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的地理環境
『壹』 怎樣描述河流的地理環境
水文特徵啊
總的來說,水文特徵包括如下幾點:
a.徑流量內(徑流量大小和徑流量的季節、年際變化)容
b.含沙量
c.有無汛期/凌汛
d.有無結冰期
e.水能資源是否豐富
f.流速
g.補給類型(地下水,雨水,冰川融水,冰雪融水等)
h.水位
『貳』 銅仁的地理環境
銅仁市處於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度的斜坡地帶,西北高,東南低。在遠離河谷的山原面上岩溶、丘陵、窪地較多,地面起伏不太大,全境以山地為主,佔全區總面積的67.8%,其次是丘陵佔28.3%,壩子及其它地貌面積僅佔3.9%。以梵凈山為主峰的武陵山脈成為銅仁市東西部的分水嶺,全市最高海拔2572米,最低海拔205米,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
地貌以低中山丘陵為主,其次為高中山和河谷盆地本區地貌條件在很大程度上受地質構造控制,褶皺軸及斷裂線的走向多為北北東或北東向,因而不同時代或不同性質的岩層大致以北北東或北東向相間排列,致使地貌分布也成北北東向排列的格局-根據地貌類型及組合在空間上的差異,將全區地貌劃分為3個一級區,10個二級區。 銅仁市境內水流屬長江流域的沅江水系和烏江水系,其中沅江水系流域面積6879平方公里,佔38.2%;烏江水系流域面積11124平方公里,佔6.8%。境內河流均屬山區雨源型,由降水補給形成地表徑流。
境內河流按流域面積在2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共有229條,其中,20平方公里—99平方公里的172條,100平方公里—499平方公里的42條,500平方公里999平方公里的7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8條。在229條河流中,境內長度在5公里9.9公里的58條,10公里及以上的71條,其中,10公里50公里長的156條,51公里—100公里的10條,101公里—200公里的4條,201公里以上的1條全地區河流10公里以上的總長度為4389公里,平均每100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的河網密度為24.35公里,其中,沅江水系74條,總長1963公里,平均每100平方公里的河網密度為27.61公里;烏江水系97條,總長2426公里,平均每100平方公里的河網密度為22.22公里。河網密度以東部玉屏侗族自治縣境內最密,平均每100平方公里為3965公里,亦是貴州省之最;以西部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境內最稀,平均每100平方公里為20.48公里。
境內河流的發源地,除過境的舞陽河、烏江幹流以外,其餘均發源於武陵山脈。主要河流均沿地勢向東、北東和北三面迂迴流人湖南省或重慶市,一般呈放射狀。
『叄』 聚落沿河而建的有利條件是
聚落沿河而建的有利條件是古代交通方式以河運為主,聚落沿河分布交通便專利。
聚落既是屬人們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也是人們進行生產的場所。一般可將聚落分為鄉村和城市兩大類。聚落有它的發展過程。世界上許多聚落正在成長,也有許多聚落正在衰落。聚落作為人類適應、利用自然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聚落的外部形態、組合類型無不深深打上了當地地理環境的烙印。同時,聚落又是重要的文化景觀,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風土民情等。當然,聚落也對地理環境和人類的經濟活動發生作用,城市聚落對經濟的發展和分布更有著巨大的影響。
『肆』 地理 河流與地理環境的相互作用
河流是流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在諸要素中,氣候起主導作用。例如,降水的形式、總量、強度、過程及其空間分布,對河川徑流的形成和變化有著直接的影響;而蒸發的強弱又制約著降水轉變為徑流量的多少。上述降水和蒸發又與氣溫、大氣溫度和風等因素有關。因此,這些因素實際上對河川徑流起著間接的作用。通常.氣溫濕潤地區大氣降水多.河網密集,徑流充沛;而氣候乾燥地區降水少,河網稀疏.蒸發強烈,徑流貧乏。這說明氣候狀況嚴格制約著河流的發育和地理分布。因此,有些學者認為.河流是氣候的產物。
此外.其他自然地理要素,諸如地質、地貌、土壤、植被、湖泊、沼澤等下墊面狀況也對河川徑流施加影響,使大氣降水產生再分配。反過來,河流對自然地理環境也有多方面的影響。河流是陸地水的全體.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球水分循環中一個重要環節.尤其外流河是實現海陸·之間水分循環的重要紐帶。通過水分循環.全球水量達到平衡狀態.使物質和能量得以交換.全球自然環境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體系。
河流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無論是世界古代文明.還是當今地區經濟的發展多與河流有密切關系。因為它不僅提供人類所需要的淡水資源,而且還提供灌溉、航運、發電之利。當然。洪水泛濫也給人類帶來生命財產的損失和生態環境的破壞。
河流會影響周圍環境,同時周圍環境也會影響到河流的
河流會侵蝕岩石,增加周圍空氣濕度,影響空氣質量,灌溉作物,影響生物;
環境會影響水質,山體會影響河流走向。
『伍』 河流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太多了,講不完
『陸』 河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舉例說明
河流的侵蝕作用形成原因較多,既有流水的機械沖擊力,也有水的溶解作用,以及水中所攜帶砂石的磨蝕作用。通常,河流的上游或中游都從山區通過,這里水流湍急,河道斷面較窄,河流的侵蝕作用主要導致河床下蝕。正因為如此,河流的中上游經常會出現瀑布和峽谷。河流的下游通常位於平原,地勢平緩,流速較慢。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科里奧利力,河道外側的水流流速較快,久而久之,對河道外側形成強烈的側蝕。側蝕的結果使河道呈現出迷人的彎曲狀,稱為河曲。
河流的沉積作用:是指當河流的動能減小(流速,流量減小)或化學條件改變,降低了河流搬運力,致使搬運物沉積下來,或在河口處化學條件改變使得呈溶解狀態搬運的物質發生沉澱。但主要的是河速降低,使機械搬運物發生沉積,一般在河流凸岸,或河流入湖、海處。
例如:河流中下游的沖積平原
是由河流沉積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在河流的下游,由於水流沒有上游般急速,而下游的地勢一般都比較平坦。河流從上游侵蝕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後因流速不再足以攜帶泥沙,結果這些泥沙便沉積在下游。尤其當河流發生水浸時,泥沙在河的兩岸沉積,沖積平原便逐漸形成。
基本上任何河流在下游都會有沉積現象,尤其是一些較長的河流為甚。世界上最大的沖積平原是亞馬遜平原,乃由亞馬遜上游的泥沙堆積而成。而中國的黃河三角洲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亦屬這一地形。
『柒』 河流與地理環境有怎樣的相互影響
河流流域內的氣候,特別是氣溫和降水的變化,對河流的流量、水位變化、冰情等影響專很大。土質和植被的狀況又影屬響河流的含沙量。一條河流的水文特徵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例如河流的含沙量,既受土質狀況、植被覆蓋情況的影響,又受氣候因素的影響;降水強度不同,沖刷侵蝕的能力就不同,因此在土質植被狀況相同的情況下,暴雨中心區域的河段含沙量就相應較大。
『捌』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的地理環境
截至2014年,沿河縣境內有香菇、木耳、竹蓀(陽雀菌)、凍菌、猴頭、茯岑等植物資源。在高等植物中有21種珍貴稀有植物,其中一級保護植物有3種,即珙桐、銀杏、紅豆杉、南方紅豆杉,二級保護植物有11種,三級保護植物有7種。
截至2014年,沿河縣境內野生植物主要有森林植物、灌叢植物、草叢植物,人工栽培主要植物有農田植物、經濟林植物、果木林植物等。野生植物中,有記錄的維管束植物有140科358屬596種,其中蕨類植物20科33屬56種;種子植物120科325屬540種。種子植物中,木本植物82科222屬403種,草本植物38科103屬137種。以鮮毛蕨科、松科、杉科、柏科、楊柳科、殼斗科、金縷梅科、樟科、大戟科、蝶形花科、玄參科、馬鞭草科、馬桑科、禾本科、豆科、苦木科、薔薇科、樺木科、胡桃科、唇形科、菊科為主。
截至2014年,沿河縣境內的野生動物種類多,見記錄的脊椎動物有85科309種,陸棲寡毛類動物有2科3屬19種。沿河縣境內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動物類等野生脊椎動物有309種,陸棲寡毛類有19種。魚類有鯉形目、鯰形目、鱸形目、鰻鱺目等5目15科6l屬82種,以鯉科居多,有50種。沿河縣境內有珍稀動物28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5種,有黑葉猴、豹、白冠長尾雉、鬣羚、斑羚。二級保護動物23種。屬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黑葉猴、小黃豹、黑熊、小靈貓、獼猴。
『玖』 城市沿河分布有哪些弊端
城市沿河分布容易對和水造成污染破壞和水的生態系統 同時在豐水期會發生洪澇災害對居民生活造成威脅 容易出現地面塌陷 地基不牢固
『拾』 城市在沿河分布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3條
第一有豐富的水資源,第二有利的水路交通.第三依山伴水有良好的居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