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地理環境

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2-28 15:29:35

1. 比較評價美國和俄羅斯的地理位置

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位於西半球,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版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權威夷群島等。另有加勒比海島嶼波多黎各以及太平洋群島北馬里亞納等海外領地。其本土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海岸線22,680公里。
俄羅斯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北鄰北冰洋,東瀕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臨波羅的海芬蘭灣。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1707.52萬平方公里(占蘇聯領土面積(2200萬平方公里)的76%),居世界第一位,東西最長為9000公里,南北最寬為4000公里。陸地鄰國西北面有挪威、芬蘭,西面有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白俄羅斯,西南面是烏克蘭,南面有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東南面有中國、蒙古和朝鮮。東面與日本和美國隔海相望。海岸線長37653公里。

2. 美國、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日本、印度的地理環境特徵

美國:地理環境
黃石國家公園大稜鏡溫泉:全球首個國家公園
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領土還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等。其北與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灣,西臨太平洋,東瀕大西洋。海岸線22,680公里。大部分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氣候,西部沿海地區分布有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溫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氣溫-3℃,7月24℃;墨西哥灣沿岸1月平均氣溫11℃,7月28℃。[1]全國最低點為死亡谷(Death Valley,-86 米),最高點為麥金利山(Mount Mckinley,6,198 米)。
氣候
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地跨寒、溫、熱三帶,本土處於溫帶),在主要農業地帶少有嚴重的乾旱發生、洪水泛濫也並不常見,並且有著溫和而又能取得足夠降雨量的氣溫。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了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大臉盆地區和哥倫比亞河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15英寸(38厘米)。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華氏100度(攝氏38度)。西南部和大臉盆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風影響,偶爾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氣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暴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了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喀斯喀特山脈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降雪不多。
水系
從芝加哥約翰·漢考克中心俯瞰密歇根湖
從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水系:凡位於落基山以東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稱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長6020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稱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東部的大湖群——五大湖。包括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屬冰川湖,總面積24.5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密歇根湖屬美國,其餘4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在世界湖泊中僅次於裏海而居世界第二位。五大湖湖水匯入聖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生物
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在1872年聯邦政府建立了黃石國家公園以保護當地環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 俄羅斯:俄羅斯整個地形有如梯級,從西向東逐漸升高。
2000多公里的烏拉爾山脈好似俄羅斯地圖的中軸線,將俄羅斯的歐洲和亞洲部分分開,同時又把東歐平原和西伯利亞平原連接起來。
俄羅斯分為俄羅斯平原,高加索山區,西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和遠東五大自然地理區。 巴西:巴西
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北鄰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西鄰秘魯、玻利維亞、南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東瀕大西洋。面積851.49萬平方公里,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為世界第五。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國土80%位於熱帶地區,最南端屬亞熱帶氣候。北部亞馬孫平原屬赤道氣候,年平均氣溫27-29℃。中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區平均氣溫16-19℃。 巴西稱亞馬孫河為世界第一長河

巴西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橫貫北部的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流域最廣、流量最大的河流。素有「地球之肺」之稱的亞馬孫熱帶雨林總面積達750萬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位於巴西境內。

巴西聯邦共和國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國家,人口數居世界第五,面積居世界第五。其國土位於中南美洲與大西洋之間,面積為世界第五大,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與中國,與烏拉圭、阿根廷、巴拉圭、玻利維亞、秘魯、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蘇利南、法屬蓋亞那接壤。巴西擁有遼闊的農田和廣袤的雨林。國名源於巴西紅木。得益於豐厚的自然資源和充足的勞動力,巴西的國內生產總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世界第十,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由於歷史上曾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的官方語言為葡萄牙語。

3. 美國加拿大地理知識

加拿大由十個省和三個特別行政區組成。從西到東十個省是: British Columbia(卑詩省),Alberta(阿爾伯塔省), Saskatchewan(薩斯喀徹溫省), Manitoba(曼尼托巴省), Ontario(安大略省), Quebec(魁 北克), New Brunswick(紐賓士域省), Prince Edward Island(愛德華王子島), Nova Scotia(新斯科舍)和Newfoundland/Labrador(紐芬蘭省)。
三個特別行政區是: Yukon(育空)和Northwest Territories(西北行政區)和一個新行政區Nunavut(努勒維特地區)。
×××××
卑詩省位於加拿大西岸,面臨太平洋,海岸線長達8,850公里,沿岸風景優美,海產豐富,全省面積947,800平方公里,人口414.13萬,僅次於魁北克和安大略省,是全國第三大省,該省南與美國華盛頓州、愛達荷州及蒙大拿州接壤,是加拿大通往亞太地區的門戶。B.C.省氣候溫和,風景秀麗,環境保護良好,依山傍水,省內大部分面積是森林地帶,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
B.C.省現已獲得2010年冬季奧運會的舉辦權,這將大大促進該省的旅遊業發展。該省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依次為英語、漢語(粵語/普通話)、旁遮普語、每年約有3.5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這里安家落戶。
卑省名勝眾多、氣象萬千。既有豪華氣派的都市風情,也有廣袤曠野的靜謐安寧。繁花似錦的布查特花園,維多利亞市皇家不列顛哥倫比亞博物館的豐富藏品,溫哥華水族館,以及斯坦利公園等眾多景點每年都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省內奇麗的山脈,惠斯勒世界級的滑雪聖地更是魅力無限。

×××××
阿爾伯塔省(簡稱阿省)面積為66.12萬平方公里,佔加全國面積6.8%,南北距離1217公里,東西寬290-650公里不等,東西與薩斯喀徹溫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相鄰,南北部分別與美國蒙大拿州和加西北地區接壤。省內90%的地區為平原,是整個北美內陸平原向北的延伸。西南部為著名的洛磯山脈,南部是綿延起伏的大草原,中部為平原和草原,北部是人煙稀少的森林。氣候四季分明,冬季較長,始於十月而終於四月。阿省人口311萬(2002年7月),佔全加人口約10%,首府為埃德蒙頓市。
阿省原為土著人居留地,1754年起,歐洲人開始陸續遷移此地。1882年,阿爾伯塔成為加西北地區的一個區。1883年太平洋鐵路建成後,人口迅速增加。其後,加政府鼓勵開墾政策,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移民。1905年,阿爾伯塔省正式設省。目前人口的81%居住在城市,其中卡爾加里市和埃德蒙頓市均有接近100萬的人口。
阿省自然資源豐富,素有「能源省」的美譽。石油化工、通訊、食品加工、環保、工程服務等產業均在加拿大處於領先水平。
×××××
薩斯喀徹溫省(簡稱薩省,Saskatchewan )位於加拿大的中心地帶,東西與馬尼托巴省和阿爾伯塔省為鄰,南部與美國的蒙太拿州和北達科他州接壤。「薩斯喀徹溫」的名稱被認為是由早期印第安土著民提出的,意思指遍布境內的湍急河流。薩省面積65.19萬平方公里,佔全加面積6.5%,其中森林面積約35.2萬平方公里,淡水面積約8.16萬平方公里。人口2002年約102萬,6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省會為南部的里賈那(Regina),人口約20萬,最大的城市和工商中心是北部的薩斯卡通市(Saskatoon),人口約22萬。氣候四季分明,比較乾燥和各地區差異較大,夏季平均氣溫25攝氏度,冬季平均-25攝氏度。
薩省自然資源豐富,是加農牧業、林業、能源和礦產大省,薩省的農業產值佔全加農業產值的15%。鉀鹼儲量佔世界的三分之二;薩省是加第二大原油產地,已探明的原油約為9.44億桶,約有250億桶的重油儲量;天然氣儲量也很豐富,約有693億立方米;薩省還擁有加78%的鈾礦。加經濟森林的中心地帶位於薩省北部。
×××××
紐賓士域省(New Brunswick)位於加拿大東部的沿海地區,總人口75.6萬。其西南部與美國緬因州接壤,西北是加拿大魁北克省,東南接新斯科舍省,東臨大西洋。溫和的海洋性氣候既無加拿大北部地區的酷寒,又無美國南部地區的炎熱,這里一年四季陽光明媚,四季分明。從生機勃勃的春季,多彩多姿的夏季,到碩果累累的秋季,雪花紛飛的冬季,這一幕幕豐富的色彩把紐賓士域省人的四季生活妝點得多姿多彩。適中的生活支出更是讓生活在該省的人民感到愜意而殷實。穩定的能源供應,低廉的房地產及廠房建築成本,極低的中小公司所得稅,平穩的通貨膨脹率以及北美洲自由貿易協議自由通行的便利條件更為投資者營造了一個極好的商業環境。
×××××
曼尼托巴省以「加拿大的陽光之都」而聞名,地處加拿大中心,面積為64萬9,950平方公里,人口114萬人,西面是溫哥華,東部是多倫多,首府溫尼泊是這兩個城市之間最大的集散中心,比鄰安大略, Saskatchewan, Nunavut, 哈得遜灣與美國。主要的地形屬平原,省內大小湖泊眾多,合共38,500個,其中以溫尼泊湖( Lake Winnipeg)最大,為世界第十三大湖。北部的哈德遜灣(Hudson Bay)與北極海相接,本省的穀物便由這里運往歐洲。哈德遜灣亦是一個游覽勝地,海灣南部的野鴨和北部的北極熊為有名的景緻。曼尼托巴還有世界最大的,為祝願世界和平而建的」國際和平公園」。曼尼托巴省的名稱來自Cree 語"Manitou bou", 意指 "偉大神的隧道" 。
省府:溫尼泊,是加拿大最大的穀物市場和重要的牲畜、皮毛貿易中心,人口約60萬;每年夏天的文化藝術節是溫尼伯的盛事,亦為北美洲最大型的多元民族集會之一,參加者除有機會品嘗各國的地道美食外,還可欣賞各地的民族和藝術表演。居於溫尼伯的加拿大土著--印第安人的數目是全國之冠,許多印第安人在今天仍堅持他們是加拿大真正的主人,白人都是侵略者。為了安撫印第安人,加國政府給予他們的福利甚多。

×××××
安大略省(Ontario)是加拿大人口最多的省份,人口1206.83萬(截至2002年7月1日),約佔加拿大總人口(3108.19萬,2001年)的38%。安大略省面積約107萬平方公里,佔加拿大全國總面積的10%,居全國各省第二。「安大略」在印第安語中意為「美麗的湖泊」。安大略省境內有大小湖泊25萬個,佔全加湖泊的六分之一。1867年加政府起用安大略湖名做為省名。安大略省位於加拿大東部大湖區,與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接壤。美國半數人口生活在距離安大略省省會城市多倫多一日車程的區域內。
安省是加拿大經濟最發達的省份,2002年國民生產總值(GDP)4705億加元,佔加拿大當年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40.7%,經濟增長率3.9%,通膨率2%,失業率7.1%,人均國民收入30,848加元(全加人均收入28,754加元)。
安省的汽車製造、核電、交通、鋼鐵、航空、電子、通訊、礦業、旅遊、環保和食品加工等工業均居全國首位。

×××××
魁北克最初是一個地理概念。美洲印第安人稱聖勞倫斯河變窄的地方為《魁北克》,因為在阿爾岡昆語言中,《魁北克》的意思就是《河流變窄處。1608年,尚普蘭在那裡創建了魁北克城。領土是法國的三倍,日本的五倍。魁北克瀕臨北大西洋,象一個巨大的半島,面積約一百七十萬平方公里,其中一半覆蓋著森林。魁北克土地上遍布著成百萬的湖泊與河流,其中聖-勞倫斯河橫貫全境1200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航運水道之一,也是北美大陸的主要河運航道。魁北克的人口為七百四十萬人,佔加拿大人口的24.4%。人口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4.4人。80%的居民生活在聖—勞倫斯河流域沿岸,那裡是大陸性溫帶氣候。首府:魁北克市700200人 蒙特利爾大區340萬人。魁北克有10個印第安民族和一個英紐特民族。這些原住民總人數為72430人,相當於魁北克人口的1%。

×××××
愛德華王子島省位於聖勞倫斯海灣中,在新不倫瑞克省東面和新斯科舍的北面。是加拿大最小的省份,面積有5657平方公里,人口約14萬,但人口密度卻居全國之首,平均每平方公里25人。
愛德華王子島風景秀麗,有"海灣公園"之雅稱。全島長度約220公里,最寬處約50公里, 堪稱迷你省。一年中氣溫較平均。島上最大的城市為省府查洛特城(又譯為"夏洛特敦")。
島上不僅農產富庶、海產 豐富、氣候絕佳,馬鈴薯更是全國聞名。島上的主要經濟收入來自旅遊業,由於風景優美,到夏季有60萬人前來遊玩, 島上的旅店、餐廳、商店和娛樂場所非常興旺, 有些家庭還會提供住宿與早餐服務,不僅價格便宜,比住酒店還要舒適。
×××××
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新斯科舍省是加拿大大西洋四省之一,面積55,491平方公里,人口約93萬人,四面環水,僅有東部的一塊狹長地帶和新不倫瑞克省相連。新斯科舍半島中部有長達160公里的安那波利斯谷地,是加拿大著名的蘋果產區之一。沿海盛產大龍蝦、鱈魚和扇貝類海鮮,是加拿大最大的漁業基地之一。旅遊業發展較快,號稱「 加拿大的海洋游樂場」。位於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東海岸3英里處的「橡樹島」17世紀曾是海盜頻繁出沒之地,數百年來,橡樹島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地眾多尋寶者的目光。省府哈利法克斯(Halifax)位於新斯科舍半島東南岸中部,戰略位置重要,有「北方衛士」之稱。其主要景點有:要塞丘(Citade Hill),這是一個建於19世紀的星型要塞,被指定為國立歷史公園。芬迪灣附近的阿卡迪亞(Acadia),曾經由法國人開拓,現在成為一個專門栽培蘋果的小村,極富悠閑的田園風光。布雷頓角島(Cape Breton Island)則富有濃厚的蘇格蘭色彩。布雷頓角島國家公園(Cape Breton Highlands National Park)內有富於變化的海岸線和高原的美景,野生動物極多,有著非常良好的高爾夫球場。

×××××
紐芬蘭島面積40萬平方公里,僅有居民50萬人;該島為世界四大著名漁場之一,數千公里長的海岸線布滿星羅棋布的漁村。由於遠離現代工業的污染及破壞,紐芬蘭島迷人的自然美景令無數人心曠神怡。紐芬蘭省政府更是在過去十五年裡不斷投資,大力發展該省旅遊業,興建了不少基礎設施。
紐芬蘭西部景色尤為秀美。香柏河谷就位於加拿大紐芬蘭省西部,此谷一片原野景色,野生動物棲息其間,空氣清新怡人,河水干凈清澈。香柏河流經其間,河水注入一個二十公里長的淡水湖泊----美麗的鹿湖,然後流入大西洋。
為了吸引和方便前來觀光的遊客,經紐芬蘭省政府批准,在香柏河谷鹿湖沿岸大約三百二十公頃原始森林土地上,將興建起一個二十一世紀森林式渡假村。該渡假村由一批豪華瑞士式渡假別墅、一個十八洞的高爾夫球場、登山徑、滑雪道、湖邊沙灘區、遊艇停泊中心、泳池、網球場等康樂設施組成。每棟渡假別墅佔地約一英畝(4050平方米),房屋面積約170平方米,均由雲杉木建造,或隔板式建築,充分體現了加拿大式的幽靜舒適生活。

×××××
育空地區( Yukon ) 位於加拿大西北邊陲,約十分之一位於北極圈內,氣候嚴寒。座落在育空西南部聖艾利雅斯山脈的克勞恩國家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園區內的洛根山,為加拿大最高峰。 育空區的特色是擁有大量野生動物和連綿不絕的大自然風光,是北美唯一有公路可以通向北極地區的省份。 育空的旅遊項目主要有:極光觀賞、淘金、野生動物觀賞、獨木舟泛舟、原住民文化、狗拉雪橇、滑雪等,而 極光是育空地區最著名的自然奇景,最佳的觀賞時間為冬季沒有月亮的夜晚 。育空地區的首府是白馬市,這里集中了約 60% 的人口。

×××××
加拿大西北地區(NORTHWEST TERRITORIES)是加最大地區,面積廣闊,人煙稀少,氣候高寒。面積約11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1萬人,其中約50%是土著居民。北接北冰洋,南臨阿爾伯塔省、薩斯喀徹溫省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從東至西最長距離約1325公里,從南至北最長距離為2000公里。該地區處於北緯60度之外,接近北極圈,冬季溫度可達到零下40攝氏度。省會城市為黃刀市(YELLOWKNIFE),約1.9萬居民,距最近的城市-阿省埃德蒙頓市有1500公里。
這里曾是數個原住民部落的棲息之地。從1789年有加北西公司和哈德遜灣公司在此區域開拓皮毛貿易,並取得了較大成功。十九世紀末,這里發現金礦,但由於儲量少和交通不便而少人問津。直到20世紀30年代由於發現了儲量豐富的金礦,加之航空工業的發展,該地區的「淘金熱」開始了。1935年建立了黃刀市,1945年發現了大金礦和鑽石礦。1967年建立西北地區。

×××××
努勒維特地區 (Nunavut) 面積224萬2,000平方公里,人口約2萬8,000人,居民主要是因紐特(Inuit)人 。 當地的 因紐特人 將他們古老的文化歷史保留了長達幾千年,這片土地上仍保留著原始自然之美。磁北極、北極熊是這里的特色,而地區內大大小小的公園則吸引了很多熱愛大自然的人士到此攀岩、登山或釣魚。

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一個由五十個州和一個聯邦直轄特區組成的憲政聯邦共和制國家[1]。美國本土位於北美洲中部,包括四十八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其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北靠加拿大,南接墨西哥。而阿拉斯加州位於大陸西北岸,東接加拿大,西隔白令海峽與俄羅斯相望;夏威夷州則位於太平洋中部。此外,美國同時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海域內擁有眾多的聯邦及海外領地。
美國國土面積超過962萬平方公里,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2][3]。其人口總量也超過3億人,少於中國和印度。美國是全球最多元文化的國家,幾乎囊括了全球各地的移民。同時美國也是全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其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高達14.3萬億美元,佔全球生產總值的23%(按購買力平價為21%)。
美國源自於脫離英國統治的13個英屬北美殖民地。1776年7月4日,13州的殖民地代表共同發表了《獨立宣言》。在經歷艱苦的獨立戰爭後,於1783年與英國簽訂了《巴黎條約》,從此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
自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來,美國國民經濟就高居全球第一。在建國三百餘年來,美國曾經歷過南北戰爭(1861年-1865年)和大蕭條(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等數次嚴酷的考驗。冷戰結束後,由於蘇聯解體,美國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而今天的美國則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其在全球的政治、經濟、軍事、娛樂等眾多領域的龐大影響力更是其他國家所不能匹敵的。

面積

面積
中國數據:美國國土面積9,629,091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名,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其中陸地面積915.8960萬平方公里,本土東西長4,500公里,南北寬2,700公里,海岸線長22,680公里;[2][3][4]
美國數據:美國國土面積9,629,091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名,次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國家總審計局)或9,826,630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名,次於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中央情報局)。其中水域面積664,707平方公里(6.76%)。
人口
3.04415億(2008年估值,世界國家和地區第3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次於中國、印度)[5],人口密度31人/平方公里(世界國家和地區第177名)。

氣候

美國幾乎有著世界上所有的氣候類型(地跨寒、溫、熱三帶,本土處於溫帶),在主要農業地帶少有嚴重的乾旱發生、洪水泛濫也並不常見,並且有著溫和而又能取得足夠降雨量的氣溫。
影響美國氣候的主要是北極氣流,每年從太平洋帶來了大規模的低氣壓,這些低氣壓在通過內華達山脈、洛磯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時夾帶了大量水分,當這些氣壓到達中部大平原時便能進行重組,導致主要的氣團相遇而帶來激烈的大雷雨,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有時這些暴雨可能與其他的低氣壓會合,繼續前往東海岸和大西洋,並會演變為更激烈的東北風暴(Nor'easter),在美國東北的中大西洋區域和新英格蘭形成廣泛而沉重的降雪。大平原廣闊無比的草原也形成了許多世界上最極端的氣候轉變現象。
大臉盆地區和哥倫比亞河高原則是乾旱而極少降雨的地區,最乾旱時平均降雨量少於15英寸(38厘米)。美國西南部是乾旱的沙漠,夏季時最熱的數個禮拜溫度超過華氏100度(攝氏38度)。西南部和大臉盆地區也會受到來自加利福尼亞灣的季風影響,偶爾會帶來少見的大雨。加利福尼亞州大多數區域都屬於地中海氣候,有時會在每年的10月至隔年的4月引發強烈暴雨,而其他月份幾乎全無降雨。瀕臨太平洋的西北方地區則終年豪雨不斷,但在冬季和春季降雨量最大。西部山脈吸收了充足的濕氣,降雨量和降雪都相當沉重。喀斯喀特山脈是世界上降雪量最多的地方之一,但海拔較低的沿海地區降雪不多。

水系

從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水系:凡位於落基山以東的注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稱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長6020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凡注入太平洋的河流稱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北美洲中東部的大湖群——五大湖。包括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屬冰川湖,總面積24.5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密歇根湖屬美國,其餘4湖為美國和加拿大共有。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在世界湖泊中僅次於裏海而居世界第二位。五大湖湖水匯入聖勞倫斯河,流入大西洋。

生物

美國有超過17,000種本土的植物和樹種,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同時,數千種非本土的外來物種有時也會影響到本土的動植物。美國本土有超過400種哺乳類、700種鳥類、500種爬蟲類和兩棲類、以及90,000種已經被發現的昆蟲。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之一,在1872年聯邦政府建立了黃石國家公園以保護當地環境,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

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煤、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鉀鹽、磷酸鹽、硫磺等礦物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戰略礦物資源鈦、錳、鈷、鉻等主要靠進口。探明煤儲量35,966億噸。探明原油儲量270億桶。探明天然氣儲量56,034億立方米。森林面積約44億畝,覆蓋率達33%。

4. 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中國的地理位置兩大共同特點

都在北半球,瀕臨太平洋.

5. 加拿大和美國有俄羅斯土地面積大嗎

沒有
俄羅斯面積1760萬平方公里
加拿大970萬平方公里
美國930萬平方公里

6. 夾在俄羅斯和加拿大中間的美國領土`那裡不能住人嗎一個人也沒有那它有什麼作用

有人居住
人口
648,818(2003年,全美第48名)。人口密度0.42 人/平方公里(全美第50名)。其中白人佔67.6%,印第安人和原住民佔15.6%,拉美裔人佔4.1%,亞裔人佔4%,黑人佔3.5%,混血兒佔5.4%。六大族群分別是德國人(16.6%)、阿拉斯加原住民(15.6%)、愛爾蘭人(10.8%)、英國人(9.6%)、美國人(5.7%)、挪威人(4.2%)。全州人口平均年齡31歲。 近半數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阿拉斯加州(Alaska State)是一個位於美國西北太平洋沿岸的州,第49個加入美利堅合眾國的州,其也是美國最大的州、世界最大的飛地地區,該州的郵政縮寫是AK。「阿拉斯加」一名最可能源於阿留申語的「Alyeska」,意思是「很大的陸地」,阿拉斯加州東接加拿大的育空、英屬哥倫比亞,南鄰阿拉斯加灣、太平洋,西頻白令海、白令海峽、楚科奇海,北臨北冰洋。

州名
阿拉斯加州(Alaska State)

別稱
最後的邊疆(The Last Frontier)
午夜陽光之地(The Land of the Midnight Sun)

州旗
藍底代表天空及州花勿忘我。 北極星代表方位最北的阿拉斯加州的未來發展,而北斗七星則代表大熊座,象徵力量。由13歲的BENNY BENSON在1927年設計。

州花
勿忘我。一種淺藍色小花,能適應阿拉斯加境內各種不同的氣候。

州樹
雲杉。雲杉雄偉高大,在阿拉斯加州的東南區和中部都可以找到這種長青樹。

州魚
王鮭(chinnok salmon)。阿拉斯加的水域可捕到超過100磅重的王鮭。

州鳥
柳松雞(the willow ptarmigan)。外形與雉雞相似,羽毛會隨著冬雪的來臨由淺棕色轉為雪白色。

州府
朱諾(Juneau)。人口30,981(2002年)。只可從水路或空中交通到達,無陸路相通。

最大城市
安克雷奇(Anchorage)。人口269,070(2002年,其中10.4%人口為原住民或帶有原住民血統)。

主要城市
費爾班克斯(Fairbanks)人口29,670(2002年),位於阿拉斯加州內陸。

州長
莎拉·帕琳(Sarah Palin)

參議員
泰德·史蒂芬
麗莎·穆考斯基

語言
無官方語言。全州有85.7%的人口使用英語、5.2%的人口使用北美英語,2.9%的人口使用西班牙語。

面積
1,717,855平方公里(全美第1名)
陸地:1,481,347 平方公里
水域:236,507 平方公里(13.77%)

人口
648,818(2003年,全美第48名)。人口密度0.42 人/平方公里(全美第50名)。其中白人佔67.6%,印第安人和原住民佔15.6%,拉美裔人佔4.1%,亞裔人佔4%,黑人佔3.5%,混血兒佔5.4%。六大族群分別是德國人(16.6%)、阿拉斯加原住民(15.6%)、愛爾蘭人(10.8%)、英國人(9.6%)、美國人(5.7%)、挪威人(4.2%)。全州人口平均年齡31歲。 近半數人口居住在城市中。

節日
阿拉斯加享受美國所有主要的假日,還包括3月的最後一個周一的「Seward's Day」和10月18日阿拉斯加加入美國紀念日。

加入聯邦順序
1959年1月3日第49個加入美利堅合眾國

時區
阿拉斯加標准時區:UTC-9/-8
夏威夷-阿留申標准時區: UTC-10/-9 (經緯度169° 30'以西)

緯度
54°40'N 至 71°50'N

經度 130°W 至 173°E


1,300 公里


2,380 公里

海拔
最高6,194公尺;平均3,060公尺;最低0公尺。

縮寫
郵政:AK
ISO:US-AK (FIPS Code 02)

晝夜
在白令地區,每年5月10日太陽升起後在隨後的3個月里將不再落下;而每年11月18日日落之後當地居民將有2個多月看不見太陽冉冉升起。

二、歷史
[編輯本段]
一般認為阿拉斯加人來自亞洲,從白令海峽過來,發展為不同部落的印第安人。最早記錄的歐洲人來自俄羅斯,到阿拉斯加為其皮毛捕捉海獺。

阿拉斯加的歷史是人類發現並適應這個豐富多樣化的地理環境的歷程。從人類踏上這塊土地開始,它就一直對生活在此間的人類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最早的阿拉斯加人(The First Alaskans)生活在約15,000年前的冰川期,那時的地球表面大多被冰雪覆蓋。今天沉沒在洋底的大片陸地當時是屹立於海平面以上的,其中一塊就連接著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

人類學家相信多數阿拉斯加原住民是從西伯利亞南下北美的游牧獵人。 這些首批登陸阿拉斯加的人主要有三個種族:愛斯基摩人、阿留申人和印第安人。 愛斯基摩人分散在阿拉斯加的北部和西部地區;阿留申人主要定居在阿留申群島;印第安人的兩大族the Tligits和the Athabascan則主要定居在東南部和中部地區。 The Tligits印第安人在森林茂密、魚群豐富、食物充沛的阿拉斯加東南部繁衍,以圖騰柱、慶典服飾與精緻地毯著稱。 他們也是兇悍的戰士,當首批俄國人帶著槍炮想進駐Sitka時,他們奮勇趕走了入侵者。 生活在中部地區的The Athabascan印第安人生活環境相對艱苦,忍飢挨餓是經常的事。他們是天生的狩獵好手,經常長距離追捕馴鹿和大型鹿,釣鮭魚等河魚,還與其他部族交易毛皮等物品。

愛斯基摩人住在The Athabascans印第安人的北面和西面,他們在貧瘠的土地上狩獵、捕魚並在短暫涼爽的夏季採集莓子和根生植物。勇猛的愛斯基摩人乘坐狹小的獸皮獨木舟獵捕鯨魚、海象、海豹和北極熊。 他們隨著馴鹿群遷移,並狩獵海陸鳥類。 阿拉斯加人口最少的原住民阿留申人遠離海洋居住,他們的衣、食、住、取暖乃至工具卻都來自海洋及岸邊的生物。 他們雖不擅航海,但有時也乘獸皮獨木舟劃行幾百英里進行易貨貿易、拜訪友人或襲擊敵人。

新定居者(New Settlers) 一直到17世紀才有人發現這塊阿留申人稱作 「Alyeska」或「大地」的地方。 1741年6月,丹麥探險家 Vitus Bering 率領一批俄國水手從西伯利亞出發向東尋找新大陸。7月16日他們發現了阿拉斯加大陸,而在阿拉斯加水域生長的水獺成為這次探險最大的發現。 到了1745年俄國獵人就在阿留申群島建立了穩固的狩獵基地,從而開始了阿拉斯加的殖民時期。緊隨其後的是英國、西班牙和美國的探險家,但真正留下來對阿拉斯加有重大影響的還是俄國人。1784年他們在科迪亞克島(Kodiak)建立了第一個永久定居點。到1799年為止,他們的觸角一直延伸至東南海岸的Sitka,俄國對阿拉斯加的主權擁有就此確立。

到了1854年爆發了克里米亞戰爭,俄國也害怕阿拉斯加殖民地被英國奪走,才提議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最後在1867年4月9日,美俄雙方同意以,200,000美元(相當於2003年,000,000美元)成交。而土地合約的生效日期就在1867年10月18日,故一直到今日,阿拉斯加為了慶祝這天,特定為阿拉斯加紀念日(Alaska Day)。這筆土地交易成為世界土地交易史上面積最大的一筆交易,且平均單價每英畝才二分錢。

不過負責此購地案的美國國務卿威廉·西華德(William Seward)以大量金錢買下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使得當時很多美國人覺得這並不值錢,並揶揄這是「西華德的蠢事」(Seward's Folly)或「西華德的冰箱」(Seward's Icebox)。可是他講了一句話,他說:「現在我把它買下來,也許多少年以後,我們的子孫因為買到這塊地,而得到好處」。

實際上,由於中間人(一名俄國人)受賄,俄國沙皇政府沒有實收720萬美金,美國人也沒有按照講好的及時付金子,而是拖延,付一張支票了事。這個俄奸後來被人離奇的殺害了。美國人付錢的一個理由是之前俄國派出遠洋艦隊到美國海域解救美國,並犧牲了人力和物力,美國當時分文未付。俄國人從阿拉斯加撤退時候,瘋狂捕獵近海動物,據傳鮮血染紅了峽灣。
隨著金礦的發現及石油的發掘,美國人也了解到阿拉斯加的重要性。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阿拉斯加戰略及經濟的關系,在1959年,將阿拉斯加升格為美國的第49個州(隔年夏威夷升格為第50個州)。現今,許多航空公司還藉由阿拉斯加的機場從亞洲飛往美國東岸,這比直飛還節省很多飛行時間與燃料。

盡管如此,1867年10月18日美國星條旗第一次在阿拉斯加飄揚起來。 然而在接下來的許多年裡聯邦政府並不太在意這塊最新的版圖,只是1877年在SITKA設立了一個稅收機構,掌管阿拉斯加約153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和大約40,000的居民。直到發現黃金,情況才有了改變。

阿拉斯加有黃金是早已眾所周知的事,但淘金熱的真正形成是在Joe Junean和Richard Harris發現黃金之後。成百上千的淘金者紛紛湧入這個後來以朱諾命名的黃金城。1897年在加拿大Yukon地區的Klondike河也發現了黃金,於是約10萬淘金者又奔向了那裡。1898年淘金的熱點又轉向Nome附近的海灘,一夜之間,這里帳篷林立。截至1900年,232艘船總共運來了將近18,000名淘金者。黃金把全世界的注意力都吸引到阿拉斯加。報紙報道了發生在SKAGWAY和NOME兩地的無政府狀態下的混亂狀況,不管報道誇大與否,在阿拉斯加建立法治的必要性凸現出來。1900年制定了法律,建立了司法系統,但一直到1912年阿拉斯加才真正享有美國領土的地位。

在淘金熱的光芒掩蓋之下,另外一個不很引人注意的行業卻在悄然興起,它將成為阿拉斯加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這就是鮭魚捕釣加工業。到1900年,在 Ketchikan 和 Bristol 灣之間已建有50多家鮭魚罐頭廠。在隨後的數十年裡,遙遠的聯邦政府一直忙於應付經濟大蕭條和歐洲戰爭的內憂外患。但在1941年對日宣戰後,聯邦政府突然意識到了阿拉斯加的戰略地位。

1943年日本侵略阿留申群島,當時約有140,000軍隊駐扎阿拉斯加,隨即發生的阿留申戰役(也稱為「千里戰爭」),成為繼美國南北戰爭以來發生在美國本土上的第一場戰役。為了給駐扎在阿拉斯加軍隊提供後勤補給,從加拿大到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之間修建了一條1523英里長的砂石公路,歷時僅八個月。至今這條公路仍是阿拉斯加州與美國其它州聯系的唯一陸路。

三、區劃
[編輯本段]
西南區(Southwest)
包括從阿留申群島的草原到Katmai國家公園的火山區,是最初的俄裔美國人踏上阿拉斯加的落腳點,只能通過航空和水路進入。全國三大漁港中有兩個就在該區,Kodiak港為北美第一大港。此區的原住民是以籃編手藝聞名的Yupik 愛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這片水域孕育多種海洋生物,阿留申群島上也聚集有230多種的鳥類。

極北區(Farnorth)
這里是Inupiat愛斯基摩人的家園,也是出現極光和極晝的地區。傳統的愛斯基摩生活、現代的石油科技,和大群的野生馴鹿交織成獨特的景象。Kotzebu和Barrow是阿拉斯加最大的兩個愛斯基摩人社區。區內Dalton公路使Prudhoe 海灣與阿拉斯加公路系統連接,是唯一可以進入北極地區的道路。

內陸區(Interior)
Yukon河是地球上最北的河,長約2,000英里,貫穿阿拉斯加內陸區和加拿大,從Klondike古城流入白令海,主要的原住民是Athabascan印第安人,以編織珠飾品聞名於世。 阿拉斯加第二大城市費爾班克斯位於此區的中部,掘起於淘金熱時期,是貿易和交通中心,擁有海、陸軍基地,阿拉斯加大學也坐落在此。 麥金利山是北美洲最高峰,四周被Denali國家保護公園環繞,公園內有許多野生動物如馴鹿、扁角鹿、多爾大角羊和灰熊等出沒。

中南區(South Central)
阿拉斯加山脈將阿拉斯加灣的曲線清楚的勾勒出來,也形成了阿拉斯加中南區的外觀。 阿拉斯加州一半以上的居民都居住在此,這里有冰川、峽灣、路旁湖泊、平靜的海灘和蘊育鮭魚的河川,一年四季,美不勝收。這里有大片的農田、釣魚區、國家公園、滑雪勝地和國際都市安克雷奇(Anchorage)。州內重要的公路交通線都通過此區,阿拉斯加鐵路線和阿拉斯加航運系統也經過此區。安克雷奇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可以便捷地到達麥金利山、Denali國家公園、費爾班克斯等。安克雷奇也是太平洋大圓航線的必經之地。

東南區(Southeast)
阿拉斯加東南區的內陸走廊是冰河切割地形,生長著鐵杉和雲杉,有天然的原始水域、雪峰、深峽灣和森林嶼島,也是禿鷹、海獅、海豚和鯨魚的主要棲息地。

四、地理
[編輯本段]
阿拉斯加幅員遼闊,在各州中擁有最長的海岸線。美國一句最著名的諺語:「如果把阿拉斯加一切兩半,那麼德克薩斯就是第三大州」。

落磯山脈延伸至此處,形成北美最高峰,東西向橫亘中南部地區,然後再轉西南,插入海中形成阿留申群島。北邊地勢稍低,瀕臨北極海。南部因為受到山脈屏障,相對氣候較暖。東南部與中南部為溫帶氣候,全年氣溫約0-15℃;內陸為大陸型氣候,夏季極晝時可達26℃,冬季極夜時可達-15℃;西部與西南部受海洋影響,寒冷風大;北極圈內為極地氣候,氣溫全年處於零下。

北美最高峰中文翻譯為麥金利峰,實際上並不為很多人接受,因為這是一個人名,按照阿拉斯加當地的習慣,應叫作得納利峰,意思是最高峰。

阿拉斯加擁有世界最好的狩獵和釣魚場所。國家公園數量全美第一。

Brooks Range是阿拉斯加重要的山脈。

山脈
在美國20座最高的山脈中,有17座位於阿拉斯加,包括北美最高峰麥金利峰(6194米)。

火山
阿拉斯加擁有70多座潛在的活火山。最近一個世紀以來最劇烈的火山噴發是在1912年NOVARUPTA火山噴發,形成了著名的萬煙谷(the Valley of Ten Thousand Smokes),現在它已成為KATMAI國家紀念館的一部分。

冰川
世界上大多數活動冰川位於阿拉斯加,該州最大的冰川叫MALASPINA,流域面積達850平方英里。

五、經濟
[編輯本段]
1999年,阿拉斯加的生產總值為260億美元,全美排第46。該州的人均收入為30,064美元,全美排第15。阿拉斯加最主要的農產品是海產。製造業不發達,大部分食品和日用品依賴入口。人口主要就業於政府機構,以及天然資源開采、造船、運輸等工業。該州的主要產品有原油、天然氣、煤、金、貴金屬、鋅、海產加工、木材和木製品等。

阿拉斯加永久居民或者公民每人可以得到分紅,這是全美獨特的,分紅來自阿拉斯加永久基金,這筆基金用來反復投資,分紅只佔收益的一小部分,2003年阿拉斯加永久基金達到250億美金。2000年每人分紅一度達到2000美金左右。

阿拉斯加是全美3個沒有州稅的州之一。

阿拉斯加是全美私人飛機擁有量最高的州。1/3人口居住在最大城市安克雷奇,其意思是落錨港,安全港的意思。

六、政治
[編輯本段]
美國第49州(THE 49TH STATE) 從阿拉斯加剛加入美國領土時起,許多居民就希望在此立州,但美國自1912年以來就再未成立新州,國會最初也不太願意理會這塊面積廣大、人口稀少的領土上居民的要求。但阿拉斯加人從未放棄,終於在1958年6月30日國會通過了阿拉斯加的立州法案。1959年1月3日阿拉斯加正式成為美國的第49州。由民選議員起草、選民表決通過的阿拉斯加州憲法同時生效。

阿拉斯加州長、副州長的選舉每四年舉行一次。 阿拉斯加州州長有權任命該州14個部的部長及其它官員,被公認為全國權力最大的州長之一。 阿拉斯加州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包括40位任期2年的眾議員和20位任期4年的參議員。 每年議會都在朱諾開會,通過州預算並制定新的法律。 阿拉斯加的地方政府設置主要是CITY(城市)和BOROUGH,BOROUGH類似於其它州的COUNTY(郡)。 阿拉斯加比其它州更特殊的地方在於,它尚有多數土地未被列入行政區劃。目前設立的13個郡僅包括了該州三分之一的土地。 阿拉斯加擁有2位任期為6年的國家參議員和一位任期為2年的國家眾議員。

七、教育
[編輯本段]
公立大學
阿拉斯加大學:阿拉斯加州最大的公立教育機構
阿拉斯加大學安克雷奇分校 Anchorage
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 Fairbanks
阿拉斯加大學東南分校(位於希特卡與凱契肯)

私立大學
阿拉斯加太平洋大學
薛爾頓·傑克生學院
阿拉斯加聖經學院

八、體育
[編輯本段]
冰球
NCAA
阿拉斯加大學東南分校 University of Alaska Southeast

九、交通
[編輯本段]
機場
安克雷奇國際機場(ANC)——阿拉斯加航空轉運中心
ANC是世界上貨物吞吐量最大的機場之一,是世界的空中十字路口。

高速公路
阿拉斯加的高速公路系統編號不同於美國本土。目前已編號的有四條,由A-1至A-4。

鐵路
阿拉斯加鐵路沿岸風景優美,是名副其實的觀光鐵路。運量也擔負貨物運輸重要角色。

阿拉斯加公路是本州通往外界的唯一陸路。在沿岸地區,阿拉斯加水上公路(Marine Highway)非常重要,這個航運系統可運送許多旅客往來州內的28個城鎮,也可以到達本土的華盛頓州、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British Columbia)和柏林汗(Bellingham)。連接蘇華德(Seward)和費爾班克斯(Fairbanks)的阿拉斯加鐵路,全長470里。 在北阿拉斯加地區,雪上摩托車(snowmobiles)與傳統的狗橇,並列為冬季最普遍的交通工具,而在道路稀少、地形崎嶇的鄉村地區,全履帶機 動車(All terrain vehicles)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主要港口有Dutch Harbor港和Kodiak港。
【主要介紹】
美國的州,位於北美洲西北角,是美國最大的州,面積1,530,700平方千米。三面臨海,西臨白令海峽、白令海,與西伯利亞相望。麥金利山是北美大陸最高峰。原始居民為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據說他們是從北極經白令陸橋遷移到此。18世紀末由俄國的毛皮商在科迪亞克島建立第1個歐洲人殖民地。哈得孫灣公司的貿易商也對此區很有興趣,俄國和加拿大的貿易競爭持續至19世紀。1867年經西沃德(W. Seward)交涉俄國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後來該地發現金礦,才促使美國人移民於此。1912年建立阿拉斯加准州,1959年正式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第49州。經濟主要仰賴石油和天然氣,自1977年泛阿拉斯加輸油管營運後,成為僅次於得克薩斯州的美國原油產地。首府朱諾(Juneau)。人口約627,000(2000)。
阿拉斯加是美國第49州。300年前,美國人花了720萬美元從俄羅斯人手中買到了阿拉斯加。當時人們還不理解,這片冰天雪地的地方有什麼用處。然而不久,在這里便發現了大量的黃金、石油,更重要的是它的戰略地位。

7. 中國,俄羅斯,加拿大和美國的國土面積分別是多少平方千米

中國是960萬平方千米,俄羅斯是1707萬平方千米,加拿大是997萬平方千米,美國是937萬平方千米

8. 中國、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的自然資源、地理位置哪個最好

定是美國的地理位置更好
1美國坐擁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入海口,並且控制巴拿馬運河,版兩大洋航運基於一身,中權國知識擁有太平入海口,但是美國的入海口沒有任何阻擋,中國被美國的第一島鏈(韓國,日本,台灣,菲律賓)包圍,雖有入海口卻難以進入太平洋,另外,進入印度洋的道路被馬六甲隔斷
2美國擁有阿拉斯加,第一,可以作為向北極進軍的前沿基地,第二,是擁有延伸到北極的大陸架,因此可以獲得對北極的主權要求,第三,可以作為中程彈道導彈的攔截基地
3美國只有兩個路上鄰國(加拿大,墨西哥)其中一個是盟友,另一個基本不具備威脅,而中國卻面臨著15個路上鄰國,其中有俄羅斯這個最危險的大國,以及印度巴基斯坦朝鮮有核武器的國家
4中國的季風氣候范圍廣,東部地區夏季受暴雨和台風影響較大,而美國亞熱帶濕潤氣候受暴雨颶風影響較小,另外中國高原氣候以及溫帶大陸氣候范圍廣,這些地區極端天氣多

9. 俄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日本,印度的地理環境特徵

日本:
⑴ 自然地理特徵
①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形似一張弓,東京是搭箭的交點,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③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⑧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於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⑵ 發達的經濟
①世界經濟大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
②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土(狹小)市場、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
③揚長避短,發展經濟。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瀨戶內五大工業區。(因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勢平坦,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在海邊,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為方便,減少了陸上運輸,省時、省錢、成本低。日本礦產資源多是從太平洋航線運到日本,因此,工業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⑤工業布局趨向分散----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
⑥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
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自足,多種在平原地區,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山丘地區多種桑樹、果樹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蘋果中紅富士蘋果是日本培育的優良品種。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
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日本除在近海漁場捕魚,還發展沿海人工養殖。發達的造船業,使日本有強大的遠洋船隊到遠洋捕魚,日本年捕魚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魚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⑶ 主要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
科學城——築波 宇航中心——種子島 硅島——九州島

印度
⑴ 世界文明古國
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次於中國,本世紀中葉可能超過中國
⑵ 農業
耕地面積佔一半以上,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
氣候多樣,地形有差異,利於多種作物種植
[評價]耕地面積大,熱量充足,土壤肥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但由於降水集中雨季,乾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頻繁,因此發展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特別重要。
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水稻、小麥、棉花、黃麻、茶葉)
水稻:分布在降水較多的東北部及半島沿海地區
小麥、甘蔗:恆河平原、印度西北部
棉花:德干高原西北部
黃麻:恆河三角洲,世界首位
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兩岸山坡
⑶工業發展較快,形成完整體系
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分布在德干高原東北部—印度東北部鋼鐵、機械工
工業:獨立前:只有采礦業和紡織業
獨立後: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輕重工業都較發達的工業體系。核能、航天初具規模,信息產業蓬勃發展。以東北部的加爾各答和西部孟買為中心的傳統工業(棉、毛紡織、重工業),南部以班加羅爾為中心是新興工業區(電子、軟體業、原子能、航天)
城市:新德里:首都,位於印度西北部,東南的阿格拉有著名建築泰姬陵——鐵路交通中心
加爾各答:位於恆河口,麻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人口最多城市——黃麻產地
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最大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德干高原西北部棉花產地

美國
⑴ 國土組成:除本土48個州,1個特區外,還有2個海外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⑵ 自然條件特點
本土都在溫帶(南部為亞熱帶),阿拉斯加在高緯度,屬於寒帶和亞寒帶,夏威夷在熱帶(故熱帶產品需進口)
本土三面臨海,沿海多優良海港,冬季不凍,海上航運便利;
平原面積佔全國面積一半以上,耕地佔世界的10%
密西西比河(世界第四長河)和五大湖為灌溉、航運和發電提供便利
美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哥倫比亞河(溫帶海洋性氣候,大陸西岸,迎風坡降水豐富)
礦產、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豐富,但由於高消費和浪費仍大量進口,是世界進口石油最多的國家
⑶ 多民族國家和種族間的不平等
人口2.7億,白種人佔80%以上,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舊金山、洛杉磯、紐約有華人聚居,人口分布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區域,東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近幾十年來人口由東北部向東南、西部「陽光地帶」遷移
⑷ 農業的現代化和專業化(與高中課本結合)
[注意]分析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①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化)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生產率最高的農業國。
②種植業和畜牧業並重。(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水稻、燕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中國、美國、中亞地區是世界產量最多的三大棉花生產國)、大豆、甜菜、煙草等,畜牧業很發達。)
③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小麥、大豆、玉米等出口量世界首位,但進口熱帶農產品)
④農業生產實行了地域專門化(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帶等)
*地域專門化------指農業生產中按地區進行的社會分工,即各地區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及歷史地位,形成一種比較集中的特定農業部門,該部門以大量商品性農產品投入到區際農產品的交換中去。
*地域專門化生產的好處:a.充分發揮地區的環境和資源優勢。b.充分採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缺陷:加劇了農業生產不平衡的狀況。
⑸ 發達的工業和主要城市
現代化程度高,是輸出工業產品數量最多、產值最大的國家。本國消費最大,是世界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並進口大於出口,海外投資多,跨國公司遍布各大洲。由於西歐、日本的興起,地位在下降。

俄羅斯
⑴ 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歐洲部分面積小但其政治經濟中心都為於此
⑵ 較為平坦的地形
平原、高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東歐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平原,東部高原、山地)
⑶ 冬季漫長而寒冷,各地氣候差異很大
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有極地氣候,西南端有地中海氣候,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
⑷ 河流與湖泊
伏爾加河歐洲最長,水能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凍期長,不利於航運,有凌汛。貝加爾湖世界最深。
⑸ 資源豐富:天然氣儲量佔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產國(烏拉爾、秋明油田)、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
[注意]中日關於俄石油管線走向的爭奪問題
⑹ 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
以莫斯科、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烏拉爾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工業由歐洲部分向亞洲部分發展
⑺ 農業:東歐平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農業地帶,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甜菜、馬鈴薯、向日葵、亞麻,正在從糧食進口國變為出口國,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
⑻ 交通:鐵路為主(注意:歐洲部分和亞洲部分的差異)
第一條歐亞大陸橋(西伯利亞大鐵路):莫斯科—伊爾庫茨克(貝加爾湖南)—符拉迪沃斯托克
⑼ 首都和城市
莫斯科:首都,全國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不凍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 奧伊米亞康:北半球寒極

巴西
自然地理
南美洲面積第一大的國家,也是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是世界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巴西在歷史上作為葡萄牙的殖民地長達300年之久。在16世紀,殖民者登上巴西時,發現這里有一種名貴的樹木,從中可提取歐洲難得的紅色染料,遂將此木稱為「紅木」後演變成國名。巴西全國面積8,547,403平方公里,國土面積約佔南美洲總面積的46%,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為世界第五大國。 經緯度坐標:南緯 15°45', 西經 47°57' ,所處時區UTC/GMT -3 小時 (西三區) ,和北京時差比中國北京時間晚11 個小時。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 巴西的地形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海拔500米以上的巴西高原,分布在巴西的南部,另一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北部的亞馬遜河流域和西部。全境地形分為亞馬遜平原、巴拉圭盆地、巴西高原和蓋亞那高原,其中亞馬遜平原約佔全國面積的1/3。有亞馬遜、巴拉那和聖弗朗西斯科三大河系。亞馬遜河全長6751公里,橫貫巴西西北部,在巴流域面積達390萬平方公里;巴拉那河系包括巴拉那河和巴拉圭河,流經西南部,多激流和瀑布,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聖弗朗西斯科河系全長2900公里,流經乾旱的東北部,是該地區主要的灌溉水源。海岸線長7400多公里,領海寬度為12海里,領海外專屬經濟區188海里。 其中,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遜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的河流,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聖保羅是南半球最大的城市。 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氣候。亞馬遜平原年平均氣溫25~28度,南部地區年平均氣溫16~19度。
資源地理
已探明鐵礦砂儲量333億噸,佔世界總儲量9.8%,居世界第五位;產量3.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出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巴29種礦物儲量豐富,鎳儲量達世界總儲量98%,錳、鋁礬土、鉛、錫等多種金屬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0%以上。鈮礦儲量已探明455.9萬噸,按當前消費量夠全球使用800年。此外還有較豐富的鉻礦、黃金礦和石棉礦。煤礦探明儲量101億噸,但品位很低。2007年以來,巴西在東南沿海相繼發現大油氣田,預計石油儲量將超過500億桶,有望進入世界十大石油國之列。森林覆蓋率達57%。木材儲量658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豐富,擁有世界18%的淡水,人均淡水擁有量29000立方米,水利蘊藏量達1.43億千瓦/年。
人文地理
大西洋沿岸人口稠密,內陸地區較為稀少。(簡稱地狹人稠) 巴西南比卡瓦拉族
巴西全國人口186,957,906(2008年6月2日)居世界第5名。東南地區是巴西人口最多的地區,根據IBGE 2004年數據顯示該地區人口約有7800多萬,相當於巴西人口總數的42%。該地區擁有巴西三個人口最多的州(聖保羅,7000萬人口,、米納斯吉拉斯,1900萬,里約熱內盧,1500萬)和兩個最大的城市(里約和聖保羅)。在聖保羅和里約的交界地帶形成了以聖保羅、里約為支柱的商業地帶,該地區聚集了約23%的巴西人口,成為該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嶇的多石地帶、浩瀚的沙漠和蔥郁的平頂山巒,東部有連綿的高原,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撥2230米,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墨累河和達令河是澳大利亞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系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面積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總面積的14%。最長河流墨爾本河長3490里。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面積超過9000平方公里,但長期呈乾涸狀態。 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國土,約70%,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於降雨量很小,大陸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被沙漠覆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乾燥的沙漠, 中部的艾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15米。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於居住與耕種。這里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