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哪些服飾與地理環境相關

哪些服飾與地理環境相關

發布時間: 2021-02-28 17:24:45

❶ 生活中人們的穿著與地理有哪些聯系

1、穿著受氣候的影響,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版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權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

2、受地理環境影響,比如地形地貌,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

3、受地理的民風民俗、文化背景的影響,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男子多配長袍,女子多配各種綉花坎肩,內蒙古高原地區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裝均大襟長袍,腰間束帶。

(1)哪些服飾與地理環境相關擴展閱讀:

各具特色的地理環境,在人們的服飾上留下了獨特的鄉土風情。復雜多樣的氣候,孕育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簡便的草裙與炎熱的氣候相關連;豐厚的皮服與嚴寒的氣候相伴隨。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服飾的多樣。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個民族因為生活環境的不同,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文化。這也就有了各民族不同的服飾。地理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民族文化,也就影響了民族服飾。 

❷ 課題研究:中國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比如藏族服飾半邊袖就與青藏高原的高山氣候有關,惠安女的服飾與討海勞動有關等等

❸ 如何研究中國服飾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民族眾多。由於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生活在各自不內同環境中的各族人民容,身著各式各樣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無不體現著所處的地理環境特色和民族風情。總體可以概括為北邊長南邊短,北邊寬南邊窄,北邊厚南邊薄,其中我國較為典型地區為東北地區,高原地區,西南這三個地區。但都體現著實用文化與審美文化的集中統一,體現著各自民族符號性的文化選擇。

❹ 淺析中國服飾和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民族眾多。由於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生活在各回自不同環境中的各族人民,身著答各式各樣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無不體現著所處的地理環境特色和民族風情。總體可以概括為北邊長南邊短,北邊寬南邊窄,北邊厚南邊薄,其中我國較為典型地區為東北地區,高原地區,西南這三個地區。但都體現著實用文化與審美文化的集中統一,體現著各自民族符號性的文化選擇。

❺ 有哪些名族的服飾和民居特色與他們的居住環境有關系 急!!!!!!!!!!!

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關系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民族眾多。由於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生活在各自不同環境區域中的各族人民,身著各式各樣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無不體現著所處的地理環境特色和民族風情。可以概括為牶北長南短,北寬南窄,北裘南絲,北厚南薄。 青藏高原地區,主要人口為藏族,他們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氣溫低,冬季漫長,夏季短暫,因而他們一年四季都穿著長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長寬松,白天當衣,晚上當被。為了生活方便不論男女都將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別在腰間。每逢節會,歡歌四起,長空舞袖。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這是黃土高原的真實寫照。由於這種惡劣的地理環境和嚴酷的氣候條件,使黃土地上人們的服裝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們穿著老羊皮襖,頭上裹著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兒,青布的黑夾夾兒,是這一地區典型的民族服裝。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區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俄羅斯等少數民族兄弟的服飾,則明顯的帶有西亞各國和俄羅斯的特色,這顯然是由於地理環境因素而形成的。
居住在雲貴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水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服飾,也與他們生活的地理環境和傳統文化習習相關。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們的蠟染聞名於世,成為貴州地區亮麗的風情線。由於這一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山大溝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長期以來與世隔絕,交通不便,為了生存,他們自己紡紗織布,加工洗染。這種用傳統手工藝製作的布料厚實、美觀、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僅有實用價值,更有觀賞價值,近年來又成為旅遊開發項目之一。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江南地區的形容和嚮往。河流密布,湖海相連,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地勢平坦,植物茂盛。在這種地理環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們的服飾天人合一,環境造就,典雅別致,小巧玲瓏,以薄、短、輕、柔、艷而著稱。
彩雲之南的傣族、僳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由於生活在祖國的西南邊疆,這里氣候宜人,山川秀麗,天藍水碧,風景如畫。他們的服飾色彩艷麗,輕柔飄逸,女人們的裙子有擺裙,有長裙,有褶裙。特別是傣家婦女穿的筒裙,五顏六色,美麗得像孔雀開屏,不僅好看而且合身適用。由於這里地處邊陲,過去封閉落後,觀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婦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沒有傣族筒裙長,色彩以黑、紅相間為主,這與她們生活的地理環境有關。
我國廣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區,是重要的農耕地帶和人口集中區域,生活在這里的廣大同胞以漢族為主,服飾介於高原和水鄉之間。生活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漁民,服飾與其他各地區民族的服飾相比較,則是最簡潔不過的了。漁民們長年生活在氣候溫熱濕潮的水上作業,捕魚打撈,穿著簡練、輕便、易於晾曬的服裝,這完全是由於地理環境而形成的。
服飾是一個民族的標志,也代表了一個地區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風祛寒,二是裝飾美觀。但是,由於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無不打上這一地區的烙印。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地理環境造就了民族服飾。
民居特色與居住環境的關系
在中國古民居建築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東圍龍屋、廣西的「桿欄式」、雲南的「一顆印」,被稱為中國五大特色古民居建築。 北方有許多四合院民居,以北京最有代表性。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四合院屬磚木結構建築,房架子檁、柱、梁(柁)、檻、椽以及門窗、隔昆扇等等均為木製,木製房架子周圍則以磚砌牆。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東、西廂房,四周再圍以高牆形成四合。四合院中間是庭院,院落寬敞,庭院中植樹栽花,備缸飼養金魚,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們穿行、採光、通風、納涼、休息、家務勞動的場所。 陝北窯洞最早應該始於周代,半地穴式。秦漢後發展為全地穴式,就是現在的土窯。明朝中葉,開始用石塊做窯面牆。清末民初,當地人仿土窯模式建起了石砌窯洞。現在也有用彩色瓷磚添窯面和分割廳室及上下兩層樓房式的新窯洞,住著更加舒適宜人。大體分四種:土窯石窯磚窯介面窯。土窯是靠山挖的黃土窯洞。石窯磚窯是在平地上用石塊和磚塊砌成的窯洞。介面窯是在土窯洞口,再從底到頂用一層石塊或磚箍窯面的窯洞。這種窯洞看起來整潔,結實。陝北窯洞大多依山而築,佔地少,建造成本低廉。現在一般農戶花2000元左右就能建一孔很象樣的石窯。窯洞隔音,隔熱,保溫,冬暖夏涼,素有「神仙洞」的美譽,是居家的首選。 廣東圍龍屋是粵東一帶客家人常見的傳統民居,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客家人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客家人聚族而居,以圍屋防外敵及野獸侵擾,多數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圍屋有殿堂式、圍龍式兩種,布局嚴謹,講究坐向、主次、對稱,外觀均衡、堂皇,格調典雅、莊重,表現了儒家正統文化的審美旨趣和高度的建築水平。 廣西的「桿欄式」,由於廣西地處亞熱帶,高溫多雨,地方潮濕。民間多用竹木建居,一般都是一樓一底、四榀三間的木結構樓房。屋面覆蓋小青瓦,四周安裝木板壁,或者壘砌土坯牆。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樓下,橫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間,形成寬敞前廊,便於小憩納涼。 雲南的「一顆印」在昆明、大理、麗江等少數民族的民居建築多為四方形,即所謂「一顆印」。建築是由正房與廂房組成,對稱平穩,方方正正,瓦頂土牆。從空中往下看,整個布局如同一枚印章,自成一統,也是一種封閉式民居。 中國古民居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建築類型。民宅建築景觀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民居建築的經驗,形成地方風格和流派。 江南水鄉的古村與民居盛於明清時期,當地有利的地質和氣候條件,提供了眾多可供選擇的建築材質。表現為借景為虛,造景為實的建築風格,強調空間的開敞明晰,又要求充實的文化氛圍。建築上著意於修飾鄉村外景。修建道路、橋梁、書院、牌坊、祠堂。風水樓閣等。力圖使環境達到完善、優美的境界,雖然規模較小,內容稍簡,但是具體入微。在藝術風格上別具一番純朴、敦厚的鄉土氣息。 徽派古代民居風格自然古樸,隱僻典雅。不矯飾,不做作,自然大方,順乎形勢,與大自然保持和諧,以大自然為依皈;它不趨時勢,不趕時髦,不務時興。篤守古制,信守傳統,推崇儒教。 北方民居由於地形平原開闊,以四合院為多,大院建築氣勢威嚴、高大華貴、粗獷中不失細膩,平面而又立體的表現形式,彰顯出四平八穩的姿態,處處是以禮為本的建築特色。如山西民居大院風格是一外牆高,從宅院外面看,磚砌的不開窗戶的實牆有4、5層樓那麼高,有很強的防禦性。房屋都是單坡頂,無論廂房還是正房、樓房還是平房,雙坡頂不多。由於都是採用單坡頂,外牆又高大,雨水都向院子里流,院落多為東西窄、南北長的縱長方形,院門多開在東南角。 嶺南地區的古村民宅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性特徵,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除了注重其實用功能外,更要注重其自身的空間形式、藝術風格、民族傳統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 湘黔滇古建築組群比較密集,城鎮中大型組群(大住宅、會館、店鋪、寺廟、祠堂等)較多,而且帶有樓房;小型建築(一般住宅、店鋪)自由靈活。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裝修精緻富麗,雕刻彩繪很多。以清秀靈逸的風格見長。 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川渝古村民宅既有浪漫奔放的藝術風格,又蘊藏著豐富的想像力。依山傍水的建築與當地的少數民族風俗緊密聯系在一起,有著十分獨特的文化氣息,既有豪邁大氣的一面,又有輕巧雅緻的一面。

❻ 白族的服飾與其地理環境有什麼關系

白族崇尚白色,大都喜歡穿白色衣服。但因地理環境和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及與周圍民族交往等因素的影響,各地服飾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少各自鮮明的特點。
聚居於大理的白族,男子一般身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長褲,頭裹白色包頭,腳穿黑布剪口鞋。山區的則多打藍色或黑色包頭。婦女的服飾各縣不一樣,且有未婚和已婚的差別。發式上,未婚姑娘梳一條發辮,連同白纓穗的花頭巾或彩色毛巾用紅頭繩盤於頭頂。已婚婦女則挽髻,用絲網籠住,綰以簪子,用扎染布、黑布、藍布或彩色毛巾作頭巾。服飾上:大理市的年青女子上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藍色上衣,外套紫紅色或黑色絲絨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寬褲,上衣右衽結紐處掛三須或九須銀飾。系腰帶,圍藍色圍腰,垂綉花飄帶。腳穿綉花「白節鞋」或「鳳頭鞋」。手上多戴扭絲銀鐲或玉鐲,指戴戒指,耳掛金銀制或玉制耳墜。年輕女子衣著非常艷麗,隨著結婚、年齡的增長,衣著逐漸趨向於素雅和深色。服裝的袖口,圍裙飄帶、頭巾等部位以精美的扎染、挑花、刺綉作裝飾。在色彩上通常以白色為基調,反襯紅、藍、黑等深沉色;或以藍、黑等色為底色,點綴細密的白色花紋,達到艷麗奪目的效果。她們認為,包頭帕雪白的穗邊象徵著白雪皚皚的蒼山,藍色的圍腰寓意為碧波盪漾的洱海。
劍川、洱源、麗江、雲龍、鶴慶、蘭坪、維西等地婦女的上衣、圍裙、褲子等多為淺藍色、藍色或黑色。劍川未婚女子多戴小帽或釘滿玉兔銀泡的「鼓釘帽」、「魚尾帽」。洱源姑娘喜戴「鳳凰帽」。鶴慶姑娘獨辮用紅頭繩纏於頭頂,外罩兩幅四方鋸齒形綉有蜜蜂、蝴蝶圖案的方頭巾。麗江女子頭上覆蓋幾塊至十幾塊疊成的頭布,上扎各色頭繩。最外一塊頭布綉各色圖案。另外,劍川、洱源、鶴慶等地的婦女普遍背披一張潔白的綿羊皮,被看成是姑娘勤勞與純潔的象徵。
湖南桑植縣白族也喜穿白色,戴白頭巾,並有「要得俏,一身孝」之說。男子內穿白色對襟衣,戴白色頭巾。女子內穿白色大襟衣,套黑色領褂,腰系綉花圍裙,下穿青、藍寬褲,腳踏綉花鞋,腿纏白色綁腿,頭戴白色綉花或印花包頭。樸素大方,美觀飄逸,充分顯示了白族人民獨特的審美情趣。

❼ 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1、服飾的原材料源於不同的地理環境

我國亞熱帶的浙江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是我國蠶絲的生產基地,人們穿戴的各種絲稠就來源於桑蠶。我國西北內陸的太陽輻射強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鍾愛的羊毛衫與皮製衣物,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

2、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密切相關

在我國東北的鄂倫春、達翰爾、鄂溫克等到民族的服飾與西南少數民族的服飾就是因為氣溫的不同,在質地、款式等到方面出現了很大的差異;眾所周知世界屋脊、日溫差比較大的青藏高原,藏民們時常穿一個露胳顯臂的「不對稱」大袍,也就是穿皮袍僅套一袖,適應青藏高原多變的氣候。

3、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緊相關

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區,就有按照季節變化換穿單、夾、棉、皮的習俗,目前,人們一般都要購置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衣服,比如夏季男士的短袖、春秋季節的休閑裝,冬季的滑雪衫、皮夾克和羊毛衫等。然而在四季如春的雲南昆明一帶,則形成了人們「四季服裝同穿戴」的另一番人文景觀。

(7)哪些服飾與地理環境相關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對服飾的用料和形制產生直接的影響,復雜多樣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使各民族選擇的服飾面料和款式都與所處的生態環境相適應。各地各民族傳統服飾的用料,大多就地取材。

滇西畜牧業較發達,普遍養羊,有的還飼養氂牛,能確保羊皮和羊毛、氂牛毛用於人們表裝的需求,從牲畜養殖到衣服加工,基本上都由各家自己完成。其他地區各民族以麻、棉等天然纖維布、織錦、土布來縫制衣服。民族服飾的製作,在四十多年前多數是由各家手工操作完成的。

近幾十年,由於經濟迅速發展,許多手工業逐漸讓位於機械加工業,工業棉、毛織品佔領了大部分市場.各民族制在用料來源因此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

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長衣(袍)裙褲靴裝;彝族、納西族、白族、部分漢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氈衣褲裝 ; 漢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滿族、納西族、拉祜族、壯族、瑤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褲裝;。

傣族、布朗族、景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諾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裝等四種類型。如細致劃分估計不下幾十種。

❽ 中國傳統服飾差異與地理環境間的關系

與地理有關系是肯定的,可惜我不知道,不過漢服我們穿起來瀟灑飄逸是再適版合不過了,而它權也代表了,我們漢人天圓地方的宇宙思想,有禮服,華美,也有平時穿的服裝,都很方便簡潔。只是,漢族被通古斯豬屠殺,統治之後的三百年,漢人平時只能穿長袍馬褂,唯有在死的時候才能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飾——漢服,為的是讓九泉之下的祖先認出使自己族人。並且在自己頭上鋪一塊白巾,表示無臉面對祖先之意。漢服不是旗袍和偽唐裝,這兩樣都是滿族的,另外建議,了解一下冉閔,五胡亂華中,當漢族快被滅族的時候,是他讓漢人重新覺醒起尚武的意識,剿滅胡人。可惜拯救漢族的人被如今的漢族統治者生生抹去了。為了一個「民族團結」。對了,漢服沒有不舒服,你說的恐怕是禮服吧,漢族當中穿的有常服和便服,聽聽也覺得利索了。

❾ 苗族服飾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由於歷史原因,苗族遷徙到文山地區後,大多居住在環境惡劣的大山之中,各支系內服飾的差異往往與容氣候、環境有關。
如馬關式的服飾,由於這部分苗族都居住於北回歸線以南的亞熱帶高山河谷中,氣候炎熱,蚊蟲較多,其服裝款式多為右開襟綉花上衣,下著單層蠟染百褶裙,以便透風,小腿裹著單層綉花綁腿,以防蚊蟲叮咬。
邱北式的苗族,因居住北回歸線以北海撥較高的山區,冬天氣候寒冷,其上衣為對開襟,下著雙層白色百褶裙和小腿裹著多層綉花綁腿,以抵禦嚴寒
開遠式的苗族也居住於北回歸線以北較為平緩的山區,冬天寒風襲人,上衣為右開襟綉花衣服,下身著蠟染百褶裙,外加一件綉花風衣,幾乎裹住整個身體,並且圍腰寬大。
「苗族住山頭」的分布格局,正是這樣的生存環境和氣候條件,使同一文化習俗,同一民族語言的苗族服飾逐出現了與環境、氣候相關的差異,也導致了文山苗族服飾款式的多樣性。由此可見,自然環境與氣候條件的差異是決定文山苗族服飾多樣性的重要因素。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