,強調實行統一管理。加速洪澇災害的預測預報、報警和災情評估的研究工作。產業布局要適應水環境的變化,通過各種措施,如保持水土、修建蓄水工程,建築堤壩,疏浚河道,灌溉排水,設立滯蓄洪區等,使水環境向有利的方向轉變,以獲得明顯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國的三峽工程是一項以防洪、發電為主的大工程,如能建設成功,對防洪減災和經濟建設均有巨大的作用。

我國節約水資源現狀
[編輯本段]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短缺的國家,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資源量計量,人均佔有量為25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聯合國列為13個貧水國家之一。目前,全國668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年缺水量60多億立方米。長期以來受「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價值觀念影響,水資源被長期無償利用,導致人們的節水意識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資源浪費和水資源非持續開發利用。水資源日益短缺,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人類共同的使命。

水資源危機將會導致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為了取得足夠的水資源供給社會,必將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水資源過度開發,可能導致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水污染的嚴重,既是水資源過度開發的結果,也是進一步加大水資源開發力度的原因,兩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通常認為,當徑流量利用率超過20%時就會對水環境產生很大影響,超過50%時則會產生嚴重影響。目前,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19%,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個別地區更高。如1995年松花江、海河、黃河、淮河等的開發利用率就已達50%以上,其中淮河流域達98%。此外,過度開采地下水會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海水倒灌等環境問題。

一、 我國節水現狀
在生活節水方面,目前全國所有城市和絕大部分市鎮,基本做到了安裝計量水表收費,基本取消了居民生活用水包費制。
在工業節水方面,目前全國用水重復利用率普遍比80年代初提高了40%以上,萬元產值取用水量比80年代減少5成,1983年到1995年累計節水量近200億立方米,減少排污量近150億立方米,沿海城市利用海水量近65億立方米。
在農業用水方面,近些年在全國建設了300個節水增產重點縣,209個高標准節水增效示範區,並對99個大型灌區及40個中型灌區進行以節水灌溉為中心的續建配套和更新改造,建設了一批國家級節水示範區,1998年底,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2.285億畝,其中噴、滴灌和微噴灌面積2600萬畝,管道輸水灌溉面積7800萬畝,渠道防滲節水灌溉面積1.3億畝。另外,推廣非工程措施節水面積2.24億畝。

二、 我國節水存在的問題
1、認識不足。 節水是一項具有廣泛社會性和區域性的工作,搞好節水需要社會的理解和支持,特別是要通過節水來緩解華北地區和黃河下游斷流這類區域性缺水和水環境問題,更需要全區域(或全流域)社會成員和各地區、各部門,各行業的共同努力才可能見成效。而我國人民群眾對節水的認識普遍不高,節水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
2、投入不足 。節水工作面廣、量大,情況復雜多樣,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進技術,像工業用水,一般可分成冷卻用水、鍋爐用水、洗滌用水,工藝用水等等,其中節約冷卻用水相對比較容易,而節約洗滌用水、工藝用水則相對較難。但不管要節約哪種工業用水,都需要更新改造用水設備,有的甚至要更新改造工藝設備。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隨著節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復利用率的提高,單方節水投資會愈來愈大,技術要求也愈來愈高。目前我國從上到下工業節水尚無固定投資渠道,節水工程一般是爭取一個上一個。農業節水投入近些年有所加強,但力度不夠,投入不足與技術落後使我國工農業用水水平與國際差距拉大。
3、機制不力 。當前節水工作還沒有一套適應市場經濟的運行模式。水價太低是主要原因,許多節水工程直接經濟效益有限,更多地體現在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上,而國家又缺乏優惠發展政策。這些原因的存在,致使許多用水大戶節水積極性不高,節水並沒有真正變成企業、農戶的自發行動,節水工作處於被動狀態。
4、法制不強 。節約用水涉及各行各業,千家萬戶,單靠政府行為,沒有市場推動,節水必然動力不足;單靠市場推動,沒有政府引導,節水也必然難見成效。抓好節水必須充分考慮節水工作的特點,既要靠市場推動,也要加強政府行為。強有力的政府推動和切實有效的廣大用水戶的積極自覺行動相結合,才可能促進我國的節水工作躍上一個新台階。

⑹ 珠江流域水能開發對當地地理環境的有利影響

在河流上游開發水能,對上游環境的影響: 由於開發水能,多數或做攔水壩,由於攔水版壩的建設過程,破權壞當地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由於開發水能的攔水壩抬高了上游水位,加上高度引起的水壓力加大,水流入滲地下,易引發地質災害;由於水位抬高,可能使山有河道邊原有的文物古跡遭受淹沒;由於開發水能的攔水壩抬高了上游水位,河流兩岸的動物不易過河,造成動物覓食及遷移困難;水位上升,造成上游近水田地低浸;由於開發水能的攔水壩使上游形成的水域面積擴大,致使氣候比原來濕潤,對周圍原生態生物生長壞境形成改變,且在秋冬季節更易形成大霧;由於開發水能的攔水壩對河流泥沙的阻擋,天長日久,泥沙堆積,水流變緩,易造成上游支流入河口滯洪,且淤積農田。高高的大壩對沿河道經過的水汽及風的對流有一定影響;嚴重破壞沿河流魚類的洄遊路線。由於攔蓄水,造成下遊河道生物缺水,沿河近水植物的毀滅或減少。

⑺ 水資源對人類的影響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與環境的控制性要素。水是生命之源,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和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長期以來,我們注重經濟社會發展,卻忽略了水資源的承載能力,注重水資源開發利用,卻沒有同等重視節約和保護。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加大,一些地方水資源過度開發、水環境過度破壞現象較為嚴重。中國「環保民生指數2007」調查表明,有32.3%的公眾對本地區的水環境表示「不滿意」和「不太滿意」,20.7%的公眾對居住小區(村)的水環境表示「不滿意」和「不太滿意」,20%的公眾對工作場所的飲用水衛生表示「不滿意」和「不太滿意」。聯合國有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共有43個國家缺水,缺水人口約為7億;而到2025年,缺水人口可能超過30億。每年有160萬人因為缺乏安全用水和衛生條件而死亡,其中90%是未滿5歲的兒童,多數集中在發展中國家。根據聯合國有關專家的預測,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增加2攝氏度,全球將有20億人面臨缺水危機;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增加4攝氏度,全球遭受缺水危機的人將達到32億。

目前全球有十條河流面臨乾涸的危險,我國的長江也在警告的范圍當中。過分抽取地下水、修築河壩,以及廢棄物和污染是造成目前局面的主要原因。據悉,全世界每個星期都有4萬多人死於與水質低劣和與衛生條件差相關的疾病。全球還有20%的人至今沒有享受到潔凈的飲用水,40%的人由於缺水得不到最基本的衛生保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公報中說,專家預測,由於氣候變暖等因素的影響,在25年之內,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面臨嚴峻的水供應危機,水的匱乏不僅僅是水資源不足造成的,管理和使用不善也加重了這一局面。因此,必須保護好有限的水資源,特別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地下水資源,以保證子孫後代的可持續發展。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國際水文計劃」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加強人類管理水資源的能力

⑻ 缺水算不算影響經濟發展的自然條件

不算,水源一般影響農產品等

⑼ 南水北調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北方地區缺水和南水北調問題,一直是全國人民關心的事。特別在這些年來,北方持續乾旱更成為熱門話題。許多專家和同志從不同角度出發,發表了很多意見。在工程院的「我國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咨詢項目中,也列為一個課題加以研究,提出了報告,已印成文件,並向溫副總理作了匯報。在今天的論壇中,我本來想只要把報告摘要讀一下,發揮一下,或者把我向溫副總理的匯報材料在這里重復一下即可。後來想,這樣做意思不大……,所以最後改變主意,想在論壇上談談影響南水北調工程實施的諸多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問題,以供大家參考。北方缺水是明擺的事,從水量較豐富的長江流域,調一些水北上,從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國家經濟實力衡量也不是辦不到的事。搞南水北調似乎是理所當然而勢在必行的事,但研究議論了幾十年,意見總是分歧。這里牽涉到一些復雜的因素或人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我的發言主要探討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當然只能談些影響較大的因素,而且全是個人的理解,錯誤之處請大家批評。

一 節水挖潛與調水的關系

這個問題在表面上是容易取得一致的,總的提法不外為:大力節水和充分挖潛的基礎上外調必要的水,實際上人們由於所處崗位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理解和重點。有些同志強調調水的必要性,不可避免性,不可替代性等,認為節水是有限度的,要付出代價的,挖潛的餘地已很少了,有的地方已過度開發了。而且節水與調水也不矛盾,應當盡快啟動調水工程了。總之,強調調水,少談節水。另一些同志強調節水挖潛的重要性、戰略性,必須立足於此才談得上調水,否則將是不可持續的。有的同志甚至說,不抓節水、挖潛、治污,大調水必然引起大浪費、大污染、大破壞、大腐敗。此話可能偏激,但不是沒有道理。我覺得兩者都有道理,但有些偏向於後者,為什麼呢?

調水畢竟有限,改變不了北方地區人均水資源緊缺的根本格局,所以只能在這樣(缺水)的本底下安排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速度,提高人民生活,不可能以需定供,而過去正是這么做造成重大失誤的。

到目前止,在缺水嚴重的北方地區,仍然存在嚴重浪費水的現象。工業的萬元產值指標、水的利用系數、農業的單產耗水量、灌溉定額、利用系數,城市生活用水問題更多,最缺水的京廣沿線城市,人均用水量超過Amsterdam這樣的現代化大城市,(但我們的生活水平很低呀)!跑掉漏掉糟掉的水不知凡幾,有的達3O%!廢水污水大量排放,或未經治理而重復使用,都是明擺的事實。水資源配置上的不合理,加重水資源緊缺的例子也極多,但沒有什麼人在考慮,更談不上採取措施。節水挖潛確實需要投入,是對的,但都比調水便宜。(治污要貴一些,也不一定增加水量,但非做不可。)目前人們較關心的是如何找錢把南水調來,較少關心和推動如何先把錢投到節水上去,這也是事實吧。節水,不僅是為了經濟問題,而是個原則問題、風氣問題、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問題,是否可持續發展問題,能為生態環境節水也是為子孫多留些餘地的問題,應該把它提到足夠的高度來認識。節水、挖潛、治污,容易流於口頭表態,惰性十足,做些表面文章,或啟動一下,然後又依然故我。我們的老毛病就是喜歡搞新工程,開源工程,看得見的工程,而不願去做無名英雄和清掃垃圾的事。如果不從思想和行動以及政策、體制上狠下決心改,確實會發生調水越多,越不重視節水、挖潛和治污的問題,形成惡性循環。對這個問題敲打得重些是有好處的。當然,我贊成節水與調水應平行推進,並不是一定要潛力挖光了才搞調水工程,那樣就來不及了(需很長時間建設)。但我們提議,對農業、工業、城市生活用水,都按不同情況制定一些合理的目標,如果用水超過這些指標,水調到門口也無權使用,促使兩者相互促進。

二 不同調水線路之間的關系

水利部門經過數十年的規劃研究,擬就了從東、中、西三條線路調水北上。雖然有同志提出各種其它設想,都存在這樣那樣問題,規劃研究深度更是不足。所以到目前看,還是水利部門這三條線的大格局較有根據,基本上是合適的,那麼三條線間的關系又如何?

從宏觀上看,從整個廣大北方地區缺水情況來看,其實三條線既各有其主要供水區或主要目的,又能互相通融,『相輔相成』,我們形容為一母所生的三人同胞,也就是說都是需要的。問題是每個工程規模都極其宏偉,不計配套,主體工程的投入都需要幾百億、上千億甚至一千幾百億的量級。總不能(也不必要)同時開工,這就出現了『比選』問題。(比選這個詞不確切。)相對講,西線工程尤其困難,前期工作也更困難和復雜。它將水直接調入黃河上游,與中東線的有明確供水區也不同。所以看來要後行一步,這看法分歧不大。當然,前期工作務必抓緊,它可能是真正能解決黃河本身缺水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問題的焦點是東線、中線之爭。不同地區、部門、人士對此確各有情鍾,爭論不休。我的看法,東中線不但是同胞,而且是孿生子,它們同是為解決黃淮海平原和京津地區的缺水問題的,所以不但不存在「比選」問題,也不是『排序』問題,(一提排序,似乎要一線完工後再啟動另一線),而是分析利弊,解決存在問題後,條件具備就上,分期穿插進行,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不要搞「排他性」競爭,生怕別人一開工,我就被耽擱了。寧可來一個誰都不上,也不能讓它前頭。

兩個方案的優缺點和條件其實還是較清楚的,東線方案的主要優點:

● 從長江下游取水,水源保證。

● 充分利用江蘇已建的江水北調工程及大運河等水道、工程量和投入較少,技術上簡單(穿黃洞早已打通),收效快。

● 可以解決遠東地區山東的緊急問題。它的問題是有水的污染和供水區偏東,不能直供到特大城市。另外要解決好與江蘇的關系問題。

中線的主要優點是引用丹江口水庫的清潔水,專線直供京廣沿線城市,位置合適,全線自流。問題是:

● 漢水水量有限;調出145億立方米水之多,後果到底如何?

● 丹江口水庫難以進行多年調節,當南北方同豐同枯,或北豐南枯時,運作上有困難;年內供水也不能持續。一千幾百公里長的專用渠道上,無大水庫與之直接相連,進行調蓄、運行極不靈活,還存在工程風險問題(跨越100多條大小河流)。

● 工程量、投入、移民數都較大。另外這兩條線的設計中,對工程量及投資的估算都不同程度地偏小,有待復查、校正。

由於中線方案更是議論重點,我們也較多地做了些研究,提出些建議。例如,適當減少一些調水規模(從145億減少到130億立方米),減少對漢江的影響。中線過黃後,分為高低兩線,高線專供沿線城市用水,數量較少(25億~30億立方米左右),保證供水;低線作農業及生態環境用水,漢水水豐時可多調,水少時可少調。(生態河)使河北地區恢復湖淀有水河流長流的面貌。中線有些技術問題(如過黃河)有待深入研究解決。概算要全面重編,使兩條線存在的問題得到較好解決後,便可在條件成熟後先後啟動,分期平行進行。目前看來,東線稍先一些是可能的,但這完全不影響中線的進行。為保證設計質量,我們還提出做『平行設計』或『復核設計」的建議。大家應能做到實事求是,做到『孔融讓梨』而不是『箕豆相煎』,南水北調就容易啟動、收效了。

三 政策措施和調水工程的建設、運行問題

國家制定的政策和政府採取的措施,對任何工程的建設和運行都會產生很大影響。但是對於南水北調這樣工程來說,這種影響將是決定性的,如果沒有合理、可行的政策、措施,南水北調工程很難建設,建起來很難順利運行、發揮它的最大效益,甚至會變成國家的沉重負擔。

南水北調工程,無論哪一條線,規模都極宏大,投入非常之巨。影響面及影響程度更是至廣至深。在研究南水北調工程時,人們總是先想到技術問題,生態環境問題,和需要多少投入問題。這些問題逐步明朗後,自然而然要想到:這筆巨大的投入誰承擔呢?調來的水賣給誰呢?什麼水價呢?怎麼收取呢?工程是否還本付息呢。如何管理、運行、維護呢?這些問題的解答可能比技術問題還復雜,但現在的研究是不夠的,不把這些問題解決好,工程也不易上馬。

最簡單的辦法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做法。一切由國家投入,水是無償或低價供給的,怎麼配由領導說了算,維修運行管理也全由政府包下來,這種做法在今天顯然是行不通了,一則國家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可以把所有的巨型水利建設包下來,二則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原則,三則這么做勢必助長水資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這條路是不可行的,這種做法今後只會天天搶水,為水打架。

因此,南水北調工程必須按現代化的體制和機制來建設和管理,水不可能無償提供,但這是問題的一方面,問題的另一方面,南水北調主要起的是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影響國家重要地區的發展和持續發展,因此也不能完全根據市場機制來建設與運行,它應該具有自己特殊的性質和形式。

鑒於調水工程的主要目的作用是社會性的、全國性的,而且投入十分巨大,所以主體工程的投入只能以國家為主,而且是中央投入為主(財政撥款和銀行貸款)。配套工程(為城市水廠水網工程、農灌渠斗渠等)則分層次由地方政府和受益集團、個人分擔是較合理的。

水應該是有償供應的,但須分別情況定價。例如,生態環境用水應是無償的;農業灌溉用水應是低價的,虧損部分國家貼補;城市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應是較高價格的,也分別行業、城市計價;其次,水價收費中,也應有數量上的區別,在合理的耗水指標以下,水價較低,超標愈高,水價愈高,直至徵收懲罰性水價,也即分段計價,在不同季節,對於不同保證率的供水,水價都應不同。水價不僅指調水,應包括一切地表、地下水在內,只有雨水才不要錢,否則,引水水價高,地表水地下水則可無償敞開使用,怎麼可能做到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呢。水價政策不僅限於供水,對廢水排放,污水控制和治理,都要有所導向和控制,否則,保護生態環境,治理污染,也只能是句空話。對治水上,水價確實是起有極大作用的杠桿,研究和制訂合理水價政策,是無比重要的事。

在這種復雜情況下,要由調水管理運行部門直接向各用水部門收費是行不通的,只能根據各類水價、用水量顯示一個綜合水價,包括地方政府,「躉售出去」,由地方政府自行具體掌握調整。所以調水運行部門和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水利、財政,物價、立法監察等部門間的關系將是緊密和復雜的,值得作深入的分析研究,必須大家都實事求是、團結協作,才能使水資源真正能最科學合理,最經濟有效地得到分配利用。

鑒於調水工程投入的集中,水價則不可能任意提高,有一部分必須無償供應,南水北調不會是個盈利點,要做到還本付息,自我完善,發展也十分困難。所以國家在融資、還貸、貼息、移民等各方面要有傾斜優惠,特別地方政府要為之做貢獻而不是雁過拔毛,以此為生利之道,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和中央收入的增加,政府的支持力度也應加大。由此看來,南水北調工程本質上是一種政府行為、政府工程,但又必須按市場模式予以建設管理、經營。政府的作用,在這個工程中不能放棄或放鬆,而應加強,應適當集中於中央。各說各話,各行其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跨流域跨省區的調水工程怎麼能指望實施和收效呢?

南水北調工程要從水源區通過1000幾百公里、跨越許多省區,供水到廣大城市農村,這樣的工程使之確切可行,發揮最佳效益,關鍵點是各地區各部門乃至每個人都要從大局、全局和長遠利益著想,從總體最高利益,把地區、部門、個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換句話說要有點「龍江精神」。從歷史上看,許多好的合理的水利規劃未能實施,一不是技術問題,二不是經濟問題,而是各地區各部門的利益難調,意見不一。在開會時慷慨激昂,生怕喪權辱國(他那個小王國),甚至發展到長期的水利糾紛,一些水利部門忙的是協調、合稀泥,這種經驗教訓值得吸取。對於水利規劃,確實要慎重研究,兼顧各方利益,考慮歷史因素,經過反復協商後訂定,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但總有個最佳方案,總會有得有失,規劃一經制定,審批甚至立法後,那就必須執行。這里不存在什麼協調的問題,不允許再討價還價,軟磨硬頂。關鍵是要有大公無私、先全局後局部的江水英式的領導幹部。國家人事部門在考核提撥幹部的,很注意年輕化、專業化,什麼文化水平,博士碩士,搞民意測驗……這些都是必要的,但更基本的是要考核他有沒行「大公無私」的全局觀點,有人說,這怎麼考核?我認為,一位領導幹部在牽涉全局與局部利益有矛盾的問題上的表現,就是最好不過的亮相,足以判定這位幹部能否擔當大任、重任、而不是個鼠目寸光,專搞短期政績、華眾取寵之徒,我建議人事部門來一個微服私訪,參加些水利會議,這會對他們有好處的。

四 關於西南調水和當前水利工作的問題

最後還想簡單談談所謂從西南諸河調水的問題,也就是所謂大西線調水問題。上面所講的南水北調,是從長江上、中、下游引水北調,長江的水量雖大,也不是可以無限制地調水的,有些影響現在還不能說得很清楚。如果中東西三線都按最終規劃實現,大約每年有五百億立方米水從長江到黃河,相當於增加了一條黃河水量。對長江一直到長江口究竟有多少影響還需要深入研究。中國的西部幅員佔全國之半,大部分是乾旱、半乾旱、沙漠地區,人口、耕地、經濟規模都難以與東部相比。有不少同志認為關鍵在水,有了水,就可以大發展,搞得與東部一樣,「再造一個中國」。調東區「500億立方米水肯定不夠(大部分是供黃淮海平原了),於是主張從更西南的瀾滄江、怒江、乃至雅魯藏布江(也包括長江干支流通天河雅等江,大渡河)大調水到西北,調上一千億甚至二千億立方米水,這方面的文章已發表了不少,我認為這樣的做法沒有好處,某些事,寫成科幻小說即是好題材,真的送到中央要求馬上去干則是另外一件事了。

我不懷疑提示這種設想的人多數是憂國憂民的志士仁人。但先生之志大矣,先生之行則不可,對這樣的事得研究一下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光憑熱情,好心與幻想,於事無補,甚至要壞事。不僅這種工程的艱巨性過大,投入達天文數字、許多困難問題難以想像,而且有無這種必要性就會有人懷疑。我們以往總是強調「人定勝天」,強調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為我所用,適應我的要求。這種提法不夠全面,使我們吃了不少虧,欠下不少債。現在應該認識到對自然的索取和改造不是無限制的,我們要學會適應自然,與自然協調共處,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開發和建設。我們國家的人口最高達16億,是不是要分8億住到西部去?我們現有耕地約20億畝。是不是要在西部再開發20億畝?西部的面貌、條件就是乾旱、半乾旱地區,這是幾千幾萬年的歷史發展形成的,是否有可能與必要全部改造成和江南一樣?處處綠樹成蔭,處處稻浪重重,這才算是山川秀美?還是適當保留它的風吹草低見牛羊更好一些。這些都值得深思。有同志說,不管有沒有必要、有沒有可能,做些研究至少沒有壞處。我認為,對西部、西北部地區的自然條件、資源環境、開發規劃這些研究當然是必要的,但不能憑一些空想就認真地搞「可行性研究」,甚至成立籌備處,那是不行的。要防止一些好大喜功的領導人頭腦發熱,醉心於這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把該辦該做的事情耽擱了,把原來很合理可行的方案都丟棄了……還要防止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乘機行騙。現在社會上的騙子太多了。而且騙術愈來愈高明、科技化行騙了…… 在這里,媒體的正確引導和誤導性關系極大,我也要利用這個機會向大家呼籲,社會主義的傳媒,應該有它的純潔性、原則性,不能追求轟動效應,不能光追求經濟效益,而要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多做些調查研究學習,若干年後,回頭看自己寫的報導,宣傳,不會感到面紅。總之,從雅魯藏布江調水到新疆之類的事,還是和在喜馬拉雅山上開個缺口、把印度洋暖流引進西北一樣,先作為科幻小說為好,別把它當作一本正經的事去搞。我對它的評價是一副對聯:「畫餅充飢」、「信口開河」;橫批是「痴人說夢」。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