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理位置地圖
『壹』 白令海峽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在地圖上什麼位置
白令海峽:位於亞洲最東點的迭日涅夫角和美洲最西點的威爾士王子角之間版,西經169°0′,北緯權65°30′,約85千米寬,深度在30-50米之間。海峽連接楚科奇海和白令海。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位於歐洲西北角,是歐洲最大的半島,也是世界第五大半島。整個半島大概處於北緯 56°-71°東經5°-25°之間,長約1850千米。它北起巴倫支海,東瀕波羅的海,南臨卡特加特海峽和斯卡格拉克灣,西傍挪威海和北海。
『貳』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在哪
位於歐洲復西北角,制是歐洲最大的半島,也是世界第五大半島。整個半島大概處於北緯 56°~71°東經5°~25°之間,長約1,850公里(1,150哩)。它北起巴倫支海(Barents Sea),東瀕波羅的海,南臨卡特加特海峽(Kattegat)和斯卡格拉克(Skagerrak)灣,西傍挪威海和北海。南北長1850千米,東西寬400~700千米, 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其間沒有明顯的自然界線。主要為塊狀山構成,為古波羅的地盾的一部分。半島有挪威、瑞典兩國以及芬蘭北端的一小部分。與俄羅斯和芬蘭北部接壤,北至芬蘭,人口約1200餘萬。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基阿連山脈,Scandinavian Mountains)橫恆於兩個國家之間,半島西部屬山地,西部沿岸陡峭,多島嶼和峽灣;東、南部地勢較平整,半島的氣候屬溫帶氣候,其北端嚴寒。
『叄』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形特徵
半島地質古老,更新世時期斯堪的納維亞冰蓋是北歐最大的冰體。該冰蓋范圍最大時幾乎到達北緯48°,據估計大約覆蓋了660萬平方千米的面積,厚度達到3000米。
它起源於挪威的斯特達爾斯布雷恩地區,向西擴展到英國,向東幾乎到達莫斯科。直到距今12000~8000年時,大陸冰川才最後消退,但目前山地上部仍留有總面積約5000平方千米的冰原。
由於受到第四紀冰川的強烈作用,半島上冰川地形非常普遍。除大量的冰斗和冰川槽谷外,並多冰川湖泊,其中瑞典一國就有大小湖泊9.2萬個,總面積達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8%以上。
(3)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理位置地圖擴展閱讀:
海水侵入冰川河道,挪威海岸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的峽灣。這些峽灣長而窄,曲折而深。它們只有一到幾千米寬,通常有100多公里長。斯堪的那維亞山脈貫穿半島的中西部。
群山構成了半島地形的主軸。這條山脈陡峭地向挪威海岸以西傾斜。許多地方形成陡峭的懸崖。東坡相對平緩,呈階梯狀通過丘陵過渡到波羅的海沿岸平原。山脈海拔約1000米,最高的山峰是挪威境內的加賀峰,海拔2468米。
『肆』 挪威的地理位置在哪
挪威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挪威領土南北狹長,海岸線漫長曲折,沿海島嶼很多,被稱為「萬島之國」,領土與瑞典、芬蘭、俄羅斯接壤,屬地還包括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首都為奧斯陸。挪威王國,簡稱「挪威」(挪威語:Norge 或Noreg), 意為「通往北方之路」,是北歐五國之一。
挪威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石油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挪威也是西歐最大的產油國和世界第三大的石油出口國。自2001年起挪威已連續六年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宜居住的國家,並於2009年—2018年連續獲得全球人類發展指數第一的排名。
(4)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理位置地圖擴展閱讀:
挪威的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海岸線長2.1萬公里(包括峽灣),多天然良港。是南北狹長的山國,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全境,高原、山地、冰川約佔全境2/3以上。南部小丘、湖泊、沼澤廣布。大部分地區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內部山區氣候寒冷。挪威是世界重要的海事國之一,其海岸線曲折,近海島嶼達15萬多個,既是優良港口,又是風景優美的游覽區。
2、氣候特徵
挪威本土屬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南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斯瓦爾巴群島、揚馬延島屬苔原氣候。首都年平均氣溫7℃,年降水量740毫米左右。
3、自然資源
挪威油氣、水力、森林、漁業資源豐富。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近海石油工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挪現為西歐最大產油國、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國。挪威水力資源極為豐富。由於分水嶺過於接近海岸,因此河川都很短促,瀑布落差較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挪威
『伍』 納維亞半島緯度位置及特點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位於歐洲西北角,是歐洲最大的半島,也是世界第五大半島。整個半島大概處於北緯56°-71°東經5°-25°之間,長約1850千米。它北起巴倫支海(Barents Sea),東瀕波羅的海,南臨卡特加特海峽(Kattegat)和斯卡格拉克(Skagerrak)灣,西傍挪威海和北海。南北長1850千米,東西寬400-700千米, 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其間沒有明顯的自然界線。主要為塊狀山構成,為古波羅的地盾的一部分。
山脈
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半島中西部。山脈構成半島地形的主軸。山脈西坡陡峻,直臨挪威沿岸。許多地方形成峭聳的懸崖。東坡比較平緩,成階梯狀經丘陵台地過渡到波羅的海的沿岸平原。山脈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峰是挪威境內的加爾赫峰,海拔2468米
地勢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屬山地,西部沿岸陡峭,多島嶼和峽灣;東、南部地勢較平整。山脈向東呈階梯式下降,第一階是諾爾蘭高原,第二階是緩傾的丘陵,第三階是海濱平原,不少地區十分低窪,廣布湖沼。
半島地質古老,更新世時期斯堪的納維亞冰蓋是北歐最大的冰體。該冰蓋范圍最大時幾乎到達北緯48°,據估計大約覆蓋了660萬平方千米的面積,厚度達到3000米。它起源於挪威的斯特達爾斯布雷恩地區,向西擴展到英國,向東幾乎到達莫斯科。直到距今12000-8000年時,大陸冰川才最後消退,但山地上部仍留有總面積約5000平方千米的冰原。由於受到第四紀冰川的強烈作用,半島上冰川地形非常普遍。除大量的冰斗和冰川槽谷外,並多冰川湖泊,其中瑞典一國就有大小湖泊9.2萬個,總面積達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8%以上。挪威沿海,由於冰川槽受海水侵入而形成一系列典型的峽灣,這些峽灣狹長、曲折、幽深,寬僅一至數千米,長度往往超過100千米,兩岸多為高峻的山崖,是船艦良好的停泊地。
中西部縱貫著長1700千米、寬200-600千米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構成半島地形的主軸。山脈西坡陡峻,直臨挪威海岸,許多地方形成峭聳的懸崖。東坡比較平緩,成階梯狀經丘陵台地過渡到波羅的海沿岸平原。
『陸』 簡述地形對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主要城市分布的影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中部時南北方向延伸的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地勢高,加之回緯度高,氣候寒冷,不利於城市答的形成和發展。東西兩側沿海地區及南部地區有平原分布,地勢低平,尤其是東部和南部地區有利於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柒』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地理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和北部為挪威領土。南臨北海 ,西、北濱挪威海和巴倫支海。領土狹長,南北長1770千米 ,東西寬6.3-434千米。國土2/3為山地 。沿海多島嶼。
挪威地形的特點,西部海岸破碎曲折,多峽灣。松恩峽灣最著名,伸入內陸180千米 ,寬5千米,入口處水深1350米。西部山地多冰川地形。現代冰川700多條,面積有5180平方千米。
挪威氣候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雖地處高緯度,但大部分地區仍屬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夏季涼爽。河流短小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挪威工業發展很快,人口增長率低,國民生產總值躍居歐洲前列。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為瑞典領土。西臨挪威,東北接芬蘭,東濱波的尼亞灣,東南瀕波羅的海,西南隔卡特加特和厄勒海峽同丹麥相望。
海岸線長7624千米, 國土南北長1574千米,東西寬500千米。地形主脊是貼近西北邊境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系一系列塊狀高原。高原上冰川地貌非常典型,最高峰凱布訥山,海拔2123米。
(7)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理位置地圖擴展閱讀: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有兩個國家即西部的挪威和南邊的瑞典,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橫亘於兩個國家之間,整個半島長1850千米,面積75萬平方千米,是歐洲最大的半島,半島西部屬山地,西部沿岸陡峭,多島嶼和峽灣;東、南部地勢較平整,半島的氣候屬溫帶氣候,其北端嚴寒。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為西坡溫帶海洋性氣候東坡溫帶大陸性氣候,一般屬寒溫帶氣候。
全年盛行西風和北風,並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冬季氣溫顯著高於同緯度的其他地區,最北部1月平均氣溫僅-15℃左右;降水比較豐沛,西部沿海地處山脈的迎風坡,年降水量達3000毫米,但背風的東部只有450-750毫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捌』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地理位子在那
北歐大半島,包括挪威和瑞典兩個國家。長約1,850公里(1,150哩)。北起巴倫支海(Barents Sea),東專瀕波羅的海,屬南臨卡特加特(Kattegat)海峽和斯卡格拉克(Skagerrak)灣,西傍挪威海和北海。面積750,000平方公里(289,500平方哩)。主要為塊狀山構成,為古波羅的地盾的一部分
這里很全http://ke..com/view/28295.htm
『玖』 歐洲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分界線
亞洲與歐洲分界來線是烏拉爾山脈、烏源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故A錯誤.
緯度劃分,0°~30°為低緯度地區,30°~60°為中緯度地區,60°~90°為高緯度地區,依據索馬里半島的緯度(10°N)可知,索馬里半島位於低緯度;故B正確.
熱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23.5°S,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N-66.5°N,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N-90°N,南溫帶的緯度范圍是23.5°S-66.5°S,南寒帶的緯度范圍是66.5°S-90°S.依據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緯度范圍可知,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位於北溫帶和北寒帶;故C錯誤.
索馬里半島大部分屬於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降水較少,一般在300毫米以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降水豐沛,西部沿海年降水量達3000毫米,背風的東部達450-750毫米;故D錯誤.依據題意.
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