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沙關地理位置
Ⅰ 雲南邪門的十個旅遊景點,你都去過哪幾個
1、迷人湖:每個人都可以呼風喚雨
迷人湖又名聽話湖,位於雲南高黎貢山的原始森林,終年不涸,即使狂風呼嘯,湖面也平穩如鏡。更為不解的是,如果人站在湖邊高聲講話,本來天朗氣清的湖面上空就會突然烏雲密布,立即降雨。講話聲音越高,雨就落得越大;講話時間越長,雨下的時間也就越長。過去遇到大旱之年,百姓就會擺好貢品,載歌載舞一番就會天降甘露,緩解旱情。研究表明這是由湖區地勢造成的,湖區上空彌漫著飽和水分的濃霧,遇到聲波震動,就凝聚成雨和冰雹的緣故。
2、千年古鎮豆沙關:神秘僰人懸棺
豆沙關位於雲南省鹽津縣城西南22公里,古稱石門關,是古時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險關。 可是猶如天幕般掛於石門關對面巨型石壁的石縫中貯存的9具僰人棺木是古人留下的千古之謎。置身於唐碑亭前,目光越過寬約二三十丈的峽谷,就會看到一條石縫呈「一」字狀,鑲嵌於石壁中部。石壁高達四五百米、寬千米有餘,呈灰黑色,都完整無損,只有這條石縫很扎眼,成了一處傷痕。棘人是川滇交界處的一個少數民族,葬式採用懸棺,至於他們是如何把棺木運到上百米高的懸崖峭壁上去的,至今無人能解。
3、撫仙湖:撲朔迷離的傳奇湖泊
撫仙湖,因湖水清澈見底、晶瑩剔透,被古人稱為'琉璃萬頃'。是中國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一些傳說和考古發現更加增添了它的傳奇色彩。關於撫仙湖不僅有玉皇大帝和石、肖二仙的傳說。還有幾大謎題,據說水下考古發現古建築,很可能是歷史上記載的古滇國的國都或者俞元城;在抗戰時期,撫仙湖發生過墜機事件,後來,撫仙湖被列為「航空禁飛區」。這些謎,撲朔迷離,並沒有一個令大眾信服的理由,也許有一天會被科學的解釋所替代。
4、祿豐世界恐龍谷:等你兩億年的恐龍大墳場
雲南省祿豐縣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恐龍化石最豐富、最完整、最古老、最原始的地區之一,是中國恐龍的原鄉。它也是世界級規模的恐龍化石掩埋點,經過中美兩國古生物工作者3年的發掘和探勘,確定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處中侏羅紀晚期的恐龍大墳場,有幾百條恐龍埋藏於此,全部揭出將是世界一大奇觀之一。化石縱跨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三個時代,在恐龍化石發掘中,人們驚奇地發現,幾乎所有恐龍的頭都是朝向東方。這都成為恐龍谷懸而未決的秘密。
5、昆明古幢經緯:有聲音的文物
昆明市博物館里佇立著宋代大理國古經幢,古幢上有即厚且大的石台,上面有個馬蹄型的腳印,傳說是麒麟留下的腳印,趴在石台上用耳朵貼近地面還會聽到有隆隆的聲音。傳說昆明壩子里有五條妖龍作惡,張三豐來到此地,收服了妖龍,並以古經幢作為鎮守的法器,許諾只有「鐵樹開花馬長角」妖龍才能重見天日。從此昆明便有了「鐵樹開花馬長角」的禁忌,且凡昆明人去古幢公園看古塔,都會看看自己身上是否有彩色的東西,免得惹出奇禍。
6、墨江:「雙胞胎之鄉」
墨江位於雲南省南部,北回歸線恰好從縣城中心穿過。在世界各地,生雙胞胎的幾率只有1/1000,但雲南的墨江縣生雙胞胎的幾率卻高達5.6/1000,是世界生雙胞胎幾率最高的地方。據稱,河西村有一口雙胞井,據說喝了井裡的水,就會生下雙胞胎。更令人稱奇的是,外地人短暫來訪,喝了井水也能生出雙胞胎。這可能於墨江縣的地理位置有關系。墨江縣地處地球的北回歸線上,在北回歸線穿過的房間,男女同房或喝北回歸線上的井水,最容易生雙胞胎。還有一種說法是,雙胞多與當地的紫米有關。反正莫衷一是,還等待這科學去探索!
7、大理崇聖寺三塔:傳說中的地宮入口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西北部1.5公里處,高聳的三塔是大理的標志性建築,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大理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古剎。三塔除了造型優美之外,還有一個最吸引人的地方:從它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和一個寶藏的傳說有所牽連。眾所周知雲南出現過兩個鼎盛的王朝,南詔和大理,它們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發現王陵所在的古王朝,而三塔正是傳說中通往地宮的大門,所以在建塔之時採用了特殊方法,才使得它歷經千年而屹立不倒。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方面的卓越成就和偉大智慧!
8、石屏化石村:穿越億萬年時空的生命
在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的大山深處的古老村落,有一個村子名叫老旭甸,據考證村子裡的房屋都是用3億多年前的化石建成的,老旭甸村也因此被稱為「化石村」。3億年前這里是原始森林,受地質變化影響形成由植物殘骸堆起的山丘,這里的房屋全部都是用植物化石建成。走進裡面,猶如走進了一座古老的中世紀城堡,裡面隱藏著無數神奇的秘密。比如:有些古化石被敲打時,會發出悠遠的鍾聲;還有一塊大而平的化石能發出寺廟里的木魚響聲。另外,村裡還有兩股獨特的清泉,一股為冷泉,一股則為熱泉,去這里玩的人都無不嘖嘖稱奇。
9、楚雄萬家壩古墓群:3000平方米墓群竟藏著大量奇珍異寶
萬家壩古墓群位於楚雄市城南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遺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共發掘古墓79座,均為豎穴土坑墓。.出土陶器,玉石, 瑪瑙,綠松石等文物共1245件,其中以5件銅鼓最為珍貴,被命名為'萬家壩型銅鼓。據考古資料證明,銅鼓源於作為炊具的銅釜,後來既是歌舞伴奏的樂器,也是祭祀和慶典活動的禮器。隨後逐漸演化成為顯示奴隸主貴族財富和權威的禮器。最後全社會都把銅鼓視為珍寶,奴隸主們不僅生前不惜重價多方羅致,以積銅鼓愈多愈榮,而且死後還備大批銅鼓隨葬。
10、陸良戰馬坡:世界上「鬧鬼」時間最長的地方
在雲南省陸良縣彩色沙林管理區有一長約40米,寬不到一米的戰馬坡,也名驚馬槽。據《三國演義》記載,「七擒孟獲」其中一次就在這個戰馬坡。雙方在戰馬坡交戰時,電閃雷鳴,戰馬長嘶、兵器相擊等聲音混合在一起。雖然此次戰爭已經過去1800多年,但是如今當出現電閃雷鳴的天氣時,戰馬坡仍然會聽見戰馬嘶鳴、刀鐵相擊的聲音。。尤其夜間身入其境,只聞其聲而未見其影,會讓你毛骨悚然。當地人把它稱為「陰兵過境」。驚馬槽也成為世界上「鬧鬼」時間最長的地方。為了弄清楚此問題,中央電視台走近科學節目組2006年到此地進行實地調研,最終將此現象做了一個科學的解釋。
Ⅱ 昭通市有哪些好玩的景區景點
昭通市著名的旅遊景點有:
昭通龍洞景區
位於昭通市北郊,距昭通城內12公里,這里有許多容古色古香的建築群落,樓台上雕梁畫棟,飛檐彩亭。軒內蒼松成林、翠竹成蔭、綠茵滿地、碧水環繞,曲徑通幽,一古寺藏於林深洞口處,洞口恢宏,洞頂鍾乳石倒懸,千姿百態,一泓清泉從側洞中汩汩流出,水質優良,清澈見底,是昭通市的城市主要水源之一,整個景區總面積134公頃,其中山林68公頃,庭院28公頃,水庫38公頃,是一個天然森林公園,是人們覽勝、休息、劃船、垂釣的避暑勝地。每逢農歷八月十五,當明月升空後,天上的月亮就會倒映在龍泉之內,龍泉中的明月又會反映在洞內岩上,「三個月亮」相映成趣,形成獨特的自然景觀,人稱「龍洞吸月」。
昭通大關黃連河
黃連河瀑布群距縣城5公里,有專線公路及中巴車直達景區。沿途山花爛漫、幽谷縱橫、清泉奔涌、鳥語花香。主要景點有仙女瀑、情郎瀑、少女瀑、月老瀑、鴛鴦瀑、洞房瀑、相思瀑、對歌瀑、姊妹瀑、銀鏈瀑、迎客瀑、壽星瀑、珠簾瀑及神秘莫測、千姿百態的白象洞,令人心曠神怡的水簾長廊和大滑板等20多處,加上形似飛鴿的世界珍稀植物珙桐花,堪稱天下奇景。
Ⅲ 秦朝為什麼要開鑿五尺道
看了加分哦!
謝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雲南設置郡縣,開「五尺道」,從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附近,因路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五尺道的開辟溝通了首都咸陽經四川與雲南東部的聯系,並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為秦帝國的組成部份。
五尺道始建於秦朝,現殘存長約350米,道寬5尺,每級尺階寬窄高矮不等。從關河東岸上緣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馬蹄痕數十個。五尺道,自秦以來,就是滇川的必經要沖。北起宜賓、南至曲靖,途經鹽津、大關、昭通、魯甸、宣威等縣,唐樊綽《蠻書》稱之謂「石門道」。
在磅礴浩盪的烏蒙大山裡,有一條路,從遠古走到現在。它,就是著名的五尺道。古道漫漫,五尺道從歷史的深處走來,綿延1900餘里,跨越了2200多年。
五尺道位於鹽津縣豆沙關,唐袁滋摩崖石刻就在五尺道旁崖壁上。
五尺道始建於秦朝,現殘存長約350米,道寬5尺,每級尺階寬窄高矮不等。從關河東岸上緣三曲而至摩崖,路面留有馬蹄痕數十個。五尺道,自秦以來,就是滇川的必經要沖。北起宜賓、南至曲靖,途經鹽津、大關、昭通、魯甸、宣威等縣,唐樊綽《蠻書》稱之謂「石門道」。
在磅礴浩盪的烏蒙大山裡,有一條路,從遠古走到現在。它,就是著名的五尺道。古道漫漫,五尺道從歷史的深處走來,綿延1900餘里,跨越了2200多年。
石門,五尺道進入雲南鹽津後第一道「鎖鑰南滇,咽喉西蜀」的天險雄關。它位於昭通市鹽津縣西南21公里處關河北岸的懸崖上。這一帶地勢奇險,據《蠻書》記載:「石門東崖石壁,直上萬仞;下臨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數百尺,惟聞水聲,人不可到,西亦是石壁,旁崖亦有閣道,橫闊一步,斜亘30餘里,半壁架空,奇危虛險。」石門關隔關河對岸為一片大石岩,筆直而上,矗立江邊,宛如一沖天石屏與石門關夾峙關河,相距約二三十丈,遠觀儼然一石門。五尺道沿東北側而行,實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勢,故名石門關,後因清朝初年在此守關的彝族將領叫「豆沙」而又稱豆沙關。
雄關漫道,沿五尺古道拾級而上,越過楚圖南先生題字「石門關」的威嚴石門,頭頂絕壁千仞的關口北岩,腳踏「逝者如斯」的古朱提江,肅然佇立,駐足凝思,禁不住思古之幽情湧上心頭。
公元前250年,秦派李冰———就是那位因修築都江堰而造福萬民,遺蔭千秋的蜀郡太守,開始在僰道(今宜賓)的崇山峻嶺中開山鑿岩,修築通往朱提(今昭通)的驛道。李冰採用積薪焚石,澆水爆裂的方法在陡峭的山崖上鑿道,艱難地把道路向南推進。這是人對自然的征服,是文明對愚味的一次偉大進軍,是夢幻和嚮往的一次冒險。
歷史,從五尺道上曲折而緩慢地走過。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又開始了對這條道路的續修,五尺道的修築,於公元前112年完工,從僰道經朱提(今昭通),達建寧(今曲靖),史稱秦漢之際,川滇之間「棧道千里,無所不通」。
公元794年,唐朝與南詔恢復關系,唐遣使冊封南詔,派中丞御史袁滋一行奉旨入滇,他沿五尺道經石門關時刻石記行,這就是著名的「唐袁滋題記摩崖」,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摩崖面積為0.44×0.36米,自左至右,豎書,共8行,122字,每行3至21字不等,左7行為隸書,末行題名為篆書。摩崖是唐朝和南詔重新和好,各民族久遠統一的有力鐵證。
2200多年,五尺道與昭通歷史有著太多的糾葛。杜宇從這里帶領他的部族北上,在成都建立了蜀國;諸葛亮用兵南征,七擒孟獲,從這里凱旋;忽必烈揮師迂迴,包抄南宋;元世祖至元年間,馬可波羅在五尺道上也留下了他的足跡;明太祖數十萬士兵平定雲南;鄂爾泰改土歸流;護國軍北上討伐國賊;姜亮夫隻身入蜀求學,成為一代國學大師;龍雲崛起炎山,成為雲南王……他們走的都是這條路。
古道上的每一級石梯,都是歷史的鏈條,青石砌成的路面,鐫刻著馬幫流下的深深的蹄印,千年的磨礪,在石梯上刻上了道道的歷史。在至今保存完好的石門關350米不甚規整的古道上,留下了243個深深淺淺的馬蹄印,其中約10厘米深的有39個,最深者竟達12厘米,這是一茬又一茬馬幫成百上千年行進於此留下的彷彿穿越過悠遠歲月悄然開放的花朵,釋放著遠古的幽香,撩人遐思,它們像一隻只精美的酒杯,滿盛著馬夫們酸甜苦辣的風情故事,讓人用想像去品飲,不由得使人想起唐詩中的刀劍,宋詞中的花朵,元曲中的柔情,以及那邊走邊唱的馬鈴聲。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雲南設置郡縣,開「五尺道」,從四川宜賓至雲南曲靖附近,因路寬僅五尺,故稱「五尺道」。五尺道的開辟溝通了首都咸陽經四川與雲南東部的聯系,並委派官吏入滇治理,使其成為秦帝國的組成部份
Ⅳ 過兩天自駕游,去昭通,哪個地方能吃到木懷要詳細地址哈!
這個東西我們家很多,小時候晚上經常去抓的哦,一晚上能抓很多的。確實很好吃,和田雞比的話又有寧外一種感覺。要是真的能開發這個東西應該很有前景。但是你要是想吃到真正的野生的話要到農村去了,我也好多年不在雲南了。也很少去弄那些了,每次都是回家呆幾天就走了。這些年應該也很少了吧。我老家是昭通鎮雄。
Ⅳ 去雲南昭通旅遊,最不能錯過的代表旅遊景點是哪個
那麼,你有沒有來過雲南省的昭通市旅遊?對昭通這座城市的印象如何?當你在昭通旅遊的時候,有沒有來過這個免費對外開放的最接地氣的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官亭"?如果以後有機會的話,你還想不想到昭通來走走看看?
Ⅵ 鹽津豆沙古鎮
豆沙關是;
鹽津豆沙關省級風景名勝區距縣城20公里。鹽津是秦漢以來中原通往雲南的通道之一。
壁立千仞的石岩,被關河一劈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門,鎖住了古代滇川要道。古人由蜀道入滇,此是進雲南的第一道關。關上有個唐碑亭,亭內岩壁上是著名的唐袁滋摩岩。袁滋是唐朝御使中丞、著名的書法家。這塊摩岩,是袁滋於公元794年(唐貞元10年)出使雲南,路過石門關時刻下的,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與摩岩對峙的東岩石壁上可以觀看神秘的古代「人懸棺」葬。
秦開五尺道
豆沙關位於滇東北雲川交界處的鹽津縣豆沙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鎖滇扼蜀的雄關天塹,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留下了眾多燦爛的文化遺產。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了人類居住,公元前四世紀南絲綢之路就從這里經過。尤其是先秦開僰道,秦開五尺道,漢武開南夷道,隋唐開石門道以來,更加速了這里的開發進程。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僰人文化和古滇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獨領風騷的朱提文化,使這里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文化積淀不斷增厚。
馬蹄跡
這里自然資源有:對峙雄奇的石門關,碧波盪漾的朱提江,千姿百態的長勝、石門溶洞,壁立千仞的超大型迴音壁和仙人摘桃、金雞報曉、雀籠深掛、皇叔履藏、將軍卸甲、豬頭探江、古應鍾聲、犀牛望月八大點睛之景;
隋代古城堡
人文景觀有:秦開五尺道,漢代僰人懸棺,隋代古城堡,唐代袁滋摩崖,千年豆沙古鎮,古今五道(水道、五尺道、內昆鐵路、昆水公路、水麻高速路),清代觀音閣、三觀塔,清代、民國、共和國三個時期的摩崖石刻;
民族文化、民族風情有: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苗、回、漢族的民族節日,華夏僅存的勞作民歌打鼓草,古樸獨特的僰人舞,獨具匠心的牛燈藝術,舞步粗獷的宗教儺戲,氣壯山河的關河號子,瀕於失傳的民樂口弦;
名人遺跡、神話傳說有:諸葛亮揮師入西蜀,史萬歲南征過石門,袁滋絕壁留勝跡,曾省吾石門賦佳句,李蘭義軍出雄關,石達開強渡朱提江,吳三桂、陳圓圓夜宿豆沙關,蔡鍔討袁過石門,朱德夜過石門鎮,天文學家陳一得考察唐摩崖,當代詩人李瑛賦詩祭僰瑰,長勝溶洞仙女施糧救災民,碧潭犀牛望明月,皇叔草履留千古;
這里天賜奇景神秘峻秀,古老文化積淀深厚,人文景觀豐富多彩,民族風情獨具特色;
唐袁滋題記摩崖石刻
這里有國家級文保單位唐袁滋題記摩崖、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省級旅遊重點建設小集鎮五大品牌;這里已進入了以歷史文化開發為主要內容的旅遊產業開發。
地理位置:豆沙關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鹽津縣西南部,東接縣城所在地鹽井鎮,南靠柿子鄉,西鄰大關縣吉利鎮,北與中和鎮接壤。
交通:景區距鹽津縣城23公里、鹽津火車站13公里,距昭通市110公里、水富縣120公里,距四川宜賓126公里。公路(213國道)、鐵路(內昆鐵路)均可到達。
住宿:目前景區無星級賓館,可在縣城居住。
歡迎來鹽津,會流連忘返滴哦!~
我們歡迎你,豆沙關一定是一個值得一游的美麗小鎮!
Ⅶ 急急急急急急!!秦朝五尺道在這張地圖的什麼位置
五尺道又稱滇僰古道,僰道,是連接雲南與內地的最古老的官道,是為連接川滇漢人與古僰人回修建的。答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有效地控制在夜郎、滇等地設立的郡縣,秦始皇派遣將軍常頞率軍築路,這條路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五尺道。
五尺道從蜀南下經僰道(今四川宜賓)、朱提(今雲南昭通)到滇池,由於道路寬僅五尺,故史稱「五尺道」。這條道路盡管狹窄,卻和秦始皇在全國其他地區興修的寬達五十步的「馳道」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是雲南與蜀的重要商道。
現存五尺道主要位於四川宜賓和雲南昭通等地,如鹽津縣豆沙關,唐袁滋摩崖石刻就在五尺道旁崖壁上。在筠連塘壩,極少數古道至今還在發揮作用。
筠連縣在川滇交界的武德鄉「幺店子」一帶,發現一處古色古香、長約200多米的秦「五尺道」。
其中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段長約50多米,寬約兩米,為典型的秦「五尺道」遺跡。
據介紹,新發現的這段秦「五尺道」,由石灰岩石板鋪就。石板歷經滄桑歲月的洗禮後,留下的騾馬印痕和人行走後留下的印痕等清晰可見。